培智学校课程标准

培智学校课程标准
培智学校课程标准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体系

一、三大领域

1.智能发展领域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王辉 Email: 南京特院特教与学前学院 第一部分前言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下同)是新时期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培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学生身心发展和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的自身协调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课标设计借鉴了当前国际社会智力与发展性障碍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培智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吸纳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培智教育的鲜明特色。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在培智学校就读的所有学生。 ●根据培智学校教育的特点,本课标为综合文本,不再单独分册编写。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现了保障儿童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平等的课程性质。课标提供了兼顾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全面发展和显著个别差异的教学内容,从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三个方面,按照学生接受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来规划教学目标系统。课程设置目的在于提高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其平等参与社会,使他们拥有尊严、获得幸福、实现人生价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理念与特色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采用以儿童为主体,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借鉴了智力/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理念 ●课程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智力与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成果。 我国1987年首次颁布了与国际社会一致的智力障碍概念和标准;2006年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时,我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确定了新的智力残疾的概念和标准。这一概念表述为:

2007《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培智学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培智课程方案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培智学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国标)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 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 (201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143 第一部分前言 培智学校运动与保健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 本,根据培智学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本课程重视学生运动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运动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为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运动是指采取走、跑、跳、投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保健是指通过合 理的运动,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的综合性措施。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保护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般性课程。 运动与保健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基础性——课程强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 养成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习惯,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前提。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动作练习为主要手段,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形成学生的运动与保健实际操作能力。 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 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身心健康水平。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 144 综合性——课程强调发挥运动的育人功能,以运动与保健学习为主,渗 透品德教育,融入健康行为与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重价值,使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结构。在强调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入健康成长知识,开发潜能,促进功能补偿,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基础。(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 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认真搞好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本身的属性看,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内在规定性,因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或核心内容之一。二是从时代发展、从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不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而也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工作。要广开言路,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的作用,使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能够反映时代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并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既要坚持引进吸收、坚持应用现代化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和发扬我国特殊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最优秀的东西。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指导课程改革,敢于借鉴国内外好的东西。不这样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我们自己长期实践和优秀的东西,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不这样做,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改革决不是简单地修改一下课程要求,编几套教材,也决不是简单地增补添加一点时髦的内容。要认真思考一下: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要有哪些内容?适应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方法主要有什么?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法融入我们的课程,怎样才能真正应用到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的课程教学积累的最宝贵的东西有哪些,怎样在新的课程中突出地反映出来? 第二,既要研究和关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适应特殊教育的需要。要对不同残疾类别的课程教材与基础教育普通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大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集中了我国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专家,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成果,如何科学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特殊教育中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专家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什么,主要成果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目前倡导的是什么,正在努力纠正的又是什么?要下功夫研究和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改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教养培训和课改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成果。如果不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关起门来就特教搞特教,仅仅凭经验办事是不行的。在这个基础上,去认真研究特殊教育的教材怎样与普通基础教育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如何做到既保持特殊教育的特点,又充分应用普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当然,机械地照抄也是不行的。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课题研究从中重度弱智儿童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吸取了多种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对培智学校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从制订教学纲要、编写教材资源库、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作业、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中重度弱智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促进教师提升课程素养并加快专业发展,最终获得了研究成果和教师队伍双赢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重度弱智学生校本课程教师队伍 1 校本课程研究的缘起 目前,随着教育对象、社会要求的变化和教育评价的需求,培智学校旧的课程体系在完成了其历史作用后,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及教学的需要,急需有新的更为适应学生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课程取而代之。因此,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所有培智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改革重点,研究一个适应于培智学校特点的新课程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中度弱智学生的教育研究,当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开发了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系统。我国在1994年也颁布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稿,但至今国内尚未公开出版开发成功的系统的、有操作性的相关课程。 我校申报的课题《中重度弱智学生校本课程的研究》于2001年被立项为省级科研课题。本课题研究力求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培智教育的特点,旨在对中重度弱智儿童教育中设置校本课程进行探索,同时鉴于研究内容充分地结合了地区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课题的准备阶段起,课题的研究已经历时两年多,现即将结题,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2 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指导我们智力是可以改变的,课程要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 “智是认知结构对现实的适应”——指导我们课程中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现实的适应上; “教学是让学习者处理符合认知适应的材料”——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和需要; “学习是起因于活动而矫正认知结构”——指导我们课程教学形式以活动为主; “以发展的进程解释学习,而不是以学习解释发展”——指导我们课程评价使学生得到发展。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应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也是培智学校学生发展思维、改善功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是培智学校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生活语文课程的基础作用与多重功能,奠定了该课程在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生活语文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生活语文课程应使培智学校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具有基本的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相统一是生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 生活语文课程应面向培智学校的全体学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都能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语文素养。 生活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扩大生活经验范围,丰富语言积累,丰富形象思维,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要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倾听与说话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初步的阅读、写话能力;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语文课程 生活语文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存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倾听与说话和书面语言学习的结合。在生活实践中要注重拓宽生活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课程的整合,既注重现实生活的需求,又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关注生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生活语文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要依据培智学校学生的能力和生活环境,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社区资源和现代化信息资源,实现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 (三)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 生活语文课程应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需要,在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创造条件。语言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应重视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知语言、丰富体验、有效参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情景化、个性化的语言学习体验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能动发展。 (四)注重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相结合 生活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有机结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高度重视不同程度、不同障碍类型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科学评估学生的特殊需要,根据个体的语言发展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开发潜能,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发展的现实性。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又要重视学生的功能改善,充分利用支持策略和辅助技术满足其特殊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健康发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二年级

《第3课刷牙》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要,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课标注重低年级智力残疾学生倾听与说话的能力,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间差异,因材施教,要充分发挥强化的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能动发展。 教学内容: 上海辅读学校培智生活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3课《刷牙》,本节课为第一课时,看图认识词语。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了解刷牙的重要性,并结合游戏、动画、儿歌唱游、直观教具、实物表演、游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享受乐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词语,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类:能看懂图片,会认读词语"刷牙"、"漱口",会图文匹配。B类: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图认识词语"刷牙"、"漱口"。 C类:在大量的辅助下学会看图,会跟读词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故事、动画、儿歌、直观教具、实物表演等教学手段,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认识词语,了解并掌握词语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刷牙、漱口的重要性,并能做到每天早晚刷牙,吃过东西要漱口,让学生养成注意口腔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分层教学法、游戏法、情境教学法、讲故事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识词语“刷牙”、“漱口”。

2、难点: 通过看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绘本故事、动画、图卡、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准备:问候礼仪,坐姿调整,吸引注意 2、谈话导入 早上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吃饭前你们做了哪些事情? 引导学生说出:起床,洗脸、刷牙。(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与奖励) 老师要检查检查你们的牙齿看看你们刷干净了没有。 好了,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牙齿非常干净,有的同学牙齿有点脏,老师请来了一位小朋友,他是世界上最会刷牙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学一学他是怎么刷牙的,成为最会刷牙的小朋友? 二、新授 (一)刷牙 1、出示动画《刷牙》 同学们要睁大眼睛仔细看,竖起耳朵认真听。 儿歌唱游:小牙刷,手中拿,上上下下刷呀刷,里里外外刷干净,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下同)是新时期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培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学生身心发展和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的自身协调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课标设计借鉴了当前国际社会智力与发展性障碍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培智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吸纳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培智教育的鲜明特色。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在培智学校就读的所有学生。 ●根据培智学校教育的特点,本课标为综合文本,不再单独分册编写。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现了保障儿童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平等的课程性质。课标提供了兼顾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全面发展和显著个别差异的教学内容,从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三个方面,按照学生接受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来规划教学目标系统。课程设置目的在于提高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其平等参与社会,使他们拥有尊严、获得幸福、实现人生价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理念与特色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采用以儿童为主体,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借鉴了智力/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理念 ●课程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智力与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成果。 我国1987年首次颁布了与国际社会一致的智力障碍概念和标准;2006年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时,我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确定了新的智力残疾的概念和标准。这一概念表述为: ?°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该概念采用了ICF的理论框架,引入了?°支持?±理念。本课标建立在这一

培智学校课程标准

、学习领域目标 (一)倾听与说话 初步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说普通话;能进行简 单的日常会话和社会交往,养成文明的沟通习惯。 (二)识字与写字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能认读和书写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例如:个人姓名、家庭住址、小区名、医院、车站站牌、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常用文字)。 (三)阅读 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阅读简单的应用文及个人资料;能阅读非连 │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7 续性文本(例如:表格、说明书、时刻表、购物清单等),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具有初步的阅读兴趣。能阅读简单的绘本或儿童文学作品,累计阅 读绘本或图书18 本以上;能累计诵读或背诵儿歌、童谣、儿童诗、古诗18 ~ 50 首。 (四)写话与习作 具有初步的写话和习作能力。能根据表达需要写一句话或几句话;能填 写简单的表格和个人资料;能书写简单的应用文;初步养成用文字记录生活信息的习惯。 (五)综合性学习 能结合生活语文的学习,参与语言活动、文化生活,参与社区生活;能 尝试用文字、图画、照片、现代媒体等多种方法呈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三、学段目标与内容 低年级段(1 ~ 3年级) (一)倾听与说话 1. 能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注意倾听。 2. 能听懂常用的词语,并作出适当回应。 3. 能听懂简单的句子,并作出适当回应。 4. 能听懂生活中的常用语言。 5. 能模仿运用生活中的常用语言。 6. 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个人基本需求。 7. 能使用人称代词(例如:你或你们、我或我们、他或他们)。 8. 能作简单的自我介绍(例如:姓名、班级、主要家庭成员等)。 9. * 能在生活情境中进行简单对话。 * 注释:“*”为选择性目标,下同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 8 10. 能听懂生活中常用的普通话。 11. 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 能关注汉字,萌发识字的兴趣。 2. 能区别一般图形与汉字。

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一、加强对教材的开发利用 1.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探索适应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 弱智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主要就是手中没有现成的教材。由于地域、学生能力等的差异,不可能再有统一的教材供学生使用。而且现在的学生以中重度或多重残疾居多,原有的教材已很不适应现在情况,所以,对教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教师要充分参照中重度智残儿童的学科教学大纲,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借鉴省内外同类学校的教材,逐渐充实完善自身的教学内容,使教材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学校把活动课及生活课作为开发重点,本着缺陷补偿与特长培养并重的原则开设活动课。目前,我校的《鼓乐》、《手工编织》、《陶艺》、《国画》、《卖报》等校本课程均已整理成册。《鼓乐》、《陶艺》在低年级纳入了音乐、美工课程的教学,《卖报》、《手工》、《国画》分别纳入高年级数学、生活、美术课程的教学。 2.开发学前、职前课程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班、职前教育班。学前教育努力探索学前教育训练的内容及有效方法,重点加强一日常规的养成教育,为学生能顺利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职前教育班加强对高年级职前教育工作探索,以培养学生独立的生活能力为中心,文化课以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艺术课、电脑为主,劳动技能训练课以卖

报、缝纫、编织、烹饪、家政、面点等为主,强调学习与实践并重,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解决毕业生的生活、生存问题,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康复与发展。 二、尝试多种课堂教学策略 1. 增强个性化教育的实效性 在低年级学段,我们开展对重度智残儿童施行个别教育的实验研究。由学生家长及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组成个别教育工作小组。学期初,工作小组讨论分析孩子的学习现状,制定出本学期的教育训练计划(长期目标)。每月初工作小组活动一次,讨论制定月训练计划(短期目标),分析上月的训练情况,对月训练计划进行评估总结。 结合上海及本地其他同类学校的先进经验,在全校范围内尝试个性化教育方案实施,重点体现“扬长补缺”指导思想,即以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基础,以挖掘学生的“特长”为突破口,通过对学生特长的培养,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愉悦感,树立起自信心,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学生特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及能力得到提高,缺陷得到补偿。注意给学生积累各种成长资料,特别是有于学生发展现状、教育训练过程以及评估过程的音像资料,做到有计划地搜集整理每个学生的音像资料,给全校每个学生建立好成长档案。搜集能体现学生成长过程的各种资料,比如学生的作业、作品等,以此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注重研究每个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个别指导,达到补偿缺陷、彰显个性、体验成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xx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语文是xx学校学生学习应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也是xx学校学生发展思维、改善功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是xx学校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生活语文课程的基础作用与多重功能,奠定了该课程在xx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生活语文课程是xx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生活语文课程应使xx学校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具有基本的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相统一是生活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 生活语文课程应面向xx学校的全体学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都能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语文素养。 生活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扩大生活经验范围,丰富语言积累,丰富形象思维,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要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倾听与说话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初步的阅读、写话能力;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语文课程 生活语文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存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认真搞好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本身的属性看,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内在规定性,因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或核心内容之一。二是从时代发展、从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不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而也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工作。要广开言路,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的作用,使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能够反映时代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并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既要坚持引进吸收、坚持应用现代化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和发扬我国特殊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最优秀的东西。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指导课程改革,敢于借鉴国内外好的东西。不这样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我们自己长期实践和优秀的东西,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不这样做,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改革决不是简单地修改一下课程要求,编几套教材,也决不是简单地增补添加一点时髦的内容。要认真思考一下: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要有哪些内容?适应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方法主要有什么?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法融入我们的课程,怎样才能真正应用到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的课程教学积累的最宝贵的东西有哪些,怎样在新的课程中突出地反映出来? 第二,既要研究和关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适应特殊教育的需要。要对不同残疾类别的课程教材与基础教育普通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大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集中了我国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专家,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成果,如何科学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特殊教育中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专家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什么,主要成果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目前倡导的是什么,正在努力纠正的又是什么?要下功夫研究和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改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教养培训和课改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成果。如果不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关起门来就特教搞特教,仅仅凭经验办事是不行的。在这个基础上,去认真研究特殊教育的教材怎样与普通基础教育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如何做到既保持特殊教育的特点,又充分应用普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当然,机械地照抄也是不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