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3.病情稳定者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4.遵医嘱艾灸,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或穴位贴敷肾俞、脾俞、足三里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五)肢体麻木、疼痛、肢冷

1.进食活血化瘀食物,如黄鳝、木耳等。食疗方:洋葱烧黄鳝。

2.给予足部中药泡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涌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足等穴位。

(六)视物模糊

1.注意视力变化,定期检查眼底,减少阅读、看电视及使用电脑,宜闭目养神,饮用菊花茶或银杞明目汤等。

2.按摩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以辅助通络明目。

3.遵医嘱予珍珠明目液滴眼或中药眼部雾化以改善症状。

4.评估跌倒高危因素,落实防跌倒措施。

(七)皮肤瘙痒

1.指导患者洗澡忌用刺激性强的皂液,洗后皮肤涂抹润肤露,穿棉质内衣,避免搔抓、热水烫洗;修剪指(趾)甲;瘙痒甚者,遵医嘱予以清热燥湿洗剂,如苦参、苍术、黄柏、白花蛇草、连翘等煎汤外洗,亦可涂尿素乳膏防止皮肤干燥。

2.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及海鲜之品。

(八)腰膝酸软

1.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食疗方:韭菜炒虾仁,山药芡实瘦肉饮。

2.操练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

3.指导患者按摩腰背部及气海、关元穴、涌泉穴。艾灸肾俞、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肾、胰等穴位。

5.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中药汤剂根据证型予温服或温凉服;中西药之间间隔30分钟以上。

1.汤剂类: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者宜温凉服;阴阳两虚证者宜温服。

2.口服降糖药注意服用时间、方法及不良反应。

(二)注射用药:

1.中成药制剂建议单独使用,如需联合给药,应考虑时间间隔或中性液体过渡。

2.滴速不宜过快,孕妇及哺乳期慎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丹红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

3.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胰岛素治疗者注射方法、部位正确,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三)中药枕:遵医嘱将菊花、决明子、荞麦皮、绿豆皮、葛根碎片、白术等装成药枕,通过药物的发散作用以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

(四)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凉、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之剂。水温以37~40℃为宜,时间20~30分钟,严防烫伤(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耳穴(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遵医嘱选择手三里、足三里、涌泉等穴位,首次贴敷2小时左右即可,以后每日一次,每次保留4小时,4周为一疗程(详见附录2)。

4.艾灸:适用于阳虚者,遵医嘱取肺俞、脾俞、大椎、神阙、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6.中药保留灌肠:适用于消渴病合并肾脏损害者,遵医嘱选用解毒泄浊之剂(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饮食指导

根据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强度,计算每日的总热量,合理分配餐次。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0%,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5%~20%,脂肪占总能量20%~30%,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饮食总能量的10%;不宜摄入反式脂肪酸;胆固醇摄入量<300mg/天;食盐摄入量限制在6g/天以内,伴有高血压、水肿者每日摄入盐量不超过2克;少食坚果类、油炸类食物及甜食;平衡膳食,定时定量进餐。

1.肝胃郁热证:宜食开郁清热之品,如苦瓜、黄瓜、丝瓜、芹菜、莲子、银耳等。食疗方:苦瓜山药烧豆腐、凉拌黄瓜、丝瓜炒蘑菇等。

2.胃肠实热证:宜食清利胃肠实热之品,如芦荟、马齿苋、苦瓜、冬瓜、荞麦、燕麦片等。食疗方:凉拌马齿苋、冬瓜炒竹笋、苦丁茶等。

3.脾虚胃热证:宜食补脾清胃热之品,如山药、粟米、高粱、菠菜、赤小豆、鱼肉等。食疗方:山药芡实瘦肉饮等。

4.上热下寒证:宜食清上温下之品。如白萝卜、狗肉、党参、鲜芦根等。食疗方:白萝卜汁等。

5.阴虚火旺证:宜食滋阴降火之品,如甲鱼、老鸭、莲子、百合、银耳、茼蒿、枸杞子、桑椹等。食疗方:菊花茶、枸杞茶、银耳莲子百合饮等。

6.气阴两虚证:宜食益气养阴之品,如瘦肉、蛋类、鱼肉、山药等。食疗方:皮蛋瘦肉粥等。

7.阴阳两虚证:宜食温益肾阳、补肾滋阴之品,如牛肉、羊肉、虾仁、韭菜、猪胰、干姜、黑豆、黑芝麻等等。食疗方:韭菜炒虾仁、香菇木耳汤等。

(二)运动指导

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五禽戏、散步、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项目的选择要与患者的年龄、病情、经济、文化背景及体质相适应。每周进行2次轻度或中度阻力性肌肉运动。

2.运动选择在饭后1小时(第一口饭记时)左右,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运动后脉搏宜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钟)左右,以周身发热、微微出汗、精神愉悦为宜。

3.血糖>16.7mmol/L、合并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及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宜运动。

4.血糖<

5.5mmol/L运动前需适量补充含糖食物如饼干、面包等。

(三)生活起居

1.环境温、湿度适宜,顺应四时及时增减衣物。

2.起居有常,戒烟限酒。

3.保持眼、口腔、会阴、皮肤等清洁卫生。

4.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通过糖尿病健康大讲堂、小组式教育或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四)情志调理

1.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增强其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2.鼓励家属理解支持患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介绍成功的病例,鼓励参与社会活动。

4.应用中医七情归属,了解患者情志状态,指导采用移情易性的方法,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变其不良习性。

(五)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预防与处理

1.向患者讲解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诱因、临床表现及应急救护措施。

2.生活有规律,定时定量进餐,不擅自停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3.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卡和糖果、饼干。如运动量增加应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定时监测血糖。

4.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心慌、头晕、大汗、手抖、面色苍白、饥饿等低血糖症状,意识清楚者立即口服含糖15~20克糖类食物,15分钟后监测血糖;意识障碍者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ml。

5.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给予氧气吸入,针刺人中、十宣等穴,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六)糖尿病足的预防

1.所有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足部检查,包括足有否畸形、胼胝、溃疡、皮肤颜色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以及有否感觉异常等。

2.预防关键点:定期检查、识别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教育患者及其家属重视足的保护;穿合适鞋袜,鞋底较厚而鞋内较柔软,透气良好;去除和纠正易引起溃疡的因素。

3.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下列教育:注意足部卫生,洗足水温在37~40℃,洗后擦干,尤其注意擦干趾间;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直接暖足;避免赤足;勿自行修剪或用化学制剂处理胼胝;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无异物或异常;干燥皮肤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

4.定期足部穴位按摩,如涌泉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等。

(七)自我监测

1.学会自我规范监测血糖、血压、体重、腰臀围等,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2.每3个月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每6个月检查肝肾功能、血脂、尿微量蛋白等。

3.每年至少筛查1次眼底及外周血管、周围神经病变等。

五、护理难点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对健康生活方式依从性差

中年患者工作繁忙,家庭、事业压力较大,应酬多,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无法进入患者角色。老年患者记忆力下降,听力、视力减退,接受新知识能力弱,易丧失信心;加之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不能很好的控制饮食,且易漏服药物,致血糖控制不理想。

解决思路:

1.针对患者的特点、生活方式、文化程度等给予个性化指导,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2.老年患者以少文字、多图片、大图片、近距离、反复强化等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中年患者可利用平面、电视、网络媒体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用日历、图标、时间表、定时器、单剂量储药盒等方式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如在药品包装上做大而清晰的明显标识;对于外包装、片型相似的药物分开放置,以免误服;指导患者采用不同颜色的药杯分装不同时间段的药物。

5.建立通讯录,对患者进行随访并提供咨询服务。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消渴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证候诊断: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脾虚胃热证□上热下寒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

41

42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43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相关推荐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木、发凉、疼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制剂。水温以38~40℃为宜,时间15~20分钟,严防烫伤(其他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消渴病的辨证施护

消渴病的辨证施护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中医学认为;消 渴病是由于五脏禀赋不足,加上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诱因而导致的脏腑阴虚燥热、津液输 布失常的一种疾病。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阳失调。故在治疗和护理上,应遵循清热滋阴,调整阴阳的 基本法则。临床上根据辩证,早期多采用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清热泻火。中、后期则采用 健脾益气、滋补肝肾、补肾固精、活血通脉等治法。 1.一般护理 1.1节饮食、慎起居:饮食有节可以运脾健胃,滋养阴津;饮食不节,可导致脾失健运,内 热蕴结,化燥耗津而发本病,故调节饮食是本病的基础治则,也是本病护理的重点。消渴病 人的饮食问题在治疗上和预防疾病过长中是关键,饮食不节是诱发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重 视饮食护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消渴病人的饮食治疗,不论病情的轻重都要严格控制 饮食,坚持饮食疗法。在护理中,首先要取得病人的合作,并说明饮食的调节对疾病的重要性,严格遵医嘱进食,保持正常体重。饮食宜以清淡素食,可食少量瘦肉及豆制品,忌肥甘 厚味及含糖量高的食物、水果等。如病人按规定饮食后,仍感饥饿,可食炒大豆、花生等食 品充饥。同时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使其休息好、睡眠好。 1.2加强精神、情志护理:精神情志护理是促使病情好转的重要环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怒不舒,日久化火,火热炽盛,消火乐肺、胃、肾之阴发为消渴。祖国医学认为:七情太过,易发百病。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发现,有的病人烦躁易怒,对疾病没有信心,甚至有的不 愿意接受治疗,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配合与患者谈心,体贴安慰病人,耐心劝导,解其 郁结,消除顾虑,使病人心情舒畅,情绪乐观,帮助病人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积极配 合临床治疗。 1.3加强皮肤护理:《圣经总录·消渴门》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塞,留于肌肉 变为痈疽”,故做好皮肤护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经常洗澡,避免抓破皮肤产生感染。皮肤干燥可用润肤类油膏涂擦。外阴瘙痒,小便后用苦参、蛇床子水煎、洗涤,每日2次。 1.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本病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以便及时处理,特别要及时发现阴竭、 阳脱、神昏等病危症的发生。一旦发现应及时与医师联系,采取紧急措施。 2.辨证护理 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为主次,把本症分为上、中、下三消,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 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2.1肺热伤津(上消):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多而频,舌红苔黄,脉 象洪数。 其施护原则是:润肺清热,生津止渴。饮食应遵守饮食计划,按医嘱规定,定时定量进餐。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甘、厚味之品。烦渴时,可用天花粉,鲜芦根或生地、麦冬泡水代茶饮,汤药宜温服。 2.2胃热伤阴(中消):表现多食善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燥,口渴多尿,舌苔黄,脉滑数。施护原则:清胃泻火,滋养阴液。饮食节制,严格按医嘱调配饮食,便秘者可多食蔬菜或用 番泻叶或大黄泡水喝。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1.2胃肠实热证。 1.3脾虚胃热证。 1.4上热下寒证。 1.5阴虚火旺证。 1.6气阴两虚证。 1.7阴阳两虚证。 2 对症施护 2.1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进食清热生津类食物。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渴点。 2.2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个体化进餐次数。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增加饱腹感。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胃、饥点。 2.3尿量频多 (1)观察尿量、尿色及排尿次数。 (2)嘱患者睡前尽量少饮水。 (3)指导患者加强饮食调理。 (4)阴阳两虚证病人节制房事。 2.4脘腹胀满 (1)饮食有度,进食清淡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忌暴饮暴食。 (2)餐后1小时适当运动,操练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 (3)顺时针按揉腹部以促进胃肠蠕动助脾胃之运化。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胃。 2.5大便秘结

(1)告知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指导腹肌锻炼促进肠蠕动。 (2)宜食荞麦、玉米面、燕麦、菠菜、芹菜、韭菜等食物,必要时予大黄、玄参泡饮,禁食辛辣燥热之品如花椒、羊肉、狗肉等。 (3)指导患者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 (4)遵医嘱给予麻仁丸等润肠通便药。 (5)穴位贴敷天枢、脾俞、肾俞。 (6)耳穴埋豆:主穴: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大肠、直肠、肺、便秘点。 2.6虚烦不眠 (1)做好情志调适。 (2)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睡前饮用热牛奶、温水泡足,可食用酸枣仁等安神之品。 (3)穴位按摩内关、神门穴,艾灸百会穴。 (4)操练八段锦“五劳七伤向后瞧”动作以健脑安神。 (5)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配穴:心、神门。 2.7倦怠乏力 (1)起居有常,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材。 (3)病情平稳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4)艾灸足三里、关元、气海或穴位贴敷肾俞、脾俞、足三里提高免疫力。 2.8肢体麻木、疼痛、发凉 (1)进食活血化瘀食品。 (2)给予中药足部熏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中药贴敷涌泉穴。 (4)做好足部护理。 (5)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配穴:腰、足、耳小神经。 2.9视物模糊 (1)注意视力变化,定期检查眼底,减少阅读及看电视,多闭目养神,饮用菊花茶或银杞明目汤。 (2)按摩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以辅助明目。 (3)遵医嘱予珍珠明目液滴眼或中药眼部雾化以改善症状。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3、病情稳定者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4、遵医嘱艾灸,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或穴位贴敷肾俞、脾俞、足三里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五)肢体麻木、疼痛、肢冷 1、进食活血化瘀食物,如黄鳝、木耳等。食疗方:洋葱烧黄鳝。 2、给予足部中药泡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等。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1. 病情概述 消渴病是指糖尿病的一种病理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 症状。中医护理方案针对消渴病的病理机制和症状进行全面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病情的发展。本文将总结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关键内容。 2. 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消渴病的原则是“祛邪、疗病、调养、保健”。主要目标是调和气血、 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实现整体的身心健康。 3. 中医护理方案 3.1 饮食调理 中医护理方案强调合理饮食调理,消渴病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控制糖分摄入:限制摄入高糖食物,尤其是含有蔗糖、果糖的食物。 •均衡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少食多餐:分多次进食,避免单次摄入过多食物。 •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保持适量的饥饿感和饱腹感,避免大餐和暴饮暴食。 •限制烹调方法:减少煎炸、油炒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采用清蒸、煮、烩等低脂烹调方法。 3.2 中药治疗 中医护理方案推荐使用一些具有清热、滋阴、健脾、补气等作用的中药来辅助 治疗消渴病。常用的中药包括: •黄连:清热燥湿,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牡丹皮:滋阴清热,可减少多饮多尿的症状。 •五味子:健脾益胃,有助于调理消渴病的消化功能。 •人参:补气养血,能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3 调理情志 消渴病患者的情志状况对病情的影响非常重要,中医护理方案强调保持良好的 情绪和心态。患者应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和挑战。同时,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4 足部护理 消渴病患者常伴有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发生足部溃疡、感染等并发症。中 医护理方案强调细致护理足部,包括: •定期洗脚:每天用温水和中性洗涤剂清洗双脚,保持足部清洁卫生。 •按摩足部:按摩脚背和足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坚持运动:适量的步行、舞蹈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足部血液循环。 3.5 定期复查 消渴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血糖和相关生化指标,以了解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 4. 注意事项 •饮食结构和药物剂量的调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饮食方面,应避免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质的摄入。 •注意自我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方案。 •若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出冷汗等,应及时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合理安排休息和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发现足部异常如溃疡、红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5. 总结 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在日常生活中对消渴病的防治有 非常重要的作用。饮食调理、中药治疗、情志调理、足部护理和定期复查都是中医护理方案的重要内容。合理运用这些方法,患者可以有效地调控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的进展。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病情不同,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或沉细。 2.肝肾阴虚证: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痛。两目干涩,舌脉: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沉细。 3.脾肾亏虚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口干不饮,大便不实,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兼证 1.痰瘀证(贯穿于疾病始终) 症状:舌色暗,舌下静脉迂曲,瘀点瘀斑,脉沉弦涩。 2.湿热证 症状:兼见尿频、急迫、灼热、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水肿 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 1.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 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 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腧、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 1.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 2.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顺时针按摩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脑干、神门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 定义: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机体阴虚燥火。 一、临床表现 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临证护理 1、肝胃郁热:大便秘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遵医嘱口服通便药。 2、阴虚火旺:口渴时给予中药(如:菊花茶、苦丁茶)泡水代茶饮。遵医嘱给耳穴压豆,选穴内分泌、心、神门等。 3、气阴两虚:易感冒,要加强生活起居,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物,避风寒。遵医嘱给耳穴压豆,选穴内分泌、肾、脾等 4、阴阳两虚:以尿量频多为主症,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遵医嘱进行穴位艾灸,选穴气海、关元、肾腧等。 三、情志护理 1、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增强其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2、鼓励家属理解支持患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了解患者情志状态,指导采用移情易性的方法,鼓励参与社会活动,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 四、饮食护理 严格遵医嘱进行饮食治疗,定时定量进餐,规律三餐。禁食糖、烟酒及高淀粉的食物。

1、肝胃郁热:宜进食开郁清热之品,如:苦瓜、黄瓜、银耳等。 2、阴虚火旺:宜进食滋阴降火之品,如:老鸭、莲子、百合等。 3、气阴两虚:宜进食益气养阴之品,如:蛋类、鱼肉、山药等。 4、阴阳两虚:宜进食温益肾阴、补肾滋阴之品,如:猪肾、黑豆、黑芝麻等补肾壮阳之品。 五、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中医外治护理:严格掌握艾灸、中药足浴及耳穴压籽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严密观察治疗后的反应。 3、严格遵医嘱服用降糖类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并严密观察降糖药物使用后的反应。 4、静脉滴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中药制剂,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注意配伍禁忌及用药安全。 六、并发症的护理 1、低血糖: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现象时,立即监测血糖并给予糖水或果汁、巧克力、饼干等口服或遵医嘱给药。 2、酮症酸中毒: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定时监测血糖、尿酮,做好抢救准备。 3、有皮肤搔痒、疖肿、痈疽者,嘱患者切勿搔抓,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七、健康指导 1、遵医嘱进食,控制总热量,规律三餐;多食高纤维食物,饮食清淡,低脂少油少盐,戒烟限酒。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是指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造成的一种并发症。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需要采取专业的中医护理方案。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1. 饮食护理 消渴病患者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适当的饮食控制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水平。一般来说,消渴病患者应该限制糖分和淀粉类的食物的摄入量。饮食应以蔬菜和粗粮为主,少量的水果和蛋白质。饮食还应该分几次进食,每次进食量适中,以降低血糖峰值。 此外,食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低糖饮食、黄芪糖浆等。黄芪糖浆是利用黄芪、山药、橘皮等多种草药材料热煮而成,具有清热解渴、益气养阴、降低血糖和血脂等作用,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元素和营养,从而达到改善患者体质、增强代谢功能的目的。 2. 合理锻炼 合理的锻炼有助于消渴病的改善和治疗。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身体对血糖的控制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降低患者的身心负担。 对于消渴病患者而言,轻度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要因人而异,应该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 3.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有效手段。根据中医的理论,消渴病多因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所致。中药的治疗目的就是调整患者的体质,恢复正常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常用的中药方包括金银花煎剂、黄芪糖浆、苦瓜薏米汤等。金银花煎剂是用金银花、野菊花、甘草等草药制成,具有清热解毒、降低血糖等作用。苦瓜薏米汤也是非常常用的中药方,其中苦瓜有减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薏米是一种优秀的抑制血糖的草药。 4. 精神护理 消渴病患者常因为疾病的不适、治疗的煎熬以及生活的压力而产生心理负担,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焦虑等心理症状。精神护理就是针对这类问题,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可以尝试通过气功、瑜伽等方法进行放松心情,让患者在放松中缓解紧张的情绪。另外,也可以使用自身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心理疗法,帮助患者更好的应对疾病和生活压力。 总之,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帮助患者从多个方面有效的改善自身状况。当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和方法需要患者和专业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消渴中医护理常规

消渴(糖尿病、尿崩症) 护理评估 1.既往饮食结构和习惯,家族史。 2.病程长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并发症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燥热伤肺证(伤消),胃燥津伤证(中消),肾阴亏虚证(下消),阴阳两虚证、 阴虚阳浮证。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护理常规进行。 2.遵医嘱定期检查血糖、尿痛的变化。 3.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舌脉、皮肤等情况。 2.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出烂苹果气味时,报告医师并配合 处理。 4.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类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四、饮食护理 1.遵医嘱进食,控制总量。 2.禁食糖、烟酒、少量煎炸食物。 3.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水果蔬菜食物。 五、情志护理 增强与慢性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护理 1.上消,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2.中消,大便秘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遵医嘱服通便药。 3.下消,口渴时,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健康指导 1.向患者讲解饮食疗法,使患者合理安排每日膳食。 2.避免精神创伤和过度劳累。 3.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方法。 4.讲解并发症的表现,如眼部病变、足部感染等。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5.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理发、修剪指甲、内衣、鞋袜要柔然宽松;趾端 要保暖。 6.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适当锻炼、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中医称之为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其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导致燥热内生,耗伤津液,引发消渴。中医护理方案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消渴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煎炸等食物。应控制饮食总量,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同时应控制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糖果、蛋糕、油炸食品等。建议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情志失调是消渴病的重要诱因之一。中医强调“心静神宁”,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紧张。家人及护理人员应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良好的作息习惯对消渴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应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特色护理是消渴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灸、拔罐、推拿、中药泡脚等中医护理方法。针灸治疗可

以调节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拔罐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新陈代谢;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中药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水肿等问题。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他们了解消渴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自我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同时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血糖波动。 中医护理方案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情志护理、起居安排以及中医特色护理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消渴病治疗和康复的关键。 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等。中医认为,消渴病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房事过度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饮食、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下面将重点介绍消渴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消渴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糖、低脂、低盐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及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应适当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辩证施护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辩证施护 消渴病 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机为禀赋不足,阴虚燥热,多与血瘀密切相关。病位主要在肺、胃、肾。主要指西医糖尿病。 一、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临证护理】 1、做好病情观察,观察神志、血压、视力、舌脉、皮肤、口渴程度,进食量,血糖变化。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测体重。 2、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大横等穴。 3、多食者可食新鲜蔬菜以增加饱腹感,宜食山药、木耳等益气养阴食品,适当 增加运动量。 4、多尿,腰膝酸软者可用艾灸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 5、注意用眼卫生,指导足部保健按摩穴位及方法,保持口腔、皮肤、会阴及足部卫生,防止感染。【饮食护理】 1、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程度,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量。 2、注意饮食调护,平衡膳食,忌肥甘厚味之品,定时定量进餐。【用药护理】 1、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 2、胰岛素治疗者指导其胰岛素注射方法、存储方法、注射部位及不良反应等。3、中药汤剂宜偏温凉服用。阴阳两虚患者宜温服。【并发症护理】

1、酮症:如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有烂苹果味、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紧急配合处理。 2、低血糖:如出现大汗淋漓、饥饿、心悸、头晕等,及时给予糖果、饼干、果汁等口服或静脉推注50%GS,监测血糖。【健康指导】 1、调畅情志,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2、坚持饮食、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运动方式 3、遵医嘱用药,定期病情监测。外出时携带诊疗卡及糖果、饼干。 4、慎起居,避免疲劳,顺应四时变化增减衣物,保持口腔、会阴等清洁卫生,注意足部自我按摩保健。 二、辩证施护 【热盛伤津】 1、主证 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2、施护 (1)舒适、安静、凉爽通风的环境,注意劳逸结合。(2)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宜食苦瓜百合山药等清热生津之 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大横等穴。 (3)中药宜温凉服用,观察用药后疗效。(4)调畅情志,戒郁怒。【气阴两虚】1、主证 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数。2、施护 (1)起居有常,避免劳累。 (2)饮食清淡,宜食山药、木耳等益气养阴食品。口渴多饮时,可用西洋参, 二冬等泡水代茶饮。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 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 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 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 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 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C,防止烫伤。 7. 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 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 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 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 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序渐进。 3. 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 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 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 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 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 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 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 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木、发凉、疼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制剂。水温以38〜40C为宜,时间15〜20分钟,严防烫伤(其他详见附录2)。

消渴病(肾病型)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膩。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痞,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撮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 1.刮新(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文档 (3)

消渴病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机为禀赋不足,阴虚燥热,多与血瘀密切相关。病位主要在肺、胃、肾。主要指西医糖尿病。 一、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临证护理】 1、做好病情观察,观察神志、血压、视力、舌脉、皮肤、口渴程度,进食量,血糖变化。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测体重。 2、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大横等穴。 3、多食者可食新鲜蔬菜以增加饱腹感,宜食山药、木耳等益气养阴食品,适当增加运动量。 4、多尿,腰膝酸软者可用艾灸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 5、注意用眼卫生,指导足部保健按摩穴位及方法,保持口腔、皮肤、会阴及足部卫生,防止感染。 【饮食护理】 1、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程度,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量。 2、注意饮食调护,平衡膳食,忌肥甘厚味之品,定时定量进餐。 【用药护理】 1、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 2、胰岛素治疗者指导其胰岛素注射方法、存储方法、注射部位及不良反应。 3、中药汤剂宜偏温凉服用。阴阳两虚患者宜温服。 【并发症护理】 1、酮症:如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有烂苹果味、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紧急配合处理。 2、低血糖:如出现大汗淋漓、饥饿、心悸、头晕等,及时给予糖果、饼干、果汁等口服或静脉推注50%GS,监测血糖。 【健康指导】 1、调畅情志,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 2、坚持饮食、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运动方式 3、遵医嘱用药,定期病情监测。外出时携带诊疗卡及糖果、饼干。 4、慎起居,避免疲劳,顺应四时变化增减衣物,保持口腔、会阴等清洁卫生,注意足部自我按摩保健。 二、辩证施护 【热盛伤津】 1、主证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2、施护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一)视物模糊 1.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2.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3.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 1.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1小时应闭目休息10分钟。 2.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3.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上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皮质下等穴。 (三)头晕耳鸣 1.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时卧床休息并及时报告医生,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防止跌扑。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肾、神门、交感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知柏地黄丸宜空腹或饭前服用(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 (1)距离:3~5cm。 (2)温度:37~40℃。 (3)时间:20~30分钟。 (4)其他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 (1)无需加热,闭目贴敷于双眼。 (2)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 (3)其他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雾化:操作时超声雾化器的伸缩管距离雾化部位3~5cm,调节适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