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习题

《诗经二首》习题
《诗经二首》习题

《诗经》二首习题

同步测控

一、语段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静女给情人赠物为何分成两章来写?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把赠物分成两章来写,固然因物分两件,有先有后,但更重要是通过这种形式,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推向高潮。

2.简要分析“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诗用了双关的手法,一是表达了女子所赠之物美好,二是赞美女子之美。显示了男子一片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

采薇(节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3.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采薇”活动之中。

4.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变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写薇由“作”而“柔”而“刚”,可见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

二、语言运用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同样以“潇洒”开头,造两个类似的句子,组成排比句。

潇洒是不计他人之过,以大局为重的谦让宽容的生活态度,如蔺相如的潇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除了语言形式上的模仿之外,还要注意内容上的隐性要求。所选人物应是历史或文学作品中具有“潇洒”特征的名人,表现的生活态度应与历史或文学作品相吻合,杜绝杜撰。答案:潇洒是为了民族大业,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人格境界,如史可法的潇洒;潇洒是经过长期磨砺,掌握规律,游刃有余的一种自由,如庖丁的潇洒。

6.请找出下列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

(1)与进度利用自然资源相关造成的现象,如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等,都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危害。

(2)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垢帛书《驻军图》中,标有“箭道”二字的城堡上,可看到有道路蜿蜒而下。

(3)按照一定顺序准确无误地将一长串数字记住,比牢记内容相互关联的文本或图像难度更大。

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针对性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解析:“与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相关的现象”与“过度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现象”句式杂糅。

答案:有语病的一项是:(1)

针对性修改:删掉“与”和“相关”(或者删掉“造成”)。

课时训练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彤.管(tónɡ)其姝.(shū)踟.蹰(zhí)

B.愆.期(qiān) 城隅.(yú) 洵.美(xún)

C.归.荑(kuì) 玁狁(xiǎn) 靡盬.(ɡǔ)

D.采薇.(wēi) 象弭.(mǐ) 孔棘.(jí)

解析:选A。A项,“踟”读chí。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在其政治生涯中曾多次访问中国,熟悉中国事务,这位49岁的共和党人被公认为是奥巴马政府中的“知华派”。

B.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到底选哪些?以什么教学形式呈现、放在哪个学段?都是编者要认

真研究的。

C.日本民主党在众议院大选中提出的“竞选公约”明确表示:“要全力构建与亚洲各国的依赖关系”,鸠山由纪夫也曾表示要与中国“建立具有实际内容的战略互惠关系”。

D.某地外出从事电话诈骗的人员大多是靠亲戚,朋友帮带,一带十,十带百,各自组成一个诈骗团伙作案。

解析:选A。B项,第一个问号应为顿号,第二个问号应为逗号;C项,冒号应改为逗号,或将第一个句号放在引号内;D项,第一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3.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俟:等待

B.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怿:喜爱

C.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启:打开

D.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刚:变的粗硬

解析:选C。C项,“启”的意思是“跪坐”。

4.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莫知我哀

..D.我心伤悲

解析:选B。翼翼: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严肃谨慎,有次序或繁盛、众多”。这里的意思是“排列整齐,谓马训练有素”。

5.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B.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等15国风,共160篇。

C.“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D.《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诗经》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解析:选A。《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6.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7.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三、语言表达

1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写序号即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改革开放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④②①⑤③⑥

11.最近,在重庆市合川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一家公司招聘高尔夫球童,短短时间内已有上百名女“天之骄子”(大学生)前来排队竞聘。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请在论坛上发表留言,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就业才是硬道理,这体现了当代“天之骄子”们择业观能够应时顺势而变,无疑是一种进步。(或:这是一种人才的浪费,人才高消费透支社会的人才储备,耗散普通家庭的教育成本。)

12.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两个句子。(以下三个句子,任选其二)

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奇瑰而雄健,黄沙、雪山、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①山水田园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李白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③杜甫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①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②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遄飞,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③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忧愤而慷慨,风急、天高、浊酒、涕流,肠热黎民。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阅读《秦风?无衣》,和《采薇》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诗经地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3.《诗经》六艺指三大基本内容:风(又称风土之音)、雅(朝廷之音)、颂(宗庙 之音)和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 4.这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河之洲”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这是运用了“比兴”手法。 (2)描绘了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来比喻夫妻间和谐恩爱。 (3)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向往,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 景物相契相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5.赏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艺术手法角度:(1)运用比兴手法 (2)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渴慕之心。以水草难以捞取比喻淑女难求 (3)生动地写出男主人公追求的艰辛。 炼字角度:流”/“菜“/”芼“(1)描写出女子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 (2)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突出了女子的勤劳能干, (3)更增加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6.任选角度“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描写角度:(心、动、情)(1)“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运用了心理描写。 (2)“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运用了动作描写。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诗经》表现手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的艺术技巧,在句式方面的显著特点就是句式整齐,每句都是四言,这是《诗经》和后代诗歌的一个明显不同。 B.《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与内容有关,“雅”、“颂”诗多为叙事而又夹以说理,因此用赋的手法较多。 C.《诗经》中的“风”以抒情诗为主,“比”、“兴”手法运用较普遍,而《周南·关雎》则兼用了“赋”、“比”、“兴”三种手法。 D.《关雎》、《蒹葭》在结构上相似,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 2.下面句子中对《关雎》一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关雎》是《诗经》的开篇,属十五国风中的“周南”,是一首民间爱情抒情诗。 B.诗中“关关”是雎鸠雌雄二鸟彼此呼应的叫声。传说这种鸟“雌雄相爱,情真专一”,故用来象征男女诚挚的爱情。 C.第二、三章细腻而层层深入地抒写了对姑娘的爱慕和追求。 D.第四、五章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抒写与姑娘成亲时欢快而热闹的幻境。 3.下面对于《蒹葭》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魏风”,属于民间创作的诗歌。 B.这首诗表现的内容是追求意中人而又未达到目的。每章前两句都是点明时令、场景,后几句诉说自己的追求与苦恼。 C.诗的第一句为我们勾勒出写意式的画面,为全诗扑朔迷离的境界提供了想像的线索。 D.“在水一方”四字写作手法既可理解为写实,又可理解为比喻,但无论

怎样都为我们传神地描绘出远远意中人的身影,暗示了追求的难以实现。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不可以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的诗人白居易。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乡愁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A.作者通过具体而又概括的象征性的形象──长江水、香腊梅,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河山的挚爱,表现了海外游子对母亲深情的眷恋。 B.“长江水”和“腊梅香”都在相同的位置上连续或间隔地复唱了五次,“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 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 【文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接下去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毫不突兀了。“窈窕”,连绵字,美好的样子,形容“淑女”;“淑女”,即好姑娘;、“好述”,就是好配偶。首章落实到:“美丽的好姑娘,正该同美好的男子配成双”,成为全诗的纲领,提摄全篇。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爱着一位姑娘,她住在湖的对岸。青年和姑娘也许有过一段交往,也许只是偶然见过一面,但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在深秋的一个早晨,他来到湖边,思念起她来,思量怎样才能得到她的爱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一、知识点汇总 1.《诗经》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起兴的手法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5.情景交融的写法 6.经典名句的含义 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 1.《诗经》文体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 ..(jūjiū),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hàoqiú)。 C.蒹葭 ..(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 《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2)分析《关雎》《蒹葭》是如何运用重章叠句的? 5.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景交融指的是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如何理解这两首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6.经典名句的含义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理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理解。

诗经二首赏析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风”、“雅”、“颂”。“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创作的。国风的数量最大,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陈其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就是比喻。“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兴这种表现手法,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睢》。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三是起协调音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诗经》中常常是比兴结合运用的,因此,比兴连称。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雎内容介绍: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内容: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诗歌层次:第一层(1小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层(2—3小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三层(4—5小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三、深入理解课文 1、诗歌开头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用“窈窕”“淑”来形容这个女子,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这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君子好逑”显示了这个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也显示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4、“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5、第三小节:写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极其生动、逼真、形象。 6、“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一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热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7、四、五小节写求之既得的喜悦。(这并非事实,而是男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出的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写出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的表现出来。这一结婚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8、A:诗的表现手法:兴(使全诗产生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B:采用的形式:一咏三叹、重章叠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加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C:流传不衰、优秀民歌的原因: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中心思想: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

中考语文诗经二首复习教案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这二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部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介绍《诗经》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 2.教师补充: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 雎鸠窈窕参差伊人鸡栖于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 四、学习第一首{关雎} 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 补充:(1)参差:长短不齐。 (2)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

八年级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2课时)

12、《诗经》二首 第1课时关雎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 ..(cēn cī) ..(hǎo qiú)参差 荇.(xìng) 芼.(mào) 窈窕 ..(wù mèi) ..(yǎo tiǎo) 寤寐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 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二课文详解 ⑴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 《诗经》二首 《诗经》概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诗歌305总集。 内容:风雅颂 形式:赋比兴(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民间乐歌 宫廷乐歌 宗庙乐歌和舞歌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风民间乐歌 雅宫廷乐歌 颂宗庙乐歌和舞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木兰辞》中用“赋”的句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比是以彼物写此物,分为比喻和比拟。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兴:即起兴,在文章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作为开端,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后来发展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的意义) 鱼靠水,箭靠弓,打仗要靠毛泽东; 鸟靠林,树靠根,打仗要靠新四军; 船靠舵,屋靠梁,百姓要靠共产党。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感受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认识古代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反复咏唱的章法特点,体会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雅》分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课前预习】 1.注意以下加粗字词的读音。 睢鸠()窈窕()好逑()荇莱() 寤寐()芼之()蒹葭()伊人() 溯洄()晞()湄()跻()坻()涘()2.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大意。 【课堂探究】 3.自由诵读《关雎》,概括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4.《关雎》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蒹葭》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文所呈现的画面,感受其意境之美。 6.《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这样写有何妙处? 7.比较阅读:两首诗在内容、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堂反馈】 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寒夜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⑴.上阕前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 ⑵.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诗经二首教案

关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女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就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纠正易错字音。 3、自由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4、再读,小组交流,试着猜一猜诗歌的基本意思。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5、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痴情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当然了,并非每个人都把爱情描写得如此之好的,这需要相当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写作特色。 6、介绍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赋:直接地陈述铺叙。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兴: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 7、初步感受本诗的形式特点。 (1)题目取自于句首。 (2)基本句式是四言。 (3)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4)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5)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学生归纳出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诗的感情色彩,教师补充。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美文品读 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五、扩展性训练:小作文,根据歌词与诗句,想像作文《在水一方》。 蒹葭

诗经二首教案静女采薇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诵读古诗文,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 3.掌握诵读的技巧,理解诗歌的语句和主题。 4.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5.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人情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以诵读开路,开展活动,教师在其中推波助澜,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使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三、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静女》 本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组织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感受优美和谐的韵律中所表现的热烈的爱恋之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回答问题: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12诗经二首

12 《诗经》二首 关雎 【学海领航指引课堂】 自主预览整体感知 《关雎》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是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诗中写一个男子爱慕思念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于夜不能寝,梦中遐想,希望有朝一日与少女结为夫妇,和谐美满地生活。诗中描写的爱情,清新朴素,乐而不淫,充满着健康纯洁之气,影响深远。目标点击助你学习 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2.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3.背诵诗歌。 4.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学海泛舟智慧共享】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吸取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诗经》

(1)走进诗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2)《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2.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抽查、课件显示) 关雎(jū)窈窕(yǎo tiǎo)淑女(sh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g)寤寐(wùmèi)辗转(zhǎn zhuǎn)瑟(sè)乐之(lè) 3.字词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ū)鸠(jīu):一种水鸟。

诗经二首优秀教案

1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氓》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大家对这句诗并不陌生。这句诗是出自《诗经》中的《关雎》。这首诗堪称是我国爱情诗之鼻祖。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爱情故事。大家听过许多现代人的爱情故事,那么,在遥远的古代,他们的爱情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先秦时期的卫国,体会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诵读课文,并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 讲授课文: 1.内容简介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至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部编版12、诗经二首复习资料

诗经二首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160篇)是周代各地的民歌民谣;《雅》(105篇)是周人的正统的宫廷乐曲,用于宴会的典礼,又分《小雅》和《大雅》;《颂》(40篇)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的修辞手法。 (2)比:比喻。 (3)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4、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重点词语: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好逑:好配偶左右流之:捞取淑:美,美好 左右芼之:挑选思服:思念寤寐:日日夜夜悠哉:悠:忧思的样子芼:挑选 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比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 钟鼓乐之:乐:使……快乐。 三、理解性背诵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述。 2、诗中表达“君子”苦思采荇菜之女,又不可得的诗句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3、诗中描写“君子”幻想与女子结婚的热闹场面的诗句是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的字是“求” 5、描写劳动场景的句子: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 6、用韵方面采取偶句入韵,“之”字不入韵,之字前一字入韵。这首诗押韵的字是“鸠、洲、逑、流、求、得、服、侧、采、友、芼、乐”。 7、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窃窕淑女,君子好述“这两句就是佐证。 8、关雎是一首优美的恋歌,开头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为下文抒发爱情创造了情意绵绵的意境。 四、课文理解背诵 1、这首诗还采用了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2、《关雎》 主旨: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艺术手法:用“比兴”和“重章叠句” 3、关雎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的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也是用雎鸠鸟成双成对在河州边鸣叫,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 次章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当主人公求之不得,付出暂时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甚至“寤寐思之”,“辗转反侧”。 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 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4、诗中写河洲、小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引起后文(或,起兴)的作用。 5、本文主旨 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是一首热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之情。 6、孔子说:“《关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难》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不低俗,即所

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131

12 《诗经》二首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经》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雎鸠 ..(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ìnɡ):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 ..(wù mè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贤淑漂亮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