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动力学建模之神经网络

(完整word版)动力学建模之神经网络
(完整word版)动力学建模之神经网络

动力学系统建模课程报告

神经网络综述

1 神经网络介绍 1.1 神经网络概述

人工神经网络简称为神经网络或称作连接模型,它是一种模范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看成以人工神经为节点,用有向加权弧连接起来的有向图,有向弧的权值表示两个人工神经元相互作用的强弱。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元结构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为为人工智能控制上的一大创新。

人工神经网络主要优点是能够自适应样本数据,不会被噪音等影响;能够处理来自多个资源和决策系统的数据;能够提供简单工具进行特征选取,产生有用的数据表示;可作为专家系统的前端;有十分快的优化功能。神经网络可以处理非线性适应性信息,克服了传统人工智能方法对于直觉的缺陷,使之在神经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组合优化、预测等领域取得成功应用。 1.2人工神经网络基本要素

人工神经元四个基本要素:

(1) 连接权,用于表示各个神经元的连接强度,正值表示加强,负值表示削弱,对应生物神经元的突触。

(2) 求和单元,求取对应节点输入信号的加权和,对输入信号求加权和即求解神经节点的输入信号。数学表达式:j p

j kj k x w u ∑==1。

(3) 激活函数,相当于细胞体的功能,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非线性映射,使输出幅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输出表达式:)(k k net g y =。激活函数有阶跃函数、分段线性函数、sigmoid 函数及双曲正切对称S 型函数。

(4) 阀值,其作用可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k k k u net θ-=。 1.3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方式

其工作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 学习期,此时每一个计算单元的状态不变,样本数据进行输入,得到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进行对比得出输出误差,根据输出误差修改权值,直至系统参数满足输出误

差要求,这样就建立了适合样本的神经网络模型。

(2) 工作期,此时各连接权是固定的,输入数据便可得到模型结果,即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实际应用过程。

1.4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

通过向环境学习来获取系统参数并改进自身性能是神经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一般情况下,性能的改善是按照预定的期望来修改自身的参数。学习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 有监督学习阶段:以输入输出为训练样本集,学习系统将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进行比较,根据一定的学习算法修正权系数及阀值,从而使系统实际输出越来越达到期望输出。

(2) 无监督学习阶段:只提供输入,不提供输出,根据输入调整权系数及阀值,主要用于某些聚类操作。

(3) 强化学习:外部环境对系统输出只给出评价(相当于完成任务时的奖励),没有具体的期望输出,学习系统通过强化那些受奖励的来修改自身参数。

下面分别介绍前馈神经网络及反馈神经网络算法。

2 前馈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2.1 前馈神经网络及BP神经网络介绍

前馈神经网络中的各个神经元只接收上一级的输入,并输出到下一级,网络中没有反馈。节点分为两类,即输入单元及计算单元,每一个计算单元可以有任意个输入,但只有一个输出。前馈神经网络除了输入层及输出层之外,中间的层称为隐层。前馈神经网络为一种非线性映射,通过简单的非线性处理就可以映射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用来处理难以建模的非线性系统。前馈神经网络为一种非常强大的计算系统,但不具有丰富的动力学行为。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利用误差反向传播训练算法含隐层的前馈神经网络。对于输入层,输入模式送到输入层节点上,这一层节点的输出即等于其输入。除了输入层的节点外,隐含层和输出层节点的净输入是前一层节点输出的加权和。每个节点的激活程度由它的输入信号、激活函数和节点的偏值(或阈值)来决定。

2.2 BP神经网络的算法原理

2.2.1 BP神经网络算法介绍

BP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是梯度最速下降法,它的中心思想是调整权值使网络总误

差最小。也就是采用梯度搜索技术,以期使网络的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的误差均方值为最小。网络学习过程是一种误差边向后传播边修正权系数的过程。将上一层节点的输出传送到下一层时,通过调整连接权系数来达到增强或削弱这些输出的作用。多层网络运用BP 学习算法时,实际上包含了正向和反向传播两个阶段。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并传向输出层,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如果在输出层不能得到期望输出,则转入反向传播,将误差信号沿原来的连接通道返回,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使误差信号最小。 2.2.2 正向传播阶段

学习训练阶段,有N 个样本,如果已知输入样{}

p x 及预期输出{}

p T ,隐含层第i 个节点在样本p 作用下的输入可以表示为:

i M

j p j ij p i

x w net θ-=∑=1

,q i ,,2,1Λ=

(2-1)

其中p j x 为第p 个样本中第j 个输入,i θ为隐层第i 个节点的阀值,ij w 为输入层第j 个节点与隐层第i 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权值,M 为输入层的节点数。

隐含层第i 个节点的输出为:

)(p i p i net g o =,q i ,,2,1Λ=

(2-2)

g(.)为激活函数,sigmoid 激活函数形式为])/)(ex p[1/(1)(01θθ+-+=x x g ,其中1θ表示偏值,0θ为调节形状参数。其导数可以表示为:

)1()](1)[()(p i p i p i p i p i o o net g net g net g -=-='

(2-3)

隐含层第i 个节点输出p i o 通过权系数向前传播到输出层第k 个节点,并作为它的输入之一,输出层的第k 个节点的输入为:

k q

i p i ki p

k

o w net θ-=∑=1,L k ,,2,1Λ=

(2-4)

k θ为输出层第k 个节点的阀值,ki w 为输出层第k 个节点与隐层第i 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权值,L 为输出层的节点数,q 为隐层的节点数。

输出层第k 个节点的输出为:

)(p k p k net g o =,L k ,,2,1Λ=

(2-5)

激活函数的导数:

)1()](1)[()(p k p k p k p k p k o o net g net g net g -=-=',L k ,,2,1Λ=

(2-6)

对每一个样本p 的输入模式,其误差为:

21

)(21p k L k p

k p o t J -=∑=

(2-7)

p k t 为第p 个样本第k 个输出层节点输出期望值。 对N 个训练样本的总误差为:

∑∑∑===-==N p p k L k p

k N

p p o t J J 1211

)(21

(2-8)

N 为模式样本数,L 为网络输出节点数。

若其输出与给定的期望值不一致,则将误差信号从输出端反向传播回来,并在传播过程中对权系数进行修正,直到输出层输出值为期望输出,完成样本训练过程。 2.2.3 反向修改权系数

(1) 输出层权系数调整 首先定义:

)1()(p k p k p k p k p k o o o t --=δ

(2-9)

隐层第i 个节点与输出层第k 个节点权值总调整量:

p i N

p p k ki o w ∑==?1

ηδ

(2-10)

调整后的隐层第i 个节点与输出层第k 个节点的权值:

ki ki ki w k w k w ?+=+)()1(

(2-11)

(2) 隐层权系数的调整: 首先定义:

ki L

k p k p i

p i

p

i w o o ∑=-=1

)1(δδ

(2-12)

隐层第i 个节点与输入层第j 个节点权值总调整量:

p j N

p p i ij x w ∑==?1

ηδ

(2-13)

调整后的隐层第i 个节点与输入层第j 个节点权值:

ij ij ij w k w k w ?+=+)()1(

(2-14)

采用修正后的权系数,带入输入样本继续训练,计算结果与期望输出进行比较。如果达不到要求,继续返回修改权系数,这样一直循环下去,直到得出的输出达到期望的输出。

2.3 运用BP 神经网络解决黑箱问题 2.

3.1问题描述

已知一个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为两输入两输出系统,输入输出已知,系统参数未知,通过神经网络方法构造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该控制系统。

图1 黑想问题模型

该模型输入为??????=1231X ,期望输出为???

???=9.01.09.01.0T ,试构造图2所示的神经网络模型模拟该黑箱系统。

图2 神经网络模型

2.3.2 MTLAB 求解神经网络

利用MATLAB 中的矩阵运算功能可以方便地求解神经网络问题,相对C 语言来说,省去矩阵运算程序的编写,程序结构简单。黑箱模型的神经网络计算程序如下所示:

Ir=1;err_goal=1e-4;

%Ir 为学习速率; err_goal 为期望误差最小值

max_epoch=10000;

%max_epoch 为训练的最大次数;a 为惯性系数

Oi=0;Ok=0;

%置隐含层和输出层各神经元输出初值为零

X=[1 3;2 3];T=[0.1 0.9;0.1 0.9]

%输入样本输入及期望值

[M,N]=size(X);q=3;[L,N]=size(T);

%求隐层输入层及输出层个数

wij=rand(q,M); wki=rand(L,q);

% 初始化wki、wij

for epoch=1:max_epoch

% 计算隐含层各神经元输出

NETi=wij*X;

for j=1:N

for i=1:q

Oi(i,j)=1/(1+exp(-NETi(i,j)));

end

end

%计算输出层各神经元输出

NETk=wki*Oi;

for i=1:N

for k=1:L

Ok(k,i)=1/(1+exp(-NETk(k,i)));

end

end

%计算误差函数

E=((T-Ok)'*(T-Ok))/2;

if (E

deltak=Ok.*(1-Ok).*(T-Ok);

wki=wki+Ir*deltak*Oi';

% 调整隐含层加权系数

deltai=Oi.*(1- Oi).*(deltak'*wki)'; wij=wij+Ir*deltai*X';

end

epoch %显示计算次数

% BP 网络的第二阶段工作期

X1=X;

%计算隐含层各神经元输出NETi=wij*X1;

for j=1:N

for i=1:q

Oi(i,j)=1/(1+exp(-NETi(i,j))) ; end

end

%计算输出层各神经元输出NETk=wki*Oi;

for i=1:N

for k=1:L

Ok(k,i)=1/(1+exp(-NETk(k,i))); end

end

Ok

当学习速率取1时,结果如下:

epoch =626

Ok =0.1104 0.8937

0.1095 0.8943

可见,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很好逼近系统模型。在满足误差条件下,可以有效解决黑箱问题。神经网络方法对于解决非线性问题有很好的适用性。

2.3.3 BP算法的改进-修改学习速率

学习速率η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学习初期阶段,η选的大可使学习速度加快,但临近最佳点时,η必须相当小;否则会产生反复震荡而不能收敛。可采用变学习速率方案,令学习速率随着学习的进展而逐步减小,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引入惯性系数的方法可使收敛速度加快,α的取值可选在0.9左右。

上节中取1

=

η需要运算626次,运算次数过多。如果仅仅将学习效率改为10,运算次数大为减小,结果如下所示:

epoch =139

Ok = 0.1067 0.8947

0.1121 0.8903

运用前馈BP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解决非线性系统建模问题,对黑箱系统有很好的适用性。前馈BP神经网络输入输出已知,为有监督学习。通过输入求解实际输出,与

期望值进行比较,不满足要求返回修改系统参数,直至达到所要求精度。在控制系统模型求解中,BP 神经网络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只要有足够多的隐层及隐节点,就可以逼近任意非线性映射,但其收敛速度慢、有局部极值及难以确定隐含层及隐节点的个数,RBF 神经网络等对其进行了改进。 3 反馈神经网络

3.1 反馈神经网络及Hopfield 神经网络介绍

反馈型神经网络又称为递归网络,在反馈神经网络中,输入信号决定反馈系统的初始状态,然后系统经过一系列状态转移后收敛于平衡状态。如果能找到网络Lyapunov 函数,则能保证网络从任意初始状态都能收敛于局部最小点,反馈神经网络中所有节点都是计算单元,同时也接收输入并向外输出。

Hopfield 神经网络网络如图3所示,每一个神经元都将自己的输出通过连接权传送给其他神经元,同时又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即网络中t 时刻的输出状态实际上间接与自己的t-1时刻的输出状态有关。当网络达到稳定状态时,也就是它的能量函数达到最小的时候。

图3 Hopfield 神经网络

3.2 Hopfield 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Hopfield 神经网络有n 个神经元,其中任意神经元的输入用i u 表示,输出用i v 表示,它们都是时间t 的函数,)(t v j 为神经元i 在t 时刻的状态。

∑≠=+=n

i

j j i j ij i b t v w t u 1

)()(

(3-1)

i b 表示神经元i 的偏差及阀值。相应神经元i 的输出为

))(()1(t u f t v i i =+

(3-2)

激励函数(.)f 可取符号函数,神经元的输出为1或-1,即

???

?

??

?<+-≥++=+∑∑≠=≠=n

i

j j i j ij n

i j j i

j

ij

i b t v w b t v w t v 110

)(10

)(1)1(

(3-3)

Hopfield 神经网络运行方式为从初始状态按能量减小的方向进行演化,直至稳定状态。达到稳定状态即为网络的输出。

Lyapunov 能量函数定义为(对于任一个神经元):

∑≠=+-=n

i

j j i i j i ij i v b v v w E 1

21

(3-4)

从t 时刻到t+1时刻能量的变化为:

])][()1([21

1

∑≠=+-+-=?n

i

j j i j ij i i i b v w t v t v E

(3-5)

可以看出0≤?i E ,由于网络中任意一个神经元都按同一规则进行变换,所以网络的能量总变化量应不大于零,即0≤?E 。

∑≠=+=n

i

j j i j ij j b v w S 1

(3-6)

则有2/j i i S v E ?-=?,有三种可能的情况,如下所示:

(1) 第i 个神经元没有改变状态,即0=?i v ,能量改变量为0=?i E 。 (2) 第i 个神经元状态从1变为0,即1-=?i v ,只有0≤j S ,满足0≤?i E 。 (3) 第i 个神经元状态从0变为1,即1=?i v ,只有0≥j S ,满足0≤?i E 。 计算神经网络时,当所有的神经元都被访问到,并且没有神经元改变状态,就达到全局稳定,也就可以认为网络已经收敛了。

式(3-7)用来固定网络的权值,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预存的状态矢量能够对应能量的极小值,并且网络对应于每一个这样的预存值都有一个稳定的状态。

??

???==≠--=∑=ji ij ii m

p p j p i ij w w w j

i a a w 0)12)(12(1

)

()( (3-7)

p i a 为第p 个训练矢量第i 个分量,ij w 为第i 个神经元与第j 个神经元的权值。

Hopfield神经网络能量函数达到最小的时候,网络达到稳定状态。Hopfield神经网络的能量函数是朝着梯度减小的方向变化,但其仍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旦能量函数陷入局部极小值,它将不能跳出局部极小值点,达到全局最小值,无法求解网络最优解。

4 小结

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由符号系统表示的认知模型,强调并行分布处理,通过大量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进行信息处理,每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信号将传送给其他神经元。人工神经网络鲁棒性非常好,不会受外界噪声等干扰信号的影响。人工网络的表达方式建立在简单符号系统结构之上,更加接近人类的自然语言;其基于神经网络机构及运算规则进行模型输出,更符合人类的思维。人工神经网络分为前馈神经网络及反馈神经网络,前馈神经网络适合非线性映射,反馈神经网络可以解决一些动力学问题。其特别适合一些难以建模的非线性场合,其将来会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福喜. 人工智能基础教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注:BP神经网络部分参照“复杂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课件提炼完成,里面加入自己的总结,例题为自己完成。反馈神经网络部分参照《人工智能基础教程》完成。

人工智能习题作业神经计算I习题答案

第五章 神经网络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在BP算法中,设y=f(xi)为xi的平滑函数,想知道xi对y增大变化的情况, 我们可求 ,然后进行下列的哪一项? ( B ) A 取最小 B 取最大 C 取积分 D 取平均值 2. 对于反向传播学习,无论是在识别单个概念的学习或识别两个概念的学习中,都涉及到下列的哪一个操作? ( A ) A 权值的修正 B 调整语义结构 C 调整阀值 D 重构人工神经元 3. 根据Hopfield网络学习的特点,能实现联想记忆和执行线性和非线性规划等求解问题其应用没有涉及到下列的哪一个内容? ( D ) A 模糊推理模型 B 非线性辨认 C 自适应控制模型 D 图象识别 4. 对于神经网络的二级推理产生式规则由三个层次构成,它不含下列的哪一个层次? ( C ) A 输入层 B 输出层 C 中间层 D 隐层 5. 人工神经网络借用了生理神经元功能的一些描述方式,它涉及到下列的哪一些内容? ( ABC ) A 模拟神经元 B 处理单元为节点 C 加权有向图 D 生理神经元连接而成

6. 在应用和研究中采用的神经网络模型有许多种,下列的哪一些是具有代表性的? ( ABD ) A 反向传递(BP) B Hopfield网 C 自适应共振 D 双向联想存储器 7. 下列的哪一些内容与反向传播学习算法有关? ( ABCD ) A 选取比率参数 B 误差是否满足要求 C 计算权值梯度 D 权值学习修正 8. 构造初始网络后,要用某种学习算法调整它的权值矩阵,使NN在功能上满足样例集给定的输入一输出对应关系,并由此产生推理,该矩阵必须满足下列的哪一个性质? ( A ) A 收敛性 B 对称性 C 满秩性 D 稀疏性 9. 在人工神经元的功能描述中,往往会用一激发函数来表示输出,常用的一般非线性函数有下列的哪一些项? ( ABD ) A 阀值型 B 分段线性强饱和型 C 离散型 D S i gm oid型 10. 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其应用中必须涉及到下列的哪一些内容? ( ACD ) A NN的结构模型 B NN的推理规则 C NN的学习算法 D 从NN到可解释的推理网 二、填空题: 1. 前馈网络是一种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系统,结构简单,易于编程。前馈网络通

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简介及应用概要

科技信息 2011年第 3期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人工神经网络是模仿生理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而设计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大量的人工神经元以一定的规则连接成神经网络 ,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及各连接权值的分布用来表示特定的信息。神经网络分布式存储信息 , 具有很高的容错性。每个神经元都可以独立的运算和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并输出结果 , 网络具有并行运算能力 , 实时性非常强。神经网络对信息的处理具有自组织、自学习的特点 , 便于联想、综合和推广。神经网络以其优越的性能应用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控制工程、信号处理、联想记忆等极其广泛的领域。 1986年 D.Rumelhart 和 J.McCelland [1]等发展了多层网络的 BP 算法 , 使BP 网络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神经网络。 1BP 网络原理及学习方法 BP(BackPropagation 网络是一种按照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基于 BP 算法的二层网络结构如图 1所示 , 包括输入层、一个隐层和输出层 , 三者都是由神经元组成的。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并传递外部信息 ; 中间层负责信息处理和变换 ; 输出层向 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神经网络工作时 , 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层流向输出层 (信息正向传播 , 若现行输出与期望相同 , 则训练结束 ; 否则 , 误差反向进入网络 (误差反向传播。将输出与期望的误差信号按照原连接通路反向计算 , 修改各层权值和阈值 , 逐次向输入层传播。信息正向传播与误差反向传播反复交替 , 网络得到了记忆训练 , 当网络的全局误差小于给定的误差值后学习终止 , 即可得到收敛的网络和相应稳定的权值。网络学习过程实际就是建立输入模式到输出模式的一个映射 , 也就是建立一个输入与输出关系的数学模型 :

人工神经网络大作业

X X X X大学 研究生考查课 作业 课程名称: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 研究生姓名:学号: 作业成绩: 任课教师(签名) 交作业日时间:2010年12月22日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在对大脑的生理研究的基础上,用模拟生物神经元的某些基本功能元件(即人工神经元),按各种不同的联结方式组成的一个网络。模拟大脑的某些机制,实现某个方面的功能,可以用在模仿视觉、函数逼近、模式识别、分类和数据压缩等领域,是近年来人工智能计算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人工神经网络用相互联结的计算单元网络来描述体系。输人与输出的关系由联结权重和计算单元来反映,每个计算单元综合加权输人,通过激活函数作用产生输出,主要的激活函数是Sigmoid函数。ANN有中间单元的多层前向和反馈网络。从一系列给定数据得到模型化结果是ANN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模型化是选择网络权重实现的,因此选用合适的学习训练样本、优化网络结构、采用适当的学习训练方法就能得到包含学习训练样本范围的输人和输出的关系。如果用于学习训练的样本不能充分反映体系的特性,用ANN也不能很好描述与预测体系。显然,选用合适的学习训练样本、优化网络结构、采用适当的学习训练方法是ANN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而寻求应用合适的激活函数也是ANN研究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多变量数据的能力,已经在多组分非线性标定与预报中展现出诱人的前景。人工神经网络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宽广。 1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1] 1.1神经生物学基础 可以简略地认为生物神经系统是以神经元为信号处理单元,通过广泛的突触联系形成的信息处理集团,其物质结构基础和功能单元是脑神经细胞即神经元(neu ron)。(1)神经元具有信号的输入、整合、输出三种主要功能作用行为。突触是整个神经系统各单元间信号传递驿站,它构成各神经元之间广泛的联接。(3)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联接模式是生物体的遗传性与突触联接强度可塑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变化是先天遗传信息确定的总框架下有限的自组织过程。 1.2建模方法 神经元的数量早在胎儿时期就已固定,后天的脑生长主要是指树突和轴突从神经细胞体中长出并形成突触联系,这就是一般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的生物学依据。人脑建模一般可有两种方法:①神经生物学模型方法,即根据微观神经生物学知识的积累,把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及机理逐步解释清楚,在此基础上建立脑功能模型。②神经计算模型方法,即首先建立粗略近似的数学模型并研究该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然后再与真实对象作比较(仿真处理方法)。 1.3概念 人工神经网络用物理可实现系统来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其概念以T.Kohonen.Pr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人工神经网络就是由简单的处理单元(通常为适应性)组成的并行互联网络,它的组织能够模拟生物神经系统对真实世界物体所作出的交互反应。 1.4应用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在复杂类模式识别、运动控制、感知觉模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地说人工神经网络主要应用于解决下述几类问题:模式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最优化问题、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复杂控制、信号处理、数学逼近映射、感知觉模拟、概率密度函数估计、化学谱图分析、联想记忆及数据恢复等。 1.5理论局限性 (1)受限于脑科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由于生理试验的困难性,目前对于人脑思维与记忆机制的认识尚很肤浅,对脑神经网的运行和神经细胞的内部处理机制还没有太多的认识。 (2)尚未建立起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目前已提出的众多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归纳起来一般都是一个由节点及其互连构成的有向拓扑网,节点间互连强度构成的矩阵可通过某种学

几种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几种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径向基网络,支撑矢量机,小波神经网络,反馈神经网络这几种神经网络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并对它们在科研方面的具体应用做了一些介绍。 关键词:神经网络径向基网络支撑矢量机小波神经网络反馈神经网络Sever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RBF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wavelet neural networks, feedback neural networks with their concepts and features,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Key words: neural networks RBF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wavelet neural networks feedback neural networks 2 引言 随着对神经网络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应用目前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在智能控制,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自适应滤波和信号处理,非线性优化,语音识别,传感技术与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本文介绍几种典型的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支撑矢量机,小波神经网络和反馈神经网络的概念及它们在科研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1. 径向基网络 1.1 径向基网络的概念 径向基的理论最早由Hardy,Harder和Desmarais 等人提出。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它的输出与连接权之间呈线性关系,因此可采用保证全局收敛的线性优化算法。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是 3 层单元的神经网络,它是一种静态的神经网络,与函数逼近理论相吻合并且具有唯一的最佳逼近点。由于其结构简单且神经元的敏感区较小,因此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非线性函数的局部逼近中。主要影响其网络性能的参数有3 个:输出层权值向量,隐层神经元的中心以及隐层神经元的宽度(方差)。一般径向基网络的学习总是从网络的权值入手,然后逐步调整网络的其它参数,由于权值与神经元中心及宽度有着直接关系,一旦权值确定,其它两个参数的调整就相对困难。 其一般结构如下: 如图 1 所示,该网络由三层构成,各层含义如下: 第一层:输入层:输入层神经元只起连接作用。 第二层:隐含层:隐含层神经元的变换函数为高斯核. 第三层:输出层:它对输入模式的作用做出响应. 图 1. 径向基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其数学模型通常如下: 设网络的输入为x = ( x1 , x2 , ?, xH ) T,输入层神经元至隐含层第j 个神经元的中心矢 为vj = ( v1 j , v2 j , ?, vIj ) T (1 ≤j ≤H),隐含层第j 个神经元对应输入x的状态为:zj = φ= ‖x - vj ‖= exp Σx1 - vij ) 2 / (2σ2j ) ,其中σ(1≤j ≤H)为隐含层第j个神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前景111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前景 姓名 单位 摘要 在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基本功能、应用范围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模糊技术、遗传算法、灰色系统及小波分析的融合。 关键词 英文摘要 英文关键词 1前言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其起源可追溯到Warren WcCulloch和Walter Pitts提出的MP模型。从此拉开了神经网络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后期,Frank Rosenblatt定义了一种以后常用的神经网络结构,称为感知器。这是人工神经网络第一个实际应用;20世纪60年代,Bernard Widrow和Ted Hoff提出了一个新的学习算法用于训练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20世纪70年代,Grossberg 提出了自适应共振理论。他研究了两种记忆机制(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提出了一种可视系统的自组织神经网络,这是一种连续时间竞争网络,是构成自适应谐振理论网络基础;20世纪80年代,Hopfield 及一些学者提出了Hopfield网络模型,这是一种全连接的反馈网络。此外,Hinton等提出了Boltzman机。Kumellhart等人提出误差反向

传播神经网络,简称BP网络。目前BP神经网络已成为广泛使用的网络。 2应用现状 神经网络以及独特的结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应用如下: 1)信号处理。神经网络广泛应用于自适应信号处理和非线性信号处理中。前者如信号的自适应滤波、时间序列预测、谱估计、噪声消除等;后者如非线性滤波、非线性预测、非线性编码、调制/解调等。2)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不仅可以处理静态模式如固定图像、固定能谱等,还可以处理动态模式如视频图像、连续语音等。 3)系统识别。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是以神经网络作为被识对象的模型,利用其非线性特性,可建立非线性系统的静态或动态模型。 4)智能检测。在对综合指标的检测(例如对环境舒适度这类综合指标检测)中,以神经网络作为智能检测中的信息处理联想等数据融合处理,从而实现单一传感器不具备的功能。 5)汽车工程。神经网络在汽车刹车自动控制系统中也有成功的应用,该系统能在给定刹车距离、车速和最大减速度的情况下,以人体能感受到的最小冲击实现平稳刹车,而不受路面坡度和车重影响。 6)化学工程。神经网络在光谱分析、判定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判定离子浓度及研究生命体中某些化合物的含量与生物活性的对应关系都有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7)卫生保健、医疗。比如通过训练自主组合的多层感知器可以区分

人工神经网络作业-单层感知器

3.5单层感知器 # include # include # define N 100 int sgn(double x) //符号运算函数 { int y; if(x>0||x==0) y=1; else y=-1; return y; } void main() { double W[4]={0.0,0.0,0.0,0.0},X[6][4]={{-1,0.8,0.5,0},{-1,0.9,0.7,0.3},{-1,1,0.8,0.5}, {-1,0,0.2,0.3},{-1,0.2,0.1,1.3},{-1,0.2,0.7,0.8}}; int err,o[6],i,j,k,num,d[6]={1,1,1,-1,-1,-1}; double n,WX; n=1.0; k=0; do { k++; num=0; for(i=0;i<6;i++) { WX=0.0; for(j=0;j<4;j++) WX=WX+W[j]*X[i][j]; o[i]=sgn(WX); err=d[i]-o[i]; for(j=0;j<4;j++) W[j]=W[j]+n*err*X[i][j]; if(err==0) num++; } }while(num!=6); printf("调整后的权值矩阵为:\n"); for(j=0;j<4;j++) printf("%f\n",W[j]); printf("分类结果为:\n"); for(i=0;i<6;i++) printf("%d\n",o[i]);

} 3.6单次训练的结果 # include # include double Sig(double x) //单极性函数 { double y; y=1.0/(1.0+exp(-x)); return y; } void main() { double x[3]={-1,1,3},V[3][3]={{0,3,-1},{0,1,2},{0,-2,0}},W[3][3]={{0,2,3},{0,1,1},{0,0,-2}}; double d[3]={0,0.95,0.05},nety[3],neto[3],Y[3],O[3],dety[3],deto[3]; double D,yita; int i,j; yita=1.0; FILE *fp; fp=fopen("out.txt","w"); fprintf(fp,"初始W矩阵:\n"); for(i=0;i<3;i++) { for(j=1;j<3;j++) fprintf(fp,"%f ",W[i][j]); fprintf(fp,"\n"); } fprintf(fp,"初始V矩阵:\n"); for(i=0;i<3;i++) { for(j=1;j<3;j++) fprintf(fp,"%f ",V[i][j]);

带反应扩散项的神经网络模型动力学研究.

带反应扩散项的神经网络模型动力学研究 由于神经网络在诸多实际应用领域有着巨大潜力,很多学者都致力于神经网络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很好的成果.本文主要涉及三类带反应扩散项的神经网络模型的动力学研究.其中包括:一类具有反应扩散项的时滞脉冲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的指数稳定性;一类具有反应扩散项和离散时滞的非自治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解的有界性和正不变集,及其全局指数稳定性;一类具有反应扩散项的脉冲模糊细胞神经网络的指数稳定性及其正不变集和吸引集.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概述如下:1.首先在第一节第一部分介绍了神经网络的产生,发展和意义.随后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神经网络模型及其部分研究成果,主要是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以及模糊细胞神经网络.第三部分介绍了带反应扩散项的神经网络模型的部分研究成果.最后给出了本文的组织结构.2.在第二节中,我们讨论了一类具有反应扩散项和无穷分布时滞的脉冲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在系统存在平衡点的假设下,利用不等式技巧和构 造Lyapunov泛函方法,证明了其平衡点的唯一性,并给出了平衡点全局指数稳定的充分性条件.最后给出一个例子来显示所得结论的有效性.本节中,我们所研究模型的脉冲为一般形式,而不是线性形式脉冲.3.在第三节中,主要讨论一类具有反应扩散项的非自治Cohen-Grossberg神经网络.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首先利用 M-矩阵和常数变易法讨论了系统解的有界性和正不变集,然后通过构造Lyapunov泛函,证明了系统的全局指数稳定性.最后给出两个例子来验证结果.4.在第四节中,主要针对一类具有反应扩散项的脉冲模糊细胞神经网络的动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讨论.在存在唯一平衡点的假设下,利用推广了的Halanay不等式,得到了平衡点全局指数稳定的充分性条件,以及该神经网络的全局吸引集和正不变集.最后给出一个例子来说明结果的有效性.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运筹学与控制论; 神经网络; 反应扩散; 时滞; 脉冲; 全局指数稳定性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新疆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蒋海军;李晓波;

神经网络系统建模综述

神经网络系统建模综述 一、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1.1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 人工神经网络早期的研究工作应追溯至本世纪40年代。下面以时间顺序,以著名的人物或某一方面突出的研究成果为线索,简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 1943年,心理学家W·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在分析、总结神经元基本特性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神经元的数学模型。此模型沿用至今,并且直接影响着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因而,他们两人可称为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先驱。 1945年冯·诺依曼领导的设计小组试制成功存储程序式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50年代末,F·Rosenblatt设计制作了“感知机”,它是一种多层的神经网络。这项工作首次把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从理论探讨付诸工程实践。 在60年代初期,Widrow提出了自适应线性元件网络,这是一种连续取值的线性加权求和阈值网络。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非线性多层自适应网络。当时,这些工作虽未标出神经网络的名称,而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80年代初期,模拟与数字混合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完全付诸实用化,此外,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在若干应用领域遇到困难。这一背景预示,向人工神经网络寻求出路的时机已经成熟。美国的物理学家Hopfield于1982年和1984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两篇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论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重新认识到神经网络的威力以及付诸应用的现实性。随即,一大批学者和研究人员围绕着Hopfield提出的方法展开了进一步的工作,形成了80年代中期以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热潮。 1.2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处理单元广泛互连而成的网络结构,是人脑的抽象、简化和模拟。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思维的第二种方式。这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特色在于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极其简单,功能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所能实现的行为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人工神经网络首先要以一定的学习准则进行学习,然后才能工作。所以网络学习的准则应该是:如果网络作出错误的的判决,则通过网络的学习,应使得网络减少下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神经网络发展 启蒙时期 启蒙时期开始于198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James关于人脑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结束于1969年Minsky和Pape~发表的《感知器》(Perceptron)一书。早在1943年,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数学模型(即M—P模型),该模型把神经细胞的动作描述为:1神经元的活动表现为兴奋或抑制的二值变化;2任何兴奋性突触有输入激励后,使神经元兴奋与神经元先前的动作状态无关;3任何抑制性突触有输入激励后,使神经元抑制;4突触的值不随时间改变;5突触从感知输入到传送出一个输出脉冲的延迟时问是0.5ms。可见,M—P模型是用逻辑的数学工具研究客观世界的事件在形式神经网络中的表述。现在来看M—P 模型尽管过于简单,而且其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但是其理论有一定的贡献。因此,M—P模型被认为开创了神经科学理论研究的新时代。1949年,心理学家D.0.Hebb 提出了神经元之间突触联系强度可变的假设,并据此提出神经元的学习规则——Hebb规则,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1957年,计算机学家FrankRosenblatt提出了一种具有三层网络特性的神经网络结构,称为“感知器”(Perceptron),它是由阈值性神经元组成,试图模拟动物和人脑的感知学习能力,Rosenblatt认为信息被包含在相互连接或联合之中,而不是反映在拓扑结构的表示法中;另外,对于如何存储影响认知和行为的信息问题,他认为,存储的信息在神经网络系统内开始形成新的连接或传递链路后,新 的刺激将会通过这些新建立的链路自动地激活适当的响应部分,而不是要求任何识别或坚定他们的过程。1962年Widrow提出了自适应线性元件(Ada—line),它是连续取值的线性网络,主要用于自适应信号处理和自适应控制。 低潮期 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Minkey和pape~经过数年研究,对以感知器为代表的网络系统的功能及其局限性从数学上做了深入的研究,于1969年出版了很有影响的《Perceptron)一书,该书提出了感知器不可能实现复杂的逻辑函数,这对当时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使神经网络研究处于低潮时期。引起低潮的更重要的原因是:20世纪7O年代以来集成电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冯·诺伊曼型计算机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因此暂时掩盖了发展新型计算机和寻求新的神经网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在此时期,波士顿大学的S.Grossberg教授和赫尔辛基大学的Koho—nen教授,仍致力于神经网络的研究,分别提出了自适应共振理论(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和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OM)。以上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和工作虽然未能引起当时人们的普遍重视,但其科学价值却不可磨灭,它们为神经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复兴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理论和冯·诺伊曼型计算机在处理诸如视觉、听觉、联想记忆等智能信息处理问题上受到挫折,促使人们

人工神经网络大作业

X X X X 大学 研究生考查课 作业 课程名称: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 研究生姓名:学号: 作业成绩: 任课教师(签名) 交作业日时间:2010 年12 月22 日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在对大脑的生理研究的基础上,用模拟生物神经元的某些基本功能元件(即人工神经元),按各种不同的联结方式组成的一个网络。模拟大脑的某些机制,实现某个方面的功能,可以用在模仿视觉、函数逼近、模式识别、分类和数据压缩等领域,是近年来人工智能计算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人工神经网络用相互联结的计算单元网络来描述体系。输人与输出的关系由联结权重和计算单元来反映,每个计算单元综合加权输人,通过激活函数作用产生输出,主要的激活函数是Sigmoid函数。ANN有中间单元的多层前向和反馈网络。从一系列给定数据得到模型化结果是ANN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模型化是选择网络权重实现的,因此选用合适的学习训练样本、优化网络结构、采用适当的学习训练方法就能得到包含学习训练样本范围的输人和输出的关系。如果用于学习训练的样本不能充分反映体系的特性,用ANN也不能很好描述与预测体系。显然,选用合适的学习训练样本、优化网络结构、采用适当的学习训练方法是ANN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而寻求应用合适的激活函数也是ANN研究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多变量数据的能力,已经在多组分非线性标定与预报中展现出诱人的前景。人工神经网络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宽广。 1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1] 1. 1神经生物学基础 可以简略地认为生物神经系统是以神经元为信号处理单元, 通过广泛的突触联系形成的信息处理集团, 其物质结构基础和功能单元是脑神经细胞即神经元(neu ron)。(1) 神经元具有信号的输入、整合、输出三种主要功能作用行为。突触是整个神经系统各单元间信号传递驿站, 它构成各神经元之间广泛的联接。(3)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联接模式是生物体的遗传性与突触联接强度可塑性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变化是先天遗传信息确定的总框架下有限的自组织过程。 1. 2建模方法 神经元的数量早在胎儿时期就已固定,后天的脑生长主要是指树突和轴突从神经细胞体中长出并形成突触联系, 这就是一般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的生物学依据。人脑建模一般可有两种方法: ①神经生物学模型方法, 即根据微观神经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把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及机理逐步解释清楚, 在此基础上建立脑功能模型。②神经计算模型方法, 即首先建立粗略近似的数学模型并研究该模型的动力学特性, 然后再与真实对象作比较(仿真处理方法)。 1. 3概念 人工神经网络用物理可实现系统来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 其概念以T.Kohonen. Pr 的论述最具代表性: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由简单的处理单元(通常为适应性) 组成的并行互联网络, 它的组织能够模拟生物神经系统对真实世界物体所作出的交互反应。 1. 4应用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在复杂类模式识别、运动控制、感知觉模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地说人工神经网络主要应用于解决下述几类问题: 模式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最优化问题、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复杂控制、信号处理、数学逼近映射、感知觉模拟、概率密度函数估计、化学谱图分析、联想记忆及数据恢复等。 1. 5理论局限性 (1) 受限于脑科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由于生理试验的困难性, 目前对于人脑思维与记忆机制的认识尚很肤浅, 对脑神经网的运行和神经细胞的内部处理机制还没有太多的认识。 (2) 尚未建立起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目前已提出的众多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归纳起来一般都是一个由节点及其互连构成的有向拓扑网, 节点间互连强度构成的矩阵可通过某种学

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实例

BP神经网络模型 第1节基本原理简介 近年来全球性的神经网络研究热潮的再度兴起,不仅仅是因为神经科学本身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发展新型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新途径的迫切需要.迄今为止在需要人工智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中,人脑远比计算机聪明的多,要开创具有智能的新一代计算机,就必须了解人脑,研究人脑神经网络系统信息处理的机制.另一方面,基于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若干基本特性,开拓了神经网络用于计算机的新途径.它对传统的计算机结构和人工智能是一个有力的挑战,引起了各方面专家的极大关注. 目前,已发展了几十种神经网络,例如Hopficld模型,Feldmann等的连接型网络模型,Hinton等的玻尔茨曼机模型,以及Rumelhart等的多层感知机模型和Kohonen的自组织网络模型等等。在这众多神经网络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的研究始于50年代,但一直进展不大。直到1985年,Rumelhart等人提出了误差反向传递学习算法(即BP算),实现了Minsky的多层网络

设想,如图34-1所示。 BP 算法不仅有输入层节点、输出层节点,还可有1个或多个隐含层节点。对于输入信号,要先向前传播到隐含层节点,经作用函数后,再把隐节点的输出信号传播到输出节点,最后给出输出结果。节点的作用的激励函数通常选取S 型函数,如 Q x e x f /11)(-+= 式中Q 为调整激励函数形式的Sigmoid 参数。该算法的学习过程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并 传向输出层。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未来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未来 BP神经网络算法概述: 简介与原理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该网络的主要特点是:信号前向传递,误差反向传播。在前向传递中,输入信号从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直至输出层,每一层的神经元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如果输出层得不到期望输出,则转入反向传播,根据预测误差调整网络权值和阈值,从而使BP神经网络预测输出不断逼近期望输出。 BP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 BP神经网络结构图 图中是BP神经网络的输入值,是BP神经网络的预测值, 为BP神经网络权值。 BP神经网络预测前首先要训练网络,通过训练使网络具有联想记忆和预测能力。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包括一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网络初始化。根据系统输入输出序列(,) X Y确定网络输入层节点数,n隐含层节点数l、输出层节点数m、初始化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 ωω初始化隐含层阈值a,给 ij jk

定输出层阈值b,给定学习速率和神经元激励函数。 步骤二:隐含层输出计算。根据输入向量,输入层和隐含层间连接权值,以及隐含层阈值,计算隐含层输出。 步骤三:输出层输出计算。根据隐含层输出,连接权值和阈值,计算BP神经网络预测输出。 步骤四:误差计算根据网络输出和预期输出,计算网络预测误差。 步骤五:权值更新。根据网络预测更新网络连接权值 步骤六:阈值更新。根据网络预测误差更新网络节点阈值。 步骤七:判断算法迭代是否结束,若没有结束,返回步骤二。 下面是基本BP算法的流程图。 BP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 BP神经网络预测的算法流程如下: 步骤一: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步骤二:利用原始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 步骤三:对未来第t年第i类污染程度的河流长度比例进行预测。 步骤四:利用第年预测得到的数据作为样本再对网络进行训练。 步骤五:然后令1 t t t=。 =+,回到Step2,直到10 2.建模步骤: Step 1 建立如下网络拓扑结构 表3 网络结构

精选-人工神经网络复习题

《神经网络原理》 一、填空题 1、从系统的观点讲,人工神经元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通过极其丰富和完善的连接而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力学系统。 2、神经网络的基本特性有拓扑性、学习性和稳定收敛性。 3、神经网络按结构可分为前馈网络和反馈网络,按性能可分为离散型和连续型,按学习方式可分为有导师和无导师。 4、神经网络研究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5、网络稳定性指从t=0时刻初态开始,到t时刻后v(t+△t)=v(t),(t>0),称网络稳定。 6、联想的形式有两种,它们分是自联想和异联想。 7、存储容量指网络稳定点的个数,提高存储容量的途径一是改进网络的拓扑结构,二是改进学习方法。 8、非稳定吸引子有两种状态,一是有限环状态,二是混沌状态。 9、神经元分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10、汉明距离指两个向量中对应元素不同的个数。 二、简答题 1、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特点? 答:(1)、信息分布存储和容错性。 (2)、大规模并行协同处理。 (3)、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

(4)、人工神经元网络是大量的神经元的集体行为,表现为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5)人式神经元网络具有不适合高精度计算、学习算法和网络设计没有统一标准等局限性。 2、单个神经元的动作特征有哪些? 答:单个神经元的动作特征有:(1)、空间相加性;(2)、时间相加性;(3)、阈值作用;(4)、不应期;(5)、可塑性;(6)疲劳。 3、怎样描述动力学系统? 答:对于离散时间系统,用一组一阶差分方程来描述: X(t+1)=F[X(t)]; 对于连续时间系统,用一阶微分方程来描述: dU(t)/dt=F[U(t)]。 4、F(x)与x 的关系如下图,试述它们分别有几个平衡状态,是否为稳定的平衡状态? 答:在图(1)中,有两个平衡状态a 、b ,其中,在a 点曲线斜率|F ’(X)|>1,为非稳定平稳状态;在b 点曲线斜率|F ’(X)|<1 ,为稳定平稳状态。 X X

神经网络作业20092676吴戈林电子0901班

神经网络原理及其应用——基于BP 人工神经网络的图像分割器 学校:东北大学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0901班 姓名:吴戈林 学号:20092676 指导老师:王斐 时间:2012年12月

目录 人工神经网络 (3) 一、特点与优势 (3) 二、人工神经网络的主要研究方向 (4) 三、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分析 (4) 四、人工神经网络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6) 1.问题概述 (7) 2.基于BP 人工神经网络的图像分割器 (8) 2.1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 (8) 2. 2 神经网络结构的改进 (9) 2. 3 BP 神经网络的图像分割基本训练 (9) 2. 4 BP 神经网络的针对性训练 (10) 3.网络应用 (10) 4.结论 (11) 五、课程收获与感想 (11) 六、参考文献 (12)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简写为ANNs)也简称为神经网络(NNs)或称作连接模型(Connectionist Model),是对人脑或自然神经网络(Natural Neural Network)若干基本特性的抽象和模拟。人工神经网络以对大脑的生理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其目的在于模拟大脑的某些机理与机制,实现某个方面的功能。国际著名的神经网络研究专家,第一家神经计算机公司的创立者与领导人Hecht Nielsen给人工神经网络下的定义就是:“人工神经网络是由人工建立的以有向图为拓扑结构的动态系统,它通过对连续或断续的输入作状态相应而进行信息处理。”这一定义是恰当的。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7年Rosenblatt提出的感知器模型(Perceptron) 。它几乎与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同时起步,但30余年来却并未取得人工智能那样巨大的成功,中间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萧条。直到80年代,获得了关于人工神经网络切实可行的算法,以及以Von Neumann体系为依托的传统算法在知识处理方面日益显露出其力不从心后,人们才重新对人工神经网络发生了兴趣,导致神经网络的复兴。目前在神经网络研究方法上已形成多个流派,最富有成果的研究工作包括:多层网络BP算法,Hopfield网络模型,自适应共振理论,自组织特征映射理论等。人工神经网络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虽然反映了人脑功能的基本特征,但远不是自然神经网络的逼真描写,而只是它的某种简化抽象和模拟。 一、特点与优势 人工神经网络的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使它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1)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2)所有定量或定性的信息都等势分布贮存于网络内的各神经元,故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 (3)采用并行分布处理方法,使得快速进行大量运算成为可能; (4)可学习和自适应不知道或不确定的系统; (5)能够同时处理定量、定性知识。 人工神经网络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具有自学习功能。例如实现图像识别时,只在先把许多不同的图像样板和对应的应识别的结果输入人工神经网络,网络就会通过自学习功能,慢慢学会识别类似的图像。自学习功能对于预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预期未来的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将为人类提供经济预测、市场预测、效益预测,其应用前途是很远大的。 第二,具有联想存储功能。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反馈网络就可以实现这种联想。 第三,具有高速寻找优化解的能力。寻找一个复杂问题的优化解,往往需要很大的计算量,利用一个针对某问题而设计的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发挥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可能很快找到优化解。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西安邮电学院电信系樊宏西北电力设计院王勇日期:2005 1-21 1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1.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1.1.1 神经生物学基础生物神经系统可以简略地认为是以神经元为信号的处理单元,通过广泛的突触联系形成的信息处理集团,其物质结构基础和功能单元是脑神经细胞,即神经元(neuron) 。 (1)神经元具有信号的输人、整合、输出三种主要功能作用行为,结构如图1 所示: (2)突触是整个神经系统各单元间信号传递驿站,它构成各神经元之间广泛的联接。 (3)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联接模式是生物体的遗传性与突触联接强度可塑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变化是先天遗传信息确定的总框架下有限的自组织过程。 1.1.2 建模方法神经元的数量早在胎儿时期就已固定,后天的脑生长主要是指树突和轴突从神经细胞体中长出并形成突触联系,这就是一般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的生物学依据。人脑建模一般可有两种方法:①神经生物学模型方法,即根据微观神经生物学知识的积累,把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及机理逐步解释清楚,在此基础上建立脑功能模型;②神 经计算模型方法,即首先建立粗略近似的数学模型并研究该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然后冉与真实对象作比较(仿真处理方法)。1.1.3 概

念人工神经网络用物理町实现系统采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义学科,其概念以T.Kohonen.Pr 的论述 最具代表性:人工神经网络就是由简单的处理单元(通常为适应性神经元,模型见图2)组成的并行互联网络,它的组织能够模拟生物神 经系统对真实世界物体所作出的交互反应。 1.2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始于40 年代初。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兴起、高潮与萧条、高潮及稳步发展的较为曲折的道路。1943 年,心理学家W.S.Mcculloch 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 提出了M—P 模型, 这是第一个用数理语言描述脑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模型,虽然神经元的功能比较弱,但它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1949 年,心理学家D. O. Hebb提出突触联系可变的假设,根据这一假设提出的学习规律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1957 年,计算机科学家Rosenblatt 提出了著名的感知机模型,它的模型包含了现代计算机的一些原理,是第一个完整的人工神经网络。1969 年,美国著名人工智能学者M.Minsky 和S.Papert 编写了影响很大的Perceptron 一书,从理论上证明单层感知机的能力有限,诸如不能解决异或问题,而且他们推测多层网络的感知能也不过如此,在这之后近10 年,神经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萧条期。美国生物物理学家J.J.Hopfield 于1982年、1984 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两篇文章,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研究,引起了研究神经网络的

神经网络大作业

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战斗识别领域的应用前景简介 —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报告 课程名称: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 课程编号: 指导教师: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战斗识别领域的应用前景简介 摘要:在未来的军事对抗上,对军事打击的物理距离越来越大,对打击的反应时间的要求越来越短,对打击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迅速且精确的敌我识别系统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战斗识别方式早已遇到了瓶颈,而神经网络因为它在信息、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方面有些独到之处,近年来受到各国军界的普遍重视。 关键词:军事,战斗识别,模式识别,敌我识别,神经网络 1 引言 众多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世纪。这说明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已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神经网络系统理论就是近十多年来受其影响而得到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这股研究热潮必然会影响到军事技术的研究。在现代战争中,因为远程制导武器的广泛应用,绝大多数军事打击都不再依靠肉眼来辨析敌我,战场上的敌我识别变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据统计,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与友军之间的误伤比例高达24%;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共发生17起误伤事件,死18人,伤47人。两场战争的伤亡结果表明,单一的敌我识别武器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复杂的作战环境和作战要求。所以提高军队战斗识别的效率是现代军事科技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神经网络作为新的热门技术,必然受到军事研究学者们的青睐。本文只选取战斗识别这一领域,简要探讨神经网络技术在战斗识别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但求管中一窥,抛砖引玉。 2 神经网络简介 2.1 神经网络的历史 神经网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1890年。但真正展开神经网络理论研究却始于本世纪40年代。1943年,有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数学模型——MP模型,从此开创了神经网络理论研究的新时代。MP模型以集体并行计算结构来描述神经网络及网络的运行机制,可完成有限的逻辑运算。 1949年,Hebb通过对大脑神经的细胞、人的学习行为和条件反射等一系列

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1943年,心理学家W.S.McCulloch 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 建立了神经网络和数学模型,称为MP 模型。他们通过MP 模型提出了神经元的形式化数学描述和网络结构方法,证明了单个神经元能执行逻辑功能,从而开创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时代。1949年,心理学家提出了突触联系强度可变的设想。6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的到了进一步发展,更完善的神经网络模型被提出。其中包括感知器和自适应线性元件等。M.Minsky 等仔细分析了以感知器为代表的神经网络系统的功能及局限后,于1969年出版了《Perceptron 》一书,指出感知器不能解决高阶谓词问题。他们的论点极大地影响了神经网络的研究,加之当时串行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成就,掩盖了发展新型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新途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使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处于低潮。在此期间,一些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者仍然致力于这一研究,提出了适应谐振理论(ART 网)、自组织映射、认知机网络,同时进行了神经网络数学理论的研究。以上研究为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82年,美国加州工学院物理学家J.J.Hopfield 提出了Hopfield 神经网格模型,引入了“计算能量”概念,给出了网络稳定性判断。 1984年,他又提出了连续时间Hopfield 神经网络模型,为神经计算机的研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开创了神经网络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新途径,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研究,1985年,又有学者提出了波耳兹曼模型,在学习中采用统计热力学模拟退火技术,保证整个系统趋于全局稳定点。1986年进行认知微观结构地研究,提出了并行分布处理的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受到了各个发达国家的重视,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1990年1月5日开始的十年定为“脑的十年”,国际研究组织号召它的成员国将“脑的十年”变为全球行为。在日本的“真实世界计算(RWC )”项目中,人工智能的研究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其中,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网络连接的拓朴结构分类和按照网络内部的信息流向分类。按照网络拓朴结构分类网络的拓朴结构,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按此划分,可将神经网络结构分为两大类:层次型结构和互联型结构。层次型结构的神经网络将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