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政策研究综述

卫生政策研究综述
卫生政策研究综述

卫生政策研究

课程论文

麦尔比亚

学号:107602115022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可持续发展分析

摘要农民、农村及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虽然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但是发展至今,“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之一,但这一制度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农村经济不能长足发展,农民健康不能得到全面改善,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合作医疗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生命质量提高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有关农民生存及发展的基本问题。然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思考的范围,尤其在连续经历了“非典”和禽流感等高传染性疾病事件后,我国农村现有的医疗设施和保障体系更是显示了其严重的脆弱性。农民怕看病,看病贵,看病难,己经成为农村社会普遍担忧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获取经验教训,并分析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从而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一,引言

1.1 背景资料

农民、农村及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虽然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但是发展至今,“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农村经济不能长足发展,农民健康不能得到全面改善,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合作医疗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生命质量提高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有关农民生存及发展的基本问题。然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纳入思考的范围,尤其在连续经历了“非典”和禽流感等高传染性疾病事件后,我国农村现有的医疗设施和保障体系更是显示了其严重的脆弱性。农民怕看病,看病贵,看病难,己经成为农村社会普遍担忧的问题。

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之一,但这一制度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在20世纪60~70年代,合作医疗曾经惠及大多数农村居民,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2。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合作医疗制度迅速衰落,仅在少数地区得以残存。在全国各地农村的发展参差不齐,覆盖面也极为狭窄。合作医疗走向低谷,农民缺乏医疗卫生保障,原有的农村卫生服务提供系统不再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陷入生存困境。1980年,全国约有90%以上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34。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合作医疗迅速滑坡,到1985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就猛降至5%左右,1989年仅为4.8%。上述情况使

1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一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77一311.

2WHO2000, Health System :Improving Performance ,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 [M].Genev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3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M】.1976一1992

4顾涛,李正直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相关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05(4):12一14.

得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卫生制度变化成为发展政策研究中经常被引用的反面案例5。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试图重建和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使得这项制度又陷入到像前几轮合作医疗的重建一样一哄而起、步履艰难的局面。

面对严峻的农村卫生形势,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接着卫生部、民政部和财政部又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能够覆盖全国农村地区,在农村建立起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基础,旨在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自试点以来,在各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多项研究也表明在试点工作中存在和暴露出许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获取经验教训,并分析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从而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2 一些基本概念

1.2.1 社会保障制度

世界各国的政策文献和有关论著中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说法不尽相同,但就其所包含的主要共同点而言,对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做出如下表述: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2.2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狭义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是指国家或政府利用税收和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为保证居民获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而提供的制度保障。广义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除了狭义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外,还包括对所有农村人口提供的公共卫生保健和针对贫困人口实施的医疗救助,并且是多种制度相互配套形成的。

1.2.3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合作医疗是产生于中国农村的一种以乡镇或行政村为范围的社区健康保障制度。它以社区成员资格为前提,通过共同筹集资金,向参加者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并在成员之间互助共济、分担医疗费用风险。一般通过社区成员个人缴纳费用,乡镇政府和村组织给予一定资金补贴的方式形成合作医疗基金,是一种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这里的社区指的是由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有相似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爱好,并有紧密的社会联系的一群人所组成的系统。它更偏重于自然地理区域,与行政区划是不同的。在中国,许多行政村都是在自然村的基础上形成的。

1.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传统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建立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费用需要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传统合作医疗相比,2003年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一些制度创新,其新意主要表现在:(l)赋予了该制度在新时代背景下政治上的重要意义;(2)在保障对象上明确要覆盖到农村居民;(3)在筹资机制上,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明确了政府的经济责任,明确建立了中央合作医疗补助金制度,即中央财政每年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市区以外的、参

5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按标准安排补助资金;(4)在保障机制上,明确了保障的重点,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5)在管理体制上提高了统筹层次,明确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6)在运作机制上明确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商业医疗保险三者的关系;(7)明确了政策目标,要求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广覆盖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8)在运行过程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注重逐步规范统筹模式,合理制订补偿方案,规范基金使用,明确基金补偿范围,规范住院补偿,加强门诊补偿管理,提高基金使用率,完善转诊和结算办法等。

二,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2.1.1 萌芽阶段(1938年~1955年)

这段时期,合作医疗作为互助共济的雏形,由于其基本采用的是“合作制”和“群众集资”,不具有医疗保险的性质,所以把它们看作是后来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萌芽。它们为后来实行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奠定了基础。

2.1.2 形成阶段(1955年~文化大革命前)

该时期的合作医疗己经具备了社会保险性质。但是,由于人民公社运动中“左”的影响,合作医疗也刮起了“共产风”,搞“供给制”,实行“看病不要钱”等不切实际的做法,超越了农村现实的经济条件和农民的觉悟水平,给后来合作医疗的正常发展埋下了隐患。

2.1.3 发展与鼎盛阶段(“文革”时期~1978年)

合作医疗大面积普及,是在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方面是由于广大农村防病治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1966年毛泽东主席批示推广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的合作医疗经验圈。1968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报道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创办合作医疗的经验和体会。同时,加上“文革”政治运动的推动,全国掀起了举办合作医疗的第二次高潮。1978年我国将合作医疗写入了宪法,1979年,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农村健康保障章程(试行草案)》。到1980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达到全国农村行政村性产大队的90%,覆盖了85%的农村人口,从而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筹资的唯一范例。”

2.1.4 衰落阶段(1978年~1980年代末)

1978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农村集体经济迅速萎缩,导致维持合作医疗正常运转的基金筹集越来越困难。同时,由于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差,一部分干部认为合作医疗是“文革产物”,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部分农民也有不满情绪。在这种宏观大背景下,全国大多数社队的合作医疗就快速地走向解体、停办,部分村卫生室(合作医疗站)变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诊所,致使合作医疗覆盖面大幅下降,由1979年的90%骤降到1983年的20%以下,到1986年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下降到5%左右,跌入农村合作医疗的最低谷,至此农民基本上没有医疗保障。1989年统计表明,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4.8%,自费医疗再次成为农村占主导地位的医疗制度。全国仅存的合作医疗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苏南地区。

2.1.5 恢复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90年代初,当时的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到2000年中国将全面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为兑现这一承诺,政府曾力图恢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复苏时期。

199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再次肯定合作医疗,提出“稳步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1993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和卫生部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和建设》研究报告。1994年,国务院研究室、卫生部、农业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全国7个省14个县市开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及跟踪研究工作,用意在为合作医疗立法提供根据,这使农村的合作医疗体系一度有了复苏的希望。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地“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为了贯彻这个决定,卫生部等部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得到国务院的批复,重建合作医疗制度再度形成“高潮”。

可以看出,建国后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几经反复,其过程十分曲折。但是这一制度在农村卫生保障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确实是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利用“一根针、一把草”,中西医结合,有效的抑制了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各种地方病的流行,死亡率尤其是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均预期寿命在1981年的人口普查中达到了67.9岁,在同类发展中国家中位居前列,被世界银行誉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筹资唯一范例”。正因如此,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政府要努力恢复合作医疗制度。然而,在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单纯的恢复原来的合作医疗制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如何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这一农村社会普遍担忧的问题,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2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模式及评价

2.2.1 大病住院农村合作医疗模式

亦可称大病统筹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基于传统合作医疗存在目标定位低、统筹能力弱、管理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差、“保小不保大”的缺陷,引进保险机制以整个乡镇(甚至县)为单位实行较大范围内的重大疾病风险(实际上就是住院风险)互助共济的经济补偿制度,其目的就是避免因病致贫。

该模式主要强调对重大疾病医疗费用的补偿,将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体现了保险的“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风险共摊原则。但是,由于患大病的毕竟是少数,该制度的受益面小,影响了相当部分农民的投保积极性,再加上农民投保的自愿性而承办者承保的非选择性,必然存在严重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即高风险的农民投保愿望强烈,而身体状况好的农民投保消极。这种模式往往是第一年在宣传鼓动后投保人数较多,以后续保年份投保人数不断减少,最终导致投保率过低,不能有效分散风险,使合作医疗保险的经营经常出现收不抵支的状况。

2.2.2 改良式农村合作医疗模式

该模式不仅在医疗费用的补偿方面实行合作制,而且在预防保健、医院经营与患者费用补偿上实行一体化管理。但与传统合作医疗比较,合作的层次提高了(由村到乡镇),补偿范围和内容按照保险经营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在这种医疗体制下,乡村卫生站的收入主要靠诊断、注射、检查、治疗等医疗服务收费。该方式有利于促进医务人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药养医现象,有利于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从卫生需求方来看,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费用意识,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需求。更重要的是,从卫生供方来看,对乡村医生实行工资制,其报酬不直接来源于药品加成收入,而实行联绩(医疗服务)计酬,

通过考核发放,从而既可以激励供方通过多提供服务来增加收入,又可杜绝或减少靠卖药来增加其收入的现象,因而有利于控制合作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2.2.3 个人帐户与县(或乡镇)统筹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

鉴于大病统筹模式的受益面小影响农民的投保积极性,有些地区便借鉴城市社会医疗保险的做法,在合作医疗保险中采用个人帐户与(乡镇)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模式,规定一般门诊、急诊医疗费用由个人帐户支付,余额可逐年累计。医保关系终止时,个人当年缴纳的退还,其它余额划归统筹基金。住院费用由社会统筹帐户按比例支付,上有封顶。该模式的优点是,扩大了投保农民的受益面,提高了投保率。在管理上,因门诊补偿自然地以个人帐户剩余金额作为封顶线,有利于形成农民自我控制医疗需求的机制。其缺陷是,设立个人帐户分流了大量风险分摊基金,大大降低了风险共济性能。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农民个人的缴费水平不可能很高时,如很多地区规定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个人交10元,政府补贴20元,总共才筹集人均30元基金,再设置一个个人帐户分流了至少三分之一的资金,则社会统筹的补偿水平必然过低(如30%左右),起不到合作医疗应有的风险分散和大病补偿作用。

2.2.4 家庭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模

与上述模式相比,在这里,将个人帐户改成了家庭帐户。这一改变与中国传统上重家庭和以家庭保障为主导的特点相符,相对于其它合作医疗模式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家庭内部不同成员间的选择性投保。以家庭为单位所有家庭成员统一投保,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避免合作医疗在自愿投保情况下,过多集中了老弱病残性质的被保险人。二是使家庭内部成员的个人帐户资金可以调剂使用,增强支付能力,提高家庭的投保积极性。但是,该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逆选择现象,也不能有效抵御大病风险导致的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因为家庭帐户与个人帐户一样同样要分流有限的大病统筹基金,必然降低大病医疗费用的补偿水平。

2.2.5 商业保险公司多形式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模式

目前国内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具体形式有三种:

一是商业保险公司在较富裕农村独立开展商业性住院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商业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通常保险费用都比较高。目前,只有极少数高收入农民家庭能够支付得起这种纯粹商业健康保险。对于大部分仅仅只是处于温饱线之上的农民来说,商业医疗保险险种(特别是在城市比较受欢迎的重大疾病保险)是一项奢侈品。

二是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农村医疗保险模式.其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商业保险公司的科学管理经验及组织资源,可以提高经营效率。但该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保险公司盈利性与农村保险政策性之间的矛盾,其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协调上,在于(地方政府的)利润容忍或(保险公司自身的)亏损承受空间。

三是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模式。商业保险公司接受地方政府的委托,设立专户代为管理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代收保险费、代为理赔,当年盈余全部留存(转入下一年度),但亏损也由政府承担,商业保险公司只是赚取代办手续费。该模式的不足是保险公司不承担经营风险,难以约束其行为,致使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承担的风险大。

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分析

2.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提交联合国《我

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所给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仍最为大家所接受: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主要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归纳起来即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持续发展的,不会有朝一日被限制或中断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要坚持上述三个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当前或未来时期里形成无穷健康属性人力资本的有效源泉之一,占全国总人口3/4的农民的健康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要条件,本身也是其内在指标之一。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总目标之一是要“使全体人民获得可持续性卫生系统服务”,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三套马车”之一,也是《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中所确立的衡量指标。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性的农村卫生系统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健康需要,己成为一项政治任务.

2.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在内的许多研究指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缺陷会影响到制度的可持续性,学者从目前制度具体设计来分析,提出模式选择(自愿还是强制)、医疗费用补偿水平(保大病造成低受益面,补偿水平低难以抵御风险)及医疗费用控制问题、组织管理成本、政府信用等可影响制度的可持续性。例如地方政府筹资困难、给付结构不合理、治理不良、逆向选择等问题。世界银行对于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研究也认为,中国农村医疗普遍存在覆盖率低,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持续攀升,药品和医疗服务过度提供,但公共卫生提供不足,卫生服务可及性缺乏公平等问题.

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需配套改革的任务

2.4.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医疗救助的衔接

在贫困地区,如果没有外在的筹资援助,其合作医疗将具有两个特征,要么是十分有限的资金使合作医疗难以建立,要么是已经建立的合作医疗在筹资上难以巩固。所以,在农村贫困地区,合作医疗的经济基础薄弱,针对贫困人口应实行医疗救助,即国家在免费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的基础上,对于贫困农民给予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当前我国政府消除农村健康贫困,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进行的重要举措。因而,需要充分发挥两种制度在消除健康贫困方面的作用,提高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作好衔接工作,更大程度上消除农村健康贫困,增加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

在医疗救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上,也要坚持广覆盖、低水平、因地制宜。广覆盖要求医疗救助制度要面向所有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具有公众性和公平性。低水平要求医疗救助水平不能过高,要适合当地的财力,明确医疗救助仅仅是基本的救治,是救危性救助非康复性救助。当然,救助标准也不能过低,否则,起不到救助作用,因而救助标准要做到两个适应:一是要与当地财力相适应,二是与救危救治最低医疗费用相适应。两个衔接:一是与合作医疗衔接,二是与其他医疗帮困措施相衔接。这样,才能使医疗救助在低水平情况下,通过其他医疗帮扶制度和措施的配合和补充,起到扶危救病的作用。

2.4.2 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

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参加对象的区域、保障范围、给付水平等方面逐步发展,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健康保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农民比城镇职工更需要国家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持与保护,因为他们的收入更低。我们的卫生政策不能仅仅使部分健康的人群更健康,而应当促使那些没有健康保障的人群得到最基本的健

康保障。二是医疗保障尤其是公共卫生保健,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它要面向全社会,而不仅仅局限于城镇居民,这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也是使整个社会都能获得最大收益的公共投资,因为只有公平的竞争才能形成良好的秩序,促进效率的提高。三是随着卫生体制改革尤其是民营医院的大量涌现,目前的医疗卫生问题不是“缺医少药”的问题,而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的问题,因此,国家对卫生投入的重点应进一步转向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障,使国家的有限卫生投入发挥的效果更加显著,也更加公平。四是建立面向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是维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康运行的需要。因为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人口持续不断地向城镇迁移,如果不把农民的医疗保障纳入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之中,势必对城镇医疗保障制度造成巨大冲击。

2.4.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规制度的建设

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分析,当前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是社会劳动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依照保险学的原理,应当通过立法来强制执行,各级政府履行职责必须依法行政,只有立法才能规范政府行为。从国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无论是已有近百年医疗保险制度的英美国家,还是仅仅有十几年医疗保险史的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都有一部强制性保障全体国民基本医疗权利的法律或法规。国内以往的实践也证明,农村合作医疗之所以大起大落,主要是工作无法可依,随意性比较大。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因此,国家应当尽快出台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的法规,以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2.4.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技术支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由多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技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立这一制度及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不亚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许多农村都缺乏处理有关合作医疗资金筹集、风险测算、补偿方案设计等问题的能力;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人员的编制没有落实,工作人员不能全部到位,经费严重不足;管理手段落后,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运作监控难度也大大加强,贫困地区尤其如此。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懂政策、会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和专门的管理机构。这一机构应该是纳入政府行政或事业编制的独立机构,其人员工资和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相关知识的专门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三,总结

(1)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1938年~1954年)、形成阶段(1955年~文化大革命前)、发展与鼎盛阶段(“文革”时期~1977年)、衰落阶段(1978年~1980年代末)和恢复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2)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合作医疗制度己经基本形成了以农民家庭筹资为主的筹资方式,以门诊住院为主的补偿形式,以乡村为核算单位的管理方式。

(3)当前我国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即大病住院农村合作医疗模式、改良式农村合作医疗模式、个人帐户与县(或乡镇)统筹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家庭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以及商业保险公司多形式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其中,大病住院农村合作医疗模式是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模式。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存在的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责任落实

问题;农民的支付能力、支付意愿;自愿缴费与逆选择问题;疾病风险控制、道德风险控制和卫生服务筹资公平性之间的矛盾;保大病、保门诊利弊各存;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管理和监督不规范;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定点问题;农民的信任问题;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未参合农民的假冒及滥用现象。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对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配套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和挑战,应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医疗救助的衔接,加强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规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持等。

四,建议

4.1 明确政府的职责

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福利最大化,使他们获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责任和职责。针对关系到亿万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府的责任应具体落实到两方面: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进行组织和管理,完善监督机制。

4.2 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立法进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只是出现在中央的文件或决议中,但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筹资和管理监督方面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明显具有社会保险的性质,一旦条件成熟,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尽快加以确认,明确政府的职责、农民的权利和义务、村集体的扶持责任、监督和管理职责等,这样才能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4.3 发展社区互助补充医疗,倡导制度模式的多样化

从一些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郊区发达农村的实际情况看,一些乡村工业发展较好的社区企业不仅仍然在支撑区域内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并且,还替代农民个人成为最大的筹资主体。所以,对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农村(包括西部少数地区),社区仍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筹资主体。它的存在既可以缓解基层地方财政推行新型合作医疗的筹资压力,又可以提高出资的额度,增强保障的能力。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政府财力有限,短期内难以在农村建立统一模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各地区而言,可以充分发挥本地特点,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水平,建立适宜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模式,倡导制度模式的多样化,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4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不管这些资金是来自国家、集体还是农民个人,都离不开国家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收入的增长。目前一些农民不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缺乏经济实力、生活困难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这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一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77一311.

2、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M】.1976一1992.

4、顾涛,李正直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相关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05(4):12一14.

5、WHO2000, Health System :Improving Performance ,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 [M].Genev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6、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启示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7、周云.从国外医疗保障制度看市场与政府的作用【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3(4):151一154

8、杨艺,庞雅莉,吕玉莲.韩国等亚洲国家农村医保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

2003(12):55-56

9、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卫生体系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04(7):82一83.

10、汪时东,叶宜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回顾与发展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4)10一12.

11、昆明医学院健康研究所编:《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MJ.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12、杜俭,郑维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13、朱玲.非正规产业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J】.经济学动态,2003(7).

14、仇雨临孙树涵.《医疗保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杨惠芳,陈才庚.墨西哥和巴西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对中国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启示

【J】.社会保障制度,2005(1):65一69.

16、余碧岩.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现状及主要发展思路阴.社会保障制度,2005(3):49

17、郝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和要点【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6(8):405一407.

18、汪洪涛.制度经济学一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9、朱敖荣.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88,8(11):42一43.

20、吴国文.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问题【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7(23):31一3

21、王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7(17):24一26.

22、张朝阳.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研究技术总报告【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8,4(18):29一30

23、孙淑云.新型合作医疗立法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4(24)29一31.

24、王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3(18)27一28.

25、周寿棋.试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0:16一17

26、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最佳实践模式课题组.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最佳实践模式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

健,2003,17(6):15一16·

27、陈健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设计与改进阴.中国改革论坛,2005-4-22.

28、胡善联.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运行状况【J】.中国卫生经济,2003,23(9):24-25.

29、杨国平,冯学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政府责任定位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7,

10(3):150151.

30、张子平,刘佩民,张晓鸣,等.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国际医药卫

生导报2000(10):29一30.

31、胡善联,魏颖,程晓明,等.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卫生筹资与组织研究一合作医疗干预试验选点工作报告

【J】.中国卫生经济,1997,16(5):14-16.

天航政策研究工作初步方案

**有限公司 政策研究工作初步方案 一、政策研究的目的 社会的复杂性,使得个人往往难以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科技进步、信息量增加,知识更新加快等方面的要求,需要专门的组织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咨询。因此,对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需要和依赖成为决策的一种必然趋势。现代政策研究组织能够沟通融合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等各方面的智力、财力和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发展变革提供服务,通过知识的多方面复合、交叉、渗透和重新组合,提出最优或较优方案,争取理想的政策效益。 具体到我公司,就是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地方政府政策、军工行业政策、新兴产业政策、财务税收政策、人事政策;以及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产业发展、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的信息,跨越信息鸿沟,提供政策建议,为领导决策和企业发展服务。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成立政策研究小组 由经管法务部牵头,联合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科技部,成立政策研究办公室,总领导是**书记,办公室设在经管法务部,主任**,联络员**,在各部门设负责人和政策研究专

员,具体名单如下: (二)职责分工 三、工作开展 (一)近期目标 有可读价值的报告,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远期目标 我们的政策研究组织将来除了正常的咨询研究工作之外,要做好决策参谋作用。其工作主要还应包括: 1.决策前提供信息,搜集和整理各层次、各地区、各方面可供决策参考的材料和情报; 2.决策中进行政策建议,提出若干个可行的备选方案; 3.决策后要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跟踪调查和监控,提供

各种反馈信息,以进一步修改完善政策。 (三)近期工作开展计划 1.明确每期政策研究方向 2.搜集资料。利用相关部门公布的信息、互联网、各研 究机构、内参、有渠道的同学朋友等提供的可靠且有 利用价值的信息。 3.加工、整理。不仅要拿来政策信息,更重要的是加工、 整理、分析、研判、出有参考利用价值的研究结果。 拒绝互联网搜一段,简单复制黏贴。 4.形成《**政策研究报告》。PDF格式或电子书格式。每 季度一期,按期报送公司领导及各部门领导,并在公 司内网发布。第一期要求9月10日发布。 四、工作要求 (一)人资资源保障。 优势互补的人员结构。各部门力求将各种学科人才的协调和优化组合,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政策研究组应根据发展方向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大力组合各类专业人才优势。 (二)研究目标必须明确,别不知所云,让读者看不进 去。 (三)合用的报告。 领导不缺报告,但缺合用的报告。为做到有参考价值,

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当前我国一个庞大的弱势群。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面临着各种尴尬和困难,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以及政府的关注,其中,农民工医疗保险是社会公认的亟需解决的三大保障项目(养老、工伤、医疗)之一。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条件都是最脏、最累、最危险的,较为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无法保证甚至损害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其微薄的经济收入,难以承担城市中昂贵的医疗费用。这不仅仅不利于农民工的健康,容易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也不利于工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对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对它们的观点综述如下。 二、主题部分 从公开发表的已有成果来看,学术界有关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杜受祜、陈希勇认为家庭健康保障是目前农民工健康保障体系的主要方式,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公平性和可得性差,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健康保障的需求,农民工医疗救助状况令人堪忧。(杜受祜、陈希勇,2008)朱友梅,刘子森从调查中得出农民工的健康防护意识匮乏,习惯于以身扛病,心理健康状况的堪忧,他们不仅外部对其没有足够的保护措施.如企业保险、工伤赔偿,其自身的健康防护意识也极其缺乏。(朱友梅、刘子森,2009)宋静、冷明祥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农民工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工作为流动入口的主体,是寄生虫病和传染病在城市的传播和流行的重要传染源。而农民工

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XXXX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 查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XXXX学院 专业:xxxxxxxx 学生姓名:Docer 学号: 123456789 指导老师:Docer

XXXX大学教务处制 2017年3月1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潜能、走向成功。它是大学生迈入社会,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自2001年开始,我国便有学者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关于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文献,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领域、理论、实践研究及指导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问题;有效途径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 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盲目就业现象明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解决学生生涯困境的关键。各学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投入,以课程、讲座和活动等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凸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理论研究。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O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由指导转向了辅导,强调被指导者自身

卫生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卫生经济学 定义: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目的是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为什么经济学会出现?稀缺、社会拥有资源有限资源稀缺欲望无限 稀缺性与经济学:1.稀缺性产生了选择 2.人的无限需要有轻重缓急之分 3.稀缺与短缺 第一节卫生领域中面临的经济问题 选择包括了三个问题: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卫生服务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也存在着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以及如何分配卫生服务的问题。(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卫生服务的性质: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两类:实证经济分析(是如何解决)、规范经济分析(“应该是什么”的 问题或实际经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卫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1.卫生费用的不断上涨 2.卫生保健制度 3.市场理论 4.健康效益的衡量 5.基本理论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第一节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 需求:经济学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称为需求。 需求形成两个必要条件:消费者的购买愿望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卫生服务的需求:当消费者存在健康问题时,就有可能产生利用卫生服务的愿望,如果消费者同时具有支付能力,就构成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其实现类型及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相对于价格、保障状况的收入水平(预算约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目标和偏好。 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在某一特定市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它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卫生服务需要:指从消费者的健康出发,在不考虑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或变得更健康所应获得卫生服务量。 需要: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政策意义:降低不合理利用、提高满足程度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第二节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文献综述4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 前言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出台的历史背景 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意味着那些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险需求的人群也随着增加。为了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起初,城镇居民保障重点在住院和门诊大病,其中,提到了:(1)参保范围: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2007年时,中央对中西部的补助标准是20元,成年人个人缴费是70元,其每年每人的筹资标准是220元,学生儿童个人缴费10元,其每年每人筹资标准是100元。重度残疾、享受低保待遇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儿童,个人不缴费,医疗保险费由中央补助25元。成年人中低保,重残,低收入60周岁以上老人中央补助50元,个人不缴费。2013年时中央财政补助是188元,成年人缴费是70元,学生儿童个人缴费30元,由于省市县级补助情况不同,每人每年的缴费也就相应的提高。重度残疾、享受低保待遇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儿童,个人不缴费,医疗保险费全部由政府补助188元。成年人中低保,重残,低收入60周岁以上老人中央补助50元,个人不缴费(详见图表一,图表二)。(4)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一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为100-540元,其报销比例为60%-80%。二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是250-720元,其报销比例为50%-70%。三级医疗机构起付标准是500-980元,其报销比例为40%-60%。(换句话说,住越小的医院,报销的费用也就越多)。当然各地经济情况有所不同,在订立其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也就不同,不过,都是参照以上标准来订立(详见图表三)。(5)基本保额:2007年时,一个自然年度内,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为每人每年12000-18000元如果是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门诊透析治疗)、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器官移直抗排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门诊用药治疗),精神病(门诊用药治疗)(简称“门诊大病”)的患者,年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可提高到每人2万元。学生,儿童因患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肿瘤的费用报销可在最高支付限额基础上提高20%。到了2013年,最高支付限额为90000元(详见图表三)。具体报销比例和累计最高报销限额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此外,国务院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就医管理,经办管理和服务,基金管理和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相关制度衔接做了相关规定。

职业生涯规划作业(内附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培养 驾性格之舟寻成功之岛 ——霍兰德类型理论概述学院: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霍兰德类型理论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职业兴趣和人的人格间有着很深的关联性。精准地把握这种关联,把兴趣融入职业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在工作中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这种兴趣与职业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向上,更加愉快。因而霍兰德类型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具体的分析当中,霍兰德教授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兴趣爱好测验。1912年,桑代克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标志着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27年,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1939年,库德在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 1953年出现了职业偏好量表。1969年在该表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自我指导探索,1970年又根据自我指导探索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后来霍兰德对这些理论加以整理,他把职业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霍兰德类型理论。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局限性 虽然霍兰德类型理论很好地融合了兴趣测试和个人性格分析,但是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实际应用中,霍兰德类型理论的六种类型职业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区别与联系,但是霍兰德类型理论中的正六边形模型中,相邻的职业群存在距离相等这一缺陷。于是在1991年,Gati对这一局限性进行了改进。他在正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层次模型。此后,人和物、数据和观念这两个维度也被加入到了霍兰德类型理论,这一改进使得霍兰德类型理论更加全面完善,丰富多彩,才产生了根据霍兰德类型理论绘制的工作世界地图。 霍兰德类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霍兰德类型理论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我们也在课上大致确定了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有相应的合适的职业。以下是这六种类型人格的分析: 1、社会型:(S) 社会型的共同特征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

卫生经济学相关概念

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 ?卫生事业性质: 福利性政府纳入规划、保持必要投入、保证公正性、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举办盈利性医疗机构 生产性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 经济性满足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要、通过维护健康来提高生产力、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公益性不收取投资回报、承担公共卫生义务、受政府政策干预和法制管理、受公众监督和制约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卫生服务市场 概念: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由卫生服务生产者提供给卫生服务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分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 我国卫生系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子系统。 特征:信息不对称、存在竞争也存在垄断、存在产品具有外部性特征、存在大量公共产品 与一般商品市场的共同性:市场构成要素相同;市场机制作用相同;医疗机构具有独立性、一定的经济关联性、相互依赖的供求关系 与一般商品市场的差异性:地理位置限制、市场经济主体特征、垄断性、服务低效率、市场价格形成的特点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是亦称公共物品、公共财产,与私人品相对应的概念。即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公共卫生产品特征: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公平性 公共产品分类:纯公共卫生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市场失灵 原因:市场机制的功能具有局限性、现实的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自身不完善 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如果在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福利的再增进必然使其他当事人的经济福利减少,那么,这时候的资源配置状态就是最优的,称为“帕累托最优”。(有前提)?政府宏观调控失灵 概念:政府克服市场缺陷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已超过市场缺陷所导致的效率损失。 类型:运行型政府缺陷、制度型政府缺陷 解决方法:提高人员素质、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公共财政,使政府与营利性生产经营分开?卫生服务需求与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Demand):居民对卫生保健服务实际发生的有支付能力的卫生保健接触。 卫生服务需要(Need):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获得卫生服务的合理数量。 认识到的需要(Perceived Need):患者对自己是否健康、是否患病、是否需要就医或接受卫生保健服务做出主观判断。 卫生服务需求与需要的交集代表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从专业角度也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卫生服务,这部分构成了卫生服务利用的主体。 卫生服务需求弹性理论 需求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影响需求因素的变动而引起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总体上是缺乏弹性的。 需求弹性与供给者总收益的关系:如某服务富有弹性,价格下降,则总收益增加;反之,价格上升,则总收益将减少。 如某服务缺乏弹性,价格的下降,会导致总收入的下降,反之总收入将增加。 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健康状况、社会人口文化因素、一般经济因素、时间价值、卫生服务供给者、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费用支付(Payment):需方(如保险机构和被保险人)在获得医疗服务后,向服务供方支付医疗费用的行为。 费用支付方式(Payment Methods):用于进行费用支付的途径和方法。 费用支付制度(Medical Payment System):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的费用支付方式,是整个健康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支付模式:传统支付模式、现代支付模式、未来支付模式

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浅谈

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摘要:大学生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美、英、德、法、新加坡等5个国家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包括完善多层次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强制实行大学生医疗保险等。 关键词大学生医疗保险国际比较 一、文献综述 1.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国有关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理论研究较少,可以说目前,大多数研究只是通过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的描述,进而提出初步的建议或措施,还缺少对于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1)对现行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费医疗不再能满足大学生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学生公费医疗存在的问题,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也逐年增加。 刘铁明(2006)认为,在突发疾病与意外事故前,目前的大学生公费医疗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公费医疗体制下,对于一旦出现大、重疾病的学生来说,有限的投入成了杯水车薪。易建明,陈阳林(2007)简要分析大学生医疗保险的问题,他们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全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保障水平低,学生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过重;国家财政拨款不够,学校承担责任不够。余青、戚巍(2007)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有:公费医疗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公费医疗地域限制太大;重大疾病患者难以得到医疗保障等等。安华(2009)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公费医疗社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现行的大学生公费医疗体制中,国家将计划内大学生的医疗经费拨给各高校后,各校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制定报销比例。各地各校的标准都不一样,可以说是各校管各校,社会化程度低,医疗保险抗风险的能力较差。 (2)对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的筹资制度的研究 李均(2006)针对现状得出应该探索适应大学生筹资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制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表现出总量性失业问题,而且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和城乡间的地域结构矛盾 1、全国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出现“东南飞”现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绝对不足(赖德胜,2001);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京、津、沪、渝直辖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在内地省会城市工作的人数占到了总毕业生人数的 77%,而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 8.6%。大学毕业生们所青睐的就业地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陈岩松,2004);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有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邵雅箐,201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 58.5%的学生到东部 11 个省市参加工作,20.2%的学生则前往中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为 21.2%(孙祥,2011);1996---2000年的西部大学毕业生流向趋势可以看出:西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西部大学生留在西部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而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年多于一年(张燕天,2006)。 2、区域范围内,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省会、中心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城市 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毕业后择业时首选地区的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将在北京就业,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去西部就业(马钟范郑喜,2008);从目前来看,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仅偏少,而且还存在较大规模的流失现象(崔翠利,2010)。 3、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发生变化,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 大学生西部就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东部和中部的大学生毕业后前往西部就业,另一部分是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或回到西部就业(张燕天,2006);在《对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中,通过对该学院的2008届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毕业生观念进一步转变,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到

卫生经济学复习重点

《现代卫生经济学》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1.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的理解及其在卫生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卫生工作经济问题的能力。 2.考核方式 期末开卷、笔试、60分钟考试。 3.适用范围、教材 考试命题的教科书为由邱鸿钟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卫生经济学》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在卫生工作中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名词解释(10%)、选择(40%)、简答(30%)、计算(20%) 二、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卫生经济学概论 一、重点掌握 1.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一般掌握 1.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一、重点掌握 1.需求价格弹性。 二、一般掌握 1.卫生服务需求与需要,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及特点。 2.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需求曲线。 第三章卫生服务供给 一、重要名词 卫生服务供给供给弹性 二、重点掌握 1.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影响因素。 2.供给弹性的计算、影响因素。 三、一般掌握 1.供给曲线。 2.卫生服务的供给弹性。 3.成本理论,卫生服务供给者行为分析。 第四章卫生服务价格

一、重要名词 均衡价格 二、重点掌握 1.医疗服务价格的影响因素,市场机制下的价格,政府管制价格,价格政策。 三、一般掌握 1.价格的功能与作用。 第八章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一、重要名词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二、重点掌握 1.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评价指标。 2.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的测量。 第十章疾病经济负担分析与健康投资分析 一、重点掌握 1.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计算,影响病人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因素。 二、一般掌握 1.疾病经济负担的概念与类型。 2.间接疾病经济负担计算使用指标,计算间接疾病经济负担需考虑的因素。 2.研究疾病经济负担的意义。 三、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卫生服务个人需求卫生服务需要医生诱导需求理论 卫生服务市场供给消费可能线等产量线卫生费用个人卫生筹资卫生资源卫生资源配置卫生人力资源间接疾病经济负担疾病经济负担医疗服务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固定成本 二、选择正确答案: 1.需求价格弹性等于2时,表示(A)。 A.量的变化率大于价格的变化率B.量的变化率小于价格的变化率 C.量的变化率等于价格的变化率D.价格的变化将引起需求量的无限变化2.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B )。 A.价格下降,供给者的收入上升B.价格下降,供给者的收入下降 C.价格上升,供给者的收入不变D.价格上升,供给者的收入下降3.关于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B )。 A.卫生服务需求者信息缺乏B.专业性和垄断性 C.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的外在性D.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4.关于卫生服务供给的弹性,下列陈述错误的一项是( B )。 A.影响卫生服务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时间,产品调整难易程度,需求弹性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及分析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及分析 摘要:医疗保险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如中国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城镇职工医疗、农村合作医疗。中国职工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以减轻企业负担,避免浪费。尽管一直在摸索和改进,但仍然避免不了政府负担过重、覆盖率低、公平性无保障、基金平衡难的现状。本文从经济发展、立法、发展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等方面做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城镇职工医疗公平性基金平衡 医疗保险是根据立法规定,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雇主)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把具有不同医疗需求群体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再分配,即集资建立起来的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疾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具有涉及面广而复杂,短期而经常性,补偿形式为医疗给付,不确定性和被动性及发生平率高、难以控制费用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各个国家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应对模式:英国、加拿大等的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德国领衔全球流行最广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自由至上的美国采用的商业医疗保险模式,还有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储蓄医疗保险模式。而我国作为独一无二有着悠久的古代史、复杂的近代史、独特的社会体制、沉重的人口负担微妙的城—农关系、广阔的地域和文化差别等等不能复制的特点的国家,别国的经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难以给于我们最重要的帮助。我国的医疗保险,不断沿革、不断摸索、至今仍在进行、永远为舆论所关注、现状永远都在变动。一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沿革及现状 1、公费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建立起来的。政务院《指示》明确规定国家对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制。1952年8月,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同时,为了控制用药与不必要的检查,国家还制定了十一类西药和大部分中成药的基本药物目录、大型设备检查的规定及公费用药报销范围。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 2、劳保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适应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参照执行。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企业医疗所、医院、特约医院医治时,诊疗费、住院费、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企业负担,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费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 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福利型医疗社会保险,它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3、公费、劳保医疗的历史作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缺医少药的历史,较好地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提高了职工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

卫生经济学重点

卫生经济学的定义: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达到最优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外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卫生总费用研究、健康保险制度研究、卫生服务内部市场研究、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研究、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以便最优地筹集、开发、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达到提高卫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概念: 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3)一般经济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6.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层性7.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 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指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熟悉: 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定义和区别 卫生服务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数量。 区别:卫生服务需要重要取决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而卫生服务需求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需求的前提。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种类:①E大于1为富有弹性,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奢侈品②E小于1为缺乏弹性,生活必需品③E=1为单一弹性,现实中极端情况④E=0为完全无弹性,现实中罕见情况,棺材、火葬、特效药⑤E无穷大为完全弾性,罕见的极端情况。 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将引起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变动对于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为低档产品或劣质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在0-1之间的产品为正常品,大于1的为高档品。 卫生服务需求的交叉弹性:许多服务的需求量会受到相关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需求交叉弹性反映一种物品的需求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值为正值说明两种服务具有替代功能,负值说明具有互补功能,为零说明互不相关。 了解: 卫生服务需求的应用:卫生经济学理论研究、政府和卫生机构决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文献综述 摘要: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尚属起步。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单位对人力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结束期和职业生涯开始期,大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定位自己,发展自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功地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一交替时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之路,不仅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而且对今后的职业成功及对社会的贡献都有很大帮助,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人尽快成才,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时进行职业选择和今后的职业生涯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正文: 仵林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首先,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了大量信息和第一手资料,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从学校和学生层面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大学生成功就业与是否进行职业规划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前人的理论与个人的思考,提出了大学生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辅助,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保障作用。从学生个体规划和学校条件保障两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学校层面应当提供的辅助条件,并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四阶段”理论。本文中的职业规划概述讲得很好,我主要参考运用这点。 硕迎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山西省本科院校为例》一文中通过调查山西省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个人职业规划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现状,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和模式。借鉴于此,我对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09级毕业生进行调查。 吴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一文中采取统计学中的单变量统计量分析方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给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提出了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对策。借鉴于此,主要运用统计学中的分析方法,对本次问卷调查进行分析。 丁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一文中谈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理论体系日趋成熟、操作体系日趋完善的新型领域,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到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从而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研究课题。借鉴与此,主要继续探讨这一课题。

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 1.○1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卫生服务“市场”的组织; 2.健康投资的经济作用。 2.○3卫生领域中面临的经济学问题: 3.○2卫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关于卫生事业的性质;2.卫生事业的地位与作用;3.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供给; 4.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 5.医疗服务成本与价格; 6.卫生总费用与疾病经济负担; 7.卫生保障制度; 8.卫生事业中的所有制、产权及医疗卫生管理体制; 9.卫生服务的经济学评价;10.公平、效率与卫生经济决策。 4.○2卫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三项改革同步进行的必要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药分离和医疗机构补偿、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政策。 5.○1需求与需要的概念: 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包括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 需要: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一种拥有欲望和消费欲望。 6.○1需求与需要的区别与联系经济学中,需求与需要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的概念。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需要转化成需求的条件是购买者必须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7.○1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卫生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性;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3.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4.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5.卫生服务需求的差异性。 8.○1需求曲线与需求定理:P29 9.○2弹性的概念:弹性原来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某一物体对外力的反应程度。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10.○2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11.○2需求弹性的种类:P35 12.○2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3.○3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1.健康因素;2.人口因素;3.消费者的偏好;4.社会文化因素; 5.时间因素; 6.卫生服务供给者。 14.○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经济学认为消费者随着其消费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获得的总效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基础建设也迅猛发展,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我国有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且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极低,不能满足生活 上和子女的上学需要,于是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 政治体制,在从传统社会像现代社会转变的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职业流动和社会身 份转变不一致、不协调,从而产生了我国特有的在城市从事劳动的农民即农民工。 因此关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本文要介绍的文章是以下几个 方面: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障碍问题研究;三、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对策研究;四、国外关于农民工研究现状。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研究 邵念、陈爱云指出“这一群体患病后不就诊、应住院不住院、住院后提前出院、选择低廉自我医疗措施的比例相当高。同时,他们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在城市中几 乎享受不到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在面临较大疾病风险时,就会陷入‘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境地”①。 王芳在《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中提出,现阶段我国城市中的农民工基本 没有医疗保险,大多数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单位的医疗保险待遇,而是完全依靠自 己有限的个人积蓄,这种依靠自身的保障是一种十分脆弱的保障,不利于促进社会 公平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②。 针对农民工目前这种无保障的现状,不少城市尤其是外来农民工比较多的经济 发达的地区,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进行了探索。杨艳、陈立坤、唐荣分析了上海、北京和深圳三个城市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政策和措施后指出“这些政策都将农民 工当成可长期在同一个城市居住的人来对待,所实施的保障模式大致和城镇职工的 医疗模式相似。但是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不适合这些具有很强地区性 的保障政策③。 ①邵念、陈爱云.浅析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J].农民工医保,2010(10). ②王芳、卢祖洵、王红、肖峥山.医疗保障的社会分层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09(10). ③杨艳、陈立坤、唐荣.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探讨[J].北京市计划经济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毕业论文及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毕业论文及文献综述范文 格式 一、引言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社会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2000年至200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也一直徘徊在70%左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但是社会整体上的人才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缺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我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中根本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目前,大学生如何在教育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与自身情况的需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从而充分、顺利地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财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不足,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的途径。 二、职业生涯规划国外研究状态 (一)国外职业生涯管理学说的演进 1.美国的研究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 教授。他在1978年出版的《职业动力论》(Career Dynamics,中译名为《职业的有效管理》)一书中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该书由于首次提出了“职业锚”概念而成为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经典著作。他在这一概念中指出,职业锚清晰地反映出当事人进入成年期的潜在需求和动机,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反映出

商业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补充的研究综述

商业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补充的研究综述 作者:王业鸿冯森映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7期 摘; 要:本文运用数据分析、文献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不同学者对商业保险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看法,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商业保险面临的发展问题,并总结了部分问题的解决方向。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发展历史 一、研究方法及不足 1.文献研究法: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研究了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历程,其次,收集政府部门和保险行业发布的相关文件,最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成果。 二、课题研究历史 对于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商业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互补和竞争关系。首先是商业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互补关系,李良军(1998)通过讨论商业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关系,认为商业保险不仅是社会医疗保险的一种补充,而且促进了社会医疗保障的发展。孙爱琳(2002)通过对商业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为虽然基本医疗保险在解决百姓的患病需求、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其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多元化的健康保险需求,还需要进行补充,因此,相对灵活便利的商业健康保险就是很好的选择。然而,她对商业保险依然持谨慎态度,与外部环境难容、经验不足等问题突出,其他方面也都需要发展和完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与医疗机构进行商业化合作、吸取国内外经验等来解决。另外,刘海兰(2013)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使用SWOT分析法,对收集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商业保险公司应选择优势机会战略并结合自身和实际情况,积极展开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密切合作,来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 其次是商业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竞争关系,顾昕(2009)研究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认为医疗保障制度制约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保险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反而提高了人们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视,促进了其发展。刘玉娟(2011)通过研究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竞争性,发现在医保行业中存在挤出效应,即人们对社会医疗保险的依赖会降低对商业保险的需求。事实上,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是一直存在的,商业健康保险如果要谋求更好的发展,还需要国家对商业医疗保险给予一定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