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44271

【英文译名】:Experiment of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

【学分数】:1

【总学时】:16

【实践学时】:16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设计、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天然药物化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天然药物方面研究、开发和生产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科研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具备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掌握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能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有效地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实验课,应在修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或已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该课程还为《药物分析》和《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程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TLC分析法及其应用

【目的要求】

掌握TLC硅胶板的制备方法,能应用TLC分析方法,进行简单的天然药物分离和分析。

【内容】

制备TLC硅胶板;TLC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方法】

1、制备TLC硅胶板:取适量薄层层析用硅胶,以0.5%-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搅拌均匀,铺在载波片上,将该载波片平置,自然风干后120℃烘干30-40分钟,放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2、TLC分析方法及其应用:选取谷甾醇、胡萝卜甙等常见的天然产物作为实验样品,让学生在不同溶剂系统下进行TLC操作,并确定最佳分离条件。

【参考资料】

《中草药化学》(肖崇厚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验二、植物化学成分预试实验

【目的要求】

掌握植物化学成分预试实验的常用方法并检测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型。灵活运用植物化学成分预试实验的常用方法,通过检测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型设计提取分离方案。【内容】

对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设计提取分离方案

【方法】

按照常规植物成分预示实验方法进行。

【参考资料】

《植物成分分析》(谭仁祥主编,科学出版社)。

实验三、陈皮挥发油的提取

【目的要求】

了解挥发油提取的原理方法,掌握水蒸汽蒸馏法从陈皮中提取挥发油的原理和操作,能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内容】

从陈皮中提取挥发油并测定其含量。

【方法】

采取水蒸汽蒸馏法进行。

【参考资料】

《天然药物化学》(宋晓凯主编,化工出版社)。

实验四、芦丁的提取和鉴定

【目的要求】

通过芦丁的提取与精制,掌握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及操作;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黄酮苷、苷元和糖部分的鉴定方法。能设计芦丁提取与鉴定的实验方案,经老师同意后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内容】

预试;提取分离芦丁并对其进行精制;对所得芦丁进行鉴定,并研究其性质。【方法】

可采用酸碱法、水提法和溶剂法等进行提取分离,具体方案由学生设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采用纸层析法鉴定,紫外灯下检测荧光,层析条件由学生实验确定。【参考资料】

《中草药化学》(肖崇厚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验五、秦皮甲素、乙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目的要求】

掌握溶剂法提取、分离香豆素类成分七叶苷和七叶内酯的方法。能设计秦皮甲素、乙素的提取分离与鉴的实验方案,经老师同意后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内容】

提取分离秦皮甲素、乙素;对秦皮甲素、乙素进行鉴定。

【方法】

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分离,具体方案由学生设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采用硅胶TLC法鉴定,紫外灯下检测荧光,层析条件由学生实验确定。

【参考资料】

《天然药物化学》(宋晓凯主编,化工出版社)。

五、实验报告及成绩评定

实验报告布置2-3次,包括实验内容、目的、原理、方案设计、操作、结果与讨论等,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如实验操作等占总成绩的30%,考勤占总成绩的20%。

编写负责人:袁小红审核人:部门主管领导:

反应工程教学大纲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 化学反应工程是以化学反应器原理为主要线索,主要研究化学反应过程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是化工生产的龙头、关键和核心,是一些基础学科诸如物理化学、传递过程、化学工艺等相互渗透与交叉而演变成的边缘学科,其内容主要涉及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器中传递特性、反应器类型结构、数学建模方法、操作分析及反应器设计,具有高度综合性、广泛基础性和自身独特性。 课程目的与任务: 一是培养学生将物理化学、传递过程、化学工艺、化工热力学、控制工程等学科知识用之于化学反应工程学的综合能力; 二是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前沿; 三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改进和强化现有反应技术和设备、开发新的反应技术和设备、解决反应过程中的工程放大问题以及实现反应过程中最优化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规律、传递过程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规律,掌握反应器设计、过程分析及最佳化方法。教学内容及要求(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教学内容 化学反应工程学在化学工业中的地位、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要求 了解化学反应工程学的任务和范畴、内容和分类及研究方法,达到使学生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有一个宏观的接触和把握。 第二章均相反应的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8学时) (一)教学内容 2 均相单一反应动力学和理想反应器 2.1概念与术语 化学反应式、化学计量方程、反应程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反应动力学方程、化学反应的分类 2.2单一反应动力学

1.等温恒容过程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动力学方程建立方法(微分法、积分法、最小方差解析法); 2.等温变容过程的膨胀因子δA、膨胀率εA; 3.变容系统组分浓度、摩尔分数、分压和反应速度与转化率的关系。2.3理想反应器 间歇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 (二)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式、化学计量方程、反应程度、转化率、反应活化能概念及阿仑尼乌斯方程; 2.要求学生理解基元反应与质量作用定理、单程转化率与全程转化率的区别、化学反应式与化学计量方程的区别;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征、反应动力学方程、反应级数以及基本反应类型。 4.要求学生了解动力学方程建立方法微分法、积分法和最小方差解析法; 5.要求学生理解0级、1级、2级,n>1级、n<1级不可逆反应中反应时间、转化率与初始浓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6.要求学生掌握等温恒容过程反应动力学方程式、等温变容过程的膨胀因子δA、膨胀率的表达式以及所表达的反应速率方程。 7.掌握理想反应器的设计方程,会灵活运用这些设计方程计算完成给定任务所需的反应器体积。 第三章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10学时) (一)教学内容 3复合反应与反应器选型 3.1复合反应动力学 3.1.1复合反应速率表达式及动力学方程确定; 3.1.2可逆反应速度表达式及动力学特征; 3.1.3自催化反应速度表达式及动力学特征; 3.1.4平行反应速度表达式及动力学特征; 3.1.5连串反应速度表达式及动力学特征。 3.2组合理想反应器的设计 3.2.1.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联操作及平推流反应器的并联操作和全混流反应器的并联操作; 3.2.2理想流动反应器的串联操作,涉及平推流反应器的串联操作和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操作; 3.2.3循环反应器。

《材料物理》 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 英文名称:Physics of Material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080114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掌握材料物理(能带论、晶格振动、材料磁性)的基本理论,具备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功能材料的物理(电学、热学、磁学、光学)现象与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 3、了解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材料物理性质的基本理论。晶体结合、能带论、晶格振动与热学性质、

材料的磁性 教学难点: 能带论、材料的磁性、材料的介电性、超导电性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从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理现象为引导、探讨产生光、电、磁的材料物理本质,掌握重要的理论。。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强调研究思路的创新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基本理论学习介绍后再增加介绍其带来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突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2h) 第一章晶体结构(4h) 1.1 晶格的周期性 1.2晶格的对称性 1.3 倒格子 1.4 准晶 第二章晶体结合 (4h) 2.1晶体结合的普遍描述 2.2 晶体结合的基本类型及特性

《汽车装饰与美容》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汽车装饰与美容》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汽车装饰与美容 课程英文译名:Automobile Aesthetics 适应专业:汽车服务工程 课程性质:选修课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专业课 参考学时:36 参考学分:2 先修课程: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机械基础、金工实习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了解汽车装饰与美容的一般知识,介绍了汽车装饰的类型,汽车装饰的特点、地位与作用,汽车装饰与美容的产品类型等,汽车装饰与美容的基本操作手法,汽车表面缺陷的修复等,使学生对汽车装饰与美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汽车外部装饰的项目和具体操作方法;掌握汽车常见车载影音系统、DVD影音系统、六碟CD系统及传统CD音响系统组成,分析了工作原理和各原件的工作情况及影响因素,指出了正确的汽车车载影音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知会汽车传统音响系统的升级方法和线路的改制问题;掌握倒车雷达和遥控防盗器的工作原理和装饰方法,并对其他形式的防盗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常用的汽车美容护理产品的类型和掌握护理设备的使用;介绍了常见划痕类型的判别和划痕的修复方法,掌握汽车装饰美容市场中无痕修复的方法和操作技巧;从漆膜表面缺陷的类型和产生机理入手,了解施工之初的预防和施工过程中与施工结束后的处理方法;了解新兴的负离子镀膜护理美容项目的内容和操作方法,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以及遥控集控门锁系统的安装与操作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汽车装饰与美容的项目和部位,操作方法、装饰鉴赏及美容护理的方法等多方面知识,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掌握汽车美容的定义及分类 掌握汽车装饰的定义及分类 了解汽车整车装饰美容项目及进行汽车装饰美容效果的识别 掌握汽车装饰美容的依据和原则 了解汽车装饰美容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MF 课程名称:物理光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Optics 总学时:50 讲课学时:50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辅导学时:学分:3.0 开课单位: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授课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2春 先修课程: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电动力学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石顺祥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书:1、Born & Wolf, Principles of Optics, 7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2、《物理光学》(第三版),梁铨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3、《物理光学学习指导与解题》刘翠红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一、课程教学目的 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同时又是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工程有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光的电磁理论为理论基础,着重讲授光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特性,以及光的吸收、色散、散射现象。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物理光学的重要知识,掌握重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中所遇有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光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共10学时) 光波的特性:光波与电磁波、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物质方程;几种特殊形式的光波;光波场的时域频率谱;相速度和群速度;光波场的空间频率与空间频率谱;光波的横波性、偏振态及其表示。光波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包括反射和折射定律;菲涅耳公式;反射率和透射率;反射和折射的相位特性;反射和折射的偏振特性;全反射。光波在金属表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等。 第二章光的干涉(共10学时) 双光束干涉;平行平板的多光束干涉;典型干涉仪及其应用;光的相干性理论。 第三章光的衍射(共10学时) 衍射的基本理论:包括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夫琅和费衍射:包括夫琅和费衍射装置;矩孔、单缝、多缝以及圆孔的夫琅和费衍射;巴俾涅原理。菲涅耳衍射:包括圆孔和直边菲涅耳衍射。衍射的应用和傅立叶光学基础等。 第四章光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共10学时) 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包括张量的基础知识;晶体的介电张量。单色平面光波在晶体中的传播:包括光波在晶体中传播的解析法和几何法描述。平面光波在晶体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晶体光学元件及晶体的偏光干涉等。 第五章晶体的感应双折射(共4学时) 晶体的电光效应(原理及应用)、声光效应和旋光效应(自然旋光现象、菲涅耳的解释、磁致旋光效应、应用)。

化工安全工程---教学大纲

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hemical Safety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721352100 学时数:32 其中实验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安全工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课程主要任务是针对化工生产可能遇到的安全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介绍了化工安全工程学相关的基础知识,阐述了化工生产的主要危险性及其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化工生产中的安全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危险,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化工反应过程和单元操作危险性以及化工企业公用系统及总平面布置的安全要求的分析,阐述了泄漏、燃烧、爆炸、毒害等化工生产的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特点,并介绍了化工生产预防性检查及化工事故预案与事故处置,力图从机理上探究事故的原因及预防和控制对策,为化工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第1章概论 1.1 安全工程学基础 了解系统安全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控制工程、安全人机工程、消防工程、安全卫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价值工程等安全工程学基础知识。 1.2 化工生产及其危险性 了解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掌握化工生产的危险性。 1.3 化工事故的致因与控制理论 掌握化工事故的致因理论,了解化工事故控制理论。 第2章化工生产主要危险与危害 掌握物质泄漏、燃烧、爆炸、毒害等化工生产的主要危害的原因和控制规律。 2.1 泄露 了解泄漏事故的特点及主要原因,掌握泄漏事故易发位置和主要原因。掌握泄漏量计算及泄漏后的扩散规律。 2.2 燃烧 掌握闪燃与闪点、着火与燃点、自燃与自燃点等与燃烧相关的概念,了解燃烧的特征参数,掌握燃烧过程及燃烧类别;了解活化能理论、过氧化物理论、连锁反应理论等燃烧的基本理论,掌握可燃性三角图及应用。 2.3 爆炸 掌握爆炸及爆炸极限理论、爆轰、爆燃、压力波等概念,了解TNT当量法、TNO多能法等爆炸能量的相关计算,了解爆炸的其他伤害,掌握蒸气云爆炸与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A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A 课程代码:GG32001、GG32002 学分/学时:8/136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课程类別: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后修课程: 开课单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大学物理A》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2. 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物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3.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 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 (2)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1-2 圆周运动 §1-3 相对运动 (1)教学重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和相互关联,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2)教学难点:各物理量的微积分运算、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3学时)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几种常见力的基本作用规律。 (2)教学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学时) §3-1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 §3-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3 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1)教学重点:变力的功,质点的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功能原理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4学时) §4-1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2 动量守恒定律 §4-3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1)教学重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五章角动量守恒与刚体的定轴转动(7学时) §5-1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5-2 刚体的定轴转动 §5-3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 (1)教学重点: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 (2)教学难点: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刚体的转动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七章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10学时) §7-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7-3 洛仑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初级美容师培训教学大纲

初级美容师培训教学大纲 <各类短期培训(含农民工转移培训)适用>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内容 本学科就是一门融专业理论与实操训练于一体的专业课程。它的实用性强,尤其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接受。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容师的职业道德及修养;接待与咨询;人体解剖学;头、面部、骨骼的名称,分布特点;皮肤结构与功能;专业皮肤护理程序;化妆品的分类与应用;面部按摩技巧;面膜、美学知识;化妆技巧;日妆;脱毛;手部护理;美容仪器的操作使用等。 2、课程的任务与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初级美容师要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1)熟练掌握美容服务心理基本常识。 (2)掌握接待的作用及技巧,咨询的方法、介绍、指导。 (3)了解细胞与基本组织,人体的主要系统及功能。 (4)了解皮肤的结构与功能,会分析皮肤类型及划分。 (5)掌握专业皮肤护理程序,卫生知识,清洁的目的及方法,皮肤测试的方法。 (6)了解化妆品的分类与应用,化妆品的基本组成部分,化妆品的鉴定与保存。 (7)掌握面部按摩技巧,按摩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8)熟悉面膜分类,特点及功效。倒膜步骤、方法、技巧。 (9)了解美学知识。 (10)掌握基本化妆技巧。 (11)熟练掌握脱毛方法,操作程序。

(12)掌握手部护理。 (13)熟练掌握美容仪器的操作、使用及日常养护。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际操作训练,切实保证技能训练教学的时间与质量。 (2)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习教学直观性强,学生易于接受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实习 教学中有一个初步感性认识,再导入理论教学,最后再通过实习操作来消化与 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巩固与提高教学的效果。 (3)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与现场演示等手段,尽可能使理论教学联系实际, 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4)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具体课程可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讨论,然后再进行技 能训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

《光学》教学大纲

《光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光学 英文名称:Optics 学分:4 总学时:72 实验(上机)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物理专业及相关专业,二年级第一、二学期 一、课程说明 (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 为适应我校学分制教学计划的要求,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基本要求,建立严谨的教学体系,特制定本大纲。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光学是普通物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光的基本性质,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一方面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训练提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物理学的基本课程,应着重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建立起鲜明的物理图象。 在教学中,还应通过分析、概括丰富的自然现象,联系科学发展和生产实际中的有关事例,注意采用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以及加强习题运算,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了解光学的最新发展,体会到综合运用基础物理学知识联系实际、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共轴球面组成像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基本原理及典型应用。 难点:运用菲涅耳公式解释半波损失问题偏振光的干涉旋光现象解释。 (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研究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问题.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力学及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同时本课程又与原子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激光原理、光纤通信、信息光电子学等后继课程有密切关系。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1、《光学》(上、下册), 赵凯华钟锡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五次印刷; 2、《光学》,易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3、《光学》,章志鸣沈元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4、《光学》,王楚汤俊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生物反应工程教学大纲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化工专业生物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60-70学时) 马俊林编 一、《生物反应工程》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物反应工程》是一门以生物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它以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将传递过程原理、设备工程学、过程动力学及最优化原理等化学工程学方法与生物反应过程的反应特性方面的知识相结合,进行生物反应过程的分析与开发,以及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和控制等。 生物反应工程主要研究生物反应过程中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问题,因此,它在生物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反应工程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 根据生物体的不同,生物反应过程可分为酶促反应过程,细胞反应过程(包括单一微生物细胞、多种微生物细胞的混合反应、动植物细胞培养等)和废水的生物处理过程。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各种生物反应过程的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反应过程的放大与缩小等。 生物反应工程是生物化工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二、《生物反应工程》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生物反应工程学科的形成与沿革和生物反应工程领域的拓展。理解酶促反应动力学、微生物反应动力学、动植物细胞培养动力学的特征和生物反应器中的传质过程。掌握微生物反应过程的质量和能量衡算;动植物细胞的生长模型与培养条件。熟练掌握微生物反应器的操作和生物反应器的特征、操作及设计。 三、讲课内容 1、绪论 教学内容: 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生物反应工程学的形成与沿革;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过程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要求: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93Z703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 3.课程性质:必修 4.学时/学分:1W/1学分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 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 (一)课程的考核环节 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2.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并填写、上报成绩单。 3.课程设计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总成绩。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也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如下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业务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C = C 1+C 2;C 1为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分数,C 2为答辩得分。

中级美容师师教学大纲

中级职业技能培训 美容师中级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1)美容师的职业道德;?? (2)美容师的形象:站、坐、走等姿势及语言的规范;个人的卫生与保健。?教学要求: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并不多,在教学中,应注意将职业道德的理论与美容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在对美容师进行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外在的形象训练上,着重训练学生的站、坐、走等姿势及说话的内容、语音、语调、语气和个人卫生、保健等基础训练内容上。? 第二部分??基础知识? (1)美容行业的卫生、消毒要求;? ?(2)美容院的日常管理制度与岗位责任制;?? 美容师的工作程序;?? (4)简易成本核算。??????? 教学要求:这部分内容在美容师的培训课程中,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美容院的基本管理内容、形式,提高自我遵纪守法等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使学生掌握美容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卫生、消毒的管理要求简易成本核算。? 第三部分??医学常识? (1)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长条件,?? (2)皮肤的基本结构,皮肤的分类及各类皮肤特征;? (3)痤疮皮肤的种类、成因、诊断要点及防护措施;?? (4)人体头、面部、上肢的骨骼、肌肉,经络知识;?? (5)人体头、面部、上肢的常用穴位20个。? 教学要求:这部分知识内容是皮肤护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在教授的过程中,应注意将每部分的知识与皮肤护理操作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第四部分??化妆品分类与应用? (1)化妆品的分类及主要成价;?? (2)各类化妆品的特点、作用及使用方法;??

(3)面膜的分类,各类面膜特点、主要成份及作用。? 教学要求:这部分内容是皮肤护理与美容化妆的重要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将每部分知识与皮肤护理及美容化妆的操作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强调化妆品的分类、作用及使用方法。? 第五部分??美容仪器知识? (1)与使用美容仪器有关的电学常识:电流、电压、电阻、导体的有关概念;电路、闭路、短路、断路的有关概念;电功率、电流的热效应现象等知识概念;安全用电的意义及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 (2)常用美容仪器的功能、使用方法及日常保养。美容仪器包括:皮肤测试仪、奥桑喷雾机、高频电疗仪、阴阳电离子仪、多功能美容机、超声波美容仪。? 教学要求:美容仪器的正确操作是美容皮肤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技能之在教学中,应注意强调安全用电知识及美容仪器的使用操作能力。? 第六部分??皮肤护理? (1)皮肤护理的用品、用具;?? (2)美容师的手操训练;?? (3)清洁皮肤的目的及操作方法(脱屑洁肤用品的使用包头的方法纸巾、棉片、洗面海棉的用法,卸妆洗面的操作手法与操作程序);?? (4)按摩的有关知识、要求及面部按摩的手法、手部按摩的手法;?? (5)各类皮肤(干性、中性、油性、混合性、敏感性)的测试及诊断方法;?? (6)常用面膜的操作规程、方法及要求;?? (7)不同皮肤护理操作程序、方法与要求及手部护理的程序,方法与要求:?? (8)发型梳理。? 教学要求:皮肤护理是美容服务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在教学中,应注意将教学重点放在基本功上,加强技能训练,特别注意使学生熟记皮肤护理的程序,熟练掌握面膜的操作方法、按摩的手法等重要技能,力求培养学生在一般的皮肤护理中,达到独立上岗的水平。 第七部分??化妆及修饰美容? (1)美容化妆品用品、用具的选择与运用;??(2)美容化妆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3)日妆与新娘妆的特点、表现方法及比法。?(4)修甲?? (5)脱毛(脱毛膏脱毛、脱毛蜡(冷、热)脱毛);??(6)穿耳孔(针刺法穿耳孔、耳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doc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72201008/72201009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英文名称: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s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72学时 学分: 2分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物理实验课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教育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物理实验基础知识 的同时,受到严格训练,掌握初步的实验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并掌握一些基本仪器的使 用方法。 三、实验项目与类型 力学部分

热学部分 电磁学学部分

光学部分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主要讲述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力学部分 实验一长度的综合测量 1.目的要求 练习使用测长度的几种常用仪器,练习做好记录和计算不确定度。 2.方法原理 用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测滚珠的直径和圆柱管的内外半径和高度。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滚珠、圆柱管。 4.掌握要点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的使用方法及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5.实验项目: (1)用游标卡尺测圆柱管的内外半径及高度,并计算其体积。 (2)用螺旋测微仪测滚珠的直径。 (3)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二单摆 1.目的要求 用停表和米尺,测单摆的周期和摆长,并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2.方法原理

g l T π2= ()()2 22)(?? ? ??+??? ??=t t u l l u g g u 。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单摆、停表、钢尺。 4.掌握要点 测量单摆周期的注意事项、重力加速度的不确定度的计算。 5.实验项目: (1)用游标卡尺测小球的直径。 (2)用钢尺测悬线的长度。 (3)用停表测单摆的周期(不改变摆长,测5次,每次30个周期的时间) (4)计算重力加速度和它的不确定度。 (4)改变摆长,测单摆的周期,用作图法算出重力加速度。 实验三 测重力加速度 1.目的要求 掌握几种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2.方法原理 自己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自由落体装置、数字毫秒计、光电计时装置 ,单摆 气垫导轨。 4.掌握要点 掌握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5.实验项目: (1)根据原理设计实验方案。 (2)记录实验数据 (3)数据处理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四 密度的测定 1.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物理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掌握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 2.方法原理 v m = ρ,质量用天平称量,体积用阿基米德定律求出。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物理天平,游标卡尺、比重瓶,小烧杯、温度计、酒精、不规则玻璃块。 4.掌握要点 物理天平的调节和方法、测量密度的两种方法: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 5.实验项目: (1)学习调整和使用物理天平。 (2)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固体的密度。 (3)用比重瓶法测酒精的密度。 实验五 拉伸法测杨氏弹性模量 1.目的要求 用伸长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学习光杠杆原理并掌握使用方法。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美容师中级教学大纲

中级职业技能培训 《美容师》中级教学大纲 一、教学说明 通过培训,应使培训对象掌握中级美容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完毕,使培训对象全面掌握皮肤分析与检测、面部皮肤护理方案的制定、面部常见皮肤问题的处理、眼部和唇部皮肤的护理、男士皮肤护理、经络美容、身体皮肤护理、美甲、新娘化妆、晚宴化妆等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意加强培训对象分析、判断、处理面部皮肤问题的技能训练,使培训对象能够根据顾客的皮肤类型及常见问题,独立制定并实施面部皮肤护理方案。 二、课程学时分配 三、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1)美容师的职业道德; (2)美容师的形象:站、坐、走等姿势及语言的规范;个人的卫生与保健。 教学要求: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并不多,在教学中,应注意将职业道德的理论与美容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在对美容师进行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外在的形象训练上,着重训练学生的站、坐、走等姿势及说话的内容、语音、语调、语气和个人卫生、保健等基础训练内容上。 第二部分基础知识 (1)美容行业的卫生、消毒要求; (2)美容院的日常管理制度与岗位责任制; (3)美容师的工作程序; (4)简易成本核算。 教学要求:这部分内容在美容师的培训课程中,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美容院的基本管理内容、形式,提高自我遵纪守法等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使学生掌握美容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卫生、消毒的管理要求简易成本核算。 第三部分医学常识 (1)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长条件, (2)皮肤的基本结构,皮肤的分类及各类皮肤特征; (3)痤疮皮肤的种类、成因、诊断要点及防护措施; (4)人体头、面部、上肢的骨骼、肌肉,经络知识; (5)人体头、面部、上肢的常用穴位20个。 教学要求:这部分知识内容是皮肤护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在教授的过程中,应注意将每部分的知识与皮肤护理操作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第四部分化妆品分类与应用 (1)化妆品的分类及主要成价;

物理光学实验指导大纲

(上机)课程名称:《物理光学》 实验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总体介绍 1、本课程上机实验的任务: 1)学会利用计算机数值计算的方法处理物理光学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本课程上机实验的简介: 对等厚干涉和夫朗和费多缝衍射的物理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利用MA TLAB 软件对其过程进行编程和模拟仿真,从而加深对光的干涉和衍射基本原理的理解。 3、本课程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与光通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4、本课程上机实验涉及核心知识点: 1)光的干涉和衍射理论; 2)matlab程序设计基础。 5、本课程上机实验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相应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及调试。 6、本课程上机实验运用软件名称:MATLAB 7、总学时:4 8、教材名称及教材性质(自编、统编、临时): 《光学教程》,叶玉堂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统编。 9、参考资料: 1)《物理光学教程》,谢敬辉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光学原理与应用》,廖延彪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 3)《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石顺祥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4)MATLAB教程罗建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二)包含实验项目基本信息 实验项目1 1、实验项目名称: 等厚干涉条纹分布的模拟 2、实验目的和任务: 目的:通过对等厚干涉光强分布的模拟仿真,加深对光的干涉基本原理的认识。 任务:以一个曲率半径R = 5 m的柱透镜的凸面紧贴在一个平板玻璃上,其凸面与平面相切于O点(如图所示),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空气薄层,用波长 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从反射光中可观察该空气薄层所形成的等厚干涉条纹,模拟此等厚干涉条纹的一维光强分布曲线图和二维光强分布的灰度图。 柱透镜置于平板玻璃上的截面图 3、上机实验内容: 1)编写模拟仿真程序,上机调试并运行; 2)改变柱透镜曲率半径,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3)改变入射光波长,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4) 改变柱透镜凸面和平板玻璃间的介质的折射率,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4、学时数:2 实验项目2 1、实验项目名称:多缝夫朗和费衍射的模拟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407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总学时:32 学时 总学分:2 开课学期: 5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化工原理后续课程:化学反应工程大纲执笔人:FGFG 参加人:FGFHHH 审核人:FGFD 编写时间:2012 年8 月 编写依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 )年版 一、课程介绍 工程力学是研究有关物质宏观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综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学》、《机械设计》、《化工容器与设备》多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是一门多学科、理论与实用并重的机械类教学课程。这门课程有利于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又无须设置多门课程,比较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继化工工艺专业之后,像轻工、食品、制药、环保、能源等非机械类专业,也在开设类似或相同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杆件、平板、回转形壳体的基础力学理论和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具备设计、使用和管理中、低压压力容器与化工设备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力学主要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和杆件弹性变形的一般规律。它不仅是工科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而且是能够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化工、生物、轻工、食品及制药等工艺过程需要由设备来完成物料的粉碎、混合、储存、分离、传热、反应等操作。化工设备是化工、生物等工艺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课程是化工、生物等专业的专业课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它们在石油,化工中的基本应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知识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程。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内、外压容器的设计原则,掌握中、低压设计的一般方法,能准确为容器选配法兰、支座、人孔等零部件及标准件,了解塔设备、换热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具备对塔设备和换热设备进行机械设计及校核的能力。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化工机械基础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及应用化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学习后续课程如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学的重要基础。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第一章】物理的受力分析及其平衡条件(4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如何从构件所受的已知外力求取未知外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第一步是通过受力分析,确定未知的约束反力力线方位;第二步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平衡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求取未知外力。 2、教学内容: (1)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2)刚体的受力分析 (3)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与平衡 (4)力矩、力偶、力的平移定理

外科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外科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28讲课学时:96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