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被动句和日语被动句型

古汉语被动句和日语被动句型
古汉语被动句和日语被动句型

二、古汉语被动句和日语被动句型“…は…に…れる”,“…は…に…られる”的对应关系用行为的受事者(被动者)作主语的句子叫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古汉语的被动句常借助于被动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于字句

为“主语使宾语动”。在这种使动句中,宾语不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其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亦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可对应为“…は…に…せる”,“…は…に…させる”。

例21 墨子曰,何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例22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对应为例23 父は兄に新闻を読ませる。/ 父亲让哥哥读报纸。

例24 人工的に雨を降らせる。/ 人工降雨。

例21的译句为“墨子说:你为何不让我见大王?”,其中,“我”是宾语,“见于王”的施动者也是“我”;例23亦是如此,“兄に”是宾语,同时“兄”也是“读报纸”的施动者;例21中的“见”是一个及物动词,例22中的“活”则是一个不及物动词;而例23中的“読む”是一个类似于及物动词的日语他动词,例24中的“降る”则是一个类似于不及物动词的日语自动词。(2)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名词作使动的情况也很多,所谓名词的使动,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即宾语具有使动意义。此时,在日语中可以看做与“…を…にする”,“…を…になる”的对应。

例25 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例26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秦世家》)

对应为例27 砂漠をオアシスにする。/ 使沙漠变成绿洲。

显而易见,例26中的宾语“国”和例27中的宾语“砂漠を”都是具有使动含义的名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作使动用法时,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就不是主语所有,而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日语中可对应为“…を形容词词干く+する”,“…を形容动词词干にする等句型。

例28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例29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史记?项羽本纪》)

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但古汉语则不然,往往是用名词性结构或形容词性结构来充当谓语,在形式上与“也”相结合构成了名词谓语句或形容词谓语句,其典型表现是“…者…也”句式或“……也”句式。而在现代日语中,判断助动词“です”也是与体言性词语(名词等)相结合,共同充当谓语,构成判断句。由此可见,古汉语“…者…也”句式或“……也”句式和日语判断句“…は…です”或“…です”有着异曲同工的对应关系。其主要类型有:

(1)在主语后面用关系词“者”停顿,谓语后面用“也”结尾,构成“…者…也”句式。例1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直接在谓语后面用加语气词“也”,构成“……也”句式。

例2 董狐,古之良吏也。(《左传?宣公二年》)

(3)二者都不用,直接构成判断句式。

例3 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列传》)是典型的名词做谓语句。

(4)由形容词性结构来充当谓语的判断句式。

例4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战国策?韩策》)

如果把以上这些判断句式翻译成日语,则都可以套用日语判断句“…は(が)…です”、“…

です”。

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动+于+名”的句式,即主语为被动者,宾语为主动者。可对应为“…は…に…れる”,“…は…に…られる”的被动句式。

例12 隐公慈而杀于弟。(《孟子?告子上》)可对应为例13 良子は先生に褒められた。/ち良子被老师表扬了,例12中的主语“隐公”是谓语动词“杀”的被动者,加上介词“于”便引出了这一动作的主动者“弟”。而例13中的“良子”为表扬的对象,是主语和被动者;并通过助词“に”引出作为宾语和主动者的“先生”。这与古汉语在成分对应上保持了呼应。

(2)为字句

在动词前面加上介词“为”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主动者可以省略,成为“为+动”的句式,也可发展成为“为所+动”的句式。可对应为日语中省略主动者,“…は…れる”,“…は…られる”的被动句式。

例14 父母宗族,皆为戳没。(《战国策?燕策》)

例15 岱不从,遂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书》)

对应为例16 村田は叱られた。/ 村田被骂了。由比较可见,例14、例15和例16的主语都存在于句首,并都省略去了行为的主动者。

(3)见字句

在动词前面加上助词“见”,构成“见+动”的句式,这种句式中行为的主动者经常不出现,也可对应为“…は…れる”,“…は…られる”。

例17 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史记.高祖本纪》)

对应为例18 あの女はなぜ杀されたか。/ 那女的为何被杀?

(4)被字句

在动词前面加上助词“被”,构成“被+动”的句式,可对应为“……れる”,“……られる”。例19 错卒以被戳。(《史记.酷吏列转》)

对应为例20 最後、やはり骗された。/ 最终还是被骗了。

三、

众所周知,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公元二世纪起(中国东汉时期),日本大规模地从中国接受了语言、文字并逐渐发展成有别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大和言语。尽管在音韵法则等方面迥别于汉语,但其基础单词的词义还保持着某种共性,如中日同形类义语、中日同形同义语等就是明证。若再对中国古汉语和现代日语进行仔细观察,我们又不难发现,在现代日语中依旧能够找到古汉语的“影子”即与古汉语句法相类似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日本语的文法构造与古汉语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语法层次上来讲,日语是粘着语,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语。两者在语法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是通过比较和研究我们又能发现,汉语,特别是古汉语在语音、词和语法方面,又和日语有着很多不寻常的联系。正因为在现代日语中,很多语法、句型以及表达方式和古汉语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古汉语和日语之间的某种渊源关系便在其中可见一斑。本文则通过中日的一些典型的句式比较,来探求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古代汉语被动句地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 叫被动句。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a“谓语+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b“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为”字句。 a“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 子斩之。

b“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见+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见+谓语+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 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为+施事+所+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 人所制。 b“为+所+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被+(施事者)+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 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日语被动句解析

三、日语被动句的分类 日语被动句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根据“主语是否是人”分类,或根据“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语意联系”分类两种方法。本文将按照“主语是否是人”的分类方法将日语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有情主语句和无情主语句;又遵循“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语意联系”以及“是否出现动作主体”、“句子所表达内容”等标准,将两大类又分成若干种。在此逐个进行考察、分析。 (一)有情主语句 主要指以人作为主语的句子,是日语固有的被动句。根据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语意联系,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ア、直接被动句 指主语直接受到动作或者作用的影响,主语又是动作作用的直接承受者,原来主动句中的ヲ格或者二格的名词句作为被动句中的主语。例如: (1)昨日、学校へ行く途中、山本さんは知らない人に殴られた。 (2)私はまた友人に笑われた。 原本被动句是只用于表示主语(主体)受到伤害、利益受到损害等不利影响时的表达,但近年来由于受西洋语法影响,日语中也出现了以下这种并非“受害”,反而有点“受益、受惠”的被动句。如例(3),(4)。 (3)私は時々担任の先生に褒められる。 (4)太郎は家族みんなから愛されている。 イ、间接被动句 间接被动句主语不是动作的直接承受者,而是间接地受到与之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的影响。从内容来看,这种影响通常是对主语(主体)不利的,因此,这种被动句在日语中又叫做“迷惑受身文”(受害被动句)。日语中有由自动词构成和由他动词构成之分。 a、自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 在欧美语法以及汉语语法中都没有由自动词构成的被动表达,所以,日语中这类被动句的构成较难理解。如: (5)昨日、鈴木さんは一晩中子供に泣かれて、寝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でした。 (6)友達に来られて、勉強ができませんでした。 如上所示,这类句子中的被动动词皆由自动词构成,是主语以外的某人的自发动作。但这个动作的发生却间接地对主语造成不好的影响。日语常常用这样的句式来表示主语间接受到打扰、或影响。整个句子内在地含有“由于别人……而使得主语不能或没能……”的意思。 b、他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 日语中除了由自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外,他动词同样也可以构成间接被动句,同样表示主语(主体)间接地受到了来自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的不利影响。试看以下例句:(7)恵子は和夫に窓を開けられて、風邪をひきました。 (8)私の家の南側にA社によって高いビルを建てられた。 在上述由他动词构成的被动句中,主语并非动作的直接承受者,而是间接受影响者。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不明确出现在句子里,但潜在地存在着。如例句(8)就潜在着“由于A公司的行为,使得我家的房子晒不到太阳或光线受到了影响”之类的意思。 ウ、所有者被动句 指主语是动作作用的承受者(物)的所有者,(第一人称时可以省略)。 (9)私は知らない人にいきなり頭をたたかれた。

关于日语被动句中的“に”“から”“によって”的用法

关于日语被动句中的“に”“から”“によって”的用法 摘要:关于日语被动句中的提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的格助词“に”“から”“によって”的用法区分一直就是学习日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初学日语的同学们来说很难正确地区分它们的使用方法。本文将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探讨和分析上述三个格助词在日语被动句中的使用异同,以求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语被动句施动者格助词用法异同 在《综合日语》第二册的第二十四课我们学习了日语的被动句,在这一课同时出现了“に”、“から”、“によって”这三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表示动作行为主格标志的格助词。对于初学日语的同学们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这三个格助词是不是可以任意替换使用?如果不能,那它们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呢?以下就这三个格助词在日语被动句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1 关于“に”的用法 “に”是日语被动句中使用最多的一个动作主格助词,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用它来提示被动句中动作的施动者。如: (1)この歌は世界の人々に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す。 (2)中華料理は多くの人々に好まれています。 (3)この辞書は日本語学科の学生によく使われています。 如上三个例句中都使用的是“に”这个格助词来表示动作的施动者。那么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只能使用“に”来表示被动句中的动作施动者呢? 1.1被动句为客观地叙述某一现象 在这类被动句中,充当谓语的动词均为他动词,原主动句中的“を”格名词所指称的动作客体做主语,用“は∕が”表示,而在主动句中做主语的动作主体进入被动句后变为补语,一般都用“に”格表示。当句中的动作主体无需明确指出或不清楚或动作主体非特定的个人时,动作主体(补语)往往被省略。这种被动句多表示客观地叙述某一现象。如: (4)緑茶は中国の人々によく飲まれている。 (5)中国がどのように紹介され、日本人の学生にどのように受け止められているか、ぜひ知りたいんです。

(完整版)浅析日语中的被动态

浅析日语中的被动态 日语中随着谓语后面附加接辞,补充语的格有规则地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态”。谓语后接表示被动的接辞“(r)areru”则变为被动态,如:「子供が叱られる」。被动态是日语中态的典型形式之一,在日语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是很多日语初学者却常常无法摆脱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而导致无法正确使用日语的被动态,本文拟使用大量的例句重点对其概念构成分类等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概念及特征 佐治圭三等监修的『文法』中对日语的被动态解释为「核になる動詞の行為者以外の非積極的関与者を主語として、ことを描く型を受動態(受身)と言う」,即“以中心动词的行为者以外的非积极参与者为主语进行描写的句式叫做被动态”。其主要标志是在动词未然形后加上助动词[れる/られる]。多伴有受到危害、损害、伤害之意,但在现代日语中,主体受益、中立(既非受害也非受益)、间接受到影响时也常用被动句式来表示。 二、被动态的构成 被动态的构成主要是看谓语动词后面助动词〔れる〕、「られる」的接续方法。见下图:

为(される) 注:サ行变格活用续「られる」其未然形用「せ」不用「し」构成「せられる」,使用时又常用约音,即「せら」约为「さ」而成为「される」。 又如:発見する→発見させられる→発見される 但是词尾为浊音的サ变动词不约音。如:論ずる→論ぜられる 三、日语被动句的分类 日语被动句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根据“主语是否是人”分类,或根据“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语意联系”分类两种方法。本文将按照“主语是否是人”的分类方法将日语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有情主语句和无情主语句;又遵循“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语意联系”以及“是否出现动作主体”、“句子所表达内容”等标准,将两大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得类型 在古汉语中,主语就是谓语所表示行为得受动者得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得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 有句法标志得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得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得形式 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得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乎”(介词)得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得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就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先秦“被”就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得施事者,与引进得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

日语的_时_体_态

日语障碍大清除之——时·体·态 時Tense 前面“概说”中提到传统英语分為16个“时”,然而現代主要日语語法體系中只有两个“时”: 过去时和非过去时 时的畴普遍存在于“谓语”中。可以表现“时”的除去动词,还有名词谓语句,形容词,形容动词,助动词。 非过去时(ル形) 表示现在的状况,者现在反复进行的动作或状态,表示确切的将来,表示客观真理。 この花は美しい。 頭が痛む。 勉強として日本語で日記をつけている。 彼は来年は3年生だ。 隣の犬が死んている。 地球が回る。 2かける1は2になる。 过去时(タ形) 表示过去某一时刻的行为,过去反复进行的行为,过去的状态。 タ形有表示与现在相连的过去。有表示与现在相脱节的过去。 私はご飯を食べました。(与现在脱节,我吃完饭了。) 昨日、映画を見に行った。 バスが来た。(与现在相连,相当于现在完成时) ---------------------------------------------------------------------------------------------------------------------- 【注意】 这里只是研究タ形怎样表现过去时。但是同样是“タ形”,不表示过去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例如: 彼は3年生だった。(可以是,他过去上三年级。也可以是,经过确认,他现在原来上三年

级。) さあ、買った、買った。(一种语气,表示决定) 退いた、退いた。(命令) 明日の今頃は京都にいたでしょう。(表示將來完成) 明日は君誕生だったね。(表示想起來,記起來) 。。。 ----------------------------------------------------------------------------------------------------------------------- 絶対時制と相対時制 以說話時的時間為基準時——絶対時 以其他時刻為基準時——相対時 从句中的“时”的探究: 定语,宾语,补语成分中的时一般为相对时。 夕飯を食べている時、電話がかかってきた。 東京へ行くとき、その本を買った。(要去东京时买了这本书) 東京へ行ったとき、その本を買った。(去东京时买的这本书) 状语成分中的时。 1,当状语为假定关系(条件,让步)状语从句时多为相对时。 万一警察にくかまったとすれば、一切を白状します。(万一被警察抓住我就全招了。)2,既定关系(并列因果转折) a表示并列对比或状语从句中的动词为状态动词时用绝对时。 風は止みましたが、雨がまだ降っています。 b当状语从句中的动词为动作动词时用相对时。 彼女が急に帰国したので、みんな驚いた。(《標準日語語法》) 日语障碍大清除之——时·体·态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 +于+施事者”的形式 a“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为”字句。 a“为 + 施事者 +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为 +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 +谓语”的形式或““见 +谓语 +于+施事者” a“见 +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见 + 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 +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为 + 施事 + 所+ 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 +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被 + (施事者) +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 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 + 谓语”。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 为所”表 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地施受关系地不同来加以区分地: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被动句以其被动地表示法地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下面具体介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 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地用法.因此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地被动句.例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 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指地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地标记.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 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 例如: 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 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陈胜项籍传》) 由于介词“于(于)”地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地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地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例如: 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孟子?告子下》) 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司马迁《报任安书》) 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地介词“于”引进地都是处所.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地被动句.对于这些易于混淆地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如: 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⑩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获乎庄公”即被庄公擒获,“遗乎今”即被今人遗弃. .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地被动句式,“为……所……”式. 其格式是:“为”+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 例如: ①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上古之世》) 有时在上文已经交代清楚地情况下,“为”后面地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这样“为”就直接位于动词前,成为表示被动地标志.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④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 在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又在动词前加上“所”,构成“为……所……”句式.例如: ⑧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作者: ————————————————————————————————日期:

古汉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 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 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被动句型

日语被动句的分类 日语被动句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根据“主语是否是人”分类,或根据“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语意联系”分类两种方法。本文将按照“主语是否是人”的分类方法将日语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有情主语句和无情主语句;又遵循“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语意联系”以及“是否出现动作主体”、“句子所表达内容”等标准,将两大类又分成若干种。在此逐个进行考察、分析。 (一)有情主语句 主要指以人作为主语的句子,是日语固有的被动句。根据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语意联系,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直接被动句 指主语直接受到动作或者作用的影响,主语又是动作作用的直接承受者,原来主动句中的ヲ格或者二格的名词句作为被动句中的主语。例如: (1)昨日、学校へ行く途中、山本さんは知らない人に殴られた。(2)私はまた友人に笑われた。 原本被动句是只用于表示主语(主体)受到伤害、利益受到损害等不利影响时的表达,但近年来由于受西洋语法影响,日语中也出现了以下这种并非“受害”,反而有点“受益、受惠”的被动句。如例(3),(4)。 (3)私は時々担任の先生に褒められる。 (4)太郎は家族みんなから愛されている。 イ、间接被动句 间接被动句主语不是动作的直接承受者,而是间接地受到与之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的影响。从内容来看,这种影响通常是对主语(主体)不利的,因此,这种被动句在日语中又叫做“迷惑受身文”(受害被动句)。日语中有由自动词构成和由他动词构成之分。 a、自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 在欧美语法以及汉语语法中都没有由自动词构成的被动表达,所以,日语中这类被动句的构成较难理解。如: (5)昨日、鈴木さんは一晩中子供に泣かれて、寝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でした。 (6)友達に来られて、勉強ができませんでした。 如上所示,这类句子中的被动动词皆由自动词构成,是主语以外的某人的自发动作。但这个动作的发生却间接地对主语造成不好的影响。日语常常用这样的句式来表示主语间接受到打扰、或影响。整个句子内在地含有“由于别人……而使得主语不能或没能……”的意思。 b、他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 日语中除了由自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外,他动词同样也可以构成间接被动句,同样表示主语(主体)间接地受到了来自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的不利影响。试看以下例句: (7)恵子は和夫に窓を開けられて、風邪をひきました。 (8)私の家の南側にA社によって高いビルを建てられた。 在上述由他动词构成的被动句中,主语并非动作的直接承受者,而是间接受影响者。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不明确出现在句子里,但潜在地存在着。如例句(8)就潜在着“由于A公司的行为,使得我家的房子晒不到太阳或光线受到了影响”之类的意思。 ウ、所有者被动句 时可以省略)。 (9)私は知らない人にいきなり頭をたたかれた。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见”字句。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3) 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 “见+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谓语+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 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 “为+施事+所+谓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所+谓语”,女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谓语”女口:臣被尚书召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女口: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谓语”。女口: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详解日语可能被动使役态

、动词可能态 动词在使用可能态的时候,表不'的是该动作能够发生。 其构成为一般都是动词未然形加: 1、一段动词:去词尾的(其实也符合动词未然形加的变化,^的段假名就是 e.g:教元^)一- >教 教—— >能教 2、力变动词:和一段动词一样去 来— >来 但是要注意!此时应该读来(d) 3、变动词: 大家来先猜猜,T §的可能态是什么呢? 应该是- >^n§吧? 很遗憾,不是滴! 实际上基本不用这个形式,而用词干加「的形式。但实际上基本不用这个形式,而用词干 加「的形式。 e.g:囱害食官^静力、^寸力、§良〈勉 图书馆很安静,能好好学习。 私日本文力*窕表 我还不能用日语发表论文。” 4、五段动词: 以前在说到动词态的变化时,都会第一个讲五段,这次是最后一个讲,为什么呢?因为有些变化。 按照我们上面说的,五段动词应该是变成未然形再加。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e.g:百壳右1>H%^ti^a) 但是光达到这一步还不行,还会进一步进化,成为: 百壳京^^5 > ??)o 即将ma和re的声母和韵母相结合,成为me<^。这种变化叫做约音。这里说明一下什么是约音: 用第一个假名的辅音和第二个假名的元音结合成新的假名。如:「京」的发音是“ma‘,其辅音是“m‘,「^」的发音是“re,”其元音是“e;‘把“m和"e结合在一起,就成为“me‘即「^」。关于约音的概念,不只限于可能动词,其他内容上提到的约音,都可以用此办法处理。 因此,在五段动词中动词变成可能态,不必要通过复杂的变化,可以直接把词尾的段假名变成该 行的;t段假名,再加「^)」就可以了。如: 害〈的可能动词是 的可能动词是; e.g:私^日本言吾〃新° 我能读日语报纸。” 日曜日^休的花E、町八行 星期日休息,所以能上街。” 要是以^结尾的五段动词,就更简单了,由于和ti都是同一个声母,所以直接约音成11。 e.g:治(4 —- >治(此时的变化很像一段动词吧?可惜这是五段,所以!)一一> 治g。 所以我也一直觉得,之所以要有个约音,就是为了区别一段动词和五段动词可能态的不同。 、被动句 当一个主体受到另外一个事物的动作时,就要用被动态。 形式为:五段动词未然形+n§ 其他动词未然形+ 5 这个形式和可能态的基本形式相同,但五段动词没有约音变化。

古汉语被动句和日语被动句型

二、古汉语被动句和日语被动句型“…は…に…れる”,“…は…に…られる”的对应关系用行为的受事者(被动者)作主语的句子叫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古汉语的被动句常借助于被动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于字句 为“主语使宾语动”。在这种使动句中,宾语不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其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亦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可对应为“…は…に…せる”,“…は…に…させる”。 例21 墨子曰,何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例22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对应为例23 父は兄に新闻を読ませる。/ 父亲让哥哥读报纸。 例24 人工的に雨を降らせる。/ 人工降雨。 例21的译句为“墨子说:你为何不让我见大王?”,其中,“我”是宾语,“见于王”的施动者也是“我”;例23亦是如此,“兄に”是宾语,同时“兄”也是“读报纸”的施动者;例21中的“见”是一个及物动词,例22中的“活”则是一个不及物动词;而例23中的“読む”是一个类似于及物动词的日语他动词,例24中的“降る”则是一个类似于不及物动词的日语自动词。(2)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名词作使动的情况也很多,所谓名词的使动,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即宾语具有使动意义。此时,在日语中可以看做与“…を…にする”,“…を…になる”的对应。 例25 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例26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秦世家》) 对应为例27 砂漠をオアシスにする。/ 使沙漠变成绿洲。 显而易见,例26中的宾语“国”和例27中的宾语“砂漠を”都是具有使动含义的名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作使动用法时,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就不是主语所有,而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日语中可对应为“…を形容词词干く+する”,“…を形容动词词干にする等句型。 例28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例29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史记?项羽本纪》) 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但古汉语则不然,往往是用名词性结构或形容词性结构来充当谓语,在形式上与“也”相结合构成了名词谓语句或形容词谓语句,其典型表现是“…者…也”句式或“……也”句式。而在现代日语中,判断助动词“です”也是与体言性词语(名词等)相结合,共同充当谓语,构成判断句。由此可见,古汉语“…者…也”句式或“……也”句式和日语判断句“…は…です”或“…です”有着异曲同工的对应关系。其主要类型有: (1)在主语后面用关系词“者”停顿,谓语后面用“也”结尾,构成“…者…也”句式。例1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直接在谓语后面用加语气词“也”,构成“……也”句式。 例2 董狐,古之良吏也。(《左传?宣公二年》) (3)二者都不用,直接构成判断句式。 例3 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列传》)是典型的名词做谓语句。 (4)由形容词性结构来充当谓语的判断句式。 例4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战国策?韩策》) 如果把以上这些判断句式翻译成日语,则都可以套用日语判断句“…は(が)…です”、“…

论古代汉语被动句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论古代汉语被动句 学生姓名:洪柳 指导教师:柳东林 教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专业 学 号:200809115922 学习中心:吉林省吉林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0 年10月

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

摘要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句式。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掌握这一种句子形式的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本文首先比较了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被动句的特点,以及古今汉语被动句的异同。 本文将古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的被动句,另外一种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被”字被动句式。本文举例阐述了这四种不同句式的构成方式以及特点。 最后,论述古代汉语中有些句子既可看成是主动句,也可看成是被动句。我们只要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信、达、雅”,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次含义就可以。 关键词:被动句;意念被动句;被动句式

前言 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发展演变最慢的一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被动句作为一种句子形式,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在英语等其他语言都大量出现,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多样性。 研究和讨论文言文中被动句,掌握这样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其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举例如下: “大叔出奔共。”《郑伯克段于鄢》“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蔓草犹不可除。”《郑伯克段于鄢》 前两个例子是主动句,大叔这个主语是动作出奔的施动者,伯牙是破琴绝弦这两个动作的施动者。后两个例子是被动句,何城不克,是说什么城不能被攻克,城是动词克的受动者,最后一个例子中主语蔓草是谓语除这个动作的受动者。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志远高补林若寒 第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有3种 1、①……者……也 ②……者 ③……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为”“则”“即”等词表判断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日语句子的翻译技巧--变译

句子的翻译技巧 第四章变译 1、定义:所谓变译,在翻译中是指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原文作出不影响原文信息内容表达 的、非原则性变通。它的特点是,行文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在思维方式上,在 表达形式上,在句子结构上都可以打破原文的程式,以独特的形式来完成语际间 的转换。 1)词语的变通(参见第1章第1、2节) 2)句型句式的变通: ◎被动句: *汉语被动态 汉语被动态的表现形式是由及物动词前加被动介词(如:被、叫、让、挨、遭、受、为…所等)构成,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三种: A 动作承受者、动作发出者、被动式(由被动介词和及物动词构成)三者俱全,为完全被动式 例:弟弟被他们打了。 B 动作承受者、被动式(省略动作发出者,仍属完全被动式) 例:小李家被盗了。 C 句中由及物动词作谓语,含有被动式意义,但形式上却无被动介词,称为简化被动式或不完全被动式 例:王老师的文章发表了。∕麦子收割了。 汉语被动式所表达的内容:多为受害、受损、或感到不快、不利。但受外国文字的影响,现在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也已打破传统用法的限制。如有时也用于中性场合。例如:“他被选为代表”,另外无生物也可作动作的承受者,构成完全被动式,但仍以受害意义为限。例如:可以说“信被人拆了。”(受害),却一般不说“信被写好了。” 日语中使用被动句的场合比汉语多得多,很多情况下日语被动句需要译成汉语主动句,日译汉时一定要根据汉语表达习惯,结合上下文的关系和修辞要求进行翻译。 ①日语中由自动词构成被动句很多时候需要翻译成主动句: ○君も現実離れしたそういう夢をみているから、女にも逃げられたりするんだ。 参考译文:你脱离现实在做梦,所以连老婆也跑掉了。

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本文是关于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感谢您的阅读! 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