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医必备:口腔局部麻醉8种局部并发症及防治

牙医必备:口腔局部麻醉8种局部并发症及防治
牙医必备:口腔局部麻醉8种局部并发症及防治

牙医必备:口腔局部麻醉8种局部并发症及防治

注:2017年2月25-28日深圳站招生已结束

二)临床表现:注射区红肿疼痛并出现局部肿胀。消失。三)防治原则:1?认真检查麻醉剂和器械,特别注意检查注射针头;2?认真消毒;3?进针时针头斜面朝骨面,避免刺伤骨膜并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4?发生后可热敷、理疗、封闭,同时给予消炎止痛药品。

二、血肿:一)原因:注射针刺破血管所致,较常见于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时。特别在刺伤静脉丛后(特别是翼静脉丛,眶下神经血管束),可发生组织内出血。二)临床表现:血肿部位快速肿胀、无疼痛。在粘膜下或皮下出现紫红色瘀斑或肿块。数日后,血肿处颜色逐渐变浅呈黄绿色,并缓慢吸收消失。

三)防治原则:1?注射针不能有倒钩2?注射时不要反反复穿刺。3?出现血肿立即压迫止血并冷敷,24小时后热敷。

三、感染:一)原因:1?注射针被污染;2?局部或麻药消毒不严;3?注射针穿过感染病灶,将感染带入深层引起。二)临床表现:少数情况下还可能经血循环造成严重的全身感染,一般多在注射后1~5天,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较深部位4~5天后出现症状,表现注射区疼痛、肿胀、张口受限、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防治原则:1?严格的无菌操作,严格消毒注射器器械及注射区;2?防止注射针的污染;3?避免穿过或直接在炎症区注射。4?已发生感染者应按炎症的治疗原则处理。

四、注射针折断:>>>>一)原因:1?注射针质量差、缺乏弹性;2?注射时操作不当;3?病人躁动等引起。

>>>>二)防治原则:1?注射前检查注射针的质量,向病人解释清楚、得到患者配合;2?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至少应有1cm长度保留在组织外);3?发生断针后立即嘱患者保持张口位,避免下颌骨运动,如有针头外露,则直接取出,若断针完全进入组织内,应在X线定位下手术取出。

五、暂时性面瘫:一)原因:麻药注入腮腺内麻醉面神经引引起,多见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1?行下牙槽经口内阻滞麻醉时,由于注射针偏向内后不能触及骨面。或偏上超过下颌切迹,导致麻药注入腮腺内麻醉神经而发生。2、咀嚼肌神经阻滞注射过浅。

二)临床表现面瘫症状。如额纹消失,闭眼不全,口角歪斜等。

三)防治原则1、行下牙槽神经口内阻滞麻醉时,注射时注意进针部位,真确了解口腔解剖,注射针过深而又不能触及骨面不能注射麻药。2、咀嚼肌神经阻滞注射时不要过浅。3、发生面瘫后应向患者做好详细的解释安抚工作,建议门诊观察,待局麻药失效后,神经功能可渐恢复。六、神经损伤

一)原因:注射针穿刺或撕拉,或注入混有酒精的溶液,都能损伤神经

二)临床表现:出现长时间的感觉异常、神经痛或麻木。三)防治原则:临床上,多数神经损伤是暂时性、可逆性的病变,严重的神经损伤则恢复较慢,甚至有完全不能恢复者。可早期给予积极处理,促进神经功能的完全恢复。七、暂时性牙关禁闭:一)原因:1?由于注射不准确,麻醉药注入翼内肌或咬肌内,使肌肉失去收缩与舒张的功能,并停滞于收缩状态,因而出现牙关紧闭;2?可发生于下牙槽神经口内阻滞麻醉时,但比较罕见。

二)临床表现:注射局麻药后张口受限;一般都是暂时性的。三)防治原则:注意注射部位的准确性,避免药物进入翼内肌及咬肌内,一般为暂时性,无需特殊处理。

八、暂时性复视或失明:一)原因:麻药入下牙槽动脉逆行至眼动脉。可见于下牙槽神经口内阻滞麻醉时,由于注射针误入下牙槽动脉且未回抽,引起眼肌及视神经麻痹而出现相应症状。

二)临床表现:暂时性复视或失明

三)防治原则:注射前必须回抽无血。一般局麻药性过后可自行恢复。版权声明:

口腔局部麻醉与拔牙术

口腔科常用的局麻药物是普鲁卡因(奴佛卡因)和利多卡因(赛洛卡因)。一般病员拔牙多采用2%盐酸普鲁卡因,性稳定,煮沸消毒不被破坏。为了增强麻醉效果,延长麻醉时间,可加入1:1000肾上腺素约十万分(即100ml普鲁卡因中加1:1000肾上腺素1ml )。但须注意: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毒症病员及孕妇等,禁用含有肾上腺素的普鲁卡因,以用2%利多卡因(L i d o c a i n e x y l o c a i n e)较适宜。 口腔局部麻醉方法 (一)牙槽部浸润麻醉 图5~1 牙槽部浸润麻醉 适用于骨质疏松的上颌牙槽部的拔牙和牙槽手术。注射麻醉药于牙槽的唇(颊)侧和舌(腭)侧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腭)侧注射时,注射针在前庭沟刺入粘膜,针与粘膜约成30~35度角(图5~1),注意麻药1~2ml。舌(腭)侧注射时,在硬腭上距牙龈缘0.5~1cm处进针,注射麻药0.5ml。 (二)阻滞麻醉 在神经干附近注射麻药以阻断神经传导,使该神经分布区获得麻醉效果,称为阻滞麻醉,适用于骨质较致密的下颌骨区或局部有炎症及肿胀不宜作浸润麻醉者。阻滞麻醉在口腔科应用较多,由于注射位置一般较深,故须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免赞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后果,注射麻醉药前应先回抽检查,以免误入血管,然后缓慢注入。 有关阻滞麻醉的具体操作方法见表5~1。 表5~1 阻滞(传导)麻醉方法麻药:2%普鲁卡因 麻醉方 法 穿刺点方向深度剂量麻醉范围 上牙槽 后神经 阻滞麻醉(上颌的前庭沟底 半张口,注射针 与上颌牙的咬合 面成15度角,向 上、向后、向内 1.5~ 2.5厘 米 1.5~ 2毫米 同侧上颌磨牙、 牙周膜、牙槽骨及 颊侧牙龈(不包括

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及临床处理 (2)

口腔局麻并发症或局麻不良反应可由麻醉药物引起,也可因操作方法不当和麻醉器械引起,通常分为局部并发症(Local complications)和全身并发症(Systemic complications)。局部并发症常见,对机体影响较小。全身并发症少见,但对机体影响较大,有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应予高度重视。本章主要讨论口腔局麻并发症的病因、临床表型、预防措施及其临床处理。 一、局部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血肿(Hematoma)由注射针头刺破血管所致,常见于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偶见于颏神经、腭大神经阻滞麻醉;若局部组织疏松,血肿较大,特别是刺破翼静脉丛后,可发生组织内大量出血,在粘膜下或皮下出现紫红色瘀斑或肿块(图1);若局部组织致密,如腭粘膜下,血肿较为局限。血肿形成数日后,局部颜色变浅呈黄绿色,随后缓慢吸收、消失。血肿处理不当,可继发局部感染和牙关紧闭。 图1 血肿的早期肿胀上牙槽神经注射过程中立即出现肿胀

预防措施:注射时应避免反复穿刺,减少刺破血管的机会。注射针尖不能有倒钩,减小组织创伤。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术前请心血管科、血液科医师会诊,协助制定治疗方案。 临床处理:若局部已出现血肿,立即停止注射,压迫止血,给予冰敷。为避免局部感染和血肿扩大,酌情给予抗生素、止血药。避免口服阿司匹林类药物。48小时后局部热敷或理疗,促进血肿吸收消散。 (二)牙关紧闭(Trismus)牙关紧闭或张口受限可发生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口内法注射后,较为少见。由于注射不准确,麻醉药注入翼内肌或咬肌内,使肌失去收缩和舒张功能,并停滞于收缩状态而出现牙关紧闭。另外,注射针刺破颞下窝内血管形成血肿、局麻药对骨骼肌的毒性作用、注射针头对咀嚼肌的机械损伤、以及注射针污染造成的深部组织感染也可造成牙关紧闭。局麻所致的牙关紧闭多是暂时性的,一般可在2~3h内自行恢复。血肿和感染引起的牙关紧闭,在血肿消退、炎症控制后,也会逐渐恢复。 预防措施:减少穿刺次数,减小对咀嚼肌的机械损伤。及时更换出现倒钩的注射针。注意消毒,避免注射针污染而将细菌带入深部组织。 临床处理:对于肌肉麻痹引起的牙关紧闭,局部热敷,逐步进行张闭口训练。对于咀嚼肌损伤引起的牙关紧闭,口服镇痛药物。感染引起的张开受限一般发生在注射后数天,症状逐渐加重并伴局部疼痛,可适当应用抗生素。

口腔局部麻醉与拔牙术汇编

口腔科常用的局麻药物是普鲁卡因(奴佛卡因)和利多卡因(赛洛卡因)。一般病员拔牙多采用2 %盐酸普鲁卡因,性稳定,煮沸消毒不被破坏。为了增强麻醉效果,延长麻醉时间, 可加入1:1000 肾上腺素约十万分(即100ml 普鲁卡因中加1: 1000肾上腺素1ml)。但须注意: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毒症病员及孕妇等,禁用含有肾上腺素的普鲁卡因,以用2 %利多卡因(Lidocaine xylocaine)较适宜。 口腔局部麻醉方法 (一)牙槽部浸润麻醉 图5?1 牙槽部浸润麻醉 适用于骨质疏松的上颌牙槽部的拔牙和牙槽手术。注射麻醉药于牙槽的唇(颊)侧和舌(腭)侧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腭)侧注射时,注射针在前庭沟刺入粘膜,针与粘膜约成30?35度角(图5?1),注意麻药1? 2ml。舌(腭)侧注射时,在硬腭上距牙龈缘0.5?1cm 处进针,注射麻药0.5ml 。 (二)阻滞麻醉 在神经干附近注射麻药以阻断神经传导,使该神经分布区获得麻醉效果,称为阻滞麻醉,适用于骨质较致密的下颌骨区或局部有炎症及肿胀不宜作浸润麻醉者。阻滞麻醉在口腔科应用较多,由于注射位置一般较深,故须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免赞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后果,注射麻醉药前应先回抽检查,以免误入血管,然后缓慢注入。 有关阻滞麻醉的具体操作方法见表5?1。 表5?1阻滞(传导)麻醉方法麻药:2%普鲁卡因

射)的前庭沟底 6 6 龈(不包括的 近颊根) 腭前神经阻滞麻醉(腭大孔注射) 7|7 腭侧龈缘至腭中 线联线1 / 3处 大口张,从对侧下颌 尖与第一前靡牙间, 向上、后、外方向刺 入 约0.5?1厘 米 0.5 升 毫同侧上颌前磨牙的腭 侧粘膜及牙龈 鼻腭神经阻滞麻醉(切牙孔注射) III j 腭龈乳头基部 (腭乳突处) 大张口,与牙长 约0.5厘米 0.2 升 3211123 I 腭侧 粘膜及牙龈 平行或从侧方刺入 下牙槽神 经阻滞麻醉(下颌肌注翼下颌韧带外侧 颊垫尖端交界处 大张口,从对侧下颌 两前牙间,与下颌牙 咬合面症行,向后、 向外刺入。 同侧牙、牙周膜、牙 槽骨及 舌神经阻 滞麻醉 颊神经阻滞麻醉同上同上 一法:同上同上 二法:腮腺导与粘膜成15?30 管口后方 1厘度角 米处 约1.5?2.5 厘米触及骨面 麻醉下牙槽神 经后将针退出 0.5?1厘米 麻醉舌神经后 将针稍稍退出 再转至下颌升 枝前缘0.5 厘 米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上颌结节注射):见图5?21.5? 2毫升 0.5 1毫升 0.5 1毫升 4321 的唇侧粘膜及牙龈 同侧下颌舌侧牙龈、口 底及舌前2 / 3粘膜 同侧颊侧牙龈及粘膜

口腔颌面外科学麻醉重点

麻醉(anesthesia, narcosis):指用药物或非药物使病员整个机体或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 麻醉学(anesthesiology)研究消除病员手术疼痛,保证病员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学科。 范围:麻醉、镇痛(control of pain)、复苏、危重病人的监护救治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使用局麻药物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的疼痛消失。 局部无痛(local analgesia):痛觉消失、触压觉和温度觉存在、病员意识清醒 适应症:门诊外科手术、牙髓病的治疗、牙体预备 局麻的优点: 1. 简便:无需特殊设备和麻醉师 2. 安全:病人清醒,不需要特殊护理 3. 利于手术:可配合血管收缩剂,术野清晰 局麻的缺点: 1. 不适用不合作病员 2. 不适用有炎症部位(感染扩散、效果差) 血管收缩剂在局麻药物中的作用 1、收缩血管,延缓药物吸收—直接作用。 2、降低毒性反应,延长麻醉时间。 3、减少出血,视野清晰 4、增强麻醉效果 肾上腺素的副作用 心悸、头痛、恐惧、颤抖、升高血压—脑出血、心律失常—心室纤颤 肾上腺素浓度的控制 延长麻醉时间:含1/10万的肾上腺素。减少出血:含1/5万的肾上腺素。常用浓度:含1/5万— 1/20万的肾上腺素 浸润麻醉 原理:麻药注射入组织内,麻醉神经末梢 药物:0.5-1%的普鲁卡因0.25-0.5%的利多卡因 适应症:软组织手术——普鲁卡因浸润麻醉牙槽外科手术——牙槽突浸润麻醉 常用方法:骨膜上注射法、牙周膜注射法(皮下注射法、髓腔注射法) 骨膜上注射法(局部浸润) 原理:麻药注射于牙根尖部位的骨膜浅面 适应症:上颌及下颌前部牙及牙槽突手术 操作要点:进针点为唇颊侧的前庭沟,绷紧黏膜刺入,针尖刺到根尖相对的骨膜上,松弛黏膜给药,药量 0.5-2ml 注意事项:避免骨膜分离 牙周膜注射法 原理:麻药注射牙周膜内 操作要点:针短而细,牙的近中或远中侧进 针,深约5mm,给药0.2ml 适应症:出血倾向病人、血友病、追加麻醉 优点:损伤小,不产生深部血肿 缺点:注射痛 阻滞麻醉(传导麻醉) 原理: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或主要分支附 近,阻断痛觉传入 优点:效果优于浸润麻醉 适用于瘢痕、感染灶的手术麻醉 减少麻药用量和注射次数 减少疼痛、避免感染扩散 注意事项 熟悉三叉神经的解剖、遵守无菌原则,防并发感染、注射前应回抽无血。

口腔局部麻醉方法

1.常用麻醉剂: 普鲁卡因procaine 利多卡因lidocaine 丁卡因dicaine 2.麻醉方法: 表面麻醉superficial anasthesia 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sthesia 阻滞麻醉block anasthesia 3.常用的阻滞麻醉: (1)上颌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2)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3)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4)下齿槽,舌,颊长神经阻滞麻醉 (5)鼻腭神经阻滞麻醉 ▲4.局麻并发症及防治 (1)晕厥:是一种短暂的意识丧失。由于神经反射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脑缺 氧所致。 主要表现:头晕、恶心、心悸、无力,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短暂下降。 主要原因:病人紧张、恐惧、空腹、血糖降低、体质虚弱。 处理:让病人平卧,头放低位,保证呼吸通畅,安慰病人。 (2)中毒:单位时间内,血液中麻醉剂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力而引起的各种 程度的毒性反应。 原因:a/ 麻醉剂量大,浓度过高;b/ 注入血管内;c/ 体质差。 表现:轻度中毒- 兴奋型:多活,无理智,眼球震颤,血压上升 - 抑制型:沉睡、痛觉减弱,脉弱,血压下降。 中度中毒- 烦燥不安,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上升,脉缓, 面色苍白。停止注射,吸氧,注射安定。

重度中毒- 肌肉痉挛,抽搐,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注射安 定5-10mg,静脉注射%硫喷妥钠。 (3)过敏反应:患者曾使用过麻药,再用时出现不同程度中毒样反应或过敏样 体征。 a/ 即刻反应:注射后数分钟即出现不同程度中毒样反应,全身发麻、 发痒、寒战、皮肤荨麻疹、皮疹、喘息样发作,甚至过敏 性休克。 b/ 迟缓反应:用药数小时后才发生口腔、舌、面、咽、颈肿胀。 处理:v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 3-5%溴化钙10ml静滴地塞米松5-10mg 氢化考的松100-200mg。1/1000 肾上腺素皮下注射。(4)感染:深部注射的感染症状出现较晚,麻醉后4-5天才出现局麻部位肿 胀,蜂窝织炎。 (5)血肿:注射时刺破血管,引起软组织内血肿形成。 处理:及时冷敷止血。1-2天后热敷及理疗,以促进吸收。 (6)注射针头折断:病人不合作。(小儿) 处理:手术前检查针头,发生意外即拍X片定位,手术取出。 (7)暂时性面瘫:麻药浸润、压迫等引起,或针头刺伤。 处理:注射部位要准确,理疗、针灸恢复。 口腔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使用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滞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使该部位失去痛觉。确切的含义是局部无痛,但其它感觉如触压感、温度感仍存在,病员仍保持清醒的意识。 一、局麻特点:摘自:医学教育网 (一)、局麻药物的选择: 局麻药物具有阻滞神经传导的作用,并应具备以下药理性质:产生完全麻效,对注射部位的组织无刺激,不造成神经结构的不可逆改变;麻醉作用快,维持时间长;安全范围大,被吸收后无明显毒性反应;易溶于水,性质稳定,可耐高温高压消毒,可与其他成分如血管收缩剂配伍而不易分解。 局麻药物的种类很多,按化学结构可分为酯类和酰胺类,口腔科常用的有酯类的普鲁卡因、丁卡因,酰胺类的利多卡因、阿替卡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常用局麻药物比较 2%普鲁卡因 2%利多卡因 4%阿替卡因 2%丁卡因类型酯类酰胺类酰胺类酯类医

口腔颌面外科学麻醉重点

口腔颌面外科学麻醉重 点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麻醉(anesthesia, narcosis):指用药物或非药物使病员整个机体或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 麻醉学(anesthesiology)研究消除病员手术疼痛,保证病员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学科。 范围:麻醉、镇痛(control of pain)、复苏、危重病人的监护救治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使用局麻药物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的疼痛消失。 局部无痛(local analgesia):痛觉消失、触压觉和温度觉存在、病员意识清醒 适应症:门诊外科手术、牙髓病的治疗、牙体预备 局麻的优点: 1. 简便:无需特殊设备和麻醉师 2. 安全:病人清醒,不需要特殊护理 3.利于手术:可配合血管收缩剂,术野清晰 局麻的缺点: 1.不适用不合作病员 2.不适用有炎症部位(感染扩散、效果差) 血管收缩剂在局麻药物中的作用 1、收缩血管,延缓药物吸收—直接作用。 2、降低毒性反应,延长麻醉时间。 3、减少出血,视野清晰 4、增强麻醉效果 肾上腺素的副作用 心悸、头痛、恐惧、颤抖、升高血压—脑出血、心律失常—心室纤颤 肾上腺素浓度的控制 延长麻醉时间:含1/10万的肾上腺素。减少出血:含1/5万的肾上腺素。常用浓度:含1/5万—1/20万的肾上腺素 浸润麻醉 原理:麻药注射入组织内,麻醉神经末梢 药物:%的普鲁卡因的利多卡因 适应症:软组织手术——普鲁卡因浸润麻醉牙槽外科手术——牙槽突浸润麻醉 常用方法:骨膜上注射法、牙周膜注射法(皮下注射法、髓腔注射法) 骨膜上注射法(局部浸润) 原理:麻药注射于牙根尖部位的骨膜浅面 适应症:上颌及下颌前部牙及牙槽突手术 操作要点:进针点为唇颊侧的前庭沟,绷紧黏膜刺入,针尖刺到根尖相对的骨膜上,松弛黏膜给药,药量 注意事项:避免骨膜分离 牙周膜注射法 原理:麻药注射牙周膜内 操作要点:针短而细,牙的近中或远中侧进 针,深约5mm,给药 适应症:出血倾向病人、血友病、追加麻醉 优点:损伤小,不产生深部血肿 缺点:注射痛 阻滞麻醉(传导麻醉) 原理: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或主要分支附 近,阻断痛觉传入 优点:效果优于浸润麻醉 适用于瘢痕、感染灶的手术麻醉 减少麻药用量和注射次数

口腔颌面外科全年实习总结_实习总结

口腔颌面外科全年实习总结 在口腔颌面外科实习的第一个月里,首先学习了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和病房的组成及主要工作内容,然后熟悉了病房工作的流程和各种制度。开始逐渐掌握口腔。颌面部。颈部。颞下颌关节及唾液腺的口腔专科检查方法,并掌握了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和住院的病案书写。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负责管理6张病床,学会完成病历,开长期与临时医嘱,填写各类申请单并了解申请单的作用,目的与各项检验结果的正常范围与意义,掌握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的各项医疗常规与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头面颈部消毒铺巾法,基本包扎技术,常用手术器械的鉴别及其使用方法,各类伤口换药的方法和口腔颌面外科常用手术消毒范围。 通过多次参加科室的讲座,主任查房和病例讨论,逐渐学会如何进行病史采集,并结合实验室有关报告及X线检查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通过参与部分手术过程,掌握口腔颌面部手术的常规消毒及铺巾。掌握牙槽外科(包括拔牙)的基本理论,治疗方法及常规操作。熟悉口腔颌面部局部麻醉的方法和步骤。熟悉上下颌骨等骨折的X线表现,初步掌握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上下牙弓夹板固定和颌间牵引固定等方法,学会颌骨骨折的诊断和处理,学会治疗流程和护理重点。系统学习了切开排脓等小型手术。 在口腔颌面外科实习的第二个月里,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常规疾病

的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实验)检查,并结合实验室有关报告及X 线检查能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初步掌握面颈部感染外伤,肿瘤,颞颌关节,涎腺疾患等的外科治疗原则。初步掌握颌面整形的基本原则及颌面缺损的修复原则。能观察伤口的变化及病情发展,写好病情记录,及时发现病员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主动协助上级医师进行处理。观察病情发展,填写病情记录,换药及病人和家属的解释工作等。参加病房值班,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负责值班医师的各项工作。在上级医师带领下参加肿瘤专科门诊,学习相关知识。每周参加主任查房和病例讨论会,逐渐掌握收集资料及参考文献的方法,了解与本门学科发展有关的新知识。通过临床上观察分析讨论各病员的病因,临床症状,病情变化及发展,进一步加深了理性认识,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培养了临床思维。本月多个手术中遇到了多发性骨折,陈旧性骨折等外伤,学习了处理方法。其余肿瘤类,癌症类病例也加深了知识系统的印象。在上级医生带领下参加急诊。 在口腔颌面外科实习的第三个月里,熟悉各类口腔颌面外科常用药物的功效和剂量以及使用。进一步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各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舌癌,唇裂,腭裂,下颌骨骨折,下颌前突畸形,腮腺多形性腺瘤等临床路径,熟悉各病种类变异原因分析。 由于本院为美国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的合作医院之一,故更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加深学习唇腭裂修复相关医疗知识,分析典型病例并多次做手术助手。多次观摩经皮气管切开手术过程并熟知方法要点。

口腔颌面外科学重点总结_详细

第一章绪论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第二章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检查: 诊治疾病的前提和基础。关系诊疗质量与成败。要求方法正确,全面细致,客观有序 1、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两横指,约2-2.5cm左右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一横指,约1-2.0cm左右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足一横指,约1cm以内 完全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也称牙关紧闭 2、面部器官检查:先天畸形,上颌窦癌,颌面部外伤(伴眼耳鼻畸形,鼻衄复视,脑脊液耳漏),必要时邀请有关专科会诊 3、淋巴结检查:对口腔颌面部炎症和肿瘤具有诊断治疗意义。 顺序:枕后、耳后、耳前、腮、颊、下颌下及刻下;顺胸锁乳突肌前后缘,颈前后三角直至锁骨上窝。 内容: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压痛、波动感、皮肤与基地有无粘连 垂直链:颈深淋巴结上群(胸锁乳突肌深面沿颈内静脉前后,上达颅底,下至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深淋巴结(中)下群(颈总动脉分叉以下,沿颈内静脉至静脉角),副链(颈深淋巴结上群向外扩展的部分),锁骨上淋巴结(系颈深淋巴结下群向锁骨上方扩展的部分) 4、髁突动度检查: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置于两侧耳屏前方,髁突外侧,让病人做开闭口运动,感触髁突活动度。或将两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内,贴外耳道前臂进行触诊 5、唾液腺检查:腮腺(食中无名指三指凭触为宜,切忌提拉触摸);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双手双合诊) 内容:大小、形态、肿块、导管充血、变硬、结石、分泌液 6、活组织检查:切取、切除、冰冻(血管性肿瘤、血管畸形、恶性黑色素瘤、腮腺混合瘤不做活检) 7、X线检查:牙体、牙髓、牙周、颌骨疾病;平片,体层摄影,造影 第三章麻醉镇痛重症监护 1、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物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2、local anesthesia 局部麻醉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疼痛消失。包括冷冻麻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阻滞麻醉。 3、infiltration anesthesia 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的麻醉效果。骨膜上浸润麻醉,牙周膜注射麻醉。 4、block anesthesia 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常用局麻药物:利多卡因、丁卡因 利多卡因:维持时间长,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较强,可用作表面麻醉,但临床上主要以含1:100000肾上腺素的1%-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丁卡因:穿透力强,主要用于表面麻醉。 5、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上颌磨牙拔除,相应颊侧根,粘膜,上颌结节部手术 麻醉区域效果:除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上牙槽中神经,浸润麻醉)外的同侧磨牙,牙槽突,相应颊侧软组织。 口内法:上颌7,远中颊根前庭沟,儿童上6远中,缺牙颧骨牙槽突,45°上后内,沿上颌结节弧形表面滑动2cm 6、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又称眶下孔或眶下管注射法,将麻药注入眶下孔或眶下管,以麻醉眶下神经及其分支,可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甚至上牙槽后神经,即可麻醉整个上颌牙神经丛。本方法适用于同侧上颌切牙至前磨牙的拔除,牙槽突修整及上颌囊肿刮治术和唇裂修复等手术。

口腔颌面外科总结

名词解释篇 1.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张口度:是以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为标准。 正常人张口度相当于自身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末节合拢时的宽度,平均约3.7cm。 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两横指,约2-2.5cm左右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一横指,约1-2.0cm左右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足一横指,约1cm以内 完全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也称牙关紧闭(如破伤风患者) 3.活组织检查:从病变部位去一块组织制成切片,通过适当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以确定病变的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的检查方法。 切取活组织检查:适用于表浅或有溃疡的肿瘤。 切除活组织检查:适用于皮肤粘膜完整,位于深部的可切除小型肿瘤或淋巴结。 冰冻活组织检查:需要新鲜标本,送检前不应进行固定。 4.麻醉:是指用药物或者非药物使得病人整个机体或者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已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者某些疼痛的治疗。 5.麻醉学:是研究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学科。 6.局部麻醉:是指用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或纤维的传导,从而使得该区域的疼痛消失。适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手术、牙髓病的治疗、固定义齿修复的牙体预备等。 7.利多卡因:又称赛洛卡因,是口腔科临床应用最多的局麻药,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维持时间亦较长,并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故亦可作表面麻醉。临床上主要以1:100000肾上腺素的1%-2%d的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有迅速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因而对于心律失常病人常作为首选。 8.阿替卡因:又称碧蓝麻,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较强,给药后2-3分钟出现麻醉效果,含1:100000肾上腺素的阿替卡因牙髓麻醉时间60-70分钟,软组织麻醉时间可达3H。使用于成人及4岁以上儿童。 9.冷冻麻醉:是指应用药物使得局部组织迅速散热,皮肤温度骤然降低,以至局部感觉、首先是痛觉消失,从而达到暂时性麻醉的效果。临床常用氯乙烷。 10.表面麻醉:是指将麻醉剂涂布或者喷射于手术区表面,药物吸收后麻醉末梢神经,使得浅层组织痛觉消失。本法适用于表浅粘膜下的脓肿切开引流,拔除松动的乳牙或者恒牙,以及行气管插管时前的粘膜表面麻醉。 11.浸润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于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得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 12.阻滞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或者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得被阻断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13.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进入人体后,产生可逆性的全身痛觉和意识消失,同时存在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松弛的一种状态。 14.镇静:通过药物作用使病人紧张情绪、恐惧心理得到改善或消除,达到精神放松,生命体征平稳,有利于配合诊疗的方法。 15.阻生牙:是指由于邻牙、骨、软组织的阻碍而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常见8及上3. 16.修复前外科:是指使得义齿获得良好的固位和稳定,有效地行使咀嚼功能的外科技术。

口腔颌面外科学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 2015 至2016 学年第一学期 系部医学技术系 教研室(实验室)口腔教研室 课程名称口腔颌面外科学 授课班级14级口腔医学技术 授课教师何国花 职称助教 使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 教案编写日期2015.12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制

授课 时间 2015年12 月17 日星期四 5 6 节学时数_ 2学时 授课章节 第六章口腔颌面部损伤 第三节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的运送护理饮食第四节口腔颌面软组织损伤 授课 方式 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它□ 教学目的(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 掌握颌面部损伤后包扎的目的;运送的注意事项;饮食护理的方法;软组织清创术; 熟悉软组织损伤的类型;损伤后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教学重点: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清创术; 教学方法 课堂PPT讲授多媒体视频教学 教材参考文献 1.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范珍明.口腔颌面外科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邱蔚六.口腔修复基础与临床颌面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42-372 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时间 分配 板书或旁注 第六章口腔颌面部损伤 第三节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的运送护理和饮食课堂导入:口腔颌面部血循环丰富在创伤时出血 多易形成血肿;组织水肿反应快而重。口腔颌面部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口腔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起始处。正确的护理和及时的运送促进患者病情的发展。 一、包扎和运送 包扎目的:压迫止血、暂时固定骨折断移位,保护并缩小伤口,减小污染和止痛。 包扎方法:三角巾包扎、四尾带包扎、十字绷带包扎。其压力均匀,松紧合适。 运送:俯卧位、侧卧位,2-4人同时搬运 二、护理 (一)体位 半卧位 (二)口腔护理 因口腔颌面外伤病人口腔自洁作用差,需专门人员进行口腔清洁。常用1%-2%的碳酸氢钠、1%过氧化氢冲洗。 三、饮食 给患者营养丰富的饮食以促进创口愈合。采用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鼻饲、静脉补充营养。 第四节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课堂导入: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可与颌骨骨折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发生,不同的原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损伤。口腔颌面部损伤处理不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美观缺损和功能障碍。 损伤类型 一、擦伤 病因:皮肤或者粘膜与粗造物摩擦所致。 病损特征:少量出血,皮肤表层破损,伤口深浅不一,边缘不齐。 治疗:清洗创面,去除附着的异物,防止感染。 二、挫伤 病因:顿性力作用于局部 病损特征:局部皮肤变色、肿胀和疼痛。 治疗:止血、止痛、预防感染、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功能。早期用冷敷,两天后用热敷。如有感染则切开引流。 三、刺、割伤3分钟 20分 钟 10分 钟 10分 钟 5分钟 15分 钟 在实验课堂上示 范包扎方法,理 论课题重点强调 包扎目的 口腔护理操作对 于维持口腔卫生 格外重要 软组织损伤具有 共性 把握损伤类型的 不同点

口腔局部麻醉之麻醉方法

口腔局部麻醉(Oral Local Anesthesia)就是口腔科最重要基础操作之一,就是完成口外、口内修复的必备技术。低年资医生往往不能有效掌握技术要领,从而导致麻醉效果差,甚至麻醉失败。这里谈谈口腔局部麻醉的药物,方法,注意事项及经验。其次说一下麻醉方法。 口腔局部麻醉方法 (一)牙槽部浸润麻醉 图5~1牙槽部浸润麻醉 适用于骨质疏松的上颌牙槽部的拔牙与牙槽手术。注射麻醉药于牙槽的唇(颊)侧与舌(腭)侧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腭)侧注射时,注射针在前庭沟刺入粘膜,针与粘 膜约成30~35度角(图5~1),注意麻药1~2ml。舌(腭)侧注射时,在硬腭上距牙龈缘 0、5~1cm处进针,注射麻药0、5ml。 (二)阻滞麻醉 在神经干附近注射麻药以阻断神经传导,使该神经分布区获得麻醉效果,称为阻滞麻醉,适用于骨质较致密的下颌骨区或局部有炎症及肿胀不宜作浸润麻醉者。阻滞麻醉在口腔科应用较多,由于注射位置一般较深,故须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免赞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后果,注射麻醉药前应先回抽检查,以免误入血管,然后缓慢注入。 有关阻滞麻醉的具体操作方法见表5~1。 表5~1阻滞(传导)麻醉方法麻药:2%普鲁卡因 麻醉方法穿刺点方向深度剂量麻醉范围 上牙槽后 神经阻滞 麻醉(上颌 结节注射) 的前庭沟 底 半张口,注 射针与上颌 牙的咬合面 成15度角, 向上、向后、 向内方向刺 入 1、5~ 2、5 厘米 1、5~2 毫米 同侧上颌磨 牙、牙周膜、 牙槽骨及颊 侧牙龈(不包 括的 近颊根)

腭前神经 阻滞麻醉(腭大孔注射) 腭侧龈缘 至腭中线 联线1/3 处 大口张,从 对侧下颌尖 与第一前靡 牙间,向上、 后、外方向 刺入 约0、5~1 厘米 0、5毫升 同侧上颌前 磨牙的腭侧 粘膜及牙龈 鼻腭神经阻滞麻醉 (切牙孔注射) 腭龈乳头 基部(腭乳 突处) 大张口,与 牙长轴 平行或从侧 方刺入 约0.5厘米0、2毫升 腭侧粘膜及 牙龈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颌肌注射) 翼下颌韧 带外侧颊 垫尖端交 界处 大张口,从 对侧下颌两 前牙间,与 下颌牙咬合 面症行,向 后、向外刺 入。 约1、5~2. 5厘米触及 骨面 1、5~2 毫升 同侧牙、牙周 膜、牙槽骨及 牙的唇 侧粘膜及牙 龈 舌神经阻滞麻醉同上同上 麻醉下牙槽 神经后将针 退出0、5~ 1厘米 0、5~1 毫升 同侧下颌舌 侧牙龈、口底 及舌前2/3 粘膜 颊神经阻滞麻醉一法:同上同上 麻醉舌神经 后将针稍稍 退出再转至 下颌升枝前 缘0.5厘米 0、5~1 毫升 同侧颊侧牙 龈及粘膜 二法:腮腺 导管口后 方1厘米 处 与粘膜成1 5~30度角

口腔颌面外科麻醉镇痛附答案

第三章口腔颌面外科麻醉、镇痛及重症监护一填空题 1.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的局麻药是 A.的卡因 B.普鲁卡因 C.利多卡因 D.布比卡因 E.卡波卡因 2.具有微弱的血管收缩作用的药物是 A.的卡因 B.普鲁卡因 C.利多卡因 D.布比卡因 E.卡波卡因 3.毒性较小并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的局麻药是 A.利多卡因 B.的卡因 C.布比卡因 D.卡波卡因 E.普鲁卡因 4.具有抑制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的局麻药是 A.利多卡因 B.普鲁卡因 C.的卡因 D.卡波卡因 E.布比卡因 5.毒性最强的局麻药是 A.普鲁卡因 B.卡波卡因 C.利多卡因 D.的卡因 E.布比卡因 6.麻醉维持时间最长的局麻药是 A.普鲁卡因 B.卡波卡因 C.利多卡因 D.的卡因 E.布比卡因 7.室性心律失常病员首选的局麻药是 A.利多卡因 B.普鲁卡因 C.的卡因 D.布比卡因 E.

卡波卡因 8 2%的利多卡因用于小儿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时,一次注射最大剂量是 A.1mg/kg B.5mg/kg C.10mg/kg D.15mg/kg E.30mg/kg 9.普鲁卡因的一次注射最大剂量是 A.800~1000mg B.60~100mg C.300~400mg D.100~150mg E.300mg 10.利多卡因的一次注射最大剂量是 A.800~1000mg B.60~100mg C.300~400mg D.100~150mg E.500~600mg 11.布比卡因的一次注射最大剂量是 A.800~1000mg B.60~100mg C.300~400mg D.100~150mg E.300mg 12.的卡因用于表面麻醉的浓度是 13.普鲁卡因用于浸润麻醉的浓度是 14.利多卡因用于阻滞麻醉的浓度是 15.布比卡因用于阻滞麻醉的浓度是 16.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的浓度宜为 A.1:20000~40000 B.1:2000~4000 C.1:200000~400000 D.1:2000000~4000000 E.1:200~400 17.鉴别第二支三叉神经痛时,可阻滞 A.上颌神经 B.下颌神经 C.上牙槽后神经 D.眶下神经

口腔局部麻醉易引起的并发症及处理

口腔局部麻醉易引起的并发症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医护人员在为患者使用局部麻醉积极治疗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哪些并发症。方法主要结合自己多年从医经验,并参阅相关资料。结果在使用局部麻醉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本身或人为因素,会导致患者晕厥、中毒、血肿、暂时性面瘫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熟悉一些并发症的临床症状,积极做好预防或处理措施。 【关键词】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处理 局部麻醉是指用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等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域疼痛消失而其他感觉依然存在,患者还能保持清醒神智的一种麻醉方法,它适用于一般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如拔牙、牙槽骨修整术以及清创缝合等一些小手术。常用的局麻方法有冷冻麻醉法、表面麻醉法、浸润麻醉法和传导阻滞麻醉法。 虽然口腔局部麻醉对生理干扰少,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局麻药本身及其他诸因素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一些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并且做出最根本的预防措施或处理办法。 下面笔者简要介绍一些并发症的临床症状以及预防或处理的方法。 1 注射针折断 即对口腔进行浸润或传导阻滞麻醉时,由于注射针太细或太短发生折断并误入组织内。这种情况,绝大部分发生在下齿槽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时。出现断针情况的原因通常有:注射针的质量差,锈蚀,缺乏弹性等;阻滞麻醉时,常因进针较深,注射针刺入组织后骤然移动;操作不当,使针过度弯曲而折断;注射针刺入韧带、骨孔、骨管时用力不当,或患者躁动等。 出现断针后,应立即嘱患者不要作下颌骨运动。若有部分露在组织外,可用有齿镊子夹取;若断端已完全埋入组织内,可通过拍X线片,进行断针摘除术。针对注射针折断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 ①严把注射器的质量关,出现问题或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用。②注射时至少在组织外预留1 cm,不要让注射针完全进入组织。③注射时遇到阻力或需要改变方向时,不要强行操作,避免出现意外。 2 晕厥 晕厥是一时性中枢缺血所致,是一种短暂的意识丧失,主要是由于神经反射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脑缺氧所致。具体说来,造成患者晕厥的原因很多,如患者的心理过于紧张,患者在空腹状态下,患者的体质较差等等。患者的临床症状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悸、无力,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短暂下降。所以,

口腔局麻并发症及防治

口腔局麻并发症及防治 1、晕厥 由于某种原因刺激引发机体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并由此产生的一组综合征,亦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患者于注射时或注射后有“难受感”,随之出现头昏、恶心、口唇发白、全身出汗、四肢冰凉等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或短暂的意识丧失。检查绝大部分病例呈缓脉,心音强、正常或稍弱,血压正常或稍下降。上述症状一般在1~2分钟内可自行恢复,少数患者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晕厥的防治: (1)降低麻药中肾上腺素的浓度 (2)推药前应注意回抽,观察有无回血,推药的速度不应过快。患者如空腹就诊,应嘱其先进食或喝饮料后再行注射;精神紧张者要做好术前的思想工作,在检查及注射时动作应轻柔,以减少人为的刺激,必要时可先予以镇静剂治疗。 (3)一旦出现晕厥反应症状,应将患者座椅放平,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轻者给温热开水喝即可逐渐恢复,重者按压或针刺人中。若为低血糖所致可予50%葡萄糖静注,或予以糖水口服。缓脉持续时间较长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禁止使用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麻黄素等)药物。 2、血肿 常见于上颌结节注射,为注射针头刺破小血管所致,在上颌结节注射区的外上方分布有丰富的翼静脉丛,注射时如进针未靠近骨面或过于上后方,就容易刺破小静脉而发生血肿;针尖弯曲呈钩状,或注射时动作粗鲁也会损伤小静脉造成血肿。 血肿一般发生在推药时,可见相应颌面部有明显的肿胀,发展速度较快。此时应停止注射并拔出针头,术者可用手掌按压肿胀处数分钟,再用冰水冷敷以减少出血量。 血肿一般在1~2天后即可逐渐消退,此后在面颊部会出现皮下紫红色瘀斑,可用热敷促进吸收,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药物治疗。但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使患者打消不必要的疑虑。 3、注射部位感染 局麻2天后如注射部位仍出现疼痛、红肿及压痛等应视为感染。 注射部位感染多由于消毒不严或麻药中混进杂质,注射器未达到消毒效果等原因,亦可见于糖尿病患者。因此,在局麻前应注意询问病史,有糖尿病史或可疑糖尿病者应先作尿糖检查,一旦发生感染应作血常规检查,并酌情使用抗生素。 在行局麻前应严格消毒注射部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必须是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抽取麻药时应防止安瓿碎末或其它异物混入,注射前避免针头接

第22章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麻醉

第22章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麻醉 一、选择题 A型题 1.小儿喉水肿一般术后多长时间内发生: A.8小时 B.16小时 C.26小时 D.32小时 E.48小时 2.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为: A.先天性唇裂 B.先天性腭裂 C.先天性唇腭裂 D.先天性小颌畸形 E.先天性上颌骨畸形 3.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最重要原因是: A.肿瘤侵犯口底或舌根 B.下颌骨退缩 C.颞下颌关节强直 D.肥胖造成的咽周围脂肪沉积 E.上呼吸道狭窄 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者造成慢性缺氧.二氧化碳蓄积,最终导致哪个部位疾病: A.中枢神经系统 B.心血管系统 C.肝脏病变 D.肾脏病变 E.心肺病变 X型题 1.小儿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病人有哪些病情特点: A.先天性畸形 B.上呼吸道梗阻 C.低龄 D.多期手术 E.耐受手术能力差 2.老年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病人有哪些病情特点; A.耐受手术麻醉的能力降低 B.恶性肿瘤多见 C.影响呼吸 D.合并症多见 E.苏醒延迟 3.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对麻醉的要求有哪些: A.麻醉平稳

B.镇静镇痛完善 C.肌肉松弛完善 D.意识消失 E.肌肉松弛要求不高 4.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麻醉经鼻气管插管会有下列哪些并发症: A.鼻骨骨折 B.咽喉粘膜离断 C.鼻中隔血肿 D.鼓室积血 E.鼻窦炎 5.口腔颌面外科外伤患者在出现下列哪些情况时应在术前做好气管切开:A.口.鼻.咽部有活动性出血 B.咽喉部软组织肿胀或破碎软组织.骨片阻挡而妨碍显露声门 C.出血上呼吸道梗阻无法维持通气 D.合并严重颈椎损伤出现截瘫而需长时间呼吸支持者 E.术后需较长时间留置气管导管者 6.颌面外伤时易并发下列哪个部位的损伤: A.颈椎外伤 B.眼部外伤 C.颅脑外伤 D.肝脏损伤 E.肾脏损伤 7.预防口腔领面手术小儿气管插管所致的喉水肿,主要措施应包括以下哪些:A.选用管径合适的优质导管 B.牢固固定气管导管 C.平稳的麻醉,抑制喉.气管及吞咽反射 D.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 E.术后常规雾化吸入 8.下列因素中哪些是口腔.颌面和整形手术的麻醉特点: A.面颊部缺损 B.张口困难或小口畸形 C.常需经鼻插管 D.术中多需完善的麻醉和良好的肌肉松弛 E.麻醉多需远距离操作 9.下述各项哪些是经鼻插管的禁忌证: A.腭裂 B.上颌窦癌 C.上颌骨骨折合并颅底骨折 D.下颌骨骨折 E.鼻道畸形 10.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原因是: A.肿瘤侵犯口底或舌根 B.下颌骨退缩 C.颞下颌关节强直

局麻并发症处理

口腔科局麻并发症的处理 局麻是口腔科门诊最常见的操作,局麻并发症虽不常见,但也偶有发生,发生并发症后按以下流程处理。 1晕厥:为突发性.暂时性意识消失,表现为: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四肢阙冷无力,脉搏快而弱,恶心,呼吸困难。 防治原则:做好术前检查及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避免空腹时操作,发生晕厥后应立即停止注射,迅速放平椅位,置患者头低位,松解衣领,酒精或氨水刺激呼吸,针刺人中穴,给予吸氧及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 2过敏反应:表现为突然晕厥,昏迷,严重者呼吸心跳骤停。 防治原则:术前询问有无过敏史,可预先行过敏试验,发生过敏反应后给予异丙嗪,注射糖皮质激素及吸氧。严重者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吸氧,出现抽搐或惊厥时,给予静注地西泮10-20mg,或分次静注2.5%硫喷妥钠,每次3-5ml,如呼吸心跳骤停则按心肺复苏抢救。 3中毒:表现为烦躁不安,多话,颤抖,恶心,呕吐,气急,血压上升,严重者抽搐,缺氧,发绀。 防治原则:严格控制注射药物剂量,坚持回抽无血,缓慢注射药物。放生中毒后应立即停止注射药物,置患者平卧位,松解衣领,重者给予吸氧,补液,抗惊厥,使用激素及升压药物治疗。 4注射区疼痛和水肿:常见原因为药物变质或混入杂质,注射针头钝而弯曲或有倒钩损伤组织及神经。 防治原则:注射前认真检查器械及药物,注射时注意消毒,发生疼痛水肿炎症时,可局部热敷.理疗.封闭,同时给予消炎止痛药物。 5血肿:表现为粘膜下或皮下出现紫红色瘀斑或肿块。 防治原则:注射时针尖不能有倒钩,避免反复穿刺,如已出现血肿,立即压迫止血,并给予冷敷。出血停止后热敷,可酌情给予抗生素及止血药物。 6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甚至张口受限或吞咽困难及全身症状。 防治原则:严格消毒注射器械及注射区,注射时防止注射针的污染及避免直接穿过炎症区,已发生感染者给予抗炎治疗。 7注射针折断:注射针质量差及暴力操作均可引起。 防治原则:注射前检查注射针的质量,注射时注射针不可全部进入组织内,操作时动作轻柔。发生断针后立即嘱患者保持张口位,避免下颌骨运动,如有针头外露,则直接取出,如完全进入组织内,可做X线定位,确定位置后再行手术取出。8暂时性面瘫:表现为注射局麻药后面神经麻痹(如额纹消失,闭眼不全,口角歪斜等)。 防治原则:注射时注意进针部位,真确了解口腔解剖,发生面瘫后应向患者做好详细的解释安抚工作,建议门诊观察,待局麻药失效后,神经功能可渐恢复。9暂时性牙关紧闭:表现为注射局麻药后张口受限。 防治原则:注意注射部位的准确性,避免药物进入翼内肌及咬肌内,一般为暂时性,无需特出处理。 10暂时性复视或失明:可见于下牙槽神经口内阻滞麻醉时,由于注射针误入下牙槽动脉且未回抽,引起眼肌及视神经麻痹而出现相应症状。一般局麻药性过后可自行恢复。注射前必须回抽无血。

口腔颌面外科麻醉

口腔颌面外科麻醉 一、麻醉的定义: 为了消除疼痛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性和非药物性。二.分类: 局部麻醉、全身麻醉、针刺麻醉。 第一节局部麻醉 一. 定义: 简称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疼痛消失。即除痛觉消失外,其他感觉如触压,温度感等依然存在,病员还保持清醒的神志。 二.局麻的优点: 1.有利于面部疼痛性疾病的诊断 2.局麻药与血管收缩剂伴用,减少出血,且增加局麻效果3.安全,对机体影响较小 4.简便,易掌握,费用低 5.与镇静药联合应用,能够缓解病人紧张情绪 三.缺点: 不适用于不合作的病员(包括小儿患者)及局部有炎症的部位。

四.局部麻醉的药物 酯类:普鲁卡因、地卡因;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卡波卡因 A 普鲁卡因 1. 优点:⑴麻醉效果好⑵毒性和副作用小,安全范围大⑶便宜 2.缺点:⑴维持麻效时间短⑵降低血管平滑肌的紧张度,渗血多⑶通透性,扩散性较差,不能用于表麻⑷可能发生过敏,对青霉素过敏史的病员应警惕使用⑸抑制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3.临床应用 见下表 B.利多卡因

1.优点:⑴时间较长2-3h ⑵效果强10-15倍于普鲁卡因⑶穿透力强 2.缺点:⑴毒性较大10-20倍于普鲁卡因一般用于表麻⑵安全范围窄60-100mg 一次最大剂量 3.临床应用见上表 C.局麻药物的过敏试验 普鲁卡因皮肤试验:1%普鲁卡因0.1ml,稀释至1ml,皮内注射0.1ml,20分钟后,局部红肿,红晕直径>1cm(+) 普鲁卡因粘膜试验:1%普鲁卡因0.1ml稀释至1ml,涂布一侧鼻粘膜,每隔2min检视局部反应,粘膜充血肿胀(+) 利多卡因皮肤试验:2%利多卡因0.1ml,稀释至1ml,皮内注射0.1ml,20分钟后,局部红肿,红晕直径>1cm(+) D. 肾上腺素:1:200,000-4000,000药理作用:交感N兴奋,心率心跳血管收缩 临床应用:⑴用于过敏,及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治疗⑵心脏复苏⑶配合麻药应用,减少出血;缓解麻药的吸收,增强麻效。 五.局部麻醉方法 A.冷冻麻醉 1.定义:是应用药物使局部组织迅速散热,皮肤温度骤然降低,以至局部感觉消失,首先是痛觉消失,从而达到暂时性麻醉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