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湘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湘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知道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科学探究:

1.够使用显微镜观察部分细胞切片,并能作简单记录。

2.根据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认真地学习显微镜的使用,细致地观察不同的细胞切片。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人类揭示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细胞。

难点:学习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准备】

显微镜、部分细胞切片、记录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种子到参天大树,从幼崽到成年,生物体在不断的长大。为什么生物体会长大呢?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都想揭开其中的秘密,但一直都未能如愿,因为无法看到植物体的细微结构。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次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课件出示胡克老式显微镜),惊奇地发现软木切片中存在着一个一个“格子”(课件出示软木已死细胞图)。由此,人类发现

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揭开了生物体结构的秘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显微镜的世界去探个究竟!

二、新授

(一)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对照实物,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印象。

(二)学习使用显微镜

1.刚才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构造,怎样正确地使用它呢?

讲解演示: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步骤。(这一部分可直接出示教师制好的切片简单讲解,也可以讲解后由学生制作,根据教情学情自定。)

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物体,需要制作切片。首先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然后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步骤如下:(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2.教师演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一步一步的演示讲解,请组长跟着操作,为了避免调试显微镜的时候发生挡光现象,请把显微镜摆放在迎光面,同学们调试显微镜时要站在背光面,其他同学不要围观。

3.教师检查组长完成情况后,各组分组在组长指导下按照操作步骤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整理回顾

组织同学们整理实验桌,向学生简单介绍洋葱表皮的完整结构,总结评价各组情况。【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学习使用了显微镜,同学们也亲自体验了罗伯特?胡克发现生物体奥秘的喜悦,上节课时间有限,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瘾,其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吗?它们都是一个样子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体的细胞结构,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板书

人体生物节律

人体生物节律 人体生物节律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由于它具有准确的时间性, 因此,也称之为人体生物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体力、情绪 或智力一时很好,一时又很环,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其自身的体 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人们把这种现 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生物体内存 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目录 发现 周期 1. 周期日 2. 高潮期 3. 临界日 4. 低潮期 因素 意义 测算

1. 公式 2. 说明 3. 代入公式 区别 调整 生产 利用 1. 如何合理应用生物节律 2. 工作学习的应用 3. 体育训练的应用 4. 婚姻家庭的应用 5. 医学的应用 展开 发现 周期 1. 周期日 2. 高潮期 3. 临界日 4. 低潮期 因素 意义 测算 1. 公式 2. 说明

3. 代入公式 区别 调整 生产 利用 1. 如何合理应用生物节律 2. 工作学习的应用 3. 体育训练的应用 4. 婚姻家庭的应用 5. 医学的应用 展开 简介 人体生物节律一词,代表人体内的生理——生物循环。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循环。科学家对人体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体力循环周期为 23天,情绪循环周期为28天,智力循环周期为33天。这三个近似月周期的循环,统称为生物节律,在每一周期内有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日和临界期。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认为,这些循环从人出生的那时刻开始,就分别按各自的周期循环变化,首先进入高潮期,然后经过临界日变换为低潮期,按正弦曲线的规律持续不断地变化,一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当这些循环处于高潮期,人们的行为处于最佳状态,体力旺盛,情绪高昂、智力开阔;当循环处于低潮期,体力衰减,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心神不宁,反应迟钝,智力抑制,工作效率低。特别是临界期,体内生理变化剧烈,各器官协调机能下降,容易发生错误行为。 编辑本段发现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1、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1、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部分细胞切片,并能作简单记录。 2.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认真地学习显微镜的使用,细致地观察不同的细胞切片。 科学知识 1.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知道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人类揭示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第一课时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学习使用显微镜。 【材料准备】 1.教师:显微镜和课件; 2.学生用:洋葱、镊子、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或者教师为每组准备好切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种子到参天大树,从幼崽到成年,生物体在不断的长大。为什么生物体会长大呢?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都想揭开其中的秘密,但一直都未能如愿,因为无法看到植物体的细微结构。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次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课件出示胡克老式显微镜),惊奇的发现软木切片中存在着一个一个“格子”(课件出示软木已死细胞图)。由此,人类发现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揭开了生物体结构的秘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显微镜的世界去探个究竟! 二、新授: ㈠、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对照实物,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印象。 ㈡、学习使用显微镜 1、刚才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构造,怎样正确的使用它呢?

【讲解演示: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步骤 (这一部分可直接出示教师制好的切片简单讲解,也可以讲解后由学生制作,根据教情学情自定。) 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物体,需要制作切片。首先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然后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步骤如下: ①.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③.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 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④.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⑤.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2、教师演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一步一步的演示讲解,请组长跟着操作,为了避免调试显微镜的时候发生挡光现象,请把显微镜摆放在迎光面,同学们调试显微镜时要站在背光面,其他同学不要围观。 3、教师检查组长完成情况后,各组分组在组长指导下按照操作步骤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整理回顾 组织同学们整理实验桌,向学生简单介绍洋葱表皮的完整结构,总结评价各组情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是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几种不同生物的装片,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准确记录不同生物中细胞的结构特点,继续训练学生使用显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教案1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知道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部分细胞切片,并能作简单记录。 2、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认真地学习显微镜的使用,细致地观察不同的细胞切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三、教学难点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人类揭示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洋葱、镊子、小刀、滴管、碘酒。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种子到参天大树,从幼崽到成年,生物体在不断的长大。为什么生物体会长大呢?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都想揭开其中的秘密,但一直都未能如愿,因为无法看到植物体的细微结构。 新课讲解: ㈠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对照实物,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印象。

㈡学习使用显微镜 1、刚才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构造,怎样正确的使用它呢? 讲解演示: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步骤 (这一部分可直接出示教师制好的切片简单讲解,也可以讲解后由学生制作,根据教情学情自定。) 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物体,需要制作切片。首先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然后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 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步骤如下: ①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③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 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④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⑤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2、教师演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一步一步的演示讲解,请组长跟着操作,为了避免调试显微镜的时候发生挡光现象,请把显微镜摆放在迎光面,同学们调试显微镜时要站在背光面,其他同学不要围观。 3、教师检查组长完成情况后,各组分组在组长指导下按照操作步骤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整理回顾 组织同学们整理实验桌,向学生简单介绍洋葱表皮的完整结构,总结评价各组情况。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体温计)、(指针式温度计)等, 3、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记作(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记作(100℃)。 4、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5、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6、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7、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8、(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9、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灯帽盖灭)。 10、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①安装地板砖时留缝隙;②夏天电线变长;③被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④架设高压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容易断裂;⑤在铺设铁轨时要在铁轨间留缝隙;⑥啤酒瓶或饮料瓶中的啤酒、饮料不能装的太满,夏天受热容易使瓶子胀破。 11、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或是从一个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12、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13、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会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要穿厚一点,会感到暖和? 答: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是为了(加快热的传递),所以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穿厚一点,是为了(减少热的传递),所以感到暖和。 14.传热比较快的材料有(铁、玻璃、铝)等,如:炒菜用的锅大多用(铁)或(铝)制成;传热比较慢的材料有(木头、陶瓷、塑料)等,如:锅把却是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 15、保温设备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弱)的材料,散热器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强)的材料。 16、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等现象来描述天气。冬季,我国北方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有(下雪、雾凇、大雾)等;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是(炎热多雨)。 17、我知道有关天气的成语有:风雨交加、风和日丽、狂风暴雨、骄阳似火、滴水成冰。

体力智力情绪规律_1

---------------------------------------------------------------最新资料推荐------------------------------------------------------ 体力智力情绪规律 揭开人体生物节律的秘密体力、情绪和智力盛衰的规律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 由于它具有准确的时间性,因此,也称之为人体生物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体力、情绪或智力一时很好,一时又很环,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其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 人体生物节律一词,代表人体内的生理生物循环。 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循环。 科学家对人体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体力循环周期为 23 天,情绪循环周期为 28 天,智力循环周期为 33 天。 这三个近似月周期的循环,统称为生物节律,在每一周期内有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日和临界期。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认为,这些循环从人出生的那时刻开始,就分别按各自的周期循环变化,首先进入高潮期,然后经过临界日变换为低潮期,按正弦曲线的规律持续不断地变化,一直到生命结束为止。 1 / 13

当这些循环处于高潮期,人们的行为处于最佳状态,体力旺盛,情绪高昂、智力开阔;当循环处于低潮期,体力衰减,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心神不宁,反应迟钝,智力抑制,工作效率低。 特别是临界期,体内生理变化剧烈,各器官协调机能下降,容易发生错误行为。 历史早在本世纪初,德国医生菲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 23 天、情绪周期是 28天。 此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许多大、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智力周期是 33 天。 在 1937 年。 国际上召开了首届生物节律会议。 到了 1960 年,在美国召开了专门讨论生物节律的国际会议,生物节律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式问世。 1981 年,《科学画报》杂志刊登《揭开生物节奏的秘密》的文章( 1981 年 2 月号) 、将奇妙的生物节律介绍给国内读者,引起大家很大兴趣。 以后,中国不少地方和部门也开展了生物节律的应用研究工作,国家有关部门曾发文件肯定生物节律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周期二十世纪初,德国医生弗利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斯波达通过长期观察,揭开了其人体生物节律周期表中的奥秘。 原来人体内存在着一个 23 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期以及 28 天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溶解 第一课它溶解了吗 1.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 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 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第二课看太阳认方向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体生物三节律

人体生物三节律 一、生物节律的发现 人们早就发现,一个人有时体力充沛,精神焕发、情绪高潮、才思敏捷、记忆力强,有时却浑身困乏、情绪消沉、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十世纪初,德国医生弗利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斯波达通过长期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人体内存在着一个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期以及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期。以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成绩后,发现以33天为周期的智力强弱周期。 他们的发现揭开了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存在着周期性变化的秘密。后来,人们把这三位科学家发现的三个生物节奏总结为“人体生物三节律”,因为这三个节律象钟表一样循环往复,又被人们称作“人体生物钟”,外国人叫做“PSI周期”。注:PSI是英文Physical (体力)、Sensitive(情绪)、Intellectual(智力)的缩写。 二、认识人体生物节律 体力生物钟一周期是23天,它影响着人们的体力状况,包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肌肉收缩能力,身体各部份的协调工作能力、动作速度、生理变化适应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身体功能和健康状况等。 情绪钟一周期是28天,它影响着人们的创造力,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情感与精神及心理方面的一些机能等。 智力钟一周期是33天,它影响着人们的记忆力、敏捷性以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 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从出生日算开始,都呈正弦曲线变化。 人体生物钟从0开始,进入高潮期,经过1/4周期时为高峰日,高峰日前后2-3天为“最高峰区”。高峰日后开始向低潮期过渡,到达1/2周期时,正是高潮期向低潮期过渡交替的日子,称为“下降临界日”。此后便进入低潮期,到达3/4周期时为低谷日,低谷日前后2-3天为“最低潮区”。低谷日过后开始上升,向高潮期过渡,到达整周期(0周期)时,称为“上升临界日”,生物钟完成一个周期的运行,进入另一个周期运行。临界日前后1-2天称为临界期(“危险期”)。 三、高潮期和低潮期 1、周期日——周期日是每个周期的开始日,为期一天。周期日时,人体正处在转换之中,新思想、新行动易在此时产生。虽思维活跃,但辨别力差,身心起伏不定,盲目易动。 2、高潮期——高潮期是能量释放阶段。在体力高潮期,人的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在情绪高潮期,人的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在智力高潮期,人的头脑灵敏记忆力强。 3、低潮期——低潮期是能量蓄积补充阶段。在体力低潮期,则疲劳乏力、无精打采;在情绪低潮期,人总是心情烦燥、情绪低落;在智力低潮期,则迟钝健忘、理解力差。 四、临界日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 教材内容 五年级下册科学36-4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知道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过程与方法::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部分细胞切片,并能作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习惯。 材料准备 显微镜和洋葱表皮细胞切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种子到参天大树,从幼崽到成年,生物体在不断的长大。为什么生物体会长大呢?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都想揭开其中的秘密,但一直都未能如愿,因为无法看到植物体的细微结构。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次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由此,人类发现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揭开了生物体结构的秘密。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显微镜的世界去探个究竟! 二、新授: (一)了解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对照实物,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印象。(二)学习使用显微镜 1、刚才我们认识了显微镜的构造,怎样正确的使用它呢?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显微镜使用方法。 2、教师演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一步一步的演示讲解,请组长跟着操作,为了避免调试显微镜的时候发生挡光现象,请把显微镜摆放在迎光面,同学们调试显微镜时要站在背光面,其他同学不要围观。 (三)观察生物切片,建立较完整的细胞概念: 1、明确观察活动纪律:以小组为单位,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参与;静心观察、认真绘图;正确使用仪器,不得损坏仪器。 2、观察切片(教师密切观察各组活动情况) (1)检查显微镜的安放,完成对光、上片、调焦活动(也可由教师课前准备好),组织学生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 (2)展示、交流 3、更多的生物细胞 (1)讲解常见细胞的作用,(<1>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神经元的

体力智力情绪规律

揭开人体生物节律的秘密——体力、情绪和 智力盛衰的规律 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由于它具有准确的时间性,因此,也称之为人体生物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体力、情绪或智力一时很好,一时又很环,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其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 人体生物节律一词,代表人体内的生理——生物循环。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循环。科学家对人体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体力循环周期为 23天,情绪循环周期为28天,智力循环周期为33天。这三个近似月周期的循环,统称为生物节律,在每一周期内有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日和临界期。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认为,这些循环从人出生的那时刻开始,就分别按各自的周期循环变化,首先进入高潮期,然后经过临界日变换为低潮期,按正弦曲线的规律持续不断地变化,一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当这些循环处于高潮期,人们的行为处于最佳状态,体力旺盛,情绪高昂、智力开阔;当循环处于低潮期,体力衰减,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心神不宁,反应迟钝,智力抑制,工作效率低。特

别是临界期,体内生理变化剧烈,各器官协调机能下降,容易发生错误行为。 历史 早在本世纪初,德国医生菲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此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许多大、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智力周期是33天。在1937年。国际上召开了首届生物节律会议。到了1960年,在美国召开了专门讨论生物节律的国际会议,生物节律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式问世。1981年,《科学画报》杂志刊登《揭开生物节奏的秘密》的文章(1981年2月号)、将奇妙的生物节律介绍给国内读者,引起大家很大兴趣。以后,中国不少地方和部门也开展了生物节律的应用研究工作,国家有关部门曾发文件肯定生物节律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周期 二十世纪初,德国医生弗利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斯波达通过长期观察,揭开了其人体生物节律周期表中的奥秘。原来人体内存在着一个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期以及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期。以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成绩后,发现人类智力的波动周期为33天。这些就是人体的生物节律!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 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

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

初一生物学(北京版)第三章 生物体的结构 综合复习-3学习任务单

《生物体的结构综合复习》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多种细胞的观察、比较,阐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能并在新的情景中分析生物体各个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2.能从细胞的角度解释相关的生命活动,能用结构层次相关知识,解释多细胞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现象。 3.从结构与功能观的角度认同细胞在结构上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从局部与整体观的角度认同生物体是一个协调配合的统一整体 【课前预习任务】 任务一: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 请标出下列模式图中的细胞结构名称,并写出相应功能 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图例 图例

【课上学习任务】 任务一: 例1:月季是北京市市花,其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A.系统 B.器官 C.组织 D.细胞 例2:人体细胞需要不断获取营养、排出废物,细胞结构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例3:(2019北京市生物中考试题)衣藻是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藻类,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在水中自由活动 B.通过神经进行调节 C.自己制造有机营养 D.能够排出代谢废物 例4.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 B.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C.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D.细胞分化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分配 例5:将下列人体结构从微观到宏观层次排序,正确的是() ①神经元②大脑③神经组织④神经系统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例6.如图中A~E表示人体的结构层次,请据图分析后回答问题。 (1)A细胞通过形成B,使细胞的增加。 (2)B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形成C,人体的血液属于C中的组织。(3)D表示的结构层次是。 (4)人体具有而植物却没有的结构层次是图中的[ ] 。 (5)请你写出人体的结构层次: 任务二: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在胎盘、脐带中存在着一些具有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称为多能干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出多种细胞。 多能干细胞经过_________增加细胞数量,在这个过程中,细胞核中的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7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重点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难点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学教育 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 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 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后记:

第一单元溶解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28 课题1、它溶解了吗?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 活的自主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 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 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 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钟摆的秘密》教案

《钟摆的秘密》教案 北海路小学郭豆豆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摆的内部结构与摆的作用。 2、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知道钟摆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无关,但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在研究钟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尊重他人、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享受探究和成功带来的乐趣。 重点:钟摆的原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难点:摆长与摆摆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播放各式各样的摆钟图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些计时工具吗? 后边两个跟其他钟表有什么不同呢? 2、看伽利略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小伽利略很小就特别喜欢动脑子,思考问题。无论看到什么自然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总要问个为什么。17岁那年,已经在大学读书的伽利略又按期来到比萨大教堂做礼拜。虽然这是意大利最大、最豪华的教堂,但还是只能使用油点燃的灯。吊灯垂挂在空旷的教堂中央,点灯的人不小心碰着它或者是风悄悄吹进来的时候,它们就会像钟摆一样来回地摇摆。伽利略在不经意间注意到了这个众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他安静地凝视着空中,留心注意观察它们摇摆的规律。 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伽利略发现:绳子越长,摆动得越慢,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就越长;相反地,绳子越短,摆动得越快,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就越短;如果绳子的长短一样,那么每次摆动所需要的时间也就一样,这就是著名的“摆的等时定律”。 现在的钟摆和手表上时针、分针与秒针的原理,就是根据伽利略的“摆的等时定律”演化而来的。

后来,伽利略又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测量脉搏的“脉搏器”,作用也非常显著。 达·芬奇花了好几年画一个鸡蛋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其实,在科学领域,跟一个小东西“较真”的科学家还真不少,比如,在美国哈佛大学,有教授会为一根香蕉开一学期的课程,还有人花几年时间研究一个鸡蛋的诞生过程,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现在,有一个小问题也让科学家困惑了几百年,这个问题就是摆钟问题。 1582年,在意大利比萨大教堂里,牧师正在向人们讲道,这些人中有一个贫寒的大学生,他对讲道没有太大兴趣,反而被教堂天花板上的一个吊灯吸引了,这个吊灯在这个教堂里存在了很多年,风一吹就会来回摆动。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然而这个学生很敏锐,他在思索一个问题:尽管吊灯摆动距离越来越小,但往返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似乎都一样。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震动,吊灯的摆动会不会也遵循这个道理?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右手按住左腕的脉搏,心里默默计算着吊灯摆动的次数,结果发现它们之间确实有一定的关联。没等牧师讲道完,他急忙跑回家,也用绳子吊了一个东西来研究它的摆动规律,结果发现所吊东西的绳子长度一改变,摆动的周期就不一样。但是所吊东西的重量、摆动的角度大小和摆动的周期无关,这就是著名的“摆的等时性”原理,而这位发现者还不到20岁,他就是伽利略。 过去,人们总用流动物质的匀速流动来计时,比如沙漏、水漏。当时,包括伽利略在内的许多人认识到如果摆能做均匀的周期运动,那么它可能可以提高计时装置的精确度。不过,事实上,伽利略“摆的等时性”原理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摆的摆动角度实际上会影响摆的周期,而不是像伽利略说的毫无影响,如果依照伽利略的原理来设计摆钟,是不可能准时的。所以,第一个摆钟的真正发明还得等到17世纪,发明者是荷兰科学家惠更斯。 惠更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建立了向心力定律,提出动量守

新湘教版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教案

湘教版(新)小学二年级下科学 教案 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 第一课推拉游戏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感受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2. 科学探究通过“推手”、“拔河”游戏,观察、体验推力、拉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更多推、拉活动的感受与体验,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推力与拉力的相同与不同。 3. 科学态度、STSE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建立力与改造自然之 间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拔河用的小木棍、弹簧、纸箱子及相关课件。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读一读:推一推,拉一拉,你推我拉做游戏,玩玩小弹簧,捏捏橡皮泥,变化之中寻道理。 (二)新课学习 1. “推手”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各伸出一只手,两掌相对并接触在一起。

宣布开始后,两人手掌都向对方用力推手,看谁最先被推动。游戏中脚后移动者为胜。时间一到,立即停止游戏并归位。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推它,它也在推我!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力叫推力。 2. “拔河”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人同时分别握住同一根小棍的两端。宣布开始后,两人开始用力向自己这边拉。游戏中小棍后离开手或脚后移动者为胜。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又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拉它,它也在拉我!这种力叫拉力。推力和拉力都是常见的力。 3. 感受生活中的拉力和推力。 (1)拿出一根弹簧,两手用力向外拉开,感受拉力。 (2)准备一个纸箱子,用力使纸箱子移动,感受推力。 (3)交流: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了推和拉? 4. 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 (1)课件展示教材P3 四幅图。(帆船在海上前进、动物拉雪橇等)并逐一分析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推力还是拉力。 (2)练习:课件展示活动手册练习题图片。判断推力和拉力。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力与形变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 科学探究通过对球形、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橡皮泥的挤压、拉伸,比较施力前后橡皮泥形状的变化,发现力有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的作用效果;通过对弹簧、海绵等更多材料的研究,分析归纳出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通过对橡皮泥和弹簧等材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曾提到一些成人对儿童错误的看法——“儿童的思想、意识是空白的,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激发潜能、潜意识,他们想尽办法为孩子提供各种建议和指导,无论是感情智力还是意志都是如此,并且认为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成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孩子内心发展的需要,对于蒙台梭利的“扼杀孩子”指控,他们拒绝承认,也不能忍受,他们声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等等。。。。 这些看法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而且大多数的成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可以说成人还是不够了解儿童。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独具慧眼地认识道路孩子早期教育中最本质的问题。 她通过对儿童的认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详尽地描述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整本书强调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巨大的潜能,而成人为儿童所提供的帮助就是为儿童创造适宜他们心理与身体发展的成长环境,对儿童的表现给予充足的关注和尊重,以便儿童能在此环境中自我塑造和发展。在蒙台梭利的观点之中,对我比较有启发的,也是让我重新认识儿童的,是以下几点: 一、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儿童会在自我塑造中完成自我构建 由于两者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人和儿童不能相互适应对方的世界,成人世界往往复杂多变,而儿童的世界却是简单的。儿童的发展只需要一些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反而会阻碍发展。 因为儿童的教育始于其诞生的那一刻,儿童会有意识地模仿周围人去做事,在模仿中自我发展,所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十分必要。 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要详细了解儿童发展的需要,从心理角度,观察儿童,并了解、掌握儿童的内心是如何看待真实世界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只需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尊重孩子的内在需求,儿童的个性发展取决于自身。所以成人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活动。 儿童的成长有着一定的预定轨道,这是所有生物的特性——在成长过程中自我完善。 在与环境的不断接触中,儿童能用自己的意识发挥各种本能,完成“实体化”,即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从中形成自己的个性,但若成人在此过程中干预、破坏,那“实体化”的力量就不会完全发挥出来,甚至对发展起恶劣的影响。 二、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做 往往成人无意识的行为妨碍了孩子的成长。 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行为,也不能因为害怕孩子陷入危险而采取许多措施,这样的过度保护忽视了孩子内在精神的发展,影响孩子的能力发展,孩子就如此被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感知范围内。儿童受到太多的保护,以至于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大大减少,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正常化不是把孩子置于危险的境地,而是让孩子在此过程中学会谨慎地认识和控制危险,从而即便身处险境也能够生存”。 成人在儿童想独立完成某事的过程中无意地设置了许多障碍,将孩子排斥在环境之外,不理解孩子工作的重要性,顾虑太多,应放手让孩子动手做。成人往往会无意识地用自己的行为标准来衡量儿童的行为,判断孩子不行又不能,因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破坏了孩子建设性行为的发展。长久的帮助让孩子对成人有依赖性,而懒于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富有活力的创造性思维渐渐衰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声音 第1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是多样的。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第2课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第3课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4课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声音传播的应用:(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第5五课噪声控制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级”,单位:分贝。 噪声的危害: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方面控制噪声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保护听力的方法:①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②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③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④远离噪声。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 第1课我们的消化 1.人类对人体研究历史 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用“解剖(pōu)的方法”来研究人体。

神奇的人体生物钟

神奇的人体生物钟 人体生物钟(或称人体生物节律)理论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门科学。人们早就发现,一个人有时体力充沛,精神焕发、情绪高潮、才思敏捷、记忆力强,有时却浑身困乏、情绪消沉、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本世纪初,德国柏林的医生威廉弗里斯和奥地利维也纳的心理学家赫乐曼斯沃博达,这两位素不相识的科学家,各自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最早提出了人体生物钟理论。他们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大量事实进行分析后惊奇地发现:人的体力存在着一个从出生之日算起以23天为一周期的"体力盛衰周期"人的感情和精神状况则存在着一个从出生之日算起以28天为一周期的"情绪波动周期",,经过二十年后,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特尔切尔教授发现了人的智力存在着一个从出生之日算起以33天为一个周期的"智力强弱周期"。他们的发现揭开了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存在着周期性变化的秘密。后来,人们把这三位科学家发现的三个生物节奏总结为"人体生物三节律",因为这三个节律象钟表一样循环往复,又被人们称作"人体生物钟",外国人叫做"PSI周期"。 注:PSI是英文Physical(体力)、Sensitive(情绪)、Intellectual (智力)的缩写。 人体生物钟在运行中,呈正弦曲线变化,体力生物钟一周期是

23天,情绪钟一周期是28天,智力钟一周期是33天。人体生物钟从0开始,进入高潮期,经过1/4周期时为高峰日,高峰日前后2-3天为"最高峰区"。高峰日后开始向低潮期过渡,到达1/2周期时,正是高潮期向低潮期过渡交替的日子,称为"下降临界日"。此后便进入低潮期,到达3/4周期时为低谷日,低谷日前后2-3天为"最低潮区"。低谷日过后开始上升,向高潮期过渡,到达整周期(0周期)时,称为"上升临界日",生物钟完成一个周期的运行,进入另一个周期运行。临界日前后1-2天称为临界期("危险期")。 人体生物钟理论一出现,立即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于人体生物钟理论的形容和应用。1937年在瑞典成立了国际生物节律学会(也称时间生物学会),许多国家成立了分会。 1960年,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科学家,包括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内科学家、教育学家等,在美国长岛召开了一次专题讨论生物节律(生物钟)的国际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生物节律是生物的内在节律,也是当今生物学中的重大课题。这次会议标志着人体生物钟理论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许多国家把生物钟理论应用于交通管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美国一家微型汽车运输公司,对驾驶员的生物节奏进行了测定,司机在临界期时,就发出黄牌警告,提醒司机注意安全,对于不听从警告的司机则扣下执照,结果车祸减少60%。有些国家规定:医生在临界期是不能拿手术刀的;病人处于临界期也不能动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