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倍数与因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70-7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

72-7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

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试一

试”。例1通过用让学生用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不

同的长方形的操作,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让学生经历动

手操作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还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

于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创新思维。确保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例2教学通过自学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接着通

过“试一试”让学生再找出两个数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

察这三个例子,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数、最大的数

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

的难点,教师利用乘除法算式目的有两个:一、可以很好

的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二、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因

数的找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接着通过“试一试”让学生

再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例子,发现

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数、最大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想想做做第1题利用倍数和因数的概念阐述两个数的关

系;第2、3题结合现实生活加深对倍数、因数意义的理解,

初步体会倍数、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第4题让学生

练习写出几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巩固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

的方法。第五题游戏设计目的有三个:一、可以再次调动

学生学习积极性。二、复习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三、还可以

巩固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

习,加深了对倍数、因数概念以及一个数倍数和因数求法

的理解,获取快速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最佳解题

策略。最后的游戏安排,既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又在娱

乐中体会到今天学习的知识蕴含在其中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

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0自

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

象概括能力。

3. 使学生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

奇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准备: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建立表象,直观描述

1、经历动手操作活动,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每组同学的桌子上都有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请

你用它,拼成一个长方形。想想看有多少种不同的拼

法?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并且用乘法算式把自

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填在老师发给你的这张表里面,

并在小组内交流。

(1)、每排4个,摆3排。 4×3=12。

(2)、每排6个,摆2排。 6×2=12

(3)、每排12个,摆1排。 12×1=12

因为 4×3=12,所以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

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学生读)

根据这种说法,你能说说6×2=12和12×1=12吗?

试一试:

因为6×2=12 所以。

因为12×1=12所以。

学生出题回答2-3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1)、教学求一个数的倍数

18÷6=3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在刚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知道12是3的倍数18也是3

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和18这两个呢?那

还有没有其他3的倍数了?

学生自学。

(2)反馈:一个数的倍数有那些特点?

刚刚我们在找3的倍数的时候,有的找前面去了,有时候

找后面去了你能不能找到找3的倍数的好方法呢?学生回

答,补充。

(3)教师小结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a、试一试

2的倍数有:。

50以内5的倍数有:。

b.判断:

(1)、17的最小倍数是34.

(2)、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6是倍数

3、合作交流,教学求一个数的因数

小组合作交流,找出36的因数;

()×()=36 36÷( )=( )

()×()=36 36÷( )=( )

()×()=36 36÷( )=( )

()×()=36 36÷( )=( )

()×()=36 36÷( )=( )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比较方法(按顺序一组一组的找),你能按从小到大的的顺序说出36的因数吗?你能不能找出一个数因数它有那些特点呢?也从这三方面讨论一下,

教师小结一个数因数的求法以及因数的特点。

练习:

找出16的因数?

学生回答,指名补充,教师板书。

指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的时候指的是不为0的自然数

三、强化练习,巩固加深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

1、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核对。在班内交流

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指名展示交流

3、选做题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交流,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4、游戏:快乐大转盘。(出示多媒体课件)

两个同心圆:内圆数字:8;外圆数字:1、24、2、48、4、

16、32、80。

①转盘转动,停下时指针指着数字几,指名学生说8和这个

数字的倍数因数关系。

师:就这样玩还不够,我们再来个比赛,敢不敢接受比赛?

规则:如果转到数是8的倍数,我和听课的老师就赢了;如

果转到数是8的因数,你们就赢了。

生强烈抗议:我们不划算!

生:8的因数只有3个,而8的倍数有5个。

师:这种情况你们自己来设计。请你自己设计出来的数,不

管怎么转,都是自己赢。要用到今天的知识,并且数字不能

重复。

②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大转盘,老师给出中间数字是36,要求:

必须保证每次比赛结果都是学生赢。

③给出中间数字24,要求:要保证每次比赛结果让老师赢。

④给出中间数字10,要求:每次比赛结果赢的机会老师和学生

一样多。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15页。教材通过创设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认识的数。学生在叙述这些数的实际意义中,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就生活在一个数的世界里。通过学生分一分的活动,引出自然数、整数的概念。在学生认识整数后,教材并没有从整数的概念入手来认识倍数与因数,而是利用整数乘法认识的,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这又是学好找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2和5的倍数特征后,能轻松地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在学习找因数时,教材安排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学生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这一安排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找质数也用了-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这些数分为两类,一揭示指数和合数的概念,进而认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后一节安排了专题活动---数的奇偶性,它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的机会。 二、学生分析。 根据对学生的前测得知:学生对分数和小数有初步的了解,对负数不够了解,对整数的理解是没有零头的数,如500,30等,但是学生对数的世界充满好奇,并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学生在探索中有能力揭示2,3,5的倍数的特征。但是概括特征时,语言还需要教师指导;对因数这个名词,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已经认识,结合拼长方形列算式,找因数,学生容易接受;学生在掌握2,3,5的倍数特征以及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后有利于找质数的学

习,找质数比较抽象,在教学时要注重找出质数的方法的多样性及灵活性;在前五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奇数和偶数等知识。 三、设计理念。 课前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对数的回忆,从书上给的0,1,2,3,4,5,6等几个特殊数的认识推广到更多,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教师只是指导其进行归纳;此外,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表面到实质发现;同时,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 四、教学要求。 教的要求: A.教师要熟读教材,理清本单元知识层次和意义,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B.准备每节课的教具,安排学生准备学具,提前布置预习及学生课前该完成的任务,设计问题导学单和问题训练拓展单。 学的要求: A.积极认真对本单元进行结构化预习,会发现问题,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上课必需的学具,完成导学单、训练单; B.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分工角色职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为别人提供服务。 五、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认识自然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倍数与因数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31----32页内容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二、设计思想: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理解。 六、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教法学法点拨引导、自主讨论[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313567920.html,] 学习时数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课件展示西方龙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西方的“龙”是一种怪兽。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被称“Dragon”的怪兽,在大 部分希腊神话中,龙都是扮演着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或被愚弄的对象。大约在公元2世纪,欧洲龙的 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 狡诈、残暴。常以人或动物为食,喜欢呆在储藏金银和宝藏的地方,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 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313567920.html,] “龙”是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中国龙与帝王有密 切的关系,有真龙天子、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跟“龙”相关的词语还有“龙凤呈祥、龙腾 虎跃、生龙活虎”等。)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鲜明地体现在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中,而且不仅体现在个别字词的 含义不同上。(阅读对话) 美国游客: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kindness.[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313567920.html,] 中国导游:Not at all .It’s my duty to take good care of old people. 美国游客从导游的回答中得到了两个不良信息: 1、自己是老年人,西方人忌讳说别人“老”,“老”是没有活力的代称;[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313567920.html,] 2、以为导游只是在尽责,并不是真心想为他人服务。 再比如西方人通常不问客人这两个问题: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doing? 因为他们认为所问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313567920.html,] 总结:说话者的语言通过语言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决定了说话者的世界观。这种 语言系统是说话者同他的本族文化一起继承下来的。可见,语言反映着民族心理,语言现象的背后, 是文化。 二、讨论:结合材料,谈谈这些材料中的语言现象传达了哪些文化信息? 什么是文化?[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313567920.html,]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 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 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1、从文字看民族生活和历史 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语言则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通过语言 文字来直接了解早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从“安”、“家”、“姓”这几个字中可以得 到哪些文化信息? (“安”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女”。宝盖头代表房屋,那么“安”字的意思就是家里有个女人。“家”是屋子底下有一头猪,猪是古时人们财富的象征,可见猪的地位之高了,但似乎光有头猪,这 个“家”并不完整,也并不和谐,往“家”里再领个女人回来,如此才算是真正地“安”“家”了,这正反映了母系社会的一种文化,母系社会实行走婚制,家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子占据着统治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自己探索出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理解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探索出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就要开始了,淘气与笑笑所在的班级分别排出了下面两种队形,你能算一算他们两个班各有多少人吗?9×4=36(人) 5×7=35(人) 2.大家别小看了这两道很普通的乘法算式,里面却蕴含了丰富的学问,咱们就以9×4=36为例,在这道算式中,4、9、36分别叫什么?乘数和积之间还有一种更具体的关系,想知道吗?请翻开教材31页自学“认一认”部分。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认识倍数与因数 1.学生自学。 2.通过自学,发现4、9和36有什么样的关系了吗? 3.学生汇报。 4.在这两句话中出现了两个数学名词,它们是?(因数和倍数) 5.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倍数与因数。(板书课题) 6.刚才在你自学的时候,智慧老人告诉我们一句很关键的话,你注意到了吗? 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什么是自然数?那也就是在1、2、3……这些自然数的基础上研究倍数与因数。 7.那你还能根据其它的乘法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

因数吗? 请个别同学说乘法算式,其他同学来回答倍数与因数的问题。 8.老师这有两道算式,谁来试一试。 45÷5=9 1×36=36 用心倾听的同学一定会发现,1×36=36 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话特别拗口,就像绕口令一样,是哪两句? 36是36的因数,36是36的倍数。 既然这两么拗口,那能不能直接说36是因数,36是倍数呢? (不能)这样的话就不知道36是谁的因数,36是谁的倍数了,因数与倍数在数学中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表达时一定要讲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通过这道题你还有发现吗? 一个数是它本身的因数,也是它本身的倍数。 (二)找倍数 1.刚才我们是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来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那现在老师如果给你几个数,你能判断一下谁是7的倍数吗?注意要说清你的理由。7、14、17、25、77 2.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3.学生汇报。 4.其实要找出7的倍数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找出7的所有倍数?下面就请小组合作来找7的倍数,不过在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7的倍数?老师只给你3分钟的时间,看看哪一个小组找到的数有序、多。 (1)学生找 (2)小组汇报。用7去分别与1、2、3……相乘,所得的积就是7的倍数。 (3)小结: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7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不能) 为什么?因为7的倍数有无数个。所以我们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可以背这个数的乘法口诀!如一七得七……,一般可以从小到大写5个,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5.请同学们快速写出100以内8的倍数。(师板书) 6.根据板书,观察7、8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吗?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

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2.1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性质,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都知道一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知道整数的概念(目前小学阶段不包括负整数)。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1、激情导入:唐僧和孙悟空之间是师徒,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出课题。 2、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 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 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4、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因数和倍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冯春明备课时间3/11 课题因数与倍数课型讲授课 三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维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目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标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创新点探讨总结因数与倍数关系 空白点动手找因数,倍数 教具准备生: 12 个同样的正方形, 师: ppt 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创作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 的关系是 ,, ?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 生:父子、父女、母子、母女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 ?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是师 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 节课,我 们一起讨论两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的关 系。 板书:因数和倍 数。 二、认识因数和倍 数 师:课前,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12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 方形卡片,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卡片拿出来,请看:课 件 生: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动手操作,师巡视并适当给予指导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刚才我们 用12个正方形拼出了不同的长方形,根据摆 法我们还写出 了 3 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如:课 件 生读 红 色字部分 师:谁能根据6*2=12 ,接下去仿 4*3=12 也说 4 句他们之间 关系的话?怎么说呢?

12*1=12 板书: 12 的因数有: 1 2 3 4 6 12 三、求一个数的因 数 从 12 的因数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数都有它的因数,而且不

止一个,找到一个并不难,难的是想办法把他的所有的因数 无遗漏的全部找出来,老师相信你们能办得到,有信心吗? 课件例 1 (小组合作,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过渡语:小组合作中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 与进来,小组合作发挥的是集体的智慧,我希望能看到 你们合作中的勇敢发言和合作后汇报时集体智慧的闪现。 学生合作,师巡视并指导 师:同学们都很积极,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小组合作 的结果,, 方法:一乘法二除法 板书 18=1*18 18=2*9 ......... 适时表扬:方法真好等。 板书:表示方法:1、18 的因数有: 1、 2、 3、 6、9、 18 2、集合 归纳:观察 12 18 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 是本身,一个数的因数通常是成对出现的。 总结: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总结后课件 师:同学们归纳总结的真好:已经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方法,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练习1:再找一找30 的因数有 那些。 学生自主完成,师巡视,指明板演 练习 2:找 36 的因数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而且找的又 准又快 学是为了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训练场来检验一下 你学到的方法是否能得到最好的运用。 拓展练习: 1、 [ 猜一猜 ] 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 平方厘米,如果长和宽都是整数,猜一猜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 摆一摆 ] 如果把24 个棱长 是 1 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 长方体。想一想每排摆几个?摆了这样的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并和同桌交流。学生边操作、边汇报,边板书: 24×1=24 12×2=24 2、下 面我 们就 用这些算式 来研究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初步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2、自己探索出求一个数倍数与因数的方法。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与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含义,理解它们之间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探索出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就要开始了,淘气与笑笑所在的班级分别排出了下面两种队形,您能算一算她们两个班各有多少人不?9×4=36(人) 5×7=35(人) 2、大家别小瞧了这两道很普通的乘法算式,里面却蕴含了丰富的学问,咱们就以9×4=36为例,在这道算式中,4、9、36分别叫什么?乘数与积之间还有一种更具体的关系,想知道不?请翻开教材31页自学“认一认”部分。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认识倍数与因数 1、学生自学。 2、通过自学,发现4、9与36有什么样的关系了不? 3、学生汇报。 4、在这两句话中出现了两个数学名词,它们就是?(因数与倍数) 5、揭题:这就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倍数与因数。(板书课题) 6、刚才在您自学的时候,智慧老人告诉我们一句很关键的话,您注意到了不? 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与因数。什么就是自然数?那也就就是在1、2、3……这些自然数的基础上研究倍数与因数。 7、那您还能根据其它的乘法算式说一说谁就是谁的倍数?谁就是谁的因数不? 请个别同学说乘法算式,其她同学来回答倍数与因数的问题。

8、老师这有两道算式,谁来试一试。 45÷5=9 1×36=36 用心倾听的同学一定会发现,1×36=36 说因数与倍数时,有两句话特别拗口,就像绕口令一样,就是哪两句? 36就是36的因数,36就是36的倍数。 既然这两么拗口,那能不能直接说36就是因数,36就是倍数呢? (不能) 这样的话就不知道36就是谁的因数,36就是谁的倍数了,因数与倍数在数学中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表达时一定要讲清谁就是谁的因数,谁就是谁的倍数。 通过这道题您还有发现不? 一个数就是它本身的因数,也就是它本身的倍数。 (二)找倍数 1、刚才我们就是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来判断谁就是谁的倍数,谁就是谁的因数。那现在老师如果给您几个数,您能判断一下谁就是7的倍数不?注意要说清您的理由。7、14、17、25、77 2、与同桌交流一下您的想法。 3、学生汇报。 4、其实要找出7的倍数并不难,难的就是您能不能找出7的所有倍数?下面就请小组合作来找7的倍数,不过在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7的倍数?老师只给您3分钟的时间,瞧瞧哪一个小组找到的数有序、多。 (1)学生找 (2)小组汇报。用7去分别与1、2、3……相乘,所得的积就就是7的倍数。 (3)小结:如果给您更长的时间,您能把7的倍数全部写出来不?(不能) 为什么?因为7的倍数有无数个。所以我们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可以背这个数的乘法口诀!如一七得七……,一般可以从小到大写5个,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5、请同学们快速写出100以内8的倍数。(师板书) 6、根据板书,观察 7、8的倍数您有什么发现不?最小的倍数都就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知道了找倍数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来帮助小兔子回家吧!

《23学与问》教案.docx

23《学与问》第一课时教案 海口市第二十小学叶春霞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 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木文,知道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学问” 一词,指名读,学问指的是什么?(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有什么不同呢?(学习与提问) 3、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岀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23课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2、检查生字词。

3、提问: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岀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 师: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在课文第5自然段找一找。 出示厶“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齐读。 师:“相辅相成”指什么?(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师:这两句话一句在文章开头,起的作用是一一总领全文,一句在文章结尾,起的 作用是一一总结全文。两句话形成的关系是一一首尾呼应。 4、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一一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指什么?(喜欢、喜爱)。齐读词语两遍。 5、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课文第一、第五自然段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4自然段。 (2)学生汇报。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讲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 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口尼。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 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自由朗读,思考: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好问的? 出示句子: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自己探索出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理解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探索出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就要开始了,淘气与笑笑所在的班级分别排出了下面两种队形,你能算一算他们两个班各有多少人吗?9×4=36(人) 5×7=35(人) 2.大家别小看了这两道很普通的乘法算式,里面却蕴含了丰富的学问,咱们就以9×4=36为例,在这道算式中,4、9、36分别叫什么?乘数和积之间还有一种更具体的关系,想知道吗?请翻开教材31页自学“认一认”部分。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认识倍数与因数 1.学生自学。 2.通过自学,发现4、9和36有什么样的关系了吗? 3.学生汇报。 4.在这两句话中出现了两个数学名词,它们是?(因数和倍数) 5.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倍数与因数。(板书课题) 6.刚才在你自学的时候,智慧老人告诉我们一句很关键的话,你注意到了吗? 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什么是自然数?那也就是在1、2、3……这些自然数的基础上研究倍数与因数。 7.那你还能根据其它的乘法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请个别同学说乘法算式,其他同学来回答倍数与因数的问题。

8.老师这有两道算式,谁来试一试。 45÷5=9 1×36=36 用心倾听的同学一定会发现,1×36=36 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话特别拗口,就像绕口令一样,是哪两句? 36是36的因数,36是36的倍数。 既然这两么拗口,那能不能直接说36是因数,36是倍数呢? (不能)这样的话就不知道36是谁的因数,36是谁的倍数了,因数与倍数在数学中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表达时一定要讲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通过这道题你还有发现吗? 一个数是它本身的因数,也是它本身的倍数。 (二)找倍数 1.刚才我们是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来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那现在老师如果给你几个数,你能判断一下谁是7的倍数吗?注意要说清你的理由。7、14、17、25、77 2.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3.学生汇报。 4.其实要找出7的倍数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找出7的所有倍数?下面就请小组合作来找7的倍数,不过在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7的倍数?老师只给你3分钟的时间,看看哪一个小组找到的数有序、多。 (1)学生找 (2)小组汇报。用7去分别与1、2、3……相乘,所得的积就是7的倍数。 (3)小结: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7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不能) 为什么?因为7的倍数有无数个。所以我们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可以背这个数的乘法口诀!如一七得七……,一般可以从小到大写5个,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5.请同学们快速写出100以内8的倍数。(师板书) 6.根据板书,观察7、8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吗?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知道了找倍数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来帮助小兔子回家吧!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三班王敏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 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教案

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再比如:我们班的曹雪飞与贺正博之间是同桌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我们可以说曹雪飞是贺正博的同桌,或者说贺正博是曹雪飞的同桌,而不能说曹雪飞是同桌!在数学王国里,在整数乘法中也存在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体会关系,再通过同桌关系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进而为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说:图上有两行飞机,每行六架,一共有12架。(注意培养学生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即:数学语言要求简练严谨)教师:你们能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2×6=12 2. 出示: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注:由乘法算式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3.教师出示图2:师:根据图上的内容,可以写出怎样的算 式?3×4=12从这道算式中,你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进而加深因数倍数关系的认识。)教师小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4、师:谁来说一道乘法算式考考大家。(指名生说一说) 5、让其他学生来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注:可以让几位学生互相说一说。) 6、看来都难不住你们,那老师来考考你们:18÷3=6在这道算式中,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设计意图:18÷3=6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 (二)找因数:

《问说》_教案教学设计

《问说》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接近)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

当多的排偶句。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阐明中心论点。被删除的是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被删除的第3段,以古人好问为例,对比古今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第4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问的内容和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2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第3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此段删除的文字是: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被删除的第5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 学与问-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4.指导书写。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课前质疑归纳: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明确学习任务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四、学生自主共学 五、交流反馈 1.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六、当堂训练

2014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教案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教学内容:倍数与因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教材情境图,从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9×4=36(人) 5×7=35(人) 说说在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名称及所表达的意义。 2、认一认。 以9×4=36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这里出现了两个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今天我们就来学校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二、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1、师:根据5×7=35,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又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2=9,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根据算式说一说。 出示25×3=75,20×5=100. 师:25和3是75的什么?75是3的什么?也是25的什么?(抽生答) 师:如果我们说25是因数,75是倍数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自主讨论,说明理由。

老师小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是因数或倍数,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因数或谁是谁的倍数。 3、找7的倍数。 师:找到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组长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知道了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学会了怎样判断哪些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5×7=35 5和7是35的因数,35是5和7的倍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 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2、5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