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态环境论述云南省植被的分布

结合生态环境论述云南省植被的分布
结合生态环境论述云南省植被的分布

结合生态环境论述云南省植被的分布

摘要: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由于地貌复杂,使得省内热、水、土等条件的空间差异十分突出,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云南、生态环环境、植被分布

On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n Yunnan Province integrated with ecosystem Abstract: Yunnan is in relatively low latitude, it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alternative function of southwest monsoon and west wind circulation season of Indian Ocean. Thereby it is featured with Southern-Asia traits: dry season and wet-season are clearly distinguished while the annual yea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small, yet the eastern part is impacted by eastern-Asia monsoon and with high mountain climate, the radiation is quite strong of the sun, also, the daily temperature range is wid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physical landscape, the heat, water as well as earth condition within Yunnan province are distinct, forming the complex natural environment manifested by the indigenous vegetation.

Keywords: Yunn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云南省就其整体而言是一个雄伟的高原 境内地势高耸 呈北高南低的倾斜。由于其内部山岳高耸 河谷深嵌 地貌结构十分复杂。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 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 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 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 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 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 日温差大等特点。不同的植物种、植物群落或植被类型所适宜的或可能适应的气候范围 即以植被类型作为气候类型或分区的标志。植物、植被、植物群落、土壤的类型以及它们的三度空间分布 都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植物地理气候指标涉及3方面 ①气候因素的性质 其量度及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 ②各植物种在遗传本质上对气候的需求和反应 ③植被或生物群落与气候因素的特定关系 这不仅是个别种对气候反应的简单总和。

1 云南省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类型

1.1 云南的气候特点云南气候类型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

温度带和湿度带与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常常是密切相关。许多植物种分布的垂直高度、纬度和大陆度的界限往往限于临界低温 地理界限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等温线通常是对应的。北半球寒温性针叶林带的北界或山地上限,通常与7月份平均温度为10℃的等温线一致 夏绿阔叶林带分布的北界或山地上限 则往往与1月均温0℃的等温线一致。但是由于植物和植被的分布不仅取决于气候 还取决于历史上的原因、生物或人为因素 植物或植被分布界限与等温线并非经常吻合。某种植物可能适应于某个气候区 但还来不及分布到那里 或由于生物竞争、地形障碍等原因而不存在于该地区 植物种的进化和植被的形成也常落后于气候变化。

云南省的气候特点既不同于南亚 也不同于东亚的气候。东亚地区的气候受东亚季风影响较大。冬季受蒙古高压的控制 盛行西北季风 而夏季由于太平洋上高压的影响改为东南季风这两种风向为180°夹角 两者一年完成一次循环。南亚地区受热带季风影响较大 冬季盛行东北风 夏季由于行星风带的南移 盛行西南风。而云南的季风气候则是冬季盛行西南偏西的风向 夏季则盛行西南偏南的风向 两种风向的夹角不到60° 与季风定义有些出入 。故它与南亚、东亚的季风均有所不同。冬季干燥 夏季潮湿多雨。此特点与南亚季风相似。冬季温度偏高 夏季温度偏低

1.2云南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①气温的地区差异。云南省内南北向的温度梯度极为明显 而这种热量水平的南北差异 产生于北高南低倾斜地势的基础之上 所以它们的大致范围受到地势的特点的影响。一般热带在东南、南、西南三个方向围绕云南高原的边缘分布 而高原寒温带则偏处于滇西北的一隅 另外 高原的大部分则属于亚热带。同时 云南地势起伏大 地貌复杂 气温的垂直差异十分显著。②降水量的地区差异。云南年降水两的分布总趋势是南多北少。雨季开始时期的早迟 其分布与雨量多少的分布大致吻合 即雨量多的地区 雨季来临也比较早 雨量少的地区 雨季开始也比较晚。其间约有一个半月的参差。③错综复杂的热量和水分配合状况。在云南植被的环境中 地貌的作用主要在于它在区域的大气候背景之下 对于热量和水分的配置起着支配性的影响。不仅对于地方气候、山地气候和小气候特点的形成 而且对于地表水 地下水 以及土壤等等的水文地理特点的形成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而其中 地貌对于气温和水分条件的作用 以及造成的结果又各自具有其不同的特点。云南错综复杂的地貌形态 使得气温以及雨量的分布 两者之间的配合状况都显得十分复杂多样。

1 .3 云南省的热区特点

云南省以其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 而滇南热带地区( 云南热区) 更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在我国热区的研究与开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云南热区是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地区的统称。即热量条件满足于≥10℃年积温60000 ( 3以上 年平均气温>18℃ 最冷月平均气温> 10℃的地区[2]。根据有关资料 云南热区总面积8×10k m2左右 约占全省面积的20 分布于全省15个州、市的99个县、市(区)。因此可以说 热区是云南大的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热层 是云南巨大的山地系统的组成部分 这是云南热区最为重要的特点。

1.4 云南地貌形态的基本特点

云南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下降 最高处的是滇西北海拔6740米的怒山山脉主峰卡格博峰 终年白雪皑皑 最低端的是滇南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元江出境处 海拔仅76 4米 常年阳光明媚 青翠苍郁 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公里 海拔高差竟达6663 6米。滇东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石灰岩地层 造就了林立的奇石 多姿的峰林 奇特的溶洞 壮观的叠水瀑布。滇西横断山脉系青藏高原南延部分 高黎贡山 云岭山脉 巍峨神奇 深邃陡峻 高耸入云 直刺苍穹。大山之间 金沙江 澜沧江 怒江 汹涌奔腾 形成了世界闻名的高山峡谷地貌。地势呈北高南低倾斜 从南到北逐级作梯层式下降。云南地貌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的切割高原特点。按照高原面解体的进程及其表现特点 云南省内可以大致沿点苍山-哀牢山为界划分为两大部分。此界以东 地貌一丘陵状高原为主 地势起伏较为和缓 高原盆地较多 而高山深谷很少。这一范围内又可大致以沿昆明—河口线铁路为界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石灰岩岩溶高原 西部为滇中的断陷湖盆高原。点苍山-哀牢山一线以西的西南部分是分割得较为破碎的山原地貌。

1.5 河流与湖泊众多

云南省境内 分布着大大小小600多条河流 它们有的源远流长 流经数省乃至数国 有的较为短小 仅在省内便汇入干流 它们分属金沙江 澜沧江 怒江 红河 南盘江 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 分别流入东海 南海 安达曼海。云南河流水系结为山地型河流 河床陡窄 水流湍急 落差大 瀑布多。云南地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深嵌于高原面以下的纵横交错的河谷 对高原地貌具有显著的分割作用。这许多深切的河谷 一般都呈峡谷的形态。局部河段两侧开展为稍宽的盆地 可成为低盆地和新盆地。这些河谷的底部与高原面之间通常都有很大的高差。云南的湖泊多为断陷湖泊 主要因断层陷落而成 一般具有形状狭长 岸陡底部较平等特点。云南的湖泊 全部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区 积水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 蓄水量约2900亿立方米 多为淡水湖。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滇池 约300平方公里 最深的是抚仙湖 最深处达155米 海拔最高的湖泊是德钦的那错海 海拔

达4960米 湖水透明度最高的是泸沽湖 透明度达12米。

1.6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是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地区的地貌。可溶性岩石主要是指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及卤盐类等岩石。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 溶解和沉淀 为主 机械过程 流水侵蚀与沉积 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 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称为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出露地区 面积超过124*104km2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 共55*104km2 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喀斯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尤其以砂矿为突出 奇特的地貌景观又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地下洞穴中所埋藏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但是喀斯特地区经常发生地基破裂 水库漏水和地表缺水等现象 不论对生产和生活都带来许多弊端。

1.7 冰川与冰缘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 气候寒冷 在年平均温度0℃以下地方 地表常被冰雪覆盖或埋藏着多年冻土。我国冰川、冰缘作用区的面积估计达225·104km2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强。在第四纪最大冰期时 冰川、冰缘作用区的面积更为广泛。在这广大范围内 冰川冻融作用强烈地塑蚀着地表形态 引起了一系列的地质、地貌过程 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冰川和冰缘地貌。滇西纵谷区 山高谷深 崖悬坡陡 梅里雪山 主峰海拔高达6740米 白马雪山 哈巴雪山 玉龙雪山 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

1.8 重力地貌

云南是高原又是山地 坡地重力地貌对云南来说十分普遍 但又必须引起重视。因为块体运动经常突然发生 而且来势凶猛 云南的交通、厂矿、城镇、都会受到影响 人民的生命安全遭到威胁。我们在云南的这二十天的考察中 正巧是云南的雨季 是重力地貌引起的灾害的高发期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重力地貌对云南的影响。

1.9 土壤类型的多样

云南自然条件复杂 成土因素差异很大 土壤类型很多 分布错综 而不同的土壤条件具有相应的自然植被。云南的红壤系列包括云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广泛分布的各种红色和黄色的酸性土壤 主要由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紫色土、燥红土及石灰岩土等。这些土类发育过程中 脱硅和富铝化过程明显 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 硅和盐基遭到淋失 钙、镁、钾残留量很微 粘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 铁铝氧化物从风化壳到土体都有明显聚集。自然植被下的这些土壤中生物循环强烈 土壤表层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枯枝落叶 这些大量的生物残体 通过分解吸收 使大量的营养元素重新回到土壤中。由于富铝化和生物富积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是这一类土壤形成的特点 所以随着热量、水分条件的不同 土壤也和植被一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点。

2 云南植被的分布

云南处于东亚植物区系与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区 又为泛北极植物区系与古热带植物区系的交错地带 是世界上罕见的多种植物区系的荟萃之地。云南汇集了众多的植物种类 形成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有种子植物299科 2076属 约15000种 占全国种子植物种类总数的50% 是世界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之一 也是一些重要物种的原产地 其中许多为珍稀濒临物种。故云南素有“植物王国”、“药材宝库”、“竹类分布中心”等美称。

云南的气候因素与地势因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使得云南的植被具有种类多、变化快、分布广的特点。云南的植被水平地带是由纬度和海拔相结合所形成的 称为“山原型水平地带”。云南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纬度加上海拔的共同作用 从北至南形成的气候带从暖温带变化到热带 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植被带。但云南地势从北到南并非顺势而下 中间山地相间、连绵起伏。因此 往往会产生纬度高、海拔低的地区与纬度低、海拔高的地方具有同类植被的现象。如 位于昆明与金平之间的开远 北纬23°50′ 位于回归线

以北 由于海拔低、降水少、有焚风作用 使得开远的植被在物种上与西双版纳相近 有鸡蛋花、鱼尾葵、凤凰木、南洋杉、印度橡胶等热带植物。且由于云南有山地 植被除了具有水平变化外 还有垂直变化。它有热带的橡胶树 亚热带的竹林 温带的松树、草甸 还有寒带的苔原。而形成这一景观的基本因素是 云南热带季风的气候条件和多山的高原地貌。云南植被的地带性分布包括 经向地带性分布、水平地带性分布和非地带性植被分布。云南植被的地理分布包括两个方面 植被的水平分布和植被的垂直分布。

2.1 云南省植物的水平分布规律

由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 太阳辐射——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 从南到北具有规律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使得植被沿纬度方向也有有规律地更替 这就是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同时 植被因水分状况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 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在云南 植被的经度地带性表现的较少 植被的水平地带性主要表现在纬度上。其植被的水平分布有以下规律。

云南的植被水平地带是“山原型水平地带” 山原型水平地带的每一个带内 盆地的海拔高度不是整齐划一的 但处于一定的纬度和海拔范围之中 而且有属于群系组一级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和一定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所表征。各带内部东西之间仍有变化 带与带之间在接触面的一定范围中植被互有交错或在少数地点还有植物种类混杂的现象。但作为群落的整体 不同水平带植被类型各具其本身的特征 类型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据此 云南植被的水平地带是 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带 北纬23°30′以南 盆地海拔900米以下。至滇西南至北纬25° 盆地海拔960米 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北纬23°30′-25°以北 盆地海拔1200-1400米上下 相当于我国东部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带 以滇中高原为主体 盆地海拔1600-1900米上下 相当于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例如从高纬度到低纬度几个个具有代表性的纬度带分别是 体现了云南植被的水平分布 它的变化之快、种类之多。①丽江属于暖温带 在滇西北地区植被主要是云南松林以及一些高山松。它的植被主要是云南松林。②大理在昆明的西面 属于北亚热带以云南松为主却没有高山松。③昆明也属于北亚热带。这里的松林是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 这些松林与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混生 形成“松栎混交林”。④路南属于中亚热带灌木增多 出现了云南松与灌丛的混交林。⑥开远 由于海拔低、降水少、且有焚风作用 开远出现了热带植物 有凤凰木、南洋杉等。由于云南的植被水平地带是由纬度和海拔相结合所形成的“山原型水平地带”。这些应在西双版纳出现的植物在这里就出现了。⑦个旧属于南亚热带.从个旧向南 群山迭起 山上的植被浓密 出现了大片的竹林。林下有灌木层和草本层。⑩勐拉属于热带。勐拉有不少热带植物 如 橡胶。

2.2云南省植被的垂直分布

云南植被的垂直分布可大致分为

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①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由海拔最低开始 植被垂直带的顺序是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1900-2500米 ——湿性常绿阔叶林 2500-2900米 ——云南铁杉林及常绿针阔叶混交林 2900-3200米 ——云、冷杉林 3200-4100米 ——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 4000-4700米 。②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热带雨林、季雨林分布地区的山地植被分布有两个系列 我们接触的是位于滇东南 即湿润雨林分布地区 的潮湿的热带山地植被垂直系列——金平县的分水岭自然保护区。由海拔最低开始 植被垂直带的顺序是 热带湿润雨林 海拔300-500米以下 —热带季节雨林 300-700米 —山地雨林 700-1300米 —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 1300-1750米 —苔藓常绿阔叶林 1750-2700米 —山顶苔藓矮林 2700-2900米 。这一垂直系列的植被分布在高大的山体迎季风坡面及山前地区 地形雨极为丰富 气候潮湿 因而 垂直带上主要

植被类型都表现为明显的潮湿的特征[2]。随着海拔升高 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 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 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相关云南山地连绵起伏。由南而北 随着纬度与盆地海拔高度的上升 山地的高度也相应增高。超过海拔5000米的高山集中于滇西北一角 其它大部分地区都为不超过3200米的中山。在山地一定高度范围内 都有标志山地垂直带的主要植被类型。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的植被垂直分布特点如下 植被区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植被地带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垂直分布特点 4 000 4 700m , 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有高山松林, 落叶松林及硬叶常绿栎类林交错分布 3100 4200m , 云、冷杉林 2700 3000m , 云南铁杉常绿针阔叶混交林 2400 2900m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1600 2500m,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 < 1300m , 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甸 > 3000m , 冷杉林 2800 3000m, 苔藓常绿矮林 2300 2900m, 云南铁杉, 常绿针阔混交林1600 2 500m , 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 1000 1700m, 刺栲、木荷林, 思茅松林 <1100m,干热河谷落叶季雨林和稀树灌丛草地山体的植被垂直带 是反映山体所处的一定纬度和饿一定经度的水平地带性的特征 植被垂直地带性是从属于水平地带性的特征 在水平地带性和饿垂直地带性的相互关系中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 它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系统。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布 与山体所处的纬度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山体植被垂直带的变化 与山体所处纬度开始自南向北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变化规律相对应。云南省植被垂直带谱的一般分布规律如潮湿的热带山地植被垂直系列存在于滇东南的湿润雨林分布地区。由海拔最低开始,植被垂直带的顺序是:热带湿润雨林(海拔300—500米以下)——热带季节雨林 300—700米 ——山地雨林 700—1300米 ——季风常绿阔叶林 1300一1750米 ——苔鲜常绿阔叶林 1750—2900米 ——山顶苔鲜矮林 2700—2900米 。这一垂直系列的植被分布在高大山体迎东南季风坡面及山前地区 ,地形雨极为丰富,气候潮湿。因而,垂直带上主要植被类型都表现为明显的潮湿的特征。在水平地带性代表类型——偏湿性的季节雨林以上 ,以滇木花木为主的山地雨林占据了一个较宽的海拔范围。在云南,山地雨林是热带雨林在海拔高度和纬度达到极限的类型,它紧接着季节雨林的上缘,由于海拔升高、气沮下降不多,而地形雨充沛,为山地雨林的发育创造了条件。由于它具有热带雨林向山地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过去曾称之为“过渡性南亚热带雨林”或“准热带雨林”。这一类型上层以热带性树种为主,也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树种少量混生,群落的层次分化不够明显,乔木有一层,但群落高度只有25——30米,不及季节雨林为高 ,上层林冠比较连续,下层乔木却较为稀琉,林下棕桐类植物很少,藤本、附生、板状根和茎花等均较常见。[5]

3 云南植被的演替在云南省这个群落中

优势种是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这个群落就是原生演替所形成的。在群落达到稳定后发生的演替 主要是由于常绿阔叶林被砍伐后 新种的侵入和人为引种而发生的。云南省侵入的新种有 紫茎泽兰等 紫茎泽兰是一种对地方植物多样性有破坏作用的植物。它的叶子比较大 茎呈紫色。由于它极易生长 而且它生长的地方别的植物就不能再长 因此称它对植物的多样性有破坏作用。如今西山上到处都有这种植物 如不能被根除 那么对西山植物群落就存在巨大的隐患。被引入的新种有 蓝桉。蓝桉是桉树的一种 是喜阳常绿大乔木 因叶子微呈蓝 所以得名蓝桉。蓝桉能够生长在瘠薄的土地上 它的叶子在幼时较大 呈灰绿色 成年后 变成细长的镰刀状。因此蓝桉上会有两种树叶。蓝桉的纤维是扭曲上升的。

4 云南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格局

云南不同地区植物区系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构成依地理和环境而变化,其多度分布格局显示,热带成分(合计)占地区植物区系属的29.6% 94.1%,其最小值是在云南西北部,

最大值出现在云南南部 温带成分合计占所统计的地区植物区系属的6% 70.4%,其多度分布恰与热带成分相反。在热带成分中,全热带分布属占13.64% 46% ,居热带成分之首, 其最大值出现在云南怒江和元江的干热河谷; 热带亚洲分布属占3.33% 42.26%,最大值出现在云南南部。在温带成分中,北温带分布属占所统计的地区植物区系的2% 30.39%,居温带成分之首 最大值出现在云南西北部山地, 其次是东亚分布属,占2% 14.57%,最大值出现在滇西北横断山区。在与云南植被的关系上,热带亚洲分布属、旧世界热带分布属和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属是云南热带森林的主要成分 全热带分布属和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属是干热河谷植被的主要成分,北温带分布属主要出现在冷湿山地森林植被中,而东亚分布属、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属及旧世界温带分布属与温凉气候地区的森林植被联系相对密切。

由于地貌复杂 使得省内热、水、土等条件的空间差异十分突出 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多山的高原地貌与热带季风的影响 是云南景观形成的两个基本因素 也是决定云南植被的不同类型及其分布的两个基本因素。云南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点及其组合状况 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既有区别 又相互对应 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既有联系 又有一定的差异。再加以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连接 情况更为复杂和多样。这样 即在云南复杂的自然条件下 植被主要类型的性质及其分布特点所反映植被分布的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1]林进能.天然食品香料生产与应用[M].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1991.

[2]赵俊丽 骆志成.八角茴香挥发油抗念珠菌活性的体外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37(8):475—477.

[3]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指导书.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4]姜汉侨.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J].云南大学地理植物学研究.云南植物研究2卷 .2期.1980年5月.第143页.

[5]吴征锚, 朱彦承主编.云南植被.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3一77.《云南省植被区划图》.

[6]朱华.云南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意义[J].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地球科学进展第23卷.第8期.2008年8月.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云南植被多样性区域地理研究

云南植被多样性区域地理研究 ——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云南特有植物繁多的原因 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9′~29°15′和东经97°31′~106°12′之间。全省总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云南素以“植物王国”著称于世。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有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 000多种,其科、属、种数量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48.8%。全省植被大体可分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亚高山针叶林区三种类型。地域面积广大、地貌特殊以及气候复杂多样等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云南特有植物繁多的现状。 关键词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 一、云南自然地理概况 (一)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土地面积84%是山地。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94%多的面积是山地,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总体而言是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的地势特别高耸,江河切割深邃,呈高山峡谷地貌,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脉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巨大水系相间排列,呈南北走向,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著名的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区,就在这里。从高山峡谷区向东南方向,山脉的高度逐渐降低,江河山系间距也逐渐呈帚状散开,直到呈低山丘陵宽谷地形。全省最高点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m。最低点是滇东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河口县境内的南溪河口,海拔76.4m。 (二)云南复杂多样的气候 云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一年四季的太阳光热能较多。云南气候大致与地形相对应。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区为山地立体气候区,从海拔几百米上升至几千米的陡坡上真可谓是“十里不同天”,著名的滇金丝猴就出没于此。而北回归线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南部等地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即全年高温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东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属于低纬高原气候,“四季如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影响云南的季风来自孟加拉湾,叫做孟湾季风。这是一股带着大量水汽的气流,全国大部分季风气候区的降水也来自于这股季风。旱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雨季为湿润的海洋季风所控制,形成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但因境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较大,海拔高差悬殊,由河谷到山顶因高度上升产生的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表明云南省“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7~23.7℃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19~22℃,最冷月平均气温6~8℃,年温差一般为10~15℃,日温差可达12~20℃。自北向南,全省各地区的活动积温为644.7~8687℃。各地霜期长短不一致,南部海拔1000m以下地带,全年无霜;北部的昭通市和迪庆州的高海拔地区无霜期210~220天。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平均1100mm;80%~90%的雨量集中在每年5~10月,但各地的降雨量差异明显。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一、自然地域分异 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 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 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 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 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 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 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 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 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 3.1滇东高原地区 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 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 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 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

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 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 二、自然灾害 1、灾害特征 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 一是灾害种类多。 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 二是灾害分布广。 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 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 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

1、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

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 —以环县封山禁牧为例 吴巧利 (历史系2010级历史文化产业) 摘要: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了偷牧、割草偷草、农民经济收入减少、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该地区封山禁牧政策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以促进封山禁牧与农民的利益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封山禁牧效果问题原因建议 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除了地形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黄土层疏松深厚、降雨集中且多暴雨等自然因素之外,主要与土地利用不合理、天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有关。植被最大程度上的恢复和重建才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风沙飞舞的根本措施。植被建设主要包括人工造林、种草、封山禁牧等几项措施。而在此篇文章中主要围绕封山禁牧来进行说明。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根据孢粉分析、考古发现及文献资料,都反映进入全新世纪以来至三四千年前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植被[1]。但近年来由于天气变冷并且越来越干燥,再加上人们乱砍乱伐,无止尽的开垦,环境变得无比的恶劣,刚开始人们还没怎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恶果。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沙尘满天飞舞,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人们才迫切的认识到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已经是势在必行了。所以在进入21世纪,封山禁牧这一政策在环县拉开了序幕。 一、封山禁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偷牧现象屡禁不止。 环县自全县实施封山禁牧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山区草场生态恢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沙尘天气状况。但禁牧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关系生计大事的外来干预,牧民由野外自由放牧变为圈养饲舍,彻底打乱了农民的传统养殖方式。“圈养是目前的替代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自然有其优势,但乡、镇、村的基础条件和自然状况存在着差异,因此对政策的反应自然会有所不同”。[2]禁牧时期,由于实行圈养,而家里缺少饲料,全乡出现不少卖羊的情况,羊只总数骤然下降。很多由于资金、劳动力和耕地状况等因素无法转向圈养的农民,经常冒着被罚款的危险违规放牧,出现“白天入舍晚上放,中午入舍早晚放,紧时入舍松时放,小群入舍大群放,近处入舍远处放,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规范化整理lu入与标准

植物群落样地调查的规范化整理 录入与标准 1 总体目标 通过本标准的实施,提出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的调查、评估的技术规范。 提出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的数据集成标准。 2 项目的科学依据、意义、特色和创新性 某一地区的植被是各种不同的植物与当地的各种自然条件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植被 是当地气候、土壤、热量、温度、水分诸生态因子,以及生态系统、景观,甚至地质历史 的最好的反映。植被提供了微生物、动物的直接的食物源,又构成了一切动物的生境。一 定的植被总是与一定的物种相联系,因此植被可以指示生境、指示动植物。植被的变化必 然引起生境、物种的变化。而植被又是最直观和最便于监测的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子。植 被是各种生境因子的综合体现,是一切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基础;植被类型及其动态与动物、 真菌、昆虫以及其它植物资源密切相关;因此,植被是资源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动物、 真菌、昆虫等调查和评估的基础。植被的调查是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工作。 然而,目前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利于信息共享,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缺乏统一的 数据标准。所以,在目前的技术和方法体系的支持下,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建立植被调 查体系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进行植被、保护植物、特有植物和资源植物研究。 创新性 (1)该标准明确界定了灌木、草本和层间植物的界线,在以往的文献中对灌木、草本和层 间植物的界定不明确,造成不同的调查者和文献之间对同一类植物调查的差异,例如,我 国南方森林中常见的悬钩子Rubus spp.、拔契Smilax spp.在不同的群落调查中或者被划入 灌木层或者被划入层间植物,再如,草质藤本中绞股蓝Gynostemma spp.或者被当作草本层

五年级《云南的自然环境》

五年级(下)《云南的自然环境》 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他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二、讲授新课 1、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地方 2、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发现地——帽天山 (1)帽天山位于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帽天山 (2)教师:1984年7月以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这里发掘了许多多细胞海生生物化石,人们把它们称做“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什么时候 (4)澄江古生物群门类非常丰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 (5)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浅海地区,海水富含矿物质,且这里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类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2、昆明市晋宁县梅树村化石 (1)小壳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 (2)小壳化石形成于什么时候 (3)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什么样子 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岛的海盆,海水最深不超过20米,海底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海水中含有大量由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钙等。梅树村周围海水清澈,波光粼粼,水底漫游着许许多多个体不大、身体表面长有钙质骨刺或骨片的生物。这些小生灵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在理想的栖息地中生活、繁衍。它们死亡后留下尸体、骨骼碎片,最后演化成为化石。 3、裸蕨植物群化石 (1)裸蕨植物群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 (2)裸蕨植物群化石距今多少年就已形成 (3)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是什么样子 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附近气候炎热,海生蕨类、藻类植物繁盛。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这里的海底逐渐上升成为陆地,海水大面积退却,原来的滨海、浅海中各种海生蕨类、藻类植物慢慢露出水面,其中的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逐渐进化到能在陆地上生活,成为陆生植物。 三、小结 从云南省的这些化石可以推断出今天的云岭大地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四、动手做 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它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创建金融安全区的延续及历史沿革,我市自2002年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已经经历了6年创建历程,一是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组织体系,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组织,完善了工作责任制,细化了工作目标;二是开展了创建宣传,通过发表电视讲话、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条幅、开辟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并组织了送100场电影下乡活动,强化了宣传效果,提高了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三是化解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双降”,2002年全辖不良贷款下降4639万元,下降12%;建立了金融机构间的联动机制,强化了银行债权管理,遏制了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认定逃废银行债务7笔,523万元,均得到了落实。四是优化了经济金融环境,疏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积极开展创建金融示范一条街和信用村创建活动,11家金融网点(机构)被评定优秀称号,82个行政村被评定为信用村,占比30%;10632个农户被评定为信用户,占比8.6%。创建工作的开展有效引导了金融机构有效信贷投入,商业银行不断加大了对沙河酒厂、天安集团重点企业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得到了健康发展。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引

入金融领域,提出了金融生态这一名词。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2007年我市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创建工作,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办法,制定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及创建规划和总体工作目标,金融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县域经济基础条件差、金融发展起点低,我市金融生态环境整体状况,还仅仅处于创建工作的初级发展阶段,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未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非法集资现象时有发生,涉及人员多,金额巨大,成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严重障碍。自2004年界首市发现非法集资活动以来,已经陆续查处了宁夏绿色大地农牧有限公司、安徽亿源科技开发公司、安徽亿源科技开发公司、成都丽金花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亳州兴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多起以基地农业为旗号的非法集资活动。这些非法企业往往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大肆进行广告宣传,极具诱惑力,同时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欺骗性广大人民群众。如成都丽金花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先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9523万元,涉及群众2900多人,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 2、社会整体信用意识和金融意识还比较淡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拖欠银行贷款难清收难度大,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建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 黄土高原 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 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基本概况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之欧阳光明创编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而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所以云南省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云南植被的复杂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山地植被类型及各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多样性所致。而且,由于全省的地势状况,各类植被的交错和过渡现象普遍,特别是对各类常见的植被分布影响巨大。 1.云南省的气候特点 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由于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云南省得地形地貌 2.1云南省的地形特点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高山气候比较寒冷终年积雪。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m。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2.2云南省的地貌特点 云南省地貌,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2000m左右。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4000m;云南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2200m;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逐渐和缓,平均海拔只在800~1000m,个别地区下降至500m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3. 云南省的植被分布规律 云南省就其整体而言是一个雄伟的高原,其内部山岳高耸,河谷深嵌,地貌结构十分复杂。因此,给予了不同的植物以不同的,适宜的生长环境。植物、植被、植物群落、土壤的类型以及它们的三度空间分布,都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云南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274科,2076属,1.7万种。主要特色物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一.简介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2.0~6.0。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温带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少许的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热量充足;夏季降水多.社会经济:劳动力数量多,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劳动力经验丰富;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摘要: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而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所以云南省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云南植被的复杂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山地植被类型及各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多样性所致。而且,由于全省的地势状况,各类植被的交错和过渡现象普遍,特别是对各类常见的植被分布影响巨大。 1.云南省的气候特点 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由于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云南省得地形地貌 2.1云南省的地形特点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高山气候比较寒冷终年积雪。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m。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2.2云南省的地貌特点 云南省地貌,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2000m左右。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4000m;云南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2200m;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逐渐和缓,平均海拔只在800~1000m,

结合生态环境论述云南省植被的分布

结合生态环境论述云南省植被的分布 摘要: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由于地貌复杂,使得省内热、水、土等条件的空间差异十分突出,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云南、生态环环境、植被分布 On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n Yunnan Province integrated with ecosystem Abstract: Yunnan is in relatively low latitude, it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alternative function of southwest monsoon and west wind circulation season of Indian Ocean. Thereby it is featured with Southern-Asia traits: dry season and wet-season are clearly distinguished while the annual yea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small, yet the eastern part is impacted by eastern-Asia monsoon and with high mountain climate, the radiation is quite strong of the sun, also, the daily temperature range is wid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physical landscape, the heat, water as well as earth condition within Yunnan province are distinct, forming the complex natural environment manifested by the indigenous vegetation. Keywords: Yunn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云南省就其整体而言是一个雄伟的高原 境内地势高耸 呈北高南低的倾斜。由于其内部山岳高耸 河谷深嵌 地貌结构十分复杂。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 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 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 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 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 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 日温差大等特点。不同的植物种、植物群落或植被类型所适宜的或可能适应的气候范围 即以植被类型作为气候类型或分区的标志。植物、植被、植物群落、土壤的类型以及它们的三度空间分布 都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植物地理气候指标涉及3方面 ①气候因素的性质 其量度及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 ②各植物种在遗传本质上对气候的需求和反应 ③植被或生物群落与气候因素的特定关系 这不仅是个别种对气候反应的简单总和。 1 云南省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类型 1.1 云南的气候特点云南气候类型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 温度带和湿度带与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常常是密切相关。许多植物种分布的垂直高度、纬度和大陆度的界限往往限于临界低温 地理界限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等温线通常是对应的。北半球寒温性针叶林带的北界或山地上限,通常与7月份平均温度为10℃的等温线一致 夏绿阔叶林带分布的北界或山地上限 则往往与1月均温0℃的等温线一致。但是由于植物和植被的分布不仅取决于气候 还取决于历史上的原因、生物或人为因素 植物或植被分布界限与等温线并非经常吻合。某种植物可能适应于某个气候区 但还来不及分布到那里 或由于生物竞争、地形障碍等原因而不存在于该地区 植物种的进化和植被的形成也常落后于气候变化。 云南省的气候特点既不同于南亚 也不同于东亚的气候。东亚地区的气候受东亚季风影响较大。冬季受蒙古高压的控制 盛行西北季风 而夏季由于太平洋上高压的影响改为东南季风这两种风向为180°夹角 两者一年完成一次循环。南亚地区受热带季风影响较大 冬季盛行东北风 夏季由于行星风带的南移 盛行西南风。而云南的季风气候则是冬季盛行西南偏西的风向 夏季则盛行西南偏南的风向 两种风向的夹角不到60° 与季风定义有些出入 。故它与南亚、东亚的季风均有所不同。冬季干燥 夏季潮湿多雨。此特点与南亚季风相似。冬季温度偏高 夏季温度偏低 1.2云南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微专题三 植被类型及分布

微专题三植被类型及分布 [核心知识必备 ] 1.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影响 气候气候对植被 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 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 域分异。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 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 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 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植被对气候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 度大,气温日较差小

地貌地貌对植被 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 冷杉生长在阴坡。 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 分异特征。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 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 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植被对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 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水文对生物 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 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影响水循环,减小河 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壤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 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 热带气候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 加,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2.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法 [实例应用提升] 1.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金融银行总结大全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金融银行总结 大全-公文易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是: 1、组织、完成了全市信用乡镇、信用社区评选申报工作和a级信用企业资料收集、公示、认定工作。 2、组织、完成了2011年度襄阳市“金融信用市州”和各县(市)区“金融信用县(市)区”申报工作。襄阳市实现了连续9年保持“湖北省金融信用市”称号,辖内7个纳入省政府考核的县(市)区全部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县市区”称号的目标,并在2012中国武汉金博会上授牌表彰。 3、狠抓了金融生态建设和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信息反映。编辑《襄阳金融生态》简报19期,信息27条。被武汉分行金融生态各栏目“金融生态调研”、“基层工作动态”、“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金融生态简报”采用12篇次,被《湖北金融生态》简报采用4篇,获湖北省副省长赵斌、襄阳市副市长傅振邦肯定性批示各1次。 4、继续落实《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规划纲要》。落实分行布置的2012年上半年农村金融全覆盖工作进展情况调查统计。与2010年末比,全市县及以下新增金融机构网点达银行类11个,非银行类3个,达到381家,县域存贷比与2010年末比增长0.84个百分点,达到43.48%,转账电话平均每村 3.87部;atm乡镇覆盖率

94.34%,pos乡镇覆盖率92.68%。全市召开了农村支付结算村村通暨支付结算示范区建设,信息报道获湖北省副省长赵斌和襄阳市副市长傅振邦肯定批示。 5、开展了对全市12个县辖市的金融发展及金融服务情况调查,为全市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和全覆盖指标落实寻找突破口。 6、开展了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情况的调查。同时在全市融资担保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7、协助分行完成了湖北省金融生态十周年活动《十年树信》书稿编纂工作。2012年11月27日,该书已在2012中国武汉金博会上首发。 8、开展了全市金融生态十年总结回顾工作。根据分行要求,完成了2部金融生态“信用”主题宣传片拍摄任务,并全部获奖。我市报送的《襄阳金融跨越》荣获三等奖并在2012中国武汉金博会上展播,另一部宣传片《诚信布帝乡》同时荣获优秀奖。 9、开展了全市金融生态建设十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通过总结表彰活动,进一步宣传总结了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工作,彰显了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魅力。 10、积极做好金融生态日常监测。依托金融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充分发挥“指挥棒”和“晴雨表”作用,为各级党政领导、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各级受众提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信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监测排名均位居全省前列。 11、安排专人参与分行金融生态办和市金融办相关工作。先后专人参与了2012武汉金博会金融生态建设展板设计、金融支持东津新区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