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实施方案

2021年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实施方案
2021年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实施方案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附件1

欧阳光明(2021.03.07)

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特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转变。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向纵深迈进,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建设、重构课程体系成为转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将按照“自主申请、需求导向、学校定制、全程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项目服务内容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一)观念引领

通过专家报告、经验交流等方式,引导应用型高校树立产教融合、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前沿教育教学观念,深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地方产业对接合作的发展理念。

(二)师资培训

通过举办应用型课程建设研修班、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对项目试点院校师资进行培训;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定制培训模式,聚焦试点院校的转型发展需求,以专家进校和深度指导为抓手,提供更加直接和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支持服务。

(三)课程优化

按照项目试点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情况,指导试点院校调整优化专业与课程结构,建立学科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开展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材研发等工作。

(四)过程督导

加强对项目试点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督导,及时掌握院校课改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五)课程评价

通过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家对项目试点院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与学生发展等进行评价。

三、建设服务期

本项目建设服务期为3年,按照相关协议推进实施;建设服务期满后,由中心组织专家组进行项目评估;对于优秀试点院校,中心将予以专门宣传推广。

四、保障措施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一)组织保障

中心将组建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专家委员会、项目工作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参与协调、监督和评估项目实施工作。试点院校组建以校级领导为第一负责人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办法,保障资源、资金及时到位,确保项目按照计划实施。

(二)资源保障

中心将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专家团队、院校资源、优质企业等支持。项目试点院校应提供足以支撑项目开展的师资力量,保障项目实施与本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相融合。

(三)经费保障

本项目经费来源均为学校自筹,项目试点院校应通过多方渠道积极筹措项目建设经费,确保项目稳步有序推进。

(四)平台保障

中心将依托官方网站、官方微信以及合作媒体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宣传推广,未来将搭建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交流与共享平台,扩大试点院校课改成果的推广与运用。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之令狐文艳创作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令狐文艳 朱科蓉①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开发面向行业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模式化,将创业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和分配大部分来自本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将专业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内容,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其中“依托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如下: 一、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在这些公共基础课中,除了

[应用型,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服务类专业礼仪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礼仪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具有易学、易懂、难养成的特点,不仅要学生了解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意识,掌握礼仪服务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课程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对接、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礼仪教育是服务类专业教育的基础。对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礼仪素养在职场中显得尤为重要。从外在职业形象的塑造,到内在礼仪修养的展示,无不体现着对客人的尊重。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从基层到管理者,职业形象、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等诸多能力都能体现于良好的礼仪素养。因此,礼仪教育是服务类专业的基础。 3.礼仪教育是职业礼仪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缺乏真实的职场环境,在礼仪课程学习中,如果单独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学生无法体会职业情景,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行业中去,也很难灵活地解决职场礼仪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此次课程改革,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再到考核方式,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礼仪知识与行业紧密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礼仪素养和情感服务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措施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对本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礼仪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五大教学改革为指导思想,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进行调研,充分考虑行业的要求与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借鉴国内外旅游、酒店、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礼仪类课程群教学改革经验,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深化学习内容的原则,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面向行业岗位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1+4+1六大课程教学模块为项目依托(其中,第一个1为礼仪意识唤醒,4为职业形象塑造、待人接物处理、沟通交流应对、礼宾次序安排,第二个1为行业岗位礼仪),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模拟仿真实训来组织教学,使职业和岗位要求与仿真情境相符,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紧密结合。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七大学习性典型任务和四个实训项目,这七大学习性典型任务为认知礼仪、职业妆容与职业着装、优雅姿态与服务手势、社会交往常用礼仪、如何有效沟通、学会次序安排、行业服务礼仪;四大实现项目为仪容仪表训练、仪态礼仪训练、服务用语训练、岗位礼仪训练。 2.教、学、练、做有机融合,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建立基于提高学生情感服务能力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服务能力为核心,从礼仪课程特点和本科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推广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仿真情境实训、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技能项目实训等,让学生在创设的工作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教学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在仪容仪表礼仪训练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职业着装要求,会打领带、化淡妆;

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等各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此类课程具有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的教学方法,围绕软件市场对程序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注重实践教学与实训技能,这就必须做到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不同的实践成果,特别是要保证毕业生能够独立完成程序代码的设计与实施,在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支持下,能够完成系统开发。传统课程设计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程序设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软件应用型人才。 一、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以传统教学、经验教学为基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人才培养的问题,笔者发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现在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的需要,尤其有的教师知识结构过于老化,专业素养较落后,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会理论、能通过考试就达到教学目的了,但这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成果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应依据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改变教学理念,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结合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 2.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相对落后。教材体系的建构应当是层次分明、相辅相成的。程序设计类教材很多,教材系列一体化的建设并不完善,这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影响很大。程序设计类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现在有许多学校对这些课程几年不作调整,计算机类课程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培养的学生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程序设计课程只注重本门课程的教学,数理基础薄弱、课程层次不够分明、相关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学生基础不牢固、知识点重复、能力提升达不到要求的高度。 3.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应用,考核体系单一。许多学校还处于理论为主、上机为辅,设计成果为空的一个状态。课堂讲授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教师通常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学大纲精心策划、认真备课,并形成完整的教案,再按教案进行教学;信息资源局限在教材或多媒体屏幕上,信息传递形式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课时较少。考核体系以理论答卷为主,上机为参考,这与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强的目标不相适应。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与发展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相适应的成分。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当前应用型本科的建设与发展为指导思想,不难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程序设计类课程以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目标为指导,以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为基础,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接受并掌握较前沿的东西。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师,不是仅讲理论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还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所以也要参与到定期外出学习,参与大系统的实际开发过程,这样才能跟上课程发展,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各项教学设计,促进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为原则,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及调查研究数据,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新教学观念、完善与重构课程体系、系列教材一体化建设、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实践—实训—实战相结合的方式、课外辅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考核体系的改革等七项相辅相成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孙素华(1970-),女,河北深州人,衡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大学生移动微型学习模式探讨与研究”(项目编号:Z2009448)的阶段性成果和衡水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46-02 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孙素华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朱科蓉①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开发面向行业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模式化,将创业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和分配大部分来自本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将专业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内容,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其中“依托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如下: 一、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在这些公共基础课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必须开设外,其它的公共基础课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高校开设哪些公共基础课,每门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学时是多少,都应该取决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生物技术专业,北京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8学分、物理实验4学分;北京联合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4学分、没有开设物理实验。两所院校在大学物理与物理实验课程开设学分与学时的差异,是源于两所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

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实施方案

令狐采学创作 附件1 令狐采学 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特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转变。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向纵深迈进,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建设、重构课程体系成为转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将按照“自主申请、需求导向、学校定制、全程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项目服务内容 令狐采学创作

(一)观念引领 通过专家报告、经验交流等方式,引导应用型高校树立产教融合、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前沿教育教学观念,深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地方产业对接合作的发展理念。 (二)师资培训 通过举办应用型课程建设研修班、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对项目试点院校师资进行培训;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定制培训模式,聚焦试点院校的转型发展需求,以专家进校和深度指导为抓手,提供更加直接和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支持服务。 (三)课程优化 按照项目试点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情况,指导试点院校调整优化专业与课程结构,建立学科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开展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材研发等工作。 (四)过程督导 加强对项目试点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督导,及时掌握院校课改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五)课程评价 通过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家对项目试点院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与学生发展等进行评价。 三、建设服务期 本项目建设服务期为3年,按照相关协议推进实施;建设

2020年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实施方案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附件1 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特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转变。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向纵深迈进,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建设、重构

课程体系成为转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将按照“自主申请、需求导向、学校定制、全程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项目服务内容 (一)观念引领 通过专家报告、经验交流等方式,引导应用型高校树立产教融合、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前沿教育教学观念,深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地方产业对接合作的发展理念。 (二)师资培训 通过举办应用型课程建设研修班、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对项目试点院校师资进行培训;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定制培训模式,聚焦试点院校的转型发展需求,以专家进校和深度指导为抓手,提供更加直接和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支持服务。 (三)课程优化 按照项目试点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情况,指导试点院校调整优化专业与课程结构,建立学科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开展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材研发等工作。 (四)过程督导 加强对项目试点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督导,及时掌握院校课改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并提

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基于实践视角,将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聚焦在厘清培养目标定位,构建服务于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变革教学方法上,并就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课程指“课程体系”或“培养计划”,狭义的课程指“单门课程”,与教学密切相关。王伟廉教授认为,“课程主要指向目标和内容,教学主要指向实现目标、传授内容的途径、方法和手段”[1]。因此,课程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涉及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选择等;教学主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涉及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这也是英国课程之父泰勒(Taylor)关于课程所提出的两个基本问题,两者之间密不可分。所以,从课程的这两个基本问题出发,关于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同时,把两个方面形而上地往上追溯,它们同时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必须包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三个基本层面。 一、应用型本科到底应该追求怎样的教育目标? 从整体看,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是特定学科的“专业主义”和狭隘“职业主义”的混合物[2]。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层次逐步分化,高等教育模式呈现多样化形态,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很难以单一模式适应多样化形态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对传统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本科教育合法性问题进行反思。 如何将本科教育的定位或目标用文字来加以描述呢?现实中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表述的。一是从宏观层面上区别于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本科教育目标表述,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养,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3]。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Derek Bok)从生活准备角度提出了本科教育的8项基本目标,分别是:(1)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2)批判性思维能力;(3)道德推理能力;(4)公民意识;(5)适应多元文化素养;(6)全球化素养;(7)宽广的兴趣和知识面;(8)就业能力[4]。二是针对专业而言来描述本科教育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指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所有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较之更加具体化些,如果结合各高校的具体专业的教育目标将更加细化。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转变思路、更新观念,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提供了书本、网络等媒体途径,创造了一种活泼开放、不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协调者,通过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学生成绩,最终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力。这些对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最终教学目标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标签:教学创新;“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开设的目的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市场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市场敏感度和从事市场调查与预测分析工作的基础性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学生课程教学要能够使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常用方法,能使用现代化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到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规律,为企业市场营销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学生需要掌握调研方案的设计、问卷的编制、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四个技能流程。 在整个技能流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将每个技能环节熟练掌握,并能够将调研理论与方法结合现代网络科技技术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最终达到调研专业能力培养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捕捉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需要在此期间培养。 (二)现阶段“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学习被动,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很难培养学生的数据挖掘能力和市场研究能力;教学与实践结合很少,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市场问题的能力。鉴于以上原因,“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阶段的教学内容方面存在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的调查,发现课程的教学仍然偏重理论内容,当前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较弱,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涉及统计学、计算机等知识,数学公式多,包含有大量的公式和复杂的数据计算,多数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并因课程“乏味”而缺

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实施方案

附件1 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院校项目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特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转变。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向纵深迈进,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建设、重构课程体系成为转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将按照“自主申请、需求导向、学校定制、全程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为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项目服务内容 — 1 —

(一)观念引领 通过专家报告、经验交流等方式,引导应用型高校树立产教融合、转型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前沿教育教学观念,深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地方产业对接合作的发展理念。 (二)师资培训 通过举办应用型课程建设研修班、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对项目试点院校师资进行培训;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定制培训模式,聚焦试点院校的转型发展需求,以专家进校和深度指导为抓手,提供更加直接和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支持服务。 (三)课程优化 按照项目试点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情况,指导试点院校调整优化专业与课程结构,建立学科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开展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材研发等工作。 (四)过程督导 加强对项目试点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过程督导,及时掌握院校课改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反馈,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五)课程评价 通过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家对项目试点院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与学生发展等进行评价。 —2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