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中维生素C与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及其性质研究(一等奖)教学提纲

蔬菜中维生素C与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及其性质研究(一等奖)教学提纲
蔬菜中维生素C与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及其性质研究(一等奖)教学提纲

图1:维生素C 结构式

蔬菜中维生素C 与维生素E 含量的测定及其性质研究

作 者 吴小超 蔡 钊 张 倩 季 宇(应化0808)

导 师 徐向宇

摘 要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测定维生素C 和维生素E 在溶液中的含量。同时,考量各种外

界环境因素对二者含量的影响,包括高温、低温、酸性条件、碱性条件、氧化剂、还

原剂以及金属。由此我们可知如何保存及处理蔬菜才能使其营养不受到破坏而流失,

从而倡导人们如何健康饮食。

关键词 紫外分光光度法;蔬菜;维生素C ;维生素E ;性质

1、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生活品质,也更注重健康饮食,更注重养生。然而众多的食品禁忌随之而来,例如: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使用,会生成(CH3COO)2Ca ,导致容易患血栓。我们选用了两种人们常吃的蔬菜作为研究对象,来测定

其中维生素C 和维生素E 的含量,同时通过改变单一条件来研究应怎样处理和保存蔬菜才能避免对其中的维生素含量有影响,从而推断出生活中应有哪些饮食习惯得以保留,哪些那些应注意。

1.1维生素C

维生素C (Vitamin C ,Ascorbic Acid )分子式

为C 6H 8O 6 ,结构式如右图所示

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无色晶

体,紫外最大吸收值是245nm 。

维生素C 对人体的作用: 1) 胶原蛋白的合成需要VC 参加,所以VC 缺乏,胶原蛋白不

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连接障碍。人体由细胞组成,细胞靠细胞间质把它们联系起来,细胞间质的关键成分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占身体蛋白质的1/3,生成结缔组织,构成身体骨架。如骨骼、血管、韧带等,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并且有助于人体创伤的愈合。

2) 坏血病。血管壁的强度和VC 有很大关系。当体内VC 不足,微血管容易破裂,血液

流到邻近组织。这种情况在皮肤表面发生,则产生淤血、紫癍;在体内发生则引起疼痛和关节涨痛。严重情况在胃、肠道、鼻、肾脏及骨膜下面均可有出血现象,乃

图2:维生素E 结构式 至死亡。

3) 牙龈萎缩、出血。健康的牙床紧紧包住每一颗牙齿。牙龈是软组织,当缺乏蛋白质、

钙、VC 时易产生牙龈萎缩、出血。

4) 预防动脉硬化。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防止胆固醇在动脉内壁沉积,甚至可以使沉

积的粥样斑块溶解。

5) 是一种水溶性的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其它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 、维生素E 、

不饱和脂肪酸,防止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

6) 治疗贫血。使难以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畅道对铁的吸收,提高肝

脏对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7) 防癌。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助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VC 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抵御自由基

对细胞的伤害防止细胞的变异;阻断亚硝酸盐和仲胺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曾有人对因癌症死亡病人解剖发现病人体内的VC 含量几乎为零。

8) 保护细胞、解毒,保护肝脏。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保证细胞的完整性和代谢的正常

进行至关重要。

9) 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白细胞含有丰富的VC ,当机体感染时白细胞内的VC 急剧减少。

VC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变形能力,提高杀菌能力。 促进淋巴母细胞的生成,提高机体对外来和恶变细胞的识别和杀灭。 参与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提高CI 补体酯酶活性,增加补体CI 的产生。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干扰病毒mRNA 的转录,抑制病毒的增生。

1.2维生素E

维生素E (Vitamin E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

又称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其结构式

如右图。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于水,

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

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 活性明显降低。生育酚能促

进性激素分泌,使男子精子活力和数量增加;使

女子雌性激素浓度增高,提高生育能力,预防流产,还可用于防治男性不育症、烧伤、冻伤、毛细血管出血、更年期综合症、美容等方面。近来还发现维生素E 可抑制眼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稍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

生育酚主要有四种衍生物,按甲基位置分为α、β、γ和δ四种。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称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 活性明显降低。近来还发现维生素E 可抑制眼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稍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

维生素E 对人体的作用:

1)改善脂质代谢,缺乏时导致血浆胆固醇(TC)与甘油三脂(TG)的升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2)对氧敏感,易被氧化,故可保护其他易被氧化的物质,如不饱和脂肪酸,维

生素A和ATP等。减少过氧化脂质的生成,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毒害,充分发挥被保护物质的特定生理功能。

3)稳定细胞膜和细胞内脂类部分,减低红细胞脆性,防止溶血。缺乏时出现溶血性贫血。

4)大剂量可促进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的增生,改善周围循环。

由此可见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人体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加贴近生活,我们选择了人们经常使用的两种蔬菜:油菜和黄瓜进行了研究,反复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最后得出对两者的含量有影响的不同因素。

2、实验原理

2.1理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某一波长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 所依据的光谱是分子或离子吸收入射光中特定波长的光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维生素C和维生素E起抗氧剂作用,即它们在一定时间内能防止油脂变酪。因为它们在抗氧剂性能方面是“协同的”,所以两者结合在一起比单独使用的效果更佳因此,它们作为一种有用的组合试剂用于各种食品中。

VC是水溶性的,VE是脂溶性的,但它们都能溶于无水乙醇。因此,能用在同一种溶液中测定双组分的原理来测定它们。

2.2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石英比色皿2支,研钵,光电天平,水浴加热装置,冰块,50ml容量瓶,250ml容量瓶,25ml移液管,量筒,烧杯,玻璃棒,滴管

2.3试剂

抗坏血酸(VC),α-生育酚(VE),无水乙醇,50%偏磷酸溶液,油菜,黄瓜,碳酸氢钠溶液,醋酸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碘化钠溶液,铁粉,铝片

3、实验步骤

实验部分在北京化工大学东校科技大厦705完成

3.1绘制标准曲线

1、称取VC固体粉末0.35g左右,溶于无水乙醇中,用无水乙醇定容于250ml。分别取VC贮备液2.00、3.00、4.00、5.00ml于4支250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VC会缓慢地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所以必须每次实验时配制新鲜溶液。)

2、称取VE胶丸(去皮)0.12g左右,溶于无水乙醇中,用无水乙醇定容于250ml。分别取VE贮备液2.00、3.00、4.00、5.00ml于4支250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

3、以无水乙醇为参比,在320nm~220nm范围测绘出VC和VE的吸收光谱,并确定VC

与VE的最大吸收峰所处波长λ

1和λ

2

4、以无水乙醇为参比,在波长λ

1和λ

2

分别测定步骤1配制的8个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3.2蔬菜中VC与VE含量的测定

1、取油菜若干,用研钵捣碎成汁水状,量取1.5ml于烧杯中,加50%的偏磷酸溶液溶解(必要时过滤),定容至250ml。取未知液5.00ml于50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2、以无水乙醇作参比,在λ

1和λ

2

处分别测其吸光度,记录数据。

3、在标准曲线中标出上述两个数据点。

3.3性质研究

1、温度

1)、取6个烧杯分别量取待测溶液20ml,用水浴加热,分别加热至30℃,40℃,50℃,60℃,70℃,80℃。置于水浴中十分钟,使之充分受热。

2)、以无水乙醇为参比,在波长λ

1和λ

2

分别测定上述6种溶液的吸光度,记录数据。

3)、取一烧杯量取待测溶液20ml,放入冰水中冷冻十分钟,取出后以无水乙醇为参比,

在波长λ

1和λ

2

分别测定其吸光度,记录数据。

2、酸碱性

1)、取两个烧杯分别量取待测溶液20ml,一份加0.001mol/L碳酸氢钠溶液5ml,另一份加0.001mol/L醋酸溶液5ml,充分振荡。

2)、以无水乙醇为参比,在波长λ

1和λ

2

分别测定上述2种溶液的吸光度,记录数据。

3、氧化还原性

1)、取两个烧杯分别量取待测溶液20ml,一份加0.001mol/L过氧化氢溶液5ml,另一份加0.001mol/L碘化钠溶液5ml,充分振荡。

2)、以无水乙醇为参比,在波长λ

1和λ

2

分别测定上述2种溶液的吸光度,记录数据。

4、与金属反应情况

1)、取两个烧杯分别量取待测溶液20ml,称取铁粉,铝片0.2g左右,分别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匀,观察现象。

2)、以无水乙醇为参比,在波长λ

1和λ

2

分别测定上述2种溶液的吸光度,记录数据。

四、数据处理

1、称取抗坏血酸0.6784g,在λ

1

=243.8nm处测得有最大吸收峰;称取α-生育酚

0.1224g,在λ

2

=285nm处测得有最大吸收峰。

2、由紫外分光光度法仪测出的VC及VE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如下表

表1:维生素C线性关系测定结果

浓度(mg/L) 3.9168 5.8752 7.8336 9.7920 吸收值(Abs)0.097 0.139 0.192 0.255

表2:维生素E线性关系测定结果

由上表绘制出VC,VE的标准曲线如下:

图3:VC浓度与吸光度关系曲线

线性方程为A=0.0848C+0.2433,相关系数r=0.99664

图4:VE浓度与吸光度关系曲线线性方程为A=0.0269C-0.013,相关系数r=0.9880

3、测得未知溶液在λ

1和λ

2

处吸光度分别为4.013,0.116。标出其在标准曲线上的位置,

由图得VC,VE的浓度分别为:44.4540mg/L,4.7956mg/L

图5:未知溶液VC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中位置图6:未知溶液VE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中位置4、含VC,VE的溶液在不同温度下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如下表(室温为25℃)

温度(℃)0 25 30 40 50 60 70 80 吸收值(Abs) 4.013 4.013 3.6920 3.3709 3.1301 2.9295 2.7690 2.6085 相对含量 1 1 0.92 0.84 0.78 0.73 0.69 0.65

表3:不同温度与VC吸光度关系

由上表绘制出VC相对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

图7:VC相对含量随温度变化曲线

VE含量随温度变化很小,由紫外分光计不能得出所需结论。

5、酸碱性研究测得溶液吸收值在标准曲线中的位置:

图8:和酸反应后VC含量图9:和碱反应后VC含量

因VE浓度过低,和酸和碱反应之后利用紫外分光计测不出其含量,可定性认为VC,VE 的含量都因酸碱的介入而降低。

6、氧化还原性研究测得溶液吸收值在标准曲线中的位置:

图10:和氧化剂反应后VC含量图11:和氧化剂反应后VE含量

加入还原剂之后VC,VE的浓度在误差范围内几乎不改变。

7、与金属反应情况研究测得溶液吸收值在标准曲线中的位置:

图12:和铁反应后VC含量

加入铝后测得VC含量不改变,而经试验验证两种金属都不影响VE的含量

五、结论分析

本实验在绘制VC,VE标准曲线及测定蔬菜中维生素含量的基础上,还对其性质做了相关拓展研究:

1、由实验曲线可以直观看出,当温度超过80℃时,VC含量的损失已经接近一半,由此可知,在实际生活中,加热蔬菜最好采用大火快炒的方式以减少维生素的损失;经过低温处理样品中的VC含量并未改变,说明生活中可以放心冷藏蔬菜,至少不必担心维生素C的损失。

2、VC分子中羟基上的H原子带有非常弱的酸性,正如实验结果一样,VC,VE在酸性溶液中含量减少较少,故实际生活中可在食用蔬菜时多加一点食醋,这样不仅可以调理风味,更能保护维生素不被破坏。

3、VC在接触到双氧水以后,其含量有明显的减少,说明维生素对0

十分敏感,所

2

以实际生活中,蔬菜应尽量避免接触空气以保持新鲜。另一方面,由于VC是水溶性的,故清洗蔬菜时最好选取流水冲洗的方式而不要用浸泡的方法。

4、在实验中,VC和VE样品中加入铝片都不会引起其含量变化,但是经过我们小组进一步研究,维生素可将Fe3+部分还原为Fe2+,这样使我们联想到在实际生活中,烹饪时最好使用铁锅,至少维生素的存在可以促进人体对Fe元素的吸收。

参考文献[1] 陆茜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2)

[2] 仉玲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注射剂的含量,安徽医药,2001 ,S(4)

[3] 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2000年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799

附录:

萌芽们的科研初体验

——记实验后的感悟与体会

北区的“萌芽杯”是一个很好的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它不仅能积极引导我们学以致用,更是一个展现我们创新才华的舞台。

大一时候的我们,一是所学实验还相对较少,二是没有对这个科技创新活动引起足够重视,从而错过了去年的比赛。但是当机会再次降临时,我们毫不犹豫满怀激情地报名参加并成立了我们的科研小组。

信心十足的我们很快发现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我们应该确立什么课题?考虑到实验必须在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决定在生活中取材,以[大学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上的紫外光谱法定性分析实验为原型,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拓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蔬菜中VC,VE的含量,并加上对其性质的研究以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那时确定了研究课题以后,我们联系了我们的班主任徐向宇老师来指导我们,他很爽快地答应我们的请求,我们的研究热情就更加高涨了,于是我们乘热打铁一鼓作气制定了详细完备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等我们可能获得的资源认真探讨分析,确保了科研方案的可行性。

就在万事俱备之后,我们信心满满地走进了实验室,经过之后的实验我们才发现我们自以为完美的实验方案依然存在一些未能预及的漏洞,也正是这些疏忽的存在,让我们那天的实验功亏一篑。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小组的课题是围绕蔬菜中VC,VE含量测定而进行的,为了使实验顺利完成,我们需要用一种VC,VE含量相对较高的蔬菜进行实验,于是进过相关查阅以后,我们选择了油菜作为我们的实验原料。可是实验当天我们利用油菜汁配制标准溶液时才发现,油菜汁会和乙醇溶液反应

生成一种白色物质悬浮于混合溶液中,影响后续实验的进行。我们并没有放弃,于是拿着这些白色悬浊液继续实验,可是得到的实验数据及结论完全不靠谱。我们小组完全失落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没有一帆风顺的科研。实验方案准备得再精细,实际操作中也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随机而变,才是完成实验的最终途径。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回到北区,事后经过我们查资料,探讨分析,认为:油菜汁呈弱酸性,可能是其中含有的一些有机酸与乙醇反应生成了白色的酯类物质影响了其吸光度。于是,我们对原有的实验方案进行了修改,用黄瓜取代油菜进行实验。因为黄瓜汁呈强碱性,不会再有有机酸与乙醇的反应而影响实验现象,而且黄瓜的维生素含量也相当高。在此期间,我们还注意了对实验方案中一些细节方面的修改,如压榨出黄瓜汁后要注意隔绝空气并且尽快完成实验以防止维生素接触空气被氧化等等。

在经过失败后的总结反思,我们对接下来的科研重新燃起了信心与热情。随后我们再一次穿上了实验服,抱着必胜的决心,本着严谨的态度,凭着过硬的操作一步一步地按照我们预期的步骤进行。也许是我们有了第一次失败的经验,这次的实验十分顺利,不仅测得了预期的数据,而且所得出的实验结论也与预期十分相符。我还记得那天我走出实验室时,看见西下的夕阳,突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但心里更多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当然,我们也从这次实验的实验中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作为一个科研小组,团队的协作是事半功倍的基础,每个组员的严谨细心是顺利完成实验的催化剂,我们有信心,有热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现在,“萌芽杯”的活动即将结束,但是那科研的萌芽却刚刚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绽放出诱人的新绿。我想,我们的科研之路才刚刚开始……

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 测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实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基准物质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掌握维生素C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过程。 3.掌握碘水滴定维生素C的滴定过程,突跃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 4.掌握定量转移操作的基本要点。 二、实验原理 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性。在酸性溶液中,它可将碘单质还原为电离子。利用这一反应,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 用医用维生素C片配制一定浓度(a mg/L)的维生素C标准溶液。向一定体积的维生素C标准溶液中滴加稀碘水,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至加入碘水呈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为止,记录加入碘水的体积(V1)。 在相同体积的果汁中,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滴加相同浓度的碘水,记录溶液显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时消耗碘水的体积(V2)。根据两次反应消耗碘水的体积比值,可粗略测定出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维生素C的含量=(V2/V1)a 三、主要试剂和仪器 1.维生素C药片 2.果汁或蔬菜汁 3.碘水 mol/L 4.淀粉溶液

溶液 L 四、实验步骤 1.维生素C标准溶液的配制 将5片100mg的维生素C药片投入到盛有50ml蒸馏水的烧杯中,边搅拌边用玻璃棒的顶部压维生素C药片,以加速维生素C药片的溶解。当维生素C药片全部溶解后,把溶液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 2.果汁或蔬菜汁的准备 取50ml橙汁,过滤备用;或取50g卷心菜,在研钵中捣烂,家 50ml蒸馏水,充分搅拌,取出用纱布过滤,滤液备用。 3.维生素C药片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移取20ml维生素C标准溶液注入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ml mol/L HCl,调节溶液的酸度。加入1-2 ml 淀粉溶液,用 mol/L碘水滴定,直到溶液显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记录消耗碘水的体积。重复上述操作一次,取两次的平均值。 4.果汁或蔬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移取20 ml橙汁(或蔬菜汁)注入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ml mol/L HCl,调节溶液的酸度。加入1-2 ml 淀粉溶液,用 mol/L碘水滴定,直到溶液显蓝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记录消耗碘水的体积。重复上述操作一次,取两次的平均值。 5.计算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苹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创新性实验 ---苹果中维C含量的测定

前言: 苹果,又名柰、频婆、天然子,苹果为蔷薇科苹果属植物的果实。苹果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老幼皆宜的水果之一。它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都很高。每100g鲜苹果肉中含糖类15g,蛋白质0.2g,脂肪0.1g,粗纤维0.1g,钾110mg,钙0.11mg,磷11mg,铁0.3mg,胡萝卜素0.08mg,维生素B1为0.01mg,维生素B2为0.01mg,尼克酸0.1mg,还含有锌及山梨醇、香橙素、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中医认为苹果有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开胃醒酒、止泻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对高血压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欧洲人说:“一天吃一个苹果,医生远离你”。加拿大人研究表明,在试管中苹果汁有强大的杀灭传染性病毒的作用,吃较多苹果的人远比不吃或少吃的人得感冒的机会要低。所以,有的科学家和医师把苹果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或“全科医生”。 维生素是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我们每天都要通过食物摄入各种各样的维生素,维生素同我们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维生素C 是心血管的保护神、心脏病患者的健康元素。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普遍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也是一种对人类而言至关重要的物质:人体缺乏维生素C 将导致坏血病,维生素C还能防止传染性疾病,甚至癌症。所以,食品饮料医药、医疗等行业都要测定食品、饮料、药品以及血液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

苹果中含有Vc,不过含量比较低,每100克苹果中Vc的平均含量为4毫克。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很多。一般方法有碘量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新鲜的水果、蔬菜中含量较多。若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由于果汁具有一定的色泽,滴定终点不易辨认。二甲苯-二氯靛酚比色法虽然适用于测定深色样品还原型抗坏血酸,但由于萃取液二甲苯为有机溶剂,有很强的毒性,既不利于操作人员的健康,也不利于环境保护,故不推荐此测试方法。 而碘滴定法仅需常规滴定设备,条件易于满足。因此,在满足测定范围和测定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不需要昂贵仪器设备条件、简单易行的方法。pH控制在3-5比较适合。 本次实验用的是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 在本次实验中,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操作实施,等过程,预期达到如下目的: 1、掌握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维生素C的提取方法。 3、实践各种溶液的配制及其标定操作。 4、通过计算,了解同类但不同品种水果在微量物质的含量上 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四果蔬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

实验四果蔬维生素 C (抗坏血酸)的测定(荧光法) 抗坏血酸溶于水,稍溶于丙酮与低级醇类。结晶抗坏血酸稳定,水溶液易氧化,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在有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重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进程。酸性、冷藏、隔氧,可延缓食品中抗坏血酸的破坏。 国内外用于食物中维生素 C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荧光法、 2,4 二硝基苯肼法、 2,6 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2, 6 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只能测定食物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由于脱氢型抗坏血酸在人体内与还原型抗坏血酸具有同样的生理功能。在一般情况下,测定食物中总抗坏血酸。 2,4 二硝基苯肼法和荧光法都是测定食物中总抗坏血酸含量的方法。 2,4 二硝基苯肼法是比色法,易受杂质干扰,灵敏度较低,而荧光法的灵敏度高于比色法 2~3 个数量级。另外,2,4 二硝基苯肼法采用85%的浓硫酸作溶剂,实验时不易操作。荧光法利用硼酸对脱氢抗坏血酸的掩蔽作用可测出杂质的荧光值,从而提高方法的专一性。因此,荧光法具有灵敏度较高、选择性好、易于操作等优点,但此方法易受仪器条件的限制,所以国标方法中选用荧光法为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的 第一标准方法,而将 2, 4 二硝基苯肼法作为第二法。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理解食物中维生素 C 的分布规律以及维生素 C 的理化特性。 2 学会用常规的比色法测定食物中维生素 C 的操作技巧。 3 理解测定维生素 C 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 1 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与邻苯二胺 ( OPDA)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 quinoxaline),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 2 脱氢抗坏血酸与硼酸可形成复合物而不与 OPDA反应,以此排除样品中荧光杂质所产生的干扰。本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 0.22g/ml。 3 适用范围根据 GB12392—1990 进行检测,本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 测定几种常见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摘要:利用维生素C对紫外产生吸收和对碱不稳定的特性,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5种常见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最大吸收波长为243nm,标准曲线方程为A=0.00537c,相关系数为R^2=0.99539。9种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mg·(100g)-1]分别为:青尖椒111.8、上海青104.2、韭菜82.5、小白菜78.9、西芹59.70、胡萝卜49.8、西兰花28、茄子26.4、山药14.9。该方法简单、快速,结果令人满意。 1.前言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能预防牙龈出血及萎缩、提高人体免疫力,对坏血病、动脉硬化、贫血等有一定疗效。天然存在的抗坏血酸有L型和D型2种,后者无生物活性。维生素C 是呈无色无臭的片状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由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氧化酶一般在蔬菜中含量较多,故蔬菜储存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流失。但在某些果实中含有的生物类黄酮,能保护其稳定性。 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钼蓝比色法、原子吸收法、碘量法、电位滴定法、荧光光度法、毛细管电泳法、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2-12]等。其中原子吸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仪器相对昂贵;碘量法和电位滴定法操作步骤较繁琐,而且受其它还原性物质、样品色素颜色和测定时间的影响;紫外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维生素C对紫外产生吸收和对碱不稳定的特性,于243nm处测定样品液与碱处理样品液两者吸光度之差,通过标准曲线方程,即可计算样品中维

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_于晓萍

2009年11月第6卷第2期Nov. 2009 No.2 vol.6 - 16 -工程技术与应用 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于晓萍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摘要:维生素C在食品中能起抗氧化剂作用,即它在一定时间内能防止油脂变酪。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为此,笔者首先通过吸收光谱曲线法确定维生素C的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67nm,进而通过工作曲线法快速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本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具有快速、准确、简便、试剂易得等优点。方法的RSD为0.75%~0.84%,回收率为99.7%~100.1%。 关键词:蔬菜;水果;维生素C;快速测定 中图分类号:D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9)-02-016-03 Quick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C Content in Vegetables and Fruits by Spectrophotometry Yu Xiaoping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Yangzhou 225127, Jiangsu Abstract: Vitamin C plays an antioxidant role in food, namely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t can prevent fats and oils from changing into cheese. Given the reason that vitamin C is water-soluble, the author first determine that Vitamin C water-soluble fluid biggest absorption wave length is 267nm through the absorption spectrum curve method, then with the working curve method, the vitamin C content in vegetables and fruits can be tested quickly. The results of testing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has the merits of being quick, simple, accurate and facile reagent etc in comparison to conventional ones. RSD of the method is 0.75%~0.84% and the recovery is 99.7%~100.1%. Key word: vegetable; fruit; Vitamin C; quick determination 引言 维生素C(Vc)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中,它具有保持肌肤润滑、防止衰老、抗坏血酸等作用,是人体必需的主要维生素之一[1][2]。Vc在水果中主要以还原型(ASA)存在。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能溶于水、乙醇和甲醇,而不溶于其他有机溶剂,具有酸味和还原性,有4 种异构体,即L-抗坏血酸,D-抗坏血酸,L-异抗坏血酸,D-异抗坏血酸。天然抗坏血酸主要以L-抗坏血酸为主,其效力最高,也是通常所指的抗坏血酸。抗坏血酸在合适的条件下,可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脱氢后的L-脱氢抗坏血酸在生物体内可还原为L-抗坏血酸,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故仍有生物活性。脱氢抗坏血酸可进一步被氧化,生成二酮古洛糖酸,而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在许多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主要以还原型抗坏血酸存在。维生素C的固体较稳定,水溶液最容易受氧化,所以测定维生素C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技术。 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一般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碘量法、2,4-二硝基苯肼法和萤光分光光度法等[3],这些方法都有所用试剂不稳、操作程序复杂、费时等缺点,为此,笔者首先通过吸收光谱曲线法确定维生素C的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67nm,进而通过工作曲线法快速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本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具有准确、快速、稳定、试剂易得等优点。 收稿日期:2009-9-25 作者简介:于晓萍(1970-),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仪器分析。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一、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碘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与标定原理。 2、掌握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 的原理、方法及其操作。 二、实验原理 用I 2标准溶液可以直接测定维生素C 等一些还原性的物质。维生素C 分子中含有还原性的二烯醇基,能被I 2定量氧化成二酮基,反应式如下: C O C C C C CH 2OH O OH OH H OH H + I 2C O C C C C CH 2OH O OH H H O O + 2HI 由于反应速率较快,可以直接用I 2标准溶液滴定。通过消耗I 2溶液的体积及其浓度即可计算试样中维生素C 的含量。直接碘量法可测定药片、注射液、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 的含量。 等物质的量关系:n(Vc )==n(I 2) 即:3 10)(176 %(2 -?=?I C cV V m 试样) ∴ Vc %= 试样) ()(176.02 m cV I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分析天平,250ml 锥形瓶,100ml 量筒,10ml 量筒,酸式滴定管,滴定基管架,25ml 移液管。 (2)试剂 医药维生素C 药片,HAc(2 mol/L ),淀粉(0.5%),Na 2S 2O 3标准溶液(0.1 mol/L ),I 2标准溶液(0.1 mol/L )。

三、实验步骤 1. 0.05 mol·L -1 I 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将3.3g I 2与5g KI 置于研钵中,在通风柜中加入少量水(切不可多加!)研磨,待I 2全部溶解后,将溶液转入棕色瓶中,加水稀释至250mL ,摇匀。 用移液管移取25.00mL Na 2S 2O 3 标准溶液于250mL 锥形瓶中,加50mL 水、5mL0.5%淀粉溶液,用I 2标准溶液滴定至稳定的蓝色,30s 内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标定三次。 2. 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约0.2g 维生素C 片(研成粉末即用),置于250mL 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过并冷却的蒸馏水100mL 、10mL 2mol·L-1 HAc 和5mL0.5%淀粉指定剂,立即用I 2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显稳定的蓝色, 30s 内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滴定3次,计算维生素C 的含量。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试样1 试样2 试样3 维生素C 的质量/g 滴定前液面读数/ml 滴定后液面读数/ml 滴定消耗I 2溶液的体积/ml 维生素C 的含量% 维生素C 的平均含量% 计算公式: %1001000 )()()()(68668622??= O H C O H C I I W M V c C 维生素 式中c——I 2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滴定时所用I 2标准溶液的体积(ml); M(C6H8O6)——维生素C的摩尔质量(g/mol); W(C6H8O6)——称取维生素C的质量(g)。

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项目报告/论文《果汁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作者签名: 年月日

摘要:果汁饮料的主要原料就是水果,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维生素C。维生素C又称为抗坏血酸,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在水溶液中易被空气和其他氧化剂氧化,但在弱酸性条件下较稳定,所以本次用碘量法测定果汁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本次方法简单,可靠,准确度较高,在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果汁饮料;维生素C;碘量法

目录 1 绪论 (1) 1.1 果汁饮料的概念 (1) 1.2 果汁饮料的发展 (1) 1.3 对果汁饮料中维生素C测定意义 (1) 2. 实验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实验原理 (3) 2.2实验仪器与试剂 (3) 2.3 实验步骤 (4) 2.4数据处理 (5) 3.结果与分析 (7) 3.1数据变动原因 (7) 3.2不同方法对比实验 (7) 3.3酸碱性对维生素C测定的影响....................................................................... 3.4含量影响因素................................................................................................... 4.结论........................................................................................................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

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设计实验 设计者:张茹佳(0113号) 祝玲(0112号) 邓楠(0130号) 李厦(0132号) 组长:张茹佳 班级:09化学一班 实验日期:2013年4月20日

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设计实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黄瓜中Vc的含量来了解果蔬中Vc含量情况;(2):学习和掌握测定Vc的原理和方法,来掌握正确的设计实验方法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维生素C测定中的滴定方法; 难点: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原理及方法; 三:教学用具 药品:醋酸缓冲溶液、10%KI溶液、淀粉、碘酸钾、硫酸、 仪器:酸式滴定管、烧杯、离心机、榨汁机、胶头滴管 四:实验原理 测量果蔬及其制品中Vc含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各有特点,本实验采取间接碘量法来对红尖辣椒中VC的含量进行测定,维生素C的结构中有—C = C—基团,又具有烯醇式结构,还原性强,水溶液中可解离成氧化型抗坏血酸。因此具有还原性,又称为还原性抗坏血酸。

维生素C能还原KIO3中的碘,还原性抗坏血酸还原碘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样品提取液还原标准KIO3的量与样品中所含抗坏血酸量成正比(1:3)。 当KIO3刚刚加入时,IO3-离子会与溶液中的I-离子迅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 IO3-+ 5I-+6H+=3I2+3H2O 然后生成的I2会与VC发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I2 + C6H8O6 = 2HI + C6H6O6 生成的I2被迅速消耗,当溶液中的Vc全部反应完后,会生成多余的I2 所以可以用淀粉作指示剂,通过淀粉作指示剂可迅速判断终点,当有多余碘存在时,淀粉呈蓝色,即可指示终点。 由于维生素C具在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成而成黄色,尤其在碱性条件下更甚,所以在搅拌和测定时加入HAC缓冲溶液,以减少维生素的副反应。 并且应当注意的是应该在终点附近加入淀粉,因为淀粉是大分子物质,会吸附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过早加入淀粉生成的物质会吸附在淀粉上,影响反应终点的判断,所以应该在终点附近加入淀粉。

维生素C不同的测定方法及各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维生素C不同的测定方法及各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目前研究维生素C测定方法的报道较多,有关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如荧光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2,4-二硝基苯肼法、光度分析法、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分析法及色谱法等,各种方法对实际样品的测定均有满意的效果. 为了解国内VC含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现状及发展态势.方法以"维生素C 或抗坏血酸和测定"为检索词对1994~2002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的理工A、B和医药卫生专辑进行篇名检索,对所得有关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文献数据分别以年代、作者区域、载刊等级、样品类型、测定方法等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核心期刊载刊文献占文献总量的45.06%,其中光度法占65.69%,电化法占18.63%,色谱法占12.75%;复杂被测样品文献占文献总量的45.06%,其中光度法占60.92%,色谱法占19.54%,电化法占10.34%.结论目前国内维生素C含量测定仍以光度法为主流,但近年来色谱法,特别是HPLC法上升趋势尤为明显. 一.荧光法 1.原理 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与邻苯二胺(OPDA)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quinoxaline),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 脱氢抗坏血酸与硼酸可形成复合物而不与OPDA反应,以此排除样品中荧光杂质所产生的干扰。本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0.022 g/ml。 2.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 3. 注意事项 3.1 大多数植物组织内含有一种能破坏抗坏血酸的氧化酶,因此,抗坏血酸的测定应采用新鲜样品并尽快用偏磷酸-醋酸提取液将样品制成匀浆以保存维生C。 3.2 某些果胶含量高的样品不易过滤,可采用抽滤的方法,也可先离心,再取上清液过滤。 3.3活性炭可将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但它也有吸附抗坏血酸的作用,故活性炭用量应适当与准确,所以,应用天平称量。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用2g活性炭能使测定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完全氧化为脱氢型,其吸附影响不明显。 二、2,6-二氯靛酚滴定法(还原型VC)

果蔬中vc含量的测定

果汁中Vc含量的测定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很多,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滴定分析法、钼蓝比色法、碘量法等,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要求样品的纯度较高,还需要有昂贵的仪器;紫外分光光度法中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操作麻烦,耗时较长;2,6-二氯靛酚法操作简便且应用最普遍,但是药品价格昂贵,而且多数果汁样品溶液都有颜色,使滴定终点不易判定,使用脱色剂也很难脱色完全,且造成VC的损失。相比之下,碘量法只需标定碘液,其后续操作方便简单,易操作,故本次试验采用碘量法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 关键字:维生素C 碘量法碘溶液可溶性淀粉滴定 一、实验部分 (一)、实验原理 维生素C属水溶性维生素,分子式C6H8O6。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还原性,能被I2定量地氧化成二酮基,因而可用I2标准溶液直接测定。 C6H8O6+I2= C6H6O6+2HI 使用淀粉作为指示剂,用直接碘量法可测定药片、注射液、饮料、汁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由于Vc的还原性很强,较容易被溶液和空气中的氧氧化,在碱性介质中这种氧化作用更强,因此滴定宜在酸性介质中进行,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考虑到 I -在强酸性中也易被氧化,故一般选在pH为3~4的弱酸性溶液中进行滴定。 (二)、实验仪器及药品 材料:果汁。 仪器:烧杯多个、量筒、玻璃棒、滴管、容量瓶多个(250mL)、酸式滴定管、滤纸、锥形瓶等。 药品:0.02mol /L碘溶液、2% 可溶性淀粉溶液、2% HC l溶液。 (三)、试验步骤 1、购买市场上现成的果汁; 2、滴定果汁中vc的含量; (1)、移取50ml果汁注入250 ml锥形瓶中,三份,分别向三个锥形瓶中加人3m l淀粉溶液,再滴加10ml醋酸,将PH 值调至3左右; (2)、用0.02mol /L碘溶液滴定果汁,在滴定过程中,边滴边晃动锥形瓶,直到提取液呈现蓝色,且在30 秒不褪色;

实验一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片中的VC含量

实验一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片中的V C含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及紫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维生素C含量的原理与分析条件的选择。 二、实验原理 维生素C是人体重要的维生素之一,它影响胶元蛋白的形成,参与人体多种氧化-还原反应,并且有解毒作用。人体不能自身制造Vc,所以人体必须不断地从食物中摄入Vc,通常还需储藏能维持一个月左右的Vc。缺乏时会产生坏血病,故又称抗坏血酸。 维生素C属水溶性维生素,分子式C6H8O6。分子结构中具有二烯醇结构,其结构如下: 它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或乙醚。分子中的二烯醇基具极强的还原性,性质活泼,易被氧化为二酮基而成为脱氢抗坏血酸。维生素 C分子结构中有共轭双键,固在紫外光区有较强的吸收。 根据维生素C 在稀盐酸溶液中,Vc吸收曲线比较稳定,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其吸收值A的大小与维生素C的浓度c的大小成正比,符合郎伯—比尔定律:

A=εbc 其中A为吸收度;c为试样中维生素C的浓度,mol·L-1;b为吸收池厚度,cm;ε为摩尔吸收系数,L·mol-1·cm-1。若在最大吸收波长下,首先绘制出维生素C 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标准曲线,然后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出吸光度A,由测得的吸光度A在标准曲线上查得浓度,换算为药品中含量(mg/片)。。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TU181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1台,研钵1个,50mL容量瓶7只和500mL容量瓶1只 , 10mL移液管2支,100 mL、1000 mL烧杯2只。 2.试剂维生素C标准品(抗坏血酸),市售维生素C含片(100mg/片),冰醋酸,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 配制维生素C标准贮备液500mL(浓度约为1.5×10-4m ol/L): 称取约0.0132g维生素C标准品于100mL的烧杯中,用超声波助溶后定容于500mL容量瓶中,摇匀,配成贮备液。 2. 配制标准系列: 分别吸取上述贮备液1.00、2.00、4.00、8.00、16.00mL于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 3. 确定最大吸收 以蒸馏水为参比,在320~220nm范围内测出维生素C的吸收光谱,并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4. 绘制标准曲线 λ处分别测出吸光度,并绘制以蒸馏水为参比,用上述标准系列溶液在 max 标准曲线。 5.样品测定 取3片Vc片剂研细,准确称取0.02g于100mL烧杯中,以去离子水稀释至 λ处测吸光度。 500mL。移取样品溶液5.00mL于50mL容量瓶中,定容。在 max 五、实验结果和讨论

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

实验3 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一、实验原理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钠盐,本身则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 2,6-二氯酚靛酚的钠盐水溶液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玫瑰红色,当其被还原时就变为无色,因此,可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样品中的还原型抗坏血酸。当抗坏血酸完全被氧化后,稍多加一点染料,使滴定液呈淡红色,即为终点。如无其他杂质干扰,样品提取液所还原的标准染料量与样品中所含的还原型抗坏血酸量成正比。 二、试剂和器材 偏磷酸醋酸溶液:取15g(用时研细)溶于40mL醋酸及20mL水的混合液中,然后用水稀释至500mL,过滤后储入试剂瓶中。 标准2,6-二氯酚靛酚溶液:取0.25g2,6-二氯酚靛酚溶于700mL蒸馏水中(用力 搅动),加入300mL磷酸缓冲液(预先配制9.078g/L KH 2PO 4 -11.867g/L Na 2HPO 4 ·2H 2 O水溶液,用时以KH 2 PO 4 :Na 2 HPO 4 ·2H 2 O=4:6的比率将其混合,pH 值为6.9-7.0),翌日过滤,滤液储于棕色瓶中,临用时,以抗坏血酸溶液标定。 标准维生素C溶液:以少量偏磷酸醋酸溶液溶解0.1g维生素C于100mL容量瓶中,再以该液稀释至刻度。 2,6-二氯酚靛酚液的标定:在3个100mL锥形瓶中,各置5mL偏磷酸醋酸液,再各加2mL标准维生素C溶液,摇匀。用上面所制的标准2,6-二氯酚靛酚液滴定,呈玫瑰红色保持30s不褪色为止。记下所用2,6-二氯酚靛酚溶液体积平均值,再以同样方法做一空白实验,取7mL偏磷酸醋酸液加水若干毫升(相当于以上所用的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低定量),仍用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将第一次滴定的量减去空白实验的量,即为标准维生素的反应量,求出1mL 2,6-二氯酚靛酚对应于维生素C的质量(mg)。 研钵、容量瓶、剪刀、锥形瓶、微量滴定管 三、实验步骤 1、用自来水冲洗果蔬样品,再以蒸馏水清洗,用纱布或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然后

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

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 制作人:薛钦时间:2016年5月20日 一、实验背景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食物中的维生素 C被人体小肠上段吸收。一旦吸收,就分布到体内所有的水溶性结构中,正常成人体内的维生素C代谢活性池中约有1500mg维生素C,最高储存峰值为3000mg维生素C。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 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 -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体外。 维生素C的作用: ●1、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 ●2、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3、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4、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5、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防止关节痛、腰腿痛。 ●6、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7、水溶性强抗氧化剂,主要作用在体内水溶液中。 二、实验目的 ● 1.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缺乏时引起坏血病。 ● 2.维生素C含量可作为植物抗衰老和抗逆境的重要生理指标,也

可作为果品质量、选育良种的鉴别指标。 ● 3.水果、蔬菜保鲜贮藏必须测定维生素C含量,了解果蔬品质量 的高低。 ● 4.了解和掌握2,6-二氯酚靛酚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三、实验原理 ●2,6—二氯靛酚是一种染料,其颜色反应表现为两种特性。一是 取决于氧化还原状态,氧化态为深蓝色,还原态为无色;二是受其介质酸度的影响,在碱性介质中呈深蓝色,在酸性溶液介质中呈浅红色。 ●用蓝色的碱性染料标准液,滴定含VC的酸性浸出液,染料被还原 为无色,到达终点时,微过量的2、6—二氯靛酚染料在酸性溶液中呈浅红色即为终点。从染料消耗量即可计算出试样中还原型抗坏血酸量。 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维生素C: 强的还原性 ●将染料2.6-D 还原成无色的2.6-二氯酚靛酚 ● 2.6-二氯酚靛酚:强的氧化性 ●中性/碱性: 蓝色酸性:红色

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__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实 验 报 告 姓名: 班级: 同组人: 自评成绩: 项目: 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 的含量 课程: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直接碘量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了解维生素C 的测定原理及条件。 二、实验原理 维生素C 又称抗坏血酸,其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被I 2定量氧化成二酮基,所以可用直接碘量法测定其含量。反应方程式如下: O HO OH O C H OH CH 2OH + I 2O O C H HO CH 2OH + 2HI O O 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维生素C 易被空气中的O 2氧化而产生误差,尤其在碱性条件下,误差更大。故该滴定反应在酸性溶液中进行,以减慢副反应的速度。 注意事项: 1. I 2具有挥发性,取完后应立即盖好瓶塞。 2. 维生素C 易被空气氧化而引入误差,所以不要3份同时移取。 3. 滴定近终点时应充分振摇,并放慢滴定速度。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分析天平,酸式滴定管(25mL ,棕色),吸量管(2mL),量筒(15mL 、5mL),碘量瓶(250mL)。 试剂:维生素C 注射液(20mL : 2.5g),I 2标准溶液(0.05mol/L),醋酸(2mol/L ),丙酮,淀粉指示剂(1%)。 四、内容及步骤 精密量取维生素C 注射液1.6mL(约相当于维生素C0.2g),置于250mL 碘量瓶中,加新煮沸并放冷至室温的蒸馏水15mL 与丙酮2mL ,摇匀,放置5min ,加2mol/L 醋酸4mL 与淀粉指示剂1mL ,用I 2标准溶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持续30s 不褪色,即为终点。记录所消耗的I 2标准溶液的体积。平行测定3次,以上平行测定3次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 五、实验结果记录与计算

果蔬维生素C含量测定及其分析

果蔬维生素C 含量测定及其分析 摘要 本次实验我们测定了橘子中的维生素c 含量,试验中,通过2,6-二氯酚靛酚对维生素C 的滴定从而测定了橘子所含的维生素C 含量,我们测得橘子的维C 的含量是20.46mg/100g ,相对较低。经查阅资料,讨论后发现维生素C 在空气中易氧化,而且不同成熟程度、品种、新鲜程度、生长地、测定温度等客观因素也会对其有很大的影响。 一、前言 实验目的: 测定橘子中的维生素c 含量,从而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 维生素C 是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缺少它时会产生坏血病,因此又称为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它对物质代谢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它还有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并具有化学致癌物的阻断作用。 维生素C 主要存在于新鲜水果及蔬菜中。水果中以猕猴桃含量最多,在柠檬、桔子和橙子中含量也非常丰富;蔬菜以辣椒中的含量最丰富,在番茄、甘蓝、萝卜、青菜中含量也十分丰富,野生植物以刺梨中的含量最丰富,每100克中含2800毫克,有“维生素C 王”之称。维生素C 为无色晶体,味酸,溶于水及乙醇,不耐热,在碱性溶液中极不稳定,日光照射后易被氧化破坏,有微量铜、铁等重金属离子存在时更易氧化分解,干燥条件下较为稳定。故维生素C 制剂应放在干燥、低温和避光处保存;在烹调蔬菜时,不宜烧煮过度并应避免接触碱和铜器。 C C C C C C HO H HO HO O H OH O 2 N OH Cl Cl O +C C C C C C O H O HO O H OH O 2 N OH Cl Cl O + O H (蓝色) 还原型抗坏血酸 氧化型脱氢抗坏血酸 2,6-二氯酚靛酚还原型2,6-二氯酚靛酚(红 色)H OH + (无色) N Cl Cl O H H 维生素C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它可分为还原性和脱氢型。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

实验三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精)

实验三碘量法测定维生素 C 含量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 学习对蔬菜和食品中 Vc 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滴定” (titration是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标准溶液通过滴定管滴加到待测溶液中的过程。待“滴定”进行到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全作用为止,然后根据所用标准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待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为滴定分析法。 2. 先使用铜盐与过量的 KI 进行反应生成 CuI2 3.CuI2 不稳定随即分解为 Cu2I2 和游离的碘 4. 生成的碘和维生素 C 反应 , 直到溶液里的 VC 被碘全部氧化为止。 剩余的微量碘与淀粉指示剂生成蓝色。 三.实验试剂 (1 0.01 mol/L 硫酸铜(CuSO4 5H2O (2 30% KI 溶液; (3 1%可溶性淀粉指示剂(m/V (4偏磷酸 -醋酸溶液 四.实验操作步骤 1. 称取 40g 菜花(可分 2-3次研磨 ,加少量石英砂及少量偏磷酸 -醋酸研成匀浆,加偏磷酸 -醋酸定容到 100ml ,颠倒混匀(两个组

做一份 ; 2. 倒入 4个 10ml 离心管中,两两配平后, 8000rpm 离心 5min (每组两个离心管 ; 3. 将上清倒入干净的三角瓶中,待用(此为样品液 ; 4. 吸取 5ml 偏磷酸 -醋酸 , 加 10mL30%KI溶液。再加 10滴淀粉指示剂溶液。随即用标准硫酸铜溶液 (0.01mol/L进行滴定, 边滴定边振摇,直至显示出蓝色(或红棕色 ,且稳定 3sec 不退,记录滴定量 V0(此为空白对照,注意:会很快变色,要逐滴加入 ; 5. 精确吸取 5mL 样品溶液于 100mL 三角瓶中,加 10mL30%KI溶液。再加 10滴淀粉指示剂溶液。随即用标准硫酸铜溶液 (0.01mol/L进行滴定。边滴定边振摇, 直至显示出蓝色 (或红棕色 , 且稳定 3sec 不退,记录滴定量 V1(此为样品值。 6 .计算: L-抗坏血酸含量 (mg/每份 =V ×c V:(V1-V0标准硫酸铜毫升数 c :0.88, 即 1ml0.01mol/l标准硫酸铜溶液相当于 0.88mg 抗坏血酸。五.实验结果 计算 L-抗坏血酸含量 =(mg/100g 实验数据:空白试验消耗的标准硫酸铜 V0=0.1ml 样品溶液消耗的标准硫酸铜 V1=1.2ml L-抗坏血酸含量 =(V1-V0 *C*20*100/40 =(1.2-0.1ml*0.88mg/ml*20*100/40 =48.4(mg/100mg 六.结果讨论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1) 在测定维生素C的国标方法中,荧光法为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的第一标准方法,2、4-二硝基苯肼法作为第二法。 一、荧光法 1.原理 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与邻苯二胺(OPDA)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quinoxaline),其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 脱氢抗坏血酸与硼酸可形成复合物而不与OPDA反应,以此排除样品中荧光杂质所产生的干扰。本方法的最小检出限为0.022 g/ml。 2.适用范围 GB12392-90 本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 3.仪器 3.1.实验室常用设备。 3.2.荧光分光光度计或具有350nm及430nm波长的荧光计。 3.3.打碎机。 4.试剂 本实验用水均为蒸馏水,试剂不加说明均为分析纯试剂。 (1)偏磷酸-乙酸液:称取15g偏磷酸,加入40ml冰乙酸及250ml水,搅拌,放置过夜使之逐渐溶解,加水至500ml。4℃冰箱可保存7~10天。 (2)0.15 mol/L硫酸:取10ml硫酸,小心加入水中,再加水稀释至1200ml。 (3)偏磷酸-乙酸-硫酸液:以0.15mol/L硫酸液为稀释液,其余同4.1.配制。 (4)50%乙酸钠溶液:称取500g乙酸钠(CH3COONa·3H2O),加水至1000ml。 (5)硼酸-乙酸钠溶液:称取3g硼酸,溶于100ml乙酸钠溶液(4.4)中。临用前配制。(6)邻苯二胺溶液:称取20mg邻苯二胺,于临用前用水稀释至100ml。 (7) 0.04%百里酚蓝指示剂溶液:称取0.1g百里酚蓝,加0.02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玻璃研钵中研磨至溶解,氢氧化钠的用量约为10.75ml,磨溶后用水稀释至250ml。 变色范围:pH=1.2 红色 pH=2.8 黄色 pH>4.0 兰色 (8)活性炭的活化:加200g炭粉于1L 1+9盐酸中,加热回流1~2h,过滤,用水洗至滤液中无铁离子为止,置于110~120℃烘箱中干燥,备用。 (9)标准 抗坏血酸标准溶液(1mg/ml):准确称取50mg抗坏血酸,用溶液(4.1)溶于5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 抗坏血酸标准使用液(100μg/ml): 取10ml抗坏血酸标准液,用偏磷酸-乙酸溶液稀释至100ml。定容前试pH值,如其pH>2.2时,则应用溶液(4.3)稀释。 标准曲线的制备:取下述"标准"溶液(抗坏血酸含量10μg/ml)0.5、1.0、1.5和2.0ml 标准系列,取双份分别置于10ml带盖试管中,再用水补充至2.0ml。 5.操作步骤 5.1 样品制备 全部实验过程应避光。 称取100g鲜样,加100g偏磷酸-乙酸溶液,倒入打碎机内打成匀浆,用百里酚蓝指示剂调试匀浆酸碱度。如呈红色,即可用偏磷酸-乙酸溶液稀释,若呈黄色或兰色,则用偏磷

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佛山三中高中部陈荣智招树满何衍健 指导老师丘晓琳 0 引言 维生素C的功效早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从营养补充剂、维生素C糖果、到涂在脸上的含有维生素C的保养品,全都标榜着能让你更白皙、更健康。德国营养研究会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取50~100mg的维生素C,才能刚好让血中的维生素C浓度达到饱和,如果摄取超过此范围,身体也无法多吸收,等于浪费。而30mg的维生素C是人体1天摄取维生素C的最少值,如果低于30mg,身体就会缺乏维生素C,使部份机能无法正常运作,长期下来,甚至出现坏血 症。当下,人们讲究“食疗”,倡导“天然”,认为从天然产物摄取维生素C 更安全、更能适应人体的需要。故,我们必须思考“吃什么,怎样吃”的问题。基于这点,本课题对普遍认为含维生素C较多的水果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以及对处理过的水果(如加热)中维生素C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求得从天然产物中摄取维生素C的较佳方案。 1 维生素C简介 1.1.1维生素C的结构及性质 维生素C (Vitamin C ,Ascorbic Acid,分子式: C6H8O6 ;分子量:176.12u;分子结构如左图)又叫抗坏血 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液呈酸性,在溶液中会氧化 分解。 1.1.2维生素C主要生理功能 1、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 2、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3、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4、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5、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6、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1.1.3维生素C的药物作用 近代研究表明VC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1.坏血病。血管壁的强度和VC有很大关系。微血管是所有血管中最细小的,管壁可能只有一个细胞的厚度,其强度、弹性是由负责连接细胞具有胶泥作用的胶原蛋白所决定。当体内VC不足,微血管容易破裂,血液流到邻近组

维生素C的鉴别试验

维生素C 的鉴别试验、含量测定 041410122王磊 实验目的: 分析维生素c 性质,并分析其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 药物简介: 生素C 即L-抗坏血酸:一般动物都可以利用体内葡萄糖代谢途径来合成维生素C 。但人类、猿猴、天竺鼠及一些鸟类、鱼类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 ,需通过食物来供应身体所需。因此,维生素C 是一种必需的营养素。维生素C极易受到热、光和氧的破坏。 一、维生素C 的性状检测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渐变微黄;水溶液显酸性反应。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 熔点:本品的熔点为190~192℃,熔融时同时分解。 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 中约含0.10g 的溶液,在25℃时,依法测定,比旋度为+20.5°至+21.5°。 二、维生素C 的鉴别试验 (1)方法 取本品0.2g ,加水10ml 溶解后,取溶液5ml ,加硝酸银试液0.5ml ,即生成金属银的黑色沉淀。 (2)方法 取本品0.2g ,加水10ml 溶解后,取溶液5ml ,加二氯靛酚钠试液1~2滴,试液的颜色即消失。 实验原理: 1.与硝酸银反应的原理 维生素C 与硝酸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黑色金属银沉淀。 3 3 2.与2,6-二氯靛酚反应的原理 2,6-二氯靛酚是一种染料,其氧化型在酸性介质中呈玫瑰红色,在碱性介质中显蓝色,与维生素C 反应后生成还原型无色的酚亚胺。反应式如下: 6 5 43 21 O OH HO O C OH H CH 2OH

O H Cl Cl N O O H Cl Cl H OH 三、维生素C 的杂质检查 杂质检查项目包括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炽灼残渣、铁、 铜、重金属、细菌内毒素。 1.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方法:取维生素C 供试品3.0g ,加水15ml ,振摇使溶解,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色,将溶液经4号垂熔玻璃漏斗滤过,取滤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420nm 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不得过0.03。 维生素C 及其制剂在贮存过程中易氧化变色,且颜色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深。《中国药典》规定采用测定吸光度的办法控制有色杂质的限量。 2.铁盐、铜盐的检查 方法:(1)铁的检查(原子分光光度法)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取本品5.0g 两份,分别置25ml 量瓶中,一份中加0.1mol/L 硝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B); 对照溶液的配制:另一份中加标准铁溶液(精密称取硫酸铁铵863mg ,置1000ml 量瓶中,加1mol/L 硫酸溶液25ml ,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 ,置100ml 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1.0ml ,加0.1mol/L 硝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A)。测定方法及判定标准: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248.3nm 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应符合规定[若对照溶液(A)和供试品溶液(B)测得吸光度分别为a 和b ,则要求b ﹤(a-b )]。 (2)铜的检测方法与铁相同。 由于微量的铁盐和铜盐会加速维生素C 的氧化、分解,《中国药典》规定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铁盐和铜盐的检查。 四、维生素C 的含量测定(碘量法) 1.方法 取本品约0.2g ,精密称定,加新沸过的冷水100ml 与稀醋酸10ml 使溶解,加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