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习题(1)

胶体习题(1)
胶体习题(1)

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

2.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3.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

4.通过超显微镜可以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5.ζ电位的绝对值总是大于热力学电位φ的绝对值.

6.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稳定,加入电解质也可以使肢体聚沉;二者是矛盾的。

7.晴朗的天空是蓝色,是白色太阳光被大气散射的结果。

8.旋光仪除了用黄光外,也可以用蓝光。

9.大分子溶液与溶胶一样是多相不稳定体系。

10.将大分子电解质NaR的水溶液与纯水用半透膜隔开,达到Donnan平衡后,膜外水的pH值将大于7。

二、单选题:

1.雾属于分散体系,其分散介质是:

(A) 液体; (B) 气体;

(C) 固体; (D) 气体或固体。

2.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

(A) 是多相体系;

(B)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 对电解质很敏感;

(D) 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3.溶胶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A) 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于稳定体系;

(B) 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不稳定体系;

(C) 热力学上不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体系;

(D) 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不稳定体系。

4.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区别主要在于:

(A) 粒子大小不同;

(B) 渗透压不同;

(C) 丁铎尔效应的强弱不同;

(D) 相状态和热力学稳定性不同。

5.大分子溶液和普通小分子非电解质溶液的主要区分是大分子溶液的:

(A) 渗透压大;(B) 丁铎尔效应显著;

(C) 不能透过半透膜;(D) 对电解质敏感。

6.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

(B) 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C)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

(D) 通过超显微镜也不能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7.对由各种方法制备的溶胶进行半透膜渗析或电渗析的目的是:

(A)(A)除去杂质,提高纯

度;

(B)(B)除去小胶粒,提高均匀性;

(C)(C)除去过多的电解质离子,提高稳定性;

(D) 除去过多的溶剂,提高浓度。

8.在AgNO

3

溶液中加入稍过量KI溶液,得到溶胶的胶团结构可表示为:

(A)(A)[(AgI)m·n I-·(n-x) ·K+]x-·x K+;

(B)(B)[(AgI)m·n NO3-·(n-x)K+]x-·x K+;

(C)(C)[(AgI)m·n Ag+·(n-x)I-]x-·x K+;

(D) [(AgI)m·n Ag+·(n-x)NO3-]x+·x NO3-。

9.以下列三种方法制备溶胶:(1)亚铁氰化铜溶胶的稳定剂是亚铁氰化钾;

(2)将10ml的 NaCl与12mol AgNO

3制得;(3)FeCl

3

在热水中

水解得的溶胶,它们带电荷的符号是:

(A) (1)正电荷,(2)正电荷,(3)正电荷;

(B) (1)负电荷,(2)与(3)正电荷;

(C) (1)与(2)负电荷,(3)正电荷;

(D) (1)、(2)、(3)负电荷。

10.由过量KBr与AgNO

3

溶液混合可制得溶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电位离子是Ag+;(B) 反号离子是NO

3

-;

(C) 胶粒带正电;(D) 它是负溶胶。11.溶胶中的粒子下沉时所受阻力为:

(A) ; (B) ;

(C) ; (D) 。

12.当一束足够强的自然光通过一胶体溶液,在与光束垂直方向上一般可观察到:

(A) 白光; (B) 橙红色光;

(C) 兰紫色光; (D) 黄光。

13.区别溶胶与真溶液和悬浮液最简单最灵敏的方法是:

(A) 乳光计测定粒子浓度;

(B) 观察丁铎尔效应;

(C) 超显微镜测定粒子大小;

(D) 观察ζ电位。

14.有关超显微镜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可以观察离子的布朗运动;

(B) 可以配合电泳仪,测定粒子的电泳速度;

(C) 可以直接看到粒子的形状与大小;

(D) 观察到的粒子仅是粒子对光散射闪烁的光点。

15.有两个连通的容器,中间用一个AgCl做成的多孔塞,塞中细孔及两容器中分别充满了与的NaCl溶液,在多孔塞两边插入

两电极并通直流电,发生下列哪种情况:

(A) 向负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快;

(B) 向正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快;

(C) 向负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慢;

(D) 向正极运动,浓溶液比稀溶液流动快。

16.有关电泳的阐述,正确的是:

(A) 电泳和电解没有本质区别;

(B) 外加电解质对电泳影响很小;

(C) 胶粒电泳速度与温度无关;

(D) 两性电解质电泳速度与pH值无关。

17.固体物质与极性介质(如水溶液)接触后,在相之间出现双电层,所产生的电势是指:

(A) 滑动液与本体溶液间电势差;

(B) 固体表面与本体溶液间电势差;

(C) 紧密层与扩散层之间电势差;

(D) 即为热力学电位φ。

18.动电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是:

(A)(A)外电场或外电压作用;

(B)(B)电解质离子存在;

(C)(C)分散相粒分子或介质分子的布朗运动;

(D) 固体粒子或多孔体表面与液相界面存在漫散双电层结构。19.对ζ电势的阐述,正确的是:

(A) ζ电势与溶剂化层中离子浓度有关;

(B) ζ电势在无外电场作用下也可表示出来;

(C) |ζ| 电势越大,溶胶越不稳定;

(D) |ζ| 电势越大,扩散层中反号离子越少。

20.水中直径为1μm的球形石英粒子在电位梯度V·cm-1的电场中运动速度为× 10-3 cm·s-1,则石英-水界面上ζ电位值为

(η= kg·m-1·s-1,D = 80):

(A) 伏; (B) 伏;

(C) 伏;(D) 7×10-6伏。

21.下列性质中既不属于溶胶动力学性质又不属于电动性质的是:(A) 沉降平衡; (B) 布朗运动;

(C) 沉降电势; (D) 电导。

22.对胶团结构为 [(Au)m·n AuO2-·(n-x)Na+]]x-·x Na+ 的金溶胶,除稳定剂以外,无其它电解质存在时,其电动电势的大小:

(A) 取决于m的大小;

(B) 取决于n的大小;

(C) 取决于x的大小;

(D) 不取决于m、n、x中的任何一个。

23.测定胶体的ζ电势不能用于:

(A) 确定胶粒的热力学电势φ;

(B) 确定胶粒所携带电荷的符号;

(C) 帮助分析固-液界面的结构;

(D) 帮助推测吸附机理。

24.有关胶粒ζ电势的叙述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正比于热力学电势φ;

(B) 只有当固液相对运动时,才能被测定;

(C) 与胶粒的扩散速度无关;

(D) 不能利用能斯特公式计算。

25.工业上为了将不同蛋白质分子分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利用溶胶性质中的:

(A) 电泳; (B) 电渗;

(C) 沉降; (D) 扩散。

26.当在溶胶中加入大分子化合物时:

(A)(A)一定使溶胶更加稳定;

(B)(B)一定使溶胶更容易为电解质所聚沉;

(C)(C)对溶胶稳定性影响视其加入量而定;

(D) 对溶胶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27.根据DLVO理论,溶胶相对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A) 胶粒表面存在双电层结构;

(B) 胶粒和分散介质运动时产生ζ电位;

(C) 布朗运动使胶粒很难聚结;

(D) 离子氛重叠时产生的电性斥力占优势。

28.在Fe(OH)

3、As

2

S

3

、Al(OH)

3

和AgI(含过量AgNO

3

)四种溶胶中, 有一种

不能与其它溶胶混合,否则会引起聚沉。该种溶胶是:

(A) Fe(OH)

3; (B) As

2

S

3

(C) Al(OH)

3; (D) AgI(含过量AgNO

3

) 。

29.电解质对溶液稳定性影响很大,主要是影响ζ电位,如图所示,哪一种情况下,溶胶最不稳定:

(A) 曲线 1 ;

(B) 曲线 2 ;

(C) 曲线 3 ;

(D) 曲线 4 。

30.下列电解质对某溶胶的聚沉值分别为c(NaNO3) = 300,

c(Na

2SO

4

) = 295,c(MgCl2) = 25,c(AlCl3) = (mol·dm-3),

可确定该溶液中粒子带电情况为:

(A) 不带电; (B) 带正电; (C) 带负电; (D) 不能确定。

31.用NH

4VO

3

和浓盐酸作用,可制得棕色V

2

O

5

溶液,其胶团结构是:

[(V

2O

5

)m·n VO3-·(n-x)NH4+]x-·x NH4+,下面各电解质对此溶胶的聚沉能力次

序是:

(A) MgSO

4 > AlCl

3

> K

3

Fe(CN)

6

; (B) K

3

Fe(CN)

6

> MgSO

4

> AlCl

3

(C) K

3Fe(CN)

6

> AlCl

3

> MgSO

4

; (D) AlCl

3

> MgSO

4

> K

3

Fe(CN)

6

32.20cm3 Fe(OH)

3溶液中加入5 × 10-3mol·cm-3 Na

2

SO

4

溶液 cm3

使其聚沉,则Na

2SO

4

对Fe(OH)

3

溶液的聚沉值为:(mol·dm-3)

(A) ; (B) ;

(C) ; (D) 。

33.下面说法与DLVO理论不符的是:

(A) 胶粒间的引力本质上是所有分子的范德华力的总和;

(B) 胶粒间的斥力本质上是双电层的电性斥力;

(C) 胶粒周围存在离子氛,离子氛重叠越大,胶粒越不稳定;

(D) 溶胶是否稳定决定于胶粒间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的总效应。

34.恒定温度与相同时间内,KNO

3、NaCl、Na

2

SO

4

、K

3

Fe(CN)

6

对Al(OH)

3

溶胶的凝结能力是:

(A)(A)Na

2SO

4

> K

3

Fe(CN)

6

> KNO

3

> NaCl ;

(B)(B)K

3Fe(CN)

6

> Na

2

SO

4

> NaCl > KNO

3

(C)(C)K

3Fe(CN)

6

> Na

2

SO

4

> NaCl = KNO

3

(D) K

3Fe(CN)

6

> KNO

3

> Na

2

SO

4

> NaCl 。

35.对于Donnan平衡,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膜两边同一电解质的化学位相同;

(B) 膜两边带电粒子的总数相同;

(C) 膜两边同一电解质的浓度相同;

(D) 膜两边的离子强度相同。

36.Donnan平衡产生的本质原因是:

(A) 溶液浓度大,大离子迁移速度慢;

(B) 小离子浓度大,影响大离子通过半透膜;

(C) 大离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且因静电作用使小离子在膜两边浓度不同;

(D) 大离子浓度大,妨碍小离子通过半透膜。

37.在一管中盛油,使半径不同的两个钢球在油中下降,下落同样高度,小钢球需要的时间是大钢球的4倍,大钢球与小钢球二者半径之比为:

(A) 4:1 ; (B) 2:1 ;

(C) 16:1 ; (D) :1 。

38.大分子溶液特性粘度的定义是,其所反映的是:

(A) 纯溶胶分子之间的内摩擦所表现出的粘度;

(B) 大分子之间的内摩擦所表现出的粘度;

(C) 大分子与溶胶分子之间的内摩擦所表现出的粘度;

(D) 校正后的溶液粘度。

39.298K时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某聚合物的特性粘度[η]为·kg-1,已知与浓度单位(kg·m-3)相对应的K= × 10-5,α = ,

则该聚合物的分子量为:

(A) × 105;(B) × 108 ;

(C) × 1011; (D) × 104。

40.对大分子溶液发生盐析,不正确的说法是:

(A) 加入大量电解质才能使大分子化合物从溶液中析出;

(B) 盐析过程与电解质用量无关;

(C) 盐析的机理包括电荷中和及去极化两个方面;

(D) 电解质离子的盐析能力与离子价态关系不大。

第十三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讨论题答案

一、判断题答案:

1.1.错,溶胶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

2.错,溶胶是多相系统。

3.错,高分子溶液也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4.错,只能看到一个个的亮点,不能看清粒子的大小和形状。

5.错,反号离子可以进入紧密层。

6.错,加人适量电解质可以使胶体稳定,加人过量使ζ电势降低,胶体稳定性降低。

6.7.对。

7.8.错。

8.9.错。

10.对。

二、单选题答案:

1. B;

2. D;

3. C;

4. D;

5. C;

6. D;

7. C;8. A;9. B;;;;

;;;;;;;;;;;;;;;;;;

; 32. A; 33. C; 34. B; 35. A; 36. C;

;;;

知识讲解_溶液与胶体(提高)

高考总复习溶液和胶体 编稿:房鑫审稿:张灿丽 【考纲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 2.了解胶体的概念、制备、性质、应用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物质溶解度信息4.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考点梳理】 要点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 要点诠释:分散系的分类【高清课堂:溶液和胶体】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分散系可以有以下9种组合: 2.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不同的分散系,其外观、组成等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现将三种分

要点诠释: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要点二、胶体及其性质 1、定义: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常见的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胶、蛋白质溶液、肥皂水、有色玻璃、牛奶、豆浆、粥、江河之水、血液等。 2、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1)按分散剂的状态分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的粒子分粒子胶体——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胶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胶,蛋白质胶体等。 3、胶体的制备和精制: (1)Fe(OH)3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就得到Fe(OH)3胶体。FeCl3+3H2O △ Fe(OH)3 (胶体)+3HCl 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 (2)H2SiO3胶体的制备: Na2SiO3+2HCl=H2SiO3 (胶体)+2NaCl (3)胶体的提纯与精制——渗析:利用半透膜将溶液和胶体分离的操作。 渗析是利用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进行 溶液和胶体的分离。但渗析过程是可逆的,要达到分离目的应反复进行渗 析或在流水中进行渗析。 性质 (或操作) 定义解释应用 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 成光亮的“通路”的 现象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使 光波发生散射 区别溶液和胶体

人教版数学必修一 第一章1.1-1.1.1第1课时集合的含义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1课时集合的含义 A级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已知集合A中的元素x满足-5≤x≤5,且x∈N*,则必有() A.-1∈A B.0∈A C.3∈A D.1∈A 解析:-5≤x≤5,且x∈N*, 所以x=1,2,所以1∈A. 答案:D 2.下列各对象可以组成集合的是() A.中国著名的科学家 B.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C.高速公路上接近限速速度行驶的车辆 D.中国最美的乡村 解析:看一组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关键是看这组对象是不是确定的,A,C,D选项没有一个明确的判定标准,只有B选项判断标准明确,可以构成集合. 答案:B

3.由x2,2|x|组成一个集合A中含有两个元素,则实数x的取值可以是() A.0 B.-2 C.8 D.2 解析: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验证可知a的取值可以是8. 答案:C 4.已知集合M具有性质:若a∈M,则2a∈M,现已知-1∈M,则下列元素一定是M中的元素的是() A.1 B.0 C.-2 D.2 解析:因为a∈M,且2a∈M,又-1∈M, 所以-1×2=-2∈M. 答案:C 5.由a2,2-a,4组成一个集合A,A中含有3个元素,则实数a的取值可以是() A.1 B.-2 C.6 D.2 解析:因A中含有3个元素,即a2,2-a,4互不相等,将选项中的数值代入验证可知答案选C. 答案:C 二、填空题 6.由下列对象组成的集体属于集合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不超过10的所有正整数; ②高一(6)班中成绩优秀的同学; ③中央一套播出的好看的电视剧; ④平方后不等于自身的数. 解析:①④中的对象是确定的,可以组成集合,②③中的对象是不确定的,不能组成集合.

中南大学物化课后习题答案 11章 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

第11章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 1.在293 K时,把半径为1×10st1:chmetcnv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Tru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3" UnitName="m">-3m的水滴分散成半径为1×10-6m的小水滴,比表面增加多少倍?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增加多少?环境至少需做功多少?已知293 K时 。 (答案:9.15×10-4 J) 解:一滴大水滴可分散成N个小水滴: 小水滴的面积为:,大水滴的面积为:4π 面积增加倍数为: 2.在298 K时,1,2—二硝基苯(NB)在水中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为5.9×10-3mol·L-1,计算直径为1×10-8m的NB微球在水中的溶解度。已知298 K时NB/水的表面张力为25.7 mN·m-1,NB 的密度为1 566 kg·m-3。 (答案:2.625×10-3 mol·dm-3) 解:根据开尔文公式:,将数值代入,得: 3.373 K时,水的表面张力为58.9 mN·m-1,密度为958.4 kg·m-3,在373 K时直径为

1×10-7m的气泡内的水蒸气压为多少?在101.325 kPa外压下,能否从373 K的水中蒸发出直径为1×10-7m的气泡? (答案:99.89kPa) 解:气泡为凹面,且r = 0.5×10-7m 因p r p外,故不能蒸发出直径为1×10-7m的气泡。 4.水蒸气骤冷会发生过饱和现象。在夏天的乌云中,用干冰微粒撒于乌云中使气温骤降至293 K,此时水气的过饱和度(p/ps)达4,已知293 K时, ρ(H2O)=997 kg·m-3。求算:(1)开始形成雨滴的半径;(2)每一滴雨中所含的水分子数。 (答案:7.8×10-10 m,66个) 解:(1)据开尔文公式得: (2) 设雨滴为球形,则一个雨滴的体积为: 雨滴中的水分子数为: (个) 5.已知293 K时,,,。试判断水能否在汞表面上铺展开来?

全国卷高考化学专题突破—《溶液和胶体》

2019年全国卷高考化学专题突破—《溶液和 胶体》 【考纲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 2.了解胶体的概念、制备、性质、应用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物质溶解度信息4.理解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考点梳理】 要点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 要点诠释:分散系的分类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分散系可以有以下9种组合: 2 不同的分散系,其外观、组成等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现将三种分

实例食盐水、碘酒肥皂水、牛奶泥水 要点诠释: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要点二、胶体及其性质 1、定义: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常见的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胶、蛋白质溶液、肥皂水、有色玻璃、牛奶、豆浆、粥、江河之水、血液等。 2、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1)按分散剂的状态分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的粒子分粒子胶体——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胶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胶,蛋白质胶体等。 3、胶体的制备和精制: (1)Fe(OH)3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就得到Fe(OH)3胶体。FeCl3+3H2O△Fe(OH)3 (胶体)+3HCl 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 (2)H2SiO3胶体的制备:Na2SiO3+2HCl=H2SiO3 (胶体)+2NaCl (3)胶体的提纯与精制—渗析:利用半透膜将溶液和胶体分离的操作。 渗析是利用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溶液和 胶体的分离。但渗析过程是可逆的,要达到分离目的应反复进行渗析或在流水中 进行渗析。 性质 (或操作) 定义解释应用 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 成光亮的“通路”的现 象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使 光波发生散射 区别溶液和胶体 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 下,胶体粒子在分散 剂里向电极(阴极或 阳极)做定向移动的 现象 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 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 子而带电荷。有些胶体 粒子为中性分子,如淀 粉溶液,无电泳现象 冶金厂、水泥厂、硫酸厂 等常用高压电对气体作 用,除去烟尘;分离蛋白 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 于诊断疾病;电泳电镀 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 电荷,使胶体粒子聚 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 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 制豆腐;明矾净水;不同 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输血;

胶体1答案

一. 选择题 1. 关于理想溶液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其混合过程中没有热的吸收与放出 B. 理想溶液混合过程,体积没有变化 C. 理想溶液中的分子之间没有没有范德华力和氢键 D. 理想溶液中分子运动完全自由,分布无序 2. 下列不属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测定方法的是( B ) A. 毛细吸管上升法 B. 电导法 C. 环法 D. 气泡最大压力法 3. 吸附是吸附剂与吸附质互相作用的结果,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下列关于物理吸附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发生吸附的相互作用为化学键力 B. 吸附不稳定,容易解析 C. 吸附较慢,温度升高则速度加快,需要活化能 D. 吸附热较大,近似于化学反应热 4. 1916年,Langmuir 提出单分子吸附模型。该吸附模型提出四条假设,下列不属于四条假设内容的是( C ) A. 单分子吸附层 B. 吸附分子间没有任何相互作用 C. 固体表面通过范德华力将分子吸附到表面 D. 吸附和脱附处于动态平衡中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空间稳定作用的因素是(A ) A. 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 C. 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 D. 溶剂 6. 下列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是(A ) A. 铵盐类 B. 羧酸盐类 C. 磺酸盐类 D. 硫酸盐类 7. 根据Ostwald 相体积理论,当相体积分数26.0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 该体系为过密堆积,将出现转相或破乳 B. 在该条件下,O W W O 和两种乳剂都是可能的 C. 在该条件下,可能仅有一种乳剂存在 D. 在该条件下,不可能有任何乳剂存在 8. 如图所示,根据Harkin 提出的乳化剂的形状决定乳剂类型的理论,判断如图的乳剂类型为( B )型 水 A. O W B. W O C. O W O D. W O W 油 9. 微乳与常规乳之间存在很多差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 A. 两者组成不同,微乳组成出油相、水相、和乳化剂外,还需加入表面活性剂 B. 两者是制备方法不同 C. 微乳叫常规乳稳定性好,长期放置仍能保持均匀 ——————————————————————————————————————————

胶体和表面化学必会的题目及解答

胶体化学 研究胶体体系的科学。是重要的化学学科分支之一。 表面活性剂 使表面张力在稀溶液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表面张力降至一定程度后(此时溶液浓度仍很稀)便下降很慢,或基本不再下降,这种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剂。 3固体表面吸附 是固体表面对其他物质的捕获,任何表面都有自发降低表面能的倾向,由于固体表面难于收缩,所以只能靠降低界面张力的办法来降低表面能,这就是固体表面产生吸附作用的根本原因。 润湿 是用一种流体取代固体表面上存在的另一种流体的过程。 固体表面改性 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固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吸附剂 能够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吸附其它物质的物质。 乳状液的变型 乳状液的变型也叫反相,是指O/W型(W/O型)乳状液变成W/O型(O/W型)乳状液的现象。 触变作用 凝胶振动时,网状结构受到破坏,线状粒子互相离散,系统出现流动性;静置时,线状粒子又重新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净吸力 在气液界面,液体表面分子受到体相分子的拉力大,受到气相分子的拉力小,所以表面分子受到一个垂直于液体表面、指向液体内部的合吸力,称为"净吸力"。 Krafft 点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升高至某一点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 浊点 加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透明水溶液,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在升至一定温度值时出现浑浊,这个温度被称之为该表面活性剂的浊点。 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为增加单位面积所消耗的功。 临界胶束浓度: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开始大量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浓度。 起泡剂 在气液分散体系中,使泡沫稳定的表面活性剂,称为起泡剂。 凝胶 一定浓度的溶胶体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失去流动性而形成的半固体物质。 高分子溶液 分散相是高分子物质的分散体系。 比表面积 对于粉末或多孔性物质,1g固体所占有的总表面积为该物质的比表面。

2019-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2-1-1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2-1-1 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节课是以学生初中学习的纯净物、混合物、溶液和浊液等知识为基础,提倡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在介绍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基础上引入胶体的概念。本节的探究学习,既有助于巩固初中所学的内容,也对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功能,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中的专业生,初中知识很薄弱,对化学的要求只是学业考试,从思想上对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设计思路 我准备通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通过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同学交流,形成较浓的学习气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胶体(2)了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区别(3)了解胶体的制备、性质与用途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学习胶体的性质与用途(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由讨论,形成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3)体会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2)重视化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体验化学学

胶体答案1

胶体的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作用,沉降作用。 适宜于LB膜的物质分以下三类(1)各种两亲分子(2)高聚物(3)芳香族大环化合物 铺展是润湿的最高标准,凡能铺展,必能浸润,更能粘附 ①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胶团结构:胶核、吸附层、胶粒、扩散层、胶团 1无论是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温度升高时吸附量减少.(压力增大,吸附量增加,吸附速率也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3使溶胶聚沉的方法:1加电解质2电性不同的溶胶混合3微波处理 4.大分子摩尔质量的表示方法?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Z均分子量,黏均分子量 5对于处于平衡状态的液体,水平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等于外部压力,凹液面内部分子所受压力小于外部压力6临界胶束浓度CMC在CMC前溶液的表面张力有显著的变化 7斯特恩电动电势指溶胶粒子表面由于静电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紧密吸附一层的总电势 8DLVO理论中质点间的作用力有静电斥力和相互间的吸引力 9多孔物质的外观体积V堆包括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孔隙体积V隙颗粒内部的微孔体积V孔和多孔物本身骨架的体积V骨。 1矿石浮选法的原理是根据表面活性剂的增容作用× 2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把胶体和溶液,悬浊液区别开来× 3高度分散的多相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是胶体的主要特征。 4除去制备过程中过剩的电解质,以利于溶胶的稳定性。 1溶胶制备的一般条件:a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b必须有稳定剂存在 2胶体的制备方法:a凝聚法b分散法 3丁道尔效应:以一束强光射入溶胶后,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明亮的光带,被称为丁道尔效应 4入射光波长越短,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越大,散射作用越明显 5质点对光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 9球形胶束;浓度为CMC或略大于CMC 棒状胶束:在浓度为CMC的10倍或更大的浓度 层状胶束:浓度更大,可形成巨大的层状胶束 3对于同一溶胶,外加电解质的离子价越低,聚沉值越大,离子浓度相同时,离子价越高,聚沉值越小,聚沉值主要取决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价数 乳状液的鉴别方法:稀释法、然设法、导电法。 乳状液的应用:控制反应、农药乳剂、沥青乳状液、稠油的乳化降黏、纺织工业。 1电离:对于可能发生电离的大分子的溶胶而言,则胶粒带电主要是其本身发生电离引起的 2聚沉值: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4膨胀作用:凝胶在液体或蒸汽中吸收液体和蒸汽时,使自身体积和质量增加的作用。 5吸附作用:非弹性凝胶的干胶表面积较大,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弹性凝胶的干胶几乎无吸附能力 7胶束:达到一定浓度时其疏水基相互缔合成有序组合体,这种缔合结构称为胶束 1增溶作用:指难溶或较难溶有机物在表面活性剂胶束水溶液中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2乳化剂:为得到稳定的乳状液,必须设法降低分散体系的表面自由能,不让液滴互碰后聚结,于是主要的是要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也被称为乳化剂 3乳化液混合方式:a机械搅拌b胶体磨c超声波乳化器d均化器 4乳化剂的加入方式;a转相乳化法b瞬间成皂法c自然乳化法d界面复合物生成法e轮流加液法 5影响分散度的因素:a分散方法b分散时间c乳化剂浓度 6影响乳化液的稳定性因素:1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2油水间界面的形成3界面电荷4乳状液的黏度5液滴大小及其分布6粉末乳化剂的稳定作用 7乳化剂的分类:1合成表面活性剂2高聚物乳化剂3天然产物4固体粉末 8反胶束:表面活性剂在非水溶剂中形成的聚集体,为球形或椭球形 9破乳方法:1化学方法2顶替法3电破乳法4加热法5机械法 7触变作用:震动时,网状结构受到破坏,线状粒子互相离散,系统出现流动性,静置时,线状粒子又重新交联成网状结构 8离浆作用:溶胶胶凝后,在放置过程中,凝胶的性质还在不断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老化, 离浆现象是水凝胶在基本上不改变原来形状的情况下,分离出所包含的一部分液体,使成凝胶网络的颗粒相互收缩靠近,排列得更加有序,脱水收缩后,凝胶体积虽变小,但仍能保持最初的几何形状。 7电渗析:水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通过黏土颗粒间的毛细通道向负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析 8沉降点位:在无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若使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迅速沉降时,使底层与表面层的粒子浓度悬殊,从而产生电势差,这就是沉降点位,是电泳的逆过程。 9流动电位:若用压力降液体挤过毛细管网或由粉末压成的多孔塞,则在毛细管网或多孔塞的两端会产生电位差,此称为流动电位 10.聚沉值: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从已知的表值可见,对同一溶胶,

物理化学各章概念总结、公式总结电子版1 表面化学与胶体

第8章 表面化学与胶体 8.1 重要概念和规律 1.比表面能与表面张力 物质的表面是指约几个分子厚度的一层。由于表面两侧分子作用力不同,所以在表面上存在一个不对称力场,即处在表面上的分子都受到一个指向体相内部的合力,从而使表面分子具有比内部分子更多的能量。单位表面上的分子比同样数量的内部分子多出的能量称为比表面能(也称比表面Gibbs函数)。表面张力是在表面上的相邻两部分之间单位长度上的相互牵引力,它总是作用在表面上,并且促使表面积缩小。表面张力与比表面能都是表面上不对称力场的宏观表现,即二者是相通的,它们都是表面不对称力场的度量。它们是两个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但数值相同,量纲相同的物理量。 2.具有巨大界面积的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物质表面所多余出的能量γA称表面能(亦叫表面Gibbs函数),它是系统Gibbs函数的一部分,表面积A越大,系统的G值越高。所以在热力学上这种系统是不稳定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为了使G值减少,系统总是自发地通过以下两种(或其中的一种)方式降低表面能γA:①在一定条件下使表面积最小。例如液滴呈球形,液面呈平面;②降低表面张力。例如溶液自发地将其中能使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相对浓集到表面上(即溶液的表面吸附),而固体表面则从其外部把气体或溶质的分子吸附到表面上,从而改变表面结构,致使表面张力降低。 3.润湿与铺展的区别 润湿和铺展是两种与固—液界面有关的界面过程。两者虽有联系,但意义不同。润湿是液体表面与固体表面相互接触的过程1因此所发生的变化是由固—液界面取代了原来的液体表面和固体表面。润湿程度通常用接触角表示,它反映液、固两个表面的亲密程度。当θ值最小(θ=0o)时,润湿程度最大,称完全润湿。铺展是指将液体滴洒在固体表面上时,液滴自动在表面上展开并形成一层液膜的过程,因此所发生的变化是由固—液界面和液体表面取代原来的固体表面。铺展的判据是上述过程的?G:若?G<0,则能发生铺展;若?G≥0,则不能铺展。显然,如果能发生铺展,则必然能够润湿;但能够润湿(θ<90°),则不一定发生铺展。只有完全润湿时才能铺展。因此润湿与铺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溶液的表面吸附量 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使表面张力最小,溶液能自动地将其中引起表面张力减小的物质相对浓集到表面上,因此表面相的浓度与溶液本体不同,这种现象称表面吸附。达吸附平衡时,单位表面上溶质的物质的量与同量溶剂在溶液本体中所溶解的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差值,称为表面吸附量,用符号Γ表示。Γ也常叫做表面超量,单位为mol.m-2。Γ反映溶液表面吸附的性质和强弱:Γ>0表示正吸附(表面活性物质属于这种情况),且Γ值越大表示正吸附程度越大;Γ<0,表示负吸附,且Γ值越负表示负吸附程度越大。Γ值可由Gibbs吸附方程求出。当浓度很大时,表面吸附量不再随浓度而变化,此时称最大吸附量或饱和吸附量。 5.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显著降低水表面张力的物质,其特点是加入量很小而降低表面张力的收效很大,所以它们在溶液表面具有很强的正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不对称性结构,其一端是有极性的亲水基,另一端是无极性的憎水基,所以它们在表面上呈定向排列,其憎水基朝外,亲水基朝向液体内部。在溶液内部,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成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时的浓度称临界胶束浓度CMC。有关胶束的实验及理论研究是目前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表面活性剂在生产、生活及科研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胶体-教案

胶体教案设计 2222 张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启始章,本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物质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学生在初中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过,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学习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过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2、学情分析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它是一种混合物体系。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的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一种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这样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事物的复杂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就重点考虑以下两点,以寻求学生理解上的突破。第一,创设亲切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进入这一陌生的领域;第二,设计适当的方式(精当的设问、形象的课件、现象明显的实验等)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胶体是物质聚集状态表现的性质。 【整体思路】 教学步骤知识主线

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总结溶液与胶体

考点十四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熔剂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如食盐水中的NaCl;氨水中的NH3;碘酒中的I2 溶剂:溶质分散其中的物质。如食盐水、氨水中的水;碘酒中的酒精 3.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 程: 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并伴随着能量变化,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中放出和吸收热量的相对大小。如:浓硫酸稀释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4.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的状态叫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溶解和结晶仍在进行。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它的浓度一定,未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通过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等方法可使不饱和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未溶解的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例1](2011·眉山市)向200C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温度末冷却到200C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温度末冷却到200C时,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大 C.溶液温度恢复到200C时,溶液质量比甲溶液小 D.溶液温度恢复到200C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甲溶液的相等 [解析]Ca(OH)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向200C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加入的CaO会与水反应生成Ca(OH)2,不仅消耗了溶剂水,并且 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所以当溶液的温度等于200C时,肯定 会有溶质Ca(OH)2析出,所得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B 考点十五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

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 1 集合的概念 一.课题:集合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 处理方法. 三.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 3.若有限集A 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1n -,非空子集有21n -个,非空真子集有22n -个. (二)主要方法: 1.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 2.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 3.抓住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对互异性要注意检验; 4.正确进行“集合语言”和普通“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例题分析: 例1.已知集合2{1}P y x ==+,2{|1}Q y y x ==+,2{|1}E x y x ==+,2{(,)|1}F x y y x ==+, {|1}G x x =≥,则 ( D ) ()A P F = ()B Q E = ()C E F = ()D Q G = 解法要点: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能化简的集合要化简. 例2.设集合{},,P x y x y xy =-+,{} 2222 ,,0Q x y x y =+-,若P Q =,求,x y 的值及集合P 、Q . 解:∵P Q =且0Q ∈,∴0P ∈. (1)若0x y +=或0x y -=,则22 0x y -=,从而{} 22,0,0Q x y =+,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矛盾,∴0x y +≠且0x y -≠; (2)若0xy =,则0x =或0y =. 当0y =时,{},,0P x x =,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0y ≠; 当0x =时,{,,0}P y y =-,22{,,0}Q y y =-, 由P Q =得22 0y y y y y -=??=-?≠?? ① 或220 y y y y y -=-??=?≠?? ② 由①得1y =-,由②得1y =, ∴{01x y ==-或{ 01 x y ==,此时{1,1,0}P Q ==-. 例3.设集合1{|,}24k M x x k Z == +∈, 1 {|,}42 k N x x k Z ==+∈,则 ( B ) ()A M N = ()B M N ?≠ ()C M N ? ()D M N φ= 解法一:通分;

1胶体结构的材料与晶体玻璃体结构的材料相比,其( )

1.胶体结构的材料与晶体、玻璃体结构的材料相比,其( )。 A.强度较高,变形较小B.强度较低,变形较小 C.强度较低,变形较大D.强度较高,变形较大 2.下列胶凝材料中属于水硬性胶凝材料的是( )。 A.石灰B.石膏C.水泥D.水玻璃 3.水泥为不合格品的条件之一是( )。 A.沸煮安定性不合格B.SO3超标 C.MgO超标D.终凝时间不合格 4.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因素是( )。 A.水泥用量B.水泥品种C.密实度D.最大粒径 5.在混凝土用砂量不变的条件下,砂的细度模数越小,说明( )。 A.该混凝土细骨料的总表面积增大,水泥用量提高 B.该混凝土细骨料的总表面积增大,水泥用量减少 C.该混凝土用砂的颗粒级配不良 D.该混凝土用砂的颗粒级配良好 6.在大模板、滑模、泵送、大体积浇注及夏季施工的环境中,优先选用的减水剂是( )。 A.木质素系减水剂B.萘磺酸系减水剂 C.水溶性树脂系列减水剂D.以上三种均可以 7.钢材随钢号提高,其塑性和冲击韧性( )。 A.降低B.提高C.不变D.无关 8.已知D点所在的6°带的高斯坐标值为:x m =366712.48m,y m=21331229.75m,则D点位于( )。 A.21°带,在中央子午线以东B.36°带,在中央子午线以东 C.21°带,在中央子午线以西D.36°带,在中央子午线以西 9.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距离大致相等的作用在于削弱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还可削弱下述中的( )项影响。 A.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的误差B.十字丝横丝不垂直于竖轴的误差 C.读数误差D.圆水准器轴与竖轴不平行的误差 10.观测三角形内角3次,求得三角形闭合差分别为+8″、-10″和+2″,则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差为( )。 A.±7.5″B.±9.2″C.±20″D.±6.7″ 11.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貌一般用( )。 A.比例符号表示B.非比例符号表示 C.半比例符号表示D.等高线表示 12.为保证工程建筑物在施工、使用和运营中的安全,必须进行变形观测。建筑工程的变形观测包括裂缝观测和( )。 A.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B.沉降观测和安装就位 C.竣工测量和安装就位D.竣工测量和倾斜观测 13.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主要按照( )划分资质等级。 ①注册资本;②专业技术人员;③技术装备;④企业性质;⑤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 )。 ①平等原则;②自愿原则;③公平原则;④诚实信用原则;⑤互利原则;⑥不得滥用权利原则。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⑤D.④⑤⑥ 15.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房地产开发体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应具备( )条件。

胶体与表面化学 试题

一、是非题 1.表面超量的英文具体描述: The surface excess of solute is that the number of moles of solute in the sample from the surface minus the number of moles of solute in the sample from the bulk under a condition of the same quantity of solvent or the surface excess of solvent has been chosen to be zero. 2.囊泡的形成途径: The final surfactant structures we consider as models for biological membranes are vesicles. These are spherical or ellipsoidal particles formed by enclosing a volume of aqueous solution in a surfactant bilayer. Vesicles may be formed from synthetic surfactants as well. 3.絮凝与聚焦之间的区别: Coalescence :the process that many small particles take together to form a new big particle,total surface area of the dispersion system decreases. Aggregation:the process by which small particles clump together like a bunch of grapes (an aggregate), but do not fuse into a new particle,total surface area of the dispersion system do not decrease as well. 4.胶束micelle :A monophasic, fluid, transparent, isotropic and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system composed by surfactant and water, the particle has some linear dimension between 10-9-10-6m. 5.乳液emulsion :A multiphasic, no-transparent and thermodynamically unstable system composed by surfactant, cosurfactant, oil and water. 6.微乳液microemulsion :A monophasic, fluid, transparent, isotropic and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system composed by surfactant, cosurfactant, oil and water. 7.囊泡vesicle :能不能直接从双联续制备转换过来?(√) 8.憎水溶胶 亲水溶胶 连续相与分散相有没有明显界限?(没有) 9.胶束体系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 10.瑞利散射:条件 粒子大小 11.表面吸附超量γ:物理意义 溶剂的量是不是都为零?(×) 12.TEM 、SEM 都需要把样品放入真空中,最后结果都可以表明原来分散度。(×) 13.在Langmuir 膜、LB 膜 单层 理想气体方程式 能否用理想气体关系式描述?(能) 二、多项选择题 1.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The Gibbs equation:multicomponent systems γμAd dn SdT V G i i ++ =∑-dp From Gibbs-Duhen equation:∑μi dn i =0 注:S G G G G ++=β α ; ∑+-+=i i i n TS pV E G μ; ∑+-+=i i i s s s n TS A E G μγ; dA Ad d n dn SdT TdS Vdp pdV dE dG i i i s i i i γγμμβ α++++-++=∑∑∑)-(,,; dA Ad w d n dn dG pV nom s i i i i i i γγδμμβ α++++=∑∑∑)-SdT -(Vdp -,,; γμμβ αAd d n dn SdT Vdp dG i i i s i i i +++= ∑∑∑)-(,,; ∑+=i i i dn SdT Vdp dG μ-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集合的概念 第一课时

课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罗华的手稿1831年1月伽罗华在 教具:多媒体个结论,他写成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当时的数学家S.K.泊松为了理 1.集合是中学数已证明的一个结果可以表明伽罗华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议科学院否定它1832年5月30日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忙写成后,委托他的朋友薛伐里叶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造福人类1832年5月31日离开了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他死后14年,法国数学家刘维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于刘维尔主编的《数学杂志》上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胶体与表面化学的简答题

1.什么是气凝胶?有哪些主要特点和用途?当凝胶脱去大部分溶剂,使凝胶中液体含量比固体含量少得多,或凝胶的空间网状结构中充满的介质是气体,外表呈固体状,这即为干凝胶,也称为气凝胶。气凝胶是一种固体物质形态,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貌似“弱不禁风”,其实非常坚固耐用。它可以承受相当于自身质量几千倍的压力,在温度达到1200摄氏度时才会熔化。此外它的导热性和折射率也很低,绝缘能力比最好的玻璃纤维还要强39倍。 用途:(1)制作火星探险宇航服(2)防弹不怕被炸 (3)过滤与催化(4)隔音材料(5)日常生活用品 2.试述凝胶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降低溶解度,使被分散的物质从溶液中以“胶体分散状态”析出。②析出 的质点即不沉降,也不能自由行动,而是构成骨架,在整个溶液中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2.简述光学白度法测定去污力的过程。 将人工制备的污布放在盛有洗涤剂硬水的玻璃瓶中,瓶内还放有橡皮弹子,在机械转动下,人工污布受到擦洗。在规定温度下洗涤一定时间后,用白度计在一定波长下测定污染棉布试片洗涤前后的光谱反射率,并与空白对照。 4.试述洗涤剂的发展趋势。 液体洗涤剂近几年的新的发展趋势: (1)浓缩化 (2)温和化、安全化(3)专业化 (4)功能化(5)生态化: ①无磷化②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③以氧代氯 5.简述干洗的原理 干洗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洗涤的方法,是利用溶剂的溶解力和表面活性剂的加溶能力去除织物表面的污垢。 3. 脂肪酶在洗涤剂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脂肪酶,人的皮脂污垢如衣领污垢中因含有甘油三脂肪酸酯而很难去除,在食品污垢中也含有甘油三脂肪酸酯类的憎水物质,脂肪酶能将这些污垢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4.在洗涤剂中作为柔和剂的SAA主要是什么物质?用作柔和剂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两性表面活性剂 8.用防水剂处理过的纤维为什么能防水?织物防水原理:将纤维织物用防水剂进行处理,可使处理后的纤维不表面变为疏水性,防水织物由于表面的疏水性使织物与水之间的接触角θ>90°,在纤维与纤维间形成的“毛细管”中的液面成凸液面,凸液面的表面张力的合力产生的附加压力△P的方向指向液体内部因此有阻止水通过毛细管渗透下来的作用。 5.请举出几个润湿剂的应用实例。 (1)润温剂在农药中的应用。加入润湿剂后,药液在蜡质层上的润湿状况得到改善甚至可以在其上铺展。 (2)润湿剂在原油开采中的应用。溶有表面活性剂的水,称之为活性水,活性水中添加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润湿剂。它具有较强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使润湿反转的能力 (3)润湿剂在原油集输中的应用。在稠油开采和输送中,加入含有润湿剂的水溶液,即能在油管、抽油杆和输油管道的内表面形成—层亲水表面,从而使器壁对稠油的流动阻力降低,以利于稠油的开采和辅送。这种含润湿剂的水溶液 即为润湿降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