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详解:《训蒙骈句》(上部).docx

最新整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详解:《训蒙骈句》(上部).docx
最新整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详解:《训蒙骈句》(上部).docx

最新整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详解:《训蒙骈句》(上部)精品学习资料总目录

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蒙蒙。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报国忠臣心秉赤,伤春美女脸消红。孟柯成儒,早藉三迁慈母力;曾参得道,终由一贯圣人功。

清暑殿,广寒宫。诗推杜甫,赋拟扬雄。人情冷暖异,世态炎凉同。丝坠槐虫飘帐幔,竹压花蝶护房栊。高士游来,屐齿印开苔径绿;状元归去,马蹄踏破杏泥红。

龙泉剑,鸟号弓。春傩逐疫,社酒祈丰。笛奏龙吟水,箫吹凤啸桐。江面渔舟浮一叶,楼台谯鼓报三通。时当五更,庶尹拱朝天阙外;漏过半夜,几人歌舞月明中。

【注】孟轲成儒:相传孟轲(孟子)幼年丧父,其母为了使之学就有道,曾三次迁徙居所。初居坟地附近,孟轲学办丧事;又迁与屠夫为邻,孟轲学宰杀之功;最后迁至学宫附近,孟轲才开始学礼习仪,最终成为儒家著名学者。曾参得道:曾参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以孝行见称,他一贯奉行忠恕之道。并协助孔子述《大学》,作《孝经》,后世儒家尊之为“宗圣”。房栊:窗户。龙泉剑:《太康地记》记载,西平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剑,特坚利,故有坚白之论,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见《水经注三一·沅水》)后来即用作剑的泛称。鸟号弓:《韩诗外传》:“齐景公为弓泰山,鸟号之柘,燕牛之角,秦麋之筋,河鱼之胶。”注:“以柘为弓,弹鸟鸟号呼,因名鸟号弓。”春傩逐疫:古时民俗,春秋两季于水边举行祭礼,以求祥免灾,叫做春褉。傩,古时腊月迎神赛会,以驱除疫鬼的仪式。社酒祈丰:古时,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社日设酒食以祭社神,祈求五谷丰登。谯鼓:城门上的望楼,称为谯楼,楼内的

鼓,称为谯鼓。庶尹:古时朝廷百官之长。阙:古代宫殿门外左右相对的望楼。天阙,代指皇宫。漏:漏壶,古代用滴水来计时的器具。

君子竹,大夫松。偷香粉蝶,采蜜黄蜂。风定荷香细,日高花影重。大庾岭头梅灿烂,姑苏台足草蒙茸。跃马游人,苑内观花夸景美;操豚野老,田间拜社祝年丰。

冯妇虎,叶公龙。鱼沉雁杳,燕懒莺慵。依依河畔柳,郁郁涧边松。天成阆苑三千界,云锁巫山十二峰。骚客游归,双袖微沾花气湿;渔郎钓罢,一舟闲系柳阴浓。

催春鸟,噪秋蛩。郭荣叩马,卫献射鸿。玉盘红缕润,金瓮绿醅浓。对雪谁家吟柳絮,披风何处采芙蓉。芳满春园,红杏有颜清露洗;雨过秋谷,玄关无锁白云封。

【注】大庚岭:五岭之一,又称梅岭,在江西大余县南部。岭上多梅树。姑苏台:在江苏苏州市西的姑苏山上。传说为春秋吴王阖闾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遂焚其台。冯妇虎:冯妇为春秋时晋国人,善搏虎。叶公:汉刘向《新序·杂事五》载,叶公于高,好龙,室内各处画龙,天龙闻而下之,叶公见而逃走,吓得魂不附体。阆苑:阆风之苑。传说为仙人所居之地。巫山:在重庆市巫山县东巫峡两岸。有十二峰,峰下有神女庙。郭荣叩马:郭荣是春秋时齐国大夫,晋、宋等十二国联合攻齐,齐侯欲逃,郭荣与太子叩马,阻拦齐侯出逃。卫献射鸿:春秋时,卫献公宴客,客久等,而卫献公不至,原来他在园林中射雁。醅:未过滤的酒。吟柳絮:晋谢安侄女道韫对雪吟:“未若柳絮因风起。”人称咏絮高才。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玄关:泛指门户。

花盈槛,酒满缸。颓垣败壁,净几明窗。兰开香九畹,枫落冷吴江。山路芳

尘飞黯黯,石桥流水响淙淙。退笔成冢,右军书秃三千管;建旗入境,安石门排十六艭。

斟玉斝,剔银釭。起风石燕,吠日山尨。春柒千门柳,秋澄万顷江。酒力能将愁阵破,茶香可使睡魔降。北苑春回,一路花香随着屐;西湖水满,六桥柳影照飞舟。

吹牧笛,泛渔舟。严陵真隐,纪信诈降。冬雷惊渭亩,春水泛湘江。庭院日晴黄鸟并,江湖浪阔白鸥双。十八拍笳,蔡琰悠吹于北塞;三五株柳,陶潜啸傲在南窗。

【注】兰开香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畹,十二亩为一畹。吴江:即吴淞江,太湖最大的支流,又名苏州河。源出太湖瓜泾口,东流入黄浦江。退笔成冢:唐李绰《尚书故实》:“(智永禅师)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安石:晋代谢安,字安石,任征讨大都督,指挥将帅,各当其任。艭:大船,此指战船。石燕:一种形状如燕的石块,相传遇风雨即飞,风雨止后又化为石。山尨:一种多毛的野狗。严陵:东汉严光,字子陵,年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有高名,刘秀称帝后,他改姓埋名,后被征召到京,授其官不受,隐居于富春山。纪信诈降:楚汉相争时,纪信为刘邦部将,项羽围困刘邦于荥阳,他伪装刘邦出降,使刘邦得以逃脱。十八拍笳:蔡琰,字文姬,东汉末女诗人,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汉末大乱,被匈奴所虏,与南匈奴左贤王生活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相传《胡笳十八拍》是她的作品。三五株柳:陶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自号“五柳先生”,在其《归去来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之句。

梅破蕊,柳垂丝。荷香十里,麦穗两岐。剥橙香透甲,尝稻气翻匙。紫陌游人摇玉勒,画堂酒客醉金卮。云锁巫山,墨翰饱滋天外笔;池涵列宿,玉盘乱布

水中棋。

三都赋,七步诗。班超投笔,王质观棋。月照富春渚,雷轰荐福碑。堤柳拖烟迷翡翠,海棠经雨湿胭脂。豪富石崇,邀客不空金谷盏;风流山简,驻军常醉习家池。

戈倒握,笛横吹。阮籍青眼,马良白眉。雨阑流水急,风定落花迟。衰柳经风飞病叶,枯梅得月照寒枝。适意高人,斜卷玉帘通燕子;陶情侠客,闲抛金弹打莺儿。

【注】荷香十里:宋王安石《晚楼闲坐》诗:“四顾山光接水光,凭阑十里芰荷香。”麦穗两歧:班固《东观汉记十五·张堪》:“(张堪)为渔阳太守,有惠政。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紫陌:帝都郊野的道路。玉勒:玉制的马衔。卮:古代盛酒的器皿。子都赋:西晋文学家左思所作,构思十年乃成,篇成后士人竞相传写,以致一时洛阳纸贵。七步诗:曹操之子曹植才思隽发,下笔成章,其兄曹丕即位后,忌其才,限今其七步成诗,他应声立就。班超投笔:班超,东汉人,曾因家贫为官府抄书,投笔而叹,有建功之心,后出使西域,建功封侯。王质观棋:晋朝王质进山砍柴,观二童子下棋,棋罢,斧柄已烂,归家,同时之人都已去世。雷轰荐福碑:《类说四八》载,宋范仲淹镇守鄱阳时,有一书生献诗,说自己一生贫寒,无人可比,范仲淹见其字秀,叫他去临摹荐福寺之碑文,可售高价。当夜,有雷击碎荐福碑。石崇:西晋大臣,任荆州刺史时,拦截贡使商客,致成巨富,曾于河阳置金谷园,极尽奢侈生活,常在金谷园中设华宴待客。山简:西晋大将,嗜酒豪饮,镇守襄阳时,常往习家池饮酒,每醉酒。马良白眉:《三国志·马良传》载,三国蜀汉马良,字季常,眉间有白毫;兄弟五人,皆用“常”为字,并有才名,乡里俗谚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城矗矗,殿巍巍。纫兰楚客,泣竹湘妃。客伤南浦草,人采北山薇。竹笋生长擎玳瑁,石榴绽破露珠玑。能语能言,鹦鹉啭音劳舌底;有经有纬,蜘蛛结网费心机。

吹暖律,捣寒衣。风翻翠幕,月照朱帏。夜长更漏远,昼永篆香微。村墟犬已经霜瘦,篱落鸡因啄粟肥。碧帻老翁,柳边时睨游鱼走;雪衣仙女,花底长陪舞蝶嬉。

虹晚现,露朝晞。荷擎翠盖,柳脱棉衣。窗阔山城小,楼高雨雪微。林中百鸟调莺唱,月下孤鸿带影飞。老圃秋高,满院掀黄开菊径;芳庭春草,两歧铺绿上柴扉。

【注】纫兰楚客:屈原《离骚》有“纫秋兰以为佩”之句。纫,缝。泣竹湘妃:传说虞舜死后,舜的二妃娥皇与女英悲伤哭泣,泪染竹成斑,所以称斑竹,也称泪竹和湘竹。二妃死后为湘水之神,称湘妃。玳瑁:爬行动物,形状如龟,可做装饰器。玑:不圆之珠。吹暖律:《列子·汤问》载,战国时,北方冰寒不生五谷,阴阳家邹衍吹律而暖气生,使百姓得以播种,禾苗得以生长。捣寒衣:寒秋时在捣衣石上捣衣,诗词中多用以描写秋景冷落萧索的情景。晞:干,干燥。《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老圃:种园子的人。苏拭《退居》诗:“老圃闲谈未易欺。”两歧:两条小路。柴扉:柴门。

花脸露,柳眉舒。两行雁字,一纸鱼书。日晴燕语滑,天阔雁行疏。弄笛小儿横跨犊,吟诗骚客倒骑驴。谢世幽人,紫艳葡萄千日酒;入京才子,白藤画匣万言书。

居有屋,出无车。乘舟范蠡,题柱相如。稻花连陇亩,梧叶满阶除。梅弹随风掠过鸟,月钩沉水骇游鱼。醉卧瓮旁,放达情怀毕吏部;行吟泽畔,枯憔面色楚三闾。

鹰搏兔,鹭窥鱼。林修茂竹,地种嘉蔬。兰风清枕簟,梅竹润琴书。僧舍何人吹短笛,王门有客曳长裾。江燕引雏,花外怯风飞复落;山云含雨,天边蔽日卷还舒。

【注】雁字:雁飞时排成“人”字或“一”字形,称为雁字。鱼书:《玉台新咏》载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倒骑驴:唐朝诗人孟浩然曾倒骑着驴子,在风雪中漫游,诗兴即起。范蠡:《史记·货殖列传》载,春秋越国大夫范蠡辅助越王勾践伐吴王夫差后,“乃乘扁舟,浮于五湖。”题柱相如:汉朝司马相如初去长安,过升仙桥,在桥柱上题字:“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醉卧瓮旁:《晋书·毕卓传》载,毕卓为吏部郎时,邻家酿造的酒熟后,他在夜里去盗饮,为人所缚,第二天早晨主人知道后即与他一同饮酒,喝醉后才离开。行吟泽畔: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受谗毁被放逐,流浪于湘沅流域,加之忧国忧民,满腔哀怨,最后投汨罗江而死。曳长裾:《汉书·邹阳传》载,西汉吴王刘濞门客邹阳,因刘濞谋反而上书谏止,中有“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之句。

金谷景,辋川图。十洲三岛,四隩五湖。篆香浮宝鼎,漏箭响铜壶。老丈灌园新抱瓮,文君卖酒自当垆。豫让报仇,吞炭漆身思灭赵;越王怀恨,卧薪尝胆欲平吴。

云里鹤,日中乌。来宾雁序,傍母鸡雏。夜月琴三弄,春风酒一壶。菊盏带霜盛碎玉,荷盘翻露泻明珠。关外戍臣,两鬓经霜羁远塞;江干渔父,一蓑烟雨钓平湖。

云母石,水晶珠。陆绩怀橘,史丹伏蒲。儿童骑竹马,旅客忆莼鲈。一水尽含飞阁动,百花半映古槎枯。庶尹趋朝,玉笋班中鸣鸾佩;群娇绣阁,石榴花下斗樗蒲。

【注】金谷:西晋巨富石崇建有金谷园。辋川:水名,即辋谷水,在陕西蓝田县南。唐代诗人王维曾居此,作辋川图及辋川诗。十洲:《十洲记》说,十洲指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传说都在八方大海中,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三岛:指蓬莱、方丈、瀛洲,为海上三仙山。四隩:四方可居的边远地区。《尚书·禹贡》:“九州攸同,四隩既定。”五湖:《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洲……其川三江,其浸五湖。”五湖具体名称,说法不一。漏箭:漏壶的部件,漏箭上刻节文,随水沉浮以计时。豫让:春秋末晋智氏家臣,颇受尊宠,后赵、韩、魏三家灭智氏,他改名换姓,漆身吞炭,伺机谋刺襄子,为主报仇。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战败越王勾践,勾践以妻送吴,夫妻并为夫差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归国举兵攻灭吴国。陆绩怀橘:陆绩是三国时博学多识之士。《三国志·陆绩传》载,陆绩六岁时到袁术家作客。袁术出橘待之,陆绩私取二枚橘子藏在怀中,并说:“吾母爱吃橘,归以赠母。”史丹伏蒲:西汉元帝刘奭欲废太子,史丹闯入元帝卧室,伏于青蒲之上谏之。莼鲈:莼菜与鲈鱼,味美,产于江浙,《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在京都做官,见秋风起而思莼鲈,顿起思乡之情,因此辞官回家。庶尹:百官之长。玉笋班:唐末称风貌秀异有才华的朝士为玉笋,得与其同列者称为玉笋班。樗蒲:古代的一种博戏。

金鲤跃,玉骢嘶。朝阳丹凤,报晓黄鸡。夜月鸟忙唤,春风莺乱啼。园中新笋半成竹,路上花落尽点泥。蛮柳眠低,小弱腰肢遭雨苦;海棠睡起,半娇体态被春迷。

敲拍扳,唱铜鞮。赋名鹦鹉,诗咏凫鹥。峡猿啼夜月,巢鸟掠春泥。涸鲋喜得庄周活,良马欣逢伯乐嘶。烟锁溪头,平树绿杨浮翡翠;月沉海底,一泓清水映玻璃。

题粉壁,护丹梯。桑麻接壤,桃李成蹊。渔家收暮网,军垒动宵鼙。一呕扬子归蛙室,三笑渊明过虎溪。碎梦悠扬,乱逐落花飞上下;闲魂飘泊,直随流水绕东西。

【注】蛮柳:唐白居易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小蛮,白氏妾名蛮子,以细腰著称。此处代指柳条。海棠睡起:《太真外传》:“上皇登沉香阁,召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抉掖而至,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铜鞮:曲名。凫鹥:凫,野鸭。鹥,鸥乌。涸鲋:《庄子·外物》载:车辙中有鲋鱼,请求庄子以升斗之水相救。逢伯乐:《庄子·马蹄》、《列子·说符》等书载,有马驾车上坡,马老体弱不能上,见伯乐,长嘶而哭。伯乐,古之善相马者。丹梯:即丹阶、丹陛,宫殿的台阶,因漆成红色,又如梯形,故称丹梯。扬子:西汉文学家扬雄,史称其先祖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代以农桑为业。过虎溪:虎溪在庐山之下。传说晋代僧人惠远住在庐山东林寺,送客不过溪。一次与陶渊明、陆静修共话,不觉逾虎溪,引起虎啸,三人大笑而别。

蒙白氎,裹青鞋。雷轰天地,风扫雾霾。葡萄来汉苑,蓂荚生尧阶。含愁班女题纨扇,行乐王维赴鹿柴。帝里繁华,巷满莺花添锦路;仙家静寂,云穿虬树锁丹崖。

乌犀带,白玉钗。金章璞绶,布袜芒鞋。桂花飘户牖,柳影上庭阶。花酒一园供宴乐,云山千里称吟怀。月到天心,远近楼台均照耀;雪堆山顶,高低蹊路尽沉埋。

云竹锦,水松牌。茶抽蓓蕾,酒熟茅柴。莺梭随柳织,雁字叠云排。袖里风光循竹径,襟前雨意罩兰阶。风刮长途,卷起芳尘迷道路;雪融巫峡,添来新水满江淮。

【注】氎:棉布。班女:即班婕妤。汉代班况之女,班彪之姑,汉成帝时封

为婕妤(宫中女官名),后为赵飞燕所谮,退处东宫,作《怨歌行》诗自伤。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鹿柴:唐代诗人王维在辋川别墅有鹿柴,常与友人行乐其间。柴,栅栏、篱落。金章璞绶:以金为印章,以璞玉装饰成的丝带。茅柴:乡村的薄酒。莺梭:黄莺在春天的柳树间往来飞掠如梭。元代张养浩《遂闲堂独坐自和》诗:“苔垣蜗篆斜行玉,柳岸莺梭巧织蓝。”

巡五岳,望三台。绿橙是叟,红叶为媒。寒深银粟起,醉重玉山颓。树杪风停声未息,花梢月上影成堆。篱下菊开,陶令对花时一醉;庭前枣熟,杜陵上树日千回。

培晚菊,探寒梅。出墙红杏,夹道绿槐。朱陈联戚党,刘阮到天台。解冻暖风医病草,及时甘雨润枯荄。蜂采菜花,脚带黄金飞不起;雀争梅蕊,口衔白玉叫难开。

栽五柳,植三槐。咸思青箬,渴望绿梅。齑成劳咄啐,诗就作敲推。捉月骚人凌波浪,乘云仙子上蓬莱。灯点木油,红日光中消冻雪;弓弹绵絮,白云堆里响晴雷。

【注】五岳: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三台:三台六星,在人为三公,在天为三台:上台司命、中台司爵、下台司禄。银粟:指雪。玉山颓:玉山指人的头部,醉倒称为玉山颓。陶令: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因当时政治腐败,决心去职归隐,过田园生活。杜陵: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百忧集行》诗:“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朱陈:唐白居易《朱陈村》诗序云,徐州古丰县有一朱陈村,只有两姓人家,世世联姻,后多用来代指婚姻一词。天台: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遇到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三槐:宋王祐种植三槐,子孙显达。箬:竹子。此处指箬笠。渴

望绿梅:《三国演义》里有曹操令军士“望海止渴”的故事。齑:切成细末的腌菜。敲推:唐朝诗人贾岛曾作诗句“僧推月下门”,后经反复琢磨改为“僧敲月下门”。捉月骚人:指李白在采石矶醉后下江捉月之传说。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佛教和中华文化的碰撞与融汇

第五讲 佛教和中华文化的碰撞与融汇 课前热身 九华山位于我国安徽省清凉县境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漫游九华山,写下了赞美九华山的诗句:“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九华山佛教历史悠久,号称地藏菩萨道场。 佛教自汉时传入,唐代盛极一时。唐开元年间,新罗国高僧金乔觉渡海来到此修行,称地藏菩萨转世。他圆寂后,九华山被辟为佛教地藏菩萨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以“香火甲天下”著称,这里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 正是因为佛教的输入,才诞生了诸多像九华山这样的佛教圣地、旅游胜地。现在,让我们开启本讲的课程,看一看佛教输入中国的情况以及佛教输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的交融情况。 视频:佛教圣地《九华山》 导言 佛教,对于中国来说是外来宗教,然而它对中国影响之深是其他宗教不可比拟的。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在赵朴初编著的《佛教史略》中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改变了汉人的习俗。中国陆续修建了很多佛像,建造了诸多寺庙。可以说,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影响是深刻的,它随着朝代的变更时而兴盛,时而衰败;历代的统治者也根据统治的需要,时而兴佛,时而灭佛。 在本讲的学习中,我们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以及与中国文化交融、碰撞的情况。学习目标 ●说出佛教传入中国的基本情况:传入时间,传入路径,传播的阶段性等; ●阐述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 ●佛教融入中国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文化原因。 ●评价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佛教的一些积极动向。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后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 一、原始社会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主要有天然洞窟和人工挖掘的洞窟,穴居与巢居非真正建筑,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真正建筑才诞生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代本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商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周围壕沟和城墙较为常见。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三、封建社会建筑 (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开始兴建, 出现了瓦和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秦始皇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 (二)汉 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期。从西汉到东汉的400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主要表现形式有长安城、陵邑、陵墓、宫殿、私家园林、长城。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筑,而东晋时北方十六国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这一点也是与当时处于多个政治势力割据的局面,建筑注重防御的社会形势相关联的。 佛寺、佛塔和石窟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初期佛寺的结构与布局基本都是模仿印度,而后人们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构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有了中国的色彩。 佛塔传到中国后和中国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石塔和砖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为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石窟是建筑、雕刻、壁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因而石窟的大量开凿,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情况与佛教建筑的繁荣,我国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四)隋唐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1)城市和宫殿建设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

最新整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详解:《训蒙骈句》(中部).docx

最新整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详解:《训蒙骈句》(中部)精品学习资料总目录 吴孟子,楚春申。春风态度,秋水精神。窗目笼纱纸,炉头倒葛巾。吴札多情曾挂剑,张纲有志独埋轮。公子朝歌,檀板缓催金缕曲;王孙夜饮,丝绦长系玉壶春。 金孔雀,玉麒麟。蟪蛄噪晚,鶗鴃鸣春。壁蛩惊怨妇,村犬吠行人。渔唱悠悠清水澈,樵歌杳杳碧苔新。秋色萧条,万树凋零山瘦削;春情淡荡,百花妆点草精神。 将军帽,进士巾。孔门十哲,殷室三人。读书探圣道,嗜酒露天真。戏水游鱼萦过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落地杨花,乱逐东风随马足;掀天桃浪,缓乘春雨化龙麟。 【注】吴孟子:春秋时鲁昭公夫人,吴国人,本为姬姓,因讳同姓通婚,不称吴孟姬而称吴孟子。楚春申:即战国时楚国大夫黄歇,为“战国四君”之一。挂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季札与徐君是朋友,徐君喜欢季札的剑,由于季札要出使他国,所以未来得及赠剑,季札出使回来,徐君已死了,季札于是解下佩剑,系在徐君坟头的树上。埋轮:《后汉书·张纲传》载,张纲,顺帝时为御史,上书反对宦官专权。当时大将军梁冀专权,张纲受与杜乔等七人分巡州郡之命,却独埋车轮于洛阳都亭,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归而弹劾梁冀。蟪蛄:蝉的一种。鶗鴃:指杜鹃。孔门十哲:后代将孔子的弟子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列侍于孔庙内,称十哲。殷室三人:殷商三臣微子、箕子、比干被孔子称为殷室三仁人。 茶已熟,酒初醺。西堂梦草,南涧采芹。烂霞成五色,瑞雪积三分。子美诗成能泣鬼,相如赋就自超群。贪醉青莲,采石矶头捞皓月;思亲仁杰,太行山顶

望孤云。 徐孺子,信陵君,文章太守,韬略将军。踏山寻妙药,锄地种香芸。灯尽不挑垂暗芯,炉灰重拨尚余薰。金殿昼长,隐隐漏壶花外转;锦江夜静,悠悠渔笛月中闻。 巫峡月,楚岫云。灯光灿烂,酒气氤氲。蜂趋红杏蕊,鹤踏碧苔纹。清露临晨凉似洗,火云当午热如焚。情重志坚,鸳阁腐衣韩烈妇;才高兴发,龙山落帽孟参军。 【注】醺:醉。杜甫《拔闷》诗:“闻道云安麹实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西堂梦草: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在永嘉西堂做诗,终不能成,忽然梦见族弟惠连,而得“池塘生春草”之佳句。采芹:《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旧称考中秀才入学的生员为采芹。泣鬼:杜甫字子美,他的诗中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句子。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工辞赋,所作《子虚赋》为汉武帝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赋》,武帝用为郎。其赋场面宏大,文辞富丽。捞皓月:唐代诗人李白自称青莲居士,性嗜酒,有诗自道:“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相传因酒醉后,在安徽当涂的采石矶附近的长江中捞月而溺死。仁杰:《大唐新语·举贤》载,唐大将狄仁杰早年居官在外,他在并州,父母在河阳,一次登太行山,见白云孤飞,倍思家中双亲。徐孺子:即东汉高士徐稚,字孺子。信陵君:即战国魏宗室大臣魏元忌。“战国四君”之一。氤氲:气体弥漫或光色混合动荡的样子。韩烈妇:指韩凭妇。韩凭为康王舍人,康王欲夺其妻,凭死后,“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事见《搜神记》。孟参军:晋孟嘉为桓温参军,一次游龙山,有风吹落他的帽子,孙盛作文嘲笑,他即时作答,四座皆服。 桃叶渡,杏花村。衔芦征雁,接箭老猿。晓径牛羊践,晴檐燕雀暄。水獭祭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两千多年前白马驮经,佛入中土,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也说明了佛 教自汉朝开始逐渐在中国流行发展,随着朝代更迭,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佛教文化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发展中演变出独有的佛教文化符号——少林寺。随着历史的演进,少林寺文化逐渐成为集合佛,道,儒于一体,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禅宗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少林寺,传统文化 引言 少林寺建立以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佛教文化发展的圣地,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封建哲学开始逐渐与佛教文化融合,大大丰富了少林寺文化的内涵,随着少林寺的僧众走出庙堂,少林寺文化逐渐世俗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受到广泛的接受与认可,由此佛教文化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少林寺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佛教文化逐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烧香拜佛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佛教偈语更是在广大民众之间广泛流传,少林寺文化更是作为禅宗文化在代表,在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与补充,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文化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少林寺作为佛教在中国的一中独有的形式,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促进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也影响了少林寺的发展,从少林寺的诞生,到发展,壮大,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林寺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一,少林寺的兴起 悠悠古刹,千年少林,传奇岁月,禅宗祖庭。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少室山的密林中,并因此而得名。闻名世界古刹少林寺据目前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少林寺最初建寺的时候并不是叫少林寺,而是叫“僧人寺”,传说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罗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 而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相传在一千五百年前,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在少林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终于完成,期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来到北方,先在少林寺面壁修行数年,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然后广集僧徒,历时九年,寺院逐步扩大,名声大噪,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而后达摩传法于慧可以后,离开少林寺他去。禅宗一向奉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后连续单传至六祖。南北朝时期,印度各种佛教流派的典籍,已基本译为汉文。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单靠翻译,而是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互相发明,配合,补充,由中国僧人自身领悟创作,传播和推广。少林寺作为佛教寺庙,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交流发展的圣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及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而后,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来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圣堂讲学、习礼、分斋教学和集中讲授等。长江中下游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特点也十分鲜明,“龙门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个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规定学生每天的行事日记必须分四个时间记录:早起、午前、午后和灯下。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在书院没有课堂指导,也少有讲会的情况下,行事日记册能使山长了解学生们每五天所完成的功课。”[4]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估的好习惯,这与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4.独特的经营管理与筹款模式 书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岳麓书院志》和《白鹿书院经久规模议》等资料记载,此时的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书院的最高负责人是山长,以下是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士等,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管理书院生徒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这套体系虽然后来各代有一些变化,各个书院因为规模不同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兴办书院首先要有办学经费,比如书院的修建与维修、聘请山长、聘请管理人员都要给束修和薪水,因而没有稳定的收入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书院教育的,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具有独特的自我筹款模式:将自己的学田租出或雇人耕种,直接收入用作办学和养学的经费;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书院财产划分为办学资金和养学资金两部分,办学资金用来创办书院和维持正常开支,养学资金用于发商生息;把多书院多余的房子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出版书籍,获取收入。书院完备的管理和自我筹款模式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朝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朝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此外,还有《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元朝与宋朝相似,所不同的是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二十四孝》与《历代蒙求》。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明朝较有影响的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女儿经》。 清朝较有影响的蒙书还有李毓秀作的《弟子规》,朱柏庐作的《朱子家训》,李渔着的《笠翁对韵》,车万育作的《声律启蒙》,吴楚材和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王筠作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重订增广》等。 蒙学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其中,蒙学四绝:菜根谭、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 《三字经》——最有名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相传是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字伯厚)编撰。全书结构严谨、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句句压韵,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读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朱向红)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开发者:朱向红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教学材料:《三字经》、《小学生必读古诗70首》 一、课程简介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我校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学生的以经典古诗文为主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二、课程背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经》到诸子百家的典籍贤文,到唐诗宋词元曲,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经典诗文,它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思想内容上无不闪耀着灿烂的民族特色。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正是一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史。其闪光的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国文化之魂,道德之根,无论对古人还是后来人,都产生了不何摇撼的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能一脉相承,长盛不衰,也正是这蕴含了几千年的巨大凝聚力和民族自尊自信精神,把中华民族这艘巨舸从惊涛骇浪中一次次推向前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研究成为西方的一门显学。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是美好的,它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它将在未来的世界中作出更杰出的贡献。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继承。没有得到发展、没有去发扬光大。一个民族的强大,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凝聚。在向新世界迈进的过程中,如果丢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就会产生偏差。 为了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变化学生之气质、滋养学生之人生。我校开展了“诵千古美文,扬传统文化,做少年君子”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工程实施活动,选编了脍炙人口的《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xx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 我国的荣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内容不断完善。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xx的界定 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1]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同。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蒙学教育,认为它可以使儿童去蒙蔽而变得聪明。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一般特点以及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儿童的思恕品德教育,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汉书?食赞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过:“八岁入小学,学五甲六方,书记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童蒙教育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智慧,通过童蒙教育不但要增长儿童的知识,促进其德性发展,而且还能让儿童“存其心”,“宣其志”。这都反应了蒙学中“道德至上”的教育思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蒙学以识字、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完成了“德智统一”的教育内容。如《三字经》中明确说“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是说为人子女的道理。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还特别注重借助于典故,强化长幼、上下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系 别 机械工程系 专 业 机械 . 班 级 1 .... 学 号 1.... 姓 名 ***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摘 要:佛教与书法两者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同样都历经千年、 饱经风霜,也同样坚毅不倒、不断成长。在此过程中,两者并不是独立进展而是相辅相成的。佛教,于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东来,几乎参与了大半个书法史的流程而书法作为华夏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所受佛教影响更是弥深。  关键词:佛教;书法;融合  一、佛教  佛教发源于距今2552 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按正式文献记载,佛教在汉朝传来中国,非正式文献记载的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到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盛时期。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佛教传到中国后因其进足以救济苍生、退足以超越自我的精神内涵,暗合汉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化氛围而得以生根,在长达两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进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之后,佛教在中国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年左 、6000 中独放异采。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

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1

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 作:编委会 华侨出版社 2010年11月 16开 全4册 光盘:0 定价:296元 优惠:180元 .. 详细:.......................................... ............

.......................................... ............ 针对所收蒙学经典原文中的生僻字、繁难词句,典故出处等做了详细的注释或准确的译文,并从蒙学经典的文化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生平等方面做了简洁生动的题解以指导读者阅读和鉴赏。适量古朴的精美插图则起到了图文互见、引人入胜的效果。《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套装全4册)》所选蒙学经典汇集了中国古代有关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仪道德、优秀诗歌、勤勉故事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将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四部分古代经典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全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娓娓道出,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四库全书》。《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套装全4册)》集中国历代蒙学经典之大成,所收书目既包括家喻户晓、影响最大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千家诗》,也包括常识教材《名物蒙求》,教孩子行为规范的《弟子规》、《小儿语》,百科全书式读本《幼学琼林》,以及写诗、为文的入门教材《笠翁对韵》等共20种。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了《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1)》、《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2)》、《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3)》、《中国蒙学经典大全集(4)》。 显示全部信息 目录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总叙 人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名物蒙求 治家格言 家诫要言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了两千多年了。在中国,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在朝代不断更替,外来文化不断传进,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冲突,融合,分裂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仍然深深的扎根于中国,佛教仍然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是中国的主要宗教,同时也是中国拥有最多信徒和传播最广的宗教,这充分说明了佛教的包容性和佛教在中国的本土性。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甚至,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主要是通过佛寺的兴建来传播的,古代就有诗人写道,南国三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佛教在中国兴建了大量的佛寺。而且,佛教还兴建了大量的石窟建筑,今天还大量存在,成为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佛教信众还兴建了大量的和佛教偶像有关的庙宇,像观音,如来之类的佛教偶像庙宇,在中国,到处都是。佛教传播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房屋建筑的形式,像佛塔,今天还影响着中国人的建筑形式,今天的上海金茂大厦,台北的101大厦都模仿了佛教的佛塔建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注重家国,伦理的关系,而佛教关注的是众生,是众生平等。当然中国的文化和佛教的文化没有优劣的对立关系,而且因为佛教的包容性,迎合了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人的传统的思想,所以佛教在中国可以很好的传播和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继而改变中国人的某些思想观念。因此,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补充,对中国人的某些思维方式有一些补充式的改变。 佛教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肯定有它的自己的文化,像佛教的经卷,佛教的雕塑,佛教的绘画,佛教的建筑等等。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佛教徒怀着虔诚的求知之心,到印度求佛经。但是,大多数的经卷是印度的文字,要翻译,因此就出现的很多新的佛教语言和词句,这些语言和词句通过佛教的传播,融入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中。而且佛教的绘画也影响了中国绘画技法,像关于佛像的绘画,特别是敦煌的飞天绘画,结以中国的嫦娥,为广大人们熟知。 佛教的传入还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的挂灯笼。佛教的音乐也对中国的音乐有很大的影响,像台湾的著名歌手齐秦的姐姐齐豫就是著名的佛教徒,同时也是著名的佛教音乐歌手。在民间,佛教音乐也很盛行,像峨眉山的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就有很好的交流和融合,广受佛教信众的欢迎。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根的潮流,各种文化的复苏和交流,人们急于寻找对社会发展的各种迷惑和不解的答案,佛教又开始兴盛起来。佛教应该抓住机遇,以在中国的两千多年的传播经验,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的影响为依据,扎根于社会主义中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适应中国人的生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传播。可以预见,未来,佛教在中国一定会佛光普照。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一,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 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 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 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 。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 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所以中国古代与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政府将建筑当作政治观念的表现,如建筑中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皇权意识、礼制建筑中的伦理思想等等。 而民间则将建筑看作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宅第、宗祠、牌坊以及建筑上的装饰等,都表达人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3,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外观造型、工艺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 地域特色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地理气候条件;二,历史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三,特殊的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 地理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工艺技术方面,也在建筑造型方面反映出来。如北方由穴居发展到窑洞,南方由巢居发展来的干栏式住宅;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 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如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南方建筑的轻巧精致。 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常常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土楼式民居,就是历史上的移民为自我保护而建的;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是因为游牧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官文 化——宫廷艺术——宫廷建筑士文化——文人艺术——文人建筑 俗文化一一民间艺术一一民间建筑 官文化的特点是突出政治和权力的意识。大到城市和皇宫的规划,小到建筑甚至服装的 装饰,突出皇权和等级观念。在规制上体现政治意识,在艺术上以庄重、华丽为特点,体现皇家气派。在建筑上主要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

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带拼音)

百家姓 赵(zhào)钱(qián)孙(sūn)李(lǐ) 周(zhōu)吴(wú)郑(zhang)王(wáng) 冯(f?ng)陈(ch?n)褚(chǔ)卫(wai) 蒋(jiǎng)沈(shěn)韩(hán)杨(yáng) 朱(zhū)秦(qín)尤(y?u)许(xǔ) 何吕(h?lǚ)施(shī)张(zhāng) 孔(kǒng)曹(cáo)严(yán)华(huá) 金(jīn)魏(wai)陶(táo)姜(jiāng) 戚(qī)谢(xia)邹喻(zōuyù) 柏(bǎi)水(shuǐ)窦(d?u)章(zhāng) 云(yún)苏(sū)潘葛(pāngě) 奚范彭(xīfànp?ng)郎(láng) 鲁(lǔ)韦(w?i)昌(chāng)马(mǎ) 苗(miáo)凤(fang)花(huā)方(fāng) 俞任袁(yúranyuán)柳(liǔ) 酆(fēng)鲍(bào)史(shǐ)唐(táng) 费廉岑(failiánc?n)薛(xuē) 雷贺倪(l?ihaní)汤(tāng) 滕殷罗(t?ngyīnlu?)毕(bì) 郝(hǎo)邬安常(wūāncháng) 乐(la)于(yú)时(shí)傅(fù) 皮(pí)卞(biàn)齐(qí)康(kāng) 伍(wǔ)余(yú)元(yuán)卜(bǔ) 顾(gù)孟(mang)平(píng)黄(huáng) 和(h?)穆萧尹(mùxiāoyǐn) 姚(yáo)邵(shào)堪(kān)汪(wāng) 祁毛禹(qímáoyǔ)狄(dí) 米(mǐ)贝(bai)明(míng)臧(zāng) 计(jì)伏(fú)成(ch?ng)戴(dài) 谈宋茅(táns?ngmáo)庞(páng) 熊(xi?ng)纪(jì)舒(shū)屈(qū) 项(xiàng)祝(zhù)董(dǒng)粱(liáng) 杜(dù)阮蓝(ruǎnlán)闵(mǐn) 席(xí)季(jì)麻(má)强(qiáng) 贾(jiǎ)路(lù)娄(l?u)危(wēi) 江(jiāng)童颜(t?ngyán)郭(guō) 梅(m?i)盛(shang)林(lín)刁(diāo) 钟(zhōng)徐(xú)丘(qiū)骆(lu?) 高夏蔡(gāoxiàcài)田(tián) 樊胡凌(fánhúlíng)霍(hu?) 虞(yú)万支柯(wànzhīkē) 昝(zǎn)管卢莫(guǎnlúm?) 经(jīng)房(fáng)裘(qiú)缪干(gàn)解应(yìng)宗(zōng) 丁宣贲(dīngxuānbēn)邓(dang) 郁(yù)单杭(háng)洪(h?ng) 包(bāo)诸(zhū)左(zuǒ)石(shí) 崔吉(cuījí)钮龚(niǔgōng) 程(ch?ng)嵇(jī)邢(xíng)滑(huá) 裴陆荣(p?ilùr?ng)翁(wēng) 荀羊(xúnyáng)於(yū)惠(huì) 甄魏家(zhēnwaijiā)封(fēng) 芮羿(ruìyì)储靳(chǔjìn) 汲(jí)邴(bǐng)糜(mí)松(sōng) 井(jǐng)段(duàn)富(fù)巫(wū) 乌(wū)焦(jiāo)巴(bā)弓(gōng) 牧(mù)隗(wěi)山谷(shāngǔ) 车(chē)侯(h?u)宓蓬(mìp?ng) 全(quán)郗班仰(xībānyǎng) 秋(qiū)仲(zh?ng)伊(yī)宫(gōng) 宁(níng)仇栾(luán)暴(bào) 甘(gān)钭(dǒu)厉戎(lìr?ng) 祖(zǔ)武(wǔ)符(fú)刘(liú) 景(jǐng)詹束龙(zhānshùl?ng) 叶(ya)幸(xìng)司韶(sīsháo) 郜黎(gàolí)蓟(jì)薄 印(yìn)宿(xiǔ)白(bái)怀(huái) 蒲(pú)台(tái)从(c?ng)鄂(a) 索(suǒ)咸(xián)籍(jí)赖(lài) 卓(zhu?)蔺(lìn)屠蒙(túm?ng) 池(chí)乔(qiáo)阴郁(yīnyù) 胥(xū)能(n?ng)苍(cāng)双(shuāng) 闻莘(w?nshēn)党(dǎng)翟谭贡(táng?ng)劳(láo)逄(páng) 姬(jī)申(shēn)扶(fú)堵(dǔ) 冉(rǎn)宰(zǎi)郦(lì)雍(yōng) 却(qua)璩(qú)桑(sāng)桂(guì) 濮(pú)牛(niú)寿(sh?u)通(tōng) 边(biān)扈燕冀(hùyànjì) 郏(jiá)浦(pǔ)尚(shàng)农(n?ng) 温(wēn)别(bi?)庄晏(zhuāngyàn) 柴(chái)瞿(qú)阎(yán)充(chōng) 慕(mù)连茹习(liánrúxí) 宦艾鱼容 向(xiàng)古(gǔ)易(yì)慎(shan) 戈(gē)廖(liào)庾(yǔ)终(zhōng)

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体会.doc

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体会1 前两周,在师德涵养体会平台,我跟着xx、xx老师学习了论语天天见1—12则、大学天天见、辛意云老师的儒家思想与为师之道、楼宇烈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德、郭齐家老师的中小学教师为什么学国学、中国传统蒙学教育、苏士澍老师的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康震老师的古典诗词的魅力、刘丽群老师的古文字学导读、张之锋老师的礼记选读、学记导读、周秦老师的昆曲遗产价值与保护传承、李凯老师的书法史与书法实践。听完之后,仍感觉意犹未尽,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弘扬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每一位老师都讲得非常好,我印象最深的是论语子夏问孝这一章,听老师讲完之后,仍感觉不过瘾,我又找来原文认真学习,现分享给大家,愿与大家共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儿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脸色,这很难。父母有事的时候,能够替他们去做;有好吃好喝的时候,让父母先享用,竟以为这样就是孝吗?”通过学习这一章,我明白了色难,说的是孝的最高境界。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说苑建本篇又说:“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罪,使其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其次也;父母怒之,作于意,见于色,下也;”吕氏春秋秋孝行上说:“龢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说的就是孝道的最高境界是养志,而不是单纯养口体啊。开来,孝顺父母不只是父母有事,替他们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他们先享用,还要和颜悦色的对待父母,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孝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我们不仅自己要这样做,还要教育自己的子女、我们所教的学生们也应该这样对待父母,这样,让大家都为我们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份责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神圣使命,我们更应该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学习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教育孩子们从小要刻苦学习传统文化、像古代的先贤们那样要求自己、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老师更应当向郭家齐老师学习,用行动诠释儒者与师者为人处世的修养以及对家国天下的担当,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姓名:张云天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号:2013232025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加以区别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简要分析和阐述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1】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 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