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高一必修二 作业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检测

苏教版数学高一必修二 作业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检测
苏教版数学高一必修二 作业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60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2012·临沂高一检测)下列几何体是旋转体的是________.

①圆柱;②六棱锥;③正方体;④球体;⑤四面体

答案:①④

2.若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则分别在这两个平行平面内的直线________.

解析:由于直线分别位于两平行平面内,因此它们无公共点,因此它们平行或异面.答案:平行或异面

3.直线l1∥l2,在l1上取3个点,l2上取2个点,由这5个点能确定平面的个数为________.解析:∵l1∥l2,∴过l1与l2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答案:1

4.(2012·淮阴高一检测)长、宽、高分别为4、3、2的长方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

解析:球的直径与长方体体对角线相等,故S球=4πr2=4π×(29

2)

2=29π.

答案:29π

5.(2012·鹤岗高一检测)一个三角形用斜二测画法画出来是一个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则此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

解析:如图所示,将△A′B′C′还原后为△ABC,由于

O′C′=2C′D′=2×1×

3

2

=6

2

所以CO=2O′C′= 6

∴S△ABC=1

2×1×6=

6 2.

答案:

6 2

6.(2012·福州高一检测)如图,如果MC⊥菱形ABCD所在的平面,那么MA与BD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解析:连结AC,由于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AC⊥BD,又MC⊥平面ABCD,所

以MC ⊥BD ,又MC ∩AC =C ,所以BD ⊥平面AMC ,所以MA ⊥BD .

答案:垂直

7.(2012·龙岩高一检测)已知直线a ∥平面α,平面α∥平面β,则直线a 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

解析:∵a ∥α,α∥β,∴a ∥β或a ?β. 答案:a ∥β或a ?β

8.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

(1)A 1C 1与EF 所成的角的大小是________. (2)AD 1与EF 所成的角的大小是________.

解析:(1)连结B 1D 1,易证B 1D 1∥EF ,又B 1D 1⊥A 1C 1,所以A 1C 1⊥EF ,即A 1C 1与EF 所成的角为90°.

(2)连结B 1A ,可知∠AD 1B 1=60°,又EF ∥B 1D 1,故∠B 1D 1A =60°,即为AD 1与EF 所成的角.

答案:(1)90° (2)60°

9.已知点E 是棱长为3的正方体AC 1的面A 1C 1上的任意一点,则四棱锥E -ABCD 的体积是________.

解析:四棱锥E -ABCD 的高是正方体的棱长,则其体积是1

3×32×3=9.

答案:D

10.如图所示,在长方形ABCD 中,AB =2,BC =1,E 为DC 的中点,F 为线段EC (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 沿AF 折起,使平面ABD ⊥平面ABC .在平面ABD 内过点D 作DK ⊥AB ,K 为垂足,设AK =t ,则t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此题的求解可考虑F 与E 重合和F 与C 重合这两个极端位置.当F 位于DC 的中点E 时,点K 与AB 的中点重合,t =1.

F 点右移至C 点时,

因CB ⊥AB ,CB ⊥DK ,

∴CB ⊥平面ADB ,即有CB ⊥BD , ∵CD =2,BC =1, ∴BD =3, 又AD =1,AB =2, ∴AD ⊥BD ,则有t =1

2.

因此t 的取值范围是(1

2,1).

答案:(1

2

,1)

11.(2012·温州模拟)设α表示平面,a 、b 表示直线,给出下列四个说法 ①a ∥α,a ⊥b ?b ∥α ②a ∥b ,a ⊥α?b ⊥α ③a ⊥α,a ⊥b ?b ?α ④a ⊥b ,b ?α?a ⊥α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________.[]

解析:对①,还有可能b ?α,b ⊥α,对③,b 还可能与α平行,故①③错误;②正确,对④a 还可能与α相交,a 还可能在α内,但不垂直,故④错误.

答案:②

12.已知平面α⊥平面β,α∩β=l ,点A ∈α,A ?l ,直线AB ∥l ,直线AC ⊥l ,直线m ∥α,m ∥β,则下列四种位置关系中,不一定成立的是________.

①AB ∥m ②AC ⊥m ③AB ∥β ④AC ⊥β

解析:A ∈α,AB ∥l ,则AB ?α,AC ⊥l ,C 点未必在α内,由图知,AC ⊥β不成立.

答案:④

13.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AA 1⊥底面ABC ,底面是以∠ABC 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 =2a ,BB 1=3a ,D 是A 1C 1的中点,点F 在线段AA 1上,当AF =________时,CF ⊥平面B 1DF .

解析:由题意易知,B 1D ⊥平面ACC 1A 1,所以B 1D ⊥CF .要使CF ⊥平面B 1DF ,只需CF ⊥DF 即可.令CF ⊥DF ,设AF =x ,则A 1F =3a -x ,由Rt △CAF ∽Rt △FA 1D ,得AC

A 1F =

AF A 1D ,即2a 3a -x

=x

a .整理得x 2-3ax +2a 2=0,解得x =a 或x =2a . 答案:a 或2a

14.体积为52的圆台,一个底面积是另一个底面积的9倍,那么截得这个圆台的原圆锥的体积是________.

解析:设上底面半径为r ,则由题意求得下底面半径为3r ,设圆台高为h 1, 则52=1

3πh 1(r 2+9r 2+3r ·r ),

∴πr 2h 1=12.

令原圆锥的高为h ,由相似性得r 3r =h -h 1

h ,

∴h =32

h 1.

∴V 原圆锥=13π(3r )2×h =3πr 2×32h 1=9

2×12=54.

答案:54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

15.(14分)圆柱的轴截面是边长为5 cm 的正方形ABCD ,圆柱侧面上从A 到C 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解:如图,底面半径为5

2

cm ,母线长为5 cm.

沿AB 展开,则C 、D 分别是BB ′、AA ′的中点.

依题意AD=π×5

2=5 2

π.

∴AC=(5

2π)2+52=

2

54

π+

.

∴圆柱侧面上从A到C的最短距离为

2

54

2

π+

cm

16.(14分)如图所示,已知ABCD是矩形,E是以DC为直径的半圆周上

一点,且平面CDE⊥平面ABCD.求证:CE⊥平面ADE.

证明:∵E是以DC为直径的半圆周上一点,

∴CE⊥DE.

又∵平面CDE⊥平面ABCD,且AD⊥DC,

∴AD⊥平面CDE.又CE?面CDE,

∴AD⊥CE.又DE∩AD=D,∴CE⊥平面ADE.

17.(14分)(2011·南京高一检测)已知正四棱锥S-ABCD中,高SO是4 m,底面的边长是6 m.

(1)求正四棱锥S-ABCD的体积;

(2)求正四棱锥S-ABCD的表面积.

解:(1)S底=6×6=36 (m2).

∴V正四棱锥=1

3S底h=1

3×36×4=48 (m

3).

∴正四棱锥S-ABCD的体积为48 m3.

(2)过点S做SE⊥BC于点E,连结OE,则SE是斜高,

在直角三角形SOE中,SE=42+(6

2)

2=5

S正棱锥侧=1

2ch′=

1

2×6×4×5=60 m

2

S表=S正棱锥侧+S底=60+6×6=96 m2∴正四棱锥S-ABCD的表面积为96 m2.

18.(16分)已知等腰梯形PDCB 中(如图①),PB =3,DC =1,PD =BC =2,A 为PB 边上一点,且DA ⊥PB .现将△PAD 沿AD 折起,使平面PAD ⊥平面ABCD (如图②).

(1)证明:平面PAD ⊥平面PCD ;

(2)试在棱PB 上确定一点M ,使截面AMC 把几何体分成两部分,其两部分体积比为V PDCMA ∶V M -ACB =2∶1.

解:(1)证明:依题意知,CD ⊥AD , 又∵平面PAD ⊥平面ABCD , ∴DC ⊥平面PAD .又DC ?平面PCD , ∴平面PAD ⊥平面PCD . (2)由题意知PA ⊥平面ABCD ,

∴平面PAB ⊥平面ABCD .

如上图,在PB 上取一点M ,作MH ⊥AB ,则MH ⊥平面ABCD ,设MH =h , 则V M -ABC =1

3S △ABC ·h

=13×1

2×2×1×h =h 3. V P -ABCD =1

3S 梯形ABCD ·PA

=13×(1+2)2×1×1=12. 要使V PDCMA ∶V M -ACB =2∶1, 即(12-h 3)∶h 3=2∶1,解得h =12. 易得M 为PB 中点.

19.(16分)(2011·江苏高考)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平面PAD

⊥平面ABCD,AB=AD,∠BAD=60°,E,F分别是AP,AD的中点.求证:

(1)直线EF∥平面PCD;

(2)平面BEF⊥平面PAD.

证明:(1)在△PAD中,因为E,F分别为AP,AD的中点,所以EF∥PD.

又因为EF?平面PCD,PD?平面PCD.

所以直线EF∥平面PCD.

(2)连结BD.因为AB=AD,∠BAD=60°,所以△ABD为正三角形.因

为F是AD的中点,所以BF⊥AD.

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BF?平面ABCD,

平面PAD∩平面ABCD=AD,

所以BF⊥平面PAD.

又因为BF?平面BEF,所以平面BEF⊥平面PAD.

20.(16分)(2012·三水高一检测)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

F分别是CD、A1B1的中点,

(1)若M在侧面A1D1DA及其边界上运动,问M在哪条线段上运动均能

使A1C∥平面AME?并证明你的结论;

(2)求证:平面AED1∥平面C1FB.

解:(1)当M在AD1上运动时,总能使A1C∥面AEM,证明如下:

连结A1D,取A1D的中点为G,连结EG,

∵E,G分别为CD,A1D的中点,

∴EG∥A1C,

∵EG?面AEG,

∴A1C∥面AEG,

∵当M在AD1上运动时,EG总在面AEM内,

∴A1C∥面AEM,

故M在AD1上运动时,总能使A1C∥面AEM.

(2)证明:在正方体中,

∵AD1∥BC1,BC1?面AED1,

∴BC1∥面AED1,

取AB中点H,连结FH,CH,

∵FH綊CC1,

∴四边形FHCC1为平行四边形.

∴FC1∥HC,又易知四边形AHCE为平行四边形,∴AE∥HC,

∴C1F∥AE,

又∵C1F?面D1AE,

∴C1F∥面D1AE,

而BC1∩C1F=C1,且BC1,C1F?面BC1F,

∴平面BC1F∥平面D1AE.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 ◆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当n 是奇数时,a a n n =,当n 是偶数时,? ? ?<≥-==)0()0(||a a a a a a n n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1,,,0(* >∈>= n N n m a a a n m n m , )1,,,0(1 1 * >∈>= =- n N n m a a a a n m n m n m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 a 〃s r r a a += ),,0(R s r a ∈>; (2)rs s r a a =)( ),,0(R s r a ∈>; (3)s r r a a a b =)( ),,0(R s r a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 ,b]上,)1a 0a (a )x (f x ≠>=且值域是)]b (f ),a (f [或)]a (f ),b (f [;

(2)若0x ≠,则1)x (f ≠;)x (f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x ∈; (3)对于指数函数)1a 0a (a )x (f x ≠>=且,总有a )1(f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 a x =)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N x a log =(a — 底数,N — 真 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 2 x N N a a x =?=log ; ○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 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71828.2=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N ln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 真数 指数 对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 ○ 1 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 ○ 2 =N M a log M a log -N a log ; ○ 3 n a M log n =M a log )(R n ∈. 注意:换底公式 a b b c c a log log log = (0>a ,且1≠a ;0>c ,且1≠c ;0>b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 (2)a b b a log 1log = .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0(log >=a x y a ,且)1≠a 叫做对数函 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x y 2log 2=,5 log 5 x y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 其为对数型函数. ○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综合复习试题

高一数学必修1综合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 1.集合A ={x |-1≤x ≤2},B ={x |x <1},则A ∩(?R B )= . 2.已知函数20()10x x f x x x ?=?->?,≤,,,若1()2f a =,则实数a = . 3.方程)2(log )12(log 255-=+x x 的解集为 . 4.函数23 )(-=x x f 的定义域为 . 5.已知函数()f x 是R 上的奇函数,且当0x >时,32()2f x x x =-,则0x <时,函数()f x 的表 达式为()f x = . 6.定义集合A 、B 的一种运算:1212{,,}A B x x x x x A x B *==+∈∈其中,若{1,2,3}A =, {1,2}B =,则A B *中的所有元素数字之和为 . 7.已知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x f 满足),()2(x f x f -=+则)6(f =_________. 8.若2()2(1)2f x ax a x =+-+在(3,3)-为单调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9 .函数y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10.函数)86lg()(2++-=a ax ax x f 的定义域为R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11.若关于x 的方程a a x -+= 523)43(有负实数解,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12.如果函数()223f x x x =-+在[]0,m 上有最大值3,最小值2,则m 的范围是 .

13.已知定义域为()(),00,-∞+∞U 的偶函数()f x 在(0)+∞,上为增函数,且(1)0f =,则 不等式()0x f x ?>的解集为 . 14.不等式012 ≥+-ax x 对所有]2,1[∈x 都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 . 二、解答题 15.设集合{}2|lg(2)A x y x x ==--,集合{}|3||B y y x ==-. ⑴ 求B A ?和A B U ; ⑵ 若{}|40C x x p =+<,C A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1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3212833)21() 32(??? ??--+-- ; (2) 2lg 2lg3111lg 0.36lg823 +++.

苏教版数学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B

模块综合检测(B) (时间:120分钟 满分:160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集合A ={0,2,a },B ={1,a 2},若A ∪B ={0,1,2,4,16},则a 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 2.设函数f (x )=????? 1-2x 2 (x ≤1)x 2+3x -2 (x >1),则f (1f (3))的值为________. 3.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0,2],则函数g (x )=f (2x )x -1 的定义域是________. 4.三个数a =0.32,b =log 20.3,c =20.3之间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5.若函数f (x )唯一的一个零点同时在区间(0,16)、(0,8)、(0,4)、(0,2)内,那么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函数f (x )在区间(0,1)内有零点; ②函数f (x )在区间(0,1)或(1,2)内有零点; ③函数f (x )在区间[2,16)内无零点; ④函数f (x )在区间(1,16)内无零点. 6.已知00且a ≠1); ③y =x 2 009+x 2 008 x +1 ; ④y =x (1a -x -1+12 )(a >0且a ≠1). 其中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0.设函数的集合P ={f (x )=log 2(x +a )+b |a =-12,0,12 ,1;b =-1,0,1},平面上点的集合Q ={(x ,y )|x =-12,0,12 ,1;y =-1,0,1},则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P 中函数f (x )的图象恰好.. 经过Q 中两个点的函数的个数是________. 11.计算:0.25×(-12 )-4+lg 8+3lg 5=________. 12.若规定??????a b c d =|ad -bc |,则不等式log 2???? ??1 11 x <0的解集是________. 13.已知关于x 的函数y =log a (2-ax )在[0,1]上是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4.已知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当x >0时,f (x )=1-2-x ,则不等式f (x )<-12 的解集是________.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与习题讲解

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1讲§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习目标: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 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知识要点: 1.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set ),其元素具有三个特征,即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列举法,即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基本形式为123{,,,,}n a a a a ???,适用于有限集或元素间存在规律的无限集.描述法,即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基本形式为{|()x A P x ∈},既要关注代表元素x ,也要把握其属性()P x ,适用于无限集. 3.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要记住一些常见数集的表示,如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4.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属于(belongto )与不属于(notbelongto ),分别用符号∈、?表示,例如3N ∈,2N -?. ¤例题精讲: 【例1】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方程2(23)0x 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大于2且小于7的整数. 解:(1)用描述法表示为:2{|(23)0}x R x x x ∈--=; 用列举法表示为{0,1,3}-. (2)用描述法表示为:{|27}x Z x ∈<<; 用列举法表示为{3,4,5,6}. 【例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已知{|32,}A x x k k Z ==+∈,{|61,}B x x m m Z ==-∈,则有: 17A ;-5A ;17B . 解:由3217k +=,解得5k Z =∈,所以17A ∈; 由325k +=-,解得7 3 k Z =?,所以5A -?; 由6117m -=,解得3m Z =∈,所以17B ∈. 【例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P 6练习题2,P 13A 组题4) (1)一次函数3y x =+与26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2)二次函数24y x =-的函数值组成的集合; (3)反比例函数2 y x = 的自变量的值组成的集合. 解:(1)3 {(,)|}{(1,4)}26y x x y y x =+?=? =-+? . (2)2{|4}{|4}y y x y y =-=≥-. (3)2{|}{|0}x y x x x ==≠. 点评:以上代表元素,分别是点、函数值、自变量.在解题中不能把点的坐标混淆为{1,4},也注意对比(2)与(3)中的两个集合,自变量的范围和函数值的范围,有着本质上不同,分析时一定要细心. *【例4】已知集合2{|1}2 x a A a x +==-有唯一实数解,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 解:化方程 2 12 x a x +=-为:2(2)0x x a --+=.应分以下三种情况: ⑴方程有等根且不是=0,得9 4 a =-,此时的解为12x =,合. x =a =1x =-

必修一数学第二章测试卷答案

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I)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1、已知函数,若函数有四个零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A.?????? B.?????? ?? ??? C.?????? ? D. 2、若函数在(,)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则函数 的图象是??????????????????????????????????????? (? ???) 3、D已知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满足f(2+x)=f(-x),当0≤x≤1时,f(x)=x2,则f(2015)= ( ??) A.-1?? ??? ??? B.1 ??? ??? ??? ??? C.0 ??? ??? ??? ??? ??? D.20152 4、已知函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与的图象上存在关于轴对称的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5、下图可能是下列哪个函数的图象(???? ) . ?????????. . ?????????.

6、?已知 ,, ,则的大小关系是(??) A .?????? B .?????? C .?????? D . 7、设 ,, ,则的大小关系是 A.??????? B. ?????? C.??????? D. 8、?下列函数中值域为(0,)的是(??? ) A. ????? B. ????? C. ????? D. 9、 已知函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与的图象上存在关于轴对称的点, 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C .????? D . 10、? 已知函数,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C .???????? D . 11 、已知函数 的最小值为(??? ) ??? A.6????????? ? ??? B.8????????????? ? C.9???????????? ?? D.12

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测试卷

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测试卷 命题人:钱恺华 2012-11-20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2分.请把答案 填写在答题卷相对应位置上)........ 1.集合A0,1,2,3,B4,2,3,则AB; 2. 函数f(x)ln(3x)的定义域是 3.设f(x)lgx,x0 10,x0x,则f(f(2)) ▲ ; 4.函数ylg(x21)的值域是; 5.若二次函数f(x)x2ax4在区间1,+上单调递减,则a的取值范围为; 6.幂函数f(x )的图象经过点,则f(x)的解析式是f(x) 7.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时,f(x)xx,则f(); 8已知 0a1,b1,函数f(x)loga(x1)b的图象不经过第 9.若方程log2xx2的解为x0,且x0(k,k1),kN,则k; 10.已知alog0.20.3, blog1.20.8, c1.5 11.已知35m,且 12.下列命题: ab0.5, 则将a,b,c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112,则 m的值为▲ ; ab 2x2(x1)①函数y在其定义域上是增函数;②函数y是偶函数; xx1 ③函数ylog2(x1)的图象可由ylog2(x1)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 ④若231,则ab0;则上述准确命题的序号是

13. 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满足:①f(x)在(0,)内单调递增; ②f(1)0;则不等式 ab(x1)f(x)0的解集为 12x4xa14. 设函数f(x)lg,aR.如果不等式f(x)(x1)lg4在区间[1,3] 上有解,则实数a的4 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计58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或演算步骤,请把答案写在...... 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 15.(本题满分6分) 已知集合P={x|4≤x≤7}, Q={x|-2≤x≤5}, 求P16.(本题满分8分) 计算下列各式: (1)2log32-log3Q和CR(PQ). 32+log38-52log53. 9 18n+1 2(2)4n8-22n+1. 17.(本题满分8分) 已知函数f(x)=lg(2+x)+lg(2-x). (1)求函数f(x)的定义域; (2)记函数g(x)=10f(x)+3x,求函数g(x)的值域. 18.(本题满分10分)心理学家发现,学生的接受水平依赖于老师引 入概念和描述问题所用的时间,上课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 有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较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 意力开始分散,并趋于稳定.分析结果和实验表明,设提出和讲述概 念的时间为x(单位:分),学生的接受水平为f(x)(f(x)值越大, 表示接受水平越强), -0.1x2+2.6x+44,00.

数学必修一讲义

第一讲 集合 集合的有关概念 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这些研究对象叫做元素。 ⑵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 ??的元素顺序无关无序性:集合与组成它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互异性:集合中任两个必须是确定的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 注意:这三条性质对于研究集合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经常会渗透到集合的各种题目中,同学们应当重视。 ⑶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①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 ②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注意:属于或不属于(?∈,)一定是用在表示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上) ⑷集合的分类:集合的种类通常分为:有限集(集合含有有限个元素)、无限集(集合含有无限个元素)、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记号?表示) ⑸集合的表示: ①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的表示方法。例:{ }2,1=A 描述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一般元素的符号及取值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 4>=x x B (如果元素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范围可省略不写)。 图示法(即维恩图法):用平面内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 ②特定集合的表示: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 N * ;整数集记 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这些特定集合外面不用加{}) 高考要求: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掌握相关的术语符号,会表示一些 简单集合。 例题讲解: 夯实基础 一、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大于5的自然数集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正确{}5>∈x N x 2)由1,2,3,2,1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共有5个元素。错误 3)所有的偶数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正确

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章末检测

章末检测 一、填空题 1.f (x )=2x +13x -1 的定义域为________. 2.y =2x 2+1的值域为________. 3.已知函数f (x )=ax 2+(a 3-a )x +1在(-∞,-1]上递增,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4.设f (x )=? ?? x +3 (x >10)f (f (x +5)) (x ≤10),则f (5)的值是______. 5.已知函数y =f (x )是R 上的增函数,且f (m +3)≤f (5),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6.函数f (x )=-x 2+2x +3在区间[-2,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________. 7.若函数f (x )=x 2+(a +1)x +a x 为奇函数,则实数a =________. 8.若函数f (x )=x 2-mx +m +2是偶函数,则m =______. 9.函数f (x )=x 2+2x -3,x ∈[0,2],那么函数f (x )的值域为________. 10.用min{a ,b }表示a ,b 两数中的最小值,若函数f (x )=min{|x |,|x +t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12 对称,则t 的值为________. 11.已知函数f (x )=? ?? x +2, x <1,x 2+ax , x ≥1,当f [f (0)]=4a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12.已知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当x >0时,f (x )=x 2+3,则f (-2)的值为________. 13.函数f (x )=4x 2-mx +5在区间[-2,+∞)上是增函数,则f (1)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4.若函数y =ax 与y =-b x 在(0,+∞)上都是减函数,则y =ax 2+bx 在(0,+∞)上是________函数(填“增”或“减”). 二、解答题 15.已知函数f (x )=ax +b x +c (a ,b ,c 是常数)是奇函数且1满足f (1)=52,f (2)=174 ,求f (x )的解析式.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函数的单调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性质 定义图象判定方法 函数的 单调性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某 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的值x1、x2,当x.1 . < x ..2.时,都 有f(x ...1.)f(x .....2.).,那么就说 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 y=f(X) y x o x x 2 f(x ) f(x )2 1 1 (1)利用定义 (2)利用已知函数的 单调性 (3)利用函数图象(在 某个区间图 象下降为减) (4)利用复合函数 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 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③对于复合函数[()] y f g x =,令() u g x =,若() y f u =为增,() u g x =为增,则[()] y f g x =为增;若() y f u =为减,() u g x =为减,则[()] y f g x =为增;若() y f u =为增,() u g x =为减,则[()] y f g x =为减;若() y f u =为减 [()] y f g x =为减. (2)打“√”函数()(0) a f x x a x =+>的图象与性质 () f x分别在(,a -∞、,) a+∞上为增函数,分别在[,a 减函数. (3)最大(小)值定义 ①一般地,设函数() y f x =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 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 f x M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配套练习+章节测试卷汇总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配套练习+章节 测试卷汇总 第1章集合 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A级基础巩固1.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①0∈N;②2∈Q;③1 2?R;④-2?Z.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 解析:①正确,因为0是自然数,所以0∈N; ②不正确,因为2是无理数,所以2?Q; ③不正确,因为1 2是实数,所以 1 2∈R; ④不正确,因为-2是整数,所以-2∈Z. 答案:D 2.若一个集合中的三个元素a,b,c是△ABC的三边长,则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解析: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答案:D 3.集合M={(x,y)|xy<0,x∈R,y∈R}是()

A .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 .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 .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D .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解析:集合M 为点集,且横、纵坐标异号,故是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答案:D 4.已知集合A 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 ∈A ,有6-a ∈A ,则a 为( ) A .2 B .2或4 C .4 D .0 解析:若a =2∈A ,则6-a =4∈A ;或a =4∈A ,则6-a =2∈A ;若a =6∈A ,则6-a =0?A . 答案:B 5.方程组?????x +y =2,x -2y =-1 的解集是( ) A .{x =1,y =1} B .{1} C .{(1,1)} D .(1,1) 解析:方程组的解集中元素应是有序数对形式,排除A 、B ,而D 不是集合的形式,排除D. 答案:C 6.下列集合中为空集的是( ) A .{x ∈N|x 2≤0} B .{x ∈R|x 2-1=0} C .{x ∈R|x 2+x +1=0} D .{0} 答案:C 7.设集合A ={2,1-a ,a 2-a +2},若4∈A ,则a 的值是( ) A .-3或-1或2 B .-3或-1 C .-3或2 D .-1或2 解析:当1-a =4时,a =-3,A ={2,4,14}.当a 2-a +2=4

2020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章末复习提升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章末复习提升新人教A版必修1 1.指数幂、对数式的运算、求值、化简、证明等问题主要依据指数幂、对数的运算性质,在进行指数、对数的运算时还要注意相互间的转化. 2.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特点是这部分知识的重点,而底数a的不同取值对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影响则是重中之重,要熟知a在(0,1)和(1,+∞)两个区间取值时函数的单调性及图象特点. 3.应用指数函数y=a x和对数函数y=log a x的图象和性质时,若底数含有字母,要特别注意对底数a>1和0<a<1两种情况的讨论. 4.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主要区别:幂函数的底数为变量,指数函数的指数为变量.因此,当遇到一个有关幂的形式的问题时,就要看变量所在的位置从而决定是用幂函数知识解决,还是用指数函数知识去解决. 5.理解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在理解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时,要对幂指数α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分α>0和α<0两种情况. 6.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是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性质应用的常见题型,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首先将它们与零比较,分出正数、负数;再将正数与1比,分出大于1还是小于1;然后在各

类中两两相比较. 7.求含有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复合函数的最值或单调区间时,首先要考虑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再由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其单调区间,要注意单调区间是函数定义域的子集.其次要结合函数的图象,观察确定其最值或单调区间. 8.函数图象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历年高考中都有涉及.考查形式有知式选图、知图造式、图象变换以及用图象解题.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利用数形结合有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型一 有关指数、对数的运算问题 指数与指数运算、对数与对数运算是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不仅是本章考查的重要题型,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指数式的运算首先要注意化简顺序,一般负指数先转化成正指数,根式化为指数式;其次若出现分式,则要注意把分子、分母因式分解以达到约分的目的.对数运算首先要注意公式应用过程中范围的变化,前后要等价;其次要熟练地运用对数的三个运算性质,并根据具体问题合理利用对数恒等式和换底公式等.换底公式是对数计算、化简、证明常用的公式,一定要掌握并灵活运用. 例1 (1)化简 a 43-8a 3 1b 4b 3 2 +23 ab +a 3 2÷? ?? ??1-2 3b a ×3 ab ; (2)计算:2log 32-log 3329 +log 38-253 5 log . 解 (1)原式= a 3 1a -8b 2b 3 12 +2a 3 1b 3 1+a 3 12 × a 3 1a 3 1-2b 3 1×a 31b 3 1= a 3 1a -8b a -8b ×a 31×a 31b 3 1 =a 3b . (2)原式=log 34-log 3329 +log 38-53 5 log 2+ =log 3(4×932 ×8)-53 5 log 2+=log 39-9=2-9=-7. 跟踪演练1 (1)求lg 8+lg 125-lg 2-lg 5log 54·log 25 +52 5 log +1643 的值. (2)已知x >1,且x +x -1 =6,求x 2 1-x 2 1- . 解 (1)lg 8+lg 125-lg 2-lg 5log 54·log 25 +52 5log +1643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公式全总结

指数运算公式 一、根式 1、 () ()02 ≥=a a a 2、???????<-=>==0 ,0,00,2 a a a a a a a 3、 () ()0≥=a n a a n n 为偶数时要求当 4、???? ?=为偶数 为奇数 n a n a a n n ,,二、指数幂 1、()010 ≠=a a 2、() a a a a a n n 101 1 =≠=--特别: 3、n n a a =1 4、n m n m a a = 5、n m n m n m a a a 1 1= = - 6、n m n m a a a +=? 7、n m n m a a a -=÷ 8、() n m n m a a = 9、()n n n b a b a ?=?注:① 0的0次幂没有意义,0没有负指数幂. ②负数没有偶次方根.(即负数不能开偶次方) 对数运算公式 对数的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真数大于0 1、指对互换: ()10log ≠>=?=a a y x a y a x 且 2、01log =a 3、1log =a a 4、()对数恒等式N a N a =log 5、()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6、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7、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公式7是如下两个公式的结合: () ()b m b b n b a a a n a m l o g 1l o g 2l o g l o g 1== 8、换底公式:

a b b c c a l o g l o g l o g = 换底公式的常用变形: ()() 1 l o g l o g 2l o g 1 l o g 1=?= a b a b b a b a 常用的代数恒等式 1、平方差公式:()()b a b a b a -+=-22 2、完全平方公式:()()?????+-=-++=+2 222 2222b ab a b a b ab a b a 3、十字相乘法公式(不用背,要求会方法): ()()()ab x b a x b x a x +++=++2 4、立方和(差)公式: ()( )()() ?????++-=-+-+=+2 2332 233b ab a b a b a b ab a b a b a 5、完全立方公式: ()()?????-+-=-+++=+3 22333 22333333b ab b a a b a b ab b a a b a 6、三元完全平方公式: ()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 222 +++++=++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答案知识讲解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3a · 6 a -等于【 】 A.-a - B.-a C.a - D. a 解析:3 a ·6a -=a 3 1·(-a ) 6 1 =-(-a )6 1 31+ =-(-a )2 1.答案:A 2.已知函数y =log 4 1x 与y =kx 的图象有公共点A ,且A 点的横坐标为2,则k 的值等于【 】 A.- 4 1 B. 4 1 C.- 2 1 D. 2 1 解析:由点A 在y =log 4 1x 的图象上可求出A 点纵坐标y =log 4 12=- 21.又A (2,-2 1 )在y =kx 图象上,- 21=k ·2,∴k =-4 1 . 答案:A 3.已知函数f (x )=lg x x +-11,若f (a )=b ,则f (-a )等于【 】 A.b B.-b C.b 1 D.- b 1 解析:f (-a )=lg a a -+11=-lg a a +-11=-f (a )=-b . 【答案】 B 4.函数y =)1(log 22 1-x 的定义域是【 】 A.[-2,-1)∪(1,2] B.(-3,-1)∪(1,2) C.[-2,-1)∪(1,2] D.(-2,-1)∪(1,2) 解析:??????≤≤--<>??????≤>??????≤->??????≥->-221 1211110)1(log 0122 2 222 12x x x x x x x x x 或-2≤x <-1或1<x ≤2.∴y =)1(log 22 1-x 的定义域为[-2,-1)∪(1,2]. 答案:A 5.若函数f (x )=log a (x +1)(a >0,a ≠1)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0,1],则a 等于【 】 A. 3 1 B. 2 C. 2 2 D.2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正式

秀全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数学 第二章单元检测(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函数32+=-x a y (a >0且a ≠1)的图象必经过点 (A )(0,1) (B ) (1,1) (C ) (2,3) (D )(2,4) 2.函数lg y x = A.是偶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B.是偶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C.是奇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D .是奇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3.三个数6 0.70.70.76log 6, ,的大小关系为 A . 60.70.70.7log 66<< B . 60.7 0.7log 60.76<< C .0.7 60.7log 660.7<< D . 60.70.70.76log 6<< 4.函数12 log (32)y x = - A .[1,)+∞ B .2(,)3+∞ C .2(,1]3 D .2[,1]3 5、已知镭经过100年,剩留原来质量的95.76%,设质量为1的镭经过x 年的剩留量为y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是 (A )y =(0.9576) 100 x (B )y =(0.9576)100x (C )y =( )x (D )y =1-(0.0424) 100 x 6、函数y =x a log 在[1,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1,则a = (A ) (B ) 2 (C ) 3 (D ) 7、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2)上不是增函数的是 (A ) 0.5log (3)y x =- (B ) 12+=x y (C ) 2x y -= (D )x y 22= 8、函数 与 (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像只可能是 1009576.02131x a y =x y a log -=1,0≠>a a 且

苏教版本高中高一数学必修一学习知识点归纳总结计划.doc

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点 【一】 一、集合及其表示 1、集合的含: “集合” 个首先我想到的是上体育或者开会老常喊的“全体集合”。数学上的“集合”和个意思是一的,只不一个是一个是名而已。 所以集合的含是:某些指定的象集在一起就成一个集合,称集,其中每一个 象叫元素。比如高一二班集合,那么所有高一二班的同学就构成了一个集合,每一个同学就称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表示 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表示元素,如集合A={a, b ,c}。 a、 b、 c 就是集合 A 中的元素,作a∈ A,相反, d 不属于集合A,作 dA 。 有一些特殊的集合需要: 非整数集 (即自然数集 )N 正整数集N* 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数集 R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法与描述法。 ①列法: {a,b,c ??} ②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如{xR|x-3>2},{x|x-3>2} ,{(x,y)|y=x2+1} ③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例:不等式 x-3>2 的解集是 {xR|x-3>2} 或 {x|x- 3>2} :描述法表示集合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A={(x,y)|y=x2+3x+2} 与 B={y|y=x2+3x+2} 不同。集合 A 中是数元素(x,y),集合 B 中只有元素y。 3、集合的三个特性 (1)无序性 B={2,1},集合A=B。 指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没有序,如集合A={1,2},集合 例:集合A={1,2},B={a,b},若 A=B,求 a、 b 的。 解:,A=B 注意:有两解。 (2)互异性 指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A={2,2}只能表示{2} (3)确定性 集合的确定性是指成集合的元素的性必明确,不允有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情况。 二、集合的基本关系 1.子集, A 包含于 B,:,有两种可能 (1)A 是 B 的一部分, (2)A 与 B 是同一集合, A=B, A、B 两集合中元素都相同。 反之 :集合 A 不包含于集合B,作。 如:集合 A={1,2,3} ,B={1,2,3,4}, C={1,2,3,4},三个集合的关系可以表示,,B=C。A是 C 的子集,同 A 也是 C 的真子集。 2.真子集 :如果 AB, 且 AB 那就集合 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作 AB(或BA)

讲义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复习

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2.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5)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3.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定义域一致 (化简前) ②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4.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图像观察法(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0,(>+ =b a x b ax y 三角函数等的图像,利用函数单调性) (2)基本不等式 (3)换元法 (4)判别式法 5.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 , (x ∈A)中的x 为横坐标,函数值y 为纵坐标的点P(x ,y)的集合C ,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C 上每一点的坐标(x ,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 、y 为坐标的点(x ,y)均在C 上 . (2) 画法 描点法 图象变换法: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平移变换 伸缩变换 对称变换 6.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7.映射 一般地,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 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映射。记作“f (对应关系):A (原象)→B (象)” 对于映射f :A →B 来说,则应满足: (1)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

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章末检测

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章 末检测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章末检测 一、填空题 1.f (x )=2x +13x -1 的定义域为________. 2.y =2x 2+1的值域为________. 3.已知函数f (x )=ax 2+(a 3-a )x +1在(-∞,-1]上递增,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4.设f (x )=????? x +3 (x >10)f (f (x +5)) (x ≤10),则f (5)的值是______. 5.已知函数y =f (x )是R 上的增函数,且f (m +3)≤f (5),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6.函数f (x )=-x 2+2x +3在区间[-2,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________. 7.若函数f (x )=x 2+(a +1)x +a x 为奇函数,则实数a =________. 8.若函数f (x )=x 2-mx +m +2是偶函数,则m =______. 9.函数f (x )=x 2+2x -3,x ∈[0,2],那么函数f (x )的值域为________. 10.用min{a ,b }表示a ,b 两数中的最小值,若函数f (x )=min{|x |,|x +t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12 对称,则t 的值为________. 11.已知函数f (x )=????? x +2, x <1,x 2+ax , x ≥1,当f [f (0)]=4a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12.已知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当x >0时,f (x )=x 2+3,则f (-2)的值为________. 13.函数f (x )=4x 2-mx +5在区间[-2,+∞)上是增函数,则f (1)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4.若函数y =ax 与y =-b x 在(0,+∞)上都是减函数,则y =ax 2+bx 在(0,+∞)上是________函数(填“增”或“减”). 二、解答题 15.已知函数f (x )=ax +b x +c (a ,b ,c 是常数)是奇函数且1满足f (1)=52,f (2)=174 ,求f (x )的解析式. 16.已知函数f (x )=x +4x ,x ∈(0,+∞). (1)求证:f (x )在(0,2)上是减函数,在(2,+∞)上是增函数; (2)求f (x )在(0,+∞)上的最小值和值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