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新课标的解读

对地理新课标的解读
对地理新课标的解读

对地理新课标的解读

地理新课程标准突破了旧教材的模式和结构,编写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减少了长篇论述。编者把教法融进教材,让学生积极参与教材教学活动,为地理教学改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更好地发挥新课标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法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转变教学思想,积极使用好新课标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今天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育的总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地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提高民族的素质,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这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十几年来地理教学改革的一次重大飞跃。所以,地理教学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是教好、用好地理新课标的前提。我们教师必须全面、认真地学习教学新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精神实质,注意知识更新,尽快掌握新课标的知识体系,正确理解编者意图,充分利用新课标融进教法的特点,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摆脱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有效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充满生机。

二、加强图像教学,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新教材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当地增加了课本图幅的数量,把图像作为教材的主体之一,以图代文,直观性很强,促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看图、读图和用图的基本训练。改变学生对地理学科枯燥无味、望而生畏的感觉,增加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加深对教材中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对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都具有现实意义

三、注重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是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思维能力又是智的核心。新课标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问题紧密围绕教学任务,对课堂教学起关键作用。有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有的是教材知识要点分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教好新课标要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地理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发展过程,把知识传授同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只要教师适当地启发诱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就能自己总结出规律,归纳出结论。对于教学难点问题,可采用分解难点、层层剖析的方法,把教材知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实践到理论,循序渐进地设计成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组,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分析和解答,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最终把难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四、增强师生双边活动,注意信息反馈

地理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讲清教材,更主要的是设计、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双向或多向学习活动。要以学生认识规律为出发点,启迪学生独立思考,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用新课标应采用讨论、议论、争论、导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提倡教师少讲、学生多讲、讲练结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教学中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对知识记忆、理解和应用的程度,信息反馈可促成教学手段适时调整,澄清学生在学习中的模糊认识,帮助他们准确、深刻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五、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新课标准则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念:“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分析,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摆脱因把学习知识本身视作学习唯一目标而成为“学习的机器”的厄运,回归教育的本意——促进人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含意深刻,很值得我们沉思。自学能力不但关系到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效率,而且关系到他们今后长远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受益青少年一生的。所以,当前教学改革以教为主转变为指导学生自学为主有深远意义。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把探求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看书、读图、绘图、学会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本领,便他们懂得课本就是自已的教师,逐渐学会并掌握向课本求教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及时纠正他们学习方法上的错误,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追求新知,运用知识的能力。要经常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活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打好基础。

六、突出重点,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了“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改革理念。”从课程的动态构建而言,课程要广泛联系实际,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地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版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么多的区域,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对于历来存在争议的先学习世界地理还是先学习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l1年版)》)坚持“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的灵活处理方式,鼓励有创新、开放思路的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体系。 2.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 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着: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地理课程的光荣传统;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课程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 4.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以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 《标准(2011年版)》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也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 世界地理部分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结构和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的结构,可以说是区域地理体系结构的一个创新设计。它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和组织探究性的学习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5.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地球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学习初中地理新课标心得

初中地理新课标演讲稿 在这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地理教师,我认真学习了初中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首先,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这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其次,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的内容升华本质表现为: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第三,地理教育从实践层面看,在新《课标》中从三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得以升华,其升华本质显得地理教育越加具活力和魅力。 地理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一、对于教材新的感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于开放式课堂结构的学习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封闭的课堂是学生活动的唯一阵地,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程序之中,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地理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开放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学习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有用的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练动手、动脑能力,初步获得了人生的体验,学得了继续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学会了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这些无疑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三、对于新师生关系感悟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是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教科书中的知识,教师的讲授就是权威的结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慢慢地“消化”,师生之间缺乏合作、互动,相互交流,师生关系是一种明显的不平等关系。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学生,而初中学生往往具有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东英中学;;谢俊杰 关注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索质,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慨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避免向学生传输说教式的、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让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及全球资源状况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他们学习的使命感。在地理学习情感转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去获取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 ; 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求的多元性。新课程标准从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提出了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七个模块的课程要求。由于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掌握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思想动态,运用联系生活、启发兴趣、淳淳善诱的方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对地理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主啊动性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 学生是教的活动的对象,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怎样检验学习主体的学习成效?新课程提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举措,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通过质疑求异活跃度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如在地球的公转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影响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学,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角时空分布规律的掌握,再通过质疑求异活动过程,让学生探讨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与建筑设计关系等生活实例,提高他们对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关注的是全球问题及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因而对学生参加探讨活动的评价,更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河南省初中人教版地理学科教材跟进培训会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杨惠茹 一:前言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 三:新《标准》的特点 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标准》采用了如"运用、识别、举例、说出、说明、分析、评价"等具体的行为动词表达了学习目标。并且,在目标之后有相应的活动建议和说明。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20修改后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 2020修改后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新增加: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五条标准)(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

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一切都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的,不要盲目加深内容。至于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可顺带完成。(5)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前一条“标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三篇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三 篇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感受(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高中地理课程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方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感悟。 一、教学设计新颖 新课标解读中给了一系列案例,其中《水循环》一节给我很大的感悟,教学分四个环节,分别为:创设驱动式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问题情境以济南“七十二名泉”展开,先叙述济南因泉城而美,又叙述泉水开发矿泉水后,过度开发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泉城已经快名不副实,泉水停喷的次数越来越多,停喷的时间越来越长--;进而提出问题: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济南的泉水主要分布在哪里?济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泉水,泉水是如何形成的?泉水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泉水为何会停喷?我们应如何保

泉护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展探索性学习;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中,以“水滴的旅行”“探泉之成因”“感泉城发展”展开,设计一系列问题与探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果展示中,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原理等问题及泉的相关知识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学习,又完成了对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感悟颇深。 二、教学内容灵活 近段时间,辅导学生做练习题时,碰到过这样一道题,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大,看似一道简单的问题,结果却是问题百出,问题如下: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主要功能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解读初中地理新课标

解读初中地理新课标 把握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陈澄 一、地理新课程10年新气象 10年来,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新课程也给学校地理教学带来了新气象。 首先,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态正在发生变化,活动式教学正愈来愈多地为大家所采用。 其次,课程标准确定了区域地理的“1-4-5-5”设计思路,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4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5个国家”,从我国“范围内选择至少5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组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这种课程设计思路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 再其次,新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围绕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外,地理学习评价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评价机制正在形成,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改进。 二、坚持巩固深化课程理念 此次修订的原则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第一,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第二,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不变。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 第三,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相结合。 第四,坚持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课程内容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 第五,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课程内容的绝大部分条目保持不变,坚持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保持不变。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保持不变,有利于引导教师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中心地位,制订有效的目标。 三、多方法区域综合定“基础” 此次修订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一是前言部分课程性质的阐述重新进行了改写,二是修订工作重点放在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上。

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华清中学高二地理组严浩伟 2018年3月2日,我校高二地理备课组展开了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通 过学习,我对地理教学的变化感触颇深。 1、地理学科新旧教育理念的对比 1)过去的地理课程教学重三维目标,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为重 要的是向学生传递所谓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以行 为论和信息处理论为基础,讲述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职责是将基 本的地理知识点和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技能提供给学生。而学生通过练习,熟练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基本的地理规律,学生的任务基本上是熟知 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掌握基本的套式的地理分析方法,学生的学 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即使老师非常讲究教学方法,大多的时候也只不 过是“填鸭式”的注重知识传授的途径和方式,仍然没有摆脱教师是课堂思 维的控制者和操作者的情况,只是学生喜欢学罢了。 2)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作 为教学的目的,教师需要逐渐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强调 规律的探索和原理的应用。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使 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自行将知识进行连接,能够通过知 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地理能力。很显然,在这样的 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对自己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和 变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具备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学生。 2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 课程理念: 1)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 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 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 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2)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

关于初中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关于初中中学地理新课程 标准学习心得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认真学习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收获很多,感悟颇深。义务段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有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 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 因而,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 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初中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 一、对于教材有了新的感受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按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日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地理教研员佟艳姣 从2001年秋起,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分批进行实验。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2004年春完成修订稿,2007年成立新的修订组,包括院士、课标组成员、高校专家、一线教师等,2010年成立三个委员会,2011年4月,修订稿经地理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订。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进行大规模的问卷和座谈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42个国家级实验区,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12年初,经教育部党组、中央领导审批通过后,由教育部颁布,称2011年版。 一、修订的基本原则 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始终坚持维持教学的基本稳定,内容框架、设计思路不变;分吸收各方意见,并就实验反馈对课程内容做适当调整和语言修饰;规范文本内容的表述(根据统一要求);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改革方向,适当考虑教学实际的原则。 二、修订的总体思路 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以及“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等、“实施建议”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 一:前言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 三:新《标准》的特点 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标准》采用了如"运用、识别、举例、说出、说明、分析、评价"等具体的行为动词表达了学习目标。并且,在目标之后有相应的活动建议和说明。 5.内容更为丰富。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标准》中还增加了"实施建议"这部分内容,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编写等,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使标准更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四:新《标准》对我们的要求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要求: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么多的区域,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对于历来存在争议的先学习世界地理还是先学习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l1年版)》)坚持“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的灵活处理方式,鼓励有创新、开放思路的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体系。 2.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产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结果,即贯彻了旧教材人地关系的主题,又体现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突出和强化了人地关系为原则选择内容,形成一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的主线,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性。课程内容设置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材不是教学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要实现由“教材本位”向“标准本位”的转型。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以“科学原理与方法——认识与分析问题——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为主线,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注重吸收新技术和新成果,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多种地理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教材应当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体例和个案,更新教材的表达方式。要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重点包括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学会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如何获取地理信息。必修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连续性和相对完整性,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状况。 ◆《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重自然和人文的联系与融合。 ◆《地理Ⅱ》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内涵。 ◆《地理Ⅲ》以区域为载体,选举典型案例,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最后阐述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发展步伐。 教材体系分析如下: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doc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反思,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 认识,以下就是我在学习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了解了新课程新在哪里,它与老教材的主要区别是一、 理念上新。 二、方式上新,表现在逻辑上比较独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学科的价值,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提高三角形的重心,体现学 生的认知能力,体现教材的灵活性、时代性、多样性、选择性,这四 个特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现了学科价值的整体性。 地理课程均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重视学习 生活中的地理、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 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掌握并且能运用地理原理。 地理技能要求学生独立掌握与运用,如地理实践观测、阅读分析运用 地理图表技能等。 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递进。初中地理学习主要关注激发 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鼓励积极探究。高中重视自 主合作学习,倡导探究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地理思维能 力与地理学习能力方面更突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理论联 系实际,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发展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关注培养学生具有更高层次的探究能 力、更高要求的收集处理地理信息能力。注重地理案例教与学,强调

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地理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在处理高中教学问题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以下要求; 1、树立牢固的课程意识。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任何课程都是需要教师去执行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的学识和人生经历融会到课程教学中去,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课程,用自己的才华来创造课程。不要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2、树立新的课程观。作为教师,要使学生真正地学好,必须树立一种大课程观,使教学不但通过教材来体现,更通过广泛的资源建设来体现。不但通过课堂来体现,更通过课外活动来体现,不但通过学习具体的知识来体现,更通过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来体现。要求教师要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3、更新教师的知识观。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性质、价值和规范等根本看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观。过去课程理论强调知识是第一位的,强调完整的学科体系,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侧重知识的训练。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新课程观下都属于知识范畴。 其次,了解了新课程的设置和管理方面与老教材的区别。一、课程设置了七个选修模块,学生可自选。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地球 一、标准要求 1. 地球得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就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描述地球得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得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得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得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得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就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得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就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得重点就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得就是“使学生受到有关得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瞧,它有两个要求,一就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得认识过程,二就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就是球体得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描述地球得大小。 地球得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得大小。知识要求就是次要得,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就是主要得。 从“标准”得表达瞧,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得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得数字,只就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得形状与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得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得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得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就是地球得自转与公转得周期、方向等被瞧作就是学生已有得知识;二就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得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就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就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就是一条)说明地球得自转与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就是一种)就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得,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得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得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得自转,用四季更替与不同纬度地区热量得差异来说明地球得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得划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学 习心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认真学习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收获很多,感悟颇深。义务段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有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 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 因而,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 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初中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 一、对于教材有了新的感受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按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初中地理课程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现在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