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的论文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的论文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的论文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的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父母和教师的心理和情感依赖日益减少,而对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依赖却在增强。同伴交往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是其身心健康发展及顺利社会化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传统的重功利的价值取向支配下,承担着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中学教育,实质上往往以应试为目标,以学科为中心,将学生禁锢在“书山题海”,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忽视课堂上同学交互作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没有把交往教育当成一项重要的实验课题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却一直把让学生掌握知识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家长们囿于社会现实,往往急功近利,也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孩子智力的开发、知识的量化,导致家庭教育的“学校化”倾向。这一切造成了中学生同伴交往生活的缺失,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同伴交往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辅之以访谈、个案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

(一)研究被试

该研究以分层整群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了青岛市四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研究。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其中高二男生90人(城44,农46)初二男生89人(城45,农44);高二女生87人(城45,农42),初二女生88人(城44,农44)。

(二)研究工具

主要采用自我编制的关于中学生同伴交往内容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种形式:问卷一是封闭性问卷,共19个题目,采用5点记分。问卷二是开放性问卷,让学生自由作答,不作计分统计,仅为分析时参考。问卷的重测信度为(p<)。对统计结果采用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其中对方差齐性的题目采用方差检验,对方差不齐性的题目采了t检验。

(二)研究工具

主要采用自我编制的关于中学生同伴交往内容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种形式:问卷一是封闭性问卷,共19个题目,采用(点记分。问卷二是开放性问卷,让学生自由作答,不作计分统计,仅为分析时参考。问卷的重测信度为(p<)。对统计结果采用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其中对方差齐性的题目采用方差检验,对方差不齐性的题目采了3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总体状况

调查发现,中学生的交友范围主要在校内,多数在本班“相互帮助”是交友的主要目的;“坦诚、宽容”是交友的主流态度;积极解决人际矛盾的仅占51%;交往成败对学生影响较大;课外交往频率不高;多数人喜欢同6人以上的人交朋友;能比较积极、主动地交友;友谊持续时间长;与异性交往的积极主动性一般;交友的年龄选择上倾向于同岁或相差1-2岁;“志趣相同”是择友的主要标准;人品好坏是同伴交往(包括异性交往)成败的主要原因;“日常接触”是交往的主要方式;“在需要时有人帮助”是异性交往的主要动机。

(二)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城乡比较

调查发现,城市中学生交友的目的更倾向于“消除寂寞”,与农村孩子有极其显著的差异(t=,p<);城市中学生处理人际矛盾的态度不积极,交友的性别选择更开放,交往方式更丰富,这三个方面与农村孩子形成了非常显著的差异(t=,p<;t=,p<;t=,p<);农村中学生显著地将“人品好坏”作为交往成败的主要因素(t=,p<;t=,p<)。

(三)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年级比较

高二和初二学生有四个方面的极其显著差异:高二学生交友的目的更倾向于“消除寂寞”

(t=,p<),课外交往频率更低(t=,p<);在交友及异性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更低(f=,p<)。另外,高二学生在交友的性别选择上非常显著地倾向于“男女伴皆喜欢”(t=,p<),在交友的人数上显著性地倾向于与多人交往(t=,p<)。

(四)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性别比较

研究发现,女生的交友的目更倾向于“相互帮助”(t=,p<),处理人际矛盾的态度更积极(f=,p<)友谊持续时间更长(t=,p<),这三个方面与男生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女生更倾向于将异性交往成功归因为“人品好”,与男生有极其显著差异(t=,p<)。男生交友数量显著地高于女生。

四、讨论

中学生低下的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及较低的课外交往频率折射出了他们人际交往实践的贫乏。缘由如下(仅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探讨):

(一)家庭方面因素

1家庭结构的变化

以前,一个家庭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年人与多个儿童构成,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在父母、同龄伙伴及兄弟姐妹的三维立体关系中得到了和谐发展。现在,多数家庭中儿童的数量减少为1至2个,城市孩子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且生活在家庭核心之中。家庭中的孩子群体解体,儿童失去了或绝对地减少了与同胞间的天然行为往来,终日和与其身心发展格格不入、难以磨合的成人世界相伴相随。家庭中只剩下亲子间的垂直交往,不再有兄弟姐妹间的水平交往,儿童失去了争吵打斗、迁就忍让、相互提携、互促共进的成长体验,失去了发展交往能力、解决人际冲突的天然场所。这些享受着家长“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待遇的孩子们一旦走出家庭,其内心虽有强烈的交友需要,却不懂得怎样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愿望、沟通情感、相互尊重、处理人际冲突。有学生感叹道:“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农村孩子以非独生子女为主,还有同胞间的交往互动,情况相对好些。

2家教观念的偏颇

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种误区:家长们往往重物质投入,轻精神关怀;重智育,轻均衡发展;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获取。这种陈旧、功利的家教观念,“鸽子窝式”的居住环境,使独生子女同伴交往在缺乏交往对象、时空的处境中变得少之又少。研究表明:49%的中学生是独自度过双休日的,几乎没有结成任何交往关系。原因之一就是父母不让交往。父母们之所以不让学生交往,有的是担心影响课业的学习,有的是担心学生交上不良的朋友变坏,有的则是两者兼而有之。51%的中学生在双休日有交往活动,但交往关系不全面。农村孩子为摆脱“背朝蓝天面朝黄土”的命运,跳出“农门”,背负着亲人们沉甸甸的期盼,更是丝毫不敢松懈了学业。但农村学生大多寄宿学校,同学间吃、住、学、玩在一起,交往机会多,锻炼了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父母人格、交友方式与行为的影响

父母的人格特征、交友行为与观念是孩子与人交往的范型,孩子观察父母的社交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交友方式,建立起交往观念。比如母亲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言谈举止,这种母亲抚养长大的儿童也易形成不善与人交际的行为特征。反之,如果父母喜欢交友,既为孩子交往创造了条件,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童的交往活动。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1单一的课堂教学交往结构

研究发现学生间的交往严重缺乏,原因在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际上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往。学生虽同处一室,但他们的活动是各自孤立地进行的,每个人只为自己学习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一人是施教者,其余人都是受教者。学生们的事只是

领受和“消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成了纯粹的既定课程学习者和课堂群体规范遵守者,其正当的同伴交往需求遭到了全面的忽视:学生们必须在指定的座位上,不得擅自离开;除了齐答或朗读外,整个课堂只能有一个人讲话;学生须先举手,经得允许,方可站起来讲话;学生间的交流、传阅作业等被视为违纪行为而受到禁止。可见传统课堂教学从精神上限制了学生间交往互动。

另外,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布又从空间上限制了学生间的交往互动。在秧田式座位编排的教室中,学生能看到的仅仅是教师和邻桌同学,尤其是后排学生,他们实际看到的只是攒动的人头、肩膀和教师身体的一部分。受空间局限,学生们的交往仅局限于前后左右几个邻桌,交往范围狭窄,频率低。而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环境意识,极少有人会根据课型及内容需要对课堂座位重新编排。

2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教育文本

教材是学校教育为儿童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好的“案例”能让学生思考、体味到蕴含其中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并可顺利地内化到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中,转变成学生为人处事的信念,指导学生的实际交往行为。然而中学的学科教材,特别是一些人文学科教材的编写立意大都从一种很高、近乎理想化的精神境界出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节,切入不了学生的经验系统,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这样,教育文本应有的教育之意也就很难滋养学生的心灵。另外,我国大多数中小学课程结构单一,几乎没有专门关于交往的内容,教育实际中也几乎没有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性教育活动,更没能向学生提供合适的教材。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位于学校教育的盲区中。

3应试教育”下沉重学业负担的束缚

由于“应试教育”将教育的选拔功能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视人的发展为适应选拔的副产品,致使教育现实中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中学教育完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同伴间的交往往往被视为毫无意义、浪费时光的“玩耍”,学生的一些正常交往常常被迫取消和禁止。对中小学教师的抽样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不够重视,少数人甚至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读书,至于学习交往,则是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事。学生整日被禁锢在书山题海中。以调查学校为例,城市高中学生从早晨7:20至下午4:45之间除了一节名义上的活动课外,要上足8节正课,紧接着又是2节晚自习,回家还要完成作业,学生可以自由支配、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少得可怜。农村中学的时间安排更紧张。禁锢在书山题海中的学生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无暇旁顾,“应试教育”的消极作用已影响了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健康发展。

五、教育对策

围绕基础教育价值注重“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重新定位,针对青少年贫瘠的同伴交往实践、低下的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教育必须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一)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交往基本礼仪和技能教育

青少年同伴面临着同样的成长、发展问题,可共述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但许多中学生因缺乏交往的基本礼仪和技能,易使同伴交往陷入困境。目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人际交往技能”的重要性,重视青少年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例如:日本学校的“班级指导”、“生活指导”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调整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北京、南京、浙江等地部分中小学进行的“礼仪课”或“交往活动课”的实验对学生学习交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可见,只有站在课程高度来审理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方能有效地推进交往教育。而且调查反映出的中学生交往所存问题论证了交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分析人际冲突的内在因素,使学生掌握非报复性冲突化解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冲突事件的自我反省的负责态度,提高学生以公正的、非暴力的方法解决纷争的能力。

(二)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

学生的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学校的多种交往活动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占了在校时间的很大比例。面对传统课堂比较单一的交往结构,教师必须摒弃“交往只是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错误观念,承认学生在交往中的主体性地位,顾及到学生与教师间以及学生彼此间交往的需要,在课堂精神氛围的营造上、物理环境的布设上为师生间,尤其是学生间的交往创设条件。赫斯顿和加纳(heston,j.&gamer,)的研究发现,半圆形和:字形(马蹄形)比传统秧田式排列更受欢迎,这说明学生喜爱最能相互作用的位置安排。为此,教师要提高教学环境意识,克服怕麻烦的心理,善于根据课型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布置座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促进学生交往和相互协作的课堂物理环境,并以此为依托,充分挖掘、利用好学生互动这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为了促进中学生开展积极的同伴交往,教师除了课堂内的支持、引导外,还要从交往教育的角度设计、组织各种课外交往实践活动:如集会演讲、生日庆祝、假日郊游、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各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中得到对他人和矛盾冲突态度的自然而真实的反馈,满足其内在的人际交往需求,释放出其内在的青春活力,内化各种交往礼仪规范,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交往观念,拓展同伴交往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交往的层次与品质,并借助交往行为的自然后果提高独立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最终实现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四)建构家校共育的社会化教育模式,增进教师与家长间的互动

我国目前的家校教育职能过于集中封闭。家长的教育职能意识淡薄,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对子女的学业关注很多,却很少会想到干预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家校教育的长期疏离、互聋状态,导致师长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思想呈现多样化和随意化。若儿童从家长和教师两处接受的有关同伴交往的目的、动机等教育信息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树立,还不能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交往中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家校不一致的教育立场将混淆学生的视听,阻碍同伴间的交往。

其实,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教师是学校中的“社会代表者”,父母是家庭中的“社会代表者”,尽管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承担着共同的教育使命。因此,教师和父母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天然盟友”,只有建构起家校共育的社会化教育模式,发挥家校教育的合力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中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要求

中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要求 一、个人礼仪 礼仪: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是美好心灵的展现。人生活在社会里,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现代人,注重礼仪的自我修养,即在学习礼仪、运用礼仪中,对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等六个方面,都能展现出一个人的教养。自觉地运用礼仪规范,方算知书达礼,方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仪表:仪表是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修指甲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 服饰礼仪:中学生着装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学生应按要求穿规定的服饰,扣齐纽扣或拉齐拉链,不随意更改校服,不外露内衣,不披衣散扣,不把上衣捆在腰间;衣服干净整洁;不得穿奇装异服;校牌或团徽佩戴在左胸前。提倡平时穿衣服,参加升旗仪式和重要集体活动,一律穿校服。不穿背心、短裤到校,不穿拖鞋,不追求名牌鞋,不穿高跟鞋,不穿厚底时装鞋。课堂和集会不敞衣,不脱鞋。 形象礼仪:不赶时髦头发适时梳洗,发型大方得体,不染发,不烫发。男生前发不覆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及领;女生前发不遮眼,侧发不掩睛。保持友好、真挚、积极的情绪状态,表情自然,不故意挤眉弄眼、吐舌、做怪相。不佩戴项链、耳环(针)、戒指、手链、手镯等饰物。不涂脂抹粉,不画眉,不纹眉,不纹身,不留长指甲,不染彩色甲。坐有坐相,站有站样,走路昂首挺胸,举止文雅,稳重端庄,落落大方。 礼貌用语: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言谈要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不要对人口沫四溅。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

初中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教育对策

初中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教育对策 原因教育对策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学生来讲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要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本人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就发现,有的同学只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爱理不理,动不动就“我不爱理他”在交往中显得分幼稚和偏激。确实如此,随着初中生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化。他们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与老师关系在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不和谐甚至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存在不同的类型,其表现形成和形成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教育工作者应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辅助性的,有的放矢的教育对策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一初中生常见人际问题的案例小A,女孩,初中二年级,成绩在班级中等,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亲离婚,母亲已改嫁他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与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另有一上初一的妹妹。初次接触,只是觉得女孩有点闷,不太爱说话,但说起话来,言语较冲,在“礼貌待人”方面做的欠妥后据同学反应,她说话做事风风火火,但经常出现和同学争吵,打架事件。大半学期下来,她几乎与班里每个同学都吵过架,有几个到现在仍不交往。据教师反应,上课态度随便,不够

专心,有几次因违纪和任课教师发生冲突,影响正常教学。家访 时发现她在家里不够体恤爷爷奶奶,显得自私懒惰。有几次次把 奶奶推搡在地,甚至有因没拿到理想的零花钱数目而离家出走二天。小B与小A是同一班级的女孩,两人平日里走得较近。家中 有兄妹三人,母亲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父亲左腿残疾。家庭贫困。平日里父母干农活比较辛苦,对孩子的管教仅限于物质上 的,且没有明显的管束能力,故养成其倔强沉闷的性格,再加之 该生有明显的兔唇。虽然在班级中偏高,但经常受同学嘲笑和冷落。但因一次因作业问题与任课教师起冲突,她态度强硬,死活 不认错,因而与老师僵持了好几天,此事对其甚有影响,以后变 得更加的沉默寡言,成绩直线下滑,班主任与家长都很着急。小C,初中三年级,个头在班级中等,成绩中等。在家中是独生子。母 亲在家务农。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新学期报到时,家长介绍说: 他很少说话,比较怕人。一段时间接触下来,他的内向真的不一般,只要和人说话,一定脸红,特别是和女同学、老师讲话,情 况更糟糕,上课回答问题有时会紧张的语无伦次,这在语文课设 上显得特别的明显,但课后作业完成得很不错。在和同学的相处中,从不惹事生非,能够和别人和平共处,但有几次同学包干 说,他在班级里是个受气包,经常受欺负。作为一个组长,收发 本簿时,他们组经常受不齐,流动红旗他们组也很少拿到。就和人相处的问题,他几次来找老师谈。小D,女,初二学生,该生在班级中是班长,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从观察来看,属于外向型性

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2)

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一、 研究目标: 1、 通过活动,调查初中生学怎样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 通过活动,正确认识金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性地思考我们 当 今的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 二、 研究内容: 调查初中生的零花钱的数目、来源、用途,以及零花钱使用时的消费理念。 三、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注意科学性,遵守题目制定的准则?? 越简单越好,使题目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为确保信度,问卷采用集中填写当场 收交的方法,问卷上不写姓名,问卷结果不会对各位同学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请 同学们如实回答。 四、研究对象:对北山口一中中学九年级 6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答卷 60份。 五、调查内容 北山口一中中学九年级60名同学消费情况的调查统计 1 .你的零用钱主要用途是(可多项选择) A 买书籍 B 储存起来 C 买零食 D 打游戏 E 体育运动 F 买衣服 G 朋友聚会 H 其他 2.你的家庭月总收入为(单位:元)( A. 500 以下 B.500 — 1500 D.3000-5000 3 .你每月的零花钱是(住宿生饭菜钱不包含在内) ( A. 没有 B.10 元 以下 C.10-50 D.50-100 4 .对花钱,你首先想到的是( ) A. 有计划地花钱 B.能省就省 C. 有钱就花 E.没想过 F.其他 _____________ ) C.1500-3000 ) E.100-200 D.没钱就要

5.当你手中有足够的钱,你最可能的处理方式(

14 ?当您想买某样东西时却发现钱不 够 A. 向父母要钱 C .向别人借了再说 A.食品饮料 B. 上网吧 C.购物(服装、饰 品) D.存起来 6.在你所热衷的东西方面,你会不会控制不住自己地大肆花钱 A.会 B.不会 C.要看具体情况 D.其它 ?( 7 .你目前是否在攒钱( ) A.以前有过,但现在花完了 B.经常有,现在仍在继续 C.刚开始 D.从来都没有 8.在衣食住行方面,你的主要标准是( ) A.以经济实惠为主 B.兼顾实惠和高标准 C.追求高标准 D.随便,无所谓 9 ?日常生活中您会不会受到同学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的影响 A.有影响但不大 B.没有影响,自己会坚持自己的原则 C.影响比较严重,自己会跟随学习他们 10 ?您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哪里( ) A ?家中补给 B .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 C 课余打工 D .奖学金 E .其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您觉得您现在每月消费如何( A .高得惨不忍睹 D .偏低 ) B .偏高 E .低得一塌糊涂 12 .您对消费的顾虑是( A .商品的选择 C .心疼父母的血汗钱 ) B ?钱不够用 D .其它: _______ 13 ?您每月的通讯费用是多少( A . 25元以内 B . 25至50元 ) C . 50至100元 D . 100元以上 ,这时您会( B .自己存钱 D .其它 ___________

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浅谈文明礼仪教育 靖边七中:郭怀仓 【摘要】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着称于世。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关键词】 文明礼仪培养提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品行教育,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重要任务。它要求儿童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培养儿童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包括爱国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团结友爱、热爱劳动、诚实信用、文明礼貌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以下是笔者几年来小学生品行教育探索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学生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他们都会模仿。而教师与他们朝夕相处,所以就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教师应作为学生最具体的看得见的活教材,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不许学生做的,教师决不能做。这种教育方法不带有任何强制压力,学生易于接受,是其它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师的身教可以影响学生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文明。有些学生,在同学之间,经常说粗口话,搞恶作剧、做不文雅的动作,惹事生非等等,针以这些不良现象,如果教师在注重“言传”的同时,更注重身教。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就是教师不仅经常在孩子面前讲文明礼的道理,更重要是的以身作则。比如:我班里原来有两位学生文明礼貌较差,给其他同学也带来很大影响。于是,我经常个别对他们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课堂

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办法

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识 前言 礼仪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差不多要求。然而,在当今的青青年学生中,许多人礼仪观念淡薄,思想品德滑坡。为此应加强礼仪教育,培养中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内在优秀素养,外在良好形象。 孔子讲:“礼者何也?即中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管子也讲“礼者,因人之情,象义之理,而为之节乐者也。”因此,礼仪是治事待人的准则,亦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礼仪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使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差不多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方针中,差不多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特不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讲过:“不学礼,无以立。”确实是讲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曾讲过:“礼仪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不小心地养成适应的第一件大事。”现在,随

着社会进步,人们社交面的扩大,礼仪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们的正常生活都离不开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仪不仅是自尊的表现,而且是对他人的尊重。礼仪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我们能够看出礼仪的重要性。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进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今天的中学生将是以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礼仪行为如何十分重要。教育重在育人。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加强学校治理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升华,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老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的举止行为。 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弊端,确实是概括性的道德进展境地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学生不明白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在中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不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不人建立

浅谈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浅谈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及改善对策【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和依赖自相矛盾的时期。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情绪容易波动,缺乏稳定性,容易出现逆反、对抗心理。表现在人际交往上就是:一方面容易发生人际交往困难,如自我封闭、敌意、不合群等;另一方面又喜欢结交朋友,注重友谊,崇尚“义气”,而难免损友益友不辨。因此,帮助青春期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案例与测验分析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惑,借此来说明对中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际交往青春期中学生 【概述】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在此阶段,不论是从生理的角度,如:身高、体重、各脏器功能和内分泌水平;还是从心理的角度,如:智力、认知、情感思维等等,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着。在生理与心理的共同变化中,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形式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及周围人关系的认识。然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正是在自我意识完成的初期阶段。所以,刚形成的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常出现自我评价过高、过低,或过于敏感和关注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正文】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十分重要,中学生也不例外,如同伴之间的游戏,无论是篮球、足球运动,还是拔河、投沙包活动,以及扫地、擦玻璃等,都离不开同伴之间互相合作。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逐渐发育成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知识的不断增长,眼界的不断拓宽,社会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中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不断增强。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与同龄人有着较高的交往热情,而且绝大多数交往动机比较健康,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糊涂思想(如哥们义气之类)和不健康的交往现象。在与家长的交往上,一部分能够与家长交流和沟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与家长不能顺利沟通和交流,存在一些交往障碍;与老师的交往上,往往只是听老师的说教,往往因为对老师有些害怕不敢或不愿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与老师交流,导致交流只是单方面的,没有实现健康的人际交往。与社会交往方面,我国的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比较大,父母管束也比较严,基本上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而寄宿制的学校基本上是封闭式管理,学生们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与社会的交往极少,导致一些学生根本不会与社会中的人交往,出到社会后一时难以适应。总的来说,我国中学生交往的总体状况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关于中学生消费观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消费观的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 每天放学时,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挤满了各个年级的学生.他们这些学生对正确消费观的理解有多深.让我们先从最小的最贴近生活的"零用钱"着手.请看我们的一些调查结果. 新学期开学不久,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中学生零用钱拥有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5.8%没有的仅占4.2%.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孩子身上放上一些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 二,月零用钱数额 调查数据显示:在学生中,每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其比例为68.2%;而100-150元的占12.6%;150-200元的占5.9%;201元以上的占13.3%.相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与此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常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三,中学生零用钱主要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95.3%;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15.2%;其他亲戚给的占6.8%;以及其它的占4.2%.分析发现,高中学生的月消费明显比初中学生要高. 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生活开销一般都是依赖于父母,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也会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因此,绝大部分零用钱来自于父母. 四,中学生零用钱的主要用途 结果显示:零用钱用于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总数的47.7%;进行储蓄和买零食的均占46.5%;这三类用途的中选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25.4%;体育花费占14.7%;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占5.0%. 中学生零用钱的三大"流向":购书,储蓄,买零食.

论文 浅谈中国教育

浅谈中国教育 【摘要】教育的发展能对一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造就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需要通过培养出一定的人来实现。可以这样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魂,没有教育,一个国家不可能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水平教育弊端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水平 纵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授学,都可以看出那时的思想很开放,教育水平是很高的。到秦汉时期,思想逐步统一,涌出了像杨雄﹑司马相如这些文学家。可是到了隋唐,影响中国千年甚至包括现在的科举制度形成了,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朝廷制定了这一种选拔人才,选拔官吏的教育制度。这时的教育水平可想而知,只考四书五经,谁背得多,谁会写,谁就做官。虽然在唐朝开办了排在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石鼓书院,但仍不能说明教育水平具有很高的水平,还好的是隋唐思想开放,国家繁盛,教育水平相应不差。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清教育,明朝时科举制度达到鼎盛,全国非常重视教育,八股文的实施让教育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弊端,以至于影响清代的教育,清代后期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加上国家腐败,分裂,教育每况愈下。注:导致了中国古代教育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这样虽然造就了一批能人能士,但严重缺乏素质人才。 要说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让中国的教育得到一次解放。但由于社会性质和发展的时间限制,起点低,发展速度慢,水平仍不高,据报道,我国没有一所大学入围全球大学20强,就连最好,最开放的香港大学,也排在26位,大陆最好的北京大学,排名第50名。这就充分说明的中国教育水平还仍需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接下来所说的弊端在影响着。 二、中国教育弊端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很核心的问题,影响中国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我们现在就从最底层的教育现象开始。先说小学,当孩子们都在愉快的度过童年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两大类,其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可以认为是纵向人际关系;与同伴的关系是横向人际关系。初中生的人际关系比小学阶段更加复杂和多元。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锻炼初中生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他们善良、正直、宽厚、乐观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悦纳的人,尤其异性交往能力的锻炼,对于他们今后婚姻家庭一生的幸福,都有极大影响。缺少人际交往这一课,他们成人后,费很大的劲也未必能弥补这种缺失,因为已经形成的孤僻、自卑、怯懦、多疑、嫉妒、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会遭到集体的排斥”。在人际交往中,初中生就是通过不断体验和感受他人评价及不断调整自我评价,从而逐渐走出幼稚、依赖、偏激、封闭的状态,并逐渐使自己更加成熟、独立、理性和开放。最终,初中生学会积极参与各种交往活动,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纵向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纵向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转型,处在转折期:由小学时期的“儿童—成人”关系逐渐转变为“成人—成人”型关系。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所描述的,在少年与成年的关系上,少年正处在从“听话”向“平等”过渡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初中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长,有强烈的“成人感”,然而,初中生此时的心理还不成熟,还存在

着心理发展的另一面——依赖性。这表现为,初中生想独立,但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在自己遇到人生苦恼时更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家长和教师也因此对儿童的成长总放心不下,不敢放手,总是苦口婆心地说教,采取封闭式、防范式的教育限制儿童的交往和活动,有时甚至采取指责等方式对待他们的独立或“反抗”。家长和教师的不信任、过分关心、过多干扰或无谓的指责,常常容易激化矛盾,使初中生产生抵触、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对抗家长和教师的现象,或者自我闭锁,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拒绝成人的关心和帮助。初中生的不良人际关系,在下面的数据中已清楚的表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22.45%的中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3.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是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另据调查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可以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困扰初中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常令她们烦恼。这必须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并不是说初中生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一定就是矛盾和斗争,只要方法得当,家长和教师在帮助初中生形成和谐的纵向人际关系方面是

论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文

论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文 《中国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 价值、教育实施等方面存在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问题原因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然而, 和发达国家相比,和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和构建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相比,中国的教 育还存在不少的严重问题杨德广,202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前途和竞争力。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越是 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越突出,就越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目前的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激发 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成为“记忆的容器”。枯燥的内容,乏味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 去学习的兴趣,从而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教师中也有“一本教案连用多年”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教学 只是机械地重复以往的内容,教学方法单一,年复一年。 二教育价值取向工具化、功利化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内在目的被外在目的僭越,教育的“速成主 义”“功利主义”愈演愈烈,并与传统的“唯功名”的教育观念达成内在一致。教育功利 主义的价值取向,把教育置于一种外力的惯性漩涡之中。国家关注的是教育维护社会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而学校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等。家庭和个人则把学 校教育当作进入高一级学校,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手段。由于对教育目的的曲解,教育变成了为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 三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文明礼仪教育德育论文

文明礼仪教育德育论文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我为你整理了文明礼仪教育德育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礼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概念,也是一个多维度的范畴,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目的,由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和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仪素质是指人在礼仪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 题目:浅谈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摘要:礼仪本是为了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它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过程中,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标志着人类生活摆脱了野蛮和愚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表现。礼仪是人自身最应达到的高地,文明、诚信、互敬,高素质,这些全是礼的代名词,全是礼仪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礼仪本是为了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它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过程中,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标志着人类生活摆脱了野蛮和愚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表现。 自中国进入WTO后,各种经济活动皆严格按照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信守合同等规则来运行,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礼仪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人们的行为,净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它能使人们在交往中互尊互敬,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创造社会安定团结,规范文明公民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礼仪。 以君子风范待人接物,以礼仪行动处事纳事,在与他人谈和中,礼可以决定成败,在天灾人祸中,礼可以决定生死,在待人处事中,礼可以决定是非,在竞争学习中,礼可以决定优劣。罗兰曾经说过:“如果要替成功的人找出一个最起码的秘诀,大概你会发现他们只是克服了自己的沉沦,以礼服人、待人。” 所以人会礼行礼往往决定着一切。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一种资本,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现代社会,人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文明礼仪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要从青少年抓起的,但由于我国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弊端,使中小学被迫注重升学率,从而轻视了良好道德文明行为的养成,造成了青少年基础伦理道德的欠缺和文明礼仪意识的淡薄。 所以提高自身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从现在起能在社会上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公民,在家做个懂礼貌的孩子,在学校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好学生,已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那么怎样来对青少年进行礼仪教育呢?青少年首先应接受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心术、懂得孝顺仁爱,学会诚信谦让,然后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本是最科学的学习次序。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青年父母大多注重子女纯书本文化知

中学生礼仪常规

中学生礼仪常规 1、参加升旗仪式,衣着整洁,队列整齐,行队礼或注目礼;唱国歌要严肃、准确、声音响亮。 2、穿校服,佩戴校徽,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 3、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4、使用好体态用语:微笑、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 5、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立定问好;上下课,起立向教师行注目礼;课上,发言先举手;课余,进老师办公室或居室打报告或轻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 6、在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离家或归家向父母打招呼。 7、对待客人或外宾,主动问候,微笑致意,起立欢迎,招手送别。 8、对待老、幼、残和军人,行走让路,乘车让座,购物让先,尊重协助残疾人。 9、递送或接送物品起立并用双手。 10、参加集会时肃静;大会发言先向师长和听众致礼,发言结束道谢;观看演出、比赛,鼓掌要适时适度。 附:《中学生礼仪常规》内容说明 《礼仪常规》共十条。除第一条是中小学生参加的重大升降国旗仪式,礼仪规范要求外,其他九条概括起来可分三绝大部分:

第一部分:自律性礼仪规范 第二部分:交往中的礼仪规范 第三部分:公共场合的礼仪规范 这三部分兼顾了中小学生在律已、待人、处世等方面,最基本、最常使用、最需要养成的礼仪规范。 《礼仪常规》的内容说明: 一、参加升国旗仪式,衣着整洁,脱帽肃立,行队礼或注目礼,唱国歌严肃、准确、声音洪亮。 [升国旗、唱国歌的礼] 1、参加仪式的学生要衣着整洁,结好衣扣、裤扣,戴好红领巾。脱帽,面向旗杆方向立正站好。不得交谈、走动或做其他动作,升国旗奏国歌时,面对国旗行队礼或注目礼,直到国旗升至杆顶。 少先队队礼:立正站直,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眼睛注视受礼者,表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限参加升旗仪式及队活动时使用)。 2、国歌是音乐形式的国家象征。唱国歌时要立正站好,目视前方,神态庄重,歌词准确,音调准确,声音洪亮。 二、着装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 [仪容、仪表、仪态的常规] 1、衣着得体:中小学生的日常着装要符合年龄特点,特别是符合学生身份,整洁大方。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依照规定佩戴红领巾或团徽。女生不化妆,不戴饰物,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 2、参加集会、听讲时坐正立直。坐正:头正颈直,身体与座椅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既不知人也不知己: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特征和心理面貌缺乏了解。 (二)害羞:指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害羞的形成 主要在后天。 (三)孤僻:不随和、不合群,一种属于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另一种属于有特殊的行为习惯,别人难以接纳,不愿意接受他,即怪癖。 (四)自卑:缺乏自信,在交往活动中表现为想象成功的经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这种心理在与权威、长者、名人交往时表现得 尤为突出。 (五)角色固着:角色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行为方式。一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 里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你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一 个人不知变通,固着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 (六)过虑: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持有适当的戒备心理是完全应该的。但如果把天下人都看成是可以的人加以 提防,就会严重阻碍交往的发展。过去有句古话叫做“害人之心不 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过虑的另一种表现是求知交,而不愿广 泛结友。这就必然局限了自然的交往面。 (七)封闭:在交往活动中,封闭的人试图把自己关在一统天地里,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心里有个顽强的想法,我不想占你 便宜,你也别想借我的光。封闭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忧公开了自己的 思想观念、身世经历后,人家就会疏远自己。

(八)干涉癖:是爱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和秘密。这种人在国外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叫meddlesome,意思是好管闲事的。 (九)强迫癖:有两类,一类是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强加与人,把自己的喜好看作别人的喜好,把自己的意见看作最好的意见,而且十 分热情。一类是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 (十)嫉妒: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人总是有一种要求成功的愿望,也有一种超过别人的冲动。 (一)形成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人际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具体环境,离不开活生生的人。中学生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基础上的。就环境来说,有家庭与学校构成的内部环境,也有社会与自然 构成的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往往是中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出发点。 一个人自小生活在和睦、高尚、充满人性和挚爱的家庭环境里接受 父母、兄妹的良好教育和情感培育,对其进入中学之后建立良好人 际关系的影响极大。不仅如此,和睦、高尚、充满人文精神的家庭 还是中学生恢复心理平衡、获得感情补偿、校正人际关系中出现的 不良倾向的“血缘”基地。升人中学后,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 的直接环境。从客观方面看.学校领导、教师、员工要为中学生良好 人际关系的形成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建立起优良的校风、学风,为 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交际的物质场所和精神场所。而从 主观方面讲,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条件,并与学校一起 创造条件,自觉地、能动地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形成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1、传统上,群体活动的途径特别受到重视。譬如集体参观学习、听报告,是党员或团员还要通过组织生活,集体参加校园的文化活 动(文化讲座、诗歌朗诵、音乐欣赏、书法比赛、课外体育活动、新 年晚会、办墙报、黑板报等)。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为了实现共同 的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不仅使自己受到

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分析(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4791-89 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分析(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分析(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零钱越来越多,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以及社会上的少年犯罪现象也由于这些因素随之越来越多。中学生不同于其他的消费阶层,他们无经济收入,但因为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视为“小皇帝”,因而消费水平比较高。在初中阶段,初中生作为消费者,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血汗钱,而初中的资料费、生活杂费都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初中生如何合理消费、节省开销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因此,了解初中生如何消费,便知他们如何理财。

二、调查报告 研究目标: 1、通过活动,调查初中生学怎样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通过活动,正确认识金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性地思考我们当今的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 研究内容:调查初中生的零花钱的数目、来源、用途,以及零花钱使用时的消费理念。 研究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注意科学性,遵守题目制定的准则——越简单越好,使题目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为确保信度,问卷采用集中填写当场收交的方法,问卷上不写姓名,问卷结果不会对各位同学产生任何不利影响,请同学们如实回答。 三、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调查结果 1、你每月的零花钱是:a50元以下 b 50—100元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之国内对义务教育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文试图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对2000~2007年义务教育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 通过梳理纷繁复杂的义务教育研究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是提升国民素质、弘扬本民族文化、传播人类科技和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2006 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及“二免一补”政策实施之后,义务教育更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文运用的是内容分析法的发展分析模式,即A-X-T模式。发展 分析模式是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内容资料量化结果的比较,分析该对象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模式。本文试图运用此模式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在本文中,A表示选取的样本来源,即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核心期刊,X为同一内容变量,即有关义务教育论文,T表示抽取样本的不同时间,T1~T8 分别表示2000~2007年。具体操作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义务教育”为检索词,时间分别设为2000年到2007 年,范围为核心期刊。本文主要从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的问题领域、研究性质、作者单位、研究形式、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研究及相关结果 1. 义务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对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义务教育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统计原则是除去简短报道、消息、讨论、笔谈以及回忆性、纪念性文章、名校介绍等无关文章。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2000年到2007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关于义务教育文章的数量大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2006年187篇,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21篇。这反映出义务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

关于文明礼仪方面教育的论文

关于文明礼仪方面教育的论文勃利县朝鲜族小学韩福顺 加强文明礼仪的教育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在科技高速发达,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的“礼仪”,逐渐在淡薄、缺失。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我校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把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广泛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文明礼仪教育摆上重要日程 我校是县内唯一一所朝鲜族小学,可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占学校学生总数的90%,存在:在学校,言行不能礼让他人,随心所欲地追求自我的空间,不懂得尊敬老师;在家中,习惯于唯我独尊,不懂得尊敬长辈;在社会上,缺乏公德,不能与他人愉快地交往。为此,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对于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维护学校的平安稳定、树立窗口学校的新形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把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摆上日程,作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八荣八耻”的具体举措去落实,确立了“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树立实验新形象,努力建设和谐校园”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召开了由全体教师和学生参加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校长对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作了具体周密的部署。会后,各班级根据学校的工作部署,从班级的实际出发,制定出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到人员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活动顺利、持续、深入开展,为打造文明和谐校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宣传动员,舆论引导,营造浓厚的文明礼仪活动氛围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意义

浅论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意义 摘要: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人际关系发展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父母的依赖日益减少,而与同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依赖却在增强,同伴成了他们人际沟通的主要对象,同伴交往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同伴同伴交往 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及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成人感”和独立性的增强,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与同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依赖日益增强。 一、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概述 何谓同伴,目前关于同伴的定义有很多,至今没有统一的解释。综观各种定义,作为同伴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年龄相仿;二是社会地位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当。对于中学生而言,学校里面的同学具备了同伴的所有特征。同伴关系的建立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适应价值。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与教师、父母等成年人的交往;二是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后者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仿且社会地位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通过共同的活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同伴群体年龄相仿,兴趣一致,支配权平,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在这个群体

中,他们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是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而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忽视了中学生同伴交往给学生带来的教育功能,只重知识传授,重智力开发,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有专家指出,加强中学生的同伴交往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意义 同伴交往是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于健康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必需的。因此,为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必须加强同伴之间的交往教育。 (一)同伴交往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及社会需求,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就其年龄特征来看,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需求不断产生,与现实相冲突和矛盾。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与同伴交往的需求欲望十分强烈,交往成败对学生影响较大。中学生的交往范围主要在校内,多数在本班,“相互帮助”是交往的主要目的,“坦诚、宽容”是交友的主要态度,“人品好坏”是交往成败的主要原因,“日常接触”是交往的主要方式。这都反映出中学生有着强烈的交往动机和热诚,并且通过这种交往可以缓解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但调查也发现,低下的解决人际冲突能力及较低的课外交往频率又折射出他们人际交往实践的贫乏。通过与同伴交往也是满足其社会需要,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形式:小组研究 三、课题组的构成: 导师:曹继红 组长:王蔓晨 组员:代棋帆,段雅,杜一琳,张怡,张然, 李文,张超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以调查问卷、采访为主,网上查找资料、查阅书籍为辅。 五、研究的主要步骤: 1、定课题; 2、确定调查对象,开始收集资料; 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4、定题,定稿 六、开展的主要研究活动: 上网查询资料、查阅书籍,问老师,走访相关人士 七、查证的主要文献资料:网络资料 八、小组的分工: 组长:王蔓晨——组织组员活动,对各项工作监督,且给予帮助组员:代棋帆,段雅——负责馔写结题报告,整理资料 杜一琳—-修改完善结题报告 张然、李文——负责统计,采访 张怡——负责采访拍照

张超——负责整理资料 九、活动计划 1.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23日星期六: 小组的各个同学各想15个问题. 2.4月23日星期六~28日星期四: 组长收集问题并且挑出其中最适合的问题编入调查问卷. 3.4月28日星期四~5月6日星期三: 将手稿给组员打印,将打印好的调查问卷哪去复印并分为六份给小组成员分发.问卷收回后给组员统计. 4.5月7 星期四~5月8日星期四: 主要由各组员访本校同学, 5.5月8日星期四~5月9日星期五: 组内各个同学通过上网查询、查阅书籍,问老师,走访相关人士等方法收集资料,以及组内成员都写一份心得体会,最后给张然汇总. 6.5月9日星期五~5月12日星期四: 李文负责写结题报告等,将汇总后的资料写成论文,最后将资料给蔓晨. 结束 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 学段: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时间:2010年12月~2011年5月 课题导师:曹继红 课题组长:段雅 课题组员:代棋帆,王蔓晨,杜一琳,张怡,张然, 李文,张超 , 调查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