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附件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2016年7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基本情况 (2)

第一节区域特点 (2)

第二节突出困难 (3)

第三节发展机遇 (4)

第四节重大意义 (5)

第二章总体要求 (6)

第一节指导思想 (6)

第二节战略定位 (6)

第三节发展目标 (8)

第四节空间布局 (8)

第三章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9)

第一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9)

第二节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11)

第三节强化能源保障 (12)

第四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3)

第四章促进资源开发与特色产业发展 (13)

第一节发展特色农林业 (13)

第二节推动优势资源有序开发 (14)

第三节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15)

第四节加快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16)

第五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8)

第一节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8)

第二节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19)

第三节促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19)

第六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21)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1)

第二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22)

第三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3)

第四节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 (24)

第五节加大优抚力度 (24)

第七章推动区域合作与改革开放 (25)

第一节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25)

第二节加强区域协作联动 (26)

第三节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27)

第四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28)

第八章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8)

第一节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28)

第二节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29)

第三节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30)

第四节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30)

第九章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1)

第一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31)

第二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32)

第三节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33)

第四节建设美丽乡村 (34)

第十章保障措施 (34)

第一节加大政策支持 (34)

第二节加强组织实施 (37)

前言

川陕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大苏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区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许多突出困难和瓶颈制约,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和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川陕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原川陕苏区为核心,统筹考虑周边区域发展。范围包括68个县(市、区)1,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2015年末户籍人口363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834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3.5亿元。

本规划是指导老区振兴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布局重大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6—2020年。

1本规划范围包括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广元市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剑阁县、苍溪县,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万源市,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西充县、阆中市,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盐亭县、安县、梓潼县、北川县、平武县、江油市,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县、略阳县、镇巴县、宁强县、留坝县、佛坪县,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宝鸡市凤县、太白县,重庆市城口县,共68个县(市、区)。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区域特点

区位重要独特。老区地处川陕渝结合部,是连接我国西南西北、沟通西部中部的重要桥梁,是联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区域内有宝成、襄渝、西康、阳安、宁西、达成、广巴等铁路以及京昆、包茂、兰海、沪蓉、十天、沪陕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干道。

资源禀赋良好。老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区,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硒资源区。生物资源丰富,有“天然基因库”、“天然药库”之称。矿产资源富集,天然气探明储量1.9万亿立方米,铁、铝、铅、锌、锰、钡等金属矿以及石墨、白云石、石英岩等非金属矿储量丰富。

产业特色明显。老区是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茶叶、蚕桑、干果等特色农产品和道地中药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清洁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油气化工基地,拥有绵阳科技城和6个国家级开发区,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

生态地位重要。老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等水系发达,天然林和湿地资源分布广泛,森林覆盖率达57.2%,拥有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个国家森林公园,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保护屏障,承担着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

程水源保护等重大生态功能。

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影响深远,苏区精神深入人心,是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璀璨夺目,是古巴国的发祥地,拥有三国古战场、古蜀道等历史文化遗迹。

第二节突出困难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瓶颈制约突出。至2015年底,大部分地级市尚未通高铁,高速公路尚未形成网络,国省干线公路等级低,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县乡断头路多,老区核心区铁路、高速公路覆盖严重不足,偏远山区行路难问题突出。水利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6.5%,部分山区人畜饮水较为困难,饮水安全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供电保障能力不足,仍有不少行政村未完成农网升级改造。

自我发展能力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6%,原川陕苏区核心区巴中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地方财力薄弱,财政支出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素集聚能力弱,对外开放水平低,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7.6:49.7:32.7,第三产业占比比全国低17.8个百分点。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3.7%,比全国低12.4个百分点。

公共服务水平低。人均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仅相当于全国的60%,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教育设施建设滞后,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卫生计生人才匮乏,每万人拥有医院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大部分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截至2015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3.4万人,占区域内农村总人口的12.6%。致贫因素复杂,因病、因灾、因残致贫相互交织,稳定脱贫难度很大,还有106.3万贫困群众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亟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属秦巴山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龙门山地震带,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建设任务繁重,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第三节发展机遇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天府新区、西咸新区、两江新区等国家级新区迅速崛起,为老区加快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创造了环境和条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强力推进,为老区发挥独特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际国内产业分工

拓展了新空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大力推进,为有力解决老区区域性贫困问题、促进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带来了强大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为更好地发挥老区生态优势,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各领域改革加快推进,为老区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为推动老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营造了良好制度环境。

第四节重大意义

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贫困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子,为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提供经验示范;有利于与培育开放开发高地相辅相成,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协调联动,带动扩大内需、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有利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补齐扶贫开发“短板”,对于“十三五”时期打赢贫困老区脱贫攻坚战、加大国民经济回旋余地、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坚持内生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节战略定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充分发挥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位优势,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形成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通道,打造联动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新增长带。

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示范区。积极创新基础设施建

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合作开放体制机制,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增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保障。以脱贫攻坚统领老区开发建设全局,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中推动尽快实现精准脱贫,走出一条区域开发带动精准脱贫、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开发的新路子。

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创新资源开发新模式,打造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立足生态资源和特色农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打造特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区域内军工企业、国防科研院所为依托,创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航空航天等产业。

红色文化传承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军精神教育基地。深入挖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生态休闲旅游,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秦巴山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区。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巩固强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努力建成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山川秀美的全面小康社会。

第四节空间布局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协作要求,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通道,构建“三带三走廊”经济发展空间结构。

第三章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第一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以普通公路为基础,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水路、民航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交通运输对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铁路。加强对外通道建设,强化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形成连接成都、西安、重庆、兰州的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城际铁路建设。提升区域性铁路枢纽功能,加强铁路客货站场建设。

公路。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加快开发性高等级公路建设。实施具有对外连接功能的重要干线公路提质升级工程,加强县乡道建设,推进相邻县、相邻乡镇之间公路连通。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力度,改造农村公路危桥,大力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水运。全面加强嘉陵江、渠江、汉江航道建设与整治,提升航道等级,畅通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联系。加快推进广元、南充、达州、安康等内河港口建设,建设一批专业化客货运码头,完善集疏运配套基础设施。

航空。积极推进支线机场新建和改扩建,增强航空客货集散能力。研究建设一批通用航空机场。

第二节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供水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区域性重点水源工程和灌区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工程、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城乡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集中供水覆盖率。

防洪治理工程。大力实施汉江、嘉陵江、涪江、渠江、丹江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及重点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加强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加快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第三节强化能源保障

天然气。加强城镇燃气设施、管网及专用储气设施建设改造,建设完善工业园区输配气管网,支持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电力及新能源。有序推进嘉陵江、汉江等流域水电开发及渠江航电开发,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开展核电前期研究。加强城镇输配电体系建设,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发利用页岩气,因地制宜开发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第四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到2020年力争实现老区行政村基本通宽带。全面实施移动网络升级工程,积极推进4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提升移动通信网络服务能力,促进网间互联互通,尽快建成基站布局科学、通信覆盖全面的移动通信系统。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展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区域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一批综合性网络应用工程、公益性信息服务工程,加快重大应用网络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应用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

第四章促进资源开发与特色产业发展

第一节发展特色农林业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优质粮油和特色农林产品种植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特种养殖业,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推动优势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健全动植物防疫、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农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及成果转化,发

展立体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和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农产品交易、集散、冷链物流及加工配送中心。支持开展农超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构建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

第二节推动优势资源有序开发

天然气和石油化工。加快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促进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在落实气源的前提下,按照国家天然气利用政策,科学布局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精细化工及下游产业链,建成集勘探开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天然气产业集群。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石化深加工产品。

新材料。发展钒钛合金、高强铝、硅锰铝合金等有色金属新材料,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石墨、化工新材料、磁性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型环保复合和功能材料。积极开发建筑新材料,发展石材加工、矿渣和粉煤灰综合利用,建设川陕渝结合部重要的建材基地。

中药材。依托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引进高新技术和现代制药企业,加快中药现代剂型、中药饮片、医药中间体创新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制药。

健康养生。整合优势生态资源、中医药资源、特色保健资源,

积极发展养生养老、健康旅游等服务业。积极培育营养保健、时尚健身、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业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第三节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深化老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以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以飞机制造和大型数控机床为重点,发展中型运输机、支线飞机及机载设备制造,打造航空等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发展汽车摩托车产业,重点发展专用车和新能源商用汽车,建成一批生产和配套基地。提升和发展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发展高端模具等配套产业。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数字家庭、北斗卫星导航、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新型显示等产业,推动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

轻纺服装。发展缫丝、织绸、家纺、服装、制鞋等传统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加快生产工艺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建设一批丝绸、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军民融合。依托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加强军地、院地、院企合作,加速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加快实施一批军民融合科研和产业化项目,提升发展现代航空装备等产业,大力开发军民两用产

品,积极培育军民融合型企业。

第四节加快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商贸物流业。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和其他专业领域物流。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将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纳入城镇化规划,培育一批集零售、餐饮、文化、生活、配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

红色文化产业。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扶持创作一批反映老区优良传统、展现老区精神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繁荣红色文学、艺术、影视、音乐创作和传播。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促进文化产业与商贸、会展、教育培训等行业深度融合。

旅游业。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加大革命遗址、旧居保护修缮力度,提升纪念设施教育功能,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经典线路,构建以广元—巴中—达州为核心的原川陕苏区红色旅游圈,加强旅游品牌推介,开发一批富有老区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支持老区群众以多种形式分享红色旅游发展成果。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两汉三国文化、古巴国文化、古蜀道文化等精品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