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典型分类例题

机械波典型分类例题
机械波典型分类例题

机械波典型分类例题

模型一机械波的基本概念

1关于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介质中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B.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C.波不但传递能量,还能传递信息

D.波传播的速度和质点振动速度相同

2关于横波和纵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

B.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

C.横波有波峰和波谷,纵波有密部和疏部

D.地震波是横波,声波是纵波

3.一个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中心,会激起一圈圈波纹向外传播,如果此时水面上有一片树叶,下列对树叶运动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树叶慢慢向湖心运动

B.树叶慢慢向湖岸漂去

C.在原处上下振动

D.沿着波纹做圆周运动

4.关于对机械波的认识,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总是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B.介质中的质点振动一个周期,波沿传播方向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

C.介质中的质点振动一个周期,质点运动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

D.介质中的质点振动一个周期,质点沿传播方向的位移等于一个波长

5.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波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动也立即停止

B.物体作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

C.波的速度即波源的振动速度

D.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频率,与介质性质无关,仅由波源的振动频率决定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机械振动,一定没有机械波

B.只要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有机械波

C.在机械波中,波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一样

D.波在传播过程中,波源的能量靠各质点随波的迁移来传播

模型二 波的图像

1. .如图所示是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横波在某一时刻的图像,由图可知这列波的振幅是______,波长________。平衡位置坐标为P 的质点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向________,加速度方向与其运动方向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2. 一列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横波在某时刻波动图像如图所示,则关于此时平衡位置坐标为a 的质点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最大且沿y 轴负方向

B .回复力最大,速度为零

C .回复力最小,加速度为零

D .速度最大且沿y 轴正方向

如图所示为一列向右传播的横波某时刻的波动图像,再波传播的介质中有平衡位置坐标为a ,b ,c ,d ,e ,f 的几个质点。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d 两点速度相同

B .e ,f 两点加速度相同

C .从图像所表示的时刻起,质点f 将比质点e 先到达平衡位置

D .从图像所表示的时刻起,质点b 将比质点e 先到达最大位移处 如图所示,是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则…( ) A 、A 、C 两质点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反 B 、质点

E 的运动方向向下

C 、质点E 一定比F 先回到平衡位置

D 、B 、D 、F 各质点的振幅不相等

3.如图8-2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此列波的振幅是0.1 m

B .x =15 m 处质点的位移是0.1 m

C .若A 的速度沿y 轴正方向,则B 的速度亦沿y 轴正方向

D .A 的加速度为沿y 轴负方向,而B 、C 的加速度沿y 轴正方向

4.如图所示画出了一列向右传播的横波在某个时刻的波形图线,由图线可知( )

A .质点b 此时的位移是零

B .质点b 此时向-y 方向运动

C .质点b 的振幅是2 cm

D .质点d 此时的加速度沿正方向

4.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横波,其振幅为A ,某一时刻波的图象如图10—6所示,在该时刻,某一质点的坐标为(1,O),经过3.25周期后,该质点的坐标

为( )

A .(

54,0) B .(1,-A) C .(1,A) D .(5

4

,A)

5.如图所示甲乙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是振动图象,乙图是波动图象. B .甲图是波动图象,a 点向上振动. C .乙图是振动图象,b 时刻向下运动.

D .甲图中a 向下运动,乙图中b 时刻向上运动.

6.一列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横波在某时刻波动图象如图10—8所示,则关于此时平衡位置坐标为(a ,0)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最大且沿y 轴负方向. B .回复力最大,速度为0. C .回复力最大,速度最大. D .速度最大且沿y 轴正方向.

7.图中的y -x 图线表示一列简谐波沿x 轴传播时的波形图,若以图示的情况为计时起点,

那么下面的y -t 图线表示的是( )

A 、当这列波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时,是表示a 质点的振动图象

B 、当这列波沿x 轴的负方向传播时,是表示a 质点的振动图象

C 、当这列波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时,是表示b 质点的振动图象

D 、当这列波沿x 轴的负方向传播时,是表示b 质点的振动图象

8.如图5所示是一列简谐波在t 时刻的图象.已知质点a 将比质点b 先回到平衡位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波沿x 轴正向传播

B 、质点a 的速度正在增大

C 、质点c 的加速度正在减小

D 、质点b 与质点c 的运动方向相反

9.如图所示,为波沿着一条右端固定的绳子传播到B 点的波形图,由图可判断出A 开始振动的方向是( ) A 、向左 B 、向右 C 、向上 D 、向下

图5

10.振源A带动细绳上下振动,某时刻在绳上形成的横波波形如图8-6所示,规定绳上各质点向上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从波传播到绳上P点开始计时,能表示P点在第一个周期内振动的图象是下图中的()

9.右图所示,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有间距均为1m的a,b,c,d,e,f六个质点,都处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一列波以1m/s的速度水平向右传播,t=0s时到达质点a,a开始由平衡位置向上运动, t=1s时,a第一次到达最高点,在4s<t<5s这段时间内()A.质点c的加速度逐渐增大

B.质点a的速度逐渐增大

C.质点d向上运动

D.质点f向下运动

模型三 画波形图

1.如图所示是一列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此时,A 点的速度方向是____,B 点速度方向是____,C 点的加速度方向是____,并画出此列波经T /2的波形.

2.画出下图中所示波形图再经T/4和3T/4后的波形(该波沿x 轴正向传播)。

3.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象如图8-12所示,已知波的传播速度是16 m/s 。

(1)指出这列波中质点振动的振幅是多少; (2)画出再经过0.125 s 时的波形图象。

4.简谐波沿x 轴传播,波速为50m/s .t=0时的波形如图,M

处的质点此时正经过平衡位置沿y 轴正方向运动.画出t=0.5s 时的波形图.(请用虚线作图)

模型四波长波速和频率的计算

1.介质中有一简谐机械波传播,对于其中某个质点D()

A它的震动速度等于波得传播速度

B它的震动方向一定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C他在一个周期内走过的路程一定等于一个波长

D它的震动频率等于波源的传播频率

2.一列波速为2.0m/s,沿x轴正向传播的简谐机械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P为介质

中的一个质点.关于这列机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机械波的振幅为0.2m

4.沿x轴正向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6所示,P为介质中的

一个质点,该波的传播速度为2.5m/s,则t=0.8s时()

A.质点P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为正值

B.质点P的速度方向与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同

C.质点P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D.质点P的加速度方向与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反

m

图6

4.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1=0时的波形图如图4所示,此时波传播到x =2.0m 处的质点B ,质点A 恰好位于波谷位置,C 、D 两个质点的平衡位置分别位于x =3.0m 和x =

5.0m 处。当t 2=0.6s 时,质点A 恰好第二次处于波峰位置,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此列波的波速为10m /s

B .当t =10s 时,质点

C 在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 C .当t =0.9s 时,质点

D 恰好经过平衡位置

D .当质点D 第一次位于波峰位置时,质点B 恰好位于波谷位置

5.一列简谐横波沿了轴正向传播,O 、A 、B 、C 、D 为传播方向上的五个质点,相邻质点之间相隔1.0m ,如图5所示。t =0时刻波源0点开始向少轴正方向运动。经过0.10s 它第一次达到正向最大位移,而此时刻B 质点开始从平衡位置开始向Y 轴正方向运动。由此可以确定( ) A .这列波的波长为8.0m ,周期为2.0s B . 这列波的波速为20m /s ,频率是2.5Hz C . 在0.30s 未D 质点刚开始振动

D . 在0.30s 未D 质点第一次达到正向最大位移

6.已知地震波的纵波的速度为v 1=5km/s ,横波的速度为v 2=3km/s 。自震中到某地,纵波比横波早到达Δt =20s ,试求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7.一列波在第一种均匀媒质中的波长为λ,在第二种均匀媒质中的波长为λ/3,那么波在这两种媒质中的频率之比为________,波速之比为________。

9.一根柔软的弹性绳,a 、b 、c 、d ……为绳上的一系列等间隔的质点,相邻两质点间的距离均为10cm ,如图5所示。现用手拉着绳子的端点a 使其上下做简谐运动,在绳上形成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若a 质点开始时先向上运动,经过0.10s 第一次达到最大位移,这时c 质点恰好开始运动。则绳子形成的简谐横波( ) A . 波长为80cm ,波速为2.0m /s

B . 波由a 质点传到j 质点的时间为0.50s

C . 当j 质点开始振动时,d 质点第一次达到波谷

D . 波传到j 质点以后,f 质点和j 质点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总是相反的

9.如图所示是t =0时刻的波形图,此时波传到x =3.0 m 处,质点P 正向y 轴正方向运动,经0.3 s 第一次达到波谷位置。求:

c e g f h i j k l

图5

b a 图4

(1)波的传播方向及波速;

(2)x=2.0 m处质点Q在0~0.7 s内通过的路程及0.7 s时的位移。

10.如图所示,一列横波沿轴正方向传播。当位于=2cm处的A质点处在轴的下方最

大位移处时,位于=5cm处的B质点恰好在平衡位置,而且运动的方向向上。已知A、B 两质点在轴上的距离小于波长,则:(1)这列波的波长是多少?(2)在图中画出=0到=6cm区间内该时刻波的图像。(振幅为1cm)

11.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相距1.05m的两质点a、b,当a到达正最大位移时,b恰好在平衡位置。

(1)求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多少?

(2)若此时b具有正向速度,则波的波长可能是多少?

12.在平静的介质中传来一列简谐波,A、B为一直线上相距1.2m两个质点。

(1)从波传到其中某一质点开始计时,经4s时间A完成8次全振动,B完成10次全振动,则波的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__,波的频率________________,波速大小________________。

(2)若某时刻A.B都处于平衡位置,且二者之间只有一个波峰,请画出二者之间的可能的波形;并求出每个情况下的波长。

模型五 波形图和振动图像转换

1.一列简谐横波,在t =5.0s 时的波形如图19甲所示,图19乙是这列波中质点P 的振动图线,那么该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是 ( )

A .v =0.25m /s ,向右传播

B .v =0.50m /s ,向右传播

C .v =0.25m /s ,向左传播

D .v =0.50m /s ,向左传播

2.如图甲为一列沿x 轴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0=13s 时的图像,以该时刻作为时间零点,这列波中质点P 的振动图像如图5乙所示,那么这列波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分别为

A .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 =20m /s

B .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 =10m /s

C .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 =20m /s

D .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 =10m /s

3.图甲为在某介质中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图象,图4乙是这列波在x =4m 处质点P 从该时刻起的振动图线,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这列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大小为v =1m /s

B .在t =2.0s 时质点P 向y 轴负方向运动

C .对介质中的任意一个质点来说,在任意连

续的1s 内,质点所通过的路程均为8cm

D .在t =5.0s 时质点P 的加速度达到最大值

4..一列横波沿x 轴正向传播,a,b,c,d为介质中的沿波传播方向上四个质点的平衡

位置。某时刻的波形如图1所示,此后,若经过3/4周期开始计时,则图2描述的是B A.a处质点的振动图像 B.b处质点的振动图像 C.c处质点的振动图像 D.d处质点的振动图像

5.一简谐机械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周期为T ,波长为 。若在

甲 图19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专题一、物质分类(天津近年中考试题) (2008)4.北京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所用得燃料为丙烷(C 3H 8),则丙烷属于 A 、.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D.单质 (2009)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得就是 A.洁净得空气 B.汽水 C.液态氧 D.水泥砂浆 (2010)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得就是 A.蒸馏水 B.空气 C.海水 D.生铁 (2011)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得就是 A.石油 B.液态氧 C.食醋 D.水泥砂浆 (2012)3.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得就是 A.O 2 B.H 2O C.KMnO 4 D.Ca(HCO 3) 2 (2013)17.(6分)化学就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得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得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1)现有H 、O 、S 、K 四种元素,从中选择合适得元素,根据下面物质分类得要求, 组成相应类别物质得化学式,填在下图中得横线上。 (2)下表列出了部分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O Mg S Cl 氧原子得核电荷数为 ,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去”)电子,由镁元素与氯元素组成化合物得化学式为 ,氧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得原因就是它们得原子 相同。 A. 海水 B. 水泥砂浆 C. 干冰 D. 汽水 A. 食醋 B. 液氮 C. 空气 D. 石油 (2016)3.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得就是 A.河水 B.氯酸钾 C.三氧化硫 D.五氧化二磷 其她省市有关物质得分类得中考试题 1、(益阳)2015年5月28日,广东省发布“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后,许多中小学校为预防传染病得扩散,要求学生在饭前便后用84消毒液洗手。84消毒液得主要成分就是次氯酸钠(NaClO),则NaClO 属于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2、 (苏州)分类就是学习与研究化学得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得就是 A 、有机物:甲烷、二氧化碳 B 、盐类:烧碱、纯碱 C 、混合物:自来水、冰水共存物 D 、氧化物:水、二氧化锰 +8 2 2 8 7 +172 8 6 +16 2 8 2 +12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点总结与典型例题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机械振动: (一)夯实基础: 1、简谐运动、振幅、周期和频率: (1)简谐运动: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 特征是:F=-kx,a=-kx/m (2)简谐运动的规律: ①在平衡位置:速度最大、动能最大、动量最大;位移最小、回复力最小、加速度最小。 ②在离开平衡位置最远时:速度最小、动能最小、动量最小;位移最大、回复力最大、加速度最大。 ③振动中的位移x 都是以平衡位置为起点的,方向从平衡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为这两位置间的直线距离。加速度与回复力、位移的变化一致,在两个“端点”最大,在平衡位置为零,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 ④当质点向远离平衡位置的方向运动时,质点的速度减小、动量减小、动能减小,但位移增大、回复力增大、加速度增大、势能增大,质点做加速度增大减速运动;当质点向平衡位置靠近时,质点的速度增大、动量增大、动能增大,但位移减小、回复力减小、加速度减小、势能减小,质点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④弹簧振子周期:T= 2 (与振子质量有关,与振幅无关) (3)振幅A :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幅。它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是标量。 (4)周期T 和频率f :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T,它是标量,单位是秒;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是赫兹(Hz )。周期和频率都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它们的关系是:T=1/f. 2、单摆: (1)单摆的概念:在细线的一端拴一个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悬点上,线的伸缩和质量可忽略,线长远大于球的直径,这样的装置叫单摆。 (2)单摆的特点: ○ 1单摆是实际摆的理想化,是一个理想模型; ○ 2单摆的等时性,在振幅很小的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振幅、摆球的质量等无关; ○3单摆的回复力由重力沿圆弧方向的分力提供,当最大摆角α<100 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其振动周期T= g L π 2。 (3)单摆的应用:○1计时器;○2测定重力加速度g=2 24T L π. 3、受迫振动和共振: (1)受迫振动: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受迫振动,其振动频率和固有频率无关,等于驱动力的频率;受迫振动是等幅振动,振动物体因克服摩擦或其它阻力做功而消耗振动能量刚好由周期性的驱动力做功给予补充,维持其做等幅振动。 (2)共振:○1共振现象:在受迫振动中,驱动力的频率和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最大,这种现象称为共振。 ○ 2产生共振的条件:驱动力频率等于物体固有频率。○3共振的应用:转速计、共振筛。 4、简谐运动图象: (1)特点:用演示实验证明简谐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2)简谐运动图象的应用: ①可求出任一时刻振动质点的位移。 ②可求振幅A :位移的正负最大值。 ③可求周期T :两相邻的位移和速度完全相同的状态的时间间隔。 ④可确定任一时刻加速度的方向。 ⑤可求任一时刻速度的方向。 ⑥可判断某段时间内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πm K

平抛运动的典型例题

平抛运动典型例题 专题一:平抛运动轨迹问题——认准参考系 1、从水平匀速飞行的直升机上向外自由释放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在物体下落过程中,下列说确的是( C )A.从飞机上看,物体静止B.从飞机上看,物体始终在飞机的后方 C.从地面上看,物体做平抛运动D.从地面上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二:平抛运动运动性质的理解——匀变速曲线运动(a→) 2、把物体以一定速度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g取10,那么在落地前的任意一秒(BD ) A.物体的末速度大小一定等于初速度大小的10倍B.物质的末速度大小一定比初速度大10 C.物体的位移比前一秒多10m D.物体下落的高度一定比前一秒多10m 专题三:平抛运动“撞球”问题——判断两球运动的时间是否相同(h是否相同);类比追击问题,利用撞上时水平位移、竖直位移相等的关系进行解决 3、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两位置分别沿同方向抛出小两小球和,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要使两球在空中相遇,则必须( C ) A.甲先抛出球 B.先抛出球 C.同时抛出两球 D.使两球质量相等 4、如图所示,甲乙两球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的不同位置,甲比乙高h,将甲乙两球分别以v1.v2的速度沿同一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下列条件中有可能使乙球击中甲球的是( D ) A.同时抛出,且v1< v2 B.甲后抛出,且v1> v2 C.甲先抛出,且v1> v2 D.甲先抛出,且v1< v2

专题四:平抛运动的基本计算题类型——关键在于对公式、结论的熟练掌握程度;建立等量关系 ①基本公式、结论的掌握 5、一个物体从某一确定的高度以v0 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已知它落地时的速度为v1,那么它的运动时间是( D ) A . B . C . D . 6、作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通过的最大距离取决于( C ) A.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抛出点的高度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初速度 C.物体的初速度和抛出点的高度 D.物体所受的重力、高度和初速度 7、如图所示,一物体自倾角为的固定斜面顶端沿水平方向抛出后落在斜面上。物体与斜面接触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满足 ( D ) A.tan φ=sin θ B. tan φ=cos θ C. tan φ=tan θ D. tan φ=2tan θ 8、将物体在h =20m 高处以初速度v 0=10m/s 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m/s 2),求: (1)物体的水平射程——————————————————20m (2)物体落地时速度大小————————————————m 510 ②建立等量关系解题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金属单质 K钾、Ca钙、Na纳、Mg镁、Al铝、Zn锌、Fe铁、 Sn锡、Pb铅、Cu铜、Hg汞、Ag银、Pt铂、Au金 2.非金属单质 氢气H2、碳C、氮气N2、氧气O2、臭氧O3、氟气F2、硅Si、磷P、硫S、氯气Cl2、液溴Br2、碘I2、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二、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 2.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铝Al2O3、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铜CuO、氧化汞HgO、七氧化二锰Mn2O7 2.非金属氧化物 水H2O,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五氧化二氮N2O5、二氧化硅SiO2、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1.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2O2为过氧化物、氧化铝Al2O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3O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2O、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氧化铜CuO、氧化汞HgO、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2O,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不成盐氧化物: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 4.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2O3 5.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氢硫酸H2S、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乙酸CH3COOH (1)依据组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1.含氧酸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乙酸CH3COOH 2.无氧酸

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 D.一定是一种单质 2.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混合物:空气、矿泉水、水银 B.碱:Ba(OH)2、Cu2(OH)2CO3、NH3·H2O C.盐:醋酸钠、氯化铵、纯碱 D.氧化物:H2O、 CO、 HCOOH 3. 4.分类是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Na2O、Mg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B.烧碱、生石灰、纯碱均属于碱 C.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 D.混合物、分散系、胶体从属关系如图1所示 5.分类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A.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B.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C.根据水溶液是否能够导电,将物质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D.根据是否含氧元素,将物质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6.有下列物质:①氢氧化钠固体②铜丝③氯化氢气体④稀硫酸⑤碳酸钠粉末⑥蔗糖晶体⑦熔融氯化钠 请用序号填空: a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____。b.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c.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d.上述状态下的电解质不能导电的是_______。 7.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采用不同分类法对纯碱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Na2CO3是酸式盐 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 D.Na2CO3是碳酸盐 8.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 9.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不没有带电荷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电解质溶液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高中物理《机械波》典型题(精品含答案)

《机械波》典型题 1.(多选)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 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 B .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 C .该水面波的波长为3 m D .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 E .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2.(多选)一振动周期为T 、振幅为A 、位于x =0点的波源从平衡位置沿y 轴正向开始做简谐运动.该波源产生的一维简谐横波沿x 轴正向传播,波速为v ,传播过程中无能量损失.一段时间后,该振动传播至某质点P ,关于质点P 振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振幅一定为A B .周期一定为T C .速度的最大值一定为v D .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 轴向上或向下取决于它离波源的距离 E .若P 点与波源距离s =v T ,则质点P 的位移与波源的相同 3.(多选)一列简谐横波从左向右以v =2 m/s 的速度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质点再经过一个周期将传播到D 点 B .B 点正在向上运动 C .B 点再经过18T 回到平衡位置

D.该波的周期T=0.05 s E.C点再经过3 4T将到达波峰的位置 4.(多选)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2 s时的波形图,图乙为媒质中平衡位置在x=1.5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象,P是平衡位置为x=2 m的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波速为0.5 m/s B.波的传播方向向右 C.0~2 s时间内,P运动的路程为8 cm D.0~2 s时间内,P向y轴正方向运动 E.当t=7 s时,P恰好回到平衡位置 5.(多选)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x=12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如图甲所示,在x=18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波的周期为12 s B.x=12 m处的质点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x=18 m处的质点在波峰 C.在0~4 s内x=12 m处和x=18 m处的质点通过的路程均为6 cm D.该波的波长可能为8 m E.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2 m/s 6.(多选)从O点发出的甲、乙两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两列波分别形成的波形如图所示,P点在甲波最大位移处,Q点在乙波最大位移处,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经典(1)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经典(1)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则X和Y的反应不可能是( ) A.盐和盐的反应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 C.酸与碱的反应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盐和盐反应能生成两种新盐,故A正确; B. 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只生成一种物质,故B错误; C.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 D. 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此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可以从具体的反应进行完成. 2.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Fe(s) Fe2O3FeCl3(aq) B.CuO Cu(NO3)2(aq) Cu(NO3)2(s) C.SiO2(s) H2SiO3(s) Na2SiO3(aq) D.N2(g) NH3(g) NO(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与水蒸汽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A不选; B.Cu(NO3)2(aq)加热要水解,产生氢氧化铜和硝酸,硝酸易挥发,水解平衡右移,得不到Cu(NO3)2(s),故B不选; 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故C不选; D.氮气与氢气合成氨气,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故D选; 故选D。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易错点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3.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 2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的H 2SO 4 ③向Ba(NO 3)2溶液中通入过量SO 2④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 2 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中发生的反应是Na 2CO 3+CO 2+H 2O=2NaHCO 3,NaHCO 3比Na 2CO 3溶解度小但质量大,且反应中中消耗H 2O ,所以有沉淀析出且不溶解,符合;②向Fe(OH)3胶体中加入H 2SO 4首先发生胶体的聚沉,出现Fe(OH)3沉淀,H 2SO 4过量,Fe(OH)3与H 2SO 4反应而溶解,不符合;③硝酸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硫酸为硫酸,溶液中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是只生成沉淀,③符合;④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 2,先生成碳酸钙沉淀,后沉淀溶解生成碳酸氢钙溶液,反应现象是先沉淀后溶解,不符合;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发生反应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只生成白色沉淀,符合;答案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的化学反应与现象。向溶液中加入某物质,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的总结如下: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 2(SO 2)至过量。 (2)向Fe(OH)3胶体中加入硫酸至过量 (3)向可溶性铝盐中加入NaOH 溶液至过量 (4)向偏铝酸盐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提高活化分子的比例,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可获得3Fe(OH)胶体 D .2CO 与2SiO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升高温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增大,活化分子百分含量增大,发生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 正确;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二者,但丁达尔效应不是本质区别,故B 错误;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获得3Fe(OH)沉淀,制备3Fe(OH)胶体应将饱和

初三化学物质的分类练习题(最新整理)

A. 要使氯酸钾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否则无氧气生成 B.高锰酸钾受热放出氧气,同时还生成锰酸钾和催化剂二氧化锰 C.催化剂只能加快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改变D.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11. 下列各类物质一定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是( ) A. 化合物B.混合物 C. 单质D.氧化物12.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 A. 经过净化后的空气B.水煤气 C. 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 D. 固态碘升华后的碘蒸气 13. 下列几组物质中,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的是( ) A. 铜、氧化铜D.冰水、汽水 C. 碘酒、酒精 D. 蔗糖、氯化钠 14.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干净的空气 B.火药 C.高锰酸钾 D.含镁12%的氧化镁15.水是纯净物的特征是: () A. 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B. 能溶解许多物质 C. 具有固定的分子组成 D. 在4℃密度最大 16.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B.铁和硫酸铜反应后的上层清液 C.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D.石蜡(蜡烛主要成分)充分燃烧后除水以外的另一种生成物 17.在氢气和水中都含有() A.氧元素 B.一个氢分子 C.氢元素 D.两个氢原子 18.分别给纯净的氯酸钾,纯净的高锰酸钾加热产生氧气,在下述情况下,试管内存在的固体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氯酸钾正在分解产生氧气时 B.氯酸钾完全分解放出氧气后 C.高锰酸钾正在分解产生氧气时 D.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放出氧气后

19.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因为空气是混合物,所以可以用物理的方法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氮气 和稀有气体 B. 因为液态氮和氮气的状态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 C.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剩余物是混合物 D.天然气是一种混合物 20.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Fe2O3B。SiO2C.Al2O3D.CaO 21. 除去密闭容器里空气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份,最好选用哪种物 质在容器里燃烧( ) A. 碳B.硫C.磷D.铁 22. 区别氯酸钾、硫粉、高锰酸钾、碱式碳酸铜这四种药品最为简便的方法是( ) A.加热分解B.观察颜色C.溶解于水D.测定物质的密度 23.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氧化镁OMg B.氧气O2C.氯酸钾KClO3D.硫化锌 SZn 24. 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得氧气,这说明( ) A.高锰酸钾中含有氧气B.高锰酸钾中含有催化剂 C. 生成的二氧化锰促使高锰酸钾生成了氧气 D.高锰酸钾分解出的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汇集成了氧气 25.经分析某物质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该物质( ) A. 一定是氧化物B.一定是纯净物 C. 一定是混合物D.无法判断 26..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含量最多 的金属元素是,能在空气中自燃的白色固体物质,其组成元素是;石 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石蜡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可能含有的元素是。蔗糖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发现生成了水滴,留 下了黑色的碳,说明蔗糖的组成元素是。(用元素符号填空)27、判断题

机械波详细知识点和典型课后习题

简谐运动 知识点说明 1.弹簧振子(简谐振子): (1)平衡位置:小球偏离原来静止的位置; (2)弹簧振子:小球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这样的系统叫做弹簧振子。 (3)特点:一个不考虑摩擦阻力,不考虑弹簧的质量,不考虑振子的大小和形状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像 弹簧振子的s—t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如图所示。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振子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B.简谐运动就是指弹簧振子的运动 C.简谐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D.简谐运动是机械振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 2.简谐运动是下列哪一种运动() A.匀变速运动 B.匀速直线运动 C.非匀变速运动 D.匀加速直线运动 3.如图,当振子由A向O运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子的位移在减小 B.振子的运动方向向左 C.振子的位移方向向左 D.振子的位移大小在增大 4.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如图所示,在0.2s到0.3s时间内质点的运动情况是 A.沿负方向运动,且速度不断增大 B.沿负方向运动,且位移不断增大 C.沿正方向运动,且速度不断增大 D.沿正方向运动,且加速度不断减小 5.如图(a),一弹簧振子在AB间做简谐运动,O为平衡位置,如图(b)是振子做简谐运动时的位移—时间图象.则关于振子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下列四个图象中正确的是 6.下图为质点P在0~4s内的振动图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再过1s,该质点的位移是正向最大 B.再过1s,该质点的速度方向为正向 C.再过1s,该质点的加速度方向为正向 D.再过1s,该质点的速度最大 7.如图所示,是一水平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x-t图).由图可推断,振 动系统() A.在t1和t3时刻具有相同的速度 B.在t3和t4时刻具有相同的速度 C.在t4和t6时刻具有相同的位移

平抛运动典型例题(含答案)

[例1] 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的P点,以水平速度向斜面下方抛出一个物体,落在斜面上的Q点,证明落在Q点物体速度。 解析:设物体由抛出点P运动到斜面上的Q点的位移是,所用时间为,则由“分解位移法”可得,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为;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为。 又根据运动学的规律可得 竖直方向上, 水平方向上 , 所以Q点的速度 ?[例2] 如图3所示,在坡度一定的斜面顶点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同时水平向左与水平向右抛出两个小球A和B,两侧斜坡的倾角分别为和,小球均落在坡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 和B两小球的运动时间之比为多少? 图3 解析:和都是物体落在斜面上后,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则运用分解位移的方法可以得到 所以有 同理 则 ? [例3] 如图6所示,在倾角为的斜面上以速度水平抛出一小球,该斜面足够长,则从抛出开始计时,经过多长时间小球离开斜面的距离的达到最大,最大距离为多少? 图6 解析: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沿斜面向下和垂直斜面向上的分运动,虽然分运动比较复杂一些,但易将物体离斜面距离达到最大的物理本质凸显出来。 取沿斜面向下为轴的正方向,垂直斜面向上为轴的正方向,如图6所示,在轴上,小球做初速度为、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有 ?① ?② 当时,小球在轴上运动到最高点,即小球离开斜面的距离达到最大。 由①式可得小球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 当时,小球在轴上运动到最高点,它所用的时间就是小球从抛出运动到离开斜面最大距离的时间。由②式可得小球运动的时间为

例4:在平直轨道上以20.5/m s 的加速度匀加速行驶的火车上,相继下落两个物体下落的高度都是2.45m .间隔时间为1s .两物体落地点的间隔是2.6m ,则当第一个物体下落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大?(g 取210/m s ) 分析:如图所示.第一个物体下落以0v 的速度作平抛运动,水平位移0s ,火车加速到下落第二个物体时,已行驶距离1s .第二个物体以1v 的速度作平抛运动水平位移2s .两物体落地点的间隔是2.6m . 解:由位置关系得 1202.6s s s =+- 物体平抛运动的时间 0.7t s '= 由以上三式可得 例5:光滑斜面倾角为θ,长为L ,上端一小球沿斜面水平方向以速度0v 抛出(如图所示),小球滑到底端时,水平方向位移多大? 解:小球运动是合运动,小球在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有 0s v t = ① 沿斜面向下是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 2 12 L at = ②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sin mg ma θ= ③ 由①,②,③式解得s v v == 例6:某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在某1s 内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7?变成53?,则此物体初速度大小是________/m s ,此物体在1s 内下落的高度是________m (g 取210/m s ) 选题目的:考查平抛物体的运动知识的灵活运用. 解析:作出速度矢量图如图所示,其中1v .2v 分别是ts 及(1)t s +时刻的瞬时速度.在这两个时刻,物体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分别为gt 及(1)g t +,由矢量图可知: 由以上两式解得017.1/v m s = 9 7 t s = 物体在这1s 内下落的高度 例7如图,跳台滑雪运动员经过一段加速滑行后从O 点水平飞出,经过3.0s 落到斜坡上的A 点.已知O 点是斜坡的起点,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运动员的质量m=50kg .不计空气阻力.(取sin37°=0.60,cos37°=0.80;g 取10m/s 2)求: (1)A 点与O 点的距离L ;(2)运动员离开O 点时的速度大小;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经典练习题

《物质的分类》 每个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 1、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指( )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氧化铁 D. 四氧化铁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P2O5、SO2归为一类,下列物质中,完全符合此共性而能归为此类物质的是() A.CaO B. CO C.SiO2 D. H2O 3、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二氧化硅 B、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硫 C、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 D、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D、漂白粉属于纯净物 5、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澄清、透明 B、胶体微粒粒度在1~100nm之间 C、丁达尔现象 D、分散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 7.在水泥、冶金工厂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以除去大量烟尘,其原理是() A.丁达尔现象B.电泳 C.聚沉D.电离 8.不能用胶体有关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豆腐 B.钢笔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机械波习题及答案 (2)

. . 波的形式传播波的图象 认识机械波及其形成条件,理解机械波的概念,实质及特点,以及与机械振动的关系; 理解波的图像的含义,知道波的图像的横、纵坐标各表示的物理量.能在简谐波的图像中指出波长和质点振动的振幅,会画出某时刻波的图像 一、机械波 ⑴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⑵机械波产生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二、机械波的分类 ⑴)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横波有波峰和波谷. ⑵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纵波有疏部和密部. 三、机械波的特点 (1)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⑵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⑶离波源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远的质点依次振动 ⑷所有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与波源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 四、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 ⑴波长:两个相邻的且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对于横波:相邻的两个波峰或相邻的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对于纵波:相邻的两个密部中央或相邻的两个疏部中央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⑵波速:波的传播速率叫波速.机械波的传播速率只与介质有关,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波速是一个定值,与波源无关. ⑶频率:波的频率始终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⑷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v=λf=λ/T 五、波动图像 波动图象是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当波源做简谐运动时,它在介质中形成简谐波,其波动图象为正弦或余弦曲线. 六、由波的图象可获取的信息 ⑴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移. ⑵质点振动的振幅A. ⑶波长. ⑷若知道波的传播方向,可判断各质点的运动方向.如图7-32-1所示,设波向 右传播,则1、4质 点沿-y方向运动;2、 3质点沿+y方向运 动. ⑸若知道该时 刻某质点的运动方 向,可判断波的传播 方向.如图7-32-1中若质点4向上运动,则可判定该波向左传播. ⑹若知波速v的大小。可求频率f或周期T,即f=1/T=v/λ. ⑺若知f或T,可求波速v,即v=λf=λ/T ⑻若知波速v的大小和方向,可画出后一时刻的波形图,波在均匀介质中做匀速运动,Δt时间后各质点的运动形式,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Δx=vΔ t 有关机械波的内容近年经常在选择题中出现,尤其是波的图象以及波的多值解问题常常被考生忽略。 【例1】关于机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振动方向总是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B.简谐波沿长绳传播时,绳上相距半个波长的两质点的振动位移总是相同 C.任一振动质点每经过一个周期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一个波长 D.在相隔一个周期的两个时刻,同一介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总相同 【解析】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由于横波的质点振动方向总是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而纵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 由于相距半个波长的两质点振动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 机械振动,并不沿着传播方向移动,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 相隔一个周期的两个时刻,同一介质质点的振动状态总是相同的,所以选项D正确. 图7-32-1

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典型例题

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一、 平抛运动 1、定义: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水平初速度开始的运动。 2、条件: a 、只受重力; b 、初速度与重力垂直. 3、运动性质:尽管其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在改变,但其运动的加速度却恒为重力加速度g ,因而平抛运动是一个匀变速曲线运动。g a = 4、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通常,可以把平抛运动看作为两个分运动的合动动:一个是水平方向(垂直于恒力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一个是竖直方向(沿着恒力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等时性. 5、平抛运动的规律 ①水平速度:v x =v 0,竖直速度:v y =gt 合速度(实际速度)的大小:2 2y x v v v += 物体的合速度v 与x 轴之间的夹角为: tan v gt v v x y = = α ②水平位移:t v x 0=,竖直位移22 1gt y = 合位移(实际位移)的大小:22y x s += 物体的总位移s 与x 轴之间的夹角为: 2tan v gt x y == θ 可见,平抛运动的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不相同。 而且θα tan 2tan =而θα2≠

轨迹方程:由t v x 0=和2 21gt y =消去t 得到:22 2x v g y =。可见平抛运动的轨迹为抛物线。 6、平抛运动的几个结论 ①落地时间由竖直方向分运动决定: 由2 21gt h = 得:g h t 2= ②水平飞行射程由高度和水平初速度共同决定: g h v t v x 20 0== ③平抛物体任意时刻瞬时速度v 与平抛初速度v 0夹角θa 的正切值为位移s 与水平位移 x 夹角θ正切值的两倍。 ④平抛物体任意时刻瞬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与初速度延长线的交点到抛出点的距离都等于水平位移的一半。 证明:2 21tan 20x s s gt v gt =?==α ⑤平抛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Δv =gΔt,方向恒为竖直向下(与g 同向)。任意相同时间内的Δv 都相同(包括大小、方向),如右图。 二、 V V V ⑥以不同的初速度,从倾角为θ的斜面上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再次落到斜面上时速度与斜面的夹角a 相同,与初速度无关。(飞行的时间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时间越长。) 三、 如右图:所以θtan 20 g v t = )tan(v gt v v a x y = = +θ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 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Ne 、C、 He 、Kr…… 双原子分子:H2 、O2、HCl、No…… 多原子分子:H2O、P4 、C6H12O6…… 2.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的说,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Ca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氯化钠溶液中……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 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3)各元素在地壳中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是:O、Si、Al、

Fe、Ga。 5. 同位素 同位素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H)有三种同位素:11H、 21H、31H(氕、氘、氚)。 6. 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他们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他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7. 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以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CH3COO-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应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 -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 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为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Cl)。 基(羟基):电中性,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和其他基或原子团相结合。根(氢氧根):带负电,能独立存在于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 9.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1)概念:(宏观)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2)实质:(微观)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时所呈现的性质。 (3)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