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道德思考

克隆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道德思考
克隆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道德思考

克隆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道德思考

姓名:韩春生学号:2010114 血液内科2010级2班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两难问题。已经在植物、动物领域运用的克隆技术,是否适应于人类,尤其是生殖性克隆,对人类的生育方式、婚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也对伦理道德产生了全面冲击;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立法,更需要完备的道德体系,要做到既尊重科学技术,又要尊重人。

关键词:克隆技术;伦理道德;尊重

一克隆技术的概述

“克隆”一词是英语单词Clone或Cloning的音译,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产生后代。我国以前曾将其译为“无性繁殖”或“无性生殖”。“无性”,当然就是没有阴阳和合的过程,而是由一个“祖先细胞”通过分裂方式繁殖而形成的纯系细胞,也就是“一群孙子细胞”。这个细胞系中的每个细胞的基因(遗传信息)彼此是相同的,从此决定了每个细胞由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彼此相同的。由于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遗传信息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简单地说,克隆是生命的全息复制。从本质上说,克隆就是人工复制生命。

二克隆技术的发展

1952年,第一次进行动物克隆,罗伯特.布瑞格和托马斯.金对小蝌蚪的细胞核进行无性繁殖。

1970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戈德和同事经过培养的成年青蛙表皮细胞核克隆成功成年青蛙。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形成的试管婴儿Louise Brown诞生。

1993年人类胚胎克隆成功。

1997年,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和他的同事用母羊乳腺细胞克隆成功了第一只克隆羊“多利”,开创了成年哺乳动物克隆的先河。

2000年6月22日,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山羊在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2002年11月25日,美国科学家宣称首次成功克隆出可供医用的人类胚胎。2007年的12月,韩国宣布成功地克隆了可以发荧光的小鼠,中国宣布克隆成功了兔。

三克隆技术的应用

克隆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①具有相同的基因:即亲、子代遗传物质在理论上完全相同。②经克隆技术可产生大量相同的个体。由于克隆技术的两个特征,与遗传学、生物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以至于伦理学、心理学、哲学等息息相关,尤其是21 世纪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资源、健康与疾病、生育、环保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特殊作用。克隆技术在农业、畜牧业、医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尤为广泛。

克隆技术服务农业:克隆技术在农业育种方面的应用。自1983年克隆出世界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抗病毒烟草以来,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就。抗病毒作物的克隆成功,是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中最鼓舞人心的业绩之一。我们知道,种类繁多的病毒是农作物的天敌,它们的入侵使农作物产量大大降低,往往给农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依靠农药防治不仅花费大量金钱,而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克隆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如将BT 毒蛋白基因

成功转入烟草、番茄和棉花,从而获得具抗虫性的作物,已投入生产。199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3 990 hm2,1995 —1998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由0.75亿美元猛增到15亿美元。到目前为止,人们主要克隆培育出了具有抗病毒、抗除草剂、抗逆境、提高蛋白质含量、延缓衰老等优良特性的作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克隆技术打破种间隔离:在畜牧业方面,动物克隆对生物遗传病的治疗、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途径,对物种的优化、濒临动物的种质保存、基因动物的扩群均有重要意义。如对家畜品种的改良可培育出大量优质、速生、抗病的优良品种,大大降低了畜牧业的成本,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在濒危动物保护方面,动物克隆有利于抢救濒危动物,假如某种濒危动物只剩一只动物,甚至该动物已经灭绝,只要留有组织或细胞就可通过克隆技术来挽救或再生。如中日合作的大熊猫克隆等。

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首先,人胚胎克隆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体分化发育的许多奥秘,比如细胞的分化机理、干细胞的维持机理等。这些研究可以为再生医学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人类克隆技术有助于克服移植手术中的免疫排斥现象。人体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异己”成分,所以在细胞、组织、器官的移植过程中存在免疫排斥作用,移植过来部分有可能受到本体的排斥而不能成活。经过克隆技术能够产生来自于患者本身的细胞、组织、器官,和患者具有相同的免疫特征,可以为患者的免疫系统“识别”,从而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增加了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再次,人类克隆技术可为临床提供稳定的干细胞来源。到那时,将彻底治愈白血病、帕金森氏综合症、心脏病等疾病。还有,人类克隆技术的发展为攻克遗传疾病、癌症等疑难病症开辟了新的途径。遗传病是由基因所控制的,癌症也是由于基因表达的紊乱引起,这类疾病治愈的难度很大。克隆技术在确定基因功能,诊断和预防遗传疾病等方面都大有用武之地,并有可能为攻克这些难题提供帮助。

四克隆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21世纪,克隆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克隆人技术可能对人的尊严和价值构成挑战。如果说,克隆技术用于动植物,会给人类带来特殊功效和益处,那么,运用于人类自身,无论是治疗性克隆还是生殖性克隆,都变得异常敏感和复杂起来,尤其是生殖性克隆, 使克隆人的出现成为了可能。诺贝尔奖获得者乔舒亚·雷德贝格博士认为,“在人类中完成这项工作绝不会有特殊困难”。与此同时,人们对人类克隆技术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也表现出了空前的担忧。

目前,人类的道德是以人的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伦理中的乱伦等禁忌,人的知耻自律等机制建立起来的体系,如家庭道德,婚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道德主要依靠舆论和内心信念调控和维系,而克隆技术必将对人类道德机制的根源和调节机制产生深刻的冲击,如两性的爱情、婚姻道德,家庭中的血亲、仁爱,社会的责任义务,社会中的“恶”等。克隆技术一旦被一些科学狂人所滥用,会祸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应有限制的使用克隆技术,禁止克隆人的研究。我们倡导的责任伦理观认为,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和使用必须要对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利。

伦理学中有许多规范和原则,涉及到科技伦理、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的有不伤害原则、平等原则和尊重自主权原则。不伤害是运用范围最广,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它适用于现以活着的人,也适用于没有出生的未来人。所以,在人类生殖技术的伦理方面,应主要遵循不伤害原则。1982 年欧洲议会的一项建议书明确提

出,“通过欧洲人权公约第二条和第三条加以保护的生存权和人的尊严中包括遗传继承权,对此不得进行人工干预。”

克隆技术作为新的生殖技术,在治疗不育症或遗传疾病这种特殊情况时,是正当的。例如为了医治不育症,对于不育夫妇来说,过去的生殖技术只能依靠他人捐赠的精子和卵子才能生育,没有产生自己的遗传特性应用克隆技术,则可以通过克隆自己的达到生育的目的。这种基因选择不违背人的责任,它解决了当今人类生育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反对克隆人,对此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通过克隆人的研究和实践,提高人类的生命素质。

然而,克隆人的出现,将彻底搞乱世代的概念。克隆人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模式,乃至颠倒,克隆人破坏了人的尊严,使人伦关系发生模糊、混乱,进而冲击传统的家庭观以及权利和义务观,社会人伦关系也会消失。从哲学上讲,这是对人性的否定。

五伦理道德评价

恩格斯曾指出科学技术是推动道德进步的根本力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科技与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可以认为,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二者的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高尚的道德和先进的思想,能够引导社会的科学文化向着有利于人类进步的道路顺利发展,而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则有利于社会树立和实现高尚的道德,完整的健全的文明,应该是伦理道德和科技进步的统一。

科学是把双刃剑,克隆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引起愈来愈多的忧患和思考,在享受和期盼当代科技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好处的同时,如何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便显得特别重要。

在看待克隆技术的问题上我们应持理性的态度,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莽撞冒进。我们不能因克隆技术可能被滥用而禁止它,要禁止的只是对它的滥用,这是社会的责任。为了正当地应用克隆技术,防止对它的滥用,各国应该制定一定的道德规范,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规定,应从法律政策上做一个基本的判断,什么可以研究,什么可以有条件地研究,什么应绝对禁止研究,以及严格规定研究者的法律资格、研究须遵循的法律程序和法律准则,以及违反者的制裁措施。以便充分发挥其潜力,使之服务于社会,同时正确处理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纠纷。

因此,要从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以及技术与道德等全方位多角度重新审视和确立人类的道德基础,建立科学的道德体系;改变思维方式,给人类文明以更多的关怀,更美好的前程。

最后,我们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新出现的生命伦理问题,既尊重科学技术,又要尊重人,只有理智地驾驭科学发现和成果,才能使其有效的为人类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百成、陈艳科技发展的伦理道德约束[ J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 赵洪文转基因农产品是否真的不安全[J ] 瞭望

[3] 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5]《复制生命—人类与克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版

分子克隆技术试卷

分子克隆技术 一、填空题 1.PCR反应中加入矿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克隆实验中外源DNA和载体片段连接之前,要对载体进行去磷酸化处理,我 们在本次试验中去磷酸化使用的碱性磷酸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α互补筛选转化子是,带有外源片段的菌落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 4.Southern杂交中进行与杂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凝胶糖凝胶电泳时加入loading buffer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 1.简述PCR反应体系中都有哪些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 2.为得到质量较好的水稻RNA,抽提前应做如何准备?RNA抽提过程中、RNA的 保存及以后对RNA的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什么? 3.简述为防止放射性同位素外照射及内照射对人体造成伤害,在操作放射性同位素 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防护? 4.简述影响电转化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5.质粒抽提时用到的SolutionI,SolutionII,SolutionIII及异丙醇分别起什么作用?操 作时应注意什么? 三、分析问答题 1.描述并图示pUC19载体DNA及其在HindIII位点克隆了外源DNA片段的质粒DNA 和水稻总DNA及它们的HindIII和BamH1酶切产物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时的带型。 2.利用质粒载体克隆外源DNA片段主要包括哪些步骤?涉及到哪些工具酶?要获得 理想的结果,各步骤操作中应主要注意哪些事项? 3.在Southern杂交实验中,同一根杂交管内的膜曝光的····(原卷此处不清晰)冲 洗后,有些组X光片信号很强,有些组信号很弱,有的样品点样孔附近有较强的 信号,但是有的地方信号较弱,请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 4.下面是本次课生物技术班某组β-active基因RT-PCR(反转录前没有对总RNA进 行去除DNA 的处理)试验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凝胶上共点了6个样,PCR使用 的模板从左至右分别是:该组提取的水稻总DNA,该组提取的水稻总RNA,该组 的4个反转录产物。(原卷本题图不清晰) 请问: 提取的RNA的质量如何? RT-PCR是否成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湘潭大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 LYL 摘要:自从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有关克隆技术的伦理学争论就一直喋喋不休。本文分析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克隆技术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其所引出的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克隆,多利,伦理. 前言 1997年2月27日,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Ian Wilmut)等人撰写的实验研究论文,作者声明采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也即人们常说的克隆技术)成功产生出一例小羊羔,后来被命名为“多利”。许多人赞誉这是一项划时代的科学成果。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曾经指出,“克隆羊”的出生是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1]。同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宗教人士、法律专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等对克隆技术派生出的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产生强烈反响,并引发伦理问题的广泛争议。 1克隆技术的发展 1952年,科学家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从此以后,动物克隆的试验结果不断涌现。1970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1998年7月,日本科学家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2000年3月14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随着一系列克隆技术突破的完成,克隆人从技术上来讲已成为可能。有的科学家认为,从技术上说克隆人并不比克隆其它哺乳动物更困难。克隆人即将出世的消息也不断传来。意大利著名的“克隆狂”安蒂诺里曾宣布,克隆胎儿将于2003年1月问世。2003年第一期《发现》杂志也把2002年“命名”为“克隆年”,理由是克隆技术在当时已经进入了克隆人的阶段。该杂志断言:“虽然世界不想要克隆人,但克隆

分子克隆技术步骤

分子克隆技术步骤 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一种纯化和扩增特定DNA 片段的方法。常含有目的基因,用体外重组方法将它们插入克隆载体,形成重组克隆载体,通过转化与转导的方式,引入适合的寄主体内得到复制与扩增,然后再从筛选的寄主细胞内分离提纯所需的克隆载体,可以得到插入DNA 的许多拷贝,从而获得目的基因的扩增。 克隆在生物学中其名词含义系指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繁殖的方式产生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性状,常称无性繁殖( 细胞)系;其动词(clone,cloned,cloning) 含义指在生物体 外用重组技术将特定基因插入载体分子中,即分子克隆技术。 将DNA 片段( 或基因)与载体DNA 分子共价连接,然后引入寄主细胞,再筛选获得重组的克隆,按克隆的目的可分为DNA 和cDNA 克隆两类。 cDNA 克隆是以mRNA 为原材料,经体外反转录合成互补的DNA(cDNA) ,再与载体DNA 分子连接引入寄主细胞。每一cDNA 反映一种mRNA 的结构,cDNA 克隆的分布也反映了mRNA 的分布。特点是:①有些生物,如RNA 病毒没有DNA ,只能用cDNA 克隆; ②cDNA 克隆易筛选,因为cDNA 库中不包含非结构基因的克隆,而且每一cDNA 克隆只含一个mRNA 的信息; ③cDNA 能在细菌中表达。cDNA 仅代表某一发育阶段表达出来的遗传信息,只有基因文库才包含一个生物的完整遗传信息。 1. 方法: (1) DNA 片段的制备:常用以下方法获得DNA 片段:①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高分子量DNA 切成一定大小的DNA 片段; ②用物理方法( 如超声波) 取得DNA 随机片段;③在已知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情况下,用人工方法合成对应的基因片段;④从mRNA 反转录产生cDNA 。 (2) 载体DNA 的选择: ①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因子,DNA 呈环状,大小为1-200 千碱基对(kb) 。在细胞中以游离超螺旋状存在,很容易制备。质粒DNA 可通过转化引入寄主菌。在细胞中有两种状态,一是“紧密型”;二是“松驰型”。此外还应具有分子量小,易转化,有一至多个选择标记的特点。质粒型载体一般只能携带10kb 以下的DNA 片段,适用于构建原核生物基因文库,cDNA 库和次级克隆。 ②噬菌体DNA :常用的λ噬菌体的DNA 是双链,长约49kb,约含50 个基因,其中50% 的基因对噬菌体的生长和裂解寄主菌是必需的,分布在噬菌体DNA 两端。中间是非必需区,进行改造后组建一系列具有不同特点的载体分子。λ载体系统最适用于构建真核生物基因文库和cDNA 库。 M13 噬菌体是一种独特的载体系统,它只能侵袭具有 F 基因的大肠杆菌,但不裂解寄主菌。M13DNA(RF) 在 寄主菌内是双链环状分子,象质粒一样自主制复,制备方法同质粒。寄主菌可分泌含单链DNA 的M13 噬菌体,又能方便地制备单链DNA ,用于DNA 顺序分析、定点突变和核酸杂交。 ③拷斯(Cos) 质粒:是一类带有噬菌体DNA 粘性末端顺序的质粒DNA 分子。是噬菌体-质粒混合物。此类载体分子容量大,可携带45kb 的外源DNA 片段。也能象一般质粒一样携带小片段DNA ,直接转化寄主菌。这类载体常被用来构建高等生物基因文库。 (3) DNA 片段与载体连接:DNA 分子与载体分子连接是克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方法有:①粘性末端连接,DNA 片段两端的互补碱基顺序称之为粘性末端,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 可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可恢复原样,有些限制性内切酶虽然识别不同顺序,却能产生相同末端。②平头末端连接,用物理方法制备的DNA 往往是平头末端,有些酶也可产生平头末端。平头DNA 片段可在某些DNA 连接酶作用下连接起来,但连接效率不如粘性末端高;③同聚寡核苷酸末端连接。④人工接头分子连接,在平头DNA 片段末端加上一段人工合成的、具有某一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的寡核苷酸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后就会产生粘性末端。 连接反应需注意载体DNA 与DNA 片段的比率。以λ或Cos 质粒为载体时,形成线性多连体DNA 分子,载体与DNA 片段的比率高些为佳。以质粒为载体时,形成环状分子,比率常为1∶1。 (4) 引入寄主细胞:常用两种方法:①转化或转染,方法是将重组质粒DNA 或噬菌体DNA(M13) 与氯化钙处 理过的宿主细胞混合置于冰上,待DNA 被吸收后铺在平板培养基上,再根据实验设计使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重组子,通常重

克隆技术简介

克隆技术介绍 张勋学号:160820216 摘要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技术领域里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克隆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人们享受着克隆技术带来的巨大好处,但与此同时,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问题和挑战。本文是通过从实质、方法、应用价值等方面对克隆技术进行一些介绍。 一、克隆技术实质 1963 年J.B.S.Haldane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采用“克 隆(Clone)”的术语。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其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早在1938年,德国胚胎学家Speman 最早提出克隆设想。1962年,英国剑桥大学的Gurdon进行了青蛙胚胎核移植,获得成年蛙。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后,终于在1996年的7月5日,在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中,随着用体细胞克隆出来的小羊多莉的诞生,哺乳动物克隆技术真正的来到我们面前。克隆技术作为人类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反映了细胞核分化技术、细胞培养和控制技术的进步,它对于扩大良种动物群体,提高畜群的遗传素质和生产能力,拯救濒危动物等的方面而言是迄今为止最为理想手段。 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但大多行为思想不同。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是来自同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克隆是指人工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植物基因的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中最核心的内容,它是随着20 世纪70 年代初DNA 体外重组技术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识别和分离特异基因并获得基因完整序列,确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阐明其生化功能,并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一般来讲,基因克隆的策略可分为两种途径:正向遗传学途径和反向遗传学途径。 正向遗传学途径以待克隆的基因所表现的功能为基础,通过鉴定基因的表达产物或表型性状进行克隆,如功能克隆和表型克隆等;反向遗传学途径则着眼于基因本身特定的序列或者在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置进行克隆,如定位克隆、同源序列法克隆等;随着DNA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又产生了电子克隆等新兴克隆技术。目前,在玉米,水稻、油菜、拟南芥、烟草、番茄等多种植物中,已经克隆了许许多多与植物的产量、品质、抗性及农艺性状等相关的基因。现对在植物基因克隆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技术进行综述,以把握植物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浅谈克隆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浅谈克隆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摘要]:“克隆”是英文单词“Clone”的音译,其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本文主要介绍了克隆技术的概念、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克隆技术、应用、发展、前景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是利用生物技术与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之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含义是无性繁殖。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为“生物放大技术”。 作为新世纪的尖端科学,克隆技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众多世人的目光。目前,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研究正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基因概念及其理论的建立,打开了人类了解生命并控制生命的窗口。基因研究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中最有决定性的领域之一,成为推动生物、食品和制药产业发展的引擎。众所周知,20世纪遗传学的发展举世瞩目,由于遗传学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对科学的制约更受关注,从试管婴儿到克隆技术再到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无不牵动着世人的心。21世纪是生物技术革命的世纪,克隆技术的应用将促进遗传学,细胞发育生物学,产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整个世界的科学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人类的生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克隆技术简介 克隆技术,是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克隆通常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植物)。一个克隆就是一个多细胞生物在遗传上与另外一个生物完全一样。克隆可以是自然克隆,例如由无性生殖或是由于偶然的原因产生两个遗传上完全一样的个体(就像同卵双生一样)。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克隆是指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产生的完全一样的复制。 我们可将其研究或操作的对象分为基因克隆、细胞克隆和个体克隆三大类。 基因克隆是指在分子(DNA)水平上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大量的相同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细胞克隆则是在细胞水平上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大量相同的细胞;个体克隆则是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产生一个或多个与亲代完全相同的个体,这种克隆所用的生物材料可能是一个细胞,也可能是一个组织。可以看出,基因克隆、细胞克隆和个体克隆是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原有的基因或细胞或生物个体作为模板,复制出多个与原来模板完全相同的

克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克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克隆通常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植物)。一个克隆就是一个多细胞生物在遗传上与另外一种生物完全一样。克隆可以是自然克隆,例如由无性生殖或是由于偶然的原因产生两个遗传上完全一样的个体(就像同卵双生一样)。但是通常所说的克隆是指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产生的完全一样的复制。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为“生物放大技术”,它已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个细菌很快复制出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而变成一个细菌群;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比如用遗传基因――DNA克隆;第三个时期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克隆绵羊“多利”由一头母羊的体细胞克隆而来,使用的便是动物克隆技术。 目前,克隆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各国政府有关人士、民间对克隆技术的评价褒贬不一。克隆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 (2)生产转基因动物; (3)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 (4)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 在不久的将来,克隆技术技术将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中风、癌症、爱滋病、心脏病以及诸如帕金森综合症等精神疾病,并极大改变现有的器官移植理论和治疗手段,给人类带来福音。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1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千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具体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转基因动物研究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动物生物工程领域中最诱人和最有发展前景的课题之一,转基因动物可作为医用器官移植的供体、作为生物反应器,以及用于家畜遗传改良、创建疾病实验模型等。但转基因动物的实际应用并不多,除单一基因修饰的转基因小鼠医学模型较早得到应用外,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的研究时间较长,已进行了10多年,但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有2例药品进入3期临床试验,5~6个药品进入2期临床试验;而其农艺性状发生改良、可资畜牧生产应用的转基因家畜品系至今没有诞生。转基因动物制作效率低、定点整合困难所导致的成本过高和调控失灵,以及转基因动物有性繁殖后代遗传性状出现分离、难以保持始祖的优良胜状,是制约当今转基因动物实用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体细胞克隆 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为转基因动物生产掀起一场新的革命,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为迅速放大转基因动物所产生的种质创新效果提供了技术可能。采用简便的体细胞转染技术实施目标基因的转移,可以避免家畜生殖细胞来源困难和低效率。同时,采用转基因体细胞系,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转基因整合预检和性别预选。在核移植前,先把目的外源基因和

克隆技术及其应用_陈大元

科技与社会 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陈大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0) 摘要 “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这个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是相同的。动物克隆,就是指通过无性繁殖由一个细胞产生一个和亲代遗传性状一致,形态非常相像的动物。随着动物克隆研究的发展、克隆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医学、畜牧业和濒危动物保护等领域。 关键词 克隆,动物,胚胎细胞, 体细胞 “克隆”是“clone” 的音译,其含义是无性 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 细胞分裂繁殖而成的 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 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 是相同的。动物克隆, 就是指通过无性繁殖 由一个细胞产生一个 和亲代遗传性状一致、形态非常相像的动物。 科学家们很早就开始了动物克隆的研究。早在1938年,德国胚胎学家Sp emann即提出“奇异的实验”的设想。1952年,英国科学家Briggs和King 首次报道了蛙的核移植研究。1962年,英国剑桥大学的Gurdon获得了成年蛙。我国已故科学家童第周教授在20世纪60—70年代曾用囊胚细胞进行鱼类细胞核移植工作,获得属间和种间移核鱼,使我国鱼类核移植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 早期的动物克隆研究仅限于两栖类和鱼类,直到20世纪80年代,核移植克隆技术才开始应用于哺乳动物。根据供核细胞的不同,可将动物克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 胚胎细胞克隆阶段 1981年,Illmensee和Hop pe报道了他们用小鼠的正常囊胚或孤雌活化囊胚的内细胞团细胞作为核供体,直接注入去掉雌雄原核的受精卵胞质中,重构胚体外发育到桑葚胚或囊胚后移植寄母子宫,获得克隆小鼠,这是第一次用胚胎细胞对哺乳类进行核移植获得成功。1983年,美国科学家利用核移植技术和细胞融合方法获得了克隆小鼠。1986年,英国的Willadsen用绵羊的8—16细胞阶段的胚胎细胞作为供体进行核移植,首次应用电融合的方法克隆出一只小羊。此后,科学家们又相继克隆出小鼠、绵羊、牛、兔、猪和猴等。我国科学家也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开展了胚胎细胞克隆兔、山羊、小鼠、牛和猪等研究。 2 同种体细胞克隆阶段 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Wilmut等人宣布,他们用6岁成年羊的高度分化的乳腺细胞进行了核移植,成功地获得了克隆羊“多莉”[10]。这是第一次用成年体细胞作为供核细胞,由此说明高度分化的成年动物的体细胞可在适当条件下发生逆转,  2002年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刊第3期 收稿日期:2002年4月25日 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02.03.005

克隆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克隆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目前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研究正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基因概念及其理论的建立,打开了人类了解生命并控制生命的窗口。基因研究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中最有决定性的领域之一,成为推动生物、食品和制药产业发展的引擎。众所周知,20世纪遗传学的发展举世瞩目,由于遗传学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对科学的制约更受关注,从试管婴儿到克隆技术再到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无不牵动着世人的心。21世纪是生物技术革命的世纪,克隆技术的应用将促进遗传学,细胞发育生物学,产科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整个世界的科学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人类的生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克隆、克隆技术 以及克隆的基本过程 “克隆”一词源于“Clone”的音译,指的是人工诱导动、植物的无性繁殖过程,这门生物技术就叫克隆技术。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如: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我们可将其研究或操作的对象分为基因克隆、细胞克隆和个体克隆三大类。 基因克隆是指在分子(DNA)水平上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大量的相同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细胞克隆则是在细胞水平上开展研究工作以获得大量相同的细胞。 个体克隆则是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产生一个或多个与亲代完全相同的个体,这种克隆所用的生物材料可能是一个细胞,也可能是一个组织。可以看出,基因克隆、细胞克隆和个体克隆是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原有的基因或细胞或生物个体作为模板,复制出多个与原来模板完全相同的基因或细胞或生物个体来。这就有点像大家利用复印机复印资料,或用胶片冲洗照片一样,从原有的资料或底片复制出许多完全一样的资料或照片来。但实际上并非复制胚胎,只是从成年人体内的一个细胞抽取当中包含的基因资料,然后将植入一个没有核子的卵子细胞内,通过体外受精的方法使这个新细胞发育成一个胚胎。例如小羊多利就是利用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克隆成功的,多利羊的产生与三只母羊有关,其克隆过程如下:科学家选取了三只母羊,先将一只母羊的卵细胞中所有遗传物质吸出,然后将另一只6岁母羊的乳腺细胞与之融合,形成一个含有新遗传物质的卵细胞,并促使它分裂发育成胚胎,当这一胚胎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再将它植入第三只母羊的子宫中,由它孕育并产下克隆羊多利,出生的“羊多”小绵羊与6岁母羊具有完全相同的外貌。 克隆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克隆的最终产物,如克隆牛、克隆鼠等都不是最重要的成果,基因克隆技术应是建立转基因动物模板的核心和关键性技术,利用转基因动物的体细胞大量复制出具有相同优良性状的个体。由于动物体细胞克隆可以复制出的数量巨大的优良个体,因此动物克隆技术可以首先应用于畜牧业育种上。通常在动物育种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杂交育种,即把两个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然后在后代中去选择人们所需要的个体。要获得一个优良品种,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必须不断地进行育种。如果采用动物个体克隆技术,就可以大量复制出人类所需要的优良个体,还可以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克隆技术的完善为转基因动物的繁殖开辟了一条通道,应用克隆技术可以将转基因绵羊

分子克隆技术实验讲义2016.3(最终版)

分子克隆技术实验讲义 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6年3月 甜菜M14品系BvM14-glyI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和了解目的基因克隆与鉴定的过程和方法。 2、学习和掌握质粒、T载体的特点。 3、学习和掌握TA克隆的连接体系及操作要点。 4、学习和掌握XcmⅠ酶切制备T载体的过程及方法。 5、学习和掌握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原理和方法。 6、学习并掌握热激法转化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7、学习并掌握重组子鉴定和筛选的原理及蓝白筛选的原理和方法。 8、学习并掌握碱法小量制备质粒DNA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二、相关知识 (一)T载体的制备 pMD18-T Vector是一种高效克隆PCR产物(T-A Cloning)的商业化专用载体,由pΜC 18载体改建而成。在pΜC 18多克隆位点处的XbaⅠ和SalⅠ识别位点之间插入了Eco RⅤ识别位点,用Eco RⅤ进行酶切反应后,再左两侧的3′端添加“T”而成,可以大大提高PCR产物的连接、克隆效率。 相关知识点:(1)质粒的提取;(2)酶切;(3)PCR等。 (二)DNA的重组与连接(PCR产物的克隆) 把DNA片段从某一类型的载体无性繁殖到另一类型载体中,例如从某种质粒克隆到另一种质粒,这个过程称为亚克隆。所谓重组,就是把外源目的基因“装进”载体的过程,即DNA的重新组合。为了将目的基因重组于载体分子中,需要将载体DNA和目的基因分别进行适当处理,一般采用内切酶法将载体DNA分子切割成可与外源基因连接的线性分子,使其与相同酶切过的载体分子相互连接,彼此成为配伍末端(compatible end),以产生末端连接。现在一些生物公司也开发了针对不同插入DNA片段的专用载体,如专门用于克隆PCR产物的载体,大大方便了实验操作。 相关知识点:(1)克隆与亚克隆;(2)DNA重组;(3)内切酶;(4)粘性末端与平末端;(5)连接酶;(6)连接酶的分类及功能等。 (三)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外源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连接成重组体DNA分子后,需将其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扩增和筛选,得到大量、单一的重组体分子,这就是外源基因的无性繁殖,或称为克隆。受体细胞也叫宿主细胞,大肠杆菌宿主菌是目前基因工程最常用的受体细胞。感受态细胞(competent cell)是经过一定方法处理后,具有接受外源DNA能力的大肠杆菌,只有发展了感受态的细胞才能稳定地摄取外来的DNA分子。 相关知识点:(1)克隆;(2)宿主细胞的定义及分类;(3)感受态细胞定义及其功能;(4)转化定义及方法(DMSO、MnCl2、TB aq、PEG)等。 (四)重组DNA的转化及重组子的鉴定 将外源DNA分子导入某一宿主细胞的过程称为转化。把重组DNA分子导入到细菌中产生克隆有两个目的,一是大量产生重组DNA分子,在完成连接反应后,重组DNA分子往往只有纳克级的量,不易操作和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若把重组DNA分子导入到细菌细胞中,细菌细胞可分裂多次产生克隆,克隆中每一个细胞都含有很多个拷贝的重组DNA分子,这样重组DNA分子的量就多了;二是对重组DNA 分子进行纯化,在构建重组DNA分子的过程中很难保证体系中不污染其他的DNA分子,连接过程完成以后体系中有多种分子存在,除了需要的重组DNA分子以外,还含有没有连接上的载体分子、没有连接上的DNA片段、自身环化的DNA分子和连接上污染DNA片段的重组DNA分子,未连接上的载体和DNA片段对实验影响不大,因为它们即使导入细菌细胞,因为不能复制,很快就要被细菌细胞中的酶降

分子克隆基本流程及技术原理

分子克隆主要技术: (1)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与连接 基因克隆也叫DNA分子克隆,即在体外重组DNA分子,而实现该技术的关键是一种被称作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工具酶。每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识别DNA分子上特定的碱基序列,切断DNA分子。依据碱基互补的原理,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可以把切开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因此可以把目的片段连接到合适的载体上形成重组子。 (2)转化与转染 作为表达载体,必须具有复制起始序列、多克隆位点及选择标记,可以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或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进行复制。作为宿主的工程菌或细胞在某些化学条件或物理刺激下会改变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易于将细胞表面附着的外源基因吸收到胞内,这一过程即转化(工程菌)或转染(细胞)。 利用选择标记可以很容易鉴别成功导入目的基因的工程菌或细胞,比如抗生素抗性筛选—凡是成功导入重组载体的工程菌或细胞均获得某种抗生素抗性,而未导入的工程菌或细胞则不能在含该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生长。 (3)聚合酶链式反应 聚合酶链式反应,即PCR。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4℃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具体退火温度根据引物的Tm值确定)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否真正有益于人类,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对待和应用它,而不能因为暂时不合情理就因噎废食。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克隆技术确实可能和原子能技术一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祸害无穷。一方面,它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诸如保持优良品种、挽救濒危动物、利用克隆动物相同的基因背景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等;另一方面,它将对生物多样性提出挑战。 克隆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第二,生产转基因动物;第三,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第四,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在不久的将来,克隆技术技术将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中风、癌症、爱滋病、心脏病以及诸如帕金森综合症等精神疾病,并极大改变现有的器官移植理论和治疗手段,给人类带来福音。 1.关于人 实际上,人们不能接受克隆人实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阻碍。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遵循着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却是实验室里的产物,是在人为操纵下制造出来的生命。而且,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悖于传统的由血缘确定亲缘的伦理方式。所有这些,都使得克隆人无法在人类传统

伦理道德里找到合适的安身之地。 至于人们担忧克隆技术一旦成熟,会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个“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个名人来混淆视听,则是对克隆的误解。克隆人被复制的只是遗传特征,而受后天环境里诸多因素影响的思维、性格等社会属性不可能完全一样,即克隆技术无论怎样发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体,而不能克隆人的灵魂,而且,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有着年龄上的差距。因此,所谓克隆人并不是人的完全复制,历史人物不会复生,现实人物也不必担心多出一个“自我”来。 2.生态层面 克隆技术导致的基因复制,会威胁基因多样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将出现一个逆向的颠倒过程,即由复杂走向简单,这对生物的生存是极为不利的。 3.在农业方面 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这方面我国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前列。 4.克隆技术与濒危生物保护 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5.克隆技术与医学

分子克隆技术实验指导

分子克隆技术 DNA重组技术是在分子水平对基因进行体外操作,因而也称为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或基因克隆,是在体外对DNA分子按照既定的目的进行人工重组,并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细胞中,使其在细胞中扩增和繁殖,以获得DNA 分子大量复制,并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征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是:将编码某一多肽或蛋白质的基因(外源基因)经过特定限制性酶切割以及与目标载体连接,组装到细菌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双链环状DNA分子)中,再将这种质粒(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体内,这样重组质粒就随大肠杆菌的增殖而复制,从而表达出外源基因编码的相应多肽或蛋白质,并且来源于一个菌株的质粒是一个分子克隆,而随质粒复制出的外源基因也就是一个分子克隆。 分子克隆技术的成就对于工业、农牧业和医学产生深远影响,并将为解决世界面临的能源、食品和环保三大危机开拓一条新的出路。 实验前准备 实验开始前,需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如PCR扩增及酶切,连接所需酶类试剂及相应的buffer,均为TaKaRa产品分装,Buffer、dNTP、引物试剂等需要从-20℃取出至室温融化、涡旋震荡混匀离心后使用,酶类试剂从-20℃取出瞬时离心(小于4000 rpm)放置冰浴中备用。 还有各项实验所需的药品(如琼脂糖),以及配置好培养基,抽提质粒用的溶液一、二、三等试剂。 本次实验所涉及的常规仪器及耗材有:Thermo Scientific Arktik PCR仪,水平电泳槽,超净工作台,恒温水浴锅,紫外照胶仪,赛默飞公司提供的F1,F2和F3一系列量程的单道移液器等仪器,1.5ml离心管,玻璃试管,赛默飞公司提供的QSP盒装吸头及15ml离心管等。 接下来进入实验部分,本实验操作流程为:首先在GenBank中查询目的基因序列,然后根据得到的序列进行酶切位点分析及引物的设计,通过RT-PCR获取目的基因,酶切以及与载体连接,转化进入宿主菌中,针对得到的菌落进行菌落PCR快速筛选,得到初步的阳性克隆,最后通过质粒提取及鉴定,得到的阳

第四节克隆技术的应用和难题

第四节克隆技术的应用和难题 一、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 克隆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有价值的应用,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产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动物生物工程领域中最诱人和最有发展前景的课题之一,转基因动物可作为医用器官移植的供体、作为生物反应器,以及用于家畜遗传改良、创建疾病实验模型等。但目前转基因动物的实际应用并不多,转基因动物制作效率低、定点整合困难所导致的成本过高和调控失灵,以及转基因动物有性繁殖后代遗传性状出现分离、难以保持始祖的优良胜状,是制约当今转基因动物实用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为转基因动物生产掀起一场新的革命,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为迅速放大转基因动物所产生的种质创新效果提供了技术可能。采用简便的体细胞转染技术实施目标基因的转移,可以避免家畜生殖细胞来源困难和低效率。同时,采用转基因体细胞系,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转基因整合预检和性别预选。在核移植前,先把目的外源基因和标记基因(如LagZ基因和新霉素抗生基因)的融合基因导入培养的体细胞中,再通过标记基因的表现来筛选转基因阳性细胞及其克隆,然后把此阳性细胞的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最后生产出的动物在理论上应是100%的阳性转基因动物。采用此法,Schnieke等(Bio Report,1997)已成功获得6只转基因绵羊,其中3只带有人凝血因子IX基因和标记基因(新霉素抗性基因),3只带有标记基因,目的外源基因整合率高达50%。Cibelli(Science,1997)同样利用核移植法获得3头转基因牛,证实了该法的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当今动物克隆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就是高附加值转基因克隆动物的研究开发。 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英国的PPL公司是克隆技术的经济后台,它的主管罗思詹姆斯博士说:“从研究“多莉”中我们知道,我们可以用一个细胞制造出一只转基因动物。我们现

克隆技术的发展应用

克隆技术的发展应用 摘要:“克隆”作为一项新生的科学技术手段,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人类科学技术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它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克隆技术发展利与弊克隆人前景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含义是无性繁殖。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为“生物放大技术”。 克隆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个细菌很快复制出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而变成一个细菌群;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比如用遗传基因――DNA克隆;第三个时期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克隆绵羊“多利”由一头母羊的体细胞克隆而来,使用的便是动物克隆技术。 (一)近年来克隆研究的重要成果

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克隆研究热潮,随后,有关克隆动物的报道接连不断。1997年3月,即“多利”诞生后近1个月的时间里,美国、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分别发表了他们成功克隆猴子、猪和牛的消息。不过,他们都是采用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其意义不能与“多利”相比。同年7月,罗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布用基因改造过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头带有人类基因的转基因绵羊“波莉”(Polly)。这一成果显示了克隆技术在培育转基因动物方面的巨大应用价值。 1998年7月,美国夏威夷大学Wakayama等报道,由小鼠卵丘细胞克隆了27只成活小鼠,其中7只是由克隆小鼠再次克隆的后代,这是继“多利”以后的第二批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后代。此外,Wakayama等人采用了与“多利”不同的、新的、相对简单的且成功率较高的克隆技术,这一技术以该大学所在地而命名为“檀香山技术”。 此后,美国、法国、荷兰和韩国等国科学家也相继报道了体细胞克隆牛成功的消息;日本科学家的研究热情尤为惊人,1998年7月至1999年4月份,东京农业大学、近畿大学、家畜改良事业团、地方(石川县、大分县和鹿儿岛县等)家畜试验场以及民间企业(如日本最大的奶商品公司雪印乳业等)纷纷报道了,他们采用牛耳部、臀部肌肉、卵丘细胞以及初乳中提取的乳腺细胞克隆牛的成果。至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6种类型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乳腺细胞、卵丘细胞、输卵管/子宫上皮细胞、肌肉细胞和耳部皮肤细胞的体细胞克隆后代成功诞生。 2000年6月,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成年山羊体细胞克隆出两只“克隆羊”,但其中一只因呼吸系统发育不良而早夭。据介绍,所采用的克隆技术为该研究组自己研究所得,与克隆“多利”的技术完全不同,这表明我国科学家也掌握了体细胞克隆的尖端技术。 (二)克隆技术的优点 1.克隆技术与遗传育种 在农业方面,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这方面我国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前列。 2.克隆技术与濒危生物保护 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克隆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道德思考

克隆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道德思考 姓名:韩春生学号:2010114 血液内科2010级2班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两难问题。已经在植物、动物领域运用的克隆技术,是否适应于人类,尤其是生殖性克隆,对人类的生育方式、婚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也对伦理道德产生了全面冲击;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立法,更需要完备的道德体系,要做到既尊重科学技术,又要尊重人。 关键词:克隆技术;伦理道德;尊重 一克隆技术的概述 “克隆”一词是英语单词Clone或Cloning的音译,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产生后代。我国以前曾将其译为“无性繁殖”或“无性生殖”。“无性”,当然就是没有阴阳和合的过程,而是由一个“祖先细胞”通过分裂方式繁殖而形成的纯系细胞,也就是“一群孙子细胞”。这个细胞系中的每个细胞的基因(遗传信息)彼此是相同的,从此决定了每个细胞由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彼此相同的。由于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遗传信息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简单地说,克隆是生命的全息复制。从本质上说,克隆就是人工复制生命。 二克隆技术的发展 1952年,第一次进行动物克隆,罗伯特.布瑞格和托马斯.金对小蝌蚪的细胞核进行无性繁殖。 1970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戈德和同事经过培养的成年青蛙表皮细胞核克隆成功成年青蛙。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形成的试管婴儿Louise Brown诞生。 1993年人类胚胎克隆成功。 1997年,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和他的同事用母羊乳腺细胞克隆成功了第一只克隆羊“多利”,开创了成年哺乳动物克隆的先河。 2000年6月22日,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山羊在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2002年11月25日,美国科学家宣称首次成功克隆出可供医用的人类胚胎。2007年的12月,韩国宣布成功地克隆了可以发荧光的小鼠,中国宣布克隆成功了兔。 三克隆技术的应用 克隆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①具有相同的基因:即亲、子代遗传物质在理论上完全相同。②经克隆技术可产生大量相同的个体。由于克隆技术的两个特征,与遗传学、生物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以至于伦理学、心理学、哲学等息息相关,尤其是21 世纪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资源、健康与疾病、生育、环保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特殊作用。克隆技术在农业、畜牧业、医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尤为广泛。 克隆技术服务农业:克隆技术在农业育种方面的应用。自1983年克隆出世界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抗病毒烟草以来,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就。抗病毒作物的克隆成功,是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中最鼓舞人心的业绩之一。我们知道,种类繁多的病毒是农作物的天敌,它们的入侵使农作物产量大大降低,往往给农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依靠农药防治不仅花费大量金钱,而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克隆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如将BT 毒蛋白基因

分子克隆技术第三章

2017/2/21 第三章载体 第一节基因克隆技术概述 一、基因克隆技术 基因克隆技术包括把来自不同生物的基因同有自主复制能力的载体DNA在体外人工连接,构建成新的重组的DNA,然后送入受体生物中去表达,从而产生遗传物质和状态的转移和重新组合。 二、目的基因的取得 1、直接 2、反转录酶 3、化学合成 4、基因文库 5、PCR ?首先利物理方法(如剪切力、超声波等)或酶化学方法(如限制性 内切核酸酶)将生物细胞染色体DNA切割成为基因水平的许多片段,继而将这些片段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将重组DNA转入受体菌扩增,获得无性繁殖的基因文库,再结合筛选方法,从众多的转化子菌株中选出含有某一基因的菌株,从中将重组的DNA分离、回收。这种方法也就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术分离目的基因,其特点是绕过直接分离基因的难关,在基因组DNA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基因。可以说这是利用“溜散弹射击”原理去“命中”某个基因。由于目的基因在整个基因组太小,在像当程度上还得靠“碰运气”,所以人们称这个方法为“鸟 枪法”或“散弹枪”实验法。 三、重组体的构建 1、载体 要把一个有用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送进生物细胞中,需要运载工具,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这种工具叫载体(Vector)。 (1)质粒(plasmid) (2)噬菌体λ的衍生物 (3)科斯质粒(cosmid) (4)单链DNA噬菌体 M13(5)病毒?面包酵母吲哚甘油磷酸脱氢酶基因的制取,先 用Eco RI把面包酵母DNA切成许多片段,使这些片段与λ载体连成重组DNA,可把这些重组DNA导入“吲哚甘油磷酸脱氢酶型组氨酸缺陷型”大肠杆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培养。只有引入了该基因的细菌才能生长。进一步分离这种菌株,可以得到目的基因。 2、载体的性质 1)它必须具有能够在某些宿主细胞中独立地自我复制和表达的能力。 2)载体DNA的分子量应该较小。 3)载体上最好应具有两个以上的容易检测的遗传标记(如抗药性基因等),以赋予宿主细胞以不同的表型。 4)载体应该具有多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切点;载体上的单一酶切位点最好是位于检测表型的遗传标记基因之内,这样目的基因是否已连接载体就可以通过这一表型的改变与否而得知,利于筛选重组体。 3、酶系的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