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任的操作化

社会信任的操作化

社会信任的度操作化

社会信任是指一种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预期的价值态度,是人们基于安全考虑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社会信任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人际信任;二是指对于社会机制的信任。

(1)人际信任是对交往双方话语和行为的一种心理上的认可,以及对它们所引起结果对自身利益的肯定;

人际信任可以操作化为特殊的人格信任与普遍的人格信任。

1、特殊的人格信任是一种“熟人”信任,是基于熟人之间当面的承诺,以个人人品、道德和私人关系为基础,根据对他人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和与他人之间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信任。人格信任的依据是了解熟人根底,交往是重复性而非一过性的,一般不会轻率地发生欺骗行为(尽管现在也有了“杀熟”现象),亲族、同乡、同学中的信任都属人格信任。

特殊的人格信任又可以用对于亲族、同乡、同学的话语和行为的信任度来测量。

2、普遍的人格信任是基于互不相识的个体产生相互作用时另一方履行其信用义务和责任”的期望为基础而产生的信任。是处于对一些有关人性、人际交往等的观点信念持赞成态度而对一般性客体给予的信任。

普遍的人格信任可以用陌生人的话语和行为的信任度来测量。

(2)、制度信任是基于对活动规则和程序的认同,即相信它是公正合理的,相信它能规制交往双方的行,使其在所规定的框架内活动。

制度信任可以进一步操作化为系统信任与非系统信任,

1、系统信任是指不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熟悉程度或者交往时间的长短,而是以正式的、合法的契约、社会规章制度为载体的信任模式。它依靠的也不是契约、法律、制度的某一条款、某一部分,而是对整个法制系统和制度系统的基本精神的信任。系统可以操作化为对契约、法律内容、司法程序、政府(中央及地方)、社会组织(正式)的信任度来测量。

2、非系统信任对于非正式的一些制度比如习俗(乡规、民约)、道德的信任度来测量。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简介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4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换 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思想。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 *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要观点:惟利是图是人的本性。在市场竞争中,人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 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Homans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命题引入到社会交换理论中: 任何情境中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从某一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1. 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

浅析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浅析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读《现代性的后果》有感 摘要:现代社会增强了社会成员的流动性,使社会成员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活动永远局限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同时也使得原本可能毫无关系的若干人发生了联系,那么这些人之间产生信任的基础就与传统社会熟人之间的信任区别开来,也引发了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本文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吉登斯有关信任的研究。其次,结合本书的内容将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于两大类:主观方面——社会成员自身的本体性不安全;客观方面——抽象体系入口处的糟糕体验。最后,在建立个人信任、促进代理组织的完善和加强对代理组织的监督三方面尝试性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信任危机抽象体系入口处代理组织 一、信任危机的出现 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疏远。我们去农贸市场买菜,担心菜农缺斤短两,因此在农贸市场专门设了公平秤;菜农在收我们钱的时候,尤其是面值较大的钞票总要左看右看就怕收到假币,因此有人专门设有验钞机。这一来一回间,充分表现了彼此间的不信任。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在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成本。 信任危机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信任危机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社会交往成本。在信任缺乏的现代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受害者:民众输金钱、输感情,政府的信誉、形象受损。建立完善的社会信任体系,不仅仅是法律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建立。

2020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范文.doc

2020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地点:北京市 调查内容: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 调查方式:街头拦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近日发布一项调查称,随着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曝光,42.9%的公众将食品行业列为最不信任的承诺,除此之外,电信、房地产、建材等行业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而垄断程度较低,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赢得的信任度最高。 该调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于20xx年7月开展,采用街头拦访的方式,调查涉及北京市16个区县,共发放问卷1030份,其中有效问卷976份。 调查显示,20xx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对个人诚信的不乐观转向了对企业、政府的怀疑。 公众认为,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只有在政府诚信度提高的前提下,才能使社会诚信总体水平得到提升。但今年发生的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和几起政府强拆事件,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此外,公众人物在诚信上的表现也不能让公众满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公众人物在诚信方面的表率作用,受调查者认为没起什么作用,甚至起到消极作用的占到65.5%。 企业在诚信上的得分在及格线以下,仅为53.6。 公众认为,企业最常见的失信现象表现为虚假广告盛行、假冒商品盛行和东西缺斤少两;而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失信成本过低和政府部门监管不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失信。 调查显示,居民个体的诚信得分达到60.6。 在此次调查中,44%的公众表示在面对诚信问题时能够坚持原则,45.9%的公众表示会视情况基本坚持原则,仅有8%的民众会先考虑自身利益。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最信任的是家庭和自己,选择这两项的比例累计为总人数的87.7%。 调查结果表明,45.5%的调查者认为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是个人诚信缺失最主要的原因,周围人不诚信和失信成本过低,也对个人诚信产生了较大

流动人口人际信任变动及影响因素探究

流动人口人际信任变动及影响因素探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社会融合重要表现的人际信任,对于社会的平稳发展与经济的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矛盾更加凸显,人口迁移行为愈加频繁,大规模人口流动持续保持。本研究聚焦于流动人口这一重要群体,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人际信任水平、信任结构,以及二者随时间的变动情况,并从个体、家庭背景与社会资源、社交参与和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亲戚的信任度最高,在十年间位居第一,近邻、同事、老同学三类群体的信任度紧随其后,2005年与2015年均位于十一类置信对象的前四位。从总量上看,2015年较2005年的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程度出现小幅上升趋势。从人际信任的内部结构来看,流动人口的人际信任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其次为邻居、同事、老同学等群体构成的嵌住型人际关系,而通过社交参与所建构的开放型人际关系则居于最外围层级。在分析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时,依据因子分析结果将信任对象划分为内圈信任与外圈信任两类分别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首先,社会资源变量对流动人口的内圈信任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经济地位高、父母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流动人口,更加倾向于对内圈信任给予更高的评价。其次,社交参与是流动人口建构外圈信任的重要渠道,社交娱乐活动参与地越频繁,个人信息的交换与流通也就越快,越有助于流动人口与外圈信任对象之间建立起互信的桥梁。最后,社会环境变量

对流动人口的内圈与外圈信任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应着力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流动,创造更为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流动人口人际信任水平的稳步提升。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它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布劳还区分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别,引入了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换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交换现象的各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归纳过程取向的社会结构理论。 继布劳之后,对交换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埃默森等人。埃默森运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理论的理论体系。 霍布斯在他早期发表的学术文章 (1958 年 ) 以及专著《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 年和 1974 年版 )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理论的主要根据。在五种理论中,他的

社会信任的精选作文

社会信任的精选作文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语言,是生疏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朋友之间友谊的开始,是亲人之间亲情的升华……它似一阵春风,吹醒了你心中枯萎的小草,它似一股暖流,润开了你心里凋谢的鲜花。 社会信任的精选作文1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不可以因为担忧会被骗就不将钱借给无家可归的路人,不可以因为担忧被老人讹就不扶老人。 人与人假如互相信任,也许你向别人借东西,别人会很爽快,不再小气,因为对方相信你有借有还,邻居的关系也不会差,这世上也许就没有小偷,也许人与人之间会相处的很好,无情的人少了、小偷少了、小气的人也少了,也再也没有“铁公鸡”这称号。 假如再多一点理解,我相信世上的冬天不再寒冷,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温暖,就像冬天的一把火,面对一位残疾人我们假如多一份理解,给残疾人一个浅笑替代一个鄙视、惊讶的眼光,也许残疾人不在会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假如公交车上我们尽量让老人。孕妇、比自己小的孩子、或有困难的人做,那么坐下去的人对你是一片感激、心里更是一片温暖,假如我们…… 生活上有着一些活生生列子,一群观众看见一名女子掉了下水,却没有人站出来去救人,一位刚赶到的青年人,把自己的手机、钱包交给一名观众,然后马上跳下水去救人,但救人上来,却发现刚刚那人不见了,唉!好人没有好报,却反遭被骗,那拿走别人钱包、手机

的人呢,我想问你良心何在?人与人之间总缺少了信任、理解…… 但往往信任却被不信任,被骗,假如真能多一份信任、理解,那么人与人之间将多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社会信任的精选作文2 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 ——习题记 犹记得在拓展训练中玩云中漫步时的情形,只容许一人站立的独木板在大风中被几根绳子扯的左右摇摆,人站上去就像一叶不受控制的扁舟,稳定不了。刚开始大家都很抗拒,没人愿意尝试,但教师说,这个项目方案看着难度大,但只要齐心协力,不成问习题。于是,当一个人挑战时,其别人都在下面拉绳、加油,挑战的人纵使一开始害怕,有了同学的帮忙,也大胆起来,最终,挑战成功。这份成功换来的的不单单是喜悦,更珍贵的是深思。 因为信任,我们克制了恐惧;因为信任,我们突破了自己;因为信任,我们收获了友谊。信任,拉近彼此心的距离;信任,点燃温暖之光;信任,实现双赢。 信任从身边人开始,但信任更需洒遍社会。 一年前,郑州惠济区菜农韩洪刚萝卜大丰收,但由于价格低贱,他打算把萝卜免费送给群众吃。未料,来拔萝卜的人顺手牵羊把其他菜也拔个精光,这件事让他心酸不已。他给予了人们信任和奉献,却惨遭打击,不禁问:信任,值不值得? 近期,同样在郑州,七十七岁的卖馍老太张景珍,在摊位前贴上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科学技术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科学技术 包括科学知识、生产工具等在内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属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其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科技进步而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影响远远超过自然对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科技进步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是相互促进的。 新知识或技术总是在某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或将要成为可供开发和再开发的资源时才出现的。原始人为了采集食物才发明了石器。贫穷的游牧部落为了征服富有的农业地区才改进了军事技术。只是在地理大发现以后,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才开始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某种具体的知识或技术在何时何地由何人发现或发明纯粹是偶然的。) 新技术的出现会导致可开发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改变资源间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地区间的资源分布状况。在一定时期和地区,某类关键技术的发明可以使以前不能开发的资源变为可开发的资源,使以前重要的资源变为不重要的资源。这类技术连同可被这类技术开发的资源一起又形成新的可开发资源,并导致更多的可开发资源的出现。这样,掌握最新技术的地区往往能获得资源优势,它们拥有最主要的可开发资源,并通过资源的流动而成为其它资源的净流入地区,从而改变了资源的分布和流动状况。 例如,从公元前三千纪到公元前一千纪,农业用具主要由石器制成,适于耕种类似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半干旱的沙土地,因此中东是当时世界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但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其它类型的土地和更多的自然资源可以被开发。大量增加的铁器和农产品促进了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达,使地中海沿岸地区取代中东地区成为新的经济中心。随着中东地区的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资源劣势,古亚系亚文明也逐渐衰落,而古希腊罗马文明逐渐兴起。 再以美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为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经济重心是为欧洲纺织业提供原料的南方种植园,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欧洲对大量棉花的需要导致大量人力资源即黑奴的输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经济重心是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东北部,因为那里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原料来源。重工业对资金和自由劳动者的需要导致华尔街的出现和南方奴隶制的崩溃,大量资本的流入和流动以及劳动力自由流动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还为活跃的工人运动提供了基础。近几十年来,美国的经济重心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随着资金、高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入和相应的服务业的兴起,加利福尼亚也因此成为美国人口最多和最富有的州。 技术差异使不同地区间形成某种自发分工关系,而这种自发分工又会因技术的扩散而改变。相对先进的技术的扩散会导致资源优势的丧失,从而削弱已有的自发分工。例如,西罗马帝国的繁荣是以帝国内部经济互补为前提的:有的地区提供手工业制品,有的地区提供农产品,地区间的商业交流维持着帝国内部的分工与合作。但随着手工业技术的扩散,帝国经济逐渐分解为许多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于是已有的基于商业流通的自发分工被削弱,帝国也慢慢地衰落和解体。因此,掌握先进技术的社会为保持自身的优势,总是限制先进技术的转移。在生产和交往不发达的古代,重要技术的扩散可以通过各种保密措施来减缓;在现代,技术优势只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维持。 相对落后技术的转移可以加强地区间已有的分工,并能同时转移社会矛盾。这实际上相当于技术先进地区的扩张或殖民,技术先进地区在保持其资源优势的同时又扩大了可供开发的资源总量。例如,自二战以来,许多下游产业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到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使它们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供应地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一方面,那些原本是自给自足的不发达国家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在经济上陷入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因原材料开采所引起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在劳力密集形产业中比较突出的人与人的矛盾,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越多,人类对自然的驾驭能力就越强,人类社会也就越发达。但人类在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1.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及思路。 答:(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Kelly和Blau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交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①功利主义经济学 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普遍特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 a.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b.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c.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d.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e.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②行为主义心理学 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也给了Homans一定的启发。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受行为主义的影响,

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a.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b.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c.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d.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Homans把行为主义的这些原则和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观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路,这个理论被许多行为科学研究者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 (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Homans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在心理学领域中的社会交换,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两个基本概念 a.酬赏 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Foa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和服务。他们还发现,这些酬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分类: 第一,特殊性:指酬赏的价值大小由提供该酬赏的特殊人物所决定,取决于提供的人是谁; 第二,具体性:指有形的、能看到、嗅到、摸到的东西,以及非具体性或象征性的东西。 b.成本 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摘要: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 正文: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信任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系统的动力。在当前,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发育不足的信任结构,以及制度信任尚未确立、社会信任总体存量下降现状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因此,剖析信任危机现象的成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政治课题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 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

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 其次,现代社会中靠榜样示范来建立道德性的社会信任的方式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承认社会成员之间个体利益的分化,承认平等交换的正当性,因此,虽然市场经济不反对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但是,它更注重社会公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付出和收获的平衡。按照这种逻辑,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和奖赏,而不是做自我牺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实行让一部分技能突出或经营有方的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可惜的是,我国的道德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新的道德规范。 第三,形成中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奉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每个人的市场经济行为便都不是与他人无关的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行为。不言而喻,孤立的个

2021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简易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2021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简易版

2021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 报告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报告文件应用在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调查地点:北京市 调查内容: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 调查方式:街头拦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近日发布一项 调查称,随着“地沟油”、“瘦肉精”、“塑 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曝光,42.9%的公 众将食品行业列为最不信任的承诺,除此之 外,电信、房地产、建材等行业也失去了公众 的信任;而垄断程度较低,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 赢得的信任度最高。 该调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于

20xx年7月开展,采用街头拦访的方式,调查涉及北京市16个区县,共发放问卷1030份,其中有效问卷976份。 调查显示,20xx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对个人诚信的不乐观转向了对企业、政府的怀疑。 公众认为,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只有在政府诚信度提高的前提下,才能使社会诚信总体水平得到提升。但今年发生的“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和几起政府强拆事件,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此外,公众人物在诚信上的表现也不能让公众满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公众人物在诚信方面的表率作用”,受调查者认为没起什么作用,甚至起到消极作用的占到65.5%。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人们发生何种的社会流动,大致有着三个层面的因素影响: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中观层面,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社会生产单位和社会化组织供给的社会资源;微观层面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从社会研究的视角来看,前两者因素属于先赋因素,即个人能力之外的原因,后者属于自致因素,即个人努力的结果。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历程,可以发现上述的因素交织错落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升降的际遇。 一、制度因素对个人社会济动及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户籍制度是对人们社会流动影响最为明显也是历时最长的宏观性因素。它不仅制造着国民福利待遇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限制了社会成员的发展机会。对职业流动而言,非农户口者,自其出生起就比出生于农村的那些人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较好的工作,并升迁到较高的社会阶层;而出身于农村的社会成员,其命运就被国家制度限定在乡村务农。对教育资源而言,城镇与乡村人口无论在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机会获得和教育条件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户籍制度还具有代际遗传性,父母的户口身份一旦确定,也就基本规定了子女的命运途径。我们的研究资料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对应于其他限制性制度的废除及削弱,户籍制度成为惟一计划时代的制度遗留,它对人们职业地位的影响作用反而更为凸现了。

家庭阶级出身也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宏观因素。阶级划分,是中国革命打碎旧世界社会等级、创建新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必然产物。但是阶级在经济上被消灭以后,仍然在政治上被赋予了"敌"与"我"的标签。阶级成份也是讲血统的。父母亲在I949年之前的阶级状况就决定了子女阶级出身,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发展机会。我们的研究显示,在1957年之前,国家对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和富农采取了相对宽容与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这些旧社会的上层阶级还得以保持相对优势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机会。1957年到I978年文革结束,工农阶级的国家的主人地位逐渐牢固,工、农、革命干部等家庭出身好的人及子女往往有更多的机会在职位提拔和单位调动中向上流动,而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地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则成为被监管、控制和专政的对象。随着改革开放,这种符号化的阶级成分导致的社会地位差别不复存在了。 二、社会组织对个人社会流动及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产生的单位制,是计划时代中国独特的制度安排。单位所有制性质决定着人们来自工作组织的获益,单位行政级别也影响着人们的福利水平。我们的研究显示,首先,对于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历程而言,进入好的单位就等于获得好的社会职业地位;其次,好单位也为个人进一步的地位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最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4), 556-56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37840300.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37840300.html,/10.12677/ass.2018.74086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uman-Robot Tr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Yunxia C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Apr. 7th, 2018; accepted: Apr. 21st, 2018; published: Apr. 28th, 2018 Abstract Tru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ust mechanism of human and AI system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 system itself (such as reliability, false alarm rate and failure rate, etc.) and attributes (such as appearance, physical contact)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human beings all aff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machine trust. Fortunately, these factors that affect human-machine trust, such as performance and attributes, can be promoted by human design. Keywords Human-Machine Trust, Interpersonal Trust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曹云霞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4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8日 摘要 信任在人际交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机制是否与人际信任有区别?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系统本身的性能(如可靠性、误警率和故障率等)和属性(如外观,身体接触)以及人所处的

2020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范文

2020年关于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20-01-09 来源: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北京市 调查内容:公众对社会信任度调查 调查方式:街头拦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近日发布一项调查称,随着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曝光,42.9%的公众将食品行业列为最不信任的承诺,除此之外,电信、房地产、建材等行业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而垄断程度较低,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赢得的信任度最高。 该调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于20xx年7月开展,采用街头拦访的方式,调查涉及北京市16个区县,共发放问卷1030份,其中有效问卷976份。 调查显示,20xx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对个人诚信的不乐观转向了对企业、政府的怀疑。 公众认为,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只有在政府诚信度提高的前提下,才能使社会诚信总体水平得到提升。但今年发生的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和几起政府强拆事件,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此外,公众人物在诚信上的表现也不能让公众满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公众人物在诚信方面的表率作用,受调查者认为没起什么作用,甚至起到消极作用的占到65.5%。 企业在诚信上的得分在及格线以下,仅为53.6。 公众认为,企业最常见的失信现象表现为虚假广告盛行、假冒商品盛行和

东西缺斤少两;而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失信成本过低和政府部门监管不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失信。 调查显示,居民个体的诚信得分达到60.6。 在此次调查中,44%的公众表示在面对诚信问题时能够坚持原则,45.9%的公众表示会视情况基本坚持原则,仅有8%的民众会先考虑自身利益。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最信任的是家庭和自己,选择这两项的比例累计为总人数的87.7%。 调查结果表明,45.5%的调查者认为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是个人诚信缺失最主要的原因,周围人不诚信和失信成本过低,也对个人诚信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_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2.07, =-4.07,=-2.87,=-2.77, =0.11,=0.71, =-0.34,=0.70, =6.00,=-2.07,=-4.07,=-2.87,=-2.77, =0.11, =0.71, =-0.34, =0.70,

76.35±8.15, =184)的人际信任度无显著性差异( =0.16)。 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进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 子女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 =101)与非独生子女(75.36±8.03,=0.31, =152)、城镇 (75.44±7.91, =68)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无显著性差异(=0.23)。 对“曾经被亲人或好朋友欺骗过的频率”重新划分,“从来没有”和“很少”定义为“未被欺骗过”,把“偶尔”和“经常”定义为“被欺骗过”,同理对“曾经被陌生人欺骗过的频率”按上述标准重新定义为“未被欺骗过”和“被欺骗过”。分别对人际信任度的被欺骗 与未被欺骗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 )人际信任度 是否被亲人或好友欺骗过 是 9174.86±7.96-2.150.03 否 23777.00±8.38是否被陌生人欺骗过 是 9474.76±8.07-2.470.01否23477.19±8.032.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比较 2.2.1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比 较。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因子的性别差异进行 =184)女 ( 检验,结 果见表3。 表3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各因子差异比较(x ±s ) 独生(=101) 实际家庭亲密度70.87±8.9369.64±7.50 1.210.23理想家庭亲密度77.70±9.0077.60±8.88 0.100.92亲密度不满意度8.24±6.879.09±7.64 -0.960.34实际家庭适应性47.37±7.5547.55±6.83 -0.220.83理想家庭适应性56.23±7.7755.68±8.17 0.570.57适应性不满意度9.32±7.189.04±7.310.320.752.2.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差异比较。对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各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4)。

社会交换论

布劳将霍曼斯的分析扩大和延伸,得出了他自己的交换观。他的《日常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势》一书 (1964 年 ) 和两篇论文 (1964 年, 1968 年 ) 是研究他的观点的主要素材。布劳虽然不像霍曼斯引起那样多的争议,但他对社会学现象的研究方法还是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 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学者们对布劳的批评少于对霍曼斯的批评。布劳的观点之所以被人接受,原因之一是他认识到发生特性是社会交换的控制因素,并且依靠经济学原理——而不是操作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霍曼斯信奉简化论;他相信任何复杂行为都能简化为他提出的几项命题。这一立场未能获得普遍赞同,继而发生了热烈的争论。 布劳承认,在人际交换中,会出现一些无法用双方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特性,这样他就避免了争议。他并不否认操作心理学的有效性,但也指出:操作心理学无法解释人际交换中的所有现象——不能解释发生特性。 按照布劳的观点,发生特性“实质上是一个结构之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关系虽然必定与诸成分共存,但并不寓于成分之内,它们限定了该结构。例如,人际社会交换中的发生特性就是交换双方之间的关系。从关系双方经历过的强化事例不一定可以看出双方取得的一致的性质何在。两人对对方采取某些人际行为,可能是因为在过去这样做曾一直使双方得益。除非双方都发现对方的反应有利可图,否则就可能无法继续对方所期望的行为。假定有一个人曾把做家务和受惩罚联系在一起,从这一过去的强化事例我们可能预料他将竭力逃避这类家务。但是,为了保持与别人的某一关系,他可能不得不分担家务。人们为了获取回报,有可能达成一些难以用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一致。这些一致甚至可能是出于对未来回报的期望,而不是基于对过去回报的记忆。 布劳运用经济学作为其主要理论基础。霍曼斯也谈论经济学,但他首先是从操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相反地,布劳固然承认操作心理学的重要性,却偏向于主要依靠经济学。 第一章中已指出,布劳看到了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之间的若干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来源于社会交换的非正式性和非特定性。尽管如此,布劳还是相信,描述经济原理的方法 ( 如无差异曲线、供求曲线 ) 能被用来引伸出关于社会交换的可检验的假设。他正是运用这些方法来预测在工作群体中可以怎样用劝告来换得服从。诺德也对群体中社会赞同和社会一致的交换作了类似的分析。 大多数批评家对布劳运用经济学方法表示欢迎,但也没有忽略其中的一些问题。希思曾指出布劳对各种曲线的描述中的若干小错误;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质疑:我们在考察社会交换时能否符合经济模式中的数学假设。我们对社会回报的计算可能与经济模式的要求相抵触,某些社会回报的质可能与经济生活中商品的性质不同。所以说,布劳对经济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类比,但无法作出经精确的预测。 经济学的决策 布劳对人们如何决定行为的分析是以人们的期望为基点的。他写道:“可以作出的唯一假设是,人类在选择潜在合伙人或行动步骤时,首先对与他人以往的

什么是社会信任

什么是社会信任 危机 最近在中国发生的很多事件表明, 中国社会正在面临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信任危机, 有人已经把此称之为中国社会的“全民不信任运动”。 很多事件从表面上看, 好像都是个别事件, 而中国官方和媒体也总是乐意把它们称之为“突发事件”,但实际上, 从这些年来所发生的那么多、 每每被定义为“突发恶性”的事件来看, 每一个事件发生的背后都是具有必然性的。 如果继续把这样的事件简单地视为是“突发事件”, 只会是自欺欺人。 把它们说成是“突发事件”,也就是说它们的发生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政治说辞,官方可以推卸责任,也同时可以掩盖制度层面的一些严重缺陷。不过,这种认知或者误知非常有害。如果看不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最终只会导向不可收拾的局面。在现实生

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预感到这类事件的必然性。人们知道会发生这类事情,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以发生在他人身上,不知道的只是,什么时刻会发生,以及事件会以什么形式发生,是个体暴力、集体暴力还是其他形式。 缺乏安全感导致人人“自卫” 正是对这种情形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自卫”社会。体现在各个层面。在个体层面,人人自卫,谁也不信任谁,互相欺诈,社会的交易成本在急速提高。集体层面,一个村子不信任另一个村子,一个组织不信任另一个组织,一个社会群体不信任另一个社会群体,一个地区的人不信任另一个区域的人。一些地方甚至已经出现依靠筑城墙来求得自我保护。国家层面,政府本来是社会秩序的提供者,但政府本身也在自卫。很多党政官员整天呆在坚固的“城墙”里面,与社会隔绝,但同时恐惧于社会暴力,因此只能依靠暴力机器(例如维稳)来控制社会局面,以免伤害到自己。 各个社会角色的“自卫”是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针对“不安全”环境恐惧的产物。不过,这种理性只能导向最终的不理性,即越来越甚的不安全。 中国社会如此严重的信任危机是如何产生的?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因素。但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社会不公”。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社会正义和公正,也就不会有

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调查分析

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调查分析 摘要:社会信任感低下,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阻碍。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信任感不足,甚至丧失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本报告就“大学生社会信任感”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原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简单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信任感降低家庭学校社会 社会信任感是对社会上种种人或者事物、对于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周围环境的一种肯定,是一种人际信任的经验,是由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及情绪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心理活动的产物。可是当今社会的社会信任感明显降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但与此同时,社会信任度正处于低值状态。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大学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可以说是与社会有一定接触但是又游离于社会大门之外的一群人。对于社会我们有所了解,有所接触,但是对于社会中的许多人与事物我们又是充满未知、彷徨的。对于即将彻底踏入社会的我们来说,社会信任感是决定我们心态的重要因素。对于未来我们踏入社会以后的人际交往与处世态度都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当今大学生的社会信任感到底如何呢?此次我们小组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与调查,生成了这份报告。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本校学生内部考察的,因此可以说并不全面,只能代表本校学生的普遍意见。为了尽可能准确,我们采取的是在校内人流量较大地段进行问卷调查与口头交谈记录相结合的方法。我们主要在校内食堂,宿舍区门口,图书馆,湖边进行了调查,确保调查对象的入学时段尽量全面,性别均匀。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最多,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二、大三则分别占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二十左右,至于大四学生仅有百分之十左右。至于性别方面,由于本校男女人数比例关系,此次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二比一。 谈起社会信任感,那必然是与社会有过接触与认知并且在自己的心中有一定的印象且生成有评价才能有自己的答案。所以本次调查首先是探究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接触程度与认知状况,再在对于社会有一定认知的同学们当中详细询问一些社会上尖锐问题的看法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信任程度、恐惧程度等。 1、社会接触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 ?理论分析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交换规律 ?实践与应用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 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上》

社会交换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 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 “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