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素质教育与中学化学

再谈素质教育与中学化学
再谈素质教育与中学化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1549123.html,

再谈素质教育与中学化学

作者:任玉华

来源:《现代教师论坛》2014年第01期

一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素质,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纲领和方向。但就某个学科而言,应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我以为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教育,至于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教育,则不能认为是化学学科应该承担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中学化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心理素质这几方面着手。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主要内容,教好这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和“加强实验教学”。可见,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

教学,更不能认为,加强“双基”教学,就是搞“应试教育”。应当十分明确,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双基”教学,做好化学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是“纲要”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符合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科学态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方法训练,都需要融合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通过化学“双基”教学来实现。离开了“双基”教学,其他方面的教育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双基”教学,在观念上应有所改变,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这在前一篇文章中已谈过个人的一些浅见,这里不再赘述。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已为广大教师所共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要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化学问题。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和高中教学大纲均有专项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更有成效,要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以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

浅谈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

浅谈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让我们把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 我女儿读一年级,有一天她给我讲故事,说发明家瓦特很专心,一天邻居家的房子着火了,许多人都大喊,瓦特没有听到。火烧到他家了,消防队冲进他家里,发现他还在画图,嘴里还嘟囔着“蒸汽是水变的”。消防队要他快跑,他说“不要吵”,四处火光中,他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慢吞吞地往外走,一出门就又靠在树想了起来。 我问这是从哪儿看到的故事,她说是学校发的书讲的。书名是《中图活页文选》,并标明“小学生素质育读物”。我不知这“小学一年级适用”的素质,到底有什么益处。要育孩子用功,就一定要找这样一个大难临头还“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故事吗?瓦特是否确有其事,我不知道,就算有,也不适于让小孩子来效仿

吧。专心读书,固然是一种“素质”,然而对小孩而言,更有用的素质,应该是认清什么是危险,以及怎样设法远离危险。 小学一年级语文材里还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要小孩子遇事要机智沉着应对,但到底会给学生怎样的“素质”,也实在很有疑问。课文说,一个小朋友掉进缸里后,“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而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把缸砸了。我想,砸缸固然机智沉着,但吓哭了也是正常反应吧,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更是正当做法,有的砸缸,有的去叫大人,并没有矛盾,何况如果司马光砸不破那口缸,又会如何呢? 许多专门讲给孩子们听的励志故事,都是这样不知所云。比如用功的人一边读书一边吃饭,把馒头醮着墨汁吃下去了啦,读书时为了不打瞌睡把头发系一根绳子吊在梁,大腿扎一把锥子啦,分明有读书强迫症的迹象,比“恶补症”还要病态三分,却拿来作为孩子刻苦努力的素材。努力的人就要不去睡觉,不怕失火,吃墨汁,这样的素材,与其放到现在来让孩子们学习其“精神”,不如交到哪个人手里去编写《儒林外史》之类的小说。 “素质”教育,总要选取非常之事、非常之人、非常之行来进行,并且在其中明里暗里夹带着对正常行为的嘲弄和鄙薄,这种把孩子不当正常人来育的素质育,是否足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完整清晰解说

1. 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考试和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2.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大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3.从教育的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4.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5.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形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6.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浅谈素质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和重视素质教育。本文认为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全面否定,活动不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素质教育的减轻负担不是不要负担,不是不要课堂教学质量,不是要“掐尖”以及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发展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题及21世纪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本文就素质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全面否定 素质教育是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活动,它的着眼点是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是以升学应考为目的,是面向少数学生的一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活动,它是违背人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因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是教育目的上的区别,是两种相对立的教育观和学生发展观,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形式只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但长期以来,由于考试分数的量化和由分数带来的分数竞争等,使人们对考试产生了曲解,似乎考试已不再是评估手段,而是决定教师和学生命运的唯一“砝码”。于是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有人认为,搞素质教育要淡化升学意识,实行学生质量等级评价,就不用考试了,这种错误观点,必须结合素质教育与升学竞争相互优化,相互

推动,进行课程、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的大力改革,以此促进素质教育与升学竞争的有效统一。所以,在应试教育贻害无穷的时候,就必须淡化分数意识。因此,搞素质教育更要看全面质量,它并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要人们重新认识考试的作用,不再去做分数的奴隶。 二、素质教育的减轻负担不是不要负担 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最好是让学生没有负担,负担是指学生课业量的要求。心理学家认为,教育既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又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谓促进,就是要有一定的课业负担。但是,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大量的重复性的、非智力因素的负担。它们造成了学生的过重的心理压力。所以素质教育必须要减负,但是这里要澄清的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是说要减轻他们身上那些不必要的过重负担,使他们能轻装上阵,既学得够,又学得饱,学得好,使他们能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真正实现在学海中以“乐”作舟。搞素质教育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又决不等同于让他们没有负担,应该让学生有负担,在合理的负担下学好本领,才能在未来将要面对的激烈竞争当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学好知识,才能做一个有用于社会和国家的人。任何一个学生离开这一条,就没有了祖国和人民寄予他们的“沉重”负担,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1.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国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在那里呢?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以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为教育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目的的根本不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在谈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时,有人把取消考试称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与一种标志,这种认识与做法是错误的。历来的考试,都是教育的手段,我们必须科学地动用考试这种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比如认真地对待每次考试,并通过考试及其知识质量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工作,必然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文化科学素质。可见实施“素质教育”也要科学地运用考试这种手段,进行必要的应试训练。这与作为一种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的“应考试教育”中的考试是有区别的。“素质教育”,反对频繁的考试、搞突然袭击、以考试压学生,用考分排队等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2.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 “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包括显性危害与隐性危害。其显性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其隐性危害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甚至至今还很少有人提及。而实际上,其隐性危害的后果,大大超过显性危害。 “应试教育”隐性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身心摧残上。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的状况;频繁的各类考试、按考分来区分学生的优劣,扼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艰苦努力,它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自觉性。面对当前的现实,广大教师应如何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是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3.1要更新教育观念。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讨论题目 1.谈谈你对学习比较教育课程的认识 2.“什么是教育”谈谈你的理解 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要求 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1个论文题目(不少于3000字) 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 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 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 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 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 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试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作者: 摘要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一般舆论倾向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出于对学生升学深造的迫切需求,一些家庭和学校又往往看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谁能让学生考高分,就算谁教学有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被人为地片面化和矛盾化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就像一对孪生儿一样共存于一个母体之中,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同一个目的的两个侧面。就是说,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试能力是素质教育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怎样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呢?一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他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二要全面了解应试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 一、素质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人类自身素养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过程。它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生存能力、观察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思想品格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等等。从根本上讲,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素质教育就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中。人类靠素质教育传播知识、经验和技能;靠素质教育培养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开拓创新能力;靠素质教育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总之,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素质教育。 从范围上讲,素质教育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类型。确切地说,人类的素质教育是自家庭开始的。从婴儿呱呱坠地,直至学话、学步、入学和后来的步入社会,有意无意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其中在各种类型的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发育身体和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学校中可受到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知识、技能教育,较之家庭和社会教育更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和成就。从内容上讲,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0-12-23T13:41:56.1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江帅[导读] 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 摘要:本文探讨了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概括总结出: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学生;主体性作者简介:江帅,任教于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四中学。 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的阶段,对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尽相同。其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教育的关键。然而,现实教学实践却告诉我们,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制约着教育创新。 一、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 1.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潜力的认识基础。教育对象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劳动。但是,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常常是按照某种常规或程式周而复始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带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因而工作平平、无所建树。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需要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来培养。 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影响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策略、方法、评价手段等知之甚少。师道尊严的观念,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平日里不在意学生富有创意的设想、举动,尤其那些文化课成绩平平的学生,教师的一声呵斥、一个冷眼甚至于视若无睹的疏忽,都有可能浇灭其幼稚心灵闪烁的创新火花。 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 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学校从传统的封闭性教育模式向现代化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搞笑、激烈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开创性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入学之初,无不对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将学校比作知识的殿堂、成才的摇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对我们的学校产生某种畏惧感,认为生活枯燥乏味,很多未做完的“五彩梦”化为泡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学生对学校、教育都不再感兴趣,还谈什么创新教育。创设高品位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严格的校风、谨严的教风、宽松的学风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3.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育转型,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模式教育转向多样化教育,从沉闷僵化的教育转向生动活泼的教育,实现上述三个“转向”,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摒弃这种旧的评价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考试制度的改革包括课堂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均需重构,其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关键。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1.合理运用环境的意识,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大外部动力。个人的精神和道德建构欲望与目的的模型,都随着社会构成的每一次变化而变化。因此,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历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而教学目标就是把历史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师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其关键是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强弱,要取决于作为创新主体的青年人的创新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应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比谁的知识掌握得多,更需要比谁的创新意识有紧迫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具体事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化肥”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粮食的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方法要增产粮食,就要增加化肥的产量,而化肥产量的增加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就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从而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要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只靠增长化肥的产量不行,而应另找出路,这就需要人类的创新,而现有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应该是一条新的途径。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新材料等社会问题。通过这些讨论使学生形成创新的内驱动力。 2.创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环境 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首先要解放教师。解放教师并不是指教师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指学校应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从封闭的教室里解放出来,帮助他们走上一条高效高质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之路。学校应给教师“松绑”,即不下达升学指标,不按学生名次评价学生,不搞课外补课。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桶水”还是“半桶水”,还是“污水”,是“新水”还是“旧水”,是“活水”还是“死水”,看一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3.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可以形成新概念和新事物。因此,要造就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要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也是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答案,并要求学生的回答也应与其相同,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的素质教育

浅谈初中化学的素质教育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征的综合体现,而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或发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科学探究、联系社会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如何体现初中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呢?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点 (1)培养目标不同。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其它方面。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是精英教育。 (2)教学内容不同。素质教育是重视学生的全面提高;而应试教育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满堂灌输式教育。 (3)教学方法不同。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以训练为主,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应试教育则为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学习。 (4)学生负担的轻重不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能力的提高,学生负担轻;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5)教学效果不同。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试教育则是注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 2、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 (2)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备好每一节课,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要求:(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便油然而生,相对应试教育来说,素质教育肯定要先进的多,但我们是否把我们坚持了两千年的应试教育完全摒弃?中国现在能否完全实现素质教育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而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它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主体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确实存在众多弊端,它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一味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但这种开发智力的方法也是百害而无一利,它严重束缚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拓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十分缺少创新能力,并且胆子特别的小,他们往往做事时十分的稳重,缺乏冒险精神,为什么中国至今没有出现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除了科研环境赶不上别人外,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另外,如果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我们的智力提升了,但我们在德、体。美方面是否能达标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在应试教育下拼命学习,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从而我们失去了干大事的本钱,那么我们成绩再好也没用。另外,没有美好的品德也是不行的,并不是说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品德都不好,我们说的是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美德的培养,没有好的美德,就好比没有根基的大厦,是会倒塌的。曾经有一位名人这样说过“有高文凭,不一定有高能力,有高能力,不一定有好的美德”,可以看出美德是决定我们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当然要先进的多,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它并不承认考试中能得高分的就是好学生,而要看学生的整体情况,包括文明礼节,身体健康,动手能力等诸多方面。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召唤,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谁掌握的创新型人才越多,谁就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素质教育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应试教育是要求学生怎样学习,两者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分数的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摘要: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但何为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归根究底,仍要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如何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国际上长达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中国,应试教育可谓是源远流长:自隋代创建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的一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科举始终是大批文人学子踏上仕途的唯一途径。而自明朱元璋制定八股文以后,科举考试的应试色彩愈发浓烈。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使应试教育达到巅峰。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快显现:重分数,轻发展;重少数,轻多数;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运用;重应试学科,轻视其它学科。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备种教育因素不协调,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甚至畸形发展。 就在此时,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至此,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之战正式展开。

谈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谈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曹加明 【作者简介】曹加明,男,研究生课程班毕业,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温江区科技拔尖人才。 党的十五大指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同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上的讲话都从不同角度确认了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在呼唤着素质教育。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民族的兴与衰,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将不再是依靠物质资源与物质财富,而更多的是依靠智力资源,依靠对知识的拥有,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所以,知识经济强烈地呼唤教育,呼唤着高标准的素质教育。 一、应试教育带来的困惑 计划经济需要的人的最高品质是服从、服务于计划经济模式的教育,本质上是就范教育,我教你听,我考你背,“五分加绵羊”沿袭了几十年。再加上每年的高考,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在这种机制下,必然带来应试教育,你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来就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技场赢得一张挤过独木桥的资格证,教师们晚眠早起,加班加点,学子们的课程表满满的,昼夜兼程,驮着沉重的书包疲于奔命,没有一点喘息之机,成天想的是学习的知识,回答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是否一样,特别是考试(各种竞技)下来后,担心结果与标准答案有半点不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出来的中学生确实能考试,就拿每年的高考题来说,一年比一年难,一年比一年偏,但我们的考生年年都考出了水平,特别是我国的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时,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最多,难道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你说行,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竟没有一个中国高校的专家教授能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的学生在中学时候行?成年了就不行?这个问题很令人困惑! 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的。我国由于经受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教育的严重摧残,以致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整个社会求才若渴。一度出现的“文凭热”、“补习热”,既是客观反映,也出现了过份看重考试、过份看重考分、过份看重升学、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基础素质重视不够的现象。在校园里也必然出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这种应试教育。加上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的影响,重劳心、轻劳力;重研习、轻劳作;重悟性、轻体验;重思辩、轻实验;重情理、轻物理;重知了多少、轻会做多少,教育脱离实际的问题,学生自理、自立、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的培养问题长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引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机制。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谈 “素质教育”一词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创造物。即使查遍10 多年来出版的教育类辞书,诸如《教育大辞典》、《世界教育辞典》等,均无“素质教育”的条目。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顾名思义,乃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准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为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与此相反“应试教育”则是指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面向考试”,造成“教学为了考试”的畸形局面。由于“教”与“学”跟着考试走,学生便成了考试的奴隶。历史表明,在考分优秀者中间,不乏“应考艺术”出众者,而他们在实践中又显得缺乏创造能力。这就是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高分低能”现象乃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之一。因为升学率和以分取人,势必导致“唯分数论”的倾向。于是,片面教学以应付考试束缚了师生的手脚,严重影响了学 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这已不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形势对人才的要求。于是提出了改革“应试教育”的任务,但又苦于无策。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作为征服“应试教育”的武器。那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到底区别在哪里呢?下面笔者试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来加以比较。 一、两种教育目的比较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教育目的,对人的身心素质及社会价值作出的规定也存在差异。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重心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这显然是不对的,尽管教育部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要坚决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要求“从全国到地方坚决不搞高校中学生招生考试的名次排比”,“坚持把学校和学生从频繁的考试中解脱出来”,“必须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只抓少数,忽视或放弃大多数”等,然而这种状况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至今并没有多少改善。分数,仍然是学生前程的敲门砖;排队,仍旧是教师的荣辱榜;升学率,还是学校的生命线。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必定是智力因素较高,非智力

辩证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辩证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是多年教育界的热点问题,本人认为二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对立与否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区、联系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字: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优缺点;联系 在近些年来对应试教育的种种批评中,许多人把应试教育理解为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品德、兴趣、爱好等。并且由于过分重视考试,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造成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种理解实际上是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看成是两个绝对对立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优缺点,并且有着一定的联系。 1.1应试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简单地说,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以选拔或者淘汰为主要目的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具体来说有五个特征: 1)是一种淘汰或者选拔的教育; 2)以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教与学的绝对依据; 3)以升学为轴心设置课程和安排教育内容,因而与全面发展个性背道而驰; 4)它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是以死记硬背,全面灌输为教学方式。 5)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 1.2素质教育 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是一种能够改变和提升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立足于个体的差异,尽可能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方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除了在内涵方面、价值取向方面不同外,由于受到价值取向的不同,二者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和达成所要的结构也有不同。 2.1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不同 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同的。在应试教育中,太过于强调考试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功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真正地体现出来。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考试,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考试对于学生的牵引作用表现得过于突出,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全面的发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只能服从考试制度的安排。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制度的设立缺乏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考虑,缺乏应该以何种制度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考虑,这就是应试教育存在的巨大问题。相反地,素质教育不仅强调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制度对于学生更为合理科学。在素质教育体制中,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受到知识教育,同时,学生的潜在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领悟能力以及德智体各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培养。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价值的培养。素质教育体制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制度或模式都可以纳入素质教育中来,以最大限度地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一些弊端开始暴露出来。重点之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升学率高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这一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人才培养,干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落实。片面追求升学率也称“应试教育”,严重地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就需要对旧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考试制度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具体说就是“素质教育”。 那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1.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的学生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教师平时必须坚持用高尚的职业道德、渊博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业务本领、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才能从教师身上获得各自需要的高质营养,进而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迅速成才。 2.爱学生,才能发挥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热爱学生,教师才会尊重、信任学生,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天赋才能才会得到充分发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才能,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天赋才能,不过这种天赋才能的展示,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取决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取决于学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环境的建设。 3.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脱离社会实际,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在书本上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隔绝,形成了封闭的教育模式。当学生走入社会,面对缤纷复杂的社会环境就显得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教育模式,逐步向开放性教育接轨和迈进。学校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引导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观察、思维、实践感受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开拓他们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应变能力、效率观念及拼搏精神。 4.学校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从总的方面来说,学校的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指学校的地理位置、校园建筑、教学场所和设备等,软环境主要指学校的校风、校规校纪、校园文化等。特别是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情景性、渗透性、持久性和愉悦性的特点,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比较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比较 韩荣斌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教育目的,对人的身心素质及社会价值做出的规定也存在差异。我国现代教育的奠基者之一蔡元培先生强调:“教育是求远效的,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①在他看来,教育既是满足社会现实功利需要,教育更是指导社会,是社会理想的制定者和实行者。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重心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搞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 一、两者办学宗旨的比较 简单地说“应试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选拔人才的教育,它注重和关心的只是少数升学有望尖子生,强调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以“考试成绩”为客观标准。它以片面追求升学率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目的的确定、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的安排、工作的部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管理措施的制订等等都围绕考试升学转。这种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突出选拔功能的“应试教育”的最大危害性是: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功能,注重和关心的是全体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代化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品质和特征,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它注重学生个性和个体潜能上的差异,注重全体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进步,气质类型的发展,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素质教育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人才结构的多样化、多层次,把学生当作主动发展的对象,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以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综合衡量学习质量和办学水平。如果他是一只鸟,就让他尽情歌唱,如果他是一朵花,就尽力散发花的芬芳。 二、两者教学内容的比较 “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简单说可以是考试内容,考什么学什么,它以书本知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浅谈 湖北省汉川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胡华玲 【摘要】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文章阐述了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绝大多数教师也是让学生按着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答案来回答,否则就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课堂氛围很不民主,其实质是不让学生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寻找不同答案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环境不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机械地接受,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发表不同的看法。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求答案,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培养和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

的每一个新发现、新问题,教师都要及时进行鼓励和启发,让学生敢想、会想。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催化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牛顿对落地苹果的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在化学中,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很多学生马上会回答:“中性。”但通过实验,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想的不一样呢,为什么这些盐溶液除了中性外,还有呈酸性或碱性的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去想,也愿意去探索新的知识。 3.巧设问题情境。“学起于喜思,思源于疑。”设疑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运用设疑,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科学研究、探索更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