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化学总结

药用植物化学总结
药用植物化学总结

第一章总论

1.药用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2.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及相对性

?有效成分:有生理活性,能治病的单体物质。

?无效成分:无生理活性,不能治病的成分。

注意:有效与无效是相对的

3.药用植物化学的研究意义

1).探讨天然药物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

2).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

3).降低原植物毒性,提高疗效

4).开辟新药源

5).为新化合物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

4.主要类型药用植物化学成分

1)糖及苷类

2)醌类化合物

3)苯丙素类化合物

4)黄酮类化合物

5)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

6)三萜类化合物

7)甾体类化合物

8)生物碱类化合物

5.主要生物合成的类型

1.醋酸-丙二酸(AA-MA)途径:脂肪酸类、酚类、蒽醌类

2. 甲戊二羟酸类(MV A)途径:萜类、甾类

3.桂皮酸(cinnamic acid pathway)及莽草酸(shikimic acid pathway)途径:苯丙素类、黄酮类

4.氨基酸(amino acid pathway)途径:→→生物碱

5.复合途径:复杂的化合物

(1)醋酸-丙二酸-莽草酸途径(AA-MA-SA)

(2)醋酸-丙二酸-甲羟戊酸途径(AA-MA-MV A)

(3)氨基酸-甲羟戊酸途径(A.A-MV A)

(4)氨基酸-醋酸-丙二酸(A.A-AA-MA)

(5)氨基酸-莽草酸途径(A.A-SA)

7.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

吡啶>水>乙腈>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己烷(石油醚)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8.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原则,目前最常用的溶剂。

选择溶剂的原则: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共存杂质的溶解度最小。

①水可以溶解: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②甲醇、乙醇、丙酮(与水任意比例混溶):苷类、生物碱、鞣质等。

③亲脂性有机溶剂可溶解:(与水不能任意混溶)挥发油、油脂、叶绿素、树脂、内酯、某些生物碱及一些苷元。

9.药用植物分离与精制的依据(5种差异:溶解度、两相分配比、吸附性、分子大小、解离程度)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结晶与沉淀法

1.结晶与重结晶

2.溶剂沉淀法

3.酸碱沉淀法

4.沉淀试剂沉淀法

5.盐析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常见的分离方法:液-液萃取法逆流分溶法(CC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气液分配色谱法(GC或GLC)液-液分配色谱法(LC或LLC)(三) 根据物质吸附性差异进行分离

吸附的类型:(10.吸附色谱法常用的吸附剂?)

物理吸附(physical adsorption):也称表面吸附,常见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吸附。

化学吸附(chemical adsorption):如黄酮、酚酸与碱性氧化铝。

半化学吸附(semi-chemical-adsorption):聚酰胺对黄酮、醌类的氢键吸附。

(四) 根据物质的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1.透析法:

2.超滤法:利用分子大小不同引起的扩散速度差异进行分离的。

3.超速离心法:利用溶质在超速离心作用下具有不同的沉降性或浮游性而分离。

4.凝胶过滤法:(也称分子筛过滤法、凝胶渗透色谱法) 利用凝胶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分子

筛滤过作用使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得以分离。

(五)根据物质的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层析

阳离子交换树脂:RSO3ˉH++ Na+ClˉRSO3ˉNa++ H+Clˉ

阴离子交换树脂:RN+OHˉ+ Na+ClˉRN+Clˉ+ Na+OHˉ

11.硅胶在正相分配色谱与吸附色谱中扮演的角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1)正相分配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成分)中硅胶吸水超过17%,不作吸附剂,只

作为载体。而吸附色谱中硅胶做吸附剂。

硅胶吸附原理:1)硅醇基与化合物形成氢键,2)硅醇基与水形成氢键,3)硅胶吸附的水分愈多,吸附其他化合物的能力愈弱。4) 吸水量超过17%,不能作为吸附剂了。5) 加热到100~110℃时即可除去水,恢复吸附活力,这一过程称为硅胶的活化。

12.化合物纯度判定方法

1.结晶均匀、一致。

2.熔点明确、敏锐(0.5~1.0℃)

3.TLC (PPC):三种以上不同展开剂展开,均呈现单一斑点。

4.HPLC 、GC 也可以用于化合物纯度的判断。

13.化合物结构鉴定的四大光谱

质谱(MS ) 紫外 — 可见光谱(UV -VIS ) 红外光谱(IR ) 核磁共振光谱(NMR )

第二章 糖及苷类

1.重要单糖的构型

2.典型二糖蔗糖的结构及特点

D-葡萄糖1α→2β-D-果糖,属非还原糖

3.植物多糖的种类,如何区分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重要的微生物多糖。 CH 2OH CHO CHO CH 3CHO CH 2OH O CHO CH 2OH D-木糖L-鼠李糖D-葡萄糖

D-果糖五碳醛糖甲基五碳醛糖六碳醛糖六碳酮糖H 2OH CHO CHO CH 3CHO CH 2OH O

CHO CH 2OH D-木糖L-鼠李糖D-葡萄糖D-果糖五碳醛糖甲基五碳醛糖六碳醛糖六碳酮糖

淀粉:通常由直链的糖淀粉和支链的胶淀粉组成,聚合度分别为300~500和3000

纤维素:由β(1-4)结合的葡聚糖,聚合度3000~10000

半纤维素:不溶于水能被稀碱溶出的酸性多糖的总称。包括木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等,也包含两种以上糖的杂多糖。

其它葡聚糖:高等植物、细菌、真菌和藻类中产生的其它类型葡聚糖。

果聚糖:如菊淀粉

树胶:如阿拉伯胶和西黄耆胶

黏液质和黏液胶:如果胶

药用植物学期末复习总结

上篇植物器官的显微结构第一、二章植物的细胞、组织 一、名词解释 1.质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有密切关系。质体可分为含色素和不含色素两种类型,含色素的有叶绿体、有色体两种,不含色素的有白色体。 2.后含物:一般是指细胞原生质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非生命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废弃物质,以成形或不成形的形式分布在细胞质或液泡内。 3.纹孔:指细胞壁形成时,次生壁在初生壁上不均匀地增厚,在很多地方留有一些没有增厚的呈凹陷孔状的结构。纹孔处只有胞间层和初生壁,没有次生壁,因此为较薄的区域。 4.气孔(器)及气孔轴式:(1)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两个保卫细胞凹入的一面是相对的,中间的孔隙为气孔,气孔连同周围的两个保卫细胞合称为气孔器。 (2)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与其周围的副卫细胞的排列方式称为气孔轴式,分为不定式、不等式、环式、直轴式、平轴式等多种。 5.皮孔:茎枝表面色浅直横或点状的突出物,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散的通道。 6.木质化:细胞壁在附加生长时增加较多的木质素而变的坚硬牢固,增加了支持力。 7.次生分生组织:由已经分化成熟的薄壁组织经过生理上和结构上的变化,重新恢复分生机能而形成的分生组织,包括木栓形成层和形成层。 8.晶鞘纤维:一束纤维的外侧包围着许多含草酸钙结晶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9.周皮:是一种复合组织,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三种不同组织构成,属于次生保护组织。 10.腺鳞:一种无柄或短柄的腺毛,其头部常由6到8个细胞组成,略呈扁球形,排列在同一平面上,称为腺鳞。 11.伴胞:是位于筛管分子旁边的一个近等长,两端尖,直径较小的薄壁细胞,和筛管相伴存在,称为伴胞。 12.辐射维管束:韧皮部和木质部交互间隔排列,呈辐射状并排成一圈,存在于被子植物根的初生构造中。 二、简答题 1.简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由细胞壁、原生质体、后含物及生理活性物质等4部分组成。 (1)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胞最外一层比较坚硬的部分,分为三层: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详见第5题)(2)原生质体是壁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主要包括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等,最主要的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3)后含物:细胞原生质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非生命物质,主要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和晶体等。 (4)生理活性物质:细胞会调节生理、生化反应的物质,主要包括维生素、植物激素、酶、抗生素和植物杀菌素等。 2.简述植物细胞内常见的后含物类型及各类型的形态特点。 常见后含物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和脂肪油,菊糖、晶体。 ①淀粉:以淀粉粒的形式贮存,多呈圆球形、卵圆形、长圆形或多面体等,其上可见脐点和层纹。常见的类型有单粒淀粉、复粒淀粉和半复粒淀粉3种,结构上有脐点和层纹。 ②蛋白质:一般以糊粉粒的状态存在于细胞质或液泡里,体积很小,常呈无定形的颗粒或结晶体。

药用植物学重点总结

药用植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1.被子植物特征??? (1)具有真正的花(2)胚珠包在子房内(3)双受精现象(4)孢子体高度发达 2.单双子叶的特征区别??? (1)根:双子叶为直根系,单子叶为须根系子 (2)茎:双子叶维管束环列具形成层,单叶维管束散生不具形成层 (3)叶:双子叶具网状脉,单子叶具平行脉 (4)花:双子叶5或4基数,单子叶3基数 (5)花粉粒:双子叶3个萌发孔,单子叶单个萌发孔 (6)胚:双子叶具两片子叶,单子叶具一片子叶 3. 花冠的类型??? (1)十字形花冠(2)蝶形花冠(3)唇形花冠(4)筒状花冠(5)舌状花冠 (6)漏斗状花冠(7)钟状花冠(8)坛状花冠(9)高脚碟形花冠(10)轮状花冠 4.雄蕊的类型??? (1)离生雄蕊(2)二强雄蕊(3)四强雄蕊(4)单体雄蕊(5)二体雄蕊(6)多体雄蕊(7)聚药雄蕊 5.无限花序??? (1)单花序:总状花序、穗状花序、柔荑花序、肉穗花序、伞房花序、伞形花序、 头状花序、隐头花序 (2)复花序:复总状花序、复穗状花序、复伞形花序、复伞房花序、复头状花序 6.有限花序??? 单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轮伞花序 7.浆果:由单心皮或合生心皮雌蕊发育而成,外果皮薄,中果皮和内果皮不易区分,肉质多汁,内含一至多粒种子。如葡萄、番茄、枸杞、茄 8.荚果:由单心皮发育形成,成熟时沿腹缝线和背缝线同时裂开成两片,为豆科植物所特有,如扁豆、绿豆、豌豆等 9.原叶体:蕨类植物孢子成熟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绿色叶状体,称原叶体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 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 冬虫夏草Cerdyceps sinensis(Berk)Sacc 银杏Ginkgo biloba L. 桑Morus alba L.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erum Thunb 牛膝Achyranthes bibentata B1. 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厚朴Magnolia offcinalis Rehd. et Wils. 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 决明Cassia tora L. 橘Citrus reticulate Blanco 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浅谈对药用植物的认识

浅谈对药用植物的认识 浅谈对药 用植物的 认识 [1**********]2 韦依 浅谈对药用植物的认识与作用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 分供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 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其药用部分各不相同, 全部入药的。 世界已知植物约有 27 万种。我国地域辽阔,从寒温带直到热带,地形复杂,气候 多样,是世界上植物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全国已知植物约有 25 700 种 ,其中 很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20世纪80 年代 ,我国曾经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资源调查 , 发现 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包括 383 科 ,2 309 属 ,11 146 种 ,其中藻、菌、地衣类低 等植物有 459 种 ,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类高等植物有 10 687 种。在这些药用植物 中 ,临床常用的植物药材有 700 多种 ,其中 300 多种以人工栽培为主 ,传统中药材的 80 %为野生资源[。有些药用植物为我国所特有 ,如人参、杜仲、银杏等。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 的历史。中国古代有关史料中曾有“伏羲尝百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 记载。虽都属于传说,但说明药用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是古代人类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 实践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的结果。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 《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秦汉时代最古的医方,其中记载的植物 类药有115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外国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也 相继传到中国。历代学者专门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 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就有252种。 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其中《经史证类 备急本草》,收集宋代以前的各家本草加以整理总结,收载植物类药达1100余种,有不 少现已佚失的本草资料赖此得以保存。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 多种。随着医药学和农业的发展,药用植物逐渐成为栽培植物。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已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等20余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隋代太医署下设“主药”、“药园师”等职务,专职掌管药用植物的栽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 已有《种植药法》、《种神芝》等药用植物栽培专书。到明代,《本草纲目》中载有栽培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重点整理

一、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内部构造,计量单位是微米 (1μm=10-6m) 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内部构造,计量单位是A, (1A=10-10m)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原生质体、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细胞壁三部分。 1、原生质体:是细胞内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质、细胞核、质体(叶绿体、 有色体、白色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1)细胞质 (2)细胞器:定义。 A、质体: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三种,注意其所含色素,有色体与色 素的区别。 B、线粒体:细胞的“动力工厂”。 C、液泡:植物细胞特有结构。细胞液非原生质体组成部分。 D、内质网:分光滑内质网和粗糙内质网(上有核糖体)。 E、高尔基体F:核糖体G:溶酶体 (3)细胞核: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四部分。 A、核膜:根据核膜有无,区分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 B、核液;C:核仁;D:染色质 2、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 (1)淀粉粒:具有脐点和层纹;有单粒、复粒、半复粒三种;加碘液显蓝紫色。 (2)糊粉粒:贮藏蛋白质;通常存在于种子中;加碘液显棕色或黄棕色。 (3)菊糖:果糖聚合而成,存在于菊科、桔梗科;不溶于乙醇,加α-萘酚,硫酸,显紫红色,并很快溶解。 (4)草酸钙结晶:方晶、针晶、砂晶、簇晶和柱晶。 (5)碳酸钙结晶:(钟乳体);如何区别草酸钙结晶和碳酸钙结晶。(加醋酸、稀盐酸溶解,有气泡产生。 3、细胞壁: (1)由中胶层、初生壁和次生壁组成,复合中层的概念。 (2)纹孔及纹孔对:由于次生壁不均匀增厚形成,有单纹孔、具缘纹孔、半缘纹孔三种。(3)细胞壁的特化:木质化、木栓化、角质化、粘液化和矿质化的特点及检识方法。

常见60种野生中草药

常见60种野生中草药 1、.曼陀罗(大喇叭花、狗核桃) 有毒,为镇静要药,可松弛肌肉,古代麻沸散和云南白药保险子主要成分,民间花、子、叶、根各有不同用法,分治不同疾病,子十粒嚼服可治疗失眠。 2.鬼针草(婆婆针) 嫩时可当菜吃,还算可口,据说对降低转氨酶效果很好。可疏散肝热。

3.苦菜(天香菜) 云南人称青菜为苦菜,其实图中的才是苦菜,古本草列为上品,可健胃益胆,抗肿瘤,很适合现代人。 4.葵菜(冬宛菜) 有野生和家种两种,《本经》列为上品,是食之有益于健康的蔬菜,现在大部分地区不知道食用。图为野生种,可通利五脏,根用以通利肾窍,叶以红糖为引,治疗疮肿外敷有效。

5.荨麻(蜇人草、咬人草) 药书或言有毒、或言小毒、或言大毒、或言剧毒。实际上,民间过去多作药用,现在多作蔬菜食用。其刺生时接触汗毛有刺痛感,煮汤或与鸡蛋煎味道都很可口。可治疗小儿风咳,风火牙痛等症。一患者云其根治疗荨麻疹有奇效。 6.龙葵(野海椒) 清热治肿瘤,也是常用野菜之一,有保肝、健胃、明目之功。

7.黄萢(黄桑葚) 黄萢,又名黄桑葚等。产于云南南部,广西,贵州南部等地区的野生果实。口感香甜可口,甜中有酸,酸中带香。是在山野里口渴采摘的上等野果果实味美,开胃,柔肝缓急,小儿食之良。 8.何首乌(隔山撬) 制用补养气血,气味平和,可常食用,生用解毒通便而不伤阴。苗有安神润血之功。

9.乌萢 果实和黄萢同功,叶和嫩尖以红糖为引煎服,治肝急水泻有奇效,并且没有副作用。 10.野薄荷 味道和作用和家种者相似,散风热,逐秽气,解鱼虾毒。

11.棕榈(棕树) 棕毛、花、根入药,性收涩,可以止血,但妇科白带用之更为对症。 12.灰灰菜(野灰菜) 一般不入药,古方用之制作冬灰,今少用,能清肺腑淤积。

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

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 摘要:通过这一学期公选课对药用植物简单的学习,对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药用植物的简要论述。 一、药用植物的概念 主要是指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也指某些全部、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入药的植物。药用植物种类繁多, 三、发展历史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的植物类药有115 种。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 植物类药就有252种。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 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多种。 1949年后,对 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引种栽培。编写出版了《中药志》、《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多种药物专著,收载的药用植物达5000多种, 三、药物分类 在中国古代,《神农本草经》把药物按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集注》中除沿用三品分类外,又创造了按药物属性分为草木部、果部、菜部、米谷部的方法。《本草纲目》中采用了自然属性分类法,将 所收药物分为16纲60类,并以生理生态条件为依据,将草类药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石草、苔类等。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分类系 统。 药用植物学按植物系统分类,则可反映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以利形态解剖和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常按药用部分分类,分为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类,便于药材特征的鉴别和掌握其栽培特点。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一、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研究内容:药用植物学是运用植物学的知识与方法来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包括其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任务:1.研究鉴定来自于植物的生药基源,确保来源的准确性 2.资源调查与文献考证,合理利用与保护药用植物资源 3.根据植物亲缘关系与新技术,寻找并扩大新药源 二、我国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 1.《神农本草经》——东汉,第一部有史料记载的本草著作,收载药 物365种,其中药用植物237种。 2.《新修本草》——唐代,李勣、苏敬,由官方颁布,习称“唐本草”, 世界古代首部药典,收载药物约850种,新增不少外来药用植物。 3.《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最著名古代本草著作,药物1892 种,附方11000余个,新增药物374种,全面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认、采、种、制、用药的经验。 4.2015版药典6月5日发布,12月1日起实施。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考小题) 1)植物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研究植物细胞的构造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不小于0.2μm,有效放大倍数一般不大于1600倍。光镜下看到的结构称为显微结构。要观察更细微的结构,则需要用电子显微

镜,包括扫描电镜或透射电镜,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超微结构或亚显微结构。 3)原生质体是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质、细胞核、质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等,是细胞的主要成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在这里进行。构成原生质体的物质基础是原生质,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与核酸为主的复合物。 4)液泡、质体、细胞壁是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三大结构特征。 5、植物细胞的后含物(通读、小题) 植物细胞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活动而产生各种非生命的物质,统称为后含物。后含物包括淀粉、菊糖、蛋白质、晶体等。 6)细胞壁是由原生质体分泌的非生活物质所构成,具有一定的坚韧性。细胞壁根据形成的先后和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为三层: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初生壁只生活细胞所有,许多植物细胞终生只有初生壁。次生壁并非所有细胞都有,为特化细胞所有。 7)次生壁形成时并不是均匀增厚的,初生壁完全没有次生壁覆盖的区域形成一个空隙,称为纹孔。一个纹孔由纹孔腔、纹孔膜组成。相邻的细胞壁其纹孔常成对地相互衔接,称为纹孔对。根据次生壁增厚情况不同,纹孔对有三种类型:单纹孔、具缘纹孔、半缘纹孔。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 1)植物的组织一般可分为:分生组织、基本组织、保护组织、分泌组织、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六类,后五类都是由分生组织分生 分化而来,所以又统称为成熟组织或永久组织。

《药用植物学》答案

《药用植物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 1.Moraceae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特征是 A黄酮类 B强心苷 C皂苷 D生物碱类 E酚类 2.马兜铃花的特征是 A花被管基部球形 B花被管顶端向一侧扩大 C花被管顶端3裂 D雄蕊12 E雄蕊6 3.具有单性花的科是 A马兜铃科 B蓼科 C小檗科 D葫芦科 E天南星科 4.具有托叶的科是 A豆科 B木兰科 C桑科 D罂粟科 E 蓼科 5.蓼科植物的特征是 A木本植物 B草本植物 C花两侧对称 D花辐射对称 E托叶形成鞘状 6.何首乌花的特征是 A花被外侧3片背部有翅 B花被5裂 C花被6裂 D花被外侧3片背部无翅 E花白色 7.百合科植物的果实是 A瘦果 B蒴果 C胞果 D浆果 E核果 8.商陆科植物的特征是: A单叶互生 B全缘 C单被花 D重被花 E子房上位9.Caryophyllaceae的特征是: A草本 B单叶 C复叶 D特立中央胎座 E中轴胎座10.为Campanulaceae的植物是 A太子参 B党参 C沙参 D华山参 E人参11.具有两侧对称花的科是 A毛茛科 B百合科 C豆科 D天南星科 E唇形科12.属于Ranunculaceae的属是 A天南星属 B乌头属 C铁线莲属 D百合属 E黄精属13.花两侧对称的科或属是 A乌头属 B唇形科 C百合科 D木兰属 E忍冬科14.沙参属的特征是 A有白色乳汁 B花钟形 C具心皮柄 D聚合果 E蒴果15.Paeoniaceae的特征是 A草本 B灌木 C雄蕊离心式发育 D具有花盘 E聚合果16.小檗科的特征是 A草本 B灌木 C聚合果 D单雌蕊 E单性花17.Araliaceae主要特征是 A含有皂苷类化合物 B常为木质藤本 C花单性 D雄花的雄蕊通常6 E伞形花序 18.Schisandra属的特征是 A藤本 B乔木 C单性花 D辐射对称花 E浆果19.具油细胞的科是 A罂粟科 B木兰科 C石竹科 D芸香科 E姜科 20.papaveraceae的特征是

药用植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1.定根和不定根凡有一定生长部位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在主根和主根所产生的侧根以外的部分,如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其着生位置不固定,故称不定根。块根和块茎 2.小鳞茎和鳞茎小鳞茎:有些植物在叶腋或花序处由腋芽或花芽形成小鳞茎。鳞茎:球形或扁球形,茎极度缩短称鳞茎盘,被肉质肥厚的鳞叶包围;顶端有顶芽,叶腋有腋芽,基部生不定根 3.单身复叶和复叶单身复叶单身复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复叶。其复叶中也有一个叶轴,但只有一个叶片,叶轴与小叶之间具有关节。如柑、橙等植物的叶。单身复叶可能是三出复叶中的两个侧生小叶退化,仅留一顶生小叶所形成。复叶每一叶柄上有两个以上的叶片叫做复叶。复叶的叶柄称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称小叶柄。由于叶片排列方式不同,复叶可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和三出复叶三类。 4.二强雄蕊和四强雄蕊四强雄蕊一朵花中具六枚离生雄蕊,两轮着生。外轮两枚花丝较短,内轮四枚花丝较长。这种四长二短的雄蕊称为四强雄蕊。如十字花科植物的雄蕊。 5.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无限花序又称总状类花序或向心花序,其开花的顺序是花轴下部的花先开,渐及上部,或由边缘开向中心,如油菜的总状花序。有限花序又称聚伞类花序或离心花序,它的特点与无限花序相反,花序中最顶点或最中心的花先开,渐及下边或周围,如番茄的聚伞花序6.荚果和角果角果:由2心皮合生的子房发育而成,内具假隔膜,种子生于假隔膜上,成熟时两侧腹缝线同时开裂,分为长角果和短角果。荚果;由单心皮发育而成,成熟时沿腹、背缝线同时开裂,为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7.圆锥花序和总状花序(圆锥花序:花序轴产生许多分枝,每一分枝各成一总状花序,整个花序似圆锥状,又称援助花序。总状花序:花序轴细长,其上着生许多花梗近等长的小花。) 8.隐头花序和头状花序(隐头花序:花序轴肉质膨大而下凹成中空的球状体,其凹陷的内壁上着生许多五梗的单性小花,顶端仅有1小孔与外界相通,如无花果。 9.聚合果与聚花果一朵花中有许多离生雌蕊,以后每一雌蕊形成一个小果,相聚在同一花托之上,称为聚合果,如白玉兰、莲、草莓的果。如果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果实的组成部分,这称为聚花果或称为花序果、复果,如桑、凤梨、无花果等植物的果。核果和坚果10.髓射线髓射线是茎中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也称初生射线,由基本分生组织产生。在次生生长中,其长度加长,形成部分次生结构。髓射线位于皮层和髓之间,有横向运输的作用,也是茎内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11.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其末端破裂,释放出的两个精子,一个与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的方法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资源调查内业工作。 熟悉: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资源的评价。 了解: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本背景资料 当今中药行业引用的数据资料基本是来源于20年前(第三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的统计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56种,其中属于中药物种的占主体。 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基础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中药行业的战术需求。 中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药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组织准备基本程序 制定并提交计划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调查准备会议→建立组织机构→讨论和审定技术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单位和部门职责→举办技术培训(含野外调查和自救生存练习)

物质准备(1) 收集资料:调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地图、生产规划、研究报告等资料。 动植物资料:区域生态系统、植被和植物群落以及动植物志等。 物质准备(2) 地图资料: 地形图、植被图、土壤图、农业和林业区划图。 野外物资: 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照度计、温湿度计、枝剪、标本架。 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技术方案→编写野外调查实施细则→编制各种记录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编制工作日程表。 确定取样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取样单位和取样方法,标准样方调查 1、线路调查 2、样地调查 常用样地调查取样方法:典型取样法、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取样法。 技术准备 “3S”技术调查法: 遥感(RS,remote sensing)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

药用植物学重点整理

原生质体:是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 细胞器:是细胞中具一定形态结构、成分和特定功能的微器官,包括质体、线粒体、液泡系、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核蛋白、和溶酶体等。 后含物:植物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贮藏物质、代谢中间产物以及废物等 纹孔对:纹孔是与次生壁伴生的结构,是次生壁沉积时留下的的孔状空隙,在这些区域仅有胞间层和初生壁而没有次生壁物质的积累。相邻细胞的纹孔常成对地相互衔接,称为纹孔对 周皮:由木栓形成层、木栓层和栓内层组成,通常在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及根加粗生长时形成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的一种次生保护组织。 分隔纤维:是一种细胞腔中生有菲薄横隔膜的纤维 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和砂晶 晶鞘纤维:由纤维束和含有晶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 分枝纤维:长梭形纤维顶端具有明显的分枝 分泌腔:由多数分泌细胞所形成的腔室,分泌物大多是挥发油贮存在腔室内,故又称油室 纹孔: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上未经次生增厚留下的薄壁部分。 植物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紧密结合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分生,薄壁,保护,机械,输导,分泌) 收组织。 维管束:维管束主要是由韧皮部与木质部组成的束状结构,贯穿于植物体内部,起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作用。 定根:直接或间接由胚根生长出来,有固定的生长部位。 不定根:非直接或间接由胚根形成,而是从茎、叶或其它部位长出,产生无一定位置。主根: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来的根是主根 直根系:主根明显,可与侧根分别开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即停止生长,在茎基的节上长出大小、长短相仿的不定根。匍匐茎:茎细长,平卧地面,节上生有不定根 平卧茎:茎细长,平卧地面,节上不生不定根。 完全叶: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这三部分的叶,叫做完全叶 不完全叶:不全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可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两部分,叫做不完全叶 叶鞘:托叶联合成鞘状,并包围于茎结的基部 单叶:在一个叶柄上只长一片叶片。 复叶:在一个叶柄上有两片或两片以上叶片的。 异形叶性:同一株植物具有不同叶形的现象 矩:萼筒或花冠筒一边向外突起成伸长的管状 雄蕊类型: 二强雄蕊:花中雄蕊4枚,其中2枚的花丝较长,2枚较短 四强雄蕊:花中雄蕊6枚,其中4枚的花丝较长,2枚较短, 单体雄蕊:花中所有雄蕊的花丝连合成一束,呈筒状,花药分离 二体雄蕊:花中雄蕊的花丝连合成2束多体雄蕊:花中雄蕊常多数,花丝连合成数束聚药雄蕊:雄蕊的花药连合成筒状,花丝分离, 子房位置: 子房上位或下位花:花托扁平或隆起,子房仅以底部和花托相连,花的其余部分都不和子房相连,花被、雄蕊均着生在子房下方的花托上。称为子房上位或称下位花。 子房下位或上位花:花托凹陷成各种形状,整个子房都与花托或花筒愈合在一起,花被和雄蕊着生子房的上方,称为子房下位或称上位花。 子房半下位:子房的下半部着生于凹陷的花托中并与花托愈合,上半部外露,称为子房半下位,这类花也叫周位花。 周位花:子房上位的花,其花托下陷,子房的底部仍与花托下陷的底部相连,花萼、花瓣着生在花托杯状边缘,这类花称为周位花, 花程式:采用简单的字母、符号及数字表示花各部分的组成、数目、排列方式以及相互关系的公式。 有限花序:在开花期间,花序轴的顶端继续向上生长,并不断长生心的花蕾,花由花序轴的基部向顶端依次开放,或由缩短膨大的花序轴边缘向中心依次开放 无限花序:在开花期间,花序轴的顶端或中心的花先开,因此花序轴不能继续向上生长,只能在顶花下方产生侧轴,侧轴又是顶花先开。 子实体:很多高等真菌在生殖时期形成有一定形状和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叫做子实体,子座:容纳子实体的菌丝褥座状结构,叫做子座。菌核:但在环境条件不良或繁殖的时候,有些真菌的菌丝密集成颜色深、质地坚硬的核 状体,叫做菌核种: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生物类群。 世代交替:无性世代衍生到有性世代,有性世代又衍生到无性世代交替循环的现象称世 代交替。 豆科1、草本、灌木、乔木或藤本;叶常互生,多为羽状或掌状复叶,多具托叶或叶枕。 2、花两性,花萼5裂,花瓣5,少合生,蝶形花冠,雄蕊多为10 枚,二体雄蕊,稀多数或 单体;心皮1,子房上位,边缘胎座,胚珠1至多数。3、荚果。 常见的药用植物有合欢、决明、皂荚、黄芪、甘草、槐角、苦参、补骨脂、密花豆(鸡 血藤)、葛(根)、胡卢巴、白扁豆、赤小豆、赤豆、柔枝槐(广豆根)等。 亚科主要特征 1、含羞草亚科:多为木本。叶一至二回羽状复叶;花辐射对称,萼片花瓣均为镊合状排 列,雄蕊多数。荚果。2、云实亚科(假蝶形花亚科):多为木本;叶为羽状复叶。花为 假蝶形花冠;雄蕊10枚分离。荚果。3、蝶形花亚科:木本或草本;羽状复叶或三出复 叶,稀为单叶。蝶形花冠,雄蕊10枚,二体雄蕊。荚果。 菊科1、草本,有的种类具乳汁或树脂道,叶互生,少对生或轮生。 2、花小,两性,常集成具总苞的头状花序,花冠管状、舌状同型或异型;花萼常退化呈 冠状毛、鳞片状;雄蕊5,花丝分离,贴生于花冠管上,聚药雄蕊,连成管状包在花柱 外面,子房下位,2心皮合生1室,1枚胚珠,基底胎座,柱头常2裂。3、连萼瘦果。 主要亚科及药用植物管状花亚科:头状花序的小花全为管状花,或边为舌状花,中心 为管状花;植物体无乳汁。舌状花亚科:头状花序的小花全为舌状花,植物具乳汁。 常用的药用植物菊花、红花、苍术、牛蒡、茵陈蒿、黄花蒿、青蒿、向日葵、蒲公英、 旋复花、大蓟、雪莲、金盏菊、苍耳 蔷薇科1、草本、灌木或乔木。单叶或复叶,常具托叶。2、花两性,辐射对称,花托突 起或下陷成杯状、壶状或浅盘状的花筒,花下位、周位或上位;萼裂片、花瓣常为5枚。 雄蕊多数;雌蕊有1至多个心皮,分离或连合;上位或下位子房。3、果实为核果、梨果、 蔷薇果、聚合蓇葖果。 常用的药用植物野蔷薇、桃、沙梨、玫瑰、月季、草莓、茅莓、低榆、梨、苹果、山楂、 杏、梅、李、珍珠梅、樱花、金樱子、郁李、稠李、榆叶梅。 根据花托、花筒、心皮数目、子房位置和果实类型分为四个亚科:蔷薇亚科、梨亚科、梅 亚科、绣线菊亚科。 绣线菊亚科:灌木,稀草本,单叶稀复叶,叶片全缘或有锯齿,常不具托叶或稀具托叶; 心皮1~5~12 ,离生或基部合生;子房上位,聚合蓇葖果苹果亚科:灌木或乔木, 单叶或复叶,常有托叶;心皮1~2或2~5,多数与杯状花托内壁连合;子房下位、半下 位,极稀上位,1~2或2~5室,果实成熟时为肉质的梨果或浆果状,蔷薇亚科:灌 木或草本,复叶,稀单叶,常有托叶;心皮常多数,离生,各具1~2悬垂或直立胚 珠;子房上位;果实成熟时为瘦果,着生在膨大肉质的花托内或在托上。 梨亚科:乔木或灌木,单叶,有托叶;心皮1,极稀2~5,子房上位,1室内含2悬垂 胚珠;果实为核果,成熟时肉质, 十字花科1、草本。叶互生,无托叶;2、两性花,辐射对称,多成总状花序。花萼、花 冠4,十字花冠,四强雄蕊。子房上位,2心皮,侧膜胎座,假隔膜分成2室。3、角果 (长角果或短角果)。 常见的药用植物有菘蓝,白芥、芥菜、油菜、萝卜、菥蓂、荠菜 姜科多年生草本,通常具有芳香,茎短,有匍匐的或块状的根茎,叶基部具有叶鞘;花 两性,两侧对称,花瓣3,下部合生成管;果实为蒴果,种子常具有假种皮。 禾本科1.多年生、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须根系。茎有节与节间,节间中空, 称为秆,圆筒形。节部居间分生组织生长分化,使节间伸长。单叶互生成2列, 由叶鞘、叶片和叶舌构成,有时具叶耳;叶片狭长线形,或披针形,具平行叶 脉,中脉显著。不具叶柄,通常不从叶鞘上脱落。花序顶生或侧生,多为圆锥 花序,或为总状、穗状花序。小穗是禾本科的典型特征,由颖片,小花和小穗 轴组成。通常两性,或单性与中性,由外稃和内稃包被着,小花多有2枚微小 的鳞被,雄蕊3或1~6枚,子房1室,含1胚珠;花柱通常2,稀1或3;柱 头多呈羽毛状。果为颖果,少数为囊果、浆果或坚果。 兰科1、多年生草本。叶常互生。 2、花两性,两侧对称,花序种种,花被片六枚,外轮3片称萼片(上萼片和侧萼片); 内轮侧生的2片称花瓣,中间1片称唇瓣,由于子房扭转(180)常居于下方。雄蕊与雌 蕊的花柱合生称合蕊柱,雄蕊常1枚生于蕊柱顶端,稀具2枚生于蕊柱两侧,花药通常 2室,药室中的花粉粒结合成花粉块。子房下位,花梗状,3心皮合生,侧膜胎座,1室, 胚珠微小,极多数,3、蒴果,种子微小,极多数,无胚乳。 常用的药用植物天麻、石斛、白及、手参、石仙桃、黑节草、羊耳兰。 木兰科1、木本。具油细胞,有香气;单叶互生,常全缘,托叶有或缺。具托叶者,早 落,留有托叶痕(环状)。2、花单生,两性,稀单性;花被片常九枚,每轮3片;雄蕊 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在伸长花托的下半部;心皮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在伸长花 托的上半部,稀轮列,每心皮含胚珠1~2。3、聚合蓇葖果或聚合浆果。 常见的药用植物厚朴、凹叶厚朴、望春花、玉兰、荷花玉兰、紫玉兰、天女花、山木兰、 辛夷、凹叶厚朴、八角、含笑、白兰花、五味子 毛茛科1、多年生草本,少数为攀援藤本。叶互生或基生,少数对生;叶为单叶或羽状 复叶,无托叶。2、花多为两性花,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萼片5或多数,有时花瓣状; 花瓣5或多数;雄蕊多数,心皮(雌蕊)多数,离生,雄蕊和雌蕊都呈螺旋状排列;子 房1室,胚珠1至多个。3、聚合蓇葖果或聚合瘦果,稀浆果(类叶升麻) 常用的药用植物毛茛、茴茴菜、威灵仙、转子莲、铁线莲、乌头、黄连、白头翁、唐松 草、大火草、翠雀、升麻、铁棒锤 1. 毛茛属、 2. 铁线莲属、 3. 黄连属、 4. 乌头属、 5. 白头翁属 6. 升麻属 马鞭草科1,具芳香草本,,灌木,有时为乔木,稀为藤蔓植物,有时具刺或棘 嫩枝常呈四方形。叶常对生,稀轮生或互生,无托叶。花常两性,左右对称, 很少辐射对称;花萼常宿存,结果时增大而呈现鲜艳色彩;花冠下部联合呈圆 柱形,上部4~5或更多裂,裂片全缘或下唇中间裂片边缘呈流苏状;雄蕊 (2)~ 4 ~(6),着生于花冠管上;花盘不显著,子房上位,由2或4~5心皮组成2~ 5室或因假隔膜分为4~10室,每室有 2胚珠或因假隔膜而为一胚珠。果实为 核果、蒴果或浆果状核果。 玄参科1、草本,少灌木或乔木,叶多对生, 2、花两性,两侧对称,成总状或聚伞花序;萼4—5裂,宿存;花冠4—5裂,多少二唇 形,雄蕊4枚,二强,少为2枚或5枚,着生在花冠上,花盘环状或一侧退化,子房上 位,2心皮,2室,中轴胎座,胚珠多数,花柱顶生 3、蒴果,种子多而细小 常见的植物有地黄(河南)、玄参(浙江)、胡黄连、阴行草、泡桐、婆婆纳等 唇形科1、多为草本,常含有挥发油,茎呈四方形,叶对生。 2、轮伞花序,常再集成总状或其他花序。花两性,两侧对称,花萼合生,通常5裂,宿 存,花冠唇形,通常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枚,二强雄蕊,常贴生在花冠管上, 雌蕊2心皮合生,子房上位,4深裂成假4室,花柱着生于4裂子房的基部。 3、果实为四枚小坚果 常见的药用植物有益母草、丹参、藿香、薄荷、留兰香、荆芥、白苏、紫苏、连钱草、 筋骨草、活血丹、韩信草、冬凌草、野芝麻、光紫黄芪。 1.双子叶植物次生结构的生长过程?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在已形成的初生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次生生长。次生生长由 次生分生组织的活动引发。由次生生长所形成的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所组成的结构,称 为次生结构。 原分生组织中的原形成层形成维管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和髓。其中中柱鞘和薄壁组 织形成维管形成层,中柱鞘形成木栓形成层。木栓形成层由木栓层和栓内层构成。维管 形成层则由维管射线,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构成。 维管形成层不断向侧方添加次生维管组织。木栓形成层在根的外围形成周皮。在次生维 管组织中, 形成了一些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群,称为维管射线。 2.植物生活史与植物进化的关系? (一)苔藓植物: 精子具鞭毛,受精离不开水;高等植物:合子先发育成胚;胚发育形成孢子体;不形成 种子;孢子萌发形成原丝体,原丝体上生成配子体;异型世代交替,配子体占优势,孢 子体劣势,寄生于配子体上。 (二)蕨类植物: 孢子减数分裂的异型世代交替。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微小,可独立生活。 (三)藻类植物:孢子减数分裂,具世代交替 (四)裸子植物: 具有颈卵器;能够产生种子,但其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孢子体发达,有强大的主根, 维管系统发达,具形成层和次生生长,多为针形、条形或鳞形,极少数为扁平的阔叶,胚珠 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无果皮包被。孢子叶大多聚生成球果状,称球花。配子体进一 步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形成花粉管,传粉时花粉直达胚珠.具有简单和裂生多胚现象. (五)被子植物: 孢子体进一步发达和分化,有合轴式分枝及阔叶,花由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4部分 组成。具雌蕊,形成果实.具有双受精现象. 配子体达到了最简单的程度,终生寄生在孢子体上。

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本文对三种药用植物地埂鼠尾草Salvia scapiformis、青灰叶下珠Phyllanthus glaucus Wall.和香桂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皮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性研究,运用波谱学技术、化学转化和量子力学计算等多种手段鉴定了75个化合物(6个化学转化产物),包括7个三萜、1个二萜、18个倍半萜、4个单萜、29个木脂素(9个倍半木脂素和2个二倍木脂素)、3个黄酮、2个甾体和11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22个(6个化学转化新产物)。部分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在体外模型中被评价。 地埂鼠尾草(S. scapiformis)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浙江、江西和台湾以及菲律宾等地。在我国地埂鼠尾草全草被称作“白补药”在民间使用,用于治疗咳嗽、咳血、外伤、创伤性出血、痢疾和疖病等。 鼠尾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在国内外被广泛的研究和报道,然而缺乏有关该植物的研究报道。我们首次对地埂鼠尾草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性研究,从其丙酮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37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9、17、25和36为新化合物。 倍半萜化合物1-9拥有不常见的△3-15,6-内酯结构片段,而且化合物4-9存在两个稳定的构象异构体,CD、X-单晶衍射、变温NMR、化学转化和量子力学的综合应用不仅阐明了他们的结构,还在化学转化过程中得到6个新化合物 11-16。化合物17为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该属植物鲜有该骨架化合物的报道。 化合物25和36通过GC色谱确定了糖的绝对构型,且化合物25苷元的绝对构型也通过酶水解得到阐明。体外细胞实验评价了化合物1-9和11-17对五种癌

最新药用植物学重点汇总

知识点***:熟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原生质体和非生命物质 知识点***:原生质体主要包括哪些部分? 细胞质、细胞核(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质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 知识点****: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大多存在于液泡中 知识点***: 1)后含物为什么是生药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后含物种类很多,其形态和性质往往随物种的不同而异,因而后含物是生药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2)淀粉粒类型和典型植物 单粒淀粉、复粒淀粉、半复粒淀粉 知识点****:草酸钙结晶类型和典型生药 单晶、针晶、簇晶、砂晶、柱晶 知识点***: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特征有哪些? 液泡、质体、细胞壁 知识点****:如何观察特化的细胞壁 知识点*:农业上常利用减数分裂的特性进行农作物品种间的杂交来培育新品种。 知识点*:可以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获得新植株或代谢产物,也可以通过将优良性状的目的基因或次生代谢产物关键酶基因转入植物细胞,获得优良品系或高含量的药用成分。 知识点**:植物组织的概念 来源、功能相同,形态构造相似,彼此密切联系的细胞群 知识点***:熟悉植物保护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初生保护组织(表皮):通常不含叶绿体,外壁常角质化,并在表面形成连续的角质层,防止水分散失 次生保护组织(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 知识点***:熟悉植物分泌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外部分泌组织、内部分泌组织 知识点***:熟悉植物机械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厚角组织、厚壁组织

知识点***:熟悉植物输导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管胞和导管、筛管、伴胞和筛胞 知识点**:熟悉植物维管束类型 知识点***:植物的器官分哪几部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知识点**:植物根的特性 植物体生长在地下的营养器官,具有向地向湿和背光的特性,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根进入植株各个部分 知识点***:根的概念区分 主根和侧根,定根和不定根,直根系和须根系 知识点***:变态根的类型及典型药材 贮藏根:圆锥状:白芷、桔梗 圆柱状:菘蓝、丹参 圆球状:芜菁 块根:何首乌、天门冬 支柱根:薏苡、玉米、甘蔗 攀援根:常春藤 气生根:石斛、榕树 呼吸根:水松、红树 水生根:浮萍、睡莲 寄生根:菟丝子、桑寄生 知识点***:茎的外部形态 通常呈圆柱形,也有一些呈方形,三棱形,扁平形,一般为实心,也有空心,茎上生叶的部分称节,两节之间的部分为节间,茎顶端和节处叶腋都生有芽。 知识点***:茎上用于鉴别物种、生长年龄的特征 叶痕、托叶痕、芽鳞、皮孔 知识点***:茎的本质特征及与根的区别 茎上有节和节间 地下茎和根类似,但其上有节和节间,并具有退化鳞叶及顶芽、侧芽等,可与根区别 知识点***:变态茎中典型的药材 根茎:白茅、人参、三七 块茎:半夏、天麻 球茎:慈菇 鳞茎:百合、贝母、洋葱

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药用植物学》 主讲教师:石福臣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2、列举5种属于裸子植物的药用植物,阐述其主要识别特征及野生及栽培现状 3、列举5种属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分析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4、列举5种属于草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说明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5、列举3种属于木本单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描述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6、在唇形科和玄参科中各列举2种药用植物,比较分析其分类学特征和各自资源分 布状况 7、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变态根在药用植物环境适应中的意义 8、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蔷薇科内各亚科间在特征上的演化规律 9、列举5种豆科药用植物,分别阐述其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国内资源状况 10、列举5种百合科药用植物,分析其形态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阐述各自的 资源状况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天然药化(药用植物化学)复习

药用植物化学总结 总论 1.药用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2.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及相对性 有效成分:有生理活性,能治病的单体物质。 无效成分:无生理活性,不能治病的成分。 (注意:有效与无效是相对的) 有效部位:具有生理活性的群体物质。 有毒成分:能致病的成分叫有毒成分。 3.药用植物化学的研究意义 1、探讨天然药物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 2、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 3、降低原植物毒性,提高疗效 4、开辟新药源 5、为新化合物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 4.主要类型药用植物化学成分 1、糖及苷类 2、醌类化合物 3、苯丙素类化合物 4、黄酮类化合物 5、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 6、三萜类化合物 7、甾体类化合物 8、生物碱类化合物 第二章提取分离 1.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 水、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其极性大小如下: 吡啶>水>乙腈>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己烷(石油醚)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一、提取 1、选择溶剂的原则: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共存杂质的溶解度最小。 2、常用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水可以溶解: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②亲水性有机溶剂可溶解(与水混溶): 甲醇、乙醇、丙酮(与水任意比例混溶):苷类、生物碱、鞣质等。 特点:介电常数较大,水溶性较大 对植物细胞穿透能力较

对许多成分的溶解性能好,提取完全 毒性低,价格便宜,回收方便。 乙醇提取天然产物成分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③亲脂性有机溶剂可溶解(与水不能任意混溶): 石油醚或汽油:油脂、蜡、叶绿素、挥发油、游离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 氯仿或乙酸乙酯:游离的生物碱、有机酸、黄酮、香豆素等苷元 特点:沸点低,浓缩回收方便, 易燃,有毒,价贵,设备要求较高, 穿透药材组织的能力较差, 有局限性。 3、溶剂提取的方法: ⑴溶剂提取法 ①水作溶剂: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 ②有机溶剂: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⑵其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常用于挥发油)、升华法、CO2-SFE、超声提取方法、微波辅助提取方法。 浸渍法:含淀粉、树胶。果胶。粘液质成分多的。含挥发油的。遇热不稳定易分解的。 渗漉法-适宜对热不稳定且易分解成分。提取效率最高 煎煮法-不适宜对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加热 回流法、连续回流法-不适用对热不稳定成分。 4、影响因素:药材的粉碎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 二、分离 1、药用植物分离与精制的依据 五种差异:溶解度、两相分配比、吸附性、分子大小、解离程度 常用方法: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结晶法、透析法、分馏法 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系统溶剂分离法、结晶法、沉淀法、盐析法、 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两相溶剂萃取法 3)根据物质吸附性差异进行分离—色谱法 4)根据物质各成分非典差异进行分离—分馏法 5)根据物质分子大小以及通过透析膜差异进行分离—透析法 2、沉淀法-试剂沉淀法 ①生物碱沉淀试剂:生物碱 ②雷氏铵盐:水溶性季铵盐 ③胆甾醇:甾体皂苷 ⑤明胶、蛋白:鞣质 ⑥水提醇沉法:多糖、蛋白质、淀粉、粘液质、树胶(逐级) ⑦醇提水沉法:树脂、油脂、叶绿素 3、两相溶剂萃取法原理:分离因子β=A/B β》100 一次 100 》β 》10 10~12次 β 《2 100次以上 β =1 无法分离 4、结晶法溶剂的选择:溶解度热使大,冷时小。(热大冷小) 三、色谱法:液-固色谱(固体吸附剂、液体流动相)、又称层析法 1)按原理不同: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滤过色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