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对其的护理

妇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对其的护理
妇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对其的护理

女性抑郁症病人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护理

女性抑郁症病人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护理 女性病人在心理社会应激与认知方面的能力均低于男性,且女性具有特异的性格特征。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价值感低,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思维缓慢甚至虚无,罪恶妄想;回避社交场合,退缩、孤独,是以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为基本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RSHWHO渡氧专项脑细胞修复工程,针对“脑细胞疲劳、失眠、焦虑”的,集合六个国家(法国、中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科研成果,锁定了影响脑疲劳、神经紧张、抑郁、焦虑、失眠的脑部核心要素,富含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其中活性成分54项,含生物活性的十缩氨基酸,对压力症状缓解功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上得到证实,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需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改善患者日常状况。 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随着对认识的提高,住院病人的比例近年来大幅度提高,病人住院期间的各种意外亦时有发生。住院病人的治疗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但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对帮助病人顺利完成各种治疗、减轻抑郁情绪、消除消极意念和行为、增强生活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防止疾病复发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心理护理存在着专业化不强、缺乏针对性、策略欠恰当等问题。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状的不同程度、不同的疾病阶段与类型以及病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实施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实例:我科一位40岁的性格内向的女性病人,初中文化,平时寡言少语,因情感极度低落,思维内容障碍而入院,护士在与的交流中得知其丈夫事业心强,平时很少陪伴妻子,妻子长期在家,寂寞孤独,数年后,逐渐感到失去了自我,缺乏自信、低自尊、低价值感,甚至认为丈夫有抛弃她的思想,因而产生了严重的忧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进行了心理护理:其一,加强了与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其二,在与的多次交流中,护理人员向指出了负向想法的根源是由于生活的空虚,目标的缺乏而逐渐导致了低自尊、低价值感,缺乏自信。 RSHWHO渡氧提出了脑营养平衡学说:

护理毕业论文_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_正文

护理毕业论文_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_正文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对68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的体会。方法:对68例前来我院进行诊疗的糖尿病患者行治疗前的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心理护理指导。结果:68例糖尿病患者通过心理护理指导后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占胜疾病的信心。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和维持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分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1 绪论 目前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糖尿病是内科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可引发各种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各种不良心理状态,给予正确对的心理护理,使其缓解不良情绪,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免疫力,促进血糖标准,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来我院治疗的大约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 临床资料 2010年3——11月在我科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约68例,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85岁,平均年龄66岁。大多数患者为复发,少数为初发。 3 心理分析 3.1 悲观、自责、内疚 此类心态多数发年在中青年患者身上,经过多次检查确诊后,患者逐渐接受患病事实,但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需终身服药时会情绪悲观,消极厌世,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拮据。害怕因需要照顾给家庭带来困扰而感到自责、内疚。而他们又正处于学习、创业、的大好时光,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empirenews.page--]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

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09-06-17T16:36:35.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11月第21期供稿作者:门丽华刘波 [导读] 如何使老年人在住院期间得到良好的心理护理,是摆在我们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门丽华刘波(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 154100)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21-0089-02 【关键词】护理 现在老年病人增多,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有很大影响,如何使老年人在住院期间得到良好的心理护理,是摆在我们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1.内科老年病人,由于认识及感知能力的减退,使一部分老年病人产生猜疑心理,他们常因眼.耳朵不灵,对任何的言语.表情.行为都变得多疑,甚至猜想自己的病情如何严重。 2.一些阅历较深的老年病人,在焦虑与恐惧的基础上产生不信任心理,怀疑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诊断,对治疗不信任,对护理更是挑三捡四,使护理工作实施起来很困难。 3.内科老年病人,由于体弱多病,多数又都是慢性病,有的 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给病人带来了很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很多老年人病人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表现为焦虑,沮丧,失去信心,如果久治不愈或效果不明显,便会焦虑不安,甚至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即将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4.内科老年病人由于长期住院治疗,经济上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又怕拖累儿女,所以对治疗疾病产生厌倦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对未来不抱有希望。 根据以上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个人对此做出如下护理措施,来帮助老年人走出“心理疾病”的阴影。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1).老年人经历了坎坷人生,自强不息的老人很多,又由于长期患病使他们自我调节功能下降,往往对疾病转归失去信心,因此,在护理上要注意耐心疏导,可结合病人的病情和症状通俗易懂,调整心理平衡,也可以请同种病人治愈的病友,向他们讲他们的切身体会,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疾病尽快恢复,早日康复出院。 (2).针对老人的心理特点与疾病的不同,护理时应善于掌握病人的气质类型.性别.性格特点,对不同的病人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的人说话一定要掌握技巧,对有知识的老年病人要多讲解医学知识,对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病人要浅显易懂,应该注意语言和善,态度和蔼,使病人知道我们掌握他们的病情,关心他 的疾苦,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3).改善老人的消极心理,控制不良情绪,让他们懂得情绪对恢复疾病的重要性,并举出实例现身说教,使他们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综上所述,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老年病人在获得疾病的转归中,得到最好的护理和治疗,使老年病人在经历人生不幸的同时,得到护理人员精心护理,轻松愉快的面对疾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早日恢复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第一窗口,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时间最早,人数最广泛,病种类型最多的部门。大部分门诊患者都处刚进入患者角色,行为退化,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恐惧.紧张等。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确诊,达到最佳治疗。做好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改善护患关系,保持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进行诊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针对门诊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寻找对策。 1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1.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由于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猛,缺乏思想准备,来就诊时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惊慌,急躁,易怒。希望医务人员最好的,技术过硬,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能马上缓解或解除自己的痛苦。 1.2慢性患者的心理特点慢性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到处求医,服药杂,多,疗效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患者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表现为对好的建议或指导多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情绪低落,心情郁闷。 1.3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外科患者以外伤,急诊为多,大都需要手术治疗。其心理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焦虑的心态,在心理上还没能完全接受”患者”这个现实,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医生,护士发生口角。 1.4初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初诊患者对医院的环境陌生,患者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大,科室和专业又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2 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是体现医院对患者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与患者交谈时要正视患者,专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让其感觉到你是值得信赖的,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敬.绝不能敷衍患者及恐下患者。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作为一个称职的医护人员,常常要做到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这句话常记心中。同时在做病情介绍时尽量不要用医术语,要用患者能听懂的语句来描述。这样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其次,要重视患者的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样就能使患者避免窘境,从而得到患者信任。

内科病人心理护理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摘要:本文以作者实际经验为材料,介绍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并给出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关键字: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

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直接接待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和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的场所,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时间最早,人数最广泛的部门。医疗质量的高低,服务态度的优劣,不仅影响医院医疗工作和医疗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医院的信誉。门诊病人以数量多、流动性大,相对停留时间较短为特点。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以疼痛为主症,如急慢性咽喉疾病、鼻疖肿、鼻出血、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病症。中医理论多认为是与“上火”有关。所以在耳鼻喉科就诊的人群多有心烦气燥的表现,情绪波动大,发生矛盾的机率也高。多数容易发生医患、护患、患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造成就医人群中的紧张气氛,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创造平和有序的就诊环境,就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情绪表现而引发的心理反应,分析原因,作出判断,寻找对策,妥善解决。本文结合门诊耳鼻喉科病人就诊时间的心理反应特点分析探讨耳鼻喉科门诊就医群体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以取得心理护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1 门诊耳鼻喉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1.1初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病人对医院的就医环境陌生,就医环节流程不熟悉,常发生“一排、二等、三跑路”的现象。尤其是耳鼻咽喉科急危重症病人多,①急诊病人病情急,来势猛,缺乏思想准备,病人多有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的表现,医患、护患、病人与病人之间易发生矛盾,造成就医

人群气氛紧张,就医协调管理困难;

②极度痛苦:尤其是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或者是气道异物所造成的气道阻塞的病人,窒息感明显,致使有濒死的恐怖感,此种病人的突出表现是惊恐万状,急噪易怒;③恐惧不安:鼻衄的发生多具突然发作,来势汹涌的特点。病人往往无思想准备,特别是幼儿,看见出血即表现害怕哭闹,精神高度紧张、惊慌,随着出血量及出血次数增加,病人由紧张发展为恐惧,故来诊时多为面色苍白甚至虚脱,幼儿患者则大声哭闹,家属着急,惊慌失措。④择优心理明显:希望就诊时医护人员是最好的,技术是最过硬的,服务是最优秀的,能马上缓解或解除自己的痛苦,期望值过高,一旦要求不能马上实现就怒气冲天。 1.2药到病除、急于求成的心理特点 门诊患者大多都对疗效有一定疑虑,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2]。 许多慢性病患者到处求医,服药杂、多,疗效不明显,到门诊复诊希望碰到最好的医师,获得最好最新的诊治方法,及早根治病患。①普遍存在失望、悲观、消极、自卑的心理状态。②由他人推荐或经媒体信息来医院就诊,抱着一线希望,对诊断、治疗总是满腹疑虑,对用药和治疗都存有戒心。③对正确的治疗及康复均无信心,对好的建议或指导多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情绪低落、心情郁闷。 1.3专科检查治疗病人的心理特点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摘要】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的临床护理质量,优化医院的就诊环境,近年来针对性地分析门诊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采取对策,解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隐患,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满足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需求。【关键词】门诊;心理反应;对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人员从服务角度认识到,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而医院的门诊更是面向社会、患者,并直接为社会人群进行医学和保健的窗口。门诊接受各种疾病类型的患者,不同疾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要求的前提下,可出现各种与疾病相关和不相关的心理反应,门诊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和理解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样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有利于门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帮助了解人们心理特征的形成及其变化,在门诊医疗护理工作中有着积极的作用。门诊工作特点本身是全天候服务的窗口,来自多个阶层的众多患者,由于患者所患疾病种类的不同及患者面对的疼痛忍受能力差别等,患者的心理因素变化也不完全一样,通过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观察,部分患者存在复合负性心理,主要表现有怀疑、猜疑、焦虑、抑郁等。11猜疑、紧张不安整个就诊过程中,患者往往心有顾虑,与当今社会人情网有一定的关系,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看病要找熟人,一旦没有熟人,几次复诊没有明确诊断,产生怀疑心理;担心辅助检查如多次抽血,拍光片,特殊检查,如各种造影、穿刺等会伤害身体,因而显

得惊慌和不安。同时,中医的治疗有针对慢性病的特色中医方案,但有些顽固性的慢性病,单纯使用中药不能治愈,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开展,需要增加新项目的治疗检查,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做实验的,产生猜疑和怀疑,对医务人员不信任。12期待性焦虑门诊患者在短时间内期望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到就诊地后,常表现为坐卧不宁或来回踱步,不断询问就诊的号码,围观医生诊疗等,遇到和自己疾病相似的患者,便急于知道其诊疗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疗过程,以探听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他们共同的心理愿望是迫切希望得到认真细致的检查及准确度诊断,希望看病后药到病除,花最少的钱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一旦检查内容多、时间长,就会产生焦虑情绪。13抑郁主要是久治不愈、经济条件差不能够入院治疗的患者。由于长期经受疾病的折磨,身心痛苦、对治疗丧失了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主要表现是淡漠、寡言少语、愁容满面、不愿与人交谈。2门诊患者心理因素改变的对策21加强健康指导和防病治病宣传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使门诊患者一进医院就能主动了解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并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一些顾虑合理解决,以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因此我们门诊工作优化对策,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了辨证施护、辨证施养、辨证施膳,定期进行门诊患者健康讲座,体现了中医健康保健的创新之路。22以人为本,取得患者的信任门诊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和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修养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常可迅速传播, 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 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重要临床特点是其具有传染性, 因而往往造成病人的心理反应错综复杂、心理压力较大。在传染病的临床疗工作中, 心理护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传染病病人除具有一般内科病人的心理特征外, 还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下面我主要介绍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 一、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1、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首次患病且确诊病情的病人。乙肝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情绪。主要与乙肝的传染性有关。有些患者不理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患者感到自己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恐惧心理。有些患者担心疾病的治疗,预后和转归以及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常常表现出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此时期病人比较敏感, 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均影响病人的情绪。(举例) 2、不安全感、多疑心理有些传染病病人在住院期间害怕再染上其他传染病, 因而在病室内过分小心谨慎, 过分疑虑, 不敢活动, 不敢接触病室内的各种物品。(举例) 3、孤独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住院病人。由于传染病室对病人实施严格隔离, 住院病人的动常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之严格的探视、陪侍制度, 病人不能经常与家人和朋友见面,病人之间因病种的不同也不能相互来往。这样, 病人往往感到生活单调乏味、精神空虚无聊, 因而产生孤独感。(举例) 4、急躁、担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慢性传染病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病情易反复、情绪易波动, 甚至性格发生改变。病情反复时情绪难以控制, 或消沉哭闹, 甚至不配合治疗, 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举例) 5、悲观、绝望心理这种心理多见于病程长、病情重、经济条件差的病人。18--30岁的青年患者也有悲观绝望的情绪。未婚青年担心由于乙肝的传染,影响个人问题的解决;已婚青年担心婚后的幸福及家庭的破裂。由于病痛长期折磨, 经济难以承受, 造成思想负担沉重, 终日烦躁不安, 情绪不稳定从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举例) 6、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出院病人。传染病人出院时仍担心有传染性, 出院后会传染给亲人和朋友, 更担心因患过传染病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 此时病人心理复杂, 表现为忧虑不安, 过多询问。(举例) 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行为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使病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得到改善而达到治疗目的。心理护理对传染病病人的治疗过程及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是传染科护士必须掌握的学科。 1、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对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情绪变化要掌握、理解、同情, 细心观察病人心理变化的各种因素, 要针对病人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接触病人, 细致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及行为或与病人交谈,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阅读病历, 了解病人症状及治疗情况、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等, 此外还可向家属了解病人提出哪些问题及要求, 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然后把看到的听到的、观察到的, 能反映病人精神状态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推理, 从而准确地分析了解病人的真实心理。 2、注重语言修养语言可以治病, 也可以致病, 甚至致命。关心体贴患者乙肝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因此,护士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亲切的口吻、

62例自杀倾向女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62例自杀倾向女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目的对有自杀倾向患者特有的心理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稳定患者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及早康复。方法对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62例自杀倾向女性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并严格交接班、创造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配合、加强护理宣教、合理使用心理疗法。结果62例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未发生1例并发症,没有患者出现再次轻生。1例患者因患抑郁症转院,1例患者出院时仍处于痛苦中,其余60例患者均情绪稳定。结论心理康复是身体健康的枢纽,对有自杀倾向女性患者应从精神和心理给予支持,心理护理应贯穿于基础护理的始终,减轻她们心理压力和痛苦,是彻底治愈疾病的关键。 标签:自杀倾向;女性患者;心理护理 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科共接诊自杀倾向女性患者62例,我们发现根据此类患者特有的心理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稳定患者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及早康复有较好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急診科共接诊自杀倾向女性患者62例,其中口服药物者12例,过量饮酒29例(合并中期妊娠1例),割腕1例,饮酒合并服药2例,口服有机磷农药者19例;年龄19~42岁,21~30岁有35例;职业:农民25例,学生9例,在职者17例,无业者11例;婚姻:已婚37例,未婚22例,离异/丧偶3例。多由于一时冲动,想吓唬他人;有1例为抑郁症患者;也有绝望无助的,一心求死者。 2心理特征 患者群体均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女性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如行经期、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每一阶段的生理变化均伴随相应的心理活动的改变。常常变现为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易出现悲伤和忧愁,甚至变现出强烈的自杀倾向。特殊的生理变化造成了女性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性意识相关方面有羞怯心理,如患病后无法向亲友倾诉、就诊常感到难以启齿,造成过重心理负担;在意志过程方面对痛苦的忍耐性差,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及猜疑等负面心理状态;当出现过于突然、过于强烈和过于持久的心理应激时,易引起心理防卫机制的失调,甚至出现强烈的自我否定意识,出现自杀倾向[1]。自杀倾向者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①矛盾心理,②偏差认知,③冲动行为,④人际关系失调,⑤死亡概念模糊,具体可分为:悲观、绝望型;恐惧、紧张型;孤独、羞愧型[2]。 3心理护理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情绪变化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此,了解病人心理特征,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不良情绪,对提高诊疗效果、减少病人痛苦、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患者康复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门诊病人尚未完全进入“病人”角色,往往存在“急躁、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故对门诊病人的护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谈谈本人从事门诊护理工作的体会。 1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 1.1门诊病人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确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他们通常需要及时的获得病情信息,因此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医生和护士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对患者及家属可产生直接的影响。初次就诊的门诊病患者会有一定的陌生复杂心理,病人来到医院对陌生的就诊环境常感到困惑和茫然,迫切希望护理人员能适时引导。来院就诊者希望对自己所患病痛得到合理的诊治。需要更多了解所患病症前因后果,治疗的确切效果和不良反应。 1.2门诊病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格外突出,表现为紧张烦躁、抑郁不安、容易激惹,有些甚至兼有明显的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患者因病常处在情绪易激惹状态,常因小事与人争执。除了就诊时的焦虑心理还往往表现为抗拒与依赖赖的用药心理。由于受到“病弱需进补”理论的影响,病患常常要求医生开些含有人参等补气养血成分的药物,对

患者中最多见的这种盲目求补的依赖用药心理,医护人员要指出其危害性,必要时可做适宜的行为阻断。 1.3大多数门诊就诊病人刚进入“病人”角色,行为退化、感情幼稚、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希望得到医生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期确诊断,了解到最佳治疗方案,并有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的心理。 2 门诊病人心理护理措施 门诊护士需要积极主动的观察病情,寻查病因,实施治疗,了解思想,接受建议,征询需求。然而,门诊病人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各自的习惯和爱好,心理需求则不尽相同,对病人的外部心理观察是我们门诊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 为进一步探讨门诊病人的心理,做好有针对性的护理,应制定下列措施: 2.1挂号室及住院处是门诊的窗口,我们要热情相接,礼貌相待,在其挂号、候诊、就诊、治疗、划价、收费、取药等过程中,用我们的言行去赢得真诚的信任和融洽的感情,做到认真解答病人就诊时的置疑,对老人、儿童、残疾、文盲、农村患者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必要的指导,解决他们就诊时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 2.2治疗室是一般实施治疗的地方,我们应“细”字当头,认真“三查七对”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介绍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利用墙报、板报等宣传手段介绍有关卫生预防常识,使患者能在心理上感到主动的配合及自我保健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面,对幼儿应多给予疏导,注意

门诊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门诊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21T14:59:13.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3期供稿作者:周孟英[导读] 医院门诊是大量病员就诊的场所, 病员接触医护人员的第一线。 周孟英(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四川德阳 618000)【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298-01 医院门诊是大量病员就诊的场所, 病员接触医护人员的第一线。门诊也是医院的窗口单位,展现了医院服务质量与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形象以及经济效益。由于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门诊也是医患矛盾的多发点。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门诊护士不但要掌握高超的护理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心理学知识,并将其发挥到门诊护理工作中,把握好患者的心 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由于病员所患疾病不同, 病员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家庭情况、工作性质、经济状况等各有差异,这些情况都会使病员产不同的心理,常见的心理状态有: 1.1 陌生、恐惧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就诊的患者,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对医生护士的业务水平持怀疑的态度,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 1.2 焦虑、烦躁的心态 病人在一系列诊疗过程中,由于科室和专业的细化,常常要往返多个部门和诊室。门诊患者一般都有求治心切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尽早明确诊断的心理。如多次往返,焦急烦燥甚至情绪失控,极易引发医患间的冲突,甚至酿成恶性事件的现象不胜枚举。 1.3 期望药到病除的心理 门诊患者大多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大多数患者都希望为自己诊疗的医生都是医术精湛的专家,医生的诊疗及时准确立即见效;对护士打针输液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明确诊断。 1.4 心存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非典”时期树立的“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淡化,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就诊时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又对医生的能力心存疑虑。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正确诊疗,对自己患病经过的叙述总担心有遗漏,而误导了医生的诊断,若医生不耐心倾听,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心理。尤其是一些有难言之痛的患者,叙述病情遮遮掩掩,而后又叮咛医生保密,希望医生对自己的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1.5 消费心理 每个患者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既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但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物不理解,总担心自己被“宰”;有些病人排队挂号、候诊很长时间,总希望医生能做详细检查,甚至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检查,开“好药”,误认为便宜药不管用。 2、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其实还有很多,比如紧张,抑郁,自控能力下降,依赖心理强等特点,因此, 医护人员在门诊工作中: 2.1 对急诊病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运用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这种医患关系,对诊疗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诊冶效果。 2.2 对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对慢性病人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2.3 对恐惧心理 我们应针对患者疾病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对患者和家属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者鼓励患者看到治愈的希望,对于预后差的应安慰,给予心理支持,能正确面对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治疗的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语言告诉家属“医院会尽最大努力为病员服务”。患者检查和治疗时,应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治疗要达到的目的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以诚恳态度告诉患者及家属“我们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所受的痛苦”,帮助患者及家属减少恐惧感。 2.4 对怀疑和不信任心理的患者 对由于与自己查阅的资料有差异而引起的对治疗方案怀疑不信任者,我们要向患者解释个体存在着差异,治疗要因人而异,而书籍上的治疗是针对大多数人的一般治疗,并加以分析,对由于医务人员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我们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患的信任,因医疗条件有限,可通过提高我们的医疗诊断水平和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优质服务来增强患者的信任。 总之,为了给病员就诊创造一个良好的就诊环境,在工作中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病人产生安全感。而且必须努力观查掌握和研究就诊病员的各种心理, 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与病员沟通交流, 以良好的职业道德, 优良诊疗技术, 热情而周全的服务,以满足病员的心理需求, 尽量消除使病员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 无疑对提高治疗效果, 保障人们身心健康, 减少医患纠纷, 创建精神文明和创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湖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业余)毕业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

护理_心理学案例

1、肿瘤化疗病人的临床心理护理案例 案例一 课程:护理心理学 主题:癌症术后化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学习目标: 1、能够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正确的心理评估。 2、能够找出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心理护理诊断。 3、能够制定出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 案例题目:话疗 第一幕 2007年5月10日上午,一位穿着很宽松的上衣、气质不凡的中年女性,独自一人从容地走进肿瘤内科的护士站,有条不紊地办理住院手续,进行乳腺癌根治术的首次化疗。在护士忙碌的时候,她平静地坐在一边,等待着护士接待。张女士,47岁,现住抚顺市,大学毕业后在抚顺石油研究所从事了加余年石油研究工作。已婚,丈夫在某工厂做管理工作,45岁。张女士与丈夫感情比较好,但在术后化疗问题上产生争议:丈夫考虑化疗痛苦,还不一定有效,听说中药效果比较好,因此不主张化疗。但张女士不同意,即使痛苦也要坚持化疗。20岁的独生女儿,在抚顺石油大学读一年级,走读,喜欢和张女士一起逛街、游泳;张女士的公公、婆婆健在,而其爸爸在她母亲去世后就与张女士一起住,张女士唯一一个姐姐,住沈阳市。张女士的家庭月平均收入>3000元,并且有医疗保险。 2007年2月,张女士洗澡时无意间发现左乳有一小包块,黄豆大小,压之

无疼痛。和同事们讨论此事时,大家认为应该是乳腺增生结节,张女士没在意,也没去医院检查。当月,在张女士家里,其母亲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张女士特别悔恼,没好好照顾母亲,干什么事都心不在焉,工作中经常出错,便休假一个月,也不想干什么,整天呆在家里,见谁都不顺心,脾气也变大,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现在虽然状态好些,可是一提到母亲时她还是会忍不住哭。4月的一天,洗澡时她发现包块增大,并有刺痛,于抚顺市中心医院检查,确诊为左乳腺癌,在医院做了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浸润性导管癌,淋巴转移3/11,分期TINIM0。张女士说,术前她也怀疑过是乳腺癌,但是她考虑那病一般都是性格内向的人容易得,她不可能,因为她比较外向。她以往身体健康,单位每年一次体检,也没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工作中与同事关系比较好,经常组织同事们旅游、唱歌;比较喜欢跳舞,单位的汇演,她差不多每年都会参加。同事们有什么困难,她也主动帮忙。生活中也没有什么特别操心的事,遇到事情,会积极应对。术后看到乳房缺失,心一下凉了,明白她得了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当时脑子是空白的,清醒后一想到乳房没有了就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人了,想想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呢?以后生活工作怎么办啊?以后治疗会怎样?要求她丈夫不要告诉任何人。就这么昏昏沌沌了大约一周。后来看到同病房里多数跟她患同样病的人,有比她年龄大的也有比她年龄小的,也就慢慢想开了,要尽快治疗。 此次入院当天,张女士血压偏高,多次测量波动范围150-140/100-80mmHg,心率波动范围90-100次/分,体温36.5℃,呼吸18次/分,体重56kg,以往身高165cm。 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张女士会时不时地用胳膊挡住自己的左乳,并且会用“这病”“那病”来代替乳腺癌,多次说话时唉声叹气,不停问到化疗会有什么

浅谈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浅谈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12-27T14:45:50.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马玉英李淑兰[导读] 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满足各类病人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马玉英李淑兰(昌吉州人民医院门诊部新疆昌吉 831100)门诊是医院的窗口,也是病人就诊的第一场所,病人到医院看病,从挂号、候诊到医生诊查、交费、取药、治疗等,由于过程繁琐,环境陌生,加上疾病的痛苦,常常使病人产生复杂的心理,本人在门诊导医台工作多年。通过对门诊就诊患者的分诊与观察,发现门诊就诊病人有以下特点: 1 盲目从医 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适应社会,再加上平时忙于工作和家庭事物,不太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周围的同志查出得了不治之症,就把注意力一下子转向自己,不惜花费金钱,到医院进行各种检查。 2 求治心切 病人到医院就诊,求治心切,希望能得到治疗,即缩短候诊时间,看到挂号、交费排长队,就会产生焦急心理。 3 候诊急躁 在候诊室等待时,不是坐在休闲椅子上看电视,而是坐立不安,不停地向导医询问自己的就诊号码,并且希望看病时,医生能一眼望穿病情,尽快明确诊断。 4 儿童心理 孩子的心理取决于父母,如果父母为孩子患病大呼小叫,孩子也会表现出紧张或哭泣,如果父母镇静自若,孩子便会很安静。 5 角色缺如 个别人患病后,有时承认自己有病,有时又把自己当成健康人,心理活动常在肯定与否定之中,症状不明显时,反而夸大其词,谨小慎微,症状明显时,反而满不在乎,延误治疗。 6 选择医生 6.1 出诊病人希望有经验,医术高的专家诊治。 6.2 年轻女性希望高年资女医生诊治。 6.3 复诊的病人希望能得到同一个医生的诊治,有助于保证病情及用药的连续性。 7 心理重重 就诊的时候即希望对疾病尽早的做出诊断,而又害怕面对检查,结果心理忐忑不安、矛盾重重。 总之,门诊病人由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想法不一、反应不同,这就为我们分诊护士及导医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学习研究心理知识,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满足各类病人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