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疫情应急预案.

风疹疫情应急预案.
风疹疫情应急预案.

风疹疫情应急预案

一、概述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身皮疹为特征,常伴有结膜炎、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由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是近年来风疹爆发流行中重症病例屡有报道,而且孕妇早期感染风疹,90%以上胎儿将会出现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唇腭裂、小头畸形、耳聋、全身性骨病等疾病,严重的可以引起流产、死胎。风疹是与麻疹非常相似的呼吸道传染病,二者在临床上很难区分,只能通过实验室诊断,在传染病疫情监测上,被视为麻疹的疑似病例。

二、应急处理要点

(一)相关定义

1、风疹疑似病例:发热、出疹或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风疹的病例均为风疹疑似病例。

2、风疹疑似病例爆发:风疹疑似病例暴发是指一定地区一定人群中,在短时间内(一般指风疹的最长潜伏期)突然出现较多的风疹病例其强度超过一般流行年的平均发病水

平。暴发的定义是相对的,随风疹控制各阶段目标的不同可随之改变,只要风疹发病超过期望水平即可认为是暴发。目前具体暂定如下:村(街道居委会)或一个集体单位10天内发生2例或2例以上麻疹/风疹疑似病例,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或5例以上风疹疑似病例即为暴发。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的风疹病例。

(二)疫情发现

1、在下列情况下,学校、托幼机构、自然村寨、福利收容羁留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尽快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符合风疹疑似病例定义;

(2 短期内出现多例发热、出疹性病例,调查发现其中有聚集性或有流行病学关联时;

(3)监测发现风疹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

(4)学校、托幼机构等因病缺勤短期内异常增加;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开展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以早期发现疫情。

(三)疫情报告

根据2003年卫生部第37号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医疗卫生单位

或人员发现风疹(疑似)病例后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向发病地区的疾控机构报告。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 0例及以上麻疹/风疹病例,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早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言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多,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自风疹疫苗问世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风疹临床症状轻微,但孕妇妊娠早期初次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血胎屏障进入胎儿,常可造成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因此,风疹的早期确诊及预防极为重要。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克洲、张礼璧。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风疹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对风疹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临床诊断,不典型病例需根据血清风疹抗体的检测或风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予以确诊。 3 诊断标准 3.1 风疹 3.1.1 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的风疹患者在14~21天内有接触史。 3.1.2 临床症状 3.1.2.1 发热。 3.1.2.2 全身皮肤在起病1~2天内出现红色斑丘疹。 3.1.2.3 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 3.1.3 实验室诊断 3.1.3.1 咽拭子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见附录A),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3.1.3.2 1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风疹IgM抗体(见附录B)。3.1.3.3 恢复期病人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见附录B)。 3.1.4 病例分类 3.1.4.1 疑似病例:具备3.1.2.2条,同时伴3.1.2.1或3.1.2.3条。3.1.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1.1条。 3.1.4.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1或3.1.3.2或3.1.3.3条。 3.2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3.2.1 临床表现 3.2.1.1 新生儿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心脏病,听力缺损,色素性视网膜病,唇裂腭裂,头小畸形,X线骨质异常。 3.2.1.2 紫癜、脾肿大、黄疸、精神性迟缓、脑膜脑炎。 3.2.2 经实验室确诊患儿母亲在妊娠早期有风疹病毒感染史 3.2.3 实验室诊断 3.2.3.1 婴儿血清风疹IgM抗体阳性。

八种常见传染病

麻疹病毒袭击5岁以下幼儿 麻疹俗称“出麻”,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黏膜有麻疹黏膜斑,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等为主要表现。多见于8个月以上到5岁的婴幼儿。自开展麻疹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 预防麻疹的方法: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龄时初种,7岁时再加强接种一次。2.体弱多病或有慢性病的儿童,可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以制止发病或减轻症状。3.冬春季节,用马蹄(荸荠)、胡萝卜煎水服,每周1—2次,亦有预防作用。 风疹病毒早期感染可致胎儿畸形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发生流行。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的上呼吸道炎症状和麻疹样皮疹,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孕妇如果在妊娠早期感染了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严重的全身感染并致畸形,称之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预防风疹的方法:1.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主要对象应是15个月以上的小儿及儿童、易感育龄妇女。2.妊娠早期孕妇应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如已接触并经风疹病毒抗体测定阳性者,应终止妊娠;阴性者可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一般的丙种球蛋白无预防作用。 流脑起病最急应及时就医 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寄生在人的鼻咽部侵入血液循环,再进到脑膜及脑脊髓膜,引起脑膜及脑脊髓膜发炎。它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是一种较严重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15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脑流行期间,绝大多数患者症状不典型,但他们是主要的传播者。 流脑的主要症状是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呕吐,严重时出现颈项发硬、头后仰、抽搐、昏睡等症状,在胸、背部皮肤上一般可见到瘀点。因此,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的病人要立即就近就医,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48小时危及生命。

风疹疫情控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风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在没有疫苗免疫的情况下,由于风疹易感人群的积累,可发生周期性流行。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美国风疹流行病学资料,风疹每次流行间隔6~9年。欧洲许多国家也报告了周期性的流行规律。流行周期的出现和周期间隔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易感人群的积累,也受人群流动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风疹也是极易引起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主,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妇女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胎儿,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因此,风疹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同时,风疹和麻疹病例在症状上很相似,做好风疹的控制工作,也有利于进一步控制麻疹。 为了更好地加强风疹控制工作,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风疹疫情的处置能力,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的规定,特制订宿州市风疹疫情控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2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疾控机构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风疹病例的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09-1997)执

最新埃博拉出血热应急预案

埃博拉出血热应急预 案

夏甸镇新村卫生院埃博拉出血热应急方案 为了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做好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输入我镇,我院辖区内发现病例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 二、原则 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指导下,科学、统一地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三、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编制。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招远市夏甸镇新村卫生院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 五、组织管理 (一)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分工 1、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秦秀香 副组长:杨合群 成员:于学祥臧雪青于行生 领导小组职责: 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按预案规定程序启动或结束应急响应,负责对全院疫情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 公卫办职责: 负责埃博拉出血热抢救、重症患者转诊、疫情报告等现场人员调动指挥和抢救物资调配。组织院内埃博拉出血热应急、诊疗方案、个人防护等知识培训。 2、埃博拉出血热治疗、抢救小组 组长:董昕东 成员:于学祥石伟臧雪青于行生

职责: 负责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工作,疑难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等进行技术指导。 (1)负责埃博拉出血热医学观察病例的筛查与报告;负责病人的诊断、转运、隔离治疗。 (2)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 3、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控制小组 组长:杨合群 成员:于行生王慧敏 疫情控制小组职责: (1)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网络报告。 (2)负责院内感染控制,病房消毒隔离。 (3)协助区疾病控制中心完成疫点处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疫情分析。 (4)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病人心理辅导工作。 4、埃博拉出血热应急设备、物品保障小组: 组长:刘萍 成员:庞栋冷启奎 职责:负责埃博拉出血热应急物资储备 六、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预警分级 (一)准备阶段:国外出现爆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未出现病例。 (二)响应阶段: 1、一般疫情(Ⅳ级响应):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山东省出现输入病例。 2、较大疫情(Ⅲ级响应):本市出现输入病例。 3. 重大疫情(Ⅱ级响应):本市出现二代病例。 4. 特别重大疫情(Ⅰ级响应):出现本地病例并引起持续传播的病例。 七、疫情控制分级响应 (一)准备阶段:国外出现爆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未出现病例。 1、成立防治专家组,制定应急预案,防控方案、诊疗方案,指导各临床科室做好防控、诊疗准备。

XX教育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XX教育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一、指导依据 学校疾病或传染病防治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科学,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爱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疟疾等疾病。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风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常年坚持对学生进行预防疾病或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机构所有职工都有义务参加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和疫情报告,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二、加强领导 成立学生疾病或传染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疾病或传染病预防的组织领导工作。学校的疾病或传染病管理实行校长、卫生主管负责。学校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有关疾病或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全体教师 三、预防疾病或传染病的措施 (一)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让全体师生树立起预防疾病或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以增强体质;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等; 3.不食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不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 餐馆就餐或吃烧烤之类的食物;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和瓜果,生食的瓜果,一定要洗净,最好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后食用,自家的剩饭剩菜、海产品等食用前,一定要烧熟煮透; 4.生活要有规律,要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以提高自身抵抗力; 5.知道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主要是做好校内的环境卫生,包括消灭四害(老鼠、蟑螂、苍蝇、蚊子) 以及臭虫等有害昆虫;对饮食、水源、粪便加强管理或

风疹疫情应急预案.

风疹疫情应急预案 一、概述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身皮疹为特征,常伴有结膜炎、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由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是近年来风疹爆发流行中重症病例屡有报道,而且孕妇早期感染风疹,90%以上胎儿将会出现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白内障、唇腭裂、小头畸形、耳聋、全身性骨病等疾病,严重的可以引起流产、死胎。风疹是与麻疹非常相似的呼吸道传染病,二者在临床上很难区分,只能通过实验室诊断,在传染病疫情监测上,被视为麻疹的疑似病例。 二、应急处理要点 (一)相关定义 1、风疹疑似病例:发热、出疹或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风疹的病例均为风疹疑似病例。 2、风疹疑似病例爆发:风疹疑似病例暴发是指一定地区一定人群中,在短时间内(一般指风疹的最长潜伏期)突然出现较多的风疹病例其强度超过一般流行年的平均发病水

平。暴发的定义是相对的,随风疹控制各阶段目标的不同可随之改变,只要风疹发病超过期望水平即可认为是暴发。目前具体暂定如下:村(街道居委会)或一个集体单位10天内发生2例或2例以上麻疹/风疹疑似病例,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或5例以上风疹疑似病例即为暴发。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的风疹病例。 (二)疫情发现 1、在下列情况下,学校、托幼机构、自然村寨、福利收容羁留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尽快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符合风疹疑似病例定义; (2 短期内出现多例发热、出疹性病例,调查发现其中有聚集性或有流行病学关联时; (3)监测发现风疹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 (4)学校、托幼机构等因病缺勤短期内异常增加;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开展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以早期发现疫情。 (三)疫情报告 根据2003年卫生部第37号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医疗卫生单位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可发生人-人传播和院内感染,病死率高。直接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或被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表现和其他一些病毒性出血热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进行确诊。在目前阶段,以对病人血液标本检测为主。为及时检测和确认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提高检测质量,为指导病例的管理和出院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测对象 包括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病例定义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二、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标本采集 用分离胶无菌真空促凝管采集静脉血,每管3mL,标记后4℃保存,填写标本采集登记表(附表1)。留观病例、疑似病例采集发病3日后静脉血2管,送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确诊病例采集恢复期血标本,送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进行检测。 (二)标本保存、运送 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标本应4℃保存,并尽快送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标本长期保存应置于-70℃或以下冰箱,1周内保存可置-20℃冰箱。 标本运输应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采取A类包装,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反复冻融(附件1)。 三、检测内容 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检测和IgM、IgG抗体检测。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 (一)病原学检测 1.核酸检测:是目前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主要检测方法。为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实时荧光PCR 方法针对埃博拉病毒2个不同的基因进行检测,在病例筛查时,任一基因检测阳性均可判为埃博拉病毒阳性;在确诊病例出院时,需针对2个基因的检测同时阴性,方可判定为阴性(附件2)。传统RT-PCR因易出现污染,较少使用,但可以获得病毒基因序列。发病后3天内,患者血标本中埃博拉病毒核酸检出率低,检测阴性不能排除埃博拉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演练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演练方案 按照卫生局《关于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提高我院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意识和应急水平,检验处置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我院决定组织开展一次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演练,特制定本方案。 一、演练目的 1、检验对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的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通过演练,进一步完善防控预案,使预案具有可操作性,达到依法、科学、规的诊治、转诊已确诊或疑似感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目的。 2、检验应急组织协调能力。 3、检验专业人员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二、组织领导 (一)组织指挥:医院应急演练工作领导小组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处理的组织指挥,组织协调演练的步骤与进度。 (二)医疗救治专家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按照医院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组织专家对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进行会诊,并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三)传染病防控管理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组织开展院感染控制、消毒以及疫情网络上报工作。 (四)后勤保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应急演练药品、器械、设备、车辆、通讯和防护物资的分配。 (五)信息管理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负责救治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汇总,总结应急演练情况。 三、演练的时间及地点 2014年10月17日下午14:00,感染疾病科。 四、演练容 1、诊断救治能力。

2、个人防护能力。 五、演练脚本【总用时:120分钟(14:00~16:00)】 【背景设置】患者闻某,男,32岁,从事海外导游工作,10月15日,患者从几亚出国归来后出现发热、乏力、咽痛、头痛、呕吐、腹痛、腹泻,于10月17日14时,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体温筛查为39.8℃;门诊预检分诊护士询问流行病学史,确认有疫区工作史后,为患者佩戴外科防护口罩,并引领至发热门诊就诊。发热门诊医生立即进行诊治,查体:T:39.70℃P:10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口唇红润,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两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及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无杂音。腹平软,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双上肢肩部散见麻疹样皮疹。血常规示:WBC:18.6×109/L,N:85%,L:51%,Hb 110 g/L,PLT:131×109/L。以“重症肺炎”收入院,感染疾病科主任会诊,进一步检查血液生化,凝血五项:PT:19.5s 、APTT:44.9 s 、TT:22.7 s、FIB:4.2 g/L、INR:2.57。C 反应蛋白:183mg/L。对症给予头孢他定、阿奇霉素、鱼腥草抗感染,补液等治疗,体温仍持续39℃以上。根据患者主诉和临床表现,感染疾病专家组分析高度怀疑病人可能感染“埃博拉出血热”。 演练步骤1【用时:20分钟(14:00~14:20)】: 1、在门诊大厅正门处,由院长下达演练正式开始指令。 2、门诊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体温筛查、询问病史,为患者佩戴外科防护口罩,然后将患者从医院外围引领至发热门诊。

风疹病毒

`赛润 ELISA classic风疹病毒 IgG/IgM 目录 1.用途 2.诊断意义 3.赛润 ELISA classic- 检测原理 4.试剂盒组成 5.检测所需物质,试剂盒未提供 6.储存和稳定性 7.赛润 ELISA classic的检验步骤 7.1注意事项 7.2样品准备和储存 7.3试剂盒反应试剂的准备工作 7.4检测程序概要 7.5检测过程 8.检测结果评估 8.1 4PL单点定量法 8.2检验有效性标准 8.3计算赛润 ELISA classic风疹病毒 IgG/IgM(定量) 8.4检测结果分析 9. 性能特性 9.1重复性 9.2 敏感性和特异性 10. 风疹病毒IgG抗体的亲和力评估 11. 警告 11.1警告和安全措施 11.2废料处理 12.参考文献 V9.03/07-1

赛润 ELISA classic风疹病毒 IgG/IgM 酶联免疫测定法体外诊断人体抗体(IgG/IgM) - 只限用于体外诊断- IgG试剂盒(定量)编号 ESR129G IgM试剂盒(定量)编号ESR129M 检测评估标准: Dade Behring BEP ? III / BEP ? 2000, DSX, 手动操作 1.用途 赛润 ELISA classic风疹病毒 IgG/IgM用于定性和/或定量检测人体内血清、脑脊液或血浆中抗风疹病毒的抗体。检测抗风疹病毒IgG和IgM对于风疹病毒的血清学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如判断机体免疫状态及初次感染。 2.诊断依据 风疹病毒是一种人类病原体,属于RNA病毒的披膜病毒科,可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等方式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0-21天。 大约50%的感染病例初期伴有弥散性斑疹,随后这些微小的斑疹可能融合。出生后感染通常并无大碍,有25-30%的患者尽管出现心肌炎,神经炎,耳炎,支气管炎,脑炎等并发症,也属于亚临床感染。风疹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都应有血清学证据的支持,因为皮疹和关节炎这些临床症状也可以由其它病毒引起。(见1.,2.) 妊娠期风疹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受到严重损伤及多系统疾病。因此,妊娠期风疹的诊断就尤显重要。 当其他的检验系统(如血细胞凝集抑制实验)的结果为弱阳性或可疑,不能由此判断免疫状态的时候,免疫球蛋白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gG-Elisa)在确认检验结果和判断免疫状态方面就非常重要了。

风疹疫情控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风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在没有疫苗免疫的情况下,由于风疹易感人群的积累,可发生周期性流行。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美国风疹流行病学资料,风疹每次流行间隔6~9年。欧洲许多国家也报告了周期性的流行规律。流行周期的出现和周期间隔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易感人群的积累,也受人群流动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风疹也是极易引起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主,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妇女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胎儿,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因此,风疹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同时,风疹和麻疹病例在症状上很相似,做好风疹的控制工作,也有利于进一步控制麻疹。 为了更好地加强风疹控制工作,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风疹疫情的处置能力,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

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的规定,特制订宿州市风疹疫情控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2 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疾控机构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 风疹病例的定义 参照国家标准《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09-1997)执2 行。 2.1.1风疹的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与确诊的风疹患者在14~21天内有接触史。(2)临床症状 (2.1)发热。 (2.2)全身皮肤在起病1~2天内出现红色斑丘疹。 (2.3)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 (3)实验室诊断 (3.1)咽拭子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3.2) 1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风疹IgM抗体。

麻疹、风疹的预防知识

麻疹、风疹的预防知识 麻疹和风疹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鼻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症和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生命。 麻疹从感染到发病潜伏期为10天左右,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病初1~2天症状很轻,可有低热或中 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发红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病人口腔粘膜光滑,无充血及粘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风疹与麻疹不同,风疹全身症状轻,无麻疹粘膜斑,伴有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风疹并发症很少,一旦发生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治疗。 传播途径 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对麻疹和风疹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 1 接种疫苗控制和预防风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风疹疫苗,其预防效果可达90%。 2 控制传染源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1周。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如菜末、肉末、米粥等。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抓破皮肤,继发细菌感染。 3 学校及幼托机构应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出现皮疹与发热时应及时就医。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停收新生。 4 做好个人卫生,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勤洗手,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5 不要随地吐痰、擤鼻涕,如有需要,则用纸巾扔垃圾筒。 6 不要到人群密集、不通风的场所去。 7 搞好环境卫生,注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通风换气。如交通工具、公共场所、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办公室和居室,白天在室内停留1-2小时后要外出呼吸新鲜空气。 8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作息规律,多喝水,加快机体代谢功能。 学院卫生所宣

活动方案 疫情防控的工作方案3篇

疫情防控的工作方案3篇 为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能力和水平,规范我校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普及防治知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减轻直至消除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根据市教育局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精神,全面做好我校人感染"埃博拉"预防工作,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开展人感染"埃博拉"及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和家长了解人感染埃博拉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强化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组织管理 (一)建立人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相应机构,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组织、协调、部署和落实学校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的各项具体工作。 (二)成立我校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三)领导小组职责

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制定本单位防控工作方案,建立预防人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相关人员、物资、技术保障机制,收集、分析、汇总上报有关信息,提出相应处理建议。完善应急方案,明确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程序规范、及时、有效。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 要高度重视人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及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按照应急方案要求完善领导和组织责任制,积极配合卫生、疾控和动物检疫等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利用校园广播站、板报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师生科学饮食和卫生安全意识,敲响人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的警钟;同时做好思想稳定工作,确保师生学习和工作秩序稳定。 2、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消除疾病发生与传播的隐患。 一是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 二是要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制度和措施,改善环境卫生。 三是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源的管理,严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加强对水源的监控与检测,教育学生不喝生水。 3、加强宣传教育,切实落实措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鼓励学生开展阳光体育锻炼。 4、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风疹病毒阳性

风疹病毒阳性 对于参与过孕前检测的女性朋友可能会知道优生六项检查,在这六项检查中就有一项是风疹病毒的检测。据了解,我国女性中风疹病毒的感染率还是很高的,而孕妇一旦感染上风疹病毒,就有可能造成胎儿宫内感染,胎儿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流产、死胎、畸形及一些先天性疾病。 目前判断孕妇是否感染,主要是通过风疹病毒抗体水平的检测,所以常常会出现风疹病毒阳性、阴性的字眼。那么,风疹病毒阳性是代表什么意思呢? 其实,风疹病毒抗体主要包括igg、igm抗体。若风疹病毒阳性,则说明风疹病毒igg阳性和风疹病毒igm阳性;而风疹病毒igg阳性表明孕妇既往有过这种病毒感染或接种过疫苗;风疹病毒IgM阳性表明孕期近期有这种病毒的活动性感染。 一般认为,孕妇的活动性感染与胎儿宫内感染有关,约40%的活动性感染容易引起胎儿的宫内感染,所以,孕前和孕期主要检查孕妇血中的igg、igm抗体。 而正常的检测结果应该是风疹病毒阴性,一般情况下,风疹病毒阳性表明有风疹病毒近期感染,这种情况下是不适宜怀孕的;而风疹病毒阴性表明没有受过风疹病毒感染。 风疹病毒阳性怎么办 风疹病毒阳性的检测结果是令人堪忧的,该结果表明,近期有风疹病毒感染,这种情况是不适宜怀孕的。如果是孕妇在怀孕期间,检测出风疹病毒阳性,那该怎么办? 据我们所知,妊娠早期患风疹的妇女,风疹病毒可传染至胎儿,使胎儿产生严重的全身感染,引起多种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头小畸形、发育障碍等;内脏损害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性脑炎,肝脾肿大等。 而风疹无特殊治疗,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预防妊娠期感染风疹的方法: 1、妊娠早期妇女,不论是否患过风疹或接种过风疹疫苗,均应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因妊娠时易患本病或再感染。 2、妊娠早期妇女如果没有患过风疹,又是风疹易感染者,而与风疹患者有过接触,应做人工流产;如无条件做人工流产,可肌内注射成人血清80毫升或丙种球蛋白,以防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

学校风疹疫情控制指导意见概要

学校风疹疫情控制指导意见 1、隔离病人,对风疹病人进行在家或者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风疹的传染期为:出疹前1周到出疹后5天的上呼吸道分泌物都有传染性,病人隔离至疹后5天,凭医院、卫生院或者学校医务室证明回校上课。 2、开展晨检制度,发生风疹疫情的学校,在风疹病人出现后的一个最长潜伏期内(21天)必须开展学生晨检,每天的早上,检查学生的头面部、颈部有没有出现淡红色圆形或卵形点状充血性斑丘疹,测量学生的体温,有没有出现发热,询问学生有何身体不适。如有发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报告并进行治疗及隔离。 3、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1)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学生上课时,宿舍要开窗通风;课间和课后教室通风。并注意将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 (2)自然通风不良的,机械加强通风。如确要使用的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先请专业消毒公司清洗消毒空气滤网,管道再使用,并保证足够的新风量。 (3)使用分体式空调的场所上一节课后或一节活动后开启门窗,启动换气风扇换气,换气完毕再继续使用,换气时间按风扇流量、室内空间大小,保证室内空气交换1次以上。 4、消毒,发生疫情的学校、幼托机构做好发病学生的课桌椅、玩具等日常生活学习场所的消毒,课桌椅、玩具、门把手等用0.5%的漂白粉上清液擦拭。 5、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讲座、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教。内容如下:勤洗手,学校应在水池处提供洗手液,并积极组织、动员学生洗手。鼓励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勤换洗衣服,勤晒被褥。 6、应急接种。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风疹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但风疹疫苗属于二类疫苗,即市民自费并自愿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有条件者可选择接种风疹疫苗预防风疹发生。 7、特别注意:孕妇要及时回避,风疹显性和隐性感染对怀孕早期胎儿都有危害,重点预防孕妇特别是怀孕头3个月内感染。建议学校孕妇休假。 丽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年9月

最新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 南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技术指南(第二版) 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Virus Disease EVD)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 (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针对来自埃博拉疫区的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四)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五)患者隔离区域(可疑病例临时留观场所、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定点医院可设置视频探视装置。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衡山县2014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防控实施方案

衡山县2014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防控实施方案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本病在湖南省分布较广,病例以农村青壮年人群为主,虽在“十一五”期间疫情持续下降,但近年来发病率上升较多,死亡病例时有发生。为在全县开展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监测,了解本县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分析其流行因素,以加强防控,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防控目的 (一)了解我县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 (二)为分析出血热流行趋势和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 按照《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WS278-2008)进行。 三、监测防控内容 (一)常规监测 1、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进行疫情报告,疾控机构及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2、个案调查 疾控机构对辖区内所报告的出血热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要按照个案调查中的内容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上报市疾控。 3、血清学核实诊断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核实诊断结果及时录入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并填写并上报《2013年衡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采样检测一览表》,上报时限要求同个案调查。 4、暴发疫情调查与监测: ⑴暴发疫情的报告: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暴发疫情,应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

行报告。如果暴发疫情达到《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级别,则按相应要求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暴发疫情后,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逐级报告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⑵暴发疫情的调查: ①核实诊断 a、病例核实:对报告的病例逐个进行详细的个案调查。 b、了解暴发点近期有无类似病例发生,并对发现的可疑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了解三间分布情况。 c、采集病例和周围人群血清标本,送检做血清学检测。 ②基本情况调查 a、详细调查暴发点的人口资料、患者及居民居住环境、自然地理景观、气象资料等流行因素。 b、了解暴发点所在地的既往疫情情况和流行强度。 c、了解暴发点所在地出血热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及感染情况。 ③暴发因素分析:对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描述其三间分布及可能的暴发原因和影响因素。 ⑶控制措施 在疫情调查后,立即对暴发点采取灭鼠防鼠、应急预防接种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①灭鼠:按照卫生部出血热防治工作有关要求进行灭鼠。灭鼠三周后的鼠密度,室内应1%以下、室外3%以下。 ②应急预防接种:对暴发点内的高危人群实施应急预防接种,接种率应达到80%以上,防止疫情蔓延。 ③灭螨:对床铺、草垫、地面、室外草丛、柴草堆等处采用药物灭螨。 ④环境治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和改善环境卫生。 ⑤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及途径,在暴发点内,开展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增强群众防病和参与防治的意识。 ⑷总结 暴发疫情处理后,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在疫情处理结束

最新 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预案

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预案 一、目的 埃博拉出血热(EHF)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今年3月以来,几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西非四国先后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目前仍在发展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次西非埃博拉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为确保在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xxx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案》等技术案,结合我县实际,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化的轨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转运”,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我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科室配合;外堵输入、防扩散、科学应对;预防为主,有效控制。 三、适用围及启动条件 本预案适用于中心涉及埃博拉出血热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凡在本县围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或根据县埃博拉出血热防控领导小组的要求,立即启动本预案。 四、组织领导

成立由XXX主任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和相关专业骨干为成员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防控策略、合理调配有效资源、统一指挥应急处理和部署及落实各项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中心办兼任;同时成立防控专家组、疫情信息管理组、应急流调处理组、健康教育组四个技术小组以及后勤保障小组,具体职责如下: (一)办公室 落实领导小组的决定、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和协调,负责对全县疾控系统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的培训,应对应急工作日常事务。 (二)防控专家组 成立由疾控科、公卫科、消杀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负责辖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技术指导,具体承担疫情分析,监测结果的认定,病例流调、消毒指导和咨询,对基层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三)疫情信息管理组 由疫情室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收集、整理国外疫情动态,负责检索全国各地防控工作信息,提供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负责疫情动态、分析预测的编报;负责疫情管理工作,负责疫情的上报、下传;收集、报告管理的督导;负责疫情网络系统安全,确保信息畅通;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应急处理小组 由疾控科、公卫科、检验科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处理小组。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密切接触者并指导医院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隔离医学观察,疫点处理的防控措施、消毒措施实施与指导。下设流调、消毒两个工作小组。 1、现场流调小组 负责对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

一起小学生风疹爆发疫情的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一起xx风疹爆发疫情的分析 风疹疫苗在2008年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前很少有儿童接种,一旦有传染源侵入就会引起大面积传播。2011年4月9日~16日,共和县某民族寄宿制小学发生一次出疹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确诊为一起风疹疫情爆发流行。本次风疹疫情在出现首发病例后短短8d时间内,发患者数就达77例之多,这与多年来易感人群的聚集有较大的关系,这次疫情由于学校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同时,县疾控中心对未发病学生及时有用开展麻风腮疫苗应急接种,使这次疫情在很短时间内得到了有用的控制,未出现二代病例,现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该校为一所师生以藏族为主的民族寄宿制学校,全校共有学生422人,教师21人,后勤16人,3个年级8个班。 2诊断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0年颁布的诊断标准判定,采用麻疹爆发的定义,21d内持续发生≥5例风疹或在集体单位中持续发生≥3例即视为爆发。 3材料及方法 3.1流行病学资料来自病例个案调查表,血清标本为采集急性期血标本,离心、分离血清,冷藏送检。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海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监测实验室完成检验[1,2]。 3.2流行病学调查 3.2.1该次疫情于2011年4月9日~16日共发病77例,罹患率16.78%。首发病例多某,男,11岁,2年级1班学生,于4月9日早出现发热,之后发生全身性出疹,体温(37.80C),某乡卫生院诊断为病毒性出疹性疾病,给予对症和隔离治疗,该学生无外出史及类似病例接触史,基础免疫史不详。

3.2.2时间分布4月9日出现首发比例,4月11日发病35例,4月12日发病9例,4月13日发病23例,4月14日发病5例,4月15日发病3例,4月16日发病1例,无二代病例发生。 3.2.3班级分布1年级发病23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9.87%,2年级34例,占总发患者数的4 4.16%,3年级19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4.68%,教师1例,占总发患者数的1.29%。 3.2.4发病年龄人群分布此次疫情波及9个年龄段,其中7岁发病2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60%;8岁发病8例,占总发患者数的10.39%;9岁发病14例,占总发患者数的18.18%;10岁发病22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8.57%;11岁发病21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7.27%;12岁发病6例,占总发患者数的7.79%;13岁发病2例,占总发患者数的2.60%;14岁发病1例,占总发患者数的 1.30%;25岁发病1例,占总发患者数的1.30%,为女性教师。主要分布在8~13岁,以10~11岁发病最多,占发病总数的55.84%,男42例,女35例,男女发病比例1.2:1,最大25岁,最小7岁。 3.2.5免疫史和即往病史核查学生所在乡镇卫生院免疫资料,发病学生均有麻疹疫苗接种史,无风疹疫苗接种史,近3年无麻疹风疹流行史。 3.3临床表现与体征初期均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继而出现全身性斑丘疹,皮疹为针尖样,压之退色,未留色素,所有病例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有程度例外的咽部充血,伴咳嗽和结膜炎,无并发症。 3.4实验室检测采集典型病例血清标本7份,检测早期麻疹IgM和风疹IgM 抗体,由海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监测实验室检验,结果麻疹IgM阴性,4例风疹IgM抗体阳性。 4控制及预后 4.1隔离治疗所有出疹、发热的学生均安排隔离治疗,隔离期为出现症状到症状消失后1w。对所有班级教室、宿舍、及物品采用阳光下暴晒等方法进行消毒处理(教室利用学生放学后、宿舍利用学生上课时间),并加强教室,宿舍及食堂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保持空气流通清爽。要求学校开展晨检及午检,以便及时发现病例并进行及时有用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