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新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新乡市新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喀纳斯

沈苇

那年在阿勒泰,我随一旅行车队去喀纳斯。出发时天就下起雨来,在阿勒泰山区,这是多余的季节,雨水宣告了夏天的结束和秋天的开始,空气中有了些凉意。从小城哈巴河到喀纳斯湖,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大部分是砂石路和泥路。车开得缓慢,颠簸,像蜗牛一样爬行,好在坐在车里看风景是一件怡然自得的事,所以心里也不太着急。

走到图瓦人居住的白哈巴村已是中午,我们匆匆吃了午饭,继续赶路,内心也振奋起来,因为只剩下最后二三十公里了。我们指望越野车开足马力,一鼓作气,直达目的地。雨继续在下,过了一座桥,山势变得陡峭,苍翠浓密的西伯利亚泰加林一望无际。在林中陡坡上,路突然没有了。落叶松、红杉、云杉和山杨组成了一座巨型迷宫,仅在粗壮树干间留下一些空隙,汽车就在这些空隙间左右扭动,艰难前行。好在车是好车,三辆丰田牌越野车,司机都是棒司机,熟悉这一带情况的哈萨克人。但我们想错了,车越来越不听使唤,发出牛一样的喘息——车轮开始打滑了,在泥泞中如在油脂或冰面上一样打滑。办法想了不少:挂上前加力,垫上松枝、杂草、树叶,挖去车轮四周松软的腐殖土,但都无济于事。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了:推车。十来个乘客都下了车,人的体力变成了车的马力的一部分。车在泥泞中挣扎,咆哮,仿佛它的肺都要气炸了,人在泥泞中齐心协力,骂骂咧咧。泥浆四溅,喷到脸上、身上,我们也顾不上了。我们的样子一定滑稽可笑,惊扰了山斑鸠和红冠松鸡,咕咕叫着隐

向密林,说不定它们正蹲在不远处的哪根松枝上,一边吃着美味的浆果,一边嘲笑我们呢。但我们已顾不上这些啦。最后十几公里,我们在泥泞中足足挣扎了三四个小时,车几乎是被我们推上山去的。人都变成了‘泥人,我们相互看看,哈哈大笑,前仰后合。

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彩虹!彩虹!’’一道彩虹档在了我们面前,它太近了,几乎伸手可及。的确,,它的一端就从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大弧度跨向天空。有几秒钟,我们目瞪口呆,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接着大家纷纷跑过去照相,我

也照了一张,一手几乎搂住了彩虹。奇怪的是,这张照片后来洗不出来,我们问了同行的好几个人,他们都没有拍出与彩虹的合影,要么照片上人在,彩虹却消失不见了,这至今是我心中的一个谜,使人备感神秘。难道这不是真的,只是一个幻觉?不过,真也好,假也罢,换着想想也是安慰,大自然将美显现给你,让你的眼睛看到,将五彩的种子撒进你心里,这就够了,你想把一切好的都占有并带走,是有点过分了。大自然是慷慨的,它瞬息的显现已是一种赐福,一次奢侈的奖赏。一道彩虹对我们艰难的旅行是最好的奖赏,它近乎一种神示,假如没有以艰难为前提,我们便与它无缘相遇。我凝神静气地看着这道很快会消失的彩虹,它像一个壮丽的拱门,打开远方黛青色群山的宁静、绵延,淡淡的雨雾轻纱一样掠过松林,笼罩了人们的遐思……我心中浮现瓦雷里的诗句:“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了番深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海滨墓园》)时间过去了近十年,那次旅行的喀纳斯湖的美景,有关湖怪的传说,醉人的喀纳斯特曲,手抓羊肉,散发松香的林中木屋,等等,都有些淡忘了,唯有一道彩虹在内心深深扎下了根。我珍藏着它,这份大自然的神恩,这永不褪色的五彩之美。

(选自《新疆词典》)16.文题为“喀纳斯”,但是文中涉及新疆喀纳斯湖的美景却少之又少,作者着重向我们介绍了途中偶遇彩虹的经历,如此岂不是“文不对题”,你是如何理解本文中“文”与“题”之间的关系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 7.文章中划线部分即瓦雷里的诗歌,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 8.作者在照片中洗不出来那道若即若离的彩虹含有什么样的象征意味?(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2. 课外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朱佩弦先生

叶圣陶

朱佩弦先生是国立清华大学的教授,任职已经二十多年。以前在浙江省好几个中学当教师,也在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教过书。他毕了北京大学的业就当教师,一直没有间断。担任的功课是国文和本国文学。

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教师有所谓“预备”的工夫,他是一向做这个工夫的。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提示的记下来。一课完毕,往往满头是汗,连擦不止。看他的神色,如果表现出舒适愉快,这一课是教得满意了,如果有点儿紧张,眉头皱紧,就可以知道他这一课教得不怎么惬意。他教导学生采取一种平凡不过也切实不过的见解:欣赏跟领受着根

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藉语言文字,而且单只凭藉语言文字。一个字的含糊,一句话的不求甚解,全是了解跟分析的障碍。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知道作者的心意中为什么起这样的波澜,写成这样的一篇文字或一本书。这时候,说欣赏也好,说领受也好,总之把作者的东西消化了,化为自身的血肉,生活上的补益品了。他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又写了不少文篇,主要的宗旨无非如此。我们想,这是值得青年朋友注意的。好文字好作品拿在手里,如果没有办法对付他,好只好在它那里,与我全不相干。意识跟观点等等固然重要,可是不通过语言文字关,就没法彻底分析意识跟观点等等。不要以为语言文字只是枝节,要知道离开了这些枝节就没有另外的什么大事。

他是个不断求知不惮请教的人。到一处地方,无论风俗人情,事态物理,都像孔子入了太庙似的“每事问”,有时使旁边的人觉得他问得有点儿土气,不漂亮。在文学研究方面,这种精神使他经常接触书刊论文,经常阅读新出的作品,不但理解这些,而且与这些同其呼吸。依一般见解说,身为大学教授,自己自然有已经形成的一套,就把这一套传授给弟子,那是份内的事儿。很有些教授就是这么做的,大家也认为他们是行所当然。可是朱先生不然,他教育青年们,也随时受青年们的教育。单就他对于新诗的见解而言,他历年来关心新体诗的发展,认明新体诗的今后的方向,是受着一班青年诗人的教育的,他的那些论诗的文字就是证据。

他待人接物极诚恳,与他做朋友的没有不爱他的,分别时深切的相思,会面时亲密地晤叙,不必细说。他在中学任教的时候就和学生亲近,并不是为了什么作用去拉拢学生,是他的教学和态度使学生自然乐意亲近他,与他谈话和玩儿。他在大学里还是如此,学生就是朋友,他哪里肯疏远朋友呢?可是他决不是到处随和的好好先生,他督责功课是严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是决不答应的,当过他的学生的都可以作证明。学生对于好好先生当然不至于有什么恶感,可也不会有太多的好感,尤其不会由敬而生爱。像朱先生那样的教师,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有亲切的友谊,又有坚强的责任感,这才自然而然成为学生敬爱的对象。

他作文,作诗,编书,都极其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非自以为心安理得的意见决不乱写。不惮烦劳的翻检有关的材料。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动,乃至一个字还欠妥,总要特地写封信去,把它改了过来才满意。

他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他在学校里教的也是这些。“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地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一个完美的人格。

(选自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叶圣陶卷》,有删改)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朱佩弦先生认为,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只要不含糊一个字、一句话,就能打通语言文字,就能触及作者的心。

B.除了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朱佩弦先生还写了不少文篇,阐述打通语言文字才可以从阅读中获得补益的观点。

C.朱佩弦先生有坚强的责任感,是学生敬爱的教师,他不做“好好先生”,督责功课很严,没有正当理由的要求决不答应。

D.朱佩弦先生作文,作诗,编书,都极其用心,所以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不是自以为心安理得的意见他决不会乱写。

E.本文通过记述朱佩弦先生做教师时的一些具体情况,勾勒出一位尽职尽责、乐于合作、亲爱学生、严于律己的教师形象。

16.朱佩弦先生“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体现在那些地方?请简要说明。(4分)

17.关于读书,朱佩弦先生认为打通语言文字是关键,陶渊明则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即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你赞同那一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6分)

参考答案:

15. B C (5分)

16.①朱先生一向做上课前的“预备”工夫,授课以前总要揣摩。②教会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欣赏和领受文学作品的方法。③朱先生督责功课很严,没有理由的要求决不答应,有坚强的责任感。④不囿于自己已经形成的一套,受青年们的教育,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答出2点即可)(4分)

17.第一种情况:①赞同朱佩弦先生的观点。②因为欣赏跟领受着根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一个字的含糊,一句话的不求甚解,全是了解跟分析的障碍。③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种情况:①赞同陶渊明的读书观点。②“不求甚解”同样需要用心读书,只是不死抠字眼。因为读书者摆脱单纯的“咬文嚼字”后,专心致志地刻苦探求,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对问题的实质认识得更加深刻彻底。③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言之成理即可。(6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2. 文中加点的“自私的念头”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自私”的?

13. 节选第②段,“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生的欢喜”?

14. 节选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的什么精神品质?

15. 节选第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的心理?请分析。

参考答案:

12. “自私的念头”指的是将常春藤牵进“我”的屋子。说“自私”是因为“我”要牺牲常春藤的自由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装饰自己抑郁的心情。

13. 表达了“我”面对常春藤蓬勃的生机所产生的喜悦和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14. “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15. “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地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

绿。作者在常春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着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地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

点睛: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

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

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

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理解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首先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体现出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理解“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于“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中的矛盾心理,首先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加以总结形成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郭淮字伯济,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曾,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准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①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②,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一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太和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

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正始)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八年,诸羌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淮策维必来攻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适至,维遁退。进讨叛羌,降服者万余落。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注】①防风:即防风氏,大禹时期人物,协助大禹治水。②唐、虞之世:尧、舜时代。唐,尧之国号,虞,舜之国号。指上古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淮署为门下贼曹署:代理,暂任。

B.故计远近为稽留稽:迟延,拖延。

C.淮逆击之逆:预料,预先。

D.诸将皆谓欲攻西同谓:以为,认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半济而后击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①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一一知其款曲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①昔禹会渚侯于涂山②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郭淮“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

②既陈,备疑不渡

③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

④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⑤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

⑥诸羌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

A.①④⑤B.①③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渊死后,为了稳定军心,郭淮临时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中主将,事后曹操正

式授给张郃主将符节。

B.文帝即位时,郭淮奉命前去祝贺,因路上“留迟”受到文帝严厉的责备,郭淮巧妙应对,得到文帝的赏识。

C.太和五年,蜀国出兵卤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郭淮强迫羌人和胡人家家拿出粮食,避免了从关中运粮的麻烦。

D.羌人叛乱之时,夏侯霸率领大军驻扎在为翅,郭淮估计姜维必来攻打,果然不出所料,不过由于郭淮率兵适时到达,姜维退兵而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分)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4分)

参考答案:

9.C(逆:迎击。)

10.B(都是介词,因。A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C项①代词,他们的;②助词,无意义。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从。)

11.A

12.C(原文“抚循”,应该是安抚、慰问,而不是“强迫”。)

13.(10分)(1)既然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便)又想扩展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国土),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关键词:既、封、阙、焉)(2)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沛公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关键词:置、车骑、道、间行)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必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竞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①浣:弄脏。②狃:因袭。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责问

B. 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友好

C.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

D. 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抄录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

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 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 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1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A.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B. 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于是渐不信狐

C. 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D. 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 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 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 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18.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参考答案:

14. A 15. D 16. B 17. C

18. ①(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②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质:询问。故选A。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而,连词,表转折;B 项,介词,因为;C项,所字结构;D项,介词,由/介词,在。故选D。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题中B项,“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是指郭生重新看过之后,觉得确实像可以删去。没有谦虚之意。“于是渐不信孤”是指郭生慢慢地不相信狐狸,并没说他骄傲。故选B。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C项,“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错误,文中内容为,郭生对狐狸在叶公的文章上泼墨感到怀疑,一直到最后不相信狐狸。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1)但;副词;只是、仅仅;异:意动用法,以之为异,感到奇怪;白:告诉。(2)以是:固定结构,因此;德:动词,感激、感恩;恒:常常;啖饮:吃。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沉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馀,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

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九奔命。寔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常为边最。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

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为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节选自《后汉书?崔寔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 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B. 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C. 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D. 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拜”是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迁”既可以指官职的调动,又可以

指官职的晋升。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既可指司马、司徒、司空,又可指太傅、太师、太保。

D. “建宁”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寔明于政务,做官才能卓越。他撰述的《政论》曾获仲长统高度评价,认为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

B. 崔寔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生活。他做五原太守时,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置纺织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

C. 崔蹇秉性纯正,事亲至孝。为父守丧期满,三公请他做官,他都不去。母亲病死,他于赴任途中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

D. 崔寔为官清正,品性廉洁。他父亲去世时,家中资产竭尽,十分贫困,为葬父只能卖掉田产;他病逝时,甚至没有钱装殓,同僚出资替他料理后事。

10.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

(2)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参考答案:

7. B 8. D 9. D

10. (1)这时匈奴连续入侵云中、朔方,杀害抢掠官吏百姓,百姓一年之内多次逃命。(2)服丧完毕,朝廷征召并任命他担任尚书。崔寔因为时局动乱,称病不去上任,几个月后被免职归家。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三公”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桓帝初”表时间,后面断开;“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

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D项,逻辑错误,为葬父而卖掉田产才导致家中资产竭尽,十分贫困。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是:这;略:抢掠;九:多次;服竟:服丧完毕;以:因为;视事:上任。

参考译文:

崔寔字子真,又名崔台,字元始。少年时沉稳冷静,喜欢阅读典籍。父亲去世后,在坟墓旁边隐居守丧。守丧期满,三公皆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桓帝初年,皇帝下诏给公卿、郡国推举最为孝顺和品德最好的读书人。崔寔被郡国推举,征召到官署,因病不能参加面试,任命为郎。崔寔对政事很精明,做官的能力很强,写了评论当代政事的意见数十条,题目叫《政论》。针对当时要害,言辞宏辩而且确切,当时的人非常赞赏他。仲长统说:“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后来,朝廷叫崔寔到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里去当官,崔寔都不去。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推荐崔寔,说崔的才干很好,能力很强,应在朝廷做官。于是皇帝封崔为议郎,升任大将军梁冀的司马,与边韶、延笃等人在东观著书立说。

后来崔寔出任五原太守。五原的土质宜于种麻,而当地人不知道织布,老百姓冬天没有衣服穿,堆些细草睡在草里面,拜见官吏就披着草出来。崔寔到此为官,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制纺绩、织缍的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百姓才免受冻馁之苦。这时匈奴连续入侵云中、朔方,杀害抢掠官吏百姓,百姓一年之内多次逃命。崔寔就厉兵秣马,严饬烽火台侦察,敌人不敢进犯,成为边塞最安宁的地方。崔寔在病中,被拜为议郎,又与

当时的名儒博士一同审定《五经》。恰逢梁冀被诛杀,崔寔因为是梁冀的故吏被罢免了官职,关在牢里数年。当时鲜卑多次进犯边境,皇帝下诏书给三公推荐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推荐崔寔,崔寔被任命为辽东太守。走到半路上,母亲刘氏病死了,崔寔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母亲刘民生前品德很好,广泛浏览书籍。起初,崔突在五原任太守,母亲经常教导如何治理政事,崔寔的优秀功绩,母亲很有帮助。

服丧完毕,朝廷征召并任命他担任尚书。崔寔因为时局动乱,称病不去上任,几个月后被免职归家。当初,崔寔的父亲去世,崔寔卖掉田产,修筑坟墓,树立墓碑。埋葬完毕,家产竭尽,因为穷困,便以卖酒贩粥为生。当时人多用这事讥笑他,他始终不改。他做生意只求够本就行,不多赚钱。等到做了官,多是边境地区,所以更加贫薄。他在建宁年间死去。家里很穷困,没有钱装殓,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等替他准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替他树碑,称颂他的功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音”一般意义上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有规律、单纯的,是乐音;

①_________。这个分类标准强调的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分类标准。

②_____________。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午我在睡觉,邻居家的小朋友却在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的钢琴曲打扰了我的午睡,让我厌烦,所以对我而言.此时的钢琴曲就是噪音。由此可见,③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能会因不同的人的心理感受而发生改变。

参考答案:

①振动起来无规律、杂乱无章的,是噪音;②“音”还可以从主观心理属性的角度分

类;③乐音与噪音是相对而言的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有规律、单纯的,是乐音”可知应该填写“振动起来无规律、杂乱无章的,是噪音”,第②空根据前面的“这个分类标准强调的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分类标准”可知应该填写“还可以从主观心理属性的角度分类”;第③空根据前文“由

此可见”可知是对前文的总结,应该填写“乐音与噪音是相对而言的”。

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霍安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拥有成功经验,可以作为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非洲的前车之鉴。

②从柳忠秧的《岭南歌》的雄浑豪放、勾魂摄魄,想到当前诗歌的疲软、轻飘,我感到,今日诗坛,也应呼喊诗的真情,呼喊诗的黄钟大吕。

③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和经营自主权,政府部门重点是做好规划引导和服务、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切忌越俎代庖。

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等是新疆不同地域果品的代表,但是说到新疆水果的后起之秀,伽师西梅绝对是一大有力竞争者。

⑤雷锋离世几十年,他留下的“雷锋精神”却从未消失,每个年代“雷锋故事”一直信手拈来。“雷锋”=字成为乐于助人的代名词。

⑥关于核武器政策,特朗普本人和媒体各执一词,特朗普否认自己有扩大核武库的打算,但他承认美国的核武器需要进行更新和现代化。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①前车之鉴:比喻可以作为鉴戒的以前人失败的教训。与句意不符。②黄钟大吕:比喻文辞高雅、美妙。③越俎代庖:比喻越过权限办事或包办代替。④后起之秀:指后成长起来的或出现的优秀人物。使用对象错误。⑤信手拈来:形容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素材。与句意不符。⑥各执一词:各自坚持一种说法,互不相让。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为了适应干旱环境,梭梭树的叶子退化为鳞片,以减少其蒸腾面积。

①____________,梭梭的内在生理特性也适应干旱环境。梭梭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提高土壤中的养分,②____________,植物生长成林,可以防沙固沙。除了生态价值外,③_____________。梭梭最重要的经济价值莫过于它是肉苁蓉的寄主。有“沙漠人参”之

称的肉苁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经济价值相当可观。

参考答案:

①除了外表形态适应外②有利于植物的生长③梭梭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谈的是梭梭树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①处上文谈提梭梭树的外表为适应环境而退化,下文说“内在生理特性也适应干旱环境”,可推断出此处应填过渡句,如“除了外表形态适应外”;②处上文说的是梭梭树有环保作用,能改善土壤,下文说“植物生长成林”,可见此处应填“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一类内容;③处上文谈梭梭树的生态价值,下文说“经济价值”,此处应填一个过渡句,如“梭梭树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1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B. 业内人士认为,疏通与各部门职工之间的对话渠道,改善劳动环境,提高飞行员待遇等,才是各航空公司留人的根本途径。

C. 今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首个飓风“艾琳”(Irene)在美国东部时间27日早7时在北卡罗来纳州登陆,已导致10人死亡,至少超过二百万人撤离家园。

D. 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福利院部分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可改为“广发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C项,“至少超过二百万人”语意重复,“至少”“超过”应删去一个。D项,“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并列不当,应改为“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

河南省新乡市新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新乡市新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喀纳斯 沈苇 那年在阿勒泰,我随一旅行车队去喀纳斯。出发时天就下起雨来,在阿勒泰山区,这是多余的季节,雨水宣告了夏天的结束和秋天的开始,空气中有了些凉意。从小城哈巴河到喀纳斯湖,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大部分是砂石路和泥路。车开得缓慢,颠簸,像蜗牛一样爬行,好在坐在车里看风景是一件怡然自得的事,所以心里也不太着急。 走到图瓦人居住的白哈巴村已是中午,我们匆匆吃了午饭,继续赶路,内心也振奋起来,因为只剩下最后二三十公里了。我们指望越野车开足马力,一鼓作气,直达目的地。雨继续在下,过了一座桥,山势变得陡峭,苍翠浓密的西伯利亚泰加林一望无际。在林中陡坡上,路突然没有了。落叶松、红杉、云杉和山杨组成了一座巨型迷宫,仅在粗壮树干间留下一些空隙,汽车就在这些空隙间左右扭动,艰难前行。好在车是好车,三辆丰田牌越野车,司机都是棒司机,熟悉这一带情况的哈萨克人。但我们想错了,车越来越不听使唤,发出牛一样的喘息——车轮开始打滑了,在泥泞中如在油脂或冰面上一样打滑。办法想了不少:挂上前加力,垫上松枝、杂草、树叶,挖去车轮四周松软的腐殖土,但都无济于事。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了:推车。十来个乘客都下了车,人的体力变成了车的马力的一部分。车在泥泞中挣扎,咆哮,仿佛它的肺都要气炸了,人在泥泞中齐心协力,骂骂咧咧。泥浆四溅,喷到脸上、身上,我们也顾不上了。我们的样子一定滑稽可笑,惊扰了山斑鸠和红冠松鸡,咕咕叫着隐 向密林,说不定它们正蹲在不远处的哪根松枝上,一边吃着美味的浆果,一边嘲笑我们呢。但我们已顾不上这些啦。最后十几公里,我们在泥泞中足足挣扎了三四个小时,车几乎是被我们推上山去的。人都变成了‘泥人,我们相互看看,哈哈大笑,前仰后合。 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彩虹!彩虹!’’一道彩虹档在了我们面前,它太近了,几乎伸手可及。的确,,它的一端就从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大弧度跨向天空。有几秒钟,我们目瞪口呆,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接着大家纷纷跑过去照相,我

河南省新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新乡市高一期末(上)测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作协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指出,中国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进程加快,产业规模增势强劲,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提质升级的重要关口,网络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点发力。 以现实题材为着力点,激发讴歌时代正能量。网络文学“提质”,要求网络作家胸怀“国之大者”,在全球视野、历史坐标下观察社会、洞察现实。网络作家要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大地、深入生活,用脚步丈量山川大河,深入田间村寨、行业一线,熟悉“烟火气”,展现出万众奋进的“精气神”。时代风云、改革浪潮或者凡人梦想,这些现实生活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富矿。唯有聚焦万众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才能释放网络文学见证时代、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磅礴力量。 以IP全链路开发为关键点,蓄积产业发展新动能。网络文学居于文化创意产业前端,优质IP的深度开发和多重使用能够拉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当前,视听产品仍然是网络文学实现IP转化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媒介融合的加速推进、移动互联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读者付费习惯的养成以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为网络文学IP开发与转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一步,要做好全链路的高质量打造与开发。“全”首先体现为门类之“广”,打造动漫、有声、游戏、短剧以及线下文旅等多样化的IP转化路径,强化不同艺术形式的连接,促成网络文学多样态输出。“全”也体现在周期之“长”,即打造出一条由文到艺、由艺到娱、由娱到产的文化创意生产模式,有效延长网络文学价值产出周期,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网络文学“出海”为突破点,开拓国际传播新天地。2021年,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海外用户1.45亿人,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人次,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然而,中国网络文学系统化国际传播机制尚未建立,亟待从内容、机制、平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内容供给侧,网络文学“出海”的“翻译、版权和质量”三大难题有待更好破解。在传播分发端,海外推广落地、读者互动营销以及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打造等都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网络文学承担着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使命,需要讲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手时序。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中国网络文学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统筹国内国际文化语境与产业格局,内外并举、多点发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网络文学方能以蓬勃昂扬之势传递主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 (摘编自顾亚奇《网络文学提质升级需多点发力》)材料二:

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天一大联考 2020-2021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诞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养成,再到“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以聚落形态的演进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国文明起源路径可以概括为“聚落形态的三个演进”,即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中国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其多元性可概括为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就黄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游都发现了作为上述三个阶段三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为我们展现出一部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显现出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 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它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对夏商王都的历史地理考据中,夏朝和商朝的都城都有迁都情况,但其王都均在黄河中游地区。《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由于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所以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1、命题范围:语文版必修3 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3、第Ⅰ卷(阅读题70分);第Ⅱ卷(表达题80分)。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教育不妨从成语开始 “国学教育”兴起,让国人颇有几分欣慰。早就有人痛心疾首地说国家早该这样了,现在的孩子都数典忘祖了。然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爱国不分先后,入市不分早晚。只要是认识到了过失,随时想起来改正都是可喜的,及时的。下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啥叫“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肯定是不行的。于是乎,有经典说法:从“四书”“五经”开始。然而,从“五四”以来,孔孟之道已经被批了几次,以“五四”和“文革”最为代表,以“文革”为甚。经书的权威性被动摇不说,让孩子们读四书五经,就算是白话文翻译版本也令人担忧,这种学法能否持久和见效?换句话说,“国学”精神太庞杂,几乎包罗万象,甚至可以相互矛盾,或者各取所需。比如“出世”还是“入世”。再换句话说,文化传统柳暗花明,轨迹迂回迥异,也让人无所适从。比如,春秋时期的侠客精神,比如荆轲和田横五百士,还有高山流水之类的故事,恐怕离时下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剑拔弩张、侠肝义胆那一套跑到日本变成武士道了,中国人已经变得唯唯诺诺。话说起来太长,这里想说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系的学生是一种学法,平民百姓和孩子又是一种学法。比如,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精华的东西,就是成语典故。一半以上的成语故事来自春秋时期,可见,那个时期的民族智慧是多么辉煌啊!“成语”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其实,就其故事的浅显性而言适合儿童,而其中的哲理却属于成人读物。成语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或者说,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在成语中早已高瞻远瞩了。比如“指鹿为马”,如今的下属在领导面前,几乎时刻都要指鹿为马,看领导脸色行事,唯领导马首是瞻。最经典的两个中国成语如今却最容易被国人所忽略:一个是“井底之蛙”,一个是“五十步笑百步”。其道理之浅显,可谓妇孺皆知,但即便是社会阅历丰富,极具渊博知识的人都不断地重复这些浅显的错误。因此,就做人道理而言,即便是文盲,熟读成语故事也能成为人生大师。所谓的国学,未必就是儒学,就中国成语的博大精深而言,诸子百家无所不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默写专题

默写专题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形势。 (2)苏轼的作品中曾写到曹操军队的战船,如《赤壁赋》中“________”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则形象描绘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 ,_________ ”两句,既流露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也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奈。 (4)悬挂在天上的月亮时常会进入我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这在必修上册课本所学的诗词中很常见,如“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答案】①. 天姥连天向天横②. 势拔五岳掩赤城③. 舳舻千里④. 樯橹灰飞烟灭⑤. 雕栏玉砌应犹在⑥. 只是朱颜改⑦. 明明如月⑧. 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赤城”“舳舻”“樯橹”“雕栏”“砌”“朱颜”“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河南省濮阳市、许昌市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对偶精当,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天姥山之高。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在琵琶声停之后仍然沉浸于其中的情景,突出了琵琶乐音之美。 (3)荀子在《劝学》中评论蟹,说它有着优越的条件,但“______,______”,这就与蚓无爪牙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形成了鲜明对比。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黑塞只是否定“泡咖啡馆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的观点,并非说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生活的唯一途径。C“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错,原文是说“互联网飞速发展”使“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D只有黄志坚提到读书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答案】A 【解析】原文“尽管如此”的“如此”是指“读书太多可能有害”,并不能等同为选项中的黑塞认为的“读书尽管有害、危及生活”。 3.【答案】A 【解析】A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范围,其他三项各属于培养阅读习惯、营造阅读氛围、搭建阅读平台的举措。 4.【答案】①应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访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如材料二围绕“读书”提出了三个问题:读书对个人的影响,对社会的意义,好书的标准。②各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逻辑要清晰。前两个问题谈的是读书的意义,后一个问题是谈好书的标准,从个人到社会,从意义到标准。(4分。每点2分,各点概括特点1分,具体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重视内容和品质:内容有吸引力,能提供师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语言精美,内容深刻,观点新颖。②重视外在因素:作者和出版社的知名度,图书的质量和价格。③兼顾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不同,学科之间的需求不同,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的需求不同。(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B 【解析】分析偏颇。文章引述弗兰克的作品,是为了表明:“懂得‘为何’而活”是史铁生成为卓越的写作者的前提。 7.【答案】C 【解析】“描绘公园冬日的情景”错,文章没有描写公园冬日的情景。 8.【答案】①他平静下来,让自己思考,接受苦难,充任世上苦难的角色;②经过长久地思考,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决定安心地活下去;③找到了活下去的方式,与写作结缘,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留白”是文学艺术常用的艺术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描写了“留白”带来的意蕴无穷之感。 (2)苏轼的多篇诗文都写到酒,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写以酒凭吊;《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写举着葫芦做成的酒器互相劝酒。 (3)顺着风势呼喊、借助车马前行,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荀子在《劝学》中以此来论证学习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取得更大的成效。 (4)“风”是我国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不同特征的“风”,会营造不同的境,传达不同的情。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所学篇目中就有这样的诗词或文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把自己和周瑜相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则用“ , ?”来相比,悲愤自己的壮志未酬。 (2)《师说》中“,”,跟《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达的意思相近。 (3)舟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它不仅载人远游,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古诗词中常用它来营造意境,且喜用借代或比喻手法代指舟船,如:“,。” 河南省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的场景。(2)姚鼐《登泰山记》“______,______”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显出登山之艰险。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与此意境相似。 河南省安阳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两句直接喊出自己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权贵的蔑视。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解析(新高考)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解析 (新高考) 语文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与《庸国》等当代‘方志小说’不同,辛谷所称‘方志小说’中叙写对象是虚拟的”错。材料二第二段说“虽然辛先生将方志中的这些异闻逸事资料命名为‘方志小说’有待商榷……这些异闻逸事资料,往往虚构故事,叙写传说中的奇人奇事”“近年来,在当代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野莽的《庸国》……以某个真实存在或虚构的地域为叙写对象”,由此可知,文中并没有说辛谷所称“方志小说”中叙写对象都是虚拟的,而且《庸国》等当代“方志小说”的叙写对象是“真实存在或虚构”的,不全是与虚拟相对的,故选C。 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证明了方志与小说在文献地位上有共同性”错。材料一第一段说“方志与古代小说的编撰初衷,在价值功能上往往都以教化为先,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有云:‘凡旧志所载,多有怪诞不经、幽眇难明、惑世诬民者,悉去之不录。为名教虑也。’”,由此可知,引用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中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方志与古代小说的编撰初衷在价值功能上都以教化为先,而非证明文献地位的共同性。故选C。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提到“古代……小说作者往往无意署名,这使得大量小说作品难见真正著者,即使有些小说能明确作者,但其生平情况往往也模糊不清,这给小说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而倘若将视野投向明清方志,往往能有一些意外收获”,意在说明从方志中可以找到小说作者及其生平情况。B.选项内容是说判定作者时用其他文献内容来印证方志内容,明显与原文不符。故选B。 4.①文献地位:都可作为正史的补充文献;①价值功能:编撰都往往强调教化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题目可知,本题应从文献地位、价值功能两方面来作答: ①从文献地位上看,都可作为正史的补充文献。材料一第一段说“方志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是以‘正史之补’的形态而存在的。古代小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同样也以‘补史’形态而得以存续”,由此可概括出,二者分别以“正史之补”的形态和“补史”形态存在。 ①从价值功能上看,编撰都往往强调教化功能。材料一第一段说“方志与古代小说的编撰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年河南省新乡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共15分。 山月曾是旧时友 余世磊 ①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次第熄尽,一轮小城月,这才怯怯迈了步子,移向中天,照亮些残留的夜色、人迹。你看,那月亮是瘦弱、苍白、营养不良的。 ②我是弄不明白:不同地方的月亮,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故园的那轮山月,那么大,那么白,那么亮。故乡的山是朴实的,一座连着一座,既无入云之高,亦无斧削之奇。如果说,山月是山养的,那么,山月肯定最得山的喜爱,是山的心肝宝贝,把山水的精华都给了它,才养育出如此一轮山月。同样,山月也是爱着山的,年年岁岁,与山相倚相伴。而且,爱屋及乌,也爱着山里人、草木、山里的一切。 ③月照山中,山中还是山中,但被月光照亮,给人的感觉,总疑换了一个地方。好多人家,都不点灯,开了门窗,放进一片片月光,在月光里闲坐、喝茶。如果你再仔细地看,月照是别有用心的,该亮的亮,该暗的暗。那些贫穷的、不雅的东西,都被隐去,那些富有的、美好的东西,越发清晰了,还有那些牛栏、猪圈等,是有点肮脏,月照藏不住它们,就把它们弄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最美,莫过于夏秋黄昏,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云开,山月来照。有雾,东一团,西一团。山峰、河流、村子都在雾中,藏一半,露一半。一天疏星、数村灯火,远几点,近几点。让我忘情啊,不似人间似天堂。 ④是的,天路是清冷的、孤单的,山月并不愿去走,而更愿下到山中,呆在我们的村里不走。一群村童疯玩,和山月捉迷藏。山月躲了起来,有时在草垛后,有时在树林中,有时在屋顶上,有时在水井里,村童们怎能找到它呢?为头的那个小家伙,累了,靠着草垛坐下,偶尔一回头,那样一轮山月,突然出现,妈呀,吓了他一大跳,甚至让他生气了,不再和山月玩了,召拢了伙伴们,捉萤火虫去。好一群淘气的村童!山月一笑,赶紧升至村庄的半空,照亮他们跑着,追着,别摔了跤儿。 ⑤夜来无事,我爱到住在小学的张校长家坐坐,我爱到道班里的小汪那里聊天,偶尔,我还爱到李家屋的术坤家打牌。走夜路,有山月作伴,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山月还要去送很多人。有人荷了锄头,去田里看水;有人背了竹篓,要出去钓鳝;还有人从外面归来,耽误了车船,深夜还没走到家里……这一个夜晚,山月要送多少人,或去,或归,哪一人能做得到呢?山月不来的夜晚,也好,我们安心呆在家中,做点自己的事情。不要问山月为何不来?山月肯定也有它的事情。山月会来,绝不会失约,我们又可邀了山月,去夜行、访友、观山中风景,这才让人更加珍惜,这才让人更加体会其中之美。 ⑥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有时,我离开家,在那山月光里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生出一种害怕,不敢在那山月光里久久逗留,更不敢去面对山月。因为我觉得,隐藏在我内心里,有着不少丑陋、邪恶的东西,譬如懒惰、抱怨、自私等等,会在这山月光里暴露无遗。但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站在那里,借着那山月光,正视起自己的内心,一一剔除那些丑陋、肮脏的东西。踏月归来,步履轻松,心情喜悦,我不能说我变得怎样,但比起以前的那个我,肯定多了一份纯洁、一份善良、一份高尚,我这才觉得自己配作山月的朋友。 ⑦在山中,除了那些人,那山月,还有那幽兰,那鸣虫,那白鹭,那绿蕉,那窗前一枝梅,那屋角一篷竹,那岭上几棵松……多少我旧时师友,真的是久违了! (选自2010年第10期《散文》,有删改) 16.文章以“山月曾是旧时友”为题,开头却从小城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7.在文章的③④⑤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山月与山、山里人相依相伴的?(5分) 18.纵观全文,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6.描写“小城月”的胆怯、苍白引起下文对故乡山月的回忆(1分)反衬(1分)出山月的大、白、亮和富有活力的特点。(2分) 17.月照山中令人忘情,月光下的山村,不似人间似天堂;山月与孩子们嬉戏游乐并且关爱着他们,给孩子们带来无限乐趣;给夜行者带来光亮。(答出1点得2分,2点4分,答出3点得5分)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个学期即将告别我们而去,朋友,想必你在期末考试中一定收获满满吧。是不是打算核对一下答案你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带来的“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16题,共120分,共3页。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共58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5题。(22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

河南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今,“玩梗”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我们既要鼓励语言创新,尊重年轻人的创新表达方式,重视网络用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促进,理解流行词语无可替代的表达功能,也要高度警惕消极的玩梗文化,防范玩梗背后的传播迷思和价值取向偏差。 梗文化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质,其依赖的是将逻辑推至极致带来的荒诞,并借助于这一荒诞性去完成一次笑点的制造。梗的诞生发展可以分为语音变异和词汇变异两大源头。语音变异是指将各地方言或者外来语言转化成汉语中的同音字或近音字,以达到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的目的。词汇变异是指词汇的变化以某一词汇作为基础进行延伸。 梗,通过对某事或某物在不同情境的解码编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玩梗,作为年轻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流行离不开媒介技术、符号意义、生产风格和社交隐喻的共同作用。造梗者漫不经心地自创或者引用某些具有流行潜质的词句或场景充当梗的语料,用以表达、评论、分享,成为梗的首发角色;玩梗者受个人经历、生活经验或性格偏好的影响与造梗者的输出一拍即合,对梗进行理解、解读、定义、回应、修正、延伸和再造。 当下许多“梗”的更新速度快、包含意义多样。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指向,“梗”的能指和所指都很丰富,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都存在着流动性。大众在使用“网络流行梗”时,不会追求一个确定的意义,更多的是通过“梗”来确立自身的位置,获得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11)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梁冬林复核人:李晓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斋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往往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23年秋季河南省高一第四次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南文化已经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成为一代代文人和世人的精神遗产。是的,江南文化是一种传统。传统既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也是触手可及的变动之物,可能并不存在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江南文化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流动的、变迁的,它有承继,但也有更新,它与当下的文化碰撞、交融,进行新的裂变和更迭,它是一种活文化,是“音调未定的”。 江南文化的承继与变迁,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进程中是极为艰难的。江南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的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江南认同”。而这种认同,“不仅包含着地方意识与地方情感,而且表征着某种更大的希望、向往、记忆,甚至隐秘的情绪”,“由历史与文学共同催生一种超越于政治承认主义、道德合法性以及经济与宗教崇尚之上的文化心理”,代代相传的文学传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关于江南的意象,并逐渐生成为一个形象化的精神符号,因此,“‘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诗学”。这种江南文化诗学认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风景认同。江南文化充溢的是一种不同于北方政治伦理精神的诗性审美气质,但由于它自身天然独特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条件,因而才从自身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前者的审美精神觉醒,这不仅奠定了南方文化的精神根基,同时也奠定了整个江南文化的审美基调。反映到当代文学创作中,首先是对风景描写的重视,写出了江南世界的自然和人文之美;其次是通过风景描写,营造出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诗意氛围;再次是通过景写人,人与景融合,人与景相互映照,构建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学意境和“万有相通”的哲学境界。 二是个性认同。江南因地理位置边远,受儒家传统的影响要比中原地区浅,体现到性格特征上,就是更加自由、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洒脱气质。这种个性,体现到经济上,是对于商业文明的青睐,是一种务实性,显示出江南文化影响下人们思想的开阔性;体现到政治上,是江南士风的转化变异,既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豪迈奔放,也有敢于奋争的不屈决绝的反抗精神;体现到文学上,则是对个人异质的尊重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三是诗意认同。当下社会对于诗意的追求和诗性的称赏,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变得尤为凸显和重要。海德格尔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对当下社会精神状况和生活状态的一种思想反拨,即要寻求一种附着于生活之上的盎然趣味和自由灵魂。这种诗意有时候是唯美的,有时候是粗粝的,有时候是阳光的,有时候是阴柔的,有时候是朴素的,有时候是糜烂的,有时候是日常的,有时候是抒情的,姿态万千,摇曳动人。 四是语言认同。江南文化在文学上的诗性呈现,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表现力。江南作家的文学语言,精致,细腻,柔和,有着水的质感,也有着水的力量,体现出一种唯美的美学风貌。当然,具体到每个作家来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上“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6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儿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赴外地考察时,总书记曾前往山东孔庙、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三苏祠、新疆交河故城等多个文物保护单位调研,了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的情况。对广东潮州木雕、贵州苗绣、陕西绥德剪纸等,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摘编自陈锐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材料二: 中国的名人文士,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之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和心理象征。它直接起源于原始先民的泰山崇拜。 人类与山岳的关系天然密切。山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则认为是山川神灵对人类行为的不满和惩罚,只好用祭祀方式表示忏悔和崇敬。于是“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被列为古代帝王的“八政”之一,从遥远的帝舜时代,就开始“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望秩于山川”(《尚书·舜典》)。这样,泰山由自然的山变为神圣的山,就不是偶然的了。 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肇始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对后世名人文士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示范作用,沿袭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为流传久远的文化风气,演变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景观。泰山拔地通天的气势,峻极万物的雄伟,和日出、云海、古松、奇石等壮

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篇2

2023-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 卷2篇 2023-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篇 2023-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 一、选择题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与所给例句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 A. 小学而大遗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下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C.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D.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繁忙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校110周年校庆时,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贺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B.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程度是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的战略课题。 C. 出色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互相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D. 村庄改造在保护“原汁原味”的根底上,传统民俗、民居得到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承受熏陶。 以下语句中,选出语言最得体的一项 A. 面对徐悲鸿的邀请,齐白石辞谢道:“谢谢您的厚爱,我只不过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您的不情之请,恕难从命。”

河南省新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新乡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无人机拍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到不再需要眼镜的新3D技术,各种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正在改变电影行业。人工智能(AI)是其中影响极大、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技术,在整个电影生产和管理领域,人工智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全面而深刻的,电影行业的每个关键环节都因为人工智能而掀起了一股变革的浪潮。 观看一部由人工智能编写剧本,设计视听效果、制作特效、自动剪辑、制定发行策略,甚至参与表演的电影,已经不再是一种未来主义的想象,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在特效制作方面,人工智能的自动化优势更加明显,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对视觉效果的把握水准,使特效更加逼真,而且在后期制作中,可以通过对渲染场景的深度学习,自动生成特定的光照效果或火焰,烟雾等特效,并实时核查最终拍摄效果。 在3D内容制作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大有可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领域,中国影视企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比如,2017年,由聚力维度研发的“峥嵘”“AI立体设计师”系统,成为当时全球唯一的人工智能3D内容自动制作平台。通过这一人工智能系统,电影制作团队在不需要大规模制作团队和双机拍摄的情况下,即可迅速完成任务,将2D内容转为3D内容。 在数字修复方面,中影集团研发的自动图像处理系统“中影·神思”对一些电影镜头的低清图像素材添加了增强效果,同样显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威力.而由爱奇艺开发的ZoomAl视频增强技术,在优化低分

河北省邢台市新河中学2018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邢台市新河中学2018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顶 朱成玉 我来自人间,我是一团善良的骨肉,我手持艾蒿,我爬上屋顶。我把浩然之气做成一支簪子,插在家的发髻上。 屋顶,是我最好的安放月光的地方。思念的月光,总是很滑,顺着你的脊背,一不留神就溜进心里去。 我循环反复地播放一首思乡曲,今夜,我的屋顶,定是月光皑皑。 我没有其他浪漫的法子,只能带着心爱的人,爬上屋顶。我的美好都是假设的,把月光载剪,为她做一件婚纱;把星星打捞,为她串一条项链,这些虚设的美好,竟然也会让她流出泪水。 她说,她爱这屋顶。 父亲打来电话说,屋顶上的瓦碎了一块,他正准备爬上屋顶,把那块碎瓦换掉,不然下雨天屋子该漏雨了。 我担心他的安危,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我让他挺过这两天,过几天我请假回去弄。他说他听了天气预报,这两天有雨,漏雨的屋子可要不得,弄不好就哗啦啦地把好日子都给漏掉了。 父亲有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喜欢对每天的天气了如指掌,我不明白他为何要如此执着,他说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关心天气吗?天气就是老天的脾气啊,咱得随时留意着,不然他哪天发了牌气,你们都还蒙在鼓里呢! 对自然的敬畏,让父亲的骨头里,又多了一样钙质。 父亲担心着一块碎瓦,我担心着父亲的身子,他再也无法直起的腰身,爬上屋顶,会是一种怎样的艰难!可是,我在想象这个画面的时候,除了担心,还有一种骄傲的情怀,我仿佛看到一面旗帜的冉冉升起,是的,我可以把父亲比喻成旗帜,他并不伟大,他只是让我降生,让我长高,让我善待世界,这便足够。 父亲执拗地在我回家之前,把那块碎瓦换掉了。还好,他安然无恙。 我命中的旗安然无恙,屋顶安然无恙。

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阅读文档 20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疏远和放逐。一面是泛娱乐化内容轻轻松松就能博关注、博眼球;另一面,则是主流诗人和诗歌作品在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中拼尽全力才能昙花一现。诗歌创作者追求著作等“身”容易,实现著作等“声”则“难于上青天”。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优秀的诗人群星璀璨,大量的优秀作品铸就了传统诗歌辉煌。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却一路坎坷。如今,当人们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丰盛的文化盛筵时,新诗却在大众文化的边缘徘徊,处境愈益困窘尴尬。那么,印刷时代的“温柔乡”,是否真的会变成网络时代的“英雄冢”?如果说诗歌有圈层,究竟是“作茧自缚”,还是“化茧为蝶”? 传播要“破圈”,创作必“破茧”。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从行业报刊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不能只是将自己在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原样转贴在网络上,而是要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 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

(摘编自梅喻礼《诗歌“破圈”难,“出圈”更难》) 材料二: 在常人看来,诗歌是小众的艺术,诗歌写作也不过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今天,仿佛只有诗人还在读诗,诗集也只有在诗人之间互赠,形成了某种悲哀的“闭环传播”。读者大众可能更青睐于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对诗歌是避而远之。那么,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如何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呢? 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对于诗歌传播而言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品牌形象对于推动诗歌生态的健康发展作用巨大。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诗歌节目、优质诗歌公众号等,在引导力、传播力和品牌力等方面精心策划,实现品牌驱动,提升诗歌到达率。内容是传播的核心,没有优质的内容,难以建立长久的传播凝聚力。近年来文学纪录片《我的诗篇》《摇摇晃晃的人间》《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等,因为高质量文本、专业的团队、精细化制作等,引发了圈粉热潮,形成了叫好叫座的口碑,实现了网络上的破圈传播。一些刊物推出的诗歌活动如“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十月诗会”“长三角青年诗人改稿会”等也逐渐吸粉,形成品牌效应。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立足精品诗歌传播,连续策划推出多部经典诗集,俨然成为诗歌传播的高地。 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了诗歌传播的到达率问题。这就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进行圈层和心理分析,做到精准传播,实现事半功倍。2016年,在杭州由一群“80后”“90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人团体“诗青年”,发起了帮助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 生第一本诗集的“陪跑计划”,引起了青年诗人内心的共鸣。这个活动的成功传播,缘于他们精准地抓住了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的心理,更以“诗歌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