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张昕

如何培养3-4岁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姓名:张昕

单位:丰台区丰台第二幼儿园

如何培养3-4岁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摘要当前幼儿在进餐中普遍存在多种不良习惯,如:不按时进餐,进餐挑食、偏食,吃零食,进餐不专一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的正常发育和身心健康。文中通过创建良好的用餐环境和气氛,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以及树立榜样等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胜心和竞争意识,通过家园配合正确引导幼儿,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关键词小班进餐习惯

目录

摘要 (2)

1.引言 (3)

1.1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表现 (4)

1.2不良习惯的成因 (4)

1.3良好的进餐习惯 (5)

2.如何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6)

2.1酝酿愉快的用餐气氛,创设温馨的用餐环境 (6)

营造熟悉的环境 (6)

餐前安静活动 (6)

合理组织 (7)

2.2 常规培养 (7)

2.3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8)

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方式 (8)

参观活动 (8)

树立榜样,循循善诱 (9)

餐前引诱,打好“预防” (9)

浅尝即止,逐渐加量 (9)

巩固保持,奖励肯定 (10)

从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不同的幼儿 (10)

3.结果与讨论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1.引言

习惯是一种养成,培养良好的习惯将使人的一生受益。随着食品的极大丰富,供人们可选择的食品已十分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也逐渐养成,如偏食、挑食、不按时用餐、用餐时不专意等等,这种现象在幼儿当中更显突出。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从个体来说,不良的进餐习惯不但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甚至还会影响良好个性的培养从而影响之后的生活。从社会来说,每个个体的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祖国建设的明天、未来民族兴旺。

好的习惯必须要从小抓起。英国思想家培根也曾说过:“习惯如果在幼年就开始培养,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可见幼儿是培养良好进餐习惯的最佳阶段,更进一步说,小班阶段更是最佳中的最佳。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较强,而且因为他们刚换了环境,走出了家人的包围圈,跨入集体生活,对一切都是陌生、新奇的。这个时间段,是我们对他们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最佳时期。

1.1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表现

由于幼儿自制能力的一般,不良习惯一般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好动的天性。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东瞧瞧西看看;爱唠嗑,一到吃饭时间就总爱说个不停;拿着碗边吃边玩。同时幼儿又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自己吃饭而依恋老师,一到吃饭就拿着自己的碗玩,等到最后让老师喂着吃。当然还有很多进餐本身的习惯,比如挑食一看到青菜就用手抓出来扔在一旁,吃的满桌都是饭菜,不会用勺而直接用手抓着吃,舀一口就含在嘴巴里怎么都不吞下去,喜欢汤泡饭等等。

1.2不良习惯的成因

1、病理因素

某些幼儿体弱多病,经常肠胃不适,上呼吸道感染,这些都会引起幼儿食欲不振,幼儿的肠蠕动速度缓慢,胃内排空时间长,从而导致食欲减退。

2、饮食不当

幼儿食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酸奶、巧克力、可口可乐、果冻……,无不刺激着每一位幼儿,而他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家都这么一个宝贝,孩子想吃啥,就给他买啥,营养没问题,致使他们无节制吃零食的现象有增无减。

3、教养不当

由于家长娇惯使部分幼儿养成了挑食的习惯,喜欢吃的拼命吃,不喜欢的一口也不吃或从小没吃过的食物至今仍不肯吃。

4、活动量不当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活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幼儿的食欲和进餐量。有的幼儿个性文静,喜静不好动,活动量过小,且活动内容单调,从而影响了他的消化吸收功能;有的幼儿个性好动,活动量大,活动时间长,也影响了幼儿的进餐量和食欲。

5、教育方法不当

有的家长也曾意识到幼儿有不良饮食问题,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往往采取强硬手段,在幼儿园里,也会经常听到老师要求幼儿快点吃饭,不快点吃完就不让妈妈来接,恐吓幼儿,这无疑给幼儿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产生厌食的情绪。让幼儿加快进餐速度,是可以保证老师的工作进度,但进餐过快会导致食物没有经过细嚼慢咽就进入肠胃,影响了健康,不利于消化。

1.3良好的进餐习惯

1、按时定位进餐,进餐前有准备。

进餐前,告诉幼儿要吃饭了,要求他们洗好手,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吃饭时切忌放任幼儿端着碗到处走,边玩边吃。每顿饭应有大致的时间限制,既要求幼儿细嚼慢咽,又不要拖得太久,应该专心吃饭。

2、饮食定量,控制零食。

除了三顿饭,1~2次点心之外,要控制零食,使幼儿养成吃好三餐的好习惯,教育幼儿不要贪食,以免消化不良。

3、不偏食。

偏食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影响幼儿的健康,而且形成固定的口味之后,长大成人也难再适应多样化的膳食,膳食多样化才能使人体获得全面的营养。

4、注意进餐卫生和礼貌。

注意进餐卫生,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吃掉在桌上或地下的东西,把掉在

桌上的东西放在公用盘里,使用自己的餐具不吃别人的饭菜等等。自幼儿上桌开始,就应该培养良好的进餐礼貌,如咀嚼喝汤时不应发出大的声音,夹菜时不可以东挑西拣,不能那手去抓饭菜,不糟蹋饭菜等。

2.如何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是比较艰难的过程,不仅要靠保教人员,同时也要依靠家长。

幼儿首先是在家里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行为、生活习惯,那么在幼儿进餐习惯这一方面必然也是如此。父母要了解科学喂养幼儿的常识,家庭食品要多样化,掌握基本的烹调技术,并尽可能地烹饪出色、香、味俱佳的饭菜,激起幼儿食欲。进餐前要引导幼儿先洗手,并且洗好后不要到处乱摸,避免接触到细菌。进餐时懂得餐桌礼仪,比如:有人夹菜要说谢谢,吃饭要安静进餐,不吵不闹等基本常识。同时通过鼓励幼儿,引导幼儿去吃各种食物,不要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幼儿。同时,父母应学习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针对幼儿特点对症下药,并积极配合幼儿园的相关工作,共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自觉性。

2.1酝酿愉快的用餐气氛,创设温馨的用餐环境

营造熟悉的环境而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后,一般不容易摆脱对家人的依恋,会经常哭闹,而这很显然是不利于常规的培养的。因此在幼儿第一天入园后,就要为他们营造—个熟悉的环境,通过玩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玩具,稳定幼儿情绪,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生活。当孩子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都会比较容易接受,而这第—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

餐前安静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餐前的谈话活动可以使幼儿从较为兴奋的情绪逐渐恢复到

平静;餐前玩具可以使幼儿将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通过注意力的转移使心情不好的幼儿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这一系列的举措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的心情去用餐。

合理组织而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合理组织,使得幼儿有良好的进餐情绪。教养员要注意幼儿吃饭时的取暖和降温,在过冷、过热的天气应调节室温。餐室的清洁卫生一定要在饭前打扫干净,尤其应注意将玩具、教具收整齐;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播放曲目应是幼儿熟悉的小夜曲、轻音乐、钢琴曲等。同时教师在幼儿进餐前不要处理问题或批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打了人,做错了事,老师要等他吃完饭再做处理,以免影响幼儿的食欲。教师要保证幼儿的进餐愉快,绝对不能让幼儿哭叫着进餐,以免将食物吸进气管,更不能用禁止吃饭作为体罚的手段。

2.2 常规培养

一个宽松的进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维护其他幼儿享受自由的纪律是必要的。让幼儿在吃饭中体验着如何去吃才不会引起呛食洒汤,对幼儿也是十分有利的。由此,教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需要维持纪律。在进餐活动中,幼儿喜欢说话,愿意相互交流或是自言自语,只要他的活动没有妨碍其他幼儿吃饭,没有破坏整个进餐活动,个体行为就不应当成为纪律问题而受到束缚。我在观察中也看到有些幼儿喜欢干扰别的幼儿吃饭,如扯扯别人的衣服,踢人等,这时老师应给幼儿讲自由活动是不能影响别人的。幼儿只有了解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并逐步学会自控。幼儿园中,老师不希望幼儿说话,源于幼儿吃饭不专心,吃得过慢。如果每个幼儿都能在四五十分钟内吃完饭,而且吃得很快乐,并形成类似于工作餐的氛围,相信比硬性“快吃饭,少说话”的纪律对幼儿的发展更有利。

在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之后,我们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纠正已有的坏的习惯并养成良好的新习惯。在这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引导为主。

在我园,要求幼儿在餐前玩一些楼道里的玩具;让动作慢的孩子先洗手做准备;扣手坐在小椅子上等着老师去分饭;吃饭的时候胳膊肘不能上桌,以免孩子趴在桌

子上;拿勺子的方法正确,盯着自己的餐具吃,不能东张西望的;饭菜要一口饭一口菜的吃,而且不能直接拔到嘴里,要舀起来吃;还想添饭的孩子,要把勺子放在盘子里举拳头;想要添菜,要把勺子放在碗里举手;都吃好了,准备喝汤,就把勺子放在盘子里举手。所有的过程要求幼儿少说话,以免幼儿引起呛食洒汤。最后幼儿扣手起立,插好椅子,去送盘子和碗,然后拿纸擦嘴,漱口完成后,出去散步。

2.3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方式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方式引入,同时加上一些多媒体资源的使用,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幼儿接受并尝试更多可以作为食物的东西,同时还可以认识到一些现有习惯的错误和危害。

幼儿园经常会吃蘑菇,很多幼儿都不爱吃,把蘑菇扔在了公用盘里,我们给幼儿讲了《小兔乖乖》的故事:兔妈妈去采萝卜和蘑菇,回来小兔们都爱吃。这时介绍萝卜、蘑菇,并且还介绍了其他几个相关的菜肴,让小朋友也来假装的吃萝卜和蘑菇,吃了变得很聪明,战胜了大灰狼。激发小朋友想尝一尝的欲望。等到幼儿园再吃蘑菇的时候,老师把故事提出来,调动了幼儿的食欲,挑食的现象明显的好转了。

通过讲故事、学知识、做游戏等活动,向幼儿介绍蔬菜,水果,知道它们都是有营养的食物,讲解偏食、挑食的危害,并开展小商店、小菜场、小食堂等游戏,使幼儿对各种食物产生兴趣。

参观活动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组织幼儿去厨房看厨师怎么把食材变成美味的菜肴,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对菜肴有了期待,从而增加了幼儿的食欲,幼儿在进餐的时候食欲特别的好,都是大口大口的吃饭,挑食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变。

带着幼儿到菜地参观,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生动的自然环境中感受不同蔬菜

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生长方式和不同的营养价值,并感受到种菜的辛苦,使幼儿对蔬菜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对蔬菜产生兴趣。回来以后通过植物角来发挥教育作用,请家长配合,每个幼儿都种植一种蔬菜,如豆芽、蒜、葱等,让幼儿都为自己所种植的蔬菜负责,看谁种出来的蔬菜能长得快,这样,小朋友都在种植中体验到种菜的辛苦与不易,在进餐时葱、蒜扔“公用盘”的现象也自然减少。

树立榜样,循循善诱幼儿的模仿意识较强,所以同伴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这阶段的儿童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明显增强,所以这个时候树立一个榜样,对一部分孩子会有很大的作用。这时让他们一起进餐,鼓励幼儿以他们为榜样。在遇到许多孩子都不愿意吃一种东西时,只要有一个人在吃,就立刻将其树立为榜样,老师在这时候说:“你吃得真好”、“这东西可有营养了,你今天吃了这么多,一定会越长越高,越来越聪明”。孩子都想长大、想聪明、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很快就会有“老师你看我也吃的”或者“老师我也聪明”的话语,然后就全吃完了。

餐前引诱,打好“预防”幼儿还处在直觉思维的阶段,他们易受具体事物的直接影响,同时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模仿老师。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猜谜或者夸张的方式来告知幼儿今天这个菜的内容,从而引发起幼儿在即使不喜欢该菜的情况下也会被引发起相关的兴趣。有时候在分饭之前老师会让幼儿猜猜今天吃什么,然后夸张的大声说“我最喜欢吃这个了,留给我吃吧。”并用力的闻闻菜的香味,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同时其他老师立刻给予配合说:“不行啊,这是给小朋友吃的,噍,黄的土豆丝、绿的青椒丝,都好看啊,小朋友都喜欢吃,是吗?”小朋友们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起来了,一个个都争抢着吃,吃完了还要再加一点。这一切的发生使我们幼儿的进餐习惯有了新的改变,这也为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打下了基础和保证。

浅尝即止,逐渐加量不愿意吃的东西摆在面前,是一种压力,非常影响进餐的情绪。这时对量的有效控制,有助于给幼儿减轻心理压力,更容易接受本不愿接受的食物。“浅尝即止”是第一步,尝一小口,试试味道。反正就是一口,吃下去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因为少,所以只是浅尝,压力相应的就会比较容易排除。这

一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得让他的身心慢慢的适应食物、接受食物。而“逐渐加量”是一个慢慢的过程,由少到多,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等待。说话得再三思量,不能因为一句话而前功尽弃。表扬需要适时给予,让他的行为及时得到老师的肯定,给他信心,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

巩固保持,奖励肯定点滴的进步来之不易,一定要保持住。这时抓住孩子“爱表扬”、“好表现”的心理,给予孩子一些言语上、物质上和行动上的奖励,不但会让他的好习惯养成,还会让他更自信。sticker是他们的最爱,是最好的物质奖励。在一日的活动中,因为他的进餐表现,多给一些在活动中的表现机会或者优先权,调动他的积极性,这会更加增强他克服挑食的信心。

当然,上面的这一切都是从环境和周边来解决孩子的习惯问题,我们同样不应忽视幼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陈鹤琴教育家提出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第一条就说到“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他还提到: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那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孩子们从听老师讲方法,到自己实践,也许第一次、第二次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协助,但慢慢的,从“不觉到自觉”、“被动到自动”,他就能独立去完成,渐渐地就会变成习惯。而实际上幼儿在3岁左右便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的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听见孩子说:“我自己来”,幼儿有自我服务的欲望。要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而教师在重视“保”----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基础之上,更要重视“育”----教育幼儿独立、自信。过多的保护剥夺了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权利,导致了幼儿在自主感的发展上的失败。而适当的主动探索,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理解的反而更能成为习惯。

从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不同的幼儿从幼儿进入幼儿园小班第一天起,我们要通过家长了解每个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制定一份计划,以月或季为单位,确定好要培养这一阶段幼儿所要达到的进餐习惯目标。同时在日常根据各个幼儿自身的特点,正确对待不同的幼儿。对生病的、个别食欲不好的幼儿应为他们提供清淡可口的饭菜,不要强迫他们吃掉全部的食物。若幼儿长期饭量不大,但精神状态良好,应尊重幼儿本身的意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3.结果与讨论

通过上述方法的培养,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进餐时候的挑食,偏食问题得到了改善:很多幼儿平时不爱吃的胡萝卜能大口的去吃了,西兰花这些平时很少吃的菜也会去尝试,蘑菇青菜也会多咀嚼,不把他们直接扔掉。幼儿学会自己去吃东西,不要老师去喂:我们班的孩子向一帆,他家里请了保姆,孩子就一直不会自己去吃,每次都等着老师喂。我们告诉他要自己吃饭,要不然别的小朋友会笑话你的,向一帆尝试自己拿勺子去吃饭,虽然吃饭速度很慢,但是孩子在努力着,我们非常的开心,也为他加油。学会拿勺子,不用手去抓饭:幼儿会把舀不到的饭菜用手拨在勺子上再吃,还有的孩子是直接拿手去抓着放在嘴里。我们教幼儿用勺子把饭菜归在中间,再舀,很快的,孩子的手干净了,也不用手去抓饭了。桌子上明显干净,掉在桌子上的东西也能放进的公用盘里。等等。有了良好的进餐习惯,幼儿的食欲大增,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进餐氛围。

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幼儿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人细节上的一次疏漏,都需要用十倍的努力去弥补。而孩子在成长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我们老师能做到的不是训斥、埋怨孩子,而是从孩子心理特点出发,多动脑子想办法,用心去开启他们心灵之门,他们会敞开心扉接纳你,喜欢你。

总之,良好进餐习惯是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来说,良好的进餐习惯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维持生命、保证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是通过吃来取得的。平衡的膳食,吃进去才能发挥其作用。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关系着儿童的身心健康,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同时,家园配合,要求一致,就能取得好的效果。通过家园配合正确引导幼儿,我想我们的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并茁壮成长。

致谢本文完成感谢王连稹老师的热心指导。

参考文献

1、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学习习惯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2、陈艳《幼儿进食中存在的教育与心理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

3、空直幼儿园《儿童教育与保健问答》国家出版局 1991.7

4、吴颖莹《幼儿进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1

5、唐华《幼儿的进餐环境及其创设》武汉教育出版社 2003.5

6、阎汝莹《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