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作物分册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作物分册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作物分册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上卷)

国家气象局编定

气象出版社

ISBN 7-5029-1383-1/P.0600

1993年6月第一版 1993年6月第一次印刷

国家气象局编定责任编辑:黄建成秀虎

前言

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的基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是气象台站取得具有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技术规定。

农业气象观测包括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和记载。物理要素包括气象要素和有关的土壤要素。气象要素的大气候观测方法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有详细的规定,本规范规定了土壤水分、农业小气候观测和生物要素观测的内容。

本规范以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农业气象观测方法》和气象台站观测试验资料为基础,吸收了国内外的经验,参考了有关书籍、文献,进行了编写,初稿经台站试点并广泛征求气象系统业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后修改定稿。规范采用系列版本,分上下两卷。

上卷有:作物分册、土壤水分分册、自然物候分册、畜牧分册。

下卷有:果树分册、林木分册、蔬菜分册、养殖渔业分册和补充篇农业小气候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全书由许维娜同志主持编写,余万明同志参加了全书编写校对工作,各分册编写情况如下:

作物分册:参考了农业部门的苗情调查方法、原苏联《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南京气象学院姚克敏同志主持进行的小麦、水稻、玉米等观测方法业务试验的部分研究成果及安徽阜阳地区气象局李国师同志提供的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方法编写而成。四川省气象局钟国长同志参加了编写工作。

土壤水分分册: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有关技术资料和书籍文献,由吴义华同志提供初稿编写而成。

自然物候:参考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编写而成。

畜牧分册:由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组织业务试验并提出初稿。后参考了原苏联《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中国牧区畜牧气候》修改编写而成。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马秀华同志参加了编写工作。

果树分册: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孔令凯同志提供初稿。后吸取了广东、河北省气象局编写的果树观测方法的部分内容。

林木分册:由黑龙江省气象局冯国清同志提供的苗木和用材林的生育状况观测方法初稿,参考了东北林学院、黑龙江省林业总局编写的《东北森林物候气象观测技术标准》,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协作组编写的《亚热带主要经济林用材林物候观测方法》,福建天宝热作气象试验站橡胶树观测方法,云南省凤庆县气象站茶树观测方法,浙江省嘉兴市气象局桑树观测方法和有关书籍文献编写而成。

蔬菜分册:参考河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局、北京市丰台气象站提供的蔬菜观测方法和有关书籍文献编写而成,食用菌的观测方法由北京农业大学张理、顾桂芬先生提供。

养殖渔业分册:由湖北省气象局杨柏松同志编写。

农业小气候观测:由北京农业大学张理、钟阳和、陈端生、施生锦先生编写。

国家气象局气候司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上卷目录作物分册

土壤水分分册

自然物候分册

畜牧分册

作物分册

作物分册目录

第一章观测的组织 (4)

1.1总则........................................................................................................................................ - 4 -1.2 观测地段............................................................................................................................... - 4 -第二章发育期观测 (7)

2.1 发育期观测的一般规定....................................................................................................... - 7 -2.2 观测的发育期....................................................................................................................... - 9 -2.3 稻类发育期标准................................................................................................................. - 10 -2.4 麦类发育期标准................................................................................................................. - 11 -2.5 玉米发育期标准................................................................................................................. - 12 -2.6 高粱发育期标准................................................................................................................. - 12 -2.7 谷子发育期标准................................................................................................................. - 12 -2.8 甘薯发育期标准................................................................................................................. - 13 -2.9 马铃薯发育期标准............................................................................................................. - 13 -2.10 棉花发育期标准............................................................................................................... - 13 -2.11 大豆发育期标准............................................................................................................... - 14 -2.12 花生发育期标准............................................................................................................... - 14 -2.13 油菜发育期标准............................................................................................................... - 14 -2.14 芝麻发育期标准............................................................................................................... - 15 -2.15 向日葵............................................................................................................................... - 15 -2.16 甘蔗发育期标准............................................................................................................... - 15 -2.17 甜菜发育期标准............................................................................................................... - 16 -2.18 烟草发育期标准............................................................................................................... - 16 -2.19 苎麻发育期标准............................................................................................................... - 17 -2.20 黄麻发育期标准............................................................................................................... - 17 -2.21 红麻(洋麻)发育期标准............................................................................................... - 17 -2.22 亚麻(胡麻)发育期标准............................................................................................... - 18 -第三章生长状况测定 (19)

3.1 测定时期和项目................................................................................................................. - 19 -3.2 生长高度的测量................................................................................................................. - 21 -3.3 植株密度测定..................................................................................................................... - 21 -3.4 生长状况评定..................................................................................................................... - 23 -3.5 主要作物有关产量因素测定............................................................................................. - 24 -3.6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 - 25 -第四章生长量的测定 (27)

4.1 测定时期............................................................................................................................. - 27 -4.2 仪器和用具......................................................................................................................... - 27 -4.3 取样..................................................................................................................................... - 28 -4.4 叶面积测定......................................................................................................................... - 28 -4.5 干物质重量测定................................................................................................................. - 30 -第五章产量结构分析 (32)

5.1 产量结构分析的一般规定................................................................................................. - 32 -5.2 水稻产量结构分析............................................................................................................. - 33 -5.3 麦类产量结构分析............................................................................................................. - 34 -

5.4 玉米产量结构分析............................................................................................................. - 35 -5.5 高粱产量结构分析............................................................................................................. - 35 -5.6 谷子产量结构分析............................................................................................................. - 36 -5.7 甘薯、马铃薯产量结构分析............................................................................................. - 36 -5.8 棉花产量结构分析............................................................................................................. - 37 -5.9 大豆产量结构分析............................................................................................................. - 38 -5.10 油菜产量结构分析........................................................................................................... - 39 -5.11 花生产量结构分析........................................................................................................... - 39 -5.12 芝麻产量结构分析........................................................................................................... - 40 -5.13 向日葵产量结构分析....................................................................................................... - 40 -5.14 甘蔗产量结构分析........................................................................................................... - 41 -5.15 甜菜产量结构分析........................................................................................................... - 41 -5.16 烟草产量结构分析........................................................................................................... - 41 -5.17 苎麻、黄麻、红麻、纤维用亚麻产量结构分析 ......................................................... - 42 -5.18 亚麻产量结构分析........................................................................................................... - 42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 (43)

6.1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观测..................................................................................................... - 43 -6.2 主要病虫害观测................................................................................................................. - 48 -6.3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 - 49 -第七章主要田间工作记载 . (50)

7.1观测时间.............................................................................................................................. - 50 -7.2记载项目和内容.................................................................................................................. - 50 -7.3质量和效果评定.................................................................................................................. - 52 -第八章观测记录簿、表的填写 .. (53)

8.1 农气簿-1-1的填写........................................................................................................ - 53 -8.2 农气簿-1-2的填写........................................................................................................ - 56 -8.3 农气表-1的填写.............................................................................................................. - 57 -附录:农业气象观测簿、表格式 . (60)

第一章观测的组织

1.1总则

1.1.1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作物观测是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物的观测,鉴定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为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以及作物的气候评价等提供依据,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根据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农业服务的需要,选择气候、土壤、作物以及生产水平有代表性的站组成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网,常规的农业气象观测在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上进行。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和科研需要所进行的观测,各地可自行确定观测内容和观测方法。

1.1.2观测的基本要求

1.必须遵循平行观测的原则。一方面观测作物环境的物理要素(包括气象要素、田间土壤湿度等);另一方面观测作物的发育期进程、生长状况、产量的形成。气象台站的基本气候观测,一般可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部分(必要时可进行农业小气候观测)。因此,作物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与大气候观测场应保持基本一致。

2.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的观测,又要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和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3.建立健全观测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观测质量的不断提高。

4.农业气象观测应由专人负责,并保持相对稳定。观测人员要严格执行观测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严禁推测、伪造和涂改记录;不得缺测、漏测、迟测和擅自中断、停止观测;记录字迹要工整。

1.2 观测地段

观测地段是定期进行作物生育状况观测的主要基点。为增强观测的代表性,应在所在的县内增加观测调查点。

1.2.1观测地段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环境气象监测仪基本原理

环境气象监测仪基本原理 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严重威胁这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水和生态环境,因此在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大背景下,加强和完善农业环境气象监测旧版的尤为重要了。利用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开展干旱、洪涝、冷害等灾害的动态监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助于建立高效、及时、准确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环境气象监测仪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改造升级,现代农业环境气象监测必须摆脱过去那种落后的检测方式和面貌,继而应用科技含量更高,监测精度更准、稳定性更好的环境气象监测仪来加强农业环境气象监测。它可以在野外独立完成对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参数的全天候现场精确自动监测,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数据更新,在它的帮助之下,农业工作者可以更加轻松的获取实时、历史气象数据,了解气象的变化情况,实现地面观测与气象资料的有机结合,这样更加有利于完善农业环境气象监测,实现农业环境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有效保证了各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更加有利于维护农业原有的生态环境,为开展科学农业生产作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环境气象监测仪的帮助下,作物会生长的更好,产量和品质也会更高,符合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基本利益,因此受到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一致认可。

一、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工作原理: 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采用GPRS或GSM传输方式,主要适合于长距离之间数据的收发。GPRS通讯方式是采集点采集数据后,通过GPRS或GSM上传网络,用户可利用任意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登陆并查看数据,农业环境监测站稳定可靠,解决了同行业利用移动无线IP传输通讯经常掉线的麻烦。数据稳定可靠无需担心突然断线,通讯费用按流量计费,适用于数据量大的应用模式。 大气压力、光照度、露点、直接辐射、日照、光合有效辐射、紫外辐射、蒸发、二氧化碳等传感器

《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通则》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2015年,探测中心编制并下发了《作物气象自动观测站功能规格需求书》(气测函〔2015〕202号),以此项工作为基础,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于2016年开始启动作物气象自动观测试点工作,下发气测函[2016]46号文《观测司关于组织开展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并要求建立健全与作物气象自动观测相适应的标准规范规章。 2017年4月17日,中国气象局印发的《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气象标准体系框架及重点气象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气发〔2017〕26号)中明确本标准名称为《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项目于 2018 年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批准立项,项目编号为QX/T-2018-43。 2、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得到了中国气象局观测司和法规司的悉心指导,也得到了河南、广西、内蒙古、新疆气象局等业务单位以及河南中原光电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3、主要工作过程 (1)成立起草组。 2017 年4月,编制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组,并制定了实施计划。起草组按计划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分工。收集生态气象观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并进行总结,建立了标准编写的初步框架。 (2)组织起草。 2017 年 5 月,根据初步框架,形成了标准草稿。标准编制组经过多次深入的讨论,完成了对标准草稿的修改和完善。尤其对其中涉及的术语与定义、标准内容、技术方法等进行审定。 (3)完成初稿。 2017 年 6 月,标准初稿完成,提交主管机构审核。 (4)标准立项。 2017年 8 月 22 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 2018 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7〕 39 号),确定进行《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以下简称“规范”)编制,项目编号 QX/T-2018-43。 (5)深入调研。 2018 年 9 月至 2019年4 月,起草组开展了国内观测规范沿革、国内外相关标准、相关文献的调研,并进一步归纳总结。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2016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6年2月

编写说明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 2016年2月

目录 一. 观测业务要求 (1) (一) 观测时次 (1) (二) 观测项目 (1) (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2) (四) 校时 (4) 二. 观测与记录 (4) (一) 云 (4) (二) 能见度 (5) (三) 天气现象 (5) (四) 湿度 (8) (五) 降水 (8) (六) 蒸发 (9) (七) 雪深雪压 (10) (八) 电线积冰 (10) (九) 辐射 (11) (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1) (十一) 异常记录处理 (12) 三. 气象报告 (18) (一) 天气现象电码 (18) (二) 重要天气报 (19) 四. 应急加密观测 (24)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近年来,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已全部完成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综合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量大面广特点,并且由省级保障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市、县两级保障。随着对气象观测数据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新一代气象观测网络建设的规划,已建成1657个新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了区域自动气象站全省乡镇全覆盖和618 个山洪地质灾害点气象监测,加上土壤水分观测自动气象站、交通气象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共同为气象预报预测、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是针对区域范围内,可能会对人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气象要素,进行长时间区域范围内不间断的准确监测而设计开发的一款标准区域气象监测站。主要应用于城市降水网络、山洪预警、森林生态、核电厂环境监测等应用。主要监测要素是雨量、风向、风速、太阳辐射、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 一、系统内容 该区域气象监测系统是方大天云设计的支持站点参数、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加密间隔、运行状态等信息的远程维护,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和日常维护工作。此外自动站可实现自动电源管理,数据自动

采集、存储、通讯、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灾害性天气监测、降水过程加密观测及多种形式气象保障和气象服务的需求。 二、系统指标 风速 0~60m/s;精度:3%(0-35m/s);5%(>35m/s) 风向 0~359.9°;精度:±3° 降水强度 0~200mm/h;精度:5% 降水类型雨/雪 大气压力 300~1200 hPa;精度:±1.5hPa 空气温度 -50~60°C;精度:±0.2°C(-20~+50°C)‘±0.5°C(>-30°C 空气湿度 0~100%RH;精度:±2%RH 通讯接口 RS232/RS485,板载GPRS 供电方式交流220V/太阳能+蓄电池 工作环境温度 -50~+50℃ 工作相对湿度 0~100%RH 防护等级 IP65 可靠性免维护,防盐雾,防尘 功耗 3-30W 三、功能特点 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区域范围气象监测设备

便携式无线农业气象远程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远程监控的农业气象自动采集系统设计摘要:针对传统农业气象观测和当前传感器技术系统、方法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套基于远程监控的农业气象自动采集系统,其硬件设备由农田小气候信息采集前端、视频图像信息采集前端、数据采集装置、数据传输装置和供电设备组成。该系统实现了农田小气候和视频图像信息参数采集与传输的高度集成,自动采集降水量、气温、空气湿度、风速、风向、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农作物视频图像信息,并通过远程客户端软件实现各要素信息的实时动态显示和远程监控。通过在郑州市、鹤壁市、温江市和荆州市开展的采集试验和系统试运行表明,系统显示出较好的稳定性,农田小气候和视频图像要素数据的采集、传输、动态实时显示与远程监控等各项功能均可满足各级用户需求。 关键词:农业气象采集系统远程监控 引言 农业气象观测大致可分为传统农业气象观测和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农业气象自动采集两种方法。传统农业气象观测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在农田现场定点、定期获取农业气象信息,并逐级上报至相关部门。该方法耗费人力、物力,而且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客观性较差。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农业气象自动采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涵盖了农业气象采集的各个方面,如农田小气候¨“。、农作物理化参数∞“。以及农业灾害∽“0。等。总的来看,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农业气象自动采集方法不受地域限制,在实时性和自动化方面具有传统农业气象观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目前的传感器技术在自动采集农作物生长发育信息时,主要通过反演算法等实现,其所获参数和其结果精度与农业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鉴于此,基于网络视频图像采集技术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监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1“。该技术利用网络技术跨越了地域限制,使用户通过远程视频图像便可及时了解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状况。为此,本文设计基于远程监控的农业气象自动采集系统,实现农田小气候传感器和视频图像采集器的高度集成,对农田小气候和农作物视频图像信息进行实时、自动采集,并对各项信息参数和网络摄像头姿态进行远程监控,以适应农业气象观测需求。 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适用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规范引用文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完好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行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设备维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维护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注意事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维护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 答:可以。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答:不能。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 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 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

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 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 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 答:《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23.2.1⑵②括号中的内容修改为“风、

气象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气象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目录 1.项目背景 (1) 1.1前言 (1) 1.2需求与必要性分析 (1) 1.3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 (3) 1.4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4) 1.5本项目与其它相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4) 2.指导思想 (8) 3.项目概况 (9) 3.1总体建设目标 (9) 3.2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1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2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3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4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1) 3.2.5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1) 3.2.6通信网络分系统建设目标 (12) 3.2.7技术保障分系统建设目标 (12)

3.3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2) 3.3.1概述 (12) 3.3.2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2) 3.3.3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3) 3.3.4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4) 3.3.5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5) 3.3.6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 3.3.7通信网络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 3.3.8技术保障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 4.系统功能 (16) 4.1总体功能 (16) 4.2分系统功能 (17) 4.2.1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功能 (17) 4.2.2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功能 (19) 4.2.3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功能 (21) 4.2.4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功能 (24) 4.2.5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功能 (26) 4.2.6通信网络分系统功能 (28) 4.2.7技术保障分系统功能 (30) 5.系统结构 (31) 5.1总体结构 (31) 5.2分系统结构 (32)

传统农业气象系统与固定式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对比研究

传统农业气象系统与固定式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对比研究摘要传统的农业气象监测是利用经验理论来解决,而现代使用的托普仪器的固定式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NL-GPRS)则改变了这种模式。本文运用农业气候学原理和数理统计,选取主要经济作物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和预警指标,以网络为依托建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综合数据库,规范市级农业气象服务足灾害检测系统流程,结果表明,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嫁接,快捷方便。设计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为地方防灾减灾,发展农业经济,地方政府农业布局统筹安排提供气象决策依据。 关键词农业气象;数据库;模块;固定式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 在目前科技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各个行业对气象信息的要求十分强烈,农业是中国的主要产业,需要气象信息更为迫切Hj。在气象学科中,农业气象则是直接服务于大农业的一个专门的学科。为了让气象部门更快、更好地给服务单位提供及时的农业气象信息。笔者设计了技术编制服务系统,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气象信息便捷通道。 1研究方法 以现有的Intemet explorer网络和基层单位微机设备为载体,收集各类农业、林业、畜牧业和蔬果业等专业和气象信息。 运用农业气候学原理、作物生理生态学原理和数理统计,确定朝阳市主要作物关键期农业气象适应条件、主要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和预警指标,建立分布式的农业气象准综合数据库,设计市级农业气象服务及灾害检测系统流程,建立市级农业气象情报定量分析方法。结合气候整编资料、地面观测气象资料、自动站气象资料、农业监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采用系统工程原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编制市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及灾害监测系统,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灾害监测、农业生态监测和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平台。 2系统设计 在现有Internet explorer网、气象内部Notes.exe网络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市、县信息分离方式设计。农业气象基本数据来自于市、县气象部门,农业气象综合数据库系统安装在市局和县局,由市局做总体管理和维护。服务端口应用远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农业气象站环境监控方案

农业物联网环境监测智能气象站系统方案 现代农业智能化包含了育种育苗、植物栽种管理、土壤及环境管理、农业科技设施等多个方面实施程序化和计算机软件的参与。农业的高科技电子智能控制设备,在我国农业战线基本是一个空白。而国外的产品价格极为昂贵,且并非安全适用。利用高科技技术,促进农业产量提高、品质提升、成本下降都有积极意义。 智能农业气象站为九纯健科技面向农业领域推出的一款低成本、高性能远程环境采集监控系统。该系统由国内领先品牌九纯健系列传感器、九纯健数据采集器、九纯健智能控制器系统、九纯健短信报警系统、九纯健农业综合监控管理软件平台集成。 九纯健智能气象站系统组成部件介绍 九纯健智能气象站由气象传感器、气象数据记录仪、电源系统、野外防护箱和不锈钢支架等部分构成。风速、风向、雨量、蒸发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太阳辐射等传感器为气象专用传感器,传感器的性能直接决定智能气象站的整体运行的稳定性,所以选择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气象传感器至关重要;九纯健气象数据记录仪具有气象数据采集、气象数据定时存储、参数设定、友好的软件人机界面和标准通讯传输功能。 九纯健智能气象站系统数据联网功能概述 九纯健智能气象站专业用于采集空气中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日照强度、太阳辐射、降雨量、大气压力等气象参数。实现对林业、农业、园林等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控、对环境监控实行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系统网络连接传输方式介绍:提供了有线传输和无限传输两种方式进行传输数据! 有线传输方式: 将智能气象站上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标准的RS232/RS422/RS485/USB通讯接口与监测中心(总控室)上位机有线连接(线缆采用通讯专用线缆),最长有效通讯距离可长达1200米!也可以通过网络接口实现局域网多站点监测; 无线传输方式: zigbee无线传输方式:九纯健智能气象站结合新兴的zigbee无线通讯技术来实现数据无线传输,zigbee无线传输是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响应快、容量大、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他可以将成百上千的微笑传感器之间相互协调通讯,他们以“接力”方式通过无线电波将数据从一个传感器传到另一个传感器上,所以具有极高的通信效率,数据最终传输到上位机或其它无线技术如WiMax等收集。适用于学校农场林园等比较开阔的场合,通讯距离一般介于在10M-200M之间,无任何通讯费用! 射频无线传输方式:采用全球免执照频段无线射频进行数据传输,通讯距离一般在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选 1、________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A:地面气象观测B:地面气象观测记录C:地面气象资料 2、除日照外,其他各类自记仪器的换纸时间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A: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B:台站的规定C:自记纸上的开始时间 3、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________年。 A:1 B:2 C:3 4、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分别有____种。 A:5 B:6 C:7 D:8 5、计算海平面气压时,我国以________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A:渤海B:黄海C:东海 6、干湿球温度表不适用在低温下测定湿度,这是因为相对湿度由0变化至100%,湿球温度__________。 A:变化太大B:变化太小 C:不易溶冰 7、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手臂向外伸出约________度,用大臂将表前 后甩动。 A:20 B:30 C:40 8、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温场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________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 列。 A:0cm、最低、最高B:0cm、最高、最低C:最低、最高、0cm 9、出现浮尘时,水平能见度________。 A:在1.0~10.0千米之间B:<10.0千米C:<1.0千米D:≤1.0千米 10、人工日照观测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 A: 北京时B: 世界时C: 真太阳时D: 地方平均太阳时 11、若A代表干球,B代表湿球,C代表最低气温,D代表最高气温,E代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则 5日20时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 A:ABCDE B:ABEDC C: ABECD D: BAECD 12、某日20时观测前和观测时有降水,降水量观测之后,在19点59分降水停止,而后20点05分 降水又重新开始。这时____________。 A:应在20时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记入当日20时降水量栏。 B:不必进行补测待次日一并处理。 C:应在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仅作编报用。 D:是否补测降水量由观测员自行确定。 13、《规范》规定:湿球温度表下面的水杯杯口距湿球球部应约____________cm,水杯中的蒸馏水一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第19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19.1 概述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从狭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从广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网。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如果需要,可直接或在中心站编发气象报告,也可以按业务需求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自动气象站网由一个中心站和若干自动气象站通过通信电路组成。 自动气象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提供数据的时效性,通常分成实时自动气象站和非实时自动气象站两类。 实时自动气象站:能按规定的时间实时提供气象观测数据的自动气象站。 非实时自动气象站:只能定时记录和存储观测数据,但不能实时提供气象观测数据的自动气象站。 根据对自动气象站人工干预情况也可将自动气象站分为有人自动站和无人自动站。 19.2 结构及工作原理 19.2.1 体系结构 自动气象站由硬件和系统软件组成,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计算机等,系统软件有采集软件和地面测报业务软件。为了实现组网和远程监控,还须配置远程监控软件,将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联接形成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见图19-1)。 图 19-1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框图

现用自动气象站主要采用集散式和总线式两种体系结构。集散式是通过以CPU为核心的采集器集中采集和处理分散配置的各个传感器信号;总线式则是通过总线挂接各种功能模块(板)来采集和处理分散配置的各个传感器信号。 19.2.2 工作原理 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自动气象站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并按一定的格式存储在采集器中。 在配有计算机的自动气象站,实时将气象要素值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并按规定的格式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上。在定时观测时刻,还将气象要素值存入规定格式的定时数据文件中。根据业务需要实现各种气象报告的编发,形成各种气象记录报表和气象数据文件。 通过对自动站运行状态数据的分析,实现自动站的远程监控。 19.2.3 主要功能 ⑴ 自动采集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蒸发量、日照、辐射、地温等全部或部分气象要素。 ⑵ 按业务需求通过计算机输入人工观测数据。 ⑶ 按照7.5节中海平面气压计算公式自动计算海平面气压;按照附录1湿度参量的计算公式计算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以及所需的各种统计量。 ⑷ 编发各类气象报告。 ⑸ 按附录5形成观测数据文件。 ⑹ 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⑺ 实现通讯组网和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 19.3 硬件 自动气象站有多种类型,其结构基本相同,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器、系统电源、通信接口及外围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等组成。 19.3.1 传感器 能感受被测气象要素的变化并按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器组成。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自然物候分册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自然物候分册目录 拕 憙 第一章自然物候观测总则 憖 ,(, 自然物候观测的概念及其意义 ,(, 物候观测点的选择 ,(, 物候观测对象的选定 ,(, 观测的物候期 ,(, 物候观测时间 ,(, 物候观测的一般规定 表, 物候观测种类 表, 观测的物候期 憙第二章观测的主要物候期及标准憖 ,(, 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物候期标准 ,(, 草本植物物候期标准 ,(, 候鸟、昆虫、两栖动物物候期标准 ,(, 气象、水文现象 ,(, 物候分析 附录, 物候观测常见植物、动物图 附录, 自然物候观测记录簿、表格式 第二章观测的物候期及标准 ,(, 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物候期及标准

,、芽膨大期 乔木和灌木的芽具有鳞片,芽的鳞片开始分离,侧面显露淡色的线形和角形,果树和浆果树从鳞片之间的空隙可以看出芽的浅色部分时为芽膨大期。裸芽不记芽膨大期。 针叶类如松属顶芽鳞片开裂反卷,出现淡黄褐色的线缝;侧柏鳞片张开,中间露出紫褐色;榆树在鳞片边缘有绒毛出现;刺槐在旧叶痕上突起出现象人字形裂口;槐树褐色带绒毛的隐闭芽露出绿色;栾树芽中出现黄色的毛;枣树冬芽出现新鲜的棕黄色绒毛。这都是芽开始膨大的特征。 花芽和叶芽分别记明其膨大日期。如花芽先膨大即先记花芽膨大日期,后记叶芽膨大日期,如叶芽先膨大,也应先记录。如人力不足可不分别观测,只记芽最先开始膨大日期,但要在日期前注明“花”或“叶”。花芽、叶芽分别观测的记录可记在同一栏内,加以注明。 为了不错过记录这个时期,可以在观察的树芽上涂上小墨点,当出现分离,露出其它颜色即为芽膨大开始。 但是这种方法仅对有较大芽的树木类才可以应用。芽很小或绒毛状鳞片的树木,要观察其芽的膨大开始是比较困难的,宜用放大镜或望远镜观察。绒毛状芽膨大时顶端出现比较透明的银色毛茸。 ,、芽开放期 有鳞片的芽当鳞片裂开,芽的上部现出新鲜颜色的尖端或形成新的苞片而伸长。槐树隐蔽芽,当明显看见长出绿色叶芽;榆树形成新的苞片而伸长;裸芽类带有锈毛的冬芽出现裂缝;刺槐芽裂开后长出绒毛,显出绿色;桃、杏的鳞片裂开,玉兰绒毛状的鳞片裂开见到花蕾顶端,既是花芽开放期,也是花蕾出现期。 如芽膨大期分别记载花芽和叶芽,芽开放期也应分别记载。 ,、展叶期

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

附件: 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案的通知》(中气函〔2018〕84号)有关全面深入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要求,制定本案。 一、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气象局党组按照党的十九大所确立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到2035年努力率先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实现观测自动化,推进观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适应新时代气象工作要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关键点。地面气象观测是覆盖面最广、需要人力资源最多的一项基础性业务。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然而,对照新时代气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结合不紧密,观测效益不高;二是新技术新法在业务中研发和应用程

度不够,观测自动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三是业务布局、业务流程不够集约、高效;四是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等。因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 二、改革目标 2019年1月1日完成全国地面观测站观测自动化整体切换工作,实现业务运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业务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台站岗位设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主要实现以下五面的目标: 1.完成观测项目优化调整,形成台站观测项目以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为主、省局自定为补充的业务布局,同时实现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促进观测效益的充分发挥。 2.依托技术创新,解决人工观测项目的自动化问题,实现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自动观测、数据在线质控和实时快速传输。 3.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精简业务层级,优化任务分工,实现观测数据采集、传输、质量控制等业务流程扁平、集约、高效。 4.完善适应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需求的县级气象机构及岗位的设置,明确职责,实现县级气象机构工作职责进一步优化、管理和业务机构设置更趋完善、岗位和人员配置更加合理。 5.统筹协调和合理配置观测设备、信息网络设备、支撑

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一、目的 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基础,质量考核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台站及观测人员的观测质量情况,总结经验,引导农业气象观测人员认真钻研业务技术,促进农业气象观测业务技术水平和业务质量稳定提高。 二、考核范围 l.农业气象观测 包括作物分册、土壤水分分册、自然物候分册、畜牧分册的各项观测内容。其它观测项目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制定相应的质量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其工作基数和错情可计入连续百班无错情质量考核,但不计入本考核办法所要求上报的工作基数和错情中,也不参与连续二百五十班无错情质量考核。 2.农业气象报表 包括农气表-l、农气表-2-l、农气表-2-2、农气表-3、农气表-4。 3.农业气象电报 气象(旬)月报电码(包括地方补充段)和土壤湿度加测报电码的各项编报内容。 三、考核内容和统计方法 l.责任性错误 凡由于失职而造成的错误为责任性错误。 ?伪造、涂改原始记录或电报:伪造、涂改原始记录或电报每发生一次计15个错情。 ?丢失或毁坏原始记录:丢失或毁坏原始记录(以观测簿一页以上无法辨认为准),每发生一次计10个错情。 ?缺测:缺测某一项目或某次重要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过程的记载等,计10个错情。 ?缺报:漏发整份电报并在规定时限内(旬末次日北京时间09:00前,以下同)未补发者,计5个错情。 ?早、迟测:各项观测不按规定时间进行,提早或推迟观测,每发生一次计2个错情。 ?报表未制作:一份报表计10个错情。 责任性错误系严重违反观测纪律的行为,对当事者应根据情节轻重、危害大小、本人态度等情况,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对该台站也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加强管理。具体办法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制定。 2.漏测错情 ?凡需进行几个重复或多个样本观测的项目,如果有一个或几个重复、样本未进行观测,按漏测计算错情。每漏测一个重复或样本计3个错情。 ?土壤水分观测时,如果有一个或几个层次未进行测定,按漏测计算错情。每漏测一个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土壤水分分册

土壤水分分册 土壤水分分册目录第一章土壤水分测定75 1.1 测定土壤水分的意义75 1.2 土壤湿度测定一般规定75 1.3 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湿度77 1.4 中子仪测定土壤湿度78 1.5 土壤相对湿度和土壤水分贮存量的计算80 1.6 其它土壤水分状况工程的测定81 第二章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82 2.1 测定工程82 2.2 测定的基本要求82 2.3 土壤容重的测定83 2.4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85 2.5凋萎湿度的测定86 第三章土壤水分测定记录簿、表的填写87

3.1 农气簿-2-1的填写88 3.2 农气簿-2-2的填写89 3.3 农气簿-2-3的填写90 3.4 农气表-2-1的填写91 3.5 农气表-2-2的填写92 附录1土壤常用参考资料与数据92 附录2微波炉快速测定土壤湿度操作方法95 附录3目测土壤湿度观测方法95 附录4土壤水分测定记录簿、表格式97 第一章土壤水分测定 1.1测定土壤水分的意义 土壤水分状况是指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各层中数量的变化以及土壤和其它自然体(大气、生物、岩石等)间的水分交换现象的总称。土壤水分是土壤成分之一,对土壤中气体的含量及运动、固体结构和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影响;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对土壤生产力有着多方面的重大影响。土壤水分又是水分平衡组成工程,是植物耗水的主要直接来源,对植物的生理活动有重大影响。经常进行土壤水分状况的测定,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实时服务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2土壤湿度测定一般规定 1.2.1观测地段种类 土壤湿度测定设有三种观测地段,除为实时服务外,各有其不同的目的: 1.固定观测地段:为研究土壤水分平衡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所设置的长期固定的周年土壤湿度测定地段。地段对所在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应具有代表性。地段设置在大气候观测场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1-3)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不同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