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法(肛滴法)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肛滴法)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肛滴法)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流程图

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目的: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二、适应症: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宫颈糜烂、肌瘤、囊肿,腹痛,徵瘕积聚等。 三、禁忌症:孕妇,妇女月经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妊高症,有阴道出血情况。 四、注意事项: (1)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腹部保暖。 (2)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3)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五、操作方法 (1)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整齐。查看医嘱并转抄评估病人病情,核对,解释。

(2)用物准备:医嘱单、记录单、治疗卡、治疗盘、滤好的中药煎剂 200ml 放入量杯中贴有标签、床号、姓名、药名、量、用法)灌肠器(一次性输液装置一套)血管钳(经过高压灭菌)棉签、卫生纸、橡皮布、治疗巾或一次性中单、石腊油、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 (3)配液:测温度(38--41°C)查对,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适量药液袋。 (4)操作要点:1)核对,解释,请排二便,关门窗,无关人员回避,必要时屏风遮挡。输液架移近床旁。2)协助病人脱裤至膝并取左侧卧位,屈膝成 80°C角,臀部靠近床沿,铺治疗巾于臀下。 (5)灌肠(三注意:核对、轻摇药液、高度):排少许药液后夹紧,管子理顺,置于臀下。垫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轻插肛管入直肠 15—20cm(指导深呼吸、哈气),控制调节器,使药液缓缓流入,调滴数(68—80 滴),固定,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6)拔管:撕胶布,缓慢拔出输液器,按揉肛门。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①目的 1.镇静、催眠。用于高热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4.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②操作程序 【评估】 1.核对医嘱及治疗卡。 2.病人病情,发病部位,灌肠目的。 3.病人大便的性状及肛周皮肤情况。 4.病人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计划】 1.预期目标 (1)病人体温降低或正常。 (2)病人慢性炎症、肠道感染、氮质血症等临床症关缓解。 2.准备 (1)护士衣、帽、口罩、洗手。 (2)用物治疗盘内备注洗器、量杯(或小容量灌肠筒),少量温水、药液,小号肛管,弯盘、止血钳,润滑剂,棉签,卫生纸,橡胶单与治疗巾,10cm高的小枕,

便宜盆及便盆布,必要时备屏风、温度计。 (3)病人缓解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必要时可先作不保留灌肠。 (4)环境关好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 【实施】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治疗卡。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单下以抬高臀部10cm。 3.检测药液温度,注洗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筒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 4.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定),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5.药液灌毕,夹紧肛管,分离注沅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6.分离注洗器,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直接关上开关,开放式灌入法则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遗臭万年病人屈膝仰,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巾,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8.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9.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病签名。 【评价】 1.病人卧位符合病情需要,暴露少,衣被无污染。

中药湿热敷流程

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 接到医嘱,转抄(床号,姓名,湿敷部位。如:1号1床,张玲,右侧手背中药湿敷一次)。 查阅病历,对病人进行初次评估(姓名,现病史及主要临床表现,伴随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如:张玲,右侧手背发痒,诊断:右侧手接触性皮炎。生命体征平稳,无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重点注意有无糖尿病史,因为正常湿敷的温度为50-60°,糖尿病病人皮肤耐受性差,要适当降低湿敷温度)。 七步洗手、戴口罩、携带治疗盘(内置有效期内手消和治疗单)→病房。 三核对(床尾卡、床号、姓名、手腕带,如:一床,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请把你的手腕给我看一下)→核对手腕带→手消—解释(患者的病情,操作的方法及目的,不良反应,如:张玲,你的手背不知接触了什么东西出现红肿发痒,医生诊断为接触性皮炎,开了中药湿敷,它是把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只是中药有些发黄,容易在你的皮肤上留下颜色,但此较容易清洗干净,中药是温热的,没有太大的刺激性,你能否接受此项操作,请把你的手给我看一下)→评估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有无破损、皮疹、红肿、清洁度,如不清洁需协助清洁),→手消→询问(患者在以前接触的中药中有无过敏史,对热的耐受性,对温度有无特殊要求,是否需要协助排便)→评估周围环境(环境清洁、明亮、安静、适宜操作)→交待病人(你稍等一下,我准备好用物就来帮你敷药)。 回治疗室,备物:清洁治疗车,治疗盘,弯盘两个(一个弯盘内置镊子两把,纱布两块,另一弯盘内放纱布一块),量杯,水温计、一次性中单,内置药液的药壶,必要时备敷布及大毛巾。检查药液:1床,张玲,外用中药制剂。打开壶盖,倒适量药液于量杯内,用水温计测温度(一般50-60°),将量杯置于治疗车上。 携用物至病房→三核对,解释→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暴露湿敷部位→手消→检查中单有效期,铺于湿敷部位,置弯盘于适当位置,倒药液浸湿纱布,用镊子轻扭纱布以不滴药液为度,轻触患者手背试温,询问患者温度合适吗?将纱布敷贴于患者手背上→核对时间(15-20分),交待(张玲,有特别痒或者疼痛要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规范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应证】 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 【操作流程】 (1) 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 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 (2)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39-40摄氏度为宜。 (3)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1/2处,膝屈曲位。 (4)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5)取去渣中药液约200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6)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40-50厘米)。 (7)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8)排气,夹紧水夹。 (9)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 (10)稍停片刻固定。 (11)松输液夹。 (12)滴入通肠,调整滴数。

(13)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14)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 (15)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16)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17)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8)洗手。 (19)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 【注意事项】 (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 (2)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5)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6)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华坪县中医医院 2012年1月10日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图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灌肠操作流程

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 1.操作前: (1)核对:接到医嘱,双人核对无误。 (2)评估: ①病人的床号、姓名、腕带、患者腹部有无包块、胀气。肛周皮肤及粘膜情况。有无灌肠禁忌症。 ②解释:操作目的,并取得配合。 ③询问:患者有无大便盆,并准备妥当。 (3)准备: ①护士: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修剪指甲。 ②环境:关闭门窗、调节室温、遮挡病人。 ③用物:按医嘱备灌肠液、弯盘、肛管(18~22号)、灌肠筒(一次性灌肠袋)、1000ml量杯、润滑油、止血钳、手纸、水温计、搅棒、一次性尿布、输液架、便盆、手套。 ④按医嘱配灌肠液,一般为0.1%~0.2%肥皂水或生理盐水(温度39~41℃,降温用28~32℃)。液量:成人500~1000ml,儿童200~500ml。 ⑤用物准备完毕之后,二人查对。 2.操作中: (1)核对: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及灌肠溶液。

(2)准备体位: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裤腿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 (3)垫巾:垫橡胶单和治疗巾于臀下。 (4)盖好被子,只暴露臀部。 (5)准备灌肠筒、戴手套:将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筒内液面高于肛门40~60cm。戴手套。 (6)连接润滑肛管、排气: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尽管内气体,夹管。 (7)插肛管:左手垫卫生纸分开肛门,暴露肛门口,嘱患者深呼吸,右手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cm。固定肛管。 (8)灌肠:开放管夹,使液体缓慢流入。 (9)观察:密切观察筒内液面下降速度和患者的情况。 (10)拔管:待灌肠液即将流尽时夹管,用卫生纸包裹肛管轻轻拔出,放入弯盘内,擦净肛门。 (11)保留灌肠液: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嘱其尽量保留5~10min后再排便。 (12)排便:对不能下床的患者,给予便器,将卫生纸、呼叫器放于易取处。扶助能下床的患者上厕所排便。 3.操作后: (1)整理用物:排便后及时取出便器,擦净肛门,协助患者穿裤,整理床单位,开窗通风。 (2)采集标本:观察大便性状,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中药灌肠操作规范流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规范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应证】 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 【操作流程】 (1) 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 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 (2)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39-40摄氏度为宜。 (3)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1/2处,膝屈曲位。 (4)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5)取去渣中药液约200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6)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40-50厘米)。 (7)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8)排气,夹紧水夹。 (9)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 (10)稍停片刻固定。 (11)松输液夹。 (12)滴入通肠,调整滴数。 (13)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14)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 (15)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16)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17)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8)洗手。 (19)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 【注意事项】 (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

(2)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4)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5)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6)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华坪县中医医院 2012年1月10日

中药保留灌肠法

第12章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指将一定量的中药液,灌入直肠或结肠内,通过黏膜的吸收和物质交换,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以达到治疗的一种方法。其方法简便,吸收迅速,作用较快,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粘膜的不良刺激。 一、目标 1.减轻无血运障碍的黏连性、麻痹性、痉挛性肠梗阻或蛔虫粪块堵塞的肠梗阻。 2.通过通利大便排出毒素,用于肠道感染、腹腔、盆腔感染及肾功能不全者。 3.镇静、催眠等 二、适应症 不仅可以治疗结肠直肠的局部病变,而且可以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全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麻痹性肠梗阻及支气管哮喘等。 三、禁忌症 1.人工肝门患者。 2.严重内痔、糜烂性肠梗阻、肛管粘膜炎症、有活动性出血者。 3.严重心衰、恶性高血压患者。 4.结、直肠术后及因其他疾病所致直肠狭窄的患者慎用或遵医嘱。 5.孕妇禁用或遵医嘱。

四、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3.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4.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黏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5.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30`40cm,滴速60-80滴/分,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6.在每晚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h以上,以提高疗效。 7.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8.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做好相应的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的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五、告知 嘱患者深呼吸,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及时通知。

保留灌肠法

消化科专科操作示教流程---保留灌肠 【目的及适应症】 1.镇静、催眠,用于高热、失眠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4.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操作程序】 一、评估: 1.病人评估: 核对病人信息(床号、姓名、腕带),评估患者病情、排便情况、合作程度、自理能力,解释操作目的,并嘱咐患者先排便,以利于药物吸收 2.环境评估: 环境温度适宜,关闭门窗,必要时屏风遮挡 二、准备: 1.护士准备: 着装整齐,仪表xx,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备:50ml注射器、量杯(内盛配制好的灌肠液100-200ml)、肛管、弯盘、治疗碗(内盛温开水约20-50ml)、卫生纸、石蜡油、棉签、一次性看护垫、水温计、便盆、屏风、手套、小软枕。 3.病人准备: 缓解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必要时可先作不保留灌肠。

4.环境准备: 关好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裤脱至膝部,双膝曲屈,臀部移至床沿,抬高臀部10cm,铺看护垫,弯盘置于臀下。 3.测药液温度,注射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筒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肛管轻轻插入肛门内15-20c(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插入18-25cm)。 4.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定),液面距肛门不超过 30cm。 5.药液灌毕,反折肛管,分离注射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6.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直接关上开关,开放式灌入法则 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嘱病人屈膝,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看护垫,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8.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9.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病签名。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一般视病

中药冷敷法操作流程

中药冷敷法(7分钟) 【目的】:规范中药冷敷法操作程序,使操作标准化、统一化,为临床护士正确执行中药冷敷疗法提供依据。 【适用范围】:适用于外伤、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的初期,鼻衄,蜇伤,也适用于感染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以及高热中暑等病人。 一、用物准备 1.治疗车上层:中药洗剂(8-15℃)、敷布4块(7-8层纱布)、纱布、凡士林、棉签、镊子3把、弯盘2个、治疗巾、治疗碗、水温计、剪刀、中医治疗单、中医护理操作单、手消毒液 2.治疗车下层:医用垃极桶、生活垃圾桶、回收桶 3.口述“医嘱已行双人核对,准确无误,所有物品已在处置室准备完毕,均符合要求。” 二、核对 敲门,推处置车进病室,携治疗单核对床头卡:“1床,王红,女,50岁,住院号:123456。” 三、评估与告知 “王阿姨,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能告诉我您的名字吗?”“王红”。“我需要看一下您的腕带,请问腕带在哪侧手臂?”“左手”(核对腕带)“1床,王红,女,50岁,住院号:123456。”(注意核对腕带时医嘱执行单与腕带距离不可过远,在同一平面,勿压迫患者,注意保暖)。“王阿姨,由于您右手臂皮疹处灼热瘙痒,遵医嘱我要为您进行中药冷敷,使用的药物是10%黄柏溶液,请问您同意由我来为您进行此项操作吗?”“同意”“请问您以前做过中药冷敷吗?”“做过”“对中药过敏吗”“不过敏”“对冷的耐受程度怎么样”“挺好的”“我之前看过您的病例,您既往健康,无过敏史,对冷的耐受程度良好,那我看一下您的皮肤情况”(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您右手臂皮疹处潮红肿胀,没有破溃及水疱”“王阿姨,中药冷敷可以通过药液的渗透作用及冷刺激,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一种操作,治疗时间是20分钟,请问需要我协助您去下卫生间吗?”“不需要”“请您稍等” 评估病室:病室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光线良好,酌情关闭门窗,必要时屏风或床帘遮挡。患者心理状态良好,能配合进行此项操作。 四、操作 1.摆体位:暴露操作部位,治疗巾垫于手臂下。(注意保暖)“您这个体位还舒适吗?” 2.六步洗手法(用手背按压取洗手液、手在胸腹之间,每步不少于5次、时间不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一、仪表:仪表端庄,戴表。 二、核对:核对医嘱。 请老师帮忙核对医嘱: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诊断:湿疹(湿热内蕴型)。医嘱予三黄洗剂中药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医嘱准确,谢谢老师。 三、评估:口述:敲门进病室。携带医嘱执行单,核对床头卡,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王女士您好,我是您责任护士XX,请您说一下名字,我看一下腕带,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注意核对腕带时医嘱执行单与腕带距离不可过远,在同一平面,勿压迫患者,注意保暖)。 王女士您感觉哪里不舒服?根据您的症状我将遵医嘱为您进行中药湿热敷,使用的药物是三黄洗剂,我刚刚看过您的病例,您既往健康,无过敏史,也不在妊娠期,对热的耐受程度良好,那我看一下您的皮肤情况(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您右手臂有一片红色的皮疹,没有破溃。 四、告知:王女士,您以前做过中药湿热敷吗?那我为您介绍一下,中药湿热敷是将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利湿的目的。操作过程中您局部有温热感,操作时间20-30分钟。您需要去卫生间吗?请您稍等,我准备一下,马上过来。 五、用物准备:检查手消毒液,口述:检查手消毒液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洗手(手背按压取手消毒液,每步不少于5次,时间不少于15秒),戴口罩。物品准备:处置车上层:医嘱执行单、治疗盘、记录单、手消毒液、中药液、湿敷垫(6-8层纱布)、剪刀、水温计、治疗巾、治疗碗、镊子、弯盘、纱布。处置车下层: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回收桶。口述:药液在有效期内,可

以使用。水温计、治疗碗、镊子、纱布、剪刀、治疗巾,所有物品已检查完毕,符合要求。 六、环境与患者准备 推车至病室 (一)评估病室环境:病室环境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必要时屏风或围帘遮挡。 (二)为患者取舒适体为,暴露操作部位(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治疗巾垫于手臂下),您这个体位还可以吗? 七、操作过程 (一)核对医嘱,请说一下您的名字好吗?1床,王红,湿疹(湿热内蕴型),三黄洗剂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 (二)药液,测量温度,口述温度40度(浸湿纱布,拧至不滴水为宜)。(三)现在为您敷药,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适吗? (四)镊子放入回收桶,看表计时。 (五)我会根据您的情况定时过来淋药,我们一会见。 (六)倒药液,测量温度,口述温度40度。 (七)将弯盘置于手臂下,药碗置于患者手臂旁,王女士我来为您淋药,您有什么不适吗?淋药时观察局部皮肤,您的皮肤微红无破溃、水疱,您有痒痛的感觉吗?因为使用的是中药,可能会使皮肤色素沉着,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您不用担心。 (八)洗手,核对,请再说一下您的名字?1床,王红,湿疹(湿热内蕴型),三黄洗剂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 (九)看表时间到,王女士,为您撤去敷料。(用镊子撤敷料,同时撤出弯盘。)

中医操作流程图

中医操作流程图 目录 1、毫针法操作流程图 2、电针法操作流程图 3、水针法(穴位注射)操作流 程图 4、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5、火针法操作流程图 6、皮肤针法操作流程图 7、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 8、艾炷灸法操作流程图 9、温针灸法操作流程图 10、盒疚法操作流程图 11、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 附一、留罐法操作流程图 附二、闪罐法操作流程图 附三、走罐法操作流程图 附四、针罐法操作流程图 附五、刺络拔罐操作流程图 附六、刮痧拔罐操作流程图 12、穴位按摩操作流程图 13、穴位埋线操作流程图 14、耳穴压豆法操作流程图 15、刮痧法操作流程图 16、胸椎牵引法操作流程图 17、颈椎牵引法操作流程图 18、中药熏蒸操作流程图 19、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20、中药热奄包操作流程图 21、敷药法操作流程图 22、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23、贴药法操作流程图 24、换药法操作流程图 25、药熨法操作流程图 26、坐药法操作流程图 27、涂药法操作流程图

28、超声雾化吸入法操作流程图 29、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操 作流程图 1、毫针法操作流程图 评估 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可备毛毯、屏风 患者准备 素质要求 仪表大方,举止端庄 服装、鞋帽整齐 态度和蔼,语言温柔 护士洗手,戴口罩 定穴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松开衣着,保暖;按腧穴选择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保暖 拇(食)指循经按压腧穴, 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 消毒皮肤 选取毫针 进针 行针 按腧穴深浅和患者体质选择毫针,检查针柄有否松动、针尖有无弯曲带钩等情况 消毒局部(穴位)皮肤 由内向外擦拭,直径﹥5厘米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中药湿热敷疗法

中药湿热敷疗法 热疗法是一种采用温热的方式来改善局部经络气血的运行,消除风寒湿邪、气血郁滞、痰湿凝滞等病邪,达到邪去正安目的的治疗方法,古代称为熨法。《厘正按摩要术.熨法》曰:“每遇病者食积痰滞,结于胃脘,宜辛开苦降以治之。设误服攻下大剂,正气已伤,积滞未去,此时邪实正虚,无论攻下不可,即消导破耗之剂,并不敢施,惟有用熨法外治。”热敷可以分为湿热敷与干热敷。目前我院已开展的中药湿热敷疗法,有温热肌肤、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解表散寒、祛瘀止痛、调和脏腑等功效。我科在老年病专病专科建设中,积极开展中药热敷疗法,是我科具有较好的中医特色治疗特色手段之一,它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并末梢神经病变、中风、颈腰椎骨关节病、软织损伤疾病及各种痛证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中药湿热敷的原理及其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法使药物直中药热敷接透过皮肤,通过经络血脉信息传递,并利用不同药物的性味作用,由经脉入脏腑,输布全身,直达病所,并利用适宜温度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药物的强度,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从而起到行活血化瘀、运行气血、清营凉血、消肿止痛、促进血管新生的功效。中药湿热敷疗法适合于各种闭合性损伤、肢体经络病、各种痛证。 二、中药湿热敷方法 操作时可直接将草药放入大盆内煎煮,也可以将药物包入口袋内再放入盆中煎煮,煮好后,可先用热蒸汽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下降适中时,用毛巾或纱布蘸取中药液敷于患处,或直接将装药的口袋敷于患处,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2次。 三、中药湿热敷的注意事项 中药湿热敷疗法在应用中首先应注意温度的掌握,以免烫伤。其次热敷所用中药,一般用量大,药物毒性大,千万叮嘱病人不得误服,以免药物中毒,务必遵医嘱使用。还应注意中药热敷疗法虽然使用广泛,疗效卓著,但也有不宜中药热敷的疾病,如皮肤破损、开放性损伤等疾病不适宜采用热敷疗法。重点询问有无糖尿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重点注意有无糖尿病史,因为正常湿敷的温度为50-60°,糖尿病病人皮肤耐受性差,要适当降低湿敷温度)。 1

中药湿热敷疗法简介

中药湿热敷疗法简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药湿热敷疗法 热疗法是一种采用温热的方式来改善局部经络气血的运行,消除风寒湿邪、气血郁滞、痰湿凝滞等病邪,达到邪去正安目的的治疗方法,古代称为熨法。《厘正按摩要术.熨法》曰:“每遇病者食积痰滞,结于胃脘,宜辛开苦降以治之。设误服攻下大剂,正气已伤,积滞未去,此时邪实正虚,无论攻下不可,即消导破耗之剂,并不敢施,惟有用熨法外治。”热敷可以分为湿热敷与干热敷。中药湿热敷疗法,有温热肌肤、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解表散寒、祛瘀止痛、调和脏腑等功效。中药热敷疗法具有较好的中医特色治疗特色手段之一,它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并末梢神经病变、中风、颈腰椎骨关节病、软织损伤疾病及各种痛证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中药湿热敷的原理及其适应症 中药湿热敷法是利用药物及纱布(或者热敷导子)中药热敷透过皮肤,通过经络血脉信息传递,并利用不同药物的性味作用,由经脉入脏腑,输布全身,直达病所,并利用适宜温度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药物的强度,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从而起到行活血化瘀、运行气血、清营凉血、消肿止痛、促进血管新生的功效。中药湿热敷疗法适合于各种闭合性损伤、肢体经络病、各种痛症。 二、中药湿热敷方法 操作时可直接将草药放入热敷装置容器内煎煮,也可以将药物包入口袋内再放入盆中煎煮,煮好后,可配合先用热蒸汽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下降适中时,取出热敷装置容器内的热敷导子(袋)敷于患处,或直接将装药的口袋敷于患处,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2次。 三、中药湿热敷的注意事项

湿敷法评分标准及流程

湿敷法 一、概念 湿敷法是将敷布用药液浸透,敷于患处,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二、适应症 用于丹毒、脱疽、关节炎、手足癣等外科肿疡及皮肤病。 三、禁忌症 疮疡脓肿迅速蔓延、大疱性皮肤病、表皮剥脱松懈症及对湿敷药物过敏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湿敷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目内容分 值 扣分细则扣分 目的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 结的一种外治方法,达到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的目的 2 回答不全 -1 评估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5分) 1.核对患者(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 诊断,自我介绍,解释目的(6分)。 2.病人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病人的体质,局部皮肤情况,有无妊娠。心理状态,对操作的认识 及接受程度。 4.病室温度、光线,是否需要遮挡。 5.患者是否需要排便。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10 缺一项 -1 准备1.护士: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衣帽整洁(10分),洗手,戴口罩(2 分)。 2. 用物(6分):治疗盘、药液及容器,敷布(纱布),镊子(两把), 水温计、治疗碗,橡胶单,中单,弯盘,必要时备屏风。 10 缺一项 -1 用物少一样 -1 操作流程1.核对医嘱,备齐用物至床边。 2.核对患者(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 诊断,再次解释。患者理解与配合。 3.根据病情或医嘱再次确定湿敷部位(5分),取合适体位,暴露湿 敷部位,注意保暖,保护隐私(6分)。 4. 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敷料大小合适(3分)。药液温度合适(5分)常规38-41度。敷药前 要辩证:热证凉敷,低于体温,以病人可耐受为宜。寒证热敷,但不 超过50度,老人孩子注意避免烫伤。 湿敷时间、部位正确(5分)。未沾湿患者衣裤、床单(2分)。 5、定时用无菌镊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5分),保持湿润 及温度(5分)。治疗过程中观察(5分)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 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 处理。 6、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 衣着,整理床单位(3分)。 7、相关健康指导。 8、洗手记录及签字(2分)。 60 未核对医嘱 -2未核对患者 -2 未 再次解释 -2 未定湿敷部位 -3 未取合适体位 -2未注意保暖 -2 必要时未遮挡 -2 药液温度不合适-5 未检查药液温度-4 纱布适度过干或过湿 -5 未用无菌镊夹取纱布-4 未定时淋药于纱布上-5 未观察询问观察患者 -4 淋湿衣被-5未清洁皮肤 -3 未做健康指导 -3 未安置患者 -4 未洗手记录各 -3 终末处理1.接触过病人的一次性用品全部扔黄色垃圾袋里。 2.弯盘消毒备用。(5分) 3.橡胶单84消毒液擦拭,晾干备用。 3 未按规定处理各 -1 注意事项理论问答(10分)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 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0 回答不全面各 -1(5分止) 评价1.病人和家属能理解湿敷的目的并主动配合。 2.湿敷部位准确、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症状减轻。(5分) 3.操作正确、熟练、轻巧。(5分) 5 一项未达到 -1.5

中药熨敷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熨敷技术操作规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药熨敷技术操作规范 1.定义 中药熨敷疗法是将药物或其他物体炒热热熨或冷敷患处,借助药性及温度等物理作用,使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也是藏药特色疗法,可分为冷敷法和热熨法两种方法,本法通过药性和温度作用,使腠理开阖、气血通调,散热(或散寒)止痛,法风除湿,达到治疗效果。 2.操作步骤与要求 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操作方法 冷敷法 星水(星夜取的水)喷激或灌于牛羊胃中冷敷患处,治疗扩散伤热、波动热、热性刺痛等疾病。星水浇淋,治瘟热、波动热热邪播散和陈旧热等。目被利器创伤发肿,以星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肉类中毒引起喉闭发热,以白草乌研末,雪水调和,装入羊胃中冷敷,并挤出药汁滴入喉部。痢疾,用白草乌、山矾叶研末,调以星水或雪水,灌入羊胃中冷敷腹部,血胆疾病、热性腹绞痛、木布急腹痛(胃溃疡)等,用水底冷石子敷患处。热性刺痛、血胆症,用水底冷石和旧犁铁冷敷。热性刺痛,用生长于雪山岩石边的紫堇研末,黄牛酪汁调拌,冷敷于患处。鼻衄不止,用星水和水潭底的黑泥浆,在前额发际与脑后枕骨,处冷敷。血热引起的齿痛,因风齿龈红肿,用水潭底黑泥浆冷敷。痛风引起的足灼痛,用木藤寥与水调和进行冷敷,或用湿牛屎冷敷。 热熨法

此法用于寒性疾病,但有时对热性疾病也有疗效。用炒热的盐巴,布包裹热熨,治消化不良、宿食不化。急腹痛等。外伤炎肿与瘀血凝结者,用水中石子烤热后热敷,消肿止痛。肝血瘀结,急痛者,用垣衣烘热与炒青稞交替热熨。肾冷疼痛和尿清不利者,用于酒糟烘热,布包裹热熨。产后小腹、肾腰及骶骨等疼痛者,用东向的旱獭洞口土,酒喷后烘热敷于患处。木布病寒热相搏引起的急腹痛,用扁叶珊瑚盘、亚大黄叶、山矾叶加水浸泡煮热后,布包裹热敷,还可治各种中毒症、陈血、外伤出血落于胃中的疾病。不消化引起的寒性痞瘤,用鸽粪烘热,布包裹热熨。胃、肾、腰部的寒性疾病,用砖块或陶片置火中烧热熨敷。虫病引起的急腹痛,用独活根叶、烘热后熨敷。肛门蛲虫,用黑蒿烘热外敷。因寒脱肛,用有油脂的布团烘热后热敷肛门。隆病引起的刺痛,用油毡片烘热敷于患处,然后取水中石子烘热置于油毡上热敷。腰肾受寒疼痛,用猞猁皮或狼皮裹包患处。胃、小肠寒冷,以两手互相摩擦发热后温熨。黄水降于关节者,以酒浸石子,加温后热敷。或用干酒糟、墙上垣衣烘热外敷。寒性尿闭,用油渣饼及鸽子粪烘热熨敷前后身的膀胱穴。虚热与风刺痛者,用陈骨砸碎后,喷酒烘热,布包裹热熨风穴。四肢黄水充斥者,以羊粪喷酒烘热后敷之。 3.适应症 凡培根病、剑突痞瘤、胃铁垢症、胃火衰败、湿痹、肌肉萎缩、风刺痛。不消化症、急腹痛、黄水病、血冷凝,热性疼痛等,均可用本法治疗。 4.注意事项 在熨敷时若局部出现红、痒、皮疹等现象应立即停用。如果痛经症状较重或经上述治疗无改善时应到医院治疗。

中医护理之中药湿敷法应用详述

中医护理之中药湿敷法应用详述 湿敷法(古称溻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尽头,敷于局部,通过药液的渗透及冷、热原理,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解以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的一种外治方法。 历史源流 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作用机理: 热湿敷法通过热气和湿气作用于皮肤,扩张血管和汗孔,增加血液向皮肤的流量,有利于清除尘垢、分泌物和死亡的皮肤肌细胞;冷湿敷则对皮肤有滋补作用,通过冷的刺激,可使血管收缩,缩小汗孔,减少皮肤油脂和汗的分泌,还可抑制末梢神经活动,减少局部不适感,起到消炎、消肿、止疼、减少渗出的作用;若冷、热交替湿敷,可使肌肉和血管通过收缩、扩张的交替作用而增加弹性,排泄尘垢,提高皮肤的张力,从而使局部皮肤光洁,润泽。 湿敷方法: 湿敷法分为热湿敷和冷湿敷两种方法。二者均可将6~8层无菌纱布折叠为长条形状,一般湿热敷药液温度未50~60℃,冷湿敷药液温度为4~15℃,每次15~20分钟,将无菌纱布放在热、冷药液中完全浸泡,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的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或所需施术部位,每3~5分钟更换一次纱布(必要时频频将药液淋于敷布上或用塑料薄膜包裹,以保持温、湿度)。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操作前准备: 1、仔细检查患者,根据当前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以确定适应症,了解有 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评估患者体质、湿敷部位皮肤及心理状况; 3、检查应用的药品、物品是否齐备,并依次有序摆好;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方法及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项,以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 治疗信心; 携用物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关闭门窗,嘱患者取合适体位,使患者舒适,铺一次性中单,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治疗碗中,测量药液温度,达到合适温度后将无菌纱布在药液中充分浸湿,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纱布两端拧至不滴水为度,再次核对无误后,敷于患处,询问患者湿敷部位感觉,是否过热或有其他不适,并向患者讲明在湿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定时更换一次纱布或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合适的温度。操作完毕,擦干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实例应用: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中药湿敷疗法禁忌 (一)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就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得目得。 一、目得: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得。 二、适应症: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宫颈糜烂、肌瘤、囊肿,腹痛,徵瘕积聚等。 三、禁忌症:孕妇,妇女月经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妊高症,有阴道出血情况。 四、注意事项: (1)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腹部保暖。 (2)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得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得卧位与肛管插入得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3)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五、操作方法 (1)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整齐。查瞧医嘱并转抄评估病人病情,核对, 解释。 (2)用物准备:医嘱单、记录单、治疗卡、治疗盘、滤好得中药煎剂200ml 放入量杯中贴有标签、床号、姓名、药名、量、用法)灌肠器(一次性输液装置一套)血管钳(经过高压灭菌)棉签、卫生纸、橡皮布、治疗巾或一次性中单、石腊油、

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 (3)配液:测温度(38--41°C)查对,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适量药液袋。 (4)操作要点:1)核对,解释,请排二便,关门窗,无关人员回避,必要时屏风遮挡。输液架移近床旁。2)协助病人脱裤至膝并取左侧卧位,屈膝成80°C角,臀部靠近床沿,铺治疗巾于臀下。 (5)灌肠(三注意:核对、轻摇药液、高度):排少许药液后夹紧,管子理顺,置于臀下。垫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轻插肛管入直肠15—20cm(指导深呼吸、哈气),控制调节器,使药液缓缓流入,调滴数(68—80 滴),固定,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6)拔管:撕胶布,缓慢拔出输液器,按揉肛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