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案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案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案

6.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案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涵义,通过探究记住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深刻理解影响溶液饱和与否的关键,会转化的方法;

知道饱和与否与浓稀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者只有在同种溶液同种温度下才能有关联。

【学习重点】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概念学习。

【学习难点】影响溶液饱和与否因素的掌握及相互转化方法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H2溶于水,o2溶于水,co2溶于水

Nacl溶于水,caco3溶于水,ca2溶于水

除了水还有可作溶剂。

举一个气体作溶质的溶液。

新知导学:一定量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食盐?

试画出下列有关图示曲线。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阅读教材P16-17,完成实验1,实验2,实验3

称为溶解性。

实验1:溶质不同,溶剂相同

溶质食盐蔗糖氢氧化钙

溶剂水水水

溶解情况

结论:。

实验2:溶质相同,溶剂不同

溶质食用油食用油

溶剂水汽油

溶解情况

结论:。

实验3:溶质、溶剂相同,温度不同

溶质/溶剂3g硝酸钾/5L水3g硝酸钾/5L水

温度室温加热

溶解情况

结论:。

小结: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4:打开雪碧瓶盖会有什么现象?如果加热会有什么现象?

结论:同种气体在同种溶剂中,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思考:有人说可以将co2大量储藏到深海中。为什么?

根据学过的知识,这种做法不可取。为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

活动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完成教材P17“活动与探究”,填写下表:

实验实验1实验2实验3

溶解情况

结论:

温度一定、水的量一定时,可溶解的No3的量。

温度一定时,水量越多,溶解的No3。

水的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的No3。

总结:,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反思: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在什么前提下才能成立?

怎样确定溶液是否为饱和状态?

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时,溶液中相关量的改变

增大用“↑”减小用“↓”不变用“▁”

序号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反思:溶液状态有几种描述方法,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提升: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可证明一瓶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掉1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D.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

某饱和溶液加水稀释后,未发生改变的量是

A.溶质质量B.溶液质量c.溶剂的质量D.溶质质量分数

.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⑥

.若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则

A.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c.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课后训练】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中打“√”,错误的,在中打“×”

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溶液。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

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物质。

饱和石灰水溶液放置较长时间后,表面形成了一层白膜,该溶液仍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在相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的溶质多。

在一定温度下,向某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逐

渐消失,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取少量下列家庭常见物质,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完全溶解的是

A.食醋

B.蔗糖c.金龙鱼食用调和油D.食盐

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们很快在自己各自的杯子里溶解食糖,两位同学都将食糖溶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则结果是

A.小明的糖水更甜

B.小芳的糖水更甜

c.小明溶解的糖要少一些D.两杯水一样甜

下列关于物质的溶解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盐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B.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强

c.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D.油污不易溶于水中

.20g饱和食盐水中加入5g食盐,保持温度不变,这时食盐水的质量是

A.15gB.20gc.25gD.无法确定

如图所示,一个放有砝码的蒸发皿浮在水槽的水面上,蒸发皿底部到水面的距离为h。当不断地向水中加入食盐时,正确反映h与食盐质量之间关系的是

烧菜汤时,往汤里放麻油和盐,搅拌后看到麻油漂在上

面,而盐粒却看不见了,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加热,发现冷水在沸腾前就有气泡从水中逸出,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现有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采用什么方法能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1.5《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 【内容来源】八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 【主题】物质的溶解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了解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知识迁移的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了解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会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的第五节。本节课需花4个课时进行落实。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以

及如何相互区别与转化。 教材由活动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实验中也体现了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再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从内容上看是上一节物质在水中分散的延续,也为了后面学习溶解度做知识的积累。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5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从字面的角度,学生会习惯性地认为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这是生活经验所致,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与纠正。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一开始的小故事是什么吗? 【学生】加糖的故事 【教师】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 【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教师】很好。同学们今天要自己操作来更加深入地对此进行学习。首先请看一段实验视频。 2.新知呈现 【教师】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小组实验。 在容器a里加一定量的水, 往烧杯里加入一匙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配

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分钟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 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 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 同,但是溶剂量不同, 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 出在40℃时100g水中 可以溶解64g硝酸钾, 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力。 新课讲授25分钟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 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 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 量(单位g)。例如:20℃时 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36g,是指在20℃时,100g水 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 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 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在 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 “一定温度”、“100g溶剂”、 “达到饱和”、“单位是克” 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 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 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 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 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 度其他表述方式: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 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 为36:100;20℃时36g 氯化钠溶于100g水 中,得到饱和溶液; 20℃时的氯化钠饱和 溶液,每蒸发100g水, 会析出36g氯化钠晶 体等。 使学生 感受到 科学研 究基准 问题。通 过讨论、 辨析和 运用溶 解度概 念表述 的训练, 加深对 概念的 理解。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 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展示氯 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 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 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 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 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 围,(2)50℃时氯化钠和硝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并 观察幻灯片上展示的 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 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从 中发现规律,氯化钠和 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 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回答问题。 (1)氯化钠和硝酸钾 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在 20-30℃之间。 (2)50℃时氯化钠的 让学生 认识到 列表法 是数据 处理的 一种方 法,并从 列表中 的数据 发现规 律。

中考数学总复习学案:第1课时 实数概念

第1课时 实数概念 一、选择题 1.计算(-2)2-(-2) 3 的结果是( ) A. -4 B. 2 C. 4 D. 12 2.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 A .-(-2)=2 B =.22x +32x =52x D .235()a a = 3.2008年5月27日,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活动在古城南京境内举行,火炬传递路线全程约12900m ,将129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 A .0.129×105 B .41.2910? C .312.910? D .212910? 4.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33--= B .32 6-=- C .(3)3--= D .0(π2)0-= 5.若23(2)0m n -++=,则2m n +的值为( ) A .4- B .1- C .0 D .4 6.计算2(3)-的结果是( ) A .6- B .6 C .9- D .9 7.方程063=+x 的解的相反数是( ) A .2 B .-2 C .3 D .-3 8.下列实数中,无理数是( ) B.2π C.13 D.12 9.估计68的立方根的大小在( ) A.2与3之间 B.3与4之间 C.4与5之间 D.5与6之间 10.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两座山峰之间的距离,从一座山峰发出的激光经过5410-?秒到达另一座山峰,已知光速为8310?米/秒,则两座山峰之间的距离用科学记数法...... 表示为( ) A .31.210?米 B .31210?米 C .41.210?米 D .51.210?米 11.纳米是非常小的长度单位,已知1纳米=10-6毫米,某种病毒的直径为100纳米,如将这种 病毒排成1毫米长,则病毒的个数是( ) A.102个 B 104个 C 106个 D 108 个 12.巳知某种型号的纸100张厚度约为lcm ,那么这种型号的纸13亿张厚度约为( )

电功率第1课时学案

电功率 学习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和单位。 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学案导学 知识点一:电功率 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 W”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 24 W 和一只 500 W 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电功率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电功 率,则: W P t =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率的基本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常用的还有千瓦、毫瓦。 1 kW = 103 W 1 W = 103 mW 以下是常见用电器的电功率: 因为W=UIt,所以 W UIt P UI t t ===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电流 B.电压 C.电功 D.电功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电流是表示电路中电流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路两端的电位差或电势差);电功是表示电流做功多少的物理量;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D选项符合题意,选填D。

【针对训练】手电筒中的电流约为0.4A ,电源为三节干电池,则该手电筒小灯泡的功率最接近: A .0.4W B .0.8W C .2W D .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 ,3节总计4.5V ,所以 4.50.4 1.8P UI V A W ==?= 所以选C 。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W P t =,所以W Pt = 如果 P 和 t 的单位分别用 kW 、h ,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 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 1 kW 的用电器使用 1 h 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 A .空调器 B .电冰箱 C .电视机 D .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 内消耗电能,根据W P t = 求出电功率,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功率为: W 0.3KW.h P 1.2KW 15t h 60 ===,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 的只有空调机. 故选A .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电功率的单位( ) A .J/s B.kW ·h/s C.V ·A D.W ·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J 是电功的单位,s 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电功率,所以J/s 是电功率的单位;

“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华师大张江实验中学马金凤 一、设计说明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化学常见常见沉淀及溶解性口诀

常见沉淀 白色: BaSO4/BaCO3/CaCO3/AgCl/Ag2CO3/Mg(OH)2/Fe(OH)2/Al(OH)3/CuCO3/ZnCO3/MnCO3/ Zn(OH)2 Fe(OH)2 蓝色:Cu(OH)2 浅黄色:AgBr 红褐色:Fe(OH)3 沉淀鉴别 Cu(OH)2蓝色沉淀Fe(OH)3红褐色沉淀AgBr淡黄色沉淀AgI ,Ag3PO4黄色沉淀CuO 黑色沉淀Cu2O 红色沉淀Fe2O3 红棕色沉淀FeO 黑色沉淀FeS2 黄色沉淀PbS 黑色沉淀FeCO3 灰色沉淀Ag2CO3 黄色沉淀AgBr 浅黄色沉淀AgCl 白色沉淀Cu2(OH)2CO3 暗绿色沉淀B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C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不溶的碳酸盐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不溶的碱、金属氧化物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相关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盐酸盐银不溶 硫酸盐钡不溶 白色沉淀: CaCO3. BaCO3 . BaSO4. AgCL. Mg(OH)2 蓝色沉淀: Cu(OH)2 红褐色沉淀: Fe(OH)3 不建议死记硬背,只需记住每个阴离子里哪个不溶即可,钾钠铵硝都溶 溶解性口诀一 钾钠铵盐溶水快,① 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 氢氧根多溶一个钡④ 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⑤ 注: 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 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也是沉淀); 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碱性物质中除了钾离子钠离子铵离子锂离子还有钡离子也可溶 ⑤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 钾、钠、铵盐、硝酸盐; 氯化物除银、亚汞; 硫酸盐除钡和铅;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说明,以上四句歌谣概括了8类相加在水中溶解与不溶的情况。 溶解性口诀三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溶解性口诀四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首先得出方案1和2温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同,但是溶剂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在40℃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4g硝酸钾,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新课讲授25分钟 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 氯化钠达到饱和。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方式: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20℃时36g氯化钠溶

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学案

宜宾县课改联盟学校九年级数学科导学案 课题课型组别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一元二次方程新课 一、学习目标 1.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二、学习重点 重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还有常数项。 三、自主预习 小明把一张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的四周各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再折合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如果要求长方体的底面积为81cm2,那么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列出的方程是 练习: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50,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这两个数之积为这个数,求这个数。 3.一块面积是150cm2长方形铁片,它的长比宽多5cm,则铁片的长是多少? 四、合作探究 探究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小结:只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的 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探究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 (1)8142 =x (2))2(5)1(3+=-x x x 小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其中 二次项, 是一次项, 是常数项, 二次项系数 , 一次项系数。 五、巩固反馈 1.将下列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x 2-x =2 (2)7x -3=2x 2 (3)(2x -1)-3x (x -2)=0 (4)2x (x -1)=3(x +5)-4 2.要使02)1()1(1=+-+++x k x k k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_______。 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43)2(22=-++-m x x m 有一个解是0,求m 的值。 4.已知关于x 的方程122 2-=--x kx x k )(,问:(1)当k 为何值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2)当k 为何值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1 4.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 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 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后,溶液仍饱和 C.t 1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图K13-3 (1)t 1 ℃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 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周晓洁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二)自主探究 A.基础扫描 任务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 ..()萧瑟.() 2.释义: 临:澹澹: 竦峙:星汉: 杨花: 3.文学常识: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字孟德,(朝代)政治家、军事家、。尤善诗歌,诗歌风格慷慨悲壮。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作者,字_______ ,号______, ____代(朝代)诗人。 B.探究文本。 1.师生合作: (1)四言、五言诗句一般分两节来读,如:“老骥/伏枥”“潮平/两岸阔”。按照这一规律,请在课文中为这两首诗歌划分节奏。 (2)朗诵这两首诗。 2.小组合作:赏析这两首诗的名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二、合作探究 ㈠展示反馈----小展示 任务要求:小组内质疑答疑,结对同学之间进行。步骤是先同质对子讨论释疑, 再异质对子之间帮扶解疑。共同的疑点作好记录,以备组间展示。 ㈡展示反馈----大展示 任务要求:指定或轮流由各组的发言人进行展示,疑点由全班共同探究释疑。 ㈢点拨归纳 任务要求:指定或轮流由小组的发言人进行总结归纳,教师适时指导、引领、拓展延伸。 三、训练达标。 (一)观沧海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________。 2.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以“____”字统领全篇,“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_____,“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_____,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Fe2O3+3H2SO4= Fe2(SO4)3+3H2O 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铁器除锈 AI2O3+3H2SO4= 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H2SO4=CuSO4+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H2SO4=Z n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H2SO4=Mg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蓝色固体溶解 Ca(OH)2+H2SO4=CaSO4+2H2O Mg(OH)2+H2SO4=MgSO4+2H2O 白色固体溶解 2AI(OH)3+3H2SO4=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2Fe(OH)3+3H2SO4=Fe2(SO4)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Ba(OH)2+ H2SO4=Ba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BaCI2+ H2SO4=BaSO4+2HCI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SO42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Na2O+2HNO3=2NaNO3+H2O CuO+2HNO3=Cu(NO3)2+H2O ZnO+2HNO3=Z n(NO3)2+ H2O MgO+2HNO3=Mg(NO3)2+ H2O CaO+2HNO3=Ca(NO3)2+ H2O NaOH+HNO3=NaNO3+ H2O Cu(OH)2+2HNO3=Cu(NO3)2+2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AI(OH)3+3HNO3=AI(NO3)3+3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Fe(OH)3+3HNO3=Fe(NO3)3+3H2O 3NaOH + H3PO4=3H2O + Na3PO4 白色固体溶解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蓝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高二数学必修5第2章第1课时学案[1]

高二数学必修5第2章第1课时学案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一) [学习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 2.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有关概念; 给出通项公式,会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给出简单数列的前几项,会写出其通项公式; [自学质疑]范围:课本P29-31 观察下列问题: (1)某剧场座位数依次为20,22,24,26,28,... (2)某彗星出现的年份依次为1740,1823,1906,1989,2072,... (3)某种细胞,如果每个细胞每分钟分裂为2个,那么每过1分钟,1个细胞分裂的个数依次为1,2,4,8,16,... (4)"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如果将"一尺之棰"视为1份,那么每日剩 下的部分依次为1,1 2 , 1 4 , 1 8 , 1 16 ,... 这些数字能否调换顺序?顺序变了之后所表达的意思变化了吗?总结它们的共同规律并给出数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1)数列定义及表示: (2)数列的项,第n项 (3)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5)数列的概念与集合的概念有何区别? (6)通项公式 你能说出什么样的两个数列是相同数列吗?

[精讲点拨] 1. P 30例1总结已知数列通项公式求某项的方法; 2. P 30例2,体会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3. 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3,7,15,31; (2)1-,1,1-,1,1-; (3) 112?,123-?,134?,145-?; (4)13,4 5,97,16 9,...,; (5)0,2,0,2. (6)1 3-,1 8,1 15-,1 24-,...,; (7)9,99,999,9999,...,; (8)0.7.0.77,0.777,0.7777,..., 你能总结一下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要领吗? [课堂小练] ①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n a =4是该数列中的第 项. ②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412n a n n =--,则4a = ,7a = ,65是它的 第 项 ;从第 项起各项为正;{}n a 中第 项的值最小为 ③{}n a 中29100n a n n =--,则值最小的项是 . 尝试解决31p 练习2,3,4,5 [矫正反馈] 课本P 32 1-6 导学练 第8课时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情况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情况 单质 1、【金属单质 ....】:所有金属几乎难溶于水(但一些金属由于很活泼,在常温下能够和水发生反应:例如K、Ca、Na等)。 2、【非金属单质 .....】:①(固态)C、S、P等难溶于水; ②(气态) N2、H2 等难溶于水,O2 不易溶于水。 化合物 1、【酸的溶解性 .....】 【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2、【碱的溶解性 .....】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的碱大部分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 ▲其中AgOH 为白色固体,属于碱,常温下AgOH极不稳

定,易分解为棕褐色难溶于水的氧化银固体.低温下可制得氢氧化银在水中的白色沉淀,Ca(OH)2为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3、【盐的溶解性 .....】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 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Ag2SO4、CaSO4微溶于水, 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绝大部分不溶于水,一些微溶于水或者遇到水发生水解。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CaCO3、BaCO3、Ag2 CO3等】 4、【氧化物的溶解性 .......】 ▲金属氧化物一般都不溶解,例如:CuO, Fe2O3, Fe3O4 ,MgO, Al2O3 ,MnO2等, 其中CaO能与水反应。 ▲非金属氧化物:①难溶于水,例如:CO、NO等。 ②可溶于水,例如:CO2(其中CO2 溶于水后又能与水反应)。 ③易溶于水:例如:SO2、NO2等。 5、【其他 ......】 ..物质的溶解性 ▲①难溶于水:CH4 ;②易溶于水: HCl、NH3 (其中NH3溶于水后又能与水反应)、葡萄糖、蔗糖等。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

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课题二《溶解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2.了解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3.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突破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课内探究】 小组交流预习结果 【反馈小结】 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的性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一、溶解性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大小叫溶解性。 【投影展示】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学生记笔记) 内因:溶质性质和溶剂性质;外因:温度(若是气体,还与压强有关)二、溶解度 【实验探究】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提示性问题: (1)水温相同还是不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水的体积是否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是否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确定实验方案【点拨总结】要比较二者溶解性的大小,必须在(1)水温相同(2)水的体积相同(3)达到饱和状态时才能比较

第一课时学案

永和中学七年级下英语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单钟辉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Unit 3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 1a-1c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并能够运用下列单词短语:milk shake,blender,yogurt,pour…into,peel,cut up,turn on,put….in(into) 2.能熟练运用first , next , then , finally描述香蕉奶昔的制作过程。 3.通过动手制作香蕉奶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识记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奶昔并描述其制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3’ 1.Warming up. Sing an English song. 2.Answer the questions: 1) Do you know what it is? 2)Do you want to know how to make it? 3.Show the learning aims.(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 写出下列单词或短语:5 minutes 1.打开_____________ 2.切碎(短语)_____________ 3.奶昔(短语)_____________ 4.果汁机,搅拌器_____________ 5.剥,削_________ 6.倾倒,灌___________ 7.喝________ (二)Picture game. Show the pictur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三)重点句型:7’ A: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Look at the picture of 1a, and write these words in the blanks in the picture above.(完成1a) 三.合作探究:5’ 1.讨论制作香蕉奶昔有哪些步骤(参考1a图片),并试着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等词描述。First, peel--- And, cut up--- Next, put---into--- Next, pour---into--- Then,turn on--- Finally, drink--- 四.学生展示。10’ 1.大显身手: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正确的步骤来制作香蕉奶昔。 2.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学生展示对话,并正确说出步骤) 五.扩展提升10’ (一)听力: 1.Listening 1b.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your classmates. 2.Make a dialogue. 2c. (二)教师精讲点拨: 1.pour---into--- 把---放入---里 Pour the milk into the cup. 2.put---into--- 把---放进--- 3.重点短语:turn on 打开 六.反馈交流,随堂检测:5’ 1.Let’s _________ the TV and watch NBA match. A.turn down B.turn on C.turn off 2.Before we eat bananas, we should ________ them first. A.cut B.mix C.peel 3.Pour the milk _________ the blender, please. A.with B.for C.into 4. --________ do you make an apple milk shake? --First peel an apple. A.When B.What C.How 七.家庭作业: 句型转换: 1. There is an apple in the picture.(提问)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in the picture? 2. There is an apple in the picture.(提问) How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there in the picture? 3. This book is five dollars. (提问) _______ _______ is this book? 八.课后反思:1.我的收获: 2.我的困惑:

常见物质溶解性及溶度积

本溶解性表崔扬(vmbn)录入,2003-5-5,修正于2003-7-27

]锕、氨、铵 物质化学式0°C10°C20°C30°C40°C50°C60°C70°C80°C90°C100°C 氢氧化锕(III)Ac(OH) 3 0.0022 氨NH 3 88.5 70 56 44.5 34 26.5 20 15 11 8 7 叠氮化铵NH 4N 3 16 25.3 37.1 苯甲酸铵NH 4C 7 H 5 O 2 20 碳酸氢铵NH 4HCO 3 11.9 16.1 21.7 28.4 36.6 59.2 109 170 354 溴化铵NH 4 Br60.6 68.1 76.4 83.2 91.2 108 125 135 145 碳酸铵(NH 4) 2 CO 3 100 氯酸铵NH 4ClO 3 28.7 氯化铵NH 4 Cl29.4 33.2 37.2 41.4 45.8 50.4 55.3 60.2 65.6 71.2 77.3 氯铂酸铵(NH 4) 2 PtCl 6 0.289 0.374 0.499 0.637 0.815 1.44 2.16 2.61 3.36

铬酸铵(NH 4) 2 CrO 4 25 29.2 34 39.3 45.3 59 76.1 重铬酸铵(NH 4) 2 Cr 2 O 7 18.2 25.5 35.6 46.5 58.5 86 115 156 砷酸二氢铵NH 4H 2 AsO 4 33.7 48.7 63.8 83 107 122 磷酸二氢铵NH 4H 2 PO 4 22.7 39.5 37.4 46.4 56.7 82.5 118 173 氟硅酸铵(NH 4) 2 SiF 6 18.6 甲酸铵NH 4HCO 2 102 143 204 311 533 磷酸一氢铵(NH 4) 2 HPO 4 42.9 62.9 68.9 75.1 81.8 97.2 硫酸氢铵NH 4HSO 4 100 酒石酸氢铵NH 4HC 4 H 4 O 6 1.88 2.7 碘酸铵NH 4IO 3 2.6 碘化铵NH 4 I155 163 172 182 191 209 229 250 硝酸铵NH 4NO 3 118 150 192 242 297 421 580 740 8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