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育人

双主体育人
双主体育人

双主体育人——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通过本次培训,第一次听到了“双主体育人”模式,既要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要求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并要求两个主体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发展,让我耳目一新,感受极深,现将本人对“双主体育人”的理解谈谈个人感受。

一、“双主体育人”的内涵和特点。

“双主体”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双主体育人”思路的基本内涵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要做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亲密合作,协调互助,就能产生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生命的价值,使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生命体和学生生命体交互辉映,融合一体,健康发展的过程。

“双主体育人”思路体现了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不局限于课堂学习活动,而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是全方位、整体地体现学生是学校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的地位,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服务。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都经历各种情绪体验,从而获得同步增长,体现双方自身的生命价值,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生命过程。

二、学校实施“双主体育人”的途径。

1、“以爱育爱”。让每个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的爱,老师要有对学生爱的行为,对学生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教师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要把自己的心血、才智、温柔、激情都凝聚在对每一个学生的“爱”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感染着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激励着学生去奋斗,去爱我们生活的世界。让学生学会爱生活,爱他人,爱学习的情感和实际行动,会转而影响、激发教师自身加深、升华对事业和人生的热爱追求。

2、努力创设充满爱意的环境。老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改善师生交往的方式,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努力避免情绪化,用儿童的眼光审视孩子的行为;老师坚持倾听学生的意见,避免对学生的行为过度干涉。这样,使孩子在学校生活中有安全感和被信任感,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同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校园充满动感和生气,充满温馨和爱意。这给人以独特感受的校园,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更加爱学校、爱老师、爱学习,使教师更加爱学生、爱事业。

3、“以会教会”。教师要以自身的“会”教会学生的“会”,这里所讲的“会”,不单纯是文化科学知识,而是指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公民的全部素质基础。这里所说的“教”也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而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获取,主动体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参加本次培训,让我尝到了更多的学校管理方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尤其是“双主体育人”理念的认识,将会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起到了质和量的飞跃,我将把所学到的知识与我校实际有机结合,为提高我校“普九”质量而努力工作。

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教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教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和“教学企业”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基地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阐述了“教学企业”建设探索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并提出了未来的建设方向,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主体模式;教学企业;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9-004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23 [本刊网 址]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747414749.html,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从2009年学校确定“校企双主体”的办学理念以来,对于什么是校企双主体、如何实施校企双主体,广科院进行了前期的探索,开始建立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主基地――“教学企业”,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校企双主体”的内涵

为走出学校单一主体办学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来引入企业力量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这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未能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仍然没有实现办学体制的有效突破,校企无法深度合作、产教不能真正融合。不管是在功能上还是法律上,企业作用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不能被称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为尝试解决单一主体办学带来的困境,在校长刘惠坚教授的带领下,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校企双主体”的办学理念并挑选了几个重点专业开展试点实践。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四层意思: (一)要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必须要实现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这是实现双主体的根本条件。 (二)“双主体”的含义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均成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并且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创新,企业逐渐从功能主体走向法律位主体。 (三)企业要能够成为办学主体,则企业资源必须要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工作量进行量化,只有企业在其中的工作量超过50%才意味着企业成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

海兴电力科技校企协同育人方案

2017年计算机、现代农艺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方案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做好产学结合,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联合长阳职教中心开展学生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活动,现将跟岗实习工作相关安排如下: 一、跟岗学习主题 “美丽海兴、追逐梦想” 二、社会实践对象 长阳职教中心现代农艺、计算机专业实践生 三、社会实践时间 2017年1月-2017年3月 四、总体框架 1、体验企业文化 2、企业生产实践 3、职业生涯规划 4、职业素养提升 五、具体内容 1、职业素养课程安排(课程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作一些调整) 职业素养课程安排 序号日期 时 间 培训部门事项实践地点 讲 师 内容 实践 形式 1 12月 30日 待 定 公司人事 部、培训部 走进海兴公司 曾白 兰等 认识海兴,体验企业文化 参观、 讲座 2 1月8 日 待 定 茶话会 公司多媒体 室 曾白 兰等 我爱海兴,实践交流会讲座 3 1月 15日 待 定 《职场竞争力》公司会议室 曾白 兰等 职场技能讲解及经验分 享 讲座 4 1月 27日 待 定 春节联欢活动公司活动室 曾白 兰等 团年饭、游艺活动 文体 活动 5 2月5 日 待 定 大国理政讲座 公司多媒体 室 李永 华 从认识G20峰会到站在 国际的视角思考问题 讲座 6 2月 19日 待 定 走进杭州 西湖、G20峰 会所在地 曾白 兰等 感受杭州文化,参观西 湖、G20峰会场 参观 7 3月5 日 待 定 走进职场 公司多媒体 室 人事 专员 职场面试知识培训讲座 8 3月 19日 待 定 职业生涯规划 公司多媒体 室 部门 经理 从海兴发展看如何实现 人生梦想 讲座 9 4月2待职业经理人创业课公司多媒体部门我想当老总创业课程讲座

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五个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47414749.html, 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五个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杨潮喜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5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以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引企入校,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构建“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例,探索现代学徒制中的五个对接,不断创新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其他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27-04 一、现代学徒制的政策理论与内涵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确定了具体的任务措施,其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职成[2014]9号文《教 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也明确了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现代学徒制是学徒制与职业学校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其中,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实现产教融合要做六个参与: (1)企业参与招收学生,或者在组建“校企合作专班”时企业要参与面试挑选学生,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2)企业参与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体系;(3)企业参与开发岗位课程内容,可以是校本教材,或者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微课、网络课程、可视化教学资源等);(4)企业参与培养学生,最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岗位专项技能水平;(5)企业参与考核评价学生。包括技能训练过程考核、实习过程考核、行业或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就业综合素质评价等。(6)企业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和就业安排。 校企深度融合能做到以上的“六个参与”,就能有效实现“五个对接”,践行现代学徒制,创新培养技能人才。

“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办学特色探析

“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办学特色探析 摘要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文章介绍了学院办学的基础,重点阐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实践思路和做法,最后简单列举了近年来学院所取得的办学成绩。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办学特色 1 办学基础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创办于2005年,是江苏省内唯一一所由台商全投资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董事会主要成员由台湾企业家、政府要员和技职专家组成。学院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借鉴台湾技职教育服务产业经济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特点创建“工学结合专班”。 目前,学院占地面积695亩,校舍建筑面积13余万平方米。学院现有教职工323人,专任教师213人,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5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70%以上,全日制在校生6491人。学院设有信息技术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商务管理系、建筑与艺术系、公共基础部、继续教育暨培训中心7个教学单位。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28个(招生专业27个),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1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2 办学特色 2.1 专业布局特色鲜明,服务行业产业紧密度高 (1)强化重点专业建设,学校综合竞争力强。学校依托现有专业,构建省、校二级有机结合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信息技术、机电工程、汽车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加快建设步伐,已达到或接近省内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商务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化培养体系,深化专业建设。 (2)专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院以工科为核心的专业率先发展,推进了艺术设计等专业快速崛起,促进商务管理专业腾飞,支持新兴专业的发展,提高了为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2 办学体制机制开放,校政行企合作融合度深 学校合作共建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之间互相沟通,齐心协力,架起“高校与产业”、“政府与企业”、“行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高速网”,整合“企业需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优势”、“政府行业政策支持”等信息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为“人才培养”、“企业改造”、“技术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与发展探讨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与发展探讨 发表时间:2017-07-25T11:02:34.0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作者:胡宝宝林宗得 [导读]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应强化院校与企业内部改革,加强管理,稳妥有效地开展合作。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83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却显露出一些问题。尽管国家一直都强调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但学生的技术创新和创造能力依然薄弱。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十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走过了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仍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将探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然后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概述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协同育人注重产教深度融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育模式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外高等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相比之下,我国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合作理念、合作政策、合作机制等诸多问题。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 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措施 首先,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的目的是要突破制约校企协同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成为院校和企业相互“推动”的动力源。高校可通过政策的适度调整,充分释放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环境氛围,研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般传授模式中走出来,更加注重实践和对技术创新化的倡导,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领域,将科技开发成果直接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为经济建设服务。其次,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全面有效的融合和整合。院校和企业可组建战略联盟,将院校的知识技术扩散需要和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以及校企各自的创新要素,通过新模式、新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快校内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师生创业创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最终提高院校和企业各自的竞争力。再次,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市场配置机制。校企双方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配置双方的资源和要素,达成双方合作的共识。一方面,院校可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其学术创造能力,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升级转型,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取得发展的动力,实现企业目标。最后,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督评价机制。该机制把院校的发展目标、院系的工作目标和教师的工作要求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形成了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监督评价制度保障了各方的利益,鼓励良性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方向 目前大多数院校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再辅以一系列的技能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相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将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走出一条促进校企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特色之路。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重点在于合作,要求院校和企业相互配合,其未来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一体化”程度不够的问题。校企双方需要作出以下四个转变:由机制探索向制度创新转变,由资源共享向利益共享转变,由体制融合向文化跨越转变,由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这样可以使双方变成制度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 另外还要着眼于三点:一是要转变理念,增强合作的开放性;二是要利责明晰,体现合作的平等性:三是要资源共享,注重发展的持续性。 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合作培养模式,建立校企长远合作的教育机制。高等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布局、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还可以根据本校的软硬件以及学生的特点开发教材,使理论和实践相联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应强化院校与企业内部改革,加强管理,稳妥有效地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2]陈兴文刘燕邵强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8,(1),92-96。

双主体育人

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 关注学校质量——关注教师质量 我做校长,不是要'管'教师,而是要为教师成长服务,我要帮助每一位教师找到工作的快乐! ? “双主体育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 两个主体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校长管理重点: 提升教师素质,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最核心理念——强调“学习加激励”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建立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氛围,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木前提。 (一)与管理者之间:鼓励平等对话,强调积极参与 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 ?“精彩五分钟”“自由发言” ?“即兴论谈”“深度汇谈”“校长聊天室”“校长我想对你说”

我们的体会是:贵在坚持 (二)与同事之间:强调团队意识,在合作与互助中倡导教师的自主发展 建立同事之间横向的平级交流与分享 二、将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要条件。 1、通过各种学习、研讨,鼓励教师尽可能把校长提出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认识。 我的体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反复磨合,要允许教师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纳的过程。 2、以行动研究的方法,引导教师将学校的各种理念转化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实践中。 3、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校办学理念提出修改意见,并转化 成为行动计划,在创造性的实践和共同参与的智慧中获得生长、发展。 三、指导团队学习,构建学习网络,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结合实际问题,指导团队学习。

五个坚持:坚持结合改革过程学习;坚持结合大家的热点话题学习;坚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案例学习;坚持结合出现的问题学习;坚持同事间相互交流学习。 (二)构建学习网络,发挥“核心作用” 我校学习网络的构成主要包括“学校——教研组——个人”三级的学习网络,在这一网络的建设中,组长是关键人物。 四、构建发展性培训机制,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目标。 五、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木追求。 ?“快乐生命学说”。“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成功属于那些比他人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思考和付岀行动的人;自己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怎样去学,怎样去做,能掌握多少知识,是否能与人合作。 ?“适合学说”。个体价值实现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或位置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转变管理者的角色与行为,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 1、管理者一领导者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 (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1.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

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 最优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相关背景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上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首次在我国提出高等教 育协同创新的理念。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 指出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

双主体育人

双主体育人——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通过本次培训,第一次听到了“双主体育人”模式,既要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要求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并要求两个主体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发展,让我耳目一新,感受极深,现将本人对“双主体育人”的理解谈谈个人感受。 一、“双主体育人”的内涵和特点。 “双主体”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双主体育人”思路的基本内涵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要做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亲密合作,协调互助,就能产生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生命的价值,使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生命体和学生生命体交互辉映,融合一体,健康发展的过程。 “双主体育人”思路体现了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不局限于课堂学习活动,而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是全方位、整体地体现学生是学校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的地位,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服务。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都经历各种情绪体验,从而获得同步增长,体现双方自身的生命价值,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生命过程。 二、学校实施“双主体育人”的途径。 1、“以爱育爱”。让每个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的爱,老师要有对学生爱的行为,对学生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教师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要把自己的心血、才智、温柔、激情都凝聚在对每一个学生的“爱”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感染着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激励着学生去奋斗,去爱我们生活的世界。让学生学会爱生活,爱他人,爱学习的情感和实际行动,会转而影响、激发教师自身加深、升华对事业和人生的热爱追求。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周海英 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周海英(1978-),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以“教学企业”为载体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13XJY24。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 (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1.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相关背景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首次在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理念。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自此,高校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等得以全面展开。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社会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高职校企协同育人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内涵与实质 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保持发展后劲,广东省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决定了需要大量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广东高职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公办院校的单一主体、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学院坚持立足珠海、面向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服务定位,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深入推进内涵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主动联合行业企业,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积极与广东省机械研究所、广东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珠海伟创力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办学,开创了校企深度融合新局面。学院还适时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意见》等管理文件,校企合作办学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同时,学院积极争取政府及行业企业的支持,珠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珠海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珠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珠府〔2010〕91号),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会员企业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紧密合作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意见》(粤高企协〔2010〕11号),学院先后与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省工业设计协会、珠海市软件协会等签订了“合作共建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协议,这些举措为学院创新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体制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二)大胆尝试探索,多方深入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 学院一直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方针,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取得可喜成果。学院开设了海泉湾班、伟创力班等10多种订单培养班,财务管理、法律事务等10多个专业采用了边学习边实操、再学习再顶岗的工学交替培养方式,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采用了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产品造型设计、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主动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和途径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基本确立了由两支培养队伍(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培养专业人才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瞄准岗位改革课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学院主要围绕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立足珠海产业需求,锁定重点建设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将现有的39个专业整合成8个专业群,目前,学院已建成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4个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 学院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以及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目前,学院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教指委精品课程5门,出版国家精品教材2部、“十一五”规划教材7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讲义42部。 学院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和2个省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建有校内实训室168间,校外基地309家,积极联合珠海金辉礼饰纪念品有限公司、深圳梦网软件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建了一批教学企业。 (四)多渠道开展社会培训,多层次进行技术服务,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三年来,学院承担研发项目94项,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励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4项,15项技术研发成果实现转让,学生设计的44项作品和开发的20款软件技术获得行业企业认同并被企业采用;依托“四个基地”和多个合作企业的培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4期,培训30000多人次;学院还与3所兄弟院校签订协议,开展对口支援与合作。 可以说,学院已形成了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和灵活多样的社会服务模式。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已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 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仍存在一些制

校企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附件: 20**级******专业 校企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补充方案 ****职业技术学院 ********公司 2018年4月28日

20***级******专业 校企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补充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有关精神,为进一步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深化校企深度合作,推进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我院与******公司沟通协商,结合我院各专业特点,决定以*****专业20**级作为试点,实施由我院与******公司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校企合作企业 *****有限公司 二、联合培养专业 *****专业 三、联合培养人数 20**级全体学生人。由以上学生组成“*****订单班”。 四、联合培养模式 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公司进行学习实训,由学校和企业安排相应人员作为学徒的导师和师傅,对学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 五、实施时间 20**年月日(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周,本专业第*学期)开始至20**年月日20**年月日专业2014级学生毕业。 六、学习地点 将学习地点由学校教室转移到相应的职业技能工作岗位,由20**年月日将位学生以学徒身份安排在地区的相关岗位,完成后续专业培养。

七、学习方式 学生以学徒身份在******公司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训。 八、企业责任 1. 为进入企业学习的学生安排师傅,按照一对一为学生安排师傅,对学生进行实训学习过程的全程专职指导。 2. 课程开发,由**公司《》、《》等课程,在师傅指导下,由企业专任讲师完成教学任务。校企合作企业开发开设课程学时学分结构如下表: 校企合作企业开发开设课程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名称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授课地点 校企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企业合计 3. 建设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训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实训设施,包括上课所需的多媒体设备、桌椅、各项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实训条件。 4. 由企业对学徒进行技能考核并颁发企业资质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5. 提供必要的食宿条件和劳保。 6. 与学校共同完善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配套的标准与制度,包括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学徒技能标准、学徒考核标准、企业师傅标准等。 九、教学管理 1. 课程设置 1)课程调整安排:结合目前专业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进入企业后完成《》、《》、《》等门实训课程、《》、《》等门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及门企业开发课程共计门课程的学习。课程教学进程计划见附表《教学进程计划修订表》。20**级专业实行学徒制的教学进程计划修订表(此表格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途径-精选教育文档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途径 中职学生进入社会,既缺乏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又没有学历优势,如何让他们在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是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给中职生一个清晰的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且可以促使其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综合技能以及职业竞争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剖析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社会经济变革的迫切要求。在2009 年国家德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德育课程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体系。但职业生涯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却没有完全得到深入落实与贯彻,效果欠佳。主要原因如下。 1.学校忽视,流于形式 传统中职教育“重技能、轻素养”,尚未认识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未形成职业生涯教育全程观。许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流于形式,课程内容仍以概念化的职业理论为主,教学形式依旧沿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师资缺乏,素养不高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 程,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及职业指导等

多方面,需要高素质教师队伍。但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是由德育课教师负责这方面的教学与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几乎没有,甚至连持有职业指导资格证的专职教师也没有。这样的师资队伍根本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指 导。 3.学生被动,效果不佳 受年龄、家庭等因素影响,多数中职学生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专业教学缺乏主动性,职业目标缺乏实践性,缺乏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即便有规划,由于学生信心不强、行为松散,规划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实现可能性也是较小,或与学业结合不紧,设计成空中楼阁等,从而影响效果。 二、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探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要求“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大量的事实证明: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打造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发挥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的优势,将学校育人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健全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适合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双赢模式”。 1.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原则(1)校内外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邓一星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一种比较好的机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地分析,并提出相应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校企协同;软件工程;探索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Deng Yixing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510800) Abstract: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lleges is to solve practical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and social actual demand disjointed a good mechanism,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easy to become a mere formality,of any effect.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in the form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ontent and target,etc.,to compare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feasible method. Keywords:synergy between colleges;Software engineering;explore 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机制,但知易 行难,应与企业展开什么样的合作,使得这样的机制不流于形式。 结合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下简称华广)软件工程专业的 工作实践,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校企协同育人建设的思路。 1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体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决 心 对于身处IT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在校企合作上是有 先天优势的,一方面可选择的合作企业很多,另一方面,学生也 容易获得企业的直接指导甚至赴企业现场实习。既然有了这种优 势,校企协同育人就不应该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不能简单 的采用和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把一些项目实践的课程交给企 业来指导等方式,这样的话企业只是被动的迎合学校的需求,而 现在最大的问题恰恰正是学校的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不一致。因 此,把企业请进学校,让企业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就显 得非常有必要了。华广计算机工程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积极的 尝试,于2014年建立了学校第一个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吸引了东 软、中软、华三等公司加入到联盟中,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邀 请联盟企业代表参加培养方案研讨会,对整个培养方案的知识体 系构成、课程分布进行细致的梳理。而企业也会根据培养方案中 的前期课程安排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课程的课程内容,对 接做得越好,企业越有动力将一些真实项目作为实训内容拿来与 学生分享,教学效果则越好。 2 认真选择合作企业,保证协同育人的效果 正如前文所述,相当一部分高校仍停留在闭门造车的人才培 养模式中,毕业生动手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因此, 近年来,许多IT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这些培训机构主打的课程就 是所谓的项目式开发课程,号称能短时间内提供学员的动手能 力,并使得学员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很强的竞争力。本文对这些培 训课程的效果不做评价,但实事求是的说,为了吸引学生参加动 辄一两万的实训课程,许多这样的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对高校进行 更深入地渗透,也开始打着校企协同育人的幌子来找高校寻求所 谓合作。它们把自己包装成普通IT企业的样子,抓住部分高校急 于完成找企业帮助实践教学任务的心理,承诺帮助高校完成部分 实践课程。但由于其最终目的还是想吸纳更多学生参加其培训项 目,对与高校合作的课程,则往往敷衍了事,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 讲师在课程中花很多时间贬低高校本身的课程体系,为自己培训 课程大做广告的行为。可想而知,高校选择这样的机构合作,是很 难得到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的,甚至还变相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 担,容易招致学生和家长的质疑。 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对于许多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 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做 到以下几点: (1)要找准自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有些高校虽然是二本层 次,但眼里只有微软、IBM这样的企业,国内也只看得上腾讯、百 度。虽然这些企业并非只跟985或211的高校合作,但确实不会 把太多的资源投向一般的高校。其实对于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 大多数的毕业生毕业时所选择的就业单位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一开始未必一定要选择非常顶级的基金项目: 2015KTSCX183,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项目; JY16070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专业改革综合试点项目; JY141204,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与IT企业协同育人联盟;

课题申报模板:3500-高职教育“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研究

高职教育“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 2017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促进产校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2016年12月湖北省政府发布的湖北省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实施湖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度。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开发,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与特色专业。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以服务和贡献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办法。 纵观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从加拿大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到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凡是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大都也是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学校和企业共同发挥着“双主体”的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国高职教育也面临着全方位的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双主体”育人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学校与企业两大主体的资源,有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助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本课题计划以某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为切入点,在协同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指导下,分析“双主体”育人合作动因,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治理结构构建、“双主体”育人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期提出高职教育“双主体”育人的可行性方案。 1.2课题的界定 (1)、双主体:在不同的场合中,对于“主体”的概念会有不同的解读,在教育领域“主体”通常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在2010年的高职校长论坛上首次提出“高职教育实施的主体一是学校,一是企业的‘双主体’”概念,本课题研究的“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这两大组织机构。 (2)、育人模式的研究:模式是隐藏在事物之间客观规律的归纳,是人类把握和认识世界的关键。“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比尔、哈德格雷夫)。 姜大源教授认为模式生成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物之中,又完善于不断发展创新的进程之中。育人模式是人们基于对育人规律的认识,并在育人规律的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对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的配置等几个主要方面。本课题的研究范围限定在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治理结构构建、“双主体”育人教学改革这几个方面。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做的比较成功的国家有德国、新加坡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由企业和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的优势在于通过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间的合作,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使学校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涉及到职业教育政策、法制、社会环境、企业参与成本与收益、教学理念等方面。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出版的《德国职业教育纵览》中指出,企业积极参与双元制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影响力,还可以为其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每年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都会发表《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全面系统分析当年职业教育开展情况。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立了成人教育促进局等专门机构指导职业教育,并且每年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职业教育领域。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职业教育模式被认为是德国“双元制”在亚洲的成功移植,是一种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方有效结合而提出的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把学校按照工厂的模式来办,给学生一

协同育人项目方案材料0929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方案材料 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引入国际权威、国家认可的国际管理会计师(IFMA)培训与认证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议形式确定下来,以更好地支持高校经管类相关 专业综合改革和特色人才培养; 结合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力求横向拓宽与纵向分层相结合的实际需要,合作内容可有所侧重,在国际管理会计师(IFMA)培训与认证体系的基础上,呈现为面向不同高校个性化的建设方案。 合作概览(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合作类别合作项目合作内容合作目标 认证项目(IFMA)引进人社部认可管理会计职业资格——国际管理会计师(IFMA)培训与认证体系。 智能管理会计实验室以管理会计能力体系为设计基础,重新构建管理会计相关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了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与内控、关系管理、投融资管理、营运管理、项目管理、预测与决策支持等实验模块,开展探究式、案例式教学,与高校携手双主体育人,培养管理会计高级人才。 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MOOC)为院校搭建专属的管理会计MOOC学习平台,打破传统教育的 时空界限,重塑教育教学形态。 建立基于混合 式教学的人才 培养模式,学生 通过IFMA(基 础级)考核认 证 会计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研讨会以国际财务管理体系标准,创新课程教研的转型,实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理实融合。 师资研修 管理会计师资研修班管理会计实验教学改革师资研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方 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典型教学案例等内容。 培养管理会计 教学全国重点 师资力量,参训 教师需经过 IFMA(管理级) 考核认证 仿真实践基地以仿真实践基地为依托,大学生可进行专业训练与职业训练, 训练内容涵盖企业财务部门的日常业务和管理工作,学生训练 全程由企业资深财务管理者作为导师悉心指导,按照企业管理 制度对学生的职业行为进行观察、纠偏,确保良好职业习惯的 养成,提升职业素养与实操能力。 培养中级财务 管理精英,建设 仿真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 校外实习学生实习可以从大一开始,每名学生至少有两次企业实习机会, 通过与企业导师建立起的师徒制联系,深入参与到企业的业务 实际中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与企业导师紧密配合,帮助 导师解决企业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可形成调研报告作为实习 成果、总结,由企业出具实习证明并予以评定。 加强学生与企 业一线接触,强 化学生对企业 的了解,增强实 际操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