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

案例韩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墨西哥的原因

本世纪60—70年代,墨西哥和韩国两国经济都取得了较快增长。但进入80年代后,两国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墨在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困扰下,80年代成了“失去的十年”,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030美元;而韩对国际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了很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1991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高达6253美元。究其原因,当然有内外诸多方面,但从它们遵循的不同发展模式上看,主要原因有:

一、冲破了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的经济发展理论

墨西哥在19世纪初独立后,同其它拉美国家一样,一直致力于经济独立,但殖民统治遣留的经济结构影响很大,国民经济高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3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其经济遭到沉重打击,从而逐渐放弃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奉行一种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进口替代内向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学影响,是以结构主义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理论,即强调国家干预,利用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及汇率高估等政策工具,实现国内市场需求的进口工业品的国内替代生产。

从50年代初开始,在日常消费品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后,墨西哥就逐渐转向耐用消费品和资本货的“进口替代”生产。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该国在直接向“进口替代”高级阶段发展,遇到了工业部门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业发展滞后,失业增加,对外依赖进一步加深等问题。墨西哥政府在激进的“依附论”和民族民主运动普遍高涨影响下,力图以进一步国有化和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控制和直接干预的方式寻求出路,并求助于70年代丰裕的外部资金,大举外债,发展石油工业,以继续强化“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80年代初,当世界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国际利率扶摇直上时,该国以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筹借的外部资金支撑起来的泡沫经济被彻底冲跨。1982年,墨西哥终于爆发了债务危机。

韩国战后初期同墨西哥相比,经济要落后得多,而且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基础十分薄弱,国际上所处地位不利。它虽也走上了类似墨西哥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道路,但遵循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完全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很少受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也几乎没有结构主义者所倡导的“只有取得经济独立,才能获得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认为首要的目标是千方百计地把经济搞上去,只有经济上取得繁荣,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生存,并增强其政府的合法性。它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在政治和经济上争取双翻身的特殊民族主义精神。

因此,韩国于60年代中,当“进口替代”初级阶段生产发展达到极限时,没有像墨西哥那

样,为争取“经济独立”而继续奉行“进口替代”高级阶段内向发展模式,而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产业转换的有利时机,转向了“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模式。它冲破结构主义“中心—外围”理论构架,以动态比较利益学说和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导向”外向发展,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因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开发等因素的作用,可打破原有资源的静态格局和局限性,裂变出新的比较优势。在追随动态比较利益过程中,一国的产业结构能得以升级,经济得以发展。发展中国家只要坚持面向世界市场的开放原则,及时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就有可能优化自己的产业,并可进一步凭借廉价劳动力资源,形成后发优势,使其某些产业赶上发达国家。另外,由于技术市场和消费偏好等原因,新产业技术往往出现在发达国家,并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其垄断地位,但当生产不断扩大,引起销售额增长率递减,及成本因工资等增加而上升时,该技术便会向世界广泛传播,发展中国家可利用低劳动成本优势大量生产,并向发达国家出口,这种“生产→出口→进口”的产品生命周期,使发展中国家有可能紧随发达国家产品生命周期,调整本国经济结构,建立和发挥自己的比较利益优势。

韩国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密切关注日、美的产业输出,结合本国劳动力素质较好,成本较低的特点,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经济主导部门,加入国际竞争,并在许多行业中形成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70年代,随着其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当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困难时,它也没有受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的“依附论”和国有化运动影响,而是结合自身实际、捕捉发达国家提供的各种“机遇”,进一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升级。

二、根据本国比较优势适时地调整了发展战略

墨西哥继续以高保护方式推行“进口替代”内向发展战略,主张通过“进口替代”向高级阶段发展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现代化。自60年代末开始,当进一步推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生产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时,墨西哥采取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直接干预,掀起国有化运动高潮,并积极发展公共部门,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乘国际资金充盈、利率低下,大借外债,重点发展石油、电力、化工和交通等行业,以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韩国适时地转向“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战略后,利用其在国际分工中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纺织、成衣、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部门为“出口导向”的带头产业,将廉价劳动力和外国先进技术相结合,以低成本为基础,确立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地位。为使其产品打入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它采取了如下政策措施:(1)放宽贸易和外汇限制,降低关税和保护壁垒,缩小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的差距。在此基础上,调整利率和外汇比价,使之接近市场实际水平。(2)采取诸种促进出口的措施,不断增加企业的出口能力。(3)根据企业出口实绩,提

供各种优惠,以鼓励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上下功夫。(4)建立出工加工区,改善投资环境等。当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遇到困难时,它及时利用国际上各种有利的“机遇”,进一步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产业,继续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出路。

墨、韩实施不同战略措施的结果,展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前景。

墨西哥由“进口替代”工业化直接向高级阶段发展,虽使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因其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国内市场为依据,利用贸易壁垒人为地将国内外市场割裂开来,造成成本高、质量差,新产品得不到及时开发,因此形成了势力强大而无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利益集团,并刺激了生产资料的大量进口。因此,工业越向前发展,进口的原料和机器设备等越多,收支失衡越严重,反而加深了对外依赖,同时造成超前消费严重及公共开支不断扩大〔5〕。由于墨西哥跨过了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阶段,其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得不到发挥,从而造成就业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明显不及韩国。

韩国首先由于经济增长的主力是具有广阔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能吸收更多剩余劳动力,减少城市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并使职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次,能促进农业人口的转移,减少农村潜在失业人口,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迅速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到70年代初,韩农业加工品和工业品出口均大幅增长,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0%以上,彻底地变了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传统结构。第三,“出口导向”外向发展不仅能增加外汇收入,为其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而且使其经济面向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分工深化,世界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息息相关。第四,由于企业始终面临国外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企业主为改善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必须紧跟现代技术的发展,努力使自己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第五,企业为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引进灵活经营机制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提高了韩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工人素质,从而为形成新的比较利益优势创造了前提条件。

韩国在转向“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后,为进一步扩大出口,于70年代也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进口替代”工业(被人们通称为“双替代”阶段),但这种“进口替代”同墨西哥直接进入高级阶段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已大不相同:(1)发展的目标不是首先为了满足国内市场,而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把国内市场作为培训企业迅速投身于国际大市场的基地。(2)基本摆脱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不利局面,“进口替代”所需资金主要靠发展初级工业品和部分耐用消费品出口获取外汇。(3)对“进口替代”工业的保护程度要比墨低得多。(4)大部分企业都已经通过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它们的企业家和工人素质远非墨同类企业的可比,因此,“进口替代”生产一段时间后,其产品很快就能转向出口。(5)由于韩把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紧密联系在一起,“进口替代”工业采用国际衡量标准,在国际分工

中扬长避短,从而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的作用

墨、韩作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落后,市场发育不全,又面临市场发达国家商品的激烈竞争,因此,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比发达国家更需要政府干预。事实上,两国都运用法律、行政、财政和金融等手段,对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经济领域进行了调控。成效不同的关键在于:两国对经济干预的着眼点不同,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别,结果也就不同。

墨西哥首先在“进口替代”向高级阶段发展时,继续采取强烈的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到1982年,墨1.1万种进口商品中有8100 多种需要许可证,制成品的进口限制比例也非常高,并为降低生产资料进口成本,1956至1976年墨比索对美元的比价一直高估在12.5∶1的水平。其次,继续致力于运用国家资本维护经济独立。70年代,进一步通过国家投资和国有化,大量兴建基础设施和公共部门,以增强国营企业体系。到70年代末,国家基本控制了矿业、石化、电力、钢铁等国民经济关键部门和行业。第三,在主要由国营企业、民族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构成的混合经济体制中,国家以国营企业为主杆,制定发展规划,配置资源、控制生产价格,并通过各种优惠,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墨西哥各种非市场化发展取向的国家干预和国营企业的扩大,限制和阻遏了民营资本的发展,严重阻遏了广大小手工业者,包括大量手工工场向现代产业转化;阻止了广大农民小生产者经由市场发展而走向城市、工厂和现代农业,形成了发达城市和落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而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增加了财政负担。1978年,仅27家大国营企业的赤字就占当年财政支出的45%。同时政府机构庞杂臃肿,公共开支巨大。这些都阻碍墨西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韩国在转向“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后,政府干预侧重于市场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干预的目标不是限制私人资本和市场的作用,而是培育和发展市场,它采取了如下政策措施:(1)迅速改变“进口替代”阶段所造成的诸种价格扭曲。从1968年起,就有步骤地实行商品进口自由化,自由化率从1968年的49%上升到1985年的87.7%。韩元与美元的比价由1964年的130∶1降至1991年的700.5∶1;对非耐用消费品的实际保护率到60年代中期已为负数。(2)重点运用政府权力支持和培育市场主体,即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并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促使它们参与国际竞争,以开拓国际市场。(3)政府致力于把国内主导产业的确定与国际市场需求相结合,同时使用补贴,预算货款及财政优惠等措施,支持和扶持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并把扩大出口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向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部门转移。政府还为广大私人企业提供权威性经济预测,以及为国有企业提供可行性计划指导,并调整各集团的利害关系和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4)促使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拓宽和改善市场的运营,形成一种“有管理的市场体制”,政府更多地向企业提供各种服务。(5)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培育和发展

内部市场,强化比较优势部门,采用适合本国生产要素现存状况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最初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发挥劳动密集型部门产品优势,以扩大国外市场。然后,借助国家和日益壮大的财团力量,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并通过广泛的国际经济活动和竞争引起的革新,使工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乃至高科技产业发展,以继续保持和扩大内外两个市场。6.政府为出口工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并在发展出口工业的同时,逐渐建立起与世界市场相吻合的国内工业体系。

显然,韩国的国家干预与墨西哥相比具有如下优越性:首先,鼓励和促进了民营资本的不断发展。市场本身的逐渐统一化、公正化和规范化,能使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处在较为平等的地位上,在参与内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使广大小手工业者,包括大量手工工场向现代产业转化。其次,工业的不断发展,不仅没有影响农业,相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民小生产者经由市场发展而走向城市、工厂和现代农业。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渐形成,冲垮了农村中的自然经济结构和集中式的初级市场。第三,建立在完善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基础之上的政府干预,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国内外市场信息为出发点,这无论对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第四,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有助于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发展教育,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早期投资等,使市场更有效率和持续扩大。第五,韩在转向“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战略后,虽然也对某些“进口替代”品和新兴产业也给予适当保护,但对本国市场和民族工业的保护通常以提高竞争性和效益为目标,很少像墨那样往往保护落后。第六,韩政府通过广泛国际活动,以及竞争、市场反馈引起的革新,加上面对国际竞争对国内市场和新兴产业的某些保护,并借助于市场管理,既赶上了国际化发展浪潮,又使企业在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快速成长。

四、有效利用外资而不被外资所利用

首先,墨、韩都通过借外债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但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生产部门,由于面对的是实行高保护的内部市场,政府和企业通常很少关注引进技术的改造和创新,效益低成本高已成了许多“进口替代”企业的痼疾。韩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出口工业品生产时,由于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国际大市场,政府和企业都特别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利用、改造和创新,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特殊竞争力。1962年至1979年,韩共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461项,其生产的主要工业品中约40%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墨西哥为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当外国公司“进口替代”生产所需昂贵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大量进口,加大贸易逆差,及其产品不断挤占甚至垄断内部市场时,政府就采取收归国有或出资购买其股份等方式,实现“墨西哥化”,以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而

韩国转向“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战略后,随着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政府有选择地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通过合资、分包合同等多种形式与当地民族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并采取诸种措施支持民族企业对引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借鸡生蛋,最终取代外资企业,独立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政府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还鼓励企业把吸收、创新的特有技术,通过向外直接投资,逐渐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有效的第二轮技术转让。如此不断发展,使其产品迅速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而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

第三,墨、韩为吸收外资,先后都建立了出口加工区。但墨西哥在墨美边境设立客户工业区,较长时间只是单纯为了解决就业和获取外汇,对民族工业的发展贡献不大。而韩国一开始就把出口加工区作为技术转让、改造和创新的基地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殊中心,协助企业通过分包合同,组成附属性企业网络,把引进的新技术逐渐扩散到区内外民族企业,并通过形成的卫星企业获取原材料,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墨、韩在70年代都大量借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墨西哥把大量资金投放在推进石油工业和“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上。石油价格的暴跌和“进口替代”工业品难以出口,不仅增加了外债负担,也导致国家财政支出增大,进而使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而韩国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几乎把政府贷款的79.2%和商业贷款的42.8%用于进一步建设蔚山、汉城、仁川、龟屋、马山和里里等出口加工基地上,开发各大河流,扩大公路网络,使基础设施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制造业生产的需要,促进了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产品的出口。1981年,重化工业品的出口超过了轻工业品的出口。大量外汇收入不仅保证了外债的偿还,还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韩在国际经济环境和金融形势变化的大风大浪中,不但没有发生债务危机,而且利用外资促进了经济腾飞。从1962至1982年,韩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8.2%,其中40 %是靠引进外资实现的。

资料来源:陈才兴.韩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墨西哥的原因. 社会科学1997,(12)。

思考题:

1.试比较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措施的区别。

2.韩国和墨西哥的经济发展比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 (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 (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 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 (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3)明朝:郑和下西洋。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1)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3)外国列强从不平等的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及其对列强和中国分别产生了的影响 特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①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掠夺了大量的原料、劳动力和财富,输出了大量商品,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中国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如何实行对外贸易政策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离不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是WTO的主要成员国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贸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也不敢想象没有贸易的世界会是怎么样。那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而且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针对中国当前的贸易模式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该在“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争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贸易政策呢? 一、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自由贸易政策实施表现为关税的降低和应税商品的减少、非关税壁垒等的减少与取消。自由贸易政策是西方国家自由竞争时期的产物。自由贸易政策随资本主义建立而出现,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变。时强时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在国家存在和不平衡规律作用下,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主流政策时期短于保护贸易政策时期。但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资本扩张本性的追求。 二、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

的发展。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也就是说,国家对于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竞争,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这与早期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目的很不相同。重商主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其目的是为了积累金银财富;主张的保护贸易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创造财富的生产力。 三、我国当前的贸易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出口的快速发展不能有效提高国民经济效益和人民福利水平。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加工贸易,大多属于来料加工,大部分的利润被他国占有,我国所分得的是微乎其微的劳动力收入。 2、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了尽快扩大出口规模,我国一般加工工业的技术装备需要大量进口,装备工业自身也极度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产装备工业的萎缩。统计数据表明,1994年以来,我国食品加工机械、纺织机械、建筑及采矿用机械、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以及发电机组及旋转式变流机等一些支柱产业对进口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资本品上对进口的过度依赖,制约了企业通过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 本轮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频出。主要发达国家非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而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势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表一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份额比例表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1985-2005年间,国际贸易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激增到10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贸易投资受到重创,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年的15.8万亿美元降至12.2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2010 年虽然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将从2010年的12.5%降至7%。在过去的10年里,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重商主义 15—17世纪西欧各国普遍推行的典型的保护贸易政策 1.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在欧洲国家普遍实行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以托马司?孟(Thomas. Mun)等为代表的重商主义。 早期的重商主义坚持货币差额论,晚期的重商主义坚持贸易差额论。 重商主义的合理性: 第一,看到了货币在商品经济中重要作用。 第二,贵金属是价值的代表。 第三,强调了鼓励出口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重商主义的三大缺陷: 第一,片面强调了出口会增加贵金属的流入的作用,忽视了在没有货币储存、国内商品供应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第二,错误地把贵金属直接等同于物质财富。 第三,割裂了进出口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自由贸易政策 18世纪中至19世纪末为适应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一种开放性的贸易政策。 1.19世纪自由贸易政策 19世纪,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英法等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迫切的希望打开世界市场。自由资本主义盛行,表现在贸易政策上,就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英国为例,法律方面,英国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谷物法》;关税方面,减少应税商品数目,降低关税税率;取消贸易垄断,下放贸易经营权,建立多边优惠贸易关系。奉行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 三、保护贸易政策 西方相对落后的工业国为避免国外竞争,实行的一系列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贸易措施。 保护幼稚工业论 保护幼稚工业论,是著名的李斯特提出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影响了19世纪的德国和美国,影响了20世纪的日本,使他们都能在保护主义的篱笆后面成长,强大之后又转而推行自由贸易。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修补与解释已经适用于现今的社会。 出现原因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等先进工业国打着亚当·斯密自由贸易大旗,杀气腾腾涌入德意志经济领域,强烈冲击着脆弱的民族工业。分崩离析中的德意志显得那么虚弱,无力与英法等国争锋于贸易战场。 但是德意志没有被亚当·斯密唬住。李斯特对此洞若观火:斯密提倡的自由贸易,反映的是英国作为先发国的利益;德国需要贸易保护,因为它处在后发的位置上。如果按部就班跟着走,只能永远为英国伐木或者牧羊,成为被掠夺的对象。 对此,他有一个精彩的比方:“当一个人已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上来。

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1、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60 年代的国际生活的主题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形成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政治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由此,列宁提出当时国际生活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2、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 80 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人类在 20 世纪中已经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意历史的悲剧重演,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集团再推进新的霸权和强权。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这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要求,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 其二,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以经济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对一个国家的世界地位的影响,纷纷把发展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冷战结束后,经济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经济斗争成为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发展问题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突出问题,具有全球的意义。谋求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流。 其三,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首先是在发达国家,而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经济出现巨大增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各国纷纷制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规划,并把它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引起了国际分工和经济高度国际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间的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和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并呈加速发展之势。 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深刻地考察了时代的要求,科学地概括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内容,从而对战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他在 20 世纪 80 年中期就多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现在虽然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我们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发展问题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核心,相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贫困差距扩大。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保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人类才有可能集中力量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发展历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五、互不干涉内政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

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 方向发展。 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 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 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 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 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 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 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营造周边地缘依托。中国同周边国家 的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地区安全机制(如10+1、10+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湄公河合作、东盟 地区论坛等)顺利启动并卓有成效;坚持不懈地推动六方会谈,使朝 核问题上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巧妙运筹,使台海局势朝着有利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自中国加入WTO后,国际经济竞争逐渐激烈,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国家保护主义也呈现出新的形式。面对各国对中国企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攻击,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国际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相当严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中国不像亚洲“四小龙”,不能单向地直接向国际市场迈进,只能在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进军宽广的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不得不全面接受以WTO为中心而制订的一系列国际贸易制度、准则,尽管这些制度、准则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完全合理。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逐渐与WTO规则相适应的规范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2007年,中国在前几年加强进出口调控的基础上,继续对外贸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主要措施有: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降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以及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继续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体系,扩大了限制类和禁止类加工贸易商品目录;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率,加征或提高了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关税,降低了部分国内需要的资源性产品和涉及百姓生活的日用品的进口暂定税率;取消了包括钢材、钢坯、塑料原料及部分机械设备、装备、仪器在内的338个税目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同时,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针对国际竞争环境的越发激烈化,中国国际贸易在坎坷中经历了近二十多年

的改革,逐渐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使得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不断趋于成熟,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国民福利的提升。在中国参与APEC运作及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向自由化的贸易不断迈进,贸易政策措施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规范性。 1.在WTO体制下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国已是WTO成员,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WTO这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制,必须在WTO所确定的原则、规则下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说来,WTO中对贸易政策及贸易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规范提倡的是使贸易自由化逐渐进行。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开放贸易制度。(2)建立并维护贸易环境的公平性。(3)采取规范的、透明的贸易调节政策。(4)允许WTO贸易政策规则以外的经济事项发生。在实际贸易交往中,一些交易和贸易政策部分的与WTO原则相冲突相违背的情况发生也是可以包容的。这些政策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进口损害防御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幼稚工业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策等。在WTO贸易政策规则下,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主要体现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以及利用WTO‘的相关保护措施对国内市场、产业、企业进行适当的必要的保护。 2.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不相同,因而对他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时,必须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国的具体法律制度,而不能盲目地采用西方国家的政策策略。在本国行业遭遇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时,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时,中国应适时地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加强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必须制定实时的贸易政策来应对各个方向而来的保护主义攻击。如:利

我国对外政策的 宗旨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在加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迎接挑战?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105页内容或看老师PPT 上面的内容图片(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71年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对外关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1997年和1999年我国政府分别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祖国的统一大业取得了新进展。3、我国同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4、截止2007年,我国已同世界上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思考其中的探究性问题(新中国外交取得的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由于我们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外交活动的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含义: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向同学举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的事例。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上世纪90年代末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钓鱼岛事件,反对他国利用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 2、学习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和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6页内容,是同学们先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和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教材并思考。 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相关知识。

简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简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摘要: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而孤立的求得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能够掌握世界所有的技术。各国通过对外贸易,取得了所需要的资源、市场和各国人民在长期创造的技术、积累的经验以及它的全部成就,加速了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段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5617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到近9%,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 关键词:对外贸易政策;经济增长;改革开放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Abstract:Today's world, no country can be completely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world economy. Isolated countr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btained. Because no country has developed all the resources its needed for economic. Able to master all the technical world. States through foreign trade, to obtain the required resources, markets and people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long term creation of technology,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all and accele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two distinct. Before the reform,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20.6 billion, the world number 32, representing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world trade less than 1%. After the reforms, China's foreign trade witnessed tremendous changes, in 2008,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reached 2.5617 trillion U.S. dollars, the world number three, the proportion of the world's total trade rose to nearly 9%. Keywords:Foreign Trade Policy; Economic growth; Reform and opening up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演变,了解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与研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幼稚工业保护论外贸乘数理论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1.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考虑因素 2.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执行方式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不同: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以 政府干预为主的重商主义的限入奖出政策到18世纪末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再到当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以后的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趋于复杂化,表现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融合的混合体,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自由贸易是主要倾向;70年代中期开始起,新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策呈现新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虽然自由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讲对各国都有利,但在现实中,绝对的自由贸

易从来就没 有真正实行过,只是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曾对国际贸易持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看,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为标志,英国进入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时期。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出口自己的工业品,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降低工资水平的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自己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发现,与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英国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英国经济逐步被美国、德国和法国超过,其自由贸易政策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现实中,多数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着力于本国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与发展,还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经济学家经常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作为例子。假定在飞机生产行业只有这两家公司,即该行业是寡头垄断,且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可坐500名乘客的大客机,而生产这种客机又具有规模经济。为了简化起见,假定两家企业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生产或不生产这种飞机。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一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

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世界近现代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 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①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②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 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 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③原因: a、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 b、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c、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2、日本的大陆政策 ①制定原因 a、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b、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c、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②内容:以征服中国为中心 2、英法的绥靖政策 ①含义: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②内容: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③“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 ④西方推行绥靖的原因 a、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b、“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c、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d、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和希特勒制造的假象 e、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分析 财务管理133 小组成员: 赵雪瑞20130913086 高玉玉20130913087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一、亚当斯密和李斯特的贸易理论及其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重商主义(2)重农学派(3)绝对优势理论(4) 比较优势理论(5)保护贸易理论(6)相互需求理论。 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要素禀赋理论(2)里昂惕夫悖论 3.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1)新生产要素理论(2)偏好相似 理论(3)动态贸易理论(4)产业内贸易理论(5)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统制贸易 第二阶段(1979-1991年):作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一部分的贸易开放 第三阶段(1992年-2001):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 中国的对外贸易现状是良好的,中国进出口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自从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就面临严峻的形式,为了逆转这种形式,于是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今年以来,企业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价值,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应该采取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这将有利于增强进出口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明显好转,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实现年内首次月度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 本轮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 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生 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失衡、 债务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频出。主要发达国家非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而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 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 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 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势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表一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份额比例表 单位:亿美元;%

高中政治生活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复习提纲.doc

第四部分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国际关系问题 1.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 2.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3.世界多极化: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当今国际格局向世界多极化发展。 4.国际竞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5.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6.国际新秩序: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 7.如何建立国际新秩序? 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经济上相任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

文明繁荣进步。 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8.主权国家: ①主权国家具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权利。 ②主权国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争端等义务。 9.联合国: ①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0.国际组织:促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二、有我国参与的国际关系问题 1.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长远看,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如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倾斜,在高、中、低产品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合理、均衡的结构,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现实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交替发展的历史。一国不同时期采用的贸易政策,往往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目标:当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并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时,就会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而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及其利益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转向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并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层次上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理论基础。如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重叠需求理论,从供给角度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不完全竞争来阐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等。而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取决于政府要保护的目的,其理论基础包括早期的重商主义、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观点,以及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等。其次,根据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措施。由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各国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明显抑制作用,当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并成为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工具。最后,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政府的政策目标,从而成为继续或将来实施的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对外贸易经历了由国家统一经营、国家管理经营到放开经营的过程,贸易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不断深化,但是,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却在自由化进程中更加激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另一方面与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凸显出来,而这一变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采取的政策调整分不开的。在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当前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注意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阶段发展及其效果评析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经济发展的背景,同时又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 (一)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我国在沿袭建国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主要采取的是“奖出限Jk"的政策,这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也符合国际贸易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心一外围”理论的观点。实施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措施主要是关税,以及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商品分类经营和国营贸易等较严格的、传统的贸易措施。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实践中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取消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

案例韩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墨西哥的原因 本世纪60—70年代,墨西哥和韩国两国经济都取得了较快增长。但进入80年代后,两国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墨在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困扰下,80年代成了“失去的十年”,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030美元;而韩对国际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了很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1991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高达6253美元。究其原因,当然有内外诸多方面,但从它们遵循的不同发展模式上看,主要原因有: 一、冲破了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的经济发展理论 墨西哥在19世纪初独立后,同其它拉美国家一样,一直致力于经济独立,但殖民统治遣留的经济结构影响很大,国民经济高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3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其经济遭到沉重打击,从而逐渐放弃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奉行一种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进口替代内向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学影响,是以结构主义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理论,即强调国家干预,利用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及汇率高估等政策工具,实现国内市场需求的进口工业品的国内替代生产。 从50年代初开始,在日常消费品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后,墨西哥就逐渐转向耐用消费品和资本货的“进口替代”生产。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该国在直接向“进口替代”高级阶段发展,遇到了工业部门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业发展滞后,失业增加,对外依赖进一步加深等问题。墨西哥政府在激进的“依附论”和民族民主运动普遍高涨影响下,力图以进一步国有化和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控制和直接干预的方式寻求出路,并求助于70年代丰裕的外部资金,大举外债,发展石油工业,以继续强化“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80年代初,当世界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国际利率扶摇直上时,该国以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筹借的外部资金支撑起来的泡沫经济被彻底冲跨。1982年,墨西哥终于爆发了债务危机。 韩国战后初期同墨西哥相比,经济要落后得多,而且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基础十分薄弱,国际上所处地位不利。它虽也走上了类似墨西哥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道路,但遵循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完全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很少受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也几乎没有结构主义者所倡导的“只有取得经济独立,才能获得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认为首要的目标是千方百计地把经济搞上去,只有经济上取得繁荣,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生存,并增强其政府的合法性。它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在政治和经济上争取双翻身的特殊民族主义精神。 因此,韩国于60年代中,当“进口替代”初级阶段生产发展达到极限时,没有像墨西哥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