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 - 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心房纤颤(提出稿)

病例讨论 - 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心房纤颤(提出稿)
病例讨论 - 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心房纤颤(提出稿)

患者郑**,女,70岁,以反复心悸7年,加重3个月入院。

缘于入院前7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多在晚上8-9点出现,伴小便7-8次,持续约30分钟,休息后缓解,伴胸闷、乏力,未治疗。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约每年1-2次。入院3个月前心悸症状再发,求诊**医院,查心电图示胸前导联ST段普遍压低,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9天前求诊于**医院查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前叶EF斜率减低,左室运动不协调,二、三尖瓣轻度反流。

发现高血压病史20年。

相关检查:

B型钠尿肽(pro-BNP)265Pg/ml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ST段下移

心脏彩超:升动脉升部增宽,室间隔下段增厚,左室舒张功能改变,心前脂肪沉积(EF76.5%,CO10.13 l/min)

冠脉CTA:1.前降支近段少许钙化,钙化积分14.7分;2.冠脉呈右优势型,前降支近段少许混合斑块影,局部管腔轻度狭窄

(10.12)24小时动态监测:1.窦性心律+心房纤颤,HR波动在41(窦缓)--159(房颤),平均74bpm;单发房性早搏4571次/24小时,成对473次/24小时,短阵房速或加速性房性逸搏392次/24小时,阵发性心房纤颤(多发生于凌晨04:00-08:00间),可见房早后窦房结恢复时间>2.0,表现为长RR间期;3.一过性ST段低平T波低平

(10.19)24小时动态监测1. 窦性心律,心率波动在37-166bpm,平均为70bpm 2.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2.24S,RR间期>2秒的6次/24小时,RR间期>1.6秒的有126次/分) 3.二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 4.间歇性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5.持续性心房纤颤(1次/24小时,从9:19~~13:07) 6.频发房性早搏(2847次/24小时,成对350次/24小时,二联律)7.阵发性房性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8.ST-T段改变(注:最慢心率为窦性,最快心率为心房纤颤之平均心室率心率小于40bpm,持续小于1分钟)

讨论目的: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心房纤颤下一步如何处理?

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例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总结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77.00%是由房早诱发,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平均为:372.8±40.8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平均为:431.6±435.3ms,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平均为:831±105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平均为:715±101ms。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多由房早诱发,且能够引起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较不能引起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更短,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较未诱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前周期更长。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动态心电图 房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病,阵发性房颤又是风湿性心脏病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倂发症,房颤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血栓的重要原因,目前对其发病机制还不明确[1]。我们对风湿性心脏病倂阵发性房颤的80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的动态心电图特点,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名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男性48名,女性32名,年龄从37岁至69岁不等,平均年龄45.2岁±7.3岁。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临床表现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 1.2方法 动态心电图分析仪为MEIGAOYI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每个患者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每位患者监测时间设定为24小时,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信号分析,对异位的QRS波群要进行确认。我们把房颤时间持续在30秒以上者且能自行终止的房颤定义为阵发性房颤。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统计如下指标:每位患者发作阵发性房颤的次数、每次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诱发房颤的所有异位心律次数,包括由房早诱发次数、房速诱发次数、房扑诱发次数及室早诱发次数;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联律前周期和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联律前周期。 1.3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 作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显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后者称为特发性房颤。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一般将房颤分为三种类型:能够自行终止者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发作持续48h以上未能自行转复而需要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后才能转复的称为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经治疗也不能终止的房颤(发作持续≥7天)为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本文主要介绍阵发性房颤的治疗。 一、发作时的处理 (一)一般处理:如处理原发疾病,心电监测,必要时吸氧,给予镇静剂。 (二)急性转复的适应证:阵发房颤转复的适应证为:主要是可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房颤或房扑,如合并旁道逆传型预激综合征、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室率特别快的房颤或房扑。 (三)急性转复的方法:以上情况临床状态一般比较紧急,故电转复是迅速有效的方法,转复后血流动力学情况往往能迅速改善。电转复前一般无法进行充分的药物准备。如果病情相对稳定,可试用药物转复。静脉给普罗帕酮、依布利特、多非利特、胺碘酮终止房颤可能有效。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首选胺碘酮,没有器质性

心脏病者可首选Ic类药(如普罗帕酮)。近年有报道用普罗帕酮 450-600mg顿服终止房颤发作,成功率较高,但首次应用最好在住院或有心电监护的条件下进行。在药物效果不好或出现血压下降,症状加重等情况时,应尽快电转复。 (四)控制心室率:对大多数快速阵发房颤或房扑可只进行心室率的控制,心室率减慢后病人的症状减轻,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经常可以自行转复。心功能正常者可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地高辛。对常规控制室率措施无效或有禁忌时可考虑用静脉胺碘酮。心功能受损(LVEF<40%)时可考虑地高辛、地尔硫卓、胺碘酮。预激伴房颤/房扑若考虑药物治疗时,可用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普鲁卡因胺、胺碘酮、氟卡胺,不可用钙拮抗剂、腺苷、β受体阻滞剂或洋地黄。 二、阵发房颤的慢性治疗 (一)预防发作:维持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否能预防栓塞不详。阵发房颤有明显症状,转复后复发,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治疗者可以考虑维持窦律。治疗目标与持续房颤的复发有所不同,即使有发作,但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症状减轻即可。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年龄,左房扩大是复发的预示因素。应注意纠正可逆性病因,对首次发作或频率很少的发作可不必用药。对"孤立性"房颤,可先试用β受体阻滞剂,然后可首选Ic类药与莫雷西嗪,除此之外亦可选索他洛尔、双异丙吡胺、氟

2019欧洲心房纤颤指南(解读)_2

2019欧洲心房纤颤指南(解读) 欧洲 ESC(201 0)房颤管理指南解读 201 0 年 9 月在瑞典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大会公布了最新房颤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 [1 ] ,该指南是欧洲心脏病学会单独发布的指南,之前他们均与 AHA/ACC联合发布指南,可能今后世界上只有一个指南的格局将发生改变。 新版指南较 2006 年 AHA/ACC/ESC联合公布的房颤指南(以下简称 2006 版指南) [2]相比,流行病学、抗凝、室率控制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笔者简要解读如下: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 1 .1 降低再住院率-房颤管理的新目标指南将降低死亡率、再住院率、卒中、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及改善左室功能作为房颤管理的主要目标。 与 2006 版指南相比,首次把降低再住院率作为房颤管理的目标。 指南提出: 房颤占所有再住院原因的 1 /3,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加重、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主要原因。 对房颤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抗凝和控制室率。 1 . 2 遗传因素-房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指南首次将遗传因素作为房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文中指出:

房颤,尤其是特发性房颤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 ANP、 PITX2、SCN5A等[3-5]基因均与房颤的发生发展相关,但是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第二部分房颤的分类及分级 2.1 房颤的分类目前国际上房颤的分类很多,新版指南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房颤分为 5 类: 首发房颤(首次发现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小于 48 小时,可以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 7 天)、持久性房颤(持续超过 1 年)、慢性房颤(患者已处于适应状态)。 除此之外,因脑血栓或其他原因住院而发现房颤,患者无明显症状的房颤定义为沉默性房颤。 与 2006 版指南相比,增加了持久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分类更加细致,便于临床管理。 2.2 EHRA score-房颤危险度分级,房颤中的NYAH 分级指南中指出: 房颤的急性期管理应该包括缓解症状,评价相关危险因素。 因此指南提出了房颤危险度分层的概念,主要依据患者症状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分为四个等级,即: EHRA Ⅰ : 无症状EHRA Ⅱ : 症状轻微,日常活动不受限制EHRA Ⅲ: 症状严重,日常活动明显受限EHRA Ⅳ: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呈阵发性,可伴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1)临床特点:指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 小时,多为自限性。 (2)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②动态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房扩大、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狭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等。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2.心虚胆怯证: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而促。 3.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而促。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促或结代。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生姜、桂枝、太子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柏子仁、莲子心等。 中成药:生脉饮、稳心颗粒等。 2.心虚胆怯证 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生龙骨、生牡蛎、紫石英、琥珀粉、合欢皮、酸枣仁、远志、茯神、茯苓、白术、石菖蒲、麦冬等。 3.痰热内扰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0781591.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9-29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2期供稿文/纪建君 (大兴安岭图强职工医院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3 [导读]大多数患者常呈短阵发作,可自行终止发作或用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 【中图分类号】R541.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142-0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治疗,应包括:①终止发作;②预防复发;③根治治疗。任何方法和药物的选择均应把PSVT发生的机制和选用方法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结合起来考虑。此外,还应根据不同类型的PSVT选择药物治疗。 1 终止发作 大多数患者常呈短阵发作,可自行终止发作或用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持久发作而症状明显者可用药物治疗,极少需要直流电转复或电起搏治疗。 1.1兴奋迷走神经的治疗 1.1.1适应证兴奋迷走神经可使房室结内慢径路传导减慢直至终止发作,或使频率减慢。由于迷走神经刺激后房室结前向传导阻滞,使前传型房室旁路折返中断。适应证为无器质性心脏病、无高血压病史、窦房结功能良好的年轻人,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开始发作时可采用此方法。 1.1.2方法(1)乏氏动作:嘱患者关闭声门后用力呼气,最好能使胸腔内压保持在 40mmHg正压,并维持10~20s。成功率可达54%。(2)压迫眼球:嘱患者眼往下看,露出占大部分的巩膜,用拇指加压于一侧眼球的巩膜,以刺激球后副交感神经末梢,持续压迫时间不超过15s。切忌过分用力压。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禁用。老年人不宜应用。(3)按压颈动脉窦:让患者取卧位,触及颈动脉搏动,用手向颈椎横突方向加压并按摩。一般先压右侧,一次加压时间不能超过15s。在按压过程中应同时听诊或进行心电监护,如心动过速终止或出现室性早搏或出现窦性停搏时应立即停止按压。切忌同时按压双侧颈动脉。有颈动脉病变者、颈动脉区有血管杂音者、有颈动脉过敏史者及老年人不宜采用。(4)注射升压药物:通过升压反射使迷走神经兴奋。适用于发作时血压降低并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常用的升压药有新福林(去氧肾上腺素)0.5mg稀释于20ml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推注;或用美速克新命20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或用阿拉明1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滴,开始为25μg/min,逐渐增加剂量至血压达160/100mmHg左右水平。用药过程中必须连续监测血压,也即边测血压边增加浓度,也应监测心电活动。如出现头痛、恶心、血压达预定水平时(舒张压为90~100mmHg,收缩压不超过180mmHg)或心动过速终止应立即停药。严重不良反应有颅内出血、心室颤动、肺水肿等。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者及老年人禁用。切忌快速注射,这类方法已较少应用。 1.2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2.1普罗帕酮(心律平) 为首选药物。文献报告心律平对AVNRT的转复律为100%,北京阜外医院报告为54%;有文献报告AVRT的转复率为81%,北京阜外医院为94%。剂量1.5mg/kg静脉注射后,10min后血药浓度达高峰,20分钟后即下降一半,药效可持续3~4h。一般成人使用首剂70mg,或1.0~1.5mg/kg,用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注射时间应大于5min,通常在5~7min。当10min后无效可再重复第2剂量,总量不超过350mg。有效后可改为静脉滴注,0.5~1.0mg/min,或改为口服150mg,一日三次。应在心电监护下用药。如果心律平未能转复,其平均心率也会被减慢。QRS时间延长

心电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对阵发性房颤的快速诊断

心电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对阵发性房颤的快速诊断 武求花1 龚春2 武洪林3 郭云霞 1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1心电学科,江苏 常州213002;2心血管内科;3影像科)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Lorenz 散点图、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对诊断不同负荷量阵发性房颤(PAF )的优越性。方 法 回顾性分析PAF 57例,根据发生的不同负荷量分成3组, A 组31例,0<负荷量≤20%; B 组15例,20%<负荷量≤50%; C 组11例,50%<负荷量<100%。根据Lorenz 散点图的形态特征分为扇形、伞形、蘑菇形、感叹号形及多分布形5种类型,分析各类型各自的散点图特点及其在3组中的分布情况,结合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分析PAF 的散点图特征。结果 5种类型出现 率分别为扇形22.80%、 伞形29.82%、蘑菇形12.28%、感叹号形8.77%及多分布形26.32%,以伞形最多见。扇形在C 组最多见(76.92%);感叹号形仅见于A 组。伞形和蘑菇形能明确表达PAF 的Lorenz 散点图特征,多分布形、感叹号形需结合逆向技术可诊断PAF , 扇形需同时结合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可得出诊断。不同负荷量PAF 的Lorenz 散点图有其独特的图形特点,配合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可准确判断PAF 的起止时间和发作负荷量。结论Lorenz 散点图对诊断不同负荷量PAF 有一定 优势, 但不能表达其发生的时间信息,而时间散点图能清晰表达节律与时间的关系,两者互相补充、彼此印证,再运用逆向技术, 可对PAF 进行快速诊断,提高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关键词〕动态心电图;Lorenz-RR散点图;时间-RR间期散点图;阵发性房颤;逆向技术 〔中图分类号〕R540.4+1;R54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9)02-0263-05;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9.02.003 第一作者:武求花(1971-),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电技术的临床应 用研究。 阵发性房颤(PAF )是突发突止、持续时间短(发作 时间<7d )的一种心房颤动〔1〕 , 医生通常选择24h 动态心电图作为首选检查项目〔2〕 。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对 于宽QRS 形态的室性异位搏动检出率有独特优势,但对于窄的室上性早搏检出率是运用RR间期的提前百 分比来实现, 而PAF 发生时因RR间期绝对不规则,经常被归为室上性早搏的编辑模版, 难分彼此。本文运用Lorenz-RR散点图(Lorenz 散点图)与时间-RR间期散点图(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快速识别不同发作时间的PAF ,为临床提供更快更准确的心电诊断技术。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 9月在江苏大学附属 武进医院、 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PAF 的患者57例,男27例,女30例,年龄60 91〔平均(74.1?8.1)〕岁;合并高血压30例(52.63%)、 脑梗死17例(29.82%),冠心病9例(15.79%), 糖尿病9例(15.79%),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3.51%), 肾功能不全3例(5.26%),电解质紊乱6例(10.53%)。 1.2检测仪器采用美国DMS 公司十二导联24h 动 态心电图仪, 记录时间≥22h ,软件可以自动绘制出全部心搏的Lorenz 散点图及时间散点图。 1.3散点图构成及逆向技术①Lorenz 散点图构成: 在相邻的RR间期中,以前一个RR间期(RRn )为X 值,后一个RR间期(RRn +1)为Y 值,用非线性混沌方法连续跟踪作图, 自动构成24h 心电散点图。②时间散点图构成:以RR间期为纵坐标, 以R波出现的时间为横坐标, 形成以时间为顺序的RR间期散点趋势图。③逆向技术:在散点图的分析界面,任意选择一个或数 个点集, 逆向追踪形成该点集的实时心电缩略图〔3〕 。1.4心电散点图独立诊断要点〔3〕 Lorenz 散点图诊断 要点:①窦性心律:呈棒球拍形并沿45?线分布, 其细端靠近坐标系原点, 粗端指向远侧。②房颤:呈扇形,沿45?线对称分布。③室上性和室性早搏,是二、三分布或多分布图形。为了便于描述,分别于X 轴及Y 轴1000ms 处作垂直线,两线相交,将单象限图区划分为4个区域,从左下原点开始,按照逆时针方向分别定义为一 四区。时间散点图诊断要点:①致密波浪形细实线代表窦性心律点集。②下缘低位且平直、 宽条带代表房颤点集。③早搏的时间散点图有分层现象:近低层(NS-粉红色或NV-绿色)、中间层(NN-黑色)、上层 (SN-黑色)分别代表早搏联律间期、窦律周期、代偿 间期〔4〕 。 根据Lorenz 散点图图形特征分为扇形、蘑菇形、伞形、 感叹号形、多分布形;根据PAF 发生的不同负荷量(即房颤发生的时间量/总记录时间量的百分比)分成3组,A 组31例,0<负荷量≤20%;B 组15例,20%<负荷量≤50%;C 组11例, 50%<负荷量<100%;比较3组· 362·武求花等心电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对阵发性房颤的快速诊断第2期

心血管科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门诊患者。 一、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促脉证。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ICD-10编码:I48.06)。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定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虚胆怯证 痰热内扰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定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 2.具有射频消融指征,经充分告知但拒绝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可进入本路径。 3.有阵发性房颤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瓣膜病、快速房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甲亢、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等原发疾病未控制之前不进

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心电图;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 (3)超声心动图; (4)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B型钠尿肽、凝血功能、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2)心虚胆怯证: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3)痰热内扰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4)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养心安神。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特色疗法 (1)体针 (2)腹针 (3)耳穴 4.内科基础治疗 5.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胸闷、心慌等症状消失或好转。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减少或发作时间缩短。 3.动态心电图阵发房颤发作次数或发作时间缩短。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冷冻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护理

冷冻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6-04-12T16:44:15.0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作者:厉艳红 [导读] 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因此积极的术前准备和术后严密的观察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 430022 摘要:总结了30例冷冻消融陈发性心房纤颤手术前后的护理。具体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穿刺部位出血的预防,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和健康指导。30 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随访3-12个月无复发。因此积极的术前准备和术后严密的观察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冷冻消融术;心房颤动;护理 射频消融已被证实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射频产生的能量对组织损害程度大,从而增加了房室传导阻滞、血栓栓塞、心脏穿孔等事件的发生概率[1]。冷冻消融治疗有组织损害较小,内皮破坏程度低、靶点定位以及消融导管的稳定等优点,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2]。国外近几年来研究表明,对于PAF的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更加安全,其独有的冷冻标测可以预防正常传导系统的损伤[3]。我院自2013年12月-2014年4月对2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冷冻消融治疗,均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AF患者50例,均有房颤发作时心电图,并经食管电生理检查证实。其中男 23 例,女27例。50例患者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均无结构性心脏异常。 1.2 消融方法及效果 放置电生理导管,常规电生理检查后行冷冻消融。冷冻消融导管初步定位,经冷冻标测,在确定有效的靶点且无快经路损伤后,立即进行-75℃冷冻消融,消融240—300S,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结传导功能,一旦发生房室结损伤,立即终止消融,改换靶点。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冷冻消融术是一种新开展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对这种技术不了解,甚至怀疑其疗效,担心手术失效。故愈临近手术,其焦虑恐惧心理念重。应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鼓励病人要有信心和勇气,以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本组2例患者术前晚因入睡困难服用安定5mg,其余患者都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手术。 2.1.2 术前准备 协助患者完善各项化验检查,备皮范围包括双侧锁骨上下及腋窝,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指导患者掌握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向患者说明术后卧床休息,患肢制动的重要性,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进CCU病房,取平卧位,卧床休息24小时,术侧下肢制动,并保持伸直,协助床上排便。术后心电监护24—48小时,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 2.2.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2.2.1 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本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术中操作不慎刺破心房或心耳,导致心包填塞。心包填塞症状出现的早晚与出血速度有关,出血速度快者常在术中即可出现心包填塞的症状,有时症状不典型,可导致生命危险[4]。因此护士在术中和术后都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大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报告医生,明确诊断后立即配合医生做好心包穿刺引流。 2.2.2.2 血栓形成:冷冻消融损伤程度低,并可有效保护消融处周边的组织结构。由于冷冻损伤更加集中及较少的组织破损,从而减少了潜在的血栓移成和狭窄的发生[5]。 2.2.2.3 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组织对冷冻消融有一定的忍受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冷冻消融损伤是可逆的,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电生理反应时,立即终止消融,房室传导阻滞可恢复正常[6]。但是如果消融时温度过低、时间过长,仍可导致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因此,在术中、术后应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的变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2.2.4 健康指导:术后24小时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上活动、室内散步等;指导患者服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连续3个月;教会患者自我检查皮肤有无瘀点瘀斑,有无牙龈、鼻出血,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出院后定时进行电话随访,督促患者1个月复查食管,电生理检查及心电图,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心电图,遵医嘱按时用药,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小结 冷冻消融术因其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靶点定位准确,在心律失常领域的治疗中优势越来越突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广泛证实,要重视心理护理,取消患者的配合,术前好各项准备,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和并发症的观察及其护理,做好健康指导,保证预期疗效。 参考文献: [1]屈百鸣,车贤达,王长华,等.冷冻消融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初步临床应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5,19(6):436-439. [2]张维君,姜腾勇主编.心导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57-658. [3]孙英贤,李铁军,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治疗的新认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8:568-570

病例讨论 - 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心房纤颤(提出稿)

患者郑**,女,70岁,以反复心悸7年,加重3个月入院。 缘于入院前7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多在晚上8-9点出现,伴小便7-8次,持续约30分钟,休息后缓解,伴胸闷、乏力,未治疗。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约每年1-2次。入院3个月前心悸症状再发,求诊**医院,查心电图示胸前导联ST段普遍压低,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9天前求诊于**医院查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前叶EF斜率减低,左室运动不协调,二、三尖瓣轻度反流。 发现高血压病史20年。 相关检查: B型钠尿肽(pro-BNP)265Pg/ml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ST段下移 心脏彩超:升动脉升部增宽,室间隔下段增厚,左室舒张功能改变,心前脂肪沉积(EF76.5%,CO10.13 l/min) 冠脉CTA:1.前降支近段少许钙化,钙化积分14.7分;2.冠脉呈右优势型,前降支近段少许混合斑块影,局部管腔轻度狭窄 (10.12)24小时动态监测:1.窦性心律+心房纤颤,HR波动在41(窦缓)--159(房颤),平均74bpm;单发房性早搏4571次/24小时,成对473次/24小时,短阵房速或加速性房性逸搏392次/24小时,阵发性心房纤颤(多发生于凌晨04:00-08:00间),可见房早后窦房结恢复时间>2.0,表现为长RR间期;3.一过性ST段低平T波低平 (10.19)24小时动态监测1. 窦性心律,心率波动在37-166bpm,平均为70bpm 2.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2.24S,RR间期>2秒的6次/24小时,RR间期>1.6秒的有126次/分) 3.二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 4.间歇性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5.持续性心房纤颤(1次/24小时,从9:19~~13:07) 6.频发房性早搏(2847次/24小时,成对350次/24小时,二联律)7.阵发性房性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8.ST-T段改变(注:最慢心率为窦性,最快心率为心房纤颤之平均心室率心率小于40bpm,持续小于1分钟) 讨论目的: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心房纤颤下一步如何处理?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1)静脉负荷量:可达龙150mg+5%GS20ml iv---10-15min后可重复 (2)起效后:可达龙450mg+5%GS250ml iv drip 34ml/h(相当于1mg/min)6h减量至17ml/h(相当于0.5mg/min)或5%GS41ml+可达龙450mg iv 泵------6.6ml/h相当于1mg/min(6h后减至3.3ml/h) 可达龙注意事项:1 必须用糖水配;2 易引起静脉炎,高浓度必须经深静脉输注;3 静脉使用时可加以口服制剂(口服制剂起效慢);4 24h总量<1200mg, 静脉连续用4天后以口服药维持(新的指南24h总量<2200mg);5 口服:可达龙0.2 Tid-----一周后,可达龙0.2 BID---一周后0.2QD维持;6 副作用:低血糖、心动过缓、肺纤维化、甲亢、甲减。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2%:5mli 100mg:5ml) 静脉负荷量:0.9%NS+利多卡因50~100mg iv (1~2mg/kg),无效每5min后可重复注射,但1h内总量<300mg 负荷量后:0.9%NS500ml+利多卡因1.0 iv drip i 30ml/h, 相当于1mg/min或0.9%35ml+利多卡因300mg iv 泵(10ml/h,相当于1mg/min)(有效剂量1-4mg/min) 副作用:神经系统症状:大剂量可导致呼吸抑制,A VB,血压下降。 Betaloc针剂 美托洛尔(5mg:5ml) 1、用于较急的情况下,如前壁AMI伴剧烈胸痛或高血压者Betaloc5mg iv2-3min推完,间隔5min后可再给予1-2次总计量不超过15mg.每次注射后观察心率、血压、有无肺部啰音。 2、用于电风暴5%GS10ml+Betaloc2mg iv或Betaloc15mg iv(每次2mg) 心律平 心律平(35mg/10ml) 主要用于室上心动过速, 禁用于心源性休克、严重A VB 心衰、低血压者应慎用或不用。 5%GS250-500ml+心律平210mg ivgtt 10tt/min开始,根据心率调整。 异搏定 异搏定(5mg/10ml) 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 禁用于预激综合征、心源性休克、严重A VB 5%GS10ml+异搏定5mg iv,20min后可重复1次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汇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ICD-10:I47.113)。 行药物复律或直流电复律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33卷第1期)、《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指南》(JACC 2003,42卷,1493-1531页)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病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50%以上为预激综合征患儿),也可见于心肌炎、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如Ebstein畸形等。多数发作时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小婴儿表现可不典型,无特殊症状或仅有纳差等。持续发作较久者可有休克、心力衰竭。

2.临床特征:突然发作与突然终止,心率常在160–250次/分之间,心律绝对规则,刺激迷走神经的机械方法和药物可终止发作或使心率减慢。 3.心电图检查。 (1)快而规则的QRS波群。 (2)心律规则,频率在160–250次/分之间。 (3)可见直立或倒置的异位P波,或难以辨认。 (4)部分病例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当伴有预激发生逆传型室上速、心室内差异传导或束支阻滞时,则QRS波宽大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33卷第1期)、《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指南》(JACC 2003,42卷,1493-1531页)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引起室上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5-05T15:42:11.827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供稿作者:汪桂花余利[导读] 汪桂花余利 乐山市中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房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结果 120例中有基础心脏疾病96例(90.9%),冠心病72例(60%)和高血压病14例(12.3%),83.4%病例有明确诱因可寻,其中各种感染11.2%,疲劳紧张56.9%,饮酒3.3%,其他如发作性眩晕、排便及外伤等引起的占12.0%,16.6%患者无明显诱因。阵发性房颤发作后经休息及去除诱因能自行转律的占13.5%,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后转复的占65.7%,其中用洋地黄控制心室率后自行恢复窦律的26例(27.2%),用乙胺磺呋酮转复的30例(25.2%),用倍他乐克和安定转复的13例(10.8%),洋地黄与乙胺碘呋酮合用转律的10例(8.33%)。结论老年人阵发房颤的病因是多样的,房颤易在机体受不良刺激时发作,对老年患者如房颤伴有明显症状,心室率快,尤其表现如心功能不全者,应注意观察并及早治疗。 【关键词】〖HTSS〗阵发性心房颤动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8)01-0002-02 Old age paroxysmal atrium tremor clinical analysis.[WTBZ]Wang GuiHua.YuLi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eshan carltral (sichuan 614000)【Abstract】 Purpose Explore the Old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 ation (paroxysmal at rial fibrillati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 Methods Retrospect ive analysis of elde rly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120 cases of clinical diagno 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 Results 120 cases in 96 cases of hea rt disease have a basis, accounting for 90.9 %, 72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60%) and hyper tension in 14 cases (12.3%), 83.4 % of cases there is a clear incentive to be fo und, of which 11.2%a variety of infections, fatigue tension 56.9%, 3.3%alcohol, such as paroxysmal vertigo, and defecation, and other trauma caused by accountin g for 12.0%, 16.6% in patients with no significant incentive.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the attack by the rest and be able to remove the incentive to transfer their accounts for 13.5 % of the law, the use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after the turn of the complex accounting for 65.7%, digitalis used to control v entricular rate on its own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sinus rhythm of 26 cases , A ccounting for 27.2%, and third-methyl-furosemide to resume the 30 cases, account ing for 25.2% metoprolol and stability to the resumption of 13 cases, accounting for 10.8% and digitalis Amiodarone Law to the combination 10 cases, accounting for 8.33%. Conclusio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el derly is a variety of causes, easy to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body by stimulating the non-perfo

心房纤颤患者需全面评估和综合治疗

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2月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February2013,Vol.20,No.2 ·讲座·心房纤颤患者需全面评估和综合治疗 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034000)张晋喜张美平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的改变,心房颤动不仅可引起不适感而影响生活质量,快速的心率还会损伤心房或心室,从而影响心脏功能,加重原有的心脏病并可导致明显的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使左心房血流淤滞,促使血栓栓塞,其中主要多见于脑部栓塞,因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栓塞占各种栓塞的1/5到1/4,并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对心房纤颤的认识以及治疗至关重要,也是亟需解决的一种疾病。详细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史,包括发作病程、间期、频繁程度、持续的时间,用药情况及疗效,发生时伴随的症状、血压情况、有无心绞痛及心功能状况;以及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因:如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性心脏病,急、慢性心肌病或肺部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均是其常见的病因。心房纤颤中80%有器质性心脏病[1],少数无器质性心脏病(孤立性心房颤动)多发生于中青年患者,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也成为心房颤动的常见病因需引起重视。 1心房纤颤 治疗前的综合评估包括:①详细询问病史,确定心房纤颤的类型、发作的频繁程度、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时症状、诱发因素、发作和终止方式等。②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系统的疾病。对某些患者,还需要进行24h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电生理检查等。③通过上述检查确认基础疾病和诱发心房纤颤的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纠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低氧血症等,都有助于心房纤颤的治疗和预防。据心血管网报道,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4%合并心房纤颤,近年来不少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高血压患者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减少新发生的心房纤颤,支持心律失常药合用,可增强预防心房纤颤复发的效果,这可能与这二类药物对心房组织重构的有益作用有关。 2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 2.1用于控制频率的药物 频率控制的目的是使心房纤颤时的心室率(不管是在静息时还是在运动时)都能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但一般认为目标应该静息时60~80次/min,运动时90~115次/min,能有效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的药物都可以有效控制心室率,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和地高辛等都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于心房纤颤心室率的控制。其中β受体阻滞剂是最有效、最常用和可单独应用的药物,尤其对于有高肾上腺素能状态表现的 患者。对于心房纤颤患者可采用口服β受体阻滞剂进行心室率控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记实。在心室率过快需要紧急控制时可采用静脉用药的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洋地黄一直被认为是在紧急情况下控制心房纤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但目前认为其效果并不如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拮抗剂好。胺碘酮由于有β受体阻滞作用,故也可降低心房纤颤时间的心室率,但目前的指南认为其仅作为二线用药,而且不建议用于慢性心房纤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心房纤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在心房纤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时也可作为首选用药。 2.2用于控制节律的药物 心房纤颤持续的时间是选择转律方法和时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新发生的心房纤颤,因其在48h以内的自行转复窦性的比率很高,因此可以先观察,也可用普罗帕酮(450~600mg)顿服的方法。据心血管网心律失常药物新策略特刊报道,转复成功率为70%~80%,转复时间多在4h内。 如果心房纤颤已经持续>48h而<7d者则需要在食管超声评价左心房血栓的基础上尽早住院和复律。其中同步直流电击复律的成功率也较高。用于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步利特和胺碘酮等。如果药物转复失败应该尽快改为电击复律。及时和有效复律可以消除症状,减轻心房电重构以防止心房纤颤复发后趋于持续性。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步利特、多非利特等。 2.3用于预防心房纤颤复发的药物 对于心房纤颤的预防复发,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和清除症状,能有效地降低心脏死亡、各种血栓的形成、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危险性。不管对于哪种心房纤颤选择药物的节律控制都意味着复律后需要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减少和预防心房纤颤的复发。下面简介几种: 2.3.1普罗帕酮:普罗帕酮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2006年发布的心房纤颤治疗指南,对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心房纤颤患者,IC类药物可以作为一线治疗。一些试验已经证实普罗帕酮和氟卡胺都有良好的耐受性、低毒性和相似的疗效。普罗帕酮常见有胃肠道症状不良反应,如恶心;轻度神经系统症状和转复后容易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导致晕厥甚至猝死。因此,对于心房纤颤时心室率很快而提示可能有房室结加速传导特性的患者,应用普罗帕酮转律的同时建议合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拮抗剂。2.3.2胺碘酮:胺碘酮不管是对心房纤颤的转复还是预防复发都是最有效的药物,尤其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能有效降低 15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