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生态环境危机

英国首相卡梅伦

由联合国组织编写的《全球环境了望》,其中1100名科学家为地球勾画出了这样一幅景象:30年后,地球上70%的自然环境将遭严重破坏,许多物种灭绝,一半以上的国家严重缺水。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复杂性原则》

刊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2期

世界统一性和简单性的认识发展史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水是万物之原。” -----泰勒斯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管子》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国》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王充

如何理解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一元论,因而都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但是,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由于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和结构层次,因而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简单化和机械化,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其思想内容包含:

第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它包括了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和层次,但又不归结为某一具体形态或层次。

第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机械等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物质世界本身演化和发展的结果,它们具有历时性和同时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具体物质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形态是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则是对于客观自然界宏观和微观事物的层次结构和属性研究的理论。

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之共同本质的最高概括,而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理论则是对具体的物质表现形态及其层次结构和属性的认识。它们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联系:哲学物质范畴和物质形态、物质结构理论都是对同一对象——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因而具有紧密的联系。具体物质形态及其层次结构理论为哲学物质范畴提供了可靠的事实和科学的依据;哲学物质范畴则从中概括出一切物质现象的普遍本质,并对物质形态及其层次结构的研究给予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

认识三者联系和区别的意义:

?三者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割裂。混淆了三者的区别会重复旧唯物主义的错误;割裂了三者的联系会必然使哲学物质范畴成为空洞的纯粹抽象,从而不能坚持科学的唯物主义。

★简述: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为什么是不可分离的?

?第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内容。

?第二,任何事物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第三,任何时间和空间都是某种事物的存在形式,离开物质的绝对时、空也是不存在的。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和确证。

?实践集中体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全部社会关系得以形成和建立的根源。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其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系统: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环境: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该系统的事物。

结构: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也不是某种神秘精神的体现。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臆造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

相互联系的;

第二,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意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

?“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恩格斯

3、联系的多样性

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具体性质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有着特定的联系。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3、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和旧事物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事物是否与历史发展趋势相符合。

认识误区:

看形式新旧;

看力量大小;

一时发展的快慢。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从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决定

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来看)决定的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3)新事物发展的曲折(过程)性

?新旧事物力量消长的过程(旧事物的顽强反抗)

?新事物本身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

?社会领域内,人民群众的理解、认识、支持也要有一个过程

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恩格斯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基本思想:

第一,过程即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历史,每一过程都要被另一过程所代替。第二,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而存在;任何事物总是暂时存在的、有生有灭。第三,前进发展是事物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第四,具体过程是有始有终的,有限的、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世界。过程论的意义

理论意义: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彻底的革命批判的精神和实质。

→要从“暂时性去理解”一切事物;

→要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

→要承认世界是过程(运动、变化)的集合体

反对形而上学“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与时俱进的辩证法基础。

正确对待改革中的新事物。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3、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事物的内在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事物永恒发展的原因

◆前进上升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总方向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大规律及其特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地位分析)

?⒈(从自身内容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本质,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揭示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实质,即辩证法的实质。

?⒉(从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比较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所在。

(一)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矛盾及其属性

(1)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⑵矛盾的两个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⑵矛盾的两个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a\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相互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一性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互相联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体现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体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意义:

坚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反对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1)同一性的作用:

◆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双方连为一体,互为条件,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立面转化)。

(2)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在量变过程中的根本作用,推动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体向另一种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在质变过程中,破旧立新,促成质变。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

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该原理对于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紧密贯通、不可分割,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社会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

(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及时消除和克服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矛盾存在的普遍性,

从时间上说,矛盾无时不有;从空间上说,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第二,矛盾性质的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存在着共同的矛盾,决定着同类事物具有共同的性质,即同类事物具有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的个性或相对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在性质、地位和解决方式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

①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二者相互联系:

①二者相互依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共性统摄个性,是个性的共同本质。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它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它规定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它不仅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

?它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个别——一般——个别

?它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哲学基础和必要条件

只有懂得这一道理,才能正确地认识、解决矛盾

?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根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列宁

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处处、时时有矛盾,是同类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个性和相对性,不同矛盾在性质、地位和解决方式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研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

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2000)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4分)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4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2分)

(二)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1)质

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固有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事物的质就是特定事物的存在本身

事物的质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

把握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区分事物的根据

因此,要对事物进行定性分析

(2)量

量是事物的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它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

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考察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因此,要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3)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学习事物度的意义:在实践中要把握“适度”原则。

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及其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量变是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

第一,数量增加或减少引起质变。

(2)质变及其形式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质变是显著的突变和飞跃,是事物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相互区别

内容、特点、形式不同

B:相互联系

第一,相互依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相互渗透: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转化为质变,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事物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又是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事物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相互转化、相互交替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4)学习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庸俗进化论和“激变论”

(2)实践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量变质变的统一。

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抓住时机,开拓前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朱熹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 连续性和间断性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种说法:A.表明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C.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混为一谈D.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和否定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含义

肯定方面: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是其自身而非他事物的方面

否定方面: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

?“辩证法在对现在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恩格斯

(2)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相互对立:它们是同一事物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2)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是克服与保留的统一。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理论意义: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认为:

①否定是单纯外力强加的、任意的否定;

②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实践意义:对一切事物采取辩证否定的科学分析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都需要采取扬弃的态度。

3、否定之否定

(1)从内容上看,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前进性)

(2)从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曲折性)

(3)事物的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经过一个周期,事物就进入一个更高阶段。(周期性)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的指导意义

(1)理论意义:

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2)实践意义

第一,要坚定新生事物必胜的信念。

第二,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第三,要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第四,为人们提供了好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

?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包含的,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否定是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并简要说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1分)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1分)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1分)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分)

?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扬弃”的观点,取其精华,舍其糟粕,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2分)

什么是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这一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何实际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归性的统一,就是事物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运动的规律。

意义:

?掌握这一原理能激励人们的斗志,坚定人们的信心。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遇到这种那种的困难,但它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的必然,因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上升的,并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据此原理,我们在任何情况下,对社会主义事业都不要怀疑动摇,要满怀信心。同时,该原理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都不可能是直线的,因此,我们既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1)相互联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相互区别: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外部必然性形式

主观辩证法━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个别——一般

(2)分析与综合:局部——整体

(3)抽象与具体:

(实践——)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实践)

(4)逻辑与历史:历史的东西——逻辑的东西;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

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1)前者是后者的方法论前提,

(2)后者丰富和发展了前者。

为什么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其中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前者是后者的方法论前提,后者丰富和发展了前者。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二者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

(1)作用方式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2)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1)机械唯物主义:以尊重客观规律为

借口,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2)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以强调

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借口,完全颠倒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极端夸大意识

对物质的反作用。

3、方法论意义

?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人们主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客观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人们要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预想的效果,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主体选择: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基本观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

历史决定论

机械决定论

?机械决定论承认因果性、必然性,但否定偶然性,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由某种神秘力量赋予某种联系和发展秩序的奇怪现象。

辩证决定论

辩证决定论既坚持了决定论的基本原则,又科学地阐明了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掌握这一原则有什么现实意义?

?主观能动性是人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主体对客体认识和改造的能动作用,即自觉能动性;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性,是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物质存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客观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它的制约。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

?再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绝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的。人们越尊重客观规律,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越能获得自由;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越深刻和越全面,越能按客观规律办事。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要求激发起亿万人民高度的革命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此,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和宿命论。

?另一方面,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为此,就要在实践中反对主观主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盲目蛮干,而是要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不断推向前进。

作业题

1、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2、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指导意义?

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4、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并简要说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 2) 、单项选择题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题号正确答案 1C 2C 3C 4C 5D 6C 7C 8B 、多项选择题 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时空是相对的 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1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1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13.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 这一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要求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深刻认识实践是人把握世界的环节;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提高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具有特定的哲学含义,要深入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内涵以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旧哲学实践观点的真正超越。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列宁总结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新成就和人类实践的新经验,给哲学物质范畴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既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又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

出发点。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它既包括物体位置的移动,也包括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还包括人类的思维运动。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础;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在肯定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也承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但是,这种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永恒不变,而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过程。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只有以时间和空间为形式才能存在和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事物自身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展现为事物的时间持续性和发展的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体积、规模,展现为事物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就是说,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它与其它物体都有前后、左右、上下的排列次序。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四、现代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丰富 1、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是机械的、呆板的同一,而是多样性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 (总分:100.05,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18.00) 1.“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 )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 [注释] 本题中的观点表明意识最终来自于物质的存在,意识的内容和对象仍然是客观物质,因而是一种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因此,正确选项为A。 2.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惟一的√ B.人们关于同一个客观对象的意识必然是惟一的 C.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D.否认意识的主观性将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注释]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象,它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能力、力。式、水平的差异,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很有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认识;这恰好体现了意识本身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如果夸大意识的主观性,否认其客观性,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反之,如果夸大意识的客观内容,而否认它的主观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A。 3.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 (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C.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 D.正确处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注释] A、B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C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章义物质观的特点,把原子这种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当作物质本身,D则是列宁物质定义的特点,从万事万物多样性的存在中概括出了最高的统一性一客观实在性,提出了科学的物质定义。因此,正确选项为D。 4.一元论都承认的观点有 ( ) A.世界有统一性√ B.思维可以认识存在 C.世界是可知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注释] 一元论是指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学说,也就是承认世界有统一性的学说。一元论既有唯物主义的又有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一元论中既有可知论的一元论,又有不可知论的一元论,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既有辩证法的,又有形而上学的。因此,正确选项为A。 5.时空会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的变化以及物质形态的改变而改变,这表明 ( ) A.时空的客观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具体事物的时空特性是可以变化的√ C.人们的主观感觉也会影响时空的特性 D.时空和物质运动都是可以变化的,没有确定性 [注释] 本题中的说法正是时空相对性的含义,它表明了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以变化的,但不能说明时空的客观性会改变,因此,正确选项为B。 6.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 ( )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世界地球日作文经典.doc

世界地球日作文经典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谁都听过,可有谁真正做到呢?下面这篇关于世界地球日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地球日作文经典1 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我的名字叫做地球,我是一个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相互交错着,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同茫茫宇宙相比,我是渺小的。我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想一叶扁舟似的。哎,我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我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比如说矿物资源,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了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我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我就像你们的母亲一样为你们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我身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 你们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电资源、大气资源等等,本来可以不断地再生,长期给你们做贡献的。可是,因为你们的自私,随意地破坏我身上的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我的20%的绿色皮肤慢慢地变成了黄色,还使我最骄傲的蓝色皮肤渐渐变为灰色,所以导致自然资源不能再生。你们在我身上索取了多少,我都会回报你们的。像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如果你们懂得合理地利用我身上的资源,弄的我非常痒,我也不会打一个大喷嚏,使汶川的房子被吹倒,人都被砸死了。我...也不

是故意的呀!哎,不说了。 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在以我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再适合你们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了。你们不能指望破坏了我之后,再去破坏我别的同伴。 如果我被破坏了,你们别无去处。如果我身上的资源枯竭了,你们就很难得到补充。如果你们适可而止,不再我身上做实验,而且恢复我的本来面目,我会努力的保护你们,更好地造福于你们的子孙后代。要记住: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世界地球日作文经典2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生存的资源。地球就像我们的家园,所以我们应该要保护地球,而不是一味地破坏它。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绿的青山被挖掘了,美丽的大草原成了荒漠,清澈的小河变成了臭水沟。树林少了,青山秃了,草原荒了,河水黑了,人们生存的环境变坏了,呼吸的空气变差了......因此,人类的疾病也多了。 现在树林越来越少了,那是因为人们在不断的砍伐树木,所以树木才会越来越少,我们因此不能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的空气,我们才会患上非典、禽流感等等疾病,使我们的体质下降,让这些病毒轻而易举就进入我们的身体。不断砍伐树木,在台风来临时,就会抵挡不住台风,受难的不还是我们人类吗? 几年来,工厂不断增加,排放污水也在不停的增加,污水常常排放在附近的小河里,使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变得臭气熏天。人们常常把喝完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 一、物质 (一)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本质。但是,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凭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 在近代,原子被称为物质基元,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和质量固定等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进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反映了近代唯物主义突出的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以一定的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和幼稚性等缺陷,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证,给神学创世说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以沉重打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观念。唯心主义攻击唯物论说:“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科学,特别是 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把物质理解为“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范畴作了深刻的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综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科学地说明了物质范畴,从而为科学地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与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瞧法与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与理论体系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就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就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神论与无神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什么就是物质?什么就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答: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就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与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就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就是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与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就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就是客观的,在形式上就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与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与反映; ⑵物质就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就是物质的产物,就是物质世界的主

世界地球日小学生作文五篇

世界地球日小学生作文五篇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是个充满生机的星球。许多星球都非常羡慕地球,他们羡慕地球的美丽,羡慕地球上的许多生命,羡慕地球上的一切。下面是我收集推荐的世界地球日小学生作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世界地球日小学生作文(一) 在美丽的22世纪,我们的地球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脏兮兮的废星了。她已经被我们改造成一个梦幻家园了。 首先,你再也不必为垃圾所困扰了。因为,现在的垃圾桶有处理再造装置。意思就是说,你只要放上一小袋垃圾。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礼物。这个礼物可以是任何东西。小闹钟。文具盒。地球仪……所以,即使现在有人扔一袋垃圾在路边,也会有人把它捡起啦。 而且,你不会看到有人因为空气脏而咳嗽。因为这里的空气清新剂可将废气化为垃圾,然后丢到上述垃圾桶里。并提取花蜜至甜因子造出新鲜空气。 你可能会说,万一人类再破坏地球怎么办呢?不用怕,联合国为了阻止地球毁灭而将地球一半的人运到月球与火星去了。并将剩下的人进行思想教育。和一个分析大脑思维的机器人放在他们身边。一有叛逆思维,立即报告总统。可惜有些顽固分子只能被处死了。所以,现在的人都很爱护地球妈妈。 世界地球日小学生作文(二)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一个主题,那就是:“低碳生活”。 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呢?那是因为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大肆浪费,造成

了地球上的能源的急剧减少,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再开发新的能源,肯定来不及。 因此,我们要抵制这些浪费的行为,在生活中尽可能地节约使用能源,并因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样,才能够做到“低碳生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了提倡低碳生活的行列,并为营造低碳生活作着贡献。但是,还有一些人,只顾着自己享受,根本就不会为将来着想,随意地浪费着地球上已经所剩无几的能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假如人人都像他们那样,只顾自己的话,地球上微薄的能源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消耗殆尽的,到了那个时候,无论人们有多么的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低碳生活在现在这种关头,显得尤其重要,希望大家都要自觉地营造低碳生活,从自己的身边做起。营造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世界地球日小学生作文(三)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是个充满生机的星球。许多星球都非常羡慕地球,他们羡慕地球的美丽,羡慕地球上的许多生命,羡慕地球上的一切。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变了样: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森林水库”没有了,到了汛期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由于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每天有8000人死亡。研究也发现,每年有大约280万人死于室内的空气污染,另外有2万人死于室外的空气污染。死亡原因主要是由于空气中有过量微粒,包括烟雾,恶劣的空气素质会引致疾病,甚至死亡。 车辆、烧煤和生物燃料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捕杀动物,世界上每天都有动物灭亡,一种物种的消失,常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一、单项选择题 1.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 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 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 唯心主义宿命论 B. 唯物主义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唯意志论 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 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 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 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 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 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

二、多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 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 运动是绝对的 D. 时空是相对的 E. 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2. 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 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 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 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 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 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 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 唯物主义一元论 B. 相对主义诡辩论 C. 二元论 D. 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 唯心主义一元论 4. 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 客观性 B. 稳定性 C. 普遍性 D. 随意性 E. 重复性 5. 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 C.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E. 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6.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 A.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小学作文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小学作文 家,有小家有大家,世界上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家,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家,才合并 成一个地球——我们所有人的家。这个家是温馨的,可爱的,甚至可以说是神圣的,但是,我们的一些“家人”正在逐步“破坏”这个家! 我们生活所需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 期给人类做贡献的,可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不但使 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如果大自然要惩罚人类,给我们带来一些列灾难,那我们该怎么办?唐山大地震,汶 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这不都是给人类最好的警告吗? 现在地球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50%的江河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频临灭绝;1/4的人类所患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3/1的土地面临沙漠化;80个国家严重缺水;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 在这个紧要关头,人类该醒醒了,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地球 也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面临一个个灾难,面临一次次危机,我们不该做些什么吗?在这紧要关头,我们难道要袖手旁观,冷眼而待吗? 所有有良知的人都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全部,地球是我们的所有,没有地球就不会有 我们,我们要用行动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这个关头,我们不会让地球于水火中而不顾,我想,谁都不会坐视不管,因为地球 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不能没有家! 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伸出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吧!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他总是慷慨。无私的给我们提供各种我们人类需要的东西。 而我们,我们身边的人却总是伤害地球。比如说随地吐痰。到处乱扔垃圾,别看这些都是 小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人人都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呢? 舟曲泥石流就是因为人们乱砍乱伐加上持续的大雨天气导致了山体滑坡从而形成了泥 石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疯狂掠夺自然资源,消费化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过量,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矿山滥采滥挖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 还有如果人类胡乱砍伐树木必将造成沙尘暴。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哲学要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事物、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世界以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着和发展着。这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本章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及其历史演变 (1)物质观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个历史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第二个历史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三个历史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及意义(47正3一49)内容: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提供了前提,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同形而上学物质观划清了界限;它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 (1)运动范畴的涵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位移直到思维,而不局限于某种具体运动形态。 (2)物质与运动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如果设想物质不运动或者脱离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凡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如果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3)关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涵义:绝对运动指运动是无条件的,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相对静止运动的有条件性,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回。 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运动和静止两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指:就某一物体没有进行机械运动而占:就机械运动的范围内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位置保持不变而言;就某一事物没发生质变而言。 割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会出现两种形而上学倾向:把静止绝对化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动论;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世界的物质性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对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为什么说这些论述是有价值的呢?(这些论述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物质,也就是承认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和诸神。)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我们先来看看物质的概念。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通俗地说,不管我们怎么想,它都是客观地存在,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消失而消失。说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不是虚无飘渺的,它能为我们所感觉出来。说明:物质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认识的这就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任何事物都具有被人认识的属性,世界上没有不能被人认识的事物,只有暂时没有被认识的事物。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自然界中,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外,还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或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判定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比如“场”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通过实验,我们能证明它客观存在着,具有客观实在性。 易混点: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1)“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意识现象

马哲章节总结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多样化: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的实践性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观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关于世界地球日作文500字5篇

关于世界地球日作文500字5篇 世界地球日作文500字1 地球是我们人类、动植物生存繁衍的大家庭.可是现在,地球已经不再是那个洁净而美丽的地球了,它正变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正在独自地哭泣着,不知向谁述说自己已面临的不幸。 目前,生态环境正日益恶化,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大量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也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河中,使水受到污染。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吨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万亿吨的淡水。看到这一个个触人惊心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呢?没错,这就是人类破坏环境的下场,这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惩罚啊! 当我们头顶的天空不再明净,不再蔚蓝时,我们是否才想起应该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呢?当我们脚下的土地变成黄沙变成荒漠时,我们是否才后悔当初没有珍惜我们的大自然呢?面对曾经美好的一切,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道:“谁来保护我们的出国留学网绿色家园?”历史的车轮正轰隆隆地驶向22世纪,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一个小公民,必须勇敢地站起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缓的地步,我们责无旁货!谁希望看到自古以来辛勤哺育我们人类的地球母亲即将变成一个欲哭无泪的黑色地球呢?不,谁都不愿意看到! 是啊,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对森林乱砍滥伐,不注意保护生态平衡,

致使许多森林遭到了毁坏;小鸟没有家了,再也不会欢歌笑语;大地也没有漂亮的绿衣裳,不再生机勃勃了。但是,有些人们还是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家园正在慢慢地被毁坏着呢! 大地拥有和谐美丽的绿色,花儿才显得娇艳动人;心中拥有纯洁的绿色,心灵才显得更加红彤灿烂。人类需要绿色,地球母亲更加需要绿色,那就让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共创绿色环境,让蓝天更蓝,让清水更清,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更加可爱、更加生机勃勃吧! 世界地球日作文500字2 世界清洁地球日。”黑熊西科菲一本正经的说。 他想:世界清洁地球日,它的目的是清洁我们的地球,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很好的对待。 西科菲决定去清扫家旁的公园,还要看看风景。 天高气爽,阳光明媚,公园里有好多小孩儿在玩。西科菲心想:若是能让大家一起清扫的话,那就更好了。 “看样子,你们很开心呀!” “是呀,今天我可高兴了!”一个玩滑板的小男孩回答。 “明天你们想更开心吗?”西科菲问道。 “当然,我的外号就叫开心男孩儿呢!”小男孩说。 “那就好,”西科菲说,“你们愿意打扫卫生和种树吗?” “这......这我不愿意。” “那这样估计,明天不会更开心了。”西科菲向孩子们解释了让公园保持清洁的重要性后,孩子马上说:“明天上午公园门口不见不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目的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

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禁锢,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混为一谈,也经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其缺陷有:第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物质的某种特殊的层次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第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三,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

关于世界地球日主题作文5篇

关于世界地球日主题作文5篇 世界地球日主题作文1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他总是慷慨。无私的给我们提供各种我们人类需要的东西。而我们,我们身边的人却总是伤害地球。比如说随地吐痰。到处乱扔垃圾,别看这些都是小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人人都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呢? 舟曲泥石流就是因为人们乱砍乱伐加上持续的大雨天气导致了山体滑坡从而形成了泥石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疯狂掠夺自然资源,消费化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过量,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矿山滥采滥挖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 还有如果人类胡乱砍伐树木必将造成沙尘暴。 同学们,地球母亲在哭泣。当你正过着快乐安详的生活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我们的生活环境正一步步的恶化?当你打扫自己的庭院的时候,可曾想到随手捡起大街上。校园里的白色垃圾?当你充分享受春日里的和熙阳光时,可曾想到南极的上空已经失去了臭氧层的庇护。 破坏地球很容易,难道保护地球就如此难吗?当你随手乱扔垃圾时,难道就不曾想到养育我们的地球?其实,做到保护地球母亲并不难:随手捡起垃圾扔进垃圾桶。不滥用化学品,节省资源...... 天空是那么蓝,河水是那么清,森林是那么密,就在自然环境给予我们美得享受的同时,有些人也在向大自然索取并不应得的东西。我们不应该这样。我们应该一起携手保护地球母亲,做个孝顺的好儿

女。如果人人都这样做,就不会有那么多灾难,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伤亡。让我们一起创造出美好的明天吧! 世界地球日主题作文2 电视媒体和书本上都倡导着:购买食品要注意包装上的保存期限。因此到超市或便利商店买饮料、零食时,我会特别注意包装上的制造日期。我发现店员会将新进货的商品摆在后排,因此,购物时。我习惯挑选架上最后棑的商品,它们是最新鲜的,买回家也可以保存较久一些。 有一天下午,爸爸和我到超市买东西,恰巧遇到他在鲜奶公司当配送员的朋友。当时叔叔正在送货,叔叔将新鲜的牛奶运送到超市,又从超市后方,将一堆优酪乳、布丁、鲜奶......放在推车上,要将它们推向冷藏货车。 叔叔无奈的告诉爸爸:这些过期商品都要拿回去销毁,经济不景气,不仅生意变差,报废商品也愈来愈多。接着叔叔指着正在冷藏柜旁选购鲜奶的小姐说:消费者愈来愈精了,我才刚上架放在后排的鲜奶,就马上被拿走。下次我再送货时,那几瓶放在前排快到期的鲜奶,可能又要成为报废品。说完,叔叔摇着头并且深深叹了口气。顿时,我红了脸,望着这堆报废品,我觉得我也是凶手一样。 接着,我和爸爸选购了明天早餐要喝的优酪乳,我特地拿起摆放在第一排的,爸爸和我不约而同相视一笑。我检视着保存期限,距到期日还有五天,以往这是我不会选择的。其实这瓶优酪乳明天一早,就会被我们全家喝光,而这都是在保存期限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