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神奇的蛋壳

4、神奇的蛋壳

神奇的蛋壳

一天早上,万里无云,阳光灿烂。小蚂蚁、小青虫和小蝴蝶一起兴致勃勃地去旅游。

他们走着走着,蚂蚁突然撞到一个蛋壳。小蚂蚁提议道:“我们一起用蛋壳来做个跷跷板吧。”大家一致赞同。

于是他们一起想办法,将蛋壳做成了一个跷跷板,小青虫坐上了跷跷板,蚂蚁也坐上了跷跷板,蝴蝶在旁观看。跷跷板一上一下的,它们玩得开心极了!

过了一会儿,它们又将蛋壳做成了一个热气球。它们乘着热气球飘呀飘,飘到了半空。它们看见了洁白的云朵,飞翔的小鸟;还看见了郁郁葱葱的森林,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栋栋房子,还有那一望元际的大海……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令人心旷神怡。

到了下午,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它们连忙收起热气球,把蛋壳翻过来,蛋壳变成了一把大伞。它们躲到蛋壳里面躲雨。过了很久,雨停了,天也黑了,弯弯的月儿出来了。星星眨着明亮的眼睛,像一颗颗美丽的宝石。

周围一片寂寞,偶尔传来几声蛙鸣。它们又将蛋壳做成一个摇摇床,用树叶做了一张被子,看着美丽的夜空渐渐地睡熟了。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蛋壳的秘密》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蛋壳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 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 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 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 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

(教案出自:教案网)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 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 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 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 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 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教案出自:教案网)所以 蛋壳不容易破;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用纸板搭两座桥(一座平面桥、一座拱桥),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摆放积木,比一比哪座桥承载的积木更多,并以小组记录的方式记录结果。

二年级作文:神奇的蛋壳看图写话300字

神奇的蛋壳看图写话 【神奇的蛋壳】 刘昭阳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毛毛虫和小蚂蚁,还有小蝴蝶在一起玩,突然一个蛋壳出现在它们眼前,小蝴蝶说:“这个蛋壳以后就属于我们了。”它们有了蛋壳,它们一起玩跷跷板,小蝴蝶在中间当裁判,玩得不亦乐乎。 它们又用蛋壳做了一个热气球,小蚂蚁和毛毛虫从来都没有飞上过天空,这一次蛋壳帮它们实现了愿望,带它们在天空中飞翔,有种在梦境中的感觉。 下雨天里,小伙伴们无处躲藏,这个蛋壳为它们遮风挡雨,它们觉得自己很幸运。 风雨过后,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儿弯弯,天空中的许许多多的小星星眨着眼睛,小蚂蚁,毛毛虫和小蝴蝶悠然地躺在蛋壳中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这个蛋壳的用处可真多呀!真是一个神奇的蛋壳。 【神奇的蛋壳】 林佳蔚 早上,小虫子和他的姨妈蝴蝶小姐一起去散步,半路上他们碰见了小虫子的好朋友小蚂蚁,于是他们就走到了一起。 又走了一会儿,他们发现了一个只有一半的蛋壳。大家都认为那蛋壳没有用,除了蝴蝶小姐。她说:“这个蛋壳很可能是有用的,大

家把它搬到我家去吧。” 于是,大家就干起来了,蝴蝶小姐在前面引路,其他人都卖力地搬着蛋壳。 到了蝴蝶小姐家,蝴蝶小姐不知从哪儿拿来了一根木条,小虫子和小蚂蚁把它搬到了蛋壳上。“这不就变成了跷跷板了吗?”蝴蝶小姐问道。小家伙们来不及回答问题,赶快跳上跷跷板高高兴兴地玩儿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小虫子和小蚂蚁都玩儿累了,就把蛋壳翻过来,再找个坏了的气球,用绳子拴起来,就变成热气球啦! 哇!起风啦!热气球飞上了天,飞了好一会才落下来。 到了下午,下雨了,蛋壳变成了雨伞,大家都躲在里面没被淋湿。 天黑了,大家把蛋壳变成小床,在里面美美地睡了一觉。 【神奇的蛋壳】 寮希文 早上,小蚂蚁、小虫子和小蝴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蛋壳。小蚂蚁说:“我们把这个蛋壳做成一个跷跷板吧。”小虫子和小蝴蝶都说这个主意很不错。于是,他们就把蛋壳扣在地上,在上面放了一根小木棍,快活地玩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小蝴蝶说:“你们要是会飞就好了。”于是,他们又把蛋壳做成了一个热气球。小蚂蚁和小虫子特别兴奋,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飞得这么高,飞得这么远,世界真大啊! 到了下午,他们玩累了,就从天上下来了。突然,下起了一场倾

大班科学活动《鸡蛋壳的游戏》教学案例

大班科学活动《鸡蛋壳的游戏》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1、通过亲自动手摆一摆、搭一搭、试一试、想一想的过程,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意识。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思考、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3、让幼儿在反复实践、操作过程中,感知鸡蛋壳弧形凸面承受力大。 二、活动准备: 废旧方形木板若干,半拉鸡蛋壳若干,图书若干。 幼儿人手一张记录卡,笔、教师记录挂图若干。 生鸡蛋5个、胶粒、玩具若干盒。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提问:小朋友都吃过鸡蛋吗? 你是怎样剥蛋壳的? 敲蛋壳时会发现蛋壳怎么样了? 哦,小朋友都知道鸡蛋壳很薄,容易碎,现在,老师要请大家听个故事,听听故事里讲件什么事? 2、讲述故事《小蚂蚁搭桌子》 附故事:小蚂蚁和小蜗牛是好朋友,它们在蚂蚁的小花园里,坐在桌子旁闻花香,玩玩具,玩得真开心。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把小蚂蚁的桌子给吹坏了,小蜗牛将自己的玩具鸡蛋壳送给小蚂蚁搭桌子,小蚂蚁拿了几个鸡蛋壳搭桌子,它搭桌子会牢固吗?它搭的桌子能放东西吗?请大家猜一猜. (二)引导幼儿探索,初步发现鸡蛋壳的本领:弧形面承受力大。 1、老师请大家动手也用鸡蛋壳来做试验,看看小蚂蚁的桌子牢固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鸡蛋壳、小木板,试一试鸡蛋壳凹面和凸面力气有什么不同?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看看谁能发现鸡蛋壳的秘密。 2、小朋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凹面和凸面的承受力一样吗?谁发现了什么秘密来告诉大家。那应该怎样搭桌子最平稳?用多少鸡蛋壳能搭出最平稳的桌子? 3、小朋友也可以小声讨论:刚才你是怎样搭桌子的?谁能把自己搭桌子的方法告诉大家,并用 记录纸把搭桌子的方法记录下来。(记住顺序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三)集中谈话:你刚才用了几个鸡蛋壳搭桌子,是怎么搭的?桌子稳不稳?在搭的过程中发现什么?请幼儿边操作边记录边检验,哪种方法最好。大家有没有发现鸡蛋壳的本领:弧形凸面承受力大。教师用记录挂图记录幼儿搭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蛋壳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蛋壳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 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 教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 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教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用纸板搭两座"桥"(一座平面桥、一座拱桥),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摆放积木,比一比哪座桥承载的积木更多,并以小组记录的方式记录结果。 2、幼儿操作探究,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 3、结合记录表分享交流: 哪座桥承受的积木多?有不同意见的吗?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蛋壳(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蛋壳(三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蛋壳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空瓶吞蛋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粗粮宝宝总动员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详案神奇的蛋 壳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蛋壳(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 设计意图 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 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 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 望和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 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二年级作文:神奇的鸡蛋壳看图写话

神奇的鸡蛋壳看图 【神奇的鸡蛋壳】 207班董若琰 早上阳光明媚,小青虫、小蚂蚁和小蝴蝶三个好朋友到草坪上散步。忽然,它们发现草地上有个白茫茫的东西。它们好奇地走近一看,“哇,是一个光滑的蛋壳!”三个好朋友齐声叫道。小青虫灵机一动说:“要不我们用鸡蛋壳做个跷跷板吧!”说干就干,它们找来一块木板架到蛋壳上面,这样一个跷跷板就做好了。小青虫和小蚂蚁兴高采烈地坐在木板的两端,小蚂蚁说:“我们来比赛吧!”说着,小蝴蝶为它们喊加油。突然,小青虫用力一压,差点把小蚂蚁弹飞,最终小青虫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过了一小会儿,它们玩腻了跷跷板。小青虫抬头看着天空中的小鸟羡慕地说:“要是我能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那该多好呀!”小蝴蝶说:“我有个好办法可以帮你实现梦想,做个热气球,我来做你们的向导。”说干就干,它们找来绳子和气球。先把绳子固定在蛋壳上,再把气球挂在绳子上,美丽的热气球就做好了。它们坐在蛋壳里,热气球带着它们飞过高山、田野、城市……一路上说说笑笑。 到了下午,乌云密布。它们急忙把热气球收了起来。小蚂蚁说:“我们把蛋壳当雨伞,这样我们就不会淋湿啦。”大家听了小蚂蚁的意见,就急忙把鸡蛋壳翻过来。它们一边等着雨停一边聊着刚刚看到的美景。

到了晚上,星星困得眨眼。它们把鸡蛋壳当作小床,三个好朋友躺在里面舒服极了。忽然。一阵冷风吹过,小青虫打了个哆嗦说:“我们找片树叶当被子吧!”于是它们找了几片叶子,还在蛋壳上铺了厚厚的小草,这样睡起来就更舒服了。 慢慢地三个好朋友进入了甜甜的梦乡,猜猜它们的梦里会有这只神奇的蛋壳吗? 【神奇旅行记】 207班童伊雯 一个春天的早上,小虫子、小蝴蝶和小蚂蚁来到草地上,发现了半个鸡蛋壳。他们想:拿这个鸡蛋壳干什么呢?这时,小蝴蝶说:“要不,我们做一个跷跷板吧,你们俩坐,我给你们加油。”说干就干,他们找来了一根木板,架在鸡蛋壳上。小虫子和小蚂蚁马上坐在跷跷板的两端。突然,小虫子往下一压,小蚂蚁差点被弹飞。小蚂蚁说:“不算,不算!”又玩了几局,还是同样的结果。 过了一会儿,小蝴蝶说:“在蓝天上飞行的感觉可美啦!你们想感觉一下吗?如果想就做一个热气球吧!”小蚂蚁和小虫子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赶紧找了半个破气球和四条绳子,就把热气球做好了。一阵风吹过来,热气球飞上了天空,小蝴蝶又说:“我来给你们做向导吧!”小蝴蝶带着他们飞过田野,并介绍到:“这是油麻地的田野,每年春天都碧绿碧绿的。”随着“哇”的一场惊叹,小虫子和小蚂蚁都惊呆了。小蝴蝶又向他们介绍了许多地方,他们兴奋极了。又过了一会儿,小蝴蝶略带紧张地对他们说:“我的翅膀快要支撑不住了,再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教学设计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认识莫比乌斯圈,并且会制作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莫比乌斯圈的二分之一剪,三分之一剪,引导学生学会“猜想,验证,探究”的数学方法,逐步在思想认识上建立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并且从中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猜想与现实差距中,培养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并且通过莫比乌斯圈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有,建立“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莫比乌斯圈的制作 教学难点: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教法选择:教师示范与学生实验操作相结合 学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条,剪刀,胶水,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观看魔术吗?那么今天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同学们可要睁大眼睛,仔细观察,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 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圈,沿着三分之一线剪一圈,一个完整的

纸圈变成了两个纸圈相套的形式。(学生很惊讶,都在小声的议论) 师:同学们,想学习这个魔术吗?那么我们从最简单的形式开始。二、探究新知: 教学一:认识“莫比乌斯圈” (一)循序渐进,引出问题 1、观察: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条,摸一摸,看一看,它有几条边?几个面? (四条边,两个面) 2、思考:你能把它变成两条边,两个面吗?(问题难不倒学生,脸上得意洋洋的表情,学生很快就得到了答案) 3、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将长方形纸条,首尾相接,做成了圆形纸圈 4、验证: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两条边和两个面 5、再思考:你能把它的边和面变得更少一些吗?把它变成一条边和一个面吗? (大部分学生开始困惑,觉得难以完成,教师在这里让学生先自行思考,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想法) (二)制作莫比乌斯圈 1、介绍做法:将纸条,一端不变,另一端拧180°,然后将两端粘贴。 2、操作:思考,讨论结束,同学们开始动手尝试制作“一条边,一个面”的纸圈吧。

科学活动《蛋壳的秘密》简案

大班科学活动《蛋壳的秘密》 【活动目的】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 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

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用纸板搭两座“桥”(一座平面桥、一座拱桥),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摆放积木,比一比哪座桥承载的积木更多,并以小组记录的方式记录结果。 2、幼儿操作探究,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 3、结合记录表分享交流: “哪座桥承受的积木多?”“有不同意见的吗?” (五)引发问题,拓展活动。 师:“拱形的力气更大吗?在我们的生活里,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拱形,请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带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蛋壳(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蛋壳(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 设计意图 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幼儿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蛋壳的秘密》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幼儿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蛋壳的秘密》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活动目的】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 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对比探究中认识“莫比乌斯带”,并会制作“莫比乌斯带”。 2.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交流,体验“猜想—验证—探究”的数学思想方法。 3. 让学生经历猜想与现实的冲突,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变化,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 剪刀,水彩笔,长方形纸条 三.教学过程 1.魔术引入 出示图片——刘谦——用纸条将两个环形针连到一起。 活动一:认识“莫比乌斯带”。 一、制作圆形纸带。 1.观察:一张普通长方形纸片,它有几条边?几个面? 2.思考:你能把它变成两条边,两个面吗? 3.操作:学生动手,取长方形纸条,制作成圆形纸圈。 4.验证:用手摸一摸,感受两条边,两个面。 5.再思考:你能把它的边和面变更少一些,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吗? 二、制作“莫比乌斯带”。 1.操作:学生动手,尝试制作“一条边,一个面”的纸圈。 2.介绍做法,强调:一头不变,另一头扭转180度,两头粘贴。 3.验证: ⑴质疑:这个纸圈真的只有一条边,一个面吗?怎么验证“一条边,一个面”? ⑵教师指导验证方法,学生动手验证。 ⑶交流验证结果:真的只有一条边,一个面。 ⑷动态展示,加深认识。 ⑸感受:用手摸一摸它的面,感受一下,只有一条边,一个面。 4.小结: ⑴介绍:这个“怪圈”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时发现的,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莫比乌斯带”。 ⑵出示课题:“莫比乌斯带”。

活动二:研究“莫比乌斯带”。 一、剪“莫比乌斯带”(二分之一) 1.猜一猜:如果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中间剪下去,剪的结果会怎样? ①一分为二成两个圈。②断开成两段。 2.剪一剪:学生动手,沿着“莫比乌斯带”中间剪。验证猜测。 3.交流:沿着纸带中间剪下去,会变成一个两倍长的圈。 4.揭密:为什么没有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圈?而是变成一个两倍长的圈? 5.质疑:这个大圈还是“莫比乌斯带”吗?学生动手验证。 二、剪“莫比乌斯带”(三分之一) 1.猜一猜:如果我们沿着三等分线剪,剪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①变成一个大圈。②两个套在一起的圈。 2.剪一剪:取长方形纸片,再做一个“莫比乌斯带”,学生动手,验证猜测。 3.交流:发现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4.揭密:和你的猜测一样吗?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活动三:介绍“莫比乌斯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1.交流“莫比乌斯带”的理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2.延伸: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对莫比乌斯带的深入研究,就慢慢形成了一门新的学说——拓扑几何学。 活动四:自由剪“莫比乌斯带”。 如果不是旋转180度,而是更多的度数,或者沿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宽度剪开“莫比乌斯带”,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不妨同桌先猜猜,再动手试试,最后验证你们的猜测! 活动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上了这节课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4条边,2个面二分之一一个大圈 2条边,2个面三分之一一个大圈,一个小圈 1条边,1个面四分之一…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神奇的鸡蛋壳精品说课稿

《神奇的鸡蛋壳》说课稿 从想象走进写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写话《神奇的鸡蛋壳》,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材内容。 《神奇的鸡蛋壳》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乐园中的写话内容。教材中呈现了四幅插图和写话要求,所给的信息突出两大特点:一是紧密联系本单元的人文主体——“童心”;二是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联系,结合生活实际。 教科书四幅插图展示的是小虫子、蚂蚁、蝴蝶利用蛋壳做跷跷板玩耍、做热气球上天、做雨伞遮雨、做床睡觉的场景,背景呈现了大自然中常见的事物,提供了有趣、宽广的视觉场景,隐含了神奇、想象的思维空间。 插图页用简短的语言提出了写话要求:看图,想一想:小虫子、蚂蚁和蝴蝶用鸡蛋壳做了哪些事情?它们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可以用上下面的词语: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 二、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有趣、生动的图画有着浓厚兴趣,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图画为写话的载体,对学生进行写话的训练,是帮助学生感知生活,感悟生活的重要方法。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之于动笔写,他们的口头表达更丰富多元。将口头表达转化为书面表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写话兴趣的激

发,关注写话基本要求的落实。 三、教学目标。 能根据提示看图发挥想象,借助词语按时间顺序把小动物们一天的经历写下来。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教学难点: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五、教学过程。 教学《神奇的鸡蛋壳》中,通过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观察图画、丰满图意,奇思妙想、拓宽思路,叙述故事、小试牛刀,分享赏评、互相借力,字斟句酌、写出童趣,拓展延伸、课后提升等途径,让学生学会看图说话、看图写话,体验表达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开课伊始,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有半个蛋壳,会拿它做什么呢?学生们回答:舀水、当帽子、盛汤、装米饭等,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小虫子、蚂蚁、蝴蝶拿半个蛋壳做了什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图画,丰满图意。 在看图写话中,观察是说和写的基础。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说得清楚、写得具体。出示第一幅图后,给学生预留观察的时间,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由于孩子们有了原先的观察,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叙述图意, 接着,引导学生发现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说课稿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设计理念及意图】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突破口。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提倡和凸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教学内容及分析】 我执教 一、说教材 【设计理念及意图】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突破口。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提倡和凸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教学内容及分析】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数学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莫比乌斯圈》属于《拓扑学》的内容,这个内容对教师来说,不是个好组织的内容,却是一个激发兴趣、激励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拓宽数学视野的好题材,也是数学活动课中的典型题材。然而教参中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却只有一句话“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带,体会它的神奇。”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在动手做中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纸圈; 2.在其“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3.初步领会“观察、猜测、想象、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并从中发现“莫比乌斯带”的奇异性质。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活动设计)

《神奇的纸环》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神奇特征的过程,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 2、初步体验和感知“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方法,并学会运用方法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每位学生4张长方形纸条,剪刀,固体胶(胶带纸)、水彩笔(蜡笔)、直尺。发给学生一个普通纸环,一个莫比乌斯纸环。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智力大挑战 请注意,现在是挑战大家智力的时候,老师这里有一道智力难题。同学们的桌面上都放着一个纸环,假如:这纸环的里面和外面都涂上了一圈蜂蜜,一只饥饿的蚂蚁发现了,它想吃到两面所有的蜜,谁能帮助它走出一条路线,前提条件是不能越过纸环的边缘爬到另一面,也不能打洞穿过。大家动手试一试,可以用彩笔代替蚂蚁爬行的轨迹。 二、观察发现,激发兴趣 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大家没做到的事吗?其实老师对这个环动了一个小小的手脚。 观察认识莫比乌斯环 大家现在手上都有两个环,一个白色,一个粉色。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两个环有什么不同。 简介莫比乌斯环 刚才帮助老师让蚂蚁完成心愿的环就是这个粉色环,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比乌斯环,因为是由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而得名。(出示视频)师解说:这种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只有一个面一条边,从起点出发,经过所有面,最后又回到原点。这也就是蚂蚁在这个环里能吃到所有蜜的原因。 我发现大部分同学眼睛都看直了,说明它的神奇确实吸引了你,不要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神奇的纸环》世界。(出示课题《神奇的纸环》) 三、动手实践,探究奥秘 1、制作环。 那个莫比乌斯环看起来神奇,其实它做起来很简单。 (出示制作过程图片)师解说,两手捏住纸环,一端不动,将另一端扭转180度,反面朝上,再上下对接,用固体胶粘帖起来(提示:粘贴处胶水要涂抹均匀)。 会做了吗?有同学点头了,有的还皱着眉头,没关系,你跟着老师再来尝试一下。 全体同学学着做一做。 2:探究一条线的莫比乌斯环 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纸环做得又快又好。但光会做还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来探究,如果再让你拿出一条绿色纸条,沿着纸条在中间画上一条横线,做成莫比乌斯环,然后沿着这条画好的线,把纸环剪开来?会有什么结果发生呢?谁敢来猜一猜?

神奇的蛋壳作文二年级

神奇的蛋壳作文二年级 时间:2019-09-20 09:43:02 | 作者:学霸 【神奇的蛋壳】 陈奕钦 一天早上,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来了。小青虫、小蚂蚁、小蝴蝶被晒醒了。他们伸了个懒腰,便开始一天的时光。 小青虫找到了半个鸡蛋壳,小蚂蚁找到了一根小木棒,他们玩起了跷跷板,一会儿小青虫和小蝴蝶玩,一会儿小蚂蚁和小蝴蝶玩。他们玩累了,小蝴蝶说:“我玩跷跷板已经玩腻了,我们去看看风景吧。站得高,看得远,我们到天上看风景!”小青虫说:“好是好,可我和小蚂蚁不会飞呀!”小蝴蝶想了想,回答:“我们用蛋壳做个热气球,这样就能升空了。” 不一会儿,热气球就做好了,小青虫和小蚂蚁就坐上了热气球飞起来了。他们时不时的感叹着:景色真美呀!突然,小蝴蝶发现有几朵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忽然暗淡了下来。小蝴蝶对小青虫和小蚂蚁说:“不好了,要下大雨了,快点降落吧!”小蝴蝶一说完,气球就飘飘悠悠的降下去了。热气球刚一到地面上,天空就下起了大雨,他们赶紧把鸡蛋壳翻过来躲了进去。雨下了好久好久,三个小伙伴在蛋壳里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聊天,一会儿做游戏,玩的不亦乐乎。 雨停了,他们从鸡蛋壳里走出来,呼吸着雨后新鲜的空气。突然,三个小伙伴发现不远处有一两颗蘑菇,他们爬上蘑菇大块朵颐起来,一顿蘑菇大餐下肚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打起了哈欠。他们找来一片落叶做被子、用蛋壳做摇篮。三个小伙伴对星星说晚安,又互相说晚安。说完,便进入了梦乡。 【神奇的蛋壳】 祝孙闻 早上,太阳从东边升起,太阳把草地照得亮亮的,小青虫、小蚂蚁和蝴蝶都被温暖的阳光照醒了。 他们很无聊,于是他们在草丛里找到了一个蛋壳和一根木条,做起了“跷跷板”的游戏,一会儿小青虫和小蚂蚁玩,一会儿小青虫和蝴蝶玩,一会儿小蚂蚁和蝴蝶玩…… 过了一会儿,小青虫看到天上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羡慕地说:“我也好想像小鸟那样飞来飞去!”蝴蝶说:“我们造个热气球吧!”小蚂蚁说:“好呀,我也想看到天空中的美景。”热气球造好了,小青虫和小蚂蚁坐到热

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的蛋壳

幼儿园科学新课程标准教材科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大班科学:奇妙的蛋壳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科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科学探究以及实验活动,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大胆猜想并实践检验,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大班科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活动目标: 1、感受蛋壳凸凹两面所承受力的差异,知道拱形物体表面能承受较大的力。 2、实验时能小心操作,会将猜想和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能大胆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活动准备:蛋壳、透明胶、粗吸管、铅笔若干;桌面教具;网上下载有关拱形建筑物的图片若干; 长条卡纸(反面用双面胶贴好)、小积木若干……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通过小鸡出壳的故事,引出问题让幼儿讨论: “到底是鸡姐姐从外面啄破了蛋壳?还是鸡妹妹从里面啄破了蛋壳?”幼儿猜想并记录二、幼儿通过动手实验来感受受蛋壳凸凹两面所承受力的差异。1、引导幼儿想象,用笔尖代替小鸡嘴,用吸管统一高度,保证每次用力大小一样。 2、幼儿每人拿几个蛋壳,用笔尖代替小鸡嘴在蛋壳凸凹两面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记录。 4、小结:师:“是谁啄破了蛋壳?” “蛋壳是从外面啄破的还是从里面啄破的?为什么从外面啄不容易破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蛋壳是什么样的?”(是拱形的、半圆形的、……)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原来拱形的物体表面都能承受很大的力,不信,我们用这张小纸条来做个实验就知道了。”三、幼儿体验拱形的纸桥所能承受的压力。1、“这儿有两张纸条,一个把它做成直桥,一个做成拱桥,我们来看看哪种桥的力气大?” 2、教师介绍示范制作方法。 3、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个做直桥,一个做拱桥,然后实验(在桥面上放小积木)并做好记录。 4、大家把自己的记录结果说出来,得出结论:拱形的桥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四、拓展经验,知道拱形的表面能承受较大的力。师:“小小的蛋壳里面藏了这么多秘密,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奇妙的蛋壳造出了许多建筑物,我们小朋友知道有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吗?……”1、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 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拱形建筑物,丰富幼儿的经验。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教后感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教后感 今天上了一节活动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说实话,对于莫比乌斯圈,之前我也是一无所知的,还是一次无意在网上看到了,觉得很有趣,挺神奇的,于是决定就作为研究课来上上看。 关于莫比乌斯圈的知识,单纯从操作上来讲,学生肯定会从愉悦、新奇、兴奋的情境中顺利接受的,但是如果专门学做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纸圈,而不渗透这种神奇的道理,那也是没什么大意义的。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最后验证,在操作中研讨,在研讨中进行分析,试图理清变幻的思路。这些变幻的道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说实话,当初我自己在操作研究的时候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反复琢磨,剪了好几次,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当时正逢女儿在家,我就现炒现卖,跟女儿用纸条做游戏,由于不熟练也没有深入研究,导致错误连出。错误一:把莫比乌斯圈说成乌比莫斯圈(说得还挺顺);错误二:将莫比乌斯圈沿着二等分线剪开得到了一大圈,当时我跟女儿验证的时候是用手指走了一圈,发现还是回到了起点,就草草得出结论:大圈还是莫比乌斯圈。其实不是,而是个双侧面。之后女儿还把这次有趣的游戏写到日记里了。我真是汗颜,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虽然是自己的孩子)。这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我真真切切地感到,教师要给人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做什么事都不能抱着做做看的心理,而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至于出洋相。当时我是全然不觉,后来我又一次操作的时候才发现了以上的错误。因此今天教学中,我先在投影上演示,用笔在圈的面上走一圈,学生操作的时候我也强调了用这种方法来验证,不过也有些学生还是怕麻烦,还是用手指在圈上走,走了几次,也得不出结论。 课堂上我有意设计一个个小难关,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展开联想,让联想在操作中实现验证,找出想象的差错。一个小难关一个小浪花,一浪高过一浪,学生兴趣盎然。课后,讲台上剩下的纸条马上就一抢而光,看来他们还没尽兴呢。 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变换理由的解释显然难以理解,有的是解释不清楚。从课堂反应来看,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能够感悟理由的也有一部分人,但不多,在老师的解释下仍有很多同学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对问题三“为什么只要剪一次,结果是一个大圈,一个小圈”的理解,说实话,这个问题成人理解起来也不会那么容易的。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本堂课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感受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蛋壳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蛋壳 培养幼儿认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积极寻求答案。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出guo为大家了一篇关于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蛋壳》,仅供参考。更多文章尽在出guo。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认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积极寻求答案。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1/2的鸡蛋壳3~4只,铅笔一支,粗吸管一根(长短相同),胶带纸圈一个,记录表,记号笔。 2、多媒体课件《小鸡出壳》《薄壳结构原理》《有关拱形的物体》,1/2的蛋壳若干、小盘子一个、注有颜色的水针筒。 3、幼儿已经认识拱形和各种桥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1)幼儿猜想并记录——幼儿商量猜测记录,将猜测结果记录到“?”一栏。 (2)师生共同讨论并记录猜想结果。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师:什么东西比较象小鸡的尖嘴巴? (1)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验证并记录)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请小朋友用铅笔笔尖戳蛋壳的凸面和凹面,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手’的一栏。” a、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实验时要小心操作。 b、交流实验结果,探讨问题。教师集中记录幼儿的操作情况。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师: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1)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结果发现蛋壳确实是由鸡妹妹啄破的。(再次实验,操作)a、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请小朋友把鸡蛋壳放在胶带纸圈上,把铅笔从吸管中掉下去,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手”的一栏。 b、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c、交流结果,教师集中记录幼儿操作情况。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教案蛋壳的秘密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教案: 蛋壳的秘

【活动目标】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活动准 备】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 3. 记录表。【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 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 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用纸板搭两座" 桥"(一座平面桥、一座拱桥),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摆放积木,比一比哪座桥承载的积木更多,并以小组记录的方式记录结果。 2、幼儿操作探究,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 3、结合记录表分享交流: 哪座桥承受的积木多?有不同意见的吗? 五、引发问题,拓展活动。 师:"拱形的力气更大吗?在我们的生活里,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拱形,请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带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