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论文转基因食物论文

转基因大豆论文转基因食物论文
转基因大豆论文转基因食物论文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第29卷,第6期,第1177-1183页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2010,Vol.29,No.6,1177-1183

技术改进

Upgrated Technology

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

王恒波1,2陈平华1,2郭晋隆1陈如凯1*许莉萍1

1福建农林大学农业部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州,350002;2农业部甘蔗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转基因生物产品检测室,福州, 350002

*通讯作者,phcemail@https://www.360docs.net/doc/7512720692.html,

摘要GTS40-3-2是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为建立GTS40-3-2大豆转化体特异性PCR检测方法,本研究以GTS40-3-2标准品为实验材料,根据已公布转基因大豆GTS40-3-2基因与大豆基因组连接序列信息,利用Primer5.0软件设计了5对品系特异性引物,对每对引物进行了退火温度、特异性及扩增效率的PCR检测,结果显示,5对特异性引物均能够从GTS40-3-2中扩增出大小约279bp、238bp、470bp、490bp和257bp 的预期产物,可用于特异性检测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以转基因大豆GTS40-3-2含量为5%、2%、1%、0.5%和0.1%的标准品进行PCR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5对引物的检测灵敏度均能达到0.1%。通过荧光定量PCR对5对特异性引物的Ct值与溶解曲线比较,最后选择出RRS2引物对为转基因大豆GTS40-3-2品系特异性检测的最适引物。本文结果将为我国未来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检测提供科学合理的实验参考。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

Specific PCR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for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

Wang Hengbo1,2Chen Pinghua1,2Guo Jinlong1Chen Rukai1*Xu Liping1

1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Genetic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2Quality Supervision,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for Sugarcane and Derived Products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Fuzhou,350002

*Corresponding author,phcemail@https://www.360docs.net/doc/7512720692.html,

DOI:10.3969/gab.029.001177

Abstract GTS40-3-2is a glyphosate-tolerant transgenic soybean.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pecific PCR validation method for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in this research,we employed GTS40-3-2standard sample as the ex-periment material,and designed five specific PCR primers based on the junction sequence published between transgenic soybean gene GTS40-3-2and soybean genome by using Primer5.0software to PCR validation the Tm value,specific and the amplification efficiencies from each prim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ducts size of five primers was in accordance with expected one which was279bp,238bp,470bp,490bp and257bp respec-tively from the standard reference GTS40-3-2and they can be used for specific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in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Further,we utilized the content of5%,2%,1%,0.5%and0.1%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as the sample to carry out PCR sensitivity validation,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five primers could reach0.1%.Finally,we selected out RRS2primer was the best primer for specific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in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by using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in comparison with Ct values and the melting curves among five specific Primers.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would provide a scien-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ycytx-24)、国家948项目(2006-G37,2010-S19)、国家基金项目(310 70330)、国家“863”计划项目(2007AA100701)、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7I003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J05050)和福建科技项目备案(F2007AA100701)共同资助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tific and reasonable experiment refference for validating the composition of 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s in the fu-ture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Transgenic soybean,GTS40-3-2,Transformation event,Specific PCR validation

自从世界第一例转基因烟草1983年在美国问世以来,国际上已有三十多个国家批准了数千例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的植物种类达四十多种。其中转基因大豆是世界上商品化最早、推广应用速度最快的转基因作物(余永亮等,2010)。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34亿ha,比2008年增长了7%,1996年至2009年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空前增长了80倍,使转基因成为农业近代史上利用最快的作物技术。其中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球9000×104ha大豆的3/4,占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0%,分布国家从2个增至10个(James,2008),在所有转基因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是全球最重要的转基因作物(钟金传等,2005)。

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之一,已经从国外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为了保护我国大豆种质资源安全,保证我国在进口大豆产品贸易过程中的利益,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实行转基因标识制度。我国政府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标识制度为定性标识,即零阈值。转基因标识制度能否被顺利执行,关键在是否有稳定、准确和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作保障(王恒波等,2008;李晓丹和王世平,2003,食品研究与开发,24(5):106-109)。转基因检测通常是针对外源DNA和外源蛋白的检测,一是应用PCR和杂交法(徐景升,2004);二是应用ELISA检测表达的外源蛋白。PCR法能够高效地扩增低拷贝数的外源DNA,是核酸现行首选的检测方法。针对PCR方法又分为筛选检测、基因特异性检测、结构特异性检测和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李飞武等,2009)。李飞武等(2009)以lectin基因作为内参照基因建立了转基因大豆RR2Y转化体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李飞武等(2010)对转基因大豆MON 89788转化体特异性进行了定性PCR检测;袁磊等(2010)建立了转基因玉米MON88017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是以外源基因与植物基因组相连接区域为检测对象,这样连接区域对不同转基因株系都是其特异的,并且在基因组上是单拷贝,因此该类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李飞武等,2009)。目前已经建立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的转基因转化体包括MON810、MON863、NK603、T25、TC1507、Bt11、Bt176、GA21、MON513和MON1445 (Berdal and Holst-Jensen,2001;Christer et al.,2004; Hernández et al.,2003;2004;Huang and Pan,2004; Pan et al.,2006;Taverniers et al.,2005;Yang et al., 2005)等。而推广面积较大的抗草甘膦大豆(GTS40-3-2)未见有品系特异性检测引物及相关检测标准,本文通过NCBI查找已公布该大豆的旁侧序列信息,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验证检测,从引物的退火温度、特异性、灵敏度及引物与模板的结合优先性方面进行检测,筛选该品系大豆特异的PCR反应的最佳条件,从而建立转基因大豆GTS40-3-2品系特异性检测方法,为规范我国转基因标识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结果与分析

1.1基因组DNA质量分析

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是PCR检测的前提条件,核酸浓度与纯度测定的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A260/280均在2.0左右,说明所获得的DNA都比较纯,可进行进一步实验。按照标准规定对物种的内源单拷贝基因进行PCR检测,可以判定提取的DNA是否适合进行PCR扩增,可以避免假阴性检测结果的出现,因此,通过扩增大豆的内源单拷贝Lectin基因,可以判断提取的大豆DNA是否符合PCR检测要求(图1)。由图1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样品的PCR

图1大豆Lectin基因的电泳检测

注:M:100bp DNA Ladder Marker;1,2,3:5%含量转基因大豆GTS40-3-2;4,5,6:1%含量转基因大豆GTS40-3-2;7,8,9: 0.5%含量转基因大豆GTS40-3-2;10,11,12:0.1%含量转基因大豆GTS40-3-2

Figure1Electrophoresis validation of Lectin gene in soybean Note:M:100bp DNA Ladder Marker;1,2,3:5%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4,5,6:1%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 7,8,9:0.5%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10,11,12:0.1%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

2

1178

产物均能获得与预期大小118bp 的片段相符合,表明所提取的DNA 质量符合PCR 扩增要求。1.2PCR 产物测序分析

根据外源基因与大豆基因组之间的连接区域序列设计引物,引物对RRS1、RRS2、RRS3、RRS4、RRS5获得的实际扩增产物大小与预期的扩增产物大小约279bp 、238bp 、470bp 、490bp 、257bp 相符合,说明可用于特异性检测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然后将所得PCR 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再利用DNAMAN 对所得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同源性为100%,表明PCR 扩增产物与设计引物时预期序列片段大小一致,再经过网上Blast 序列比对,发现结果与GenBank 登录号为AJ308515、AJ308514和AB209952的基因完全一致。1.35对特异性引物退火温度的优化

本文通过梯度PCR 对5对特异性引物从50.2~60℃10个温度梯度进行退火温度的优化。按照定性PCR 反应体系进行扩增(图2),从图2可以得出,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5对特异性引物都能检测出相应的目的条带,且几乎没有非特异性条带出现,说明5对特异性检测引物适宜的退火温度范围均较广,其中8号(58℃)扩增产物在5对特异性引物中的均显示出浓度较高、条带较亮,即通过引物的筛选和反应条件的优

图2特异性引物退火温度优化

注:A,B,C,D,E:分别为5个引物对的扩增结果;M:100bp DNA Ladder Marker;1:50.2℃;2:50.7℃;3:51.6℃;4:52.7℃;5:54.0℃;6:55.4℃;7:56.8℃;8:58.1℃;9:59.2℃;10:60℃Figure 2Optimization of primers at different annealing temper-ature

Note:A,B,C,D,E: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5primer pairs,respec-tively;M:100bp DNA Ladder Marker;1:50.2℃;2:50.7℃;3:51.6℃;4:52.7℃;5:54.0℃;6:55.4℃;7:56.8℃;8:58.1℃;9:59.2℃;10:60

化,确定了最适退火温度为58℃。1.4转化体特异性引物的PCR 特异性检测

对表1中5对引物对RRS1、RRS2、RRS3、RRS4、

RRS5所用供试的转基因生物材料按照优化后的退火温度58℃进行进行定性PCR 扩增,特异性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只有转基因大豆品系GTS40-3-2出现了279bp 、238bp 、470bp 、490bp 和257bp 的目的片段,其它材料均未扩增出任何片段,结果表明该5对引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1.5转化体特异性PCR 灵敏度检测

将转基因大豆GTS40-3-2含量为5%、2%、1%、0.5%和0.1%标准品DNA 溶液(100ng/μL),按照优化以后的退火温度58℃进行定性PCR 扩增(图4),从图4可知,当DNA 含量为0.1%时,5个特异性引物对仍然能分别检测出279bp 、238bp 、470bp 、490bp 、257bp 的目的条带,说明转基因大豆GTS40-3-2的品系特异性引物RRS1、RRS2、RRS3、RRS4、RRS5最低检测极限(灵敏度)可以达到0.1%,比欧盟转基因产品最低标识阈值(0.9%),高出近十倍。其中RRS2、RRS3、RRS4引物对的PCR 扩增产物较多,且这3个泳道的扩增条带亮度比另外2对引物大,说明这3

图3转化体特异性引物的PCR 特异性检测

注:A,B,C,D,E:分别为引物对RRS1、RRS2、RRS3、RRS4、RRS5对12个材料的PCR 检测;M:100bp DNA Ladder Marker;泳道:1:GTS40-3-2;2:MON89788;3:A2704;4:A5547-127;5:MON810;6:MON863;7:NK603;8:T25;9:TC1507;10:Bt11;11:Bt176;12:GA21

Figure 3PCR specific detection of transformants by specific primers

Note:A,B,C,D,E:PCR validation of 12materials by primers RRS1,RRS2,RRS3,RRS4,RRS5,respectively;M:100bp DNA Ladder Marker;Lanes:1:GTS40-3-2;2:MON89788;3:A2704;4:A5547-127;5:MON810;6:MON863;7:NK603;8:T25;9:TC1507;10:Bt11;11:Bt176;12:GA21

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特异性PCR 检测

Specific PCR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for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

1179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引物对的扩增产物量高,引物与模版结合效率高。1.65对特异性引物的退火温度与溶解曲线比较

由于定性PCR 是终点定量,无法进一步说明引物与模板的扩增效率及引物的特异性。为了在5对特异性引物间选择出最适宜的引物对,本文按照定量PCR 反应程序将1%含量的DNA 样品进行定量

PCR 扩增,分别添加5对不同引物进行相互间比较,通过比较5对引物在相同反应条件下起峰时Ct 值的大小、溶解曲线及溶解曲线高度等,选择出转基因大豆GTS40-3-2最佳的检测引物,进而可为该方法提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提供更加严谨的实验依据。从图5可以看出,引物对RRS2最早起峰,Ct 值为35.2、峰值最高为0.24,其次RRS5、RRS4、RRS3和RRS1,Ct 值分别为35.5、36.4、36.4和37.4。从5对引物各自的溶解曲线分析(图片未显示),只有RRS2引物成单峰型曲线,且峰值较高,说明PCR 扩增的产物量较多,而引物对RRS5、RRS1的溶解曲线都有双峰出现,说明产物不纯,有非特异性产物;RRS4的溶解曲线单一,但产物的Tm 值太低;RRS3的溶解曲线呈多峰,同样的样品扩增产物量过低。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引物对RRS2不仅特异性强,

且图4转化体特异性引物灵敏度检测

注:A,B,C,D,E:引物对RRS1、RRS2、RRS3、RRS4、RRS5对GTS 40-3-2标准品DNA 含量的检测;M:100bp DNA Ladder Mark-er (Tiangen);1:5%;2:2%;3:1%;4:0.5%;5:0.1%;6:空白对照Figure 4Sensitivity transformants by specific primers

Note:A,B,C,D,E:Detection for the content of standard sample DNA of GTS40-3-2by RRS1,RRS2,RRS3,RRS4and RRS5primer pairs,respectively;M:100bp DNA Ladder Marker (Tian-gen);1:5%;2:2%;3:1%;4:0.5%;5:0.1%;6:Blank control

PCR 扩增效率较高,为转基因大豆GTS40-3-2品系特异性检测最适引物对。

2讨论

为了贯彻我国的转基因标签制度的顺利执行,以及保护我国大豆种质资源,转基因检测部门需要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随着越来越多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流向市场,原有的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现有的检测任务,必须建立更加灵敏、准确、特异的检测方法。监管者与消费者对现有的转

基因生物制品检测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知道该生物制品是否为转基因制品,而且还要进一步确定为哪个转基因品系,以防止有些转基因生物品系未经我国进行审批和危险评估而流入我国,此外,进行转基因品种鉴定,可以准确而有利地解决贸易上不可预知的纠纷。

PCR 检测方法中最核心的就是特异性引物,引物的特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本文用到的引物是根据在已经公布的转基因大豆GTS40-3-2的外源基因整合大豆基因组的基础上,通过在外源基因序列5'端和3'与大豆基因组连接区域,设计了5对品系特异性引物,从不同温度的重现性、特异性、灵敏度以及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引物与模

板的结合性方面,进行严谨而周密的测试,进而筛选出最适转基因大豆GTS40-3-2品系检测引物,

另一

图55对转基因大豆GTS40-3-2品系特异性引物荧光定量PCR 扩增曲线

注:RRS2引物对(蓝色曲线);RRS5引物对(红色曲线);RRS4引物对(绿色曲线);RRS3引物对(黄色曲线);RRS1引物对(黑色曲线)

Figure 5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detection of GTS40-3-2soybean references with five primer pairs

Note:RRS2primer pair (blue curves);RRS5primer pair (red curves);RRS4primer pair (green curves);RRS3primer pair (yel-low curves);Primer pair (black curves)

1180

方面,退火温度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引物的特异性,为了使引物具有适宜的退火温度,必须对引物进行筛选和反应条件的优化。通过筛选优化本文最终确定了58℃为最适退火温度。

在对转化体特异性PCR灵敏度检测中,我们发现转基因大豆GTS40-3-2的品系特异性引物最低检测极限(灵敏度)可以达到0.1%,比欧盟转基因产品最低标识阈值(0.9%)高,且引物对RRS2扩增产物量、引物与模版结合效率都比其它引物对高。而定量PCR检测结果也显示RRS2引物能形成单峰型曲线,且峰值较高,即说明该引物对不仅特异性强,且PCR扩增效率较高,为转基因大豆GTS40-3-2品系特异性检测最适引物对。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检测,筛选出的引物不仅适宜作为定性PCR检测引物,且还可以作为定量PCR检测引物,从而可为我国未来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检测提供科学合理的实验参考依据。

3材料与方法

3.1供试材料

转基因大豆GTS40-3-2标准品(BF410),购自Fluka公司,转基因大豆MON89788、A2704、A5547-127和转基因玉米MON810、MON863、NK603、T25、TC1507、Bt11、Bt176、GA21等12种,由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提供。

3.2主要试剂与仪器

PCR反应试剂SYBR Premix Ex Taq、Ex Taq酶、dNTPs、buffer购自TaKaRa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100bp Ladder DNA Marker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ntrifuge5810R台式离心机(美国),MLtrospec2100核酸蛋白分析仪(日本),Mastercy cler EP PCR热循环仪(德国),ABI公司3500定量PCR 仪(美国),EPS301电泳仪(瑞典),BIO-RAD公司凝胶成像系统(美国)。

3.3大豆种子DNA提取

根据NY/T674-2003/GB/T19495.3-2004规定,采用其标准方法从12个供试材料种子中提取基因组DNA,用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DNA的纯度和浓度,将GTS40-3-2的DNA溶液稀释到100ng/μL,4℃保存备用。

3.4PCR检测引物

查阅NCBI网站上GenBank数据库中相关的基因AJ308515、AJ308514和AB209952,再根据外源基因与大豆基因组之间的连接区域序列,利用Primer5.0引物设计软件分别设计5对转化体特异性检测引物,利用梯度PCR仪对5对引物进行筛选和优化。大豆内参照Lectin基因引物参照标准NY/T675-2003,所有的引物均由上海鼎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其引物序列和扩增产物长度见表1。引物稀释成10μmol/L备用。

3.5PCR反应体系与程序

定性PCR反应体系为25μL:10×PCR Buffer (含Mg2+)2.5μL,dNTP(10mmol/L)0.5μL,引物5μmol/L各1μL,Ex Taq酶0.125μL,模板DNA (100ng)1μL,加灭菌双蒸水18.875μL。扩增程序:95℃5min;95℃30s,56~60℃30s,72℃30s,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后,4℃保存备用,电泳时加入6×Loading buffer1μL,取6μL扩增产物在1.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退火温度的优化是在PCR上设置50~60℃退火温度范围,取10个温度设置梯度,分别为50.2℃、50.7℃、51.6℃、52.7℃、54.0℃、55.4℃、56.8℃、58.1℃、59.2℃和60℃。

定量PCR反应体系:使用TaKaRa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提供的荧光定量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反应。扩增条件:50℃2min;95℃10min;60℃40s;40个循环。熔解曲线温度范围为65.0~95.0℃,

基因

Gene

Lectin

RRS-1

RRS-2

RRS-3

RRS-4

RRS-5

引物(5'-3')

Primer(5'-3')

F:GCCCTCTACTCCACCCCCATCC

R:GCCCATCTGCAAGCCTTTTTGTG

F:AACCCTTCAATTTAACCGATG

R:CTTTTTCCACGATGCTCCTC

F:GGGAACCCAAATGGAAAAGG

R:GGAAGGGTCTTGCGAAGGAT

F:GGTTTTTATGATTAGAGTCCCG

R:CGCAATTATACATTTAATACGCG

F:GGTTTTTATGATTAGAGTCCCG

R:CAGTAACAGCAGAGATCCCCA

F:ACCAGTGACCCTAATAGGCAA

R:GAGAAAATGGACGTGGAGAGA

产物

大小(bp)

Product

sides(bp)

118

279

238

470

490

257

表1大豆Lectin基因与GTS40-3-2转化体特异性引物及产物大小

Table1specific primers of soybean Lectin gene and GTS40-3-2 transformants and product sizes

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

Specific PCR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for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

1181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每间隔0.5℃读数一次,每次1s,连续记录荧光信号的变化,可以得到产物的Tm值。每对引物试样均做3个重复。

3.6产物序列测定

将5对不同的PCR引物所扩增的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序,所得序列用DNAMAN6.0.40分析,并提交NCBI与其它物种转基因转化体的同源性方面与原来设计引物时所用的模板序列(AJ308515,AJ308514和AB209952所拼接序列)进行比对。

3.7GTS40-3-2转化体特异性PCR检测

以材料中的12种转基因品种为测试对象,用RRS1、RRS2、RRS3、RRS4和RRS55个引物对分别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PCR产物并分析GTS40-3-2转化体特异性。

3.8GTS40-3-2转化体特异性PCR灵敏度检测

以提取的转基因大豆GTS40-3-2含量为5%、2%、1%、0.5%和0.1%的标准品DNA为模板,PCR扩增初始模版浓度定为100mg/L,用RRS1、RRS2、RRS3、RRS4和RRS55个引物对分别进行PCR扩增,再对PCR产物进行电泳检测并分析GTS40-3-2转化体特异性。

参考文献

Berdal K.G.,and Holst-Jensen A.,2001,Roundup ready soybean event-specific rea1-time quantitative PCR assay and estima-tion of the practical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limits in GMO analyses,European Food Researth and Technology, 213(6):432-438

Christer R.N.,Knut G.B.,and Arne H.J.,2004,Characterisation of the5'-integration site and development of an event-spe-cific real-time PCR assay for NK603maize from a low start-ing copy number,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19(4):421-427

Hernández M.,Esteve T.,Prat S.,and Pla M.,2004,Develop-ment of real-time PCR systems based on SYBR R Green I, Amplifluor TM and TaqMan R technologies for specific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the transgenic maize event GA21,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39(1):99-107

Hernández M.,Pla M.,Esteve T.,Prat S.,Puigdomènech P.,and Ferrando A.,2003,A specific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on system for event MON810in maize YieldGard based on the3'-transgene integration sequence,Transgenic Re-

search,12(2):179-189

Huang H.Y.,and Pan T.M.,2004,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MON810and NK603by multiplex and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tion methods,Journal of Agrieuhural and Food Chemistry,52(11):3264-3268

James C.,ed.,2008,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2008,ISAAA Brief No.39.ISAAA,Ithaca,New York,pp.1-20

Li F.W.,Li C.C.,Dong L.M.,Xing Z.J.,and Zhang M.,2010,Es-tablishment of event-specific qualitative PCR method for transgenic soybean MON89788,Anhui Nongye Kexue(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38(13):6679-6682(李飞武,李葱葱,董立明,邢珍娟,张明,2010,转基因大豆MON89788转化体特异性定性PCR检测,安徽农业科学, 38(13):6679-6682)

Li F.W.,Li C.C.,Xing Z.J.,Li N.,Kang L.S.,Song X.Y.,Shao G.

G.,and Zhang M.,2009,Establishment of an event-specific

qualitative PCR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roundup Ready2 YieldTM,Dadou Kexue(Soybean Science),28(2):296-300 (李飞武,李葱葱,邢珍娟,刘娜,康岭生,宋新元,邵改革,张明,2009,第二代抗草甘膦大豆PCR检测方法研究,大豆科学,28(2):296-300)

Pan A.H.,Yang L.T.,Xu S.C.,Yin C.S.,Zhang K.W.,Wang Z.Y., and Zhang D.B.,2006,Event-specific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on of M0N863maize based upon the 3'-transgene integtation sequence,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43(2):250-257

Taverniers l.,Windels P.,Vaitilingom M.,Milcamps A.,Van Bockstaele E.,Van den Eede G.,and De Loose M.,2005, Event specific plasmid standards and real-time PCR meth-ods for transgenic Btl1,Bt176,and GA21maize and trans-genic GT73canol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53(8):3041-3052

Wang H.B.,Chen P.H.,Chen R.K.,and Guo J.L.,2008,A high-throughput procedure for PCR-based detection of Roundup Ready soybean,Jiangxi Nongye Daxue Xuebao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i),30(4):633-637 (王恒波,陈平华,陈如凯,郭晋隆,2008,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的高通量PCR检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30(4):633-637)

Xu J.S.,2004,Preparation of DNA microarray for the detection of primary product,Dissertation for Ph.D,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Supervisor:Chen R.K.,and Zhang M.Q.,pp.1-120(徐景升,2004,转基因农产品检测基因芯片研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农林大学,导师:陈如凯,张木清,pp.1-120)

Yang L.T.,Xu S.C.,Pan A.H.,Yin C.S.,Zhang K.W.,Wang Z.Y., Zhou Z.G.,and Zhang D.B.,2005,Event-specific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on of ge-

1182

netically modifled MON863maize based on the5'-trans-gene integration sequenee,Joumal of Agricuhural and Food Chemistry,53(24):9312-9318

Yu Y.L.,Liang H.Z.,Wang S.F.,Lian Y.,Wei Y.L.,and Wang T.

F.,2010,Research progress and commercialization on trans-

genic soybean in China,Dadou Kexue(Soybean Science), 29(1):143-150(余永亮,梁慧珍,王树峰,练云,位艳丽,王庭峰,2010,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极其产业化,大豆科学,29(1):143-150)

Yuan L.,Sun H.W.,Yang C.L.,Shang Y.F.,Lu X.B.,and Zhao L.,

2010,Analysis of junction sequence in the transgenic maize MON88017and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PCR de-tection,Zuowu Xuebao(Acta Agronomica Sinca),36(2): 361-364(袁磊,孙红炜,杨崇良,尚佑芬,路兴波,赵蕾, 2010,转基因玉米MON88017旁侧序列分析及定性PCR 检测,作物学报,36(2):361-364)

Zhong J.C.,Wu W.L.,and Xia Y.F.,2005,Overview of develop-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Shengtai Jingji(Eco-logical Economy),(10):203-206(钟金传,吴文良,夏友富, 2005,全球转基因大豆发展概况,生态经济,(10):203-206)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

Specific PCR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for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

1183

4000字转基因与食品安全论文

转基因与食品安全 关键字: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摘要:转基因食品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其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转基因作物与传统的作物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联系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自从人类学会了种植植物,蓄养动物,我们的先辈们就一直在探讨如何对物种的遗传进行改良,培养了更多优良的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家们在生物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自90年代以来,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也成了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 转基因指的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而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1] 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区别于两点:首先,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的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定位于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型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可准确预测后代。故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同一物种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让不同的物种进行杂交,不仅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甚至是植物与动物之间都可以进行基因组合,使得我们在进行培养新品种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有以下四种。第一是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为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大的国家。我国主要种植的是转基因棉花,其次还有玉米、大豆、甜菜等。第二是动物性转基因食品,现在已经能够在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 对转基因植物食品未知物质风险的主要担忧有:①致病性物质的出现,即转基因生物产品食用后是否会致病;②营养成分的 变化及抗营养因子的出现,如蛋白酶抑制剂、脂肪氧化酶 的产生或含量的变化;③新的过敏原的出现,如大豆中的 致敏性蛋白和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u;④天然有毒物的产生,如茄碱、葫芦素、Ot一番茄素等u2棚1。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有可能会产生毒素、抗营养物质、过敏原以及致癌物质或联合致癌物质。转基因奶牛生产的激素(rbGH)在美国投入商业化使用后,使用者很快发现这类药物导致了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加繁殖率低。由于药物的作用,奶牛新陈代谢加快,导致能耗增加而引起死亡,牛奶的营养价值也降低了。对获准在西班牙和美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和棉花进行针对性研究后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脑膜炎和其它新病种。也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以及导致失调,可能需要30年或更长的时间。转基因治疗性药物、人体组织器官等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尚无法检测证实¨转基因的管理 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农业部负责;卫生部依照《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此外,国务院还建立了由多个有关部门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和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

重大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作为其核心技术的重组DNA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必须加强安全性管理。早在1990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基因工程产品质量控 制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有关生物安全的标准和办法。1993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对基因工程的定义、安全等级及安全性评价的划定、申报及审批程序等作了规定。在这一技术在国际上开始进入商品化的1996年,农业部又相应制定《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具体规定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明确各阶段的审批权限,以及相应的安全性控制措施;对农业生物技术的全过程,从实验研究,到中间试验,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的环境释放,到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的商品化生产实施管理,其适用范围涵盖我国自己研发的工作,也包括国外研制的相应产品在我国境内的各个阶段的试验、研究、应用。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和资助下,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编制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ⅢJ,提出了我国生物安全管理体制、法规建设和能力建设方案。2000年通过的《种子法》,要求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销售转基因植物品种种子的,必须用明显的文字标注,并提示使用时的安全控制措施。这是我国第一次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农业部发布施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

转基因大豆进口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转基因大豆进口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一、目前已经商业化或正在研发阶段的转基因大豆 (一)耐除草剂基因的大豆 孟山都公司的耐草苷膦大豆是在1994年5月19日得到商品批准的。这是最早获准推广的转基因大豆品种(Roundup Ready Soybean,简称 RR大豆)。RR大豆对非选择性除草剂农达(Roundup)有高度耐受性。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多的是RR大豆。Aventis公司耐膦丝菌素大豆是在 1996年7月31日得到商品批准的。种植抗草苷膦大豆可节约劳力、降低成本,在杀灭杂草后可使大豆增产,因此,在劳力昂贵的美国对RR大豆进行了大面积推广。 (二)豆油脂肪酸改变的大豆 杜邦公司的豆油脂肪酸改变大豆是1998年4月30日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目前杜邦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用反义的油酸脱饱和酶基因转入大豆,已培育出了油酸含量达70%以上的大豆品种。此外,在美国低亚麻酸大豆、低棕榈酸大豆、高硬脂酸大豆、高棕榈酸大豆等转基因品种也已培育成功。 在大豆油脂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对人体最为有益的营养成份。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养出了高油酸含量,提高了对人体最佳的营养成份,同时也降低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而且也不存在反式双键的脂肪酸,因此是一种理想的植物油。 (三)转抗虫基因大豆 由于大豆食心虫的危害,抗虫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研究者多采用苏云金芽孢干菌(Bt)伴孢晶体蛋白基因提高大豆抗虫性。目前,在国际上还未见有抗虫转基因大豆被批准商品化的报道。抗虫大豆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从而提高大豆产量,显著提高豆粒品质。 二、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及其在全球转基因作物中的地位 (一)转基因大豆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中占据主要地位 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是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猛增到2001年的526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大豆由50万公顷猛增到3330万公顷,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中占63%,比2000年增加750万公顷,增长29%(见表1)。

转基因的利与弊毕业论文

转基因的利与弊毕业论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生物的 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信息和基础,每个基因所代表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而转基因就是指把动植物的 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这是一个人为的过程。 但是,其实这种技术从一开始就是收到人们的排斥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非自然的, 是不应该的,而且这种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种含有从其它动植物上种植基因的 食物,实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培植,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是1983年的一种烟草,又过了十年,市场化的’基因食 物才在美国出现,它就是可以延迟成熟的番茄作物,而由它制造的食物是不允许的出售的。 而之所以那么多人认为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有害,那也是因为我们对基因的活动方 式了解还不够透彻,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调整后的结果,如果一旦因为转基因而 引发各种不可预知的病,那是一种很不负责人的态度。 那么我们来详细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就我们现在所认知的转基因的优点为: 第一.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这是转基因当初研制的基础想法,也是转基因的最大优势,转基因是取优秀基因进行优化的。 第二.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转基因食品取了其他基因的优点,这样可以减 少农药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污染环境。 第三.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转基因食品因为成本低,所以它的售价也相对 要低,这是人吗最看重的优点之一。 第四.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增加附加值是转基因食品的特点,可以很大程 度的提高食品营养。 第五.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转基因从一定程度上,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物种,自然也就能增加食物种类。 第六.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转基因食品体验很大的促进生产效率,带动产 业的发展。 第七。从某一方面对健康有保障。比如说,抗虫的转基因玉米不会被虫咬,这就减少 了微生物侵害的几率,对我们的健康是一个保障。 转基因的缺点

转基因论文

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 摘要:转基因技术作为顶尖的科学技术之一,如今渐渐为人们所知,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普遍融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农作物方面。通过对转基因技术的介绍,阐述了该技术的利弊关系,指出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道德理论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很好地利用该技术,使它为人类服务。并且通过举出一些例子来阐明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与未来设想。 关键词:转基因农作物、利弊关系、道德理论、社会价值 一、转基因技术的介绍 1、定义: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枪法、显微注射法、电破法等。 2、应用:分为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如今大都应用于农作物方面。转基因技术应用广泛并有点多多,例如转基因牛——提高抗病能力、改善乳品质、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转基因大豆——提高产量、提高营养,除此之外,在农作物方面的应用还有番茄、玉米、棉花、油菜、辣椒、蔬菜、木瓜、水稻以及一些水果。 3、转基因农作物所需技术 (1)原理: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优质新品种,或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

(2)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道法等。 (3)培养方法:从生物有机体复杂的基因组中,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或者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在体外,将带有目的基因 的DNA片段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并具有选择标记的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带有重组体的细胞扩增,获得大量的细胞繁殖体。从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中,筛选出具有重组DNA分子的细胞克隆。将选出的细胞克隆的目的基因进一步研究分析,并设法使之实现功能蛋白的表达。 二、利弊关系 每个银币都有两面,有好也有坏,转基因技术也不例外。主要是看你如何趋利避害,适当运用并有一个严谨且严格的管理制度。 1、优点:第一,提高产量。传统农作物植入快速生长的基因后,改变了植物的生长特性,不仅缩短了生长周期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第二,提高营养。通过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中植入不同营养基因,来提高营养度,比如在大米中植入了胡萝卜素基因,使大米中含有胡萝卜素,人们通过吃大米也可以补充了胡萝卜素。第三,提高抗逆性。通过基因改良,不仅使传统农作物具备抗虫除草的能力,而且具有耐寒、耐热、抗干旱、耐涝等不同的特性。这应用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是得植物可以在不同的环境生长,从而减少了荒漠化的蔓延。第四,生产药物。通过转基因技术把具有治疗作用的基因转到食物中,人们吃了这种食物就可以治疗疾病。除了以上几个有点,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医疗诊断,基因治疗等等。

转基因大豆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性

题目:《转基因大豆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性》 201230440316 12家具1班莫智辉101号摘要:世界转基因作物发展迅猛, 其中转基因大豆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作物产量方面均占 有较大比例,但其安全性受到人们极大关注。本文将从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转基因方法、转基因大豆种类及其安全性等方面对其做一简单蛛述,并对转基因大豆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展望; 1 转基因大豆概述及现状 转基因大豆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这种大豆被称为转基因大豆。而这种转基因技术终于走出实验室和试验田,进入像玉米、大豆和棉花作物的日常耕作。 转基因大豆的研制是为了配合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除草剂有选择性的和非选择性的,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是目前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破坏植物叶绿体或者质体中的EPSPS(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植物产生更多的EPSPS酶,就能抵抗甘草膦,从而让作物不被草甘膦除草剂杀死。有了这样的转基因大豆,农民就不必像过去那样使用多种除草剂,而可以只需要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就能杀死各种杂草。当前除了大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抗甘草膦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油菜、棉花、玉米等。除了抗草甘膦作物之外,还有抗草丁膦除草剂的作物,不过草丁膦与草甘膦杀灭植物的原理并不相同,而培养这两类作物所转的基因也不同。而当前转基因大豆主要用来提炼大豆油。 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 转基因作物研究与开发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举世瞩目进展。目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中国、巴西和南非。2003年, 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4280万公顷, 比上一年增加10%, 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63%;阿根廷居第二, 占21%;加拿大占6%;巴西和中国各占4%;南非占1%。这六个国家占全球种植总面积的99%。其中转基因大豆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作物产量方面均占有较大比例, 而且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1]。营养学家称21世纪是“大豆的世纪”, 可见转基因大豆在转基因物及未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2 转基因大豆研究概况 大豆高效遗传转化一直是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的难点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转化以后从转化组织的细胞上再生植株比较困难。虽然已经有了再生频率相对较高的再生系统包括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再生系统, 然而, 这些再生系统尚不能与现有的植物转化方法很好地结合, 转化效率依然没有显著提高。

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论文

论转基因食品 提到转基因食品,大家感觉可能都很熟悉,但何为转基因食品又为何生产转基因食品的呢?可能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不太了解,首先,让我们先对这两个问题做一下了解。 在了解转基因食品之前,让我们先说一下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可界定为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已以非自然发生的方式改变的生物。该技术通常被称为“现代生物技术”或“基因技术”,有时候也称为“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或“遗传工程”。它可使选定的个体基因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并且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转移。 这些方法用以产生转基因植物——然后将它们用于培植转基因粮食作物。通俗的说转基因食品就是将某一物种的特性基因转接到另一物种上面,人工创造出一种新物种. 例如,西红柿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科学家认为北极鱼体内某个基因有防冻作用,于是将它抽出,再植入蕃茄之内,制造新品种的耐寒蕃茄, 这种西红柿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类似于这种方法生产的在、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 那又为什么要生产转基因食品呢? 转基因食品得以开发和销售是因为对这些食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存在着某些感知的好处。这是指将其转变为一种价格较低、利益更大或二者兼具的产品。最初,转基因种子开发者希望他们的产品获得生产者的接受,因此集中于农民所重视的革新上。 以转基因生物为基础开发植物的最初目标是改进作物保护。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作物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增强对由昆虫或病毒引起的植物病的抗性或通过增强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提高作物保护水平。 通过将从苏云金芽孢杆菌(BT)这种细菌中生产毒素的基因转入粮食作物,从而实现抗虫害抗性。这种毒素目前在农业中作为常规杀虫剂使用,并且供人食用是安全的。持续产生这种毒素的转基因作物已显示在特定情况下,如在虫害压力大的地方,需要较少量的杀虫剂。 通过从引起植物病的某些病毒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病毒抗性。抗病毒抗性使植物较不易受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影响,使作物产量更高。 通过从传送抗某些除草剂抗性的一种细菌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除草剂耐受性。在杂草压力大的情况下,利用这些作物已造成减少使用除草剂数量。基于以上原因,生产转基因食品就显得比较受欢迎了。 虽然说转基因食品有很多好处,但是在技术不是很成熟之前,它的危险也是很大的。 据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危害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在基因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影响抗生素对人体的药效,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 2.转基因技术中的蛋白质转移可能会引起人体对原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分割重组后的新的蛋白质性状是否完全符合我们设想的需求有待考证;

转基因大豆论文转基因食物论文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第29卷,第6期,第1177-1183页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2010,Vol.29,No.6,1177-1183 技术改进 Upgrated Technology 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 王恒波1,2陈平华1,2郭晋隆1陈如凯1*许莉萍1 1福建农林大学农业部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州,350002;2农业部甘蔗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转基因生物产品检测室,福州, 350002 *通讯作者,phcemail@https://www.360docs.net/doc/7512720692.html, 摘要GTS40-3-2是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为建立GTS40-3-2大豆转化体特异性PCR检测方法,本研究以GTS40-3-2标准品为实验材料,根据已公布转基因大豆GTS40-3-2基因与大豆基因组连接序列信息,利用Primer5.0软件设计了5对品系特异性引物,对每对引物进行了退火温度、特异性及扩增效率的PCR检测,结果显示,5对特异性引物均能够从GTS40-3-2中扩增出大小约279bp、238bp、470bp、490bp和257bp 的预期产物,可用于特异性检测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以转基因大豆GTS40-3-2含量为5%、2%、1%、0.5%和0.1%的标准品进行PCR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5对引物的检测灵敏度均能达到0.1%。通过荧光定量PCR对5对特异性引物的Ct值与溶解曲线比较,最后选择出RRS2引物对为转基因大豆GTS40-3-2品系特异性检测的最适引物。本文结果将为我国未来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检测提供科学合理的实验参考。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 Specific PCR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for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 Wang Hengbo1,2Chen Pinghua1,2Guo Jinlong1Chen Rukai1*Xu Liping1 1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Genetic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2Quality Supervision,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for Sugarcane and Derived Products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Fuzhou,350002 *Corresponding author,phcemail@https://www.360docs.net/doc/7512720692.html, DOI:10.3969/gab.029.001177 Abstract GTS40-3-2is a glyphosate-tolerant transgenic soybean.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pecific PCR validation method for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in this research,we employed GTS40-3-2standard sample as the ex-periment material,and designed five specific PCR primers based on the junction sequence published between transgenic soybean gene GTS40-3-2and soybean genome by using Primer5.0software to PCR validation the Tm value,specific and the amplification efficiencies from each prim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ducts size of five primers was in accordance with expected one which was279bp,238bp,470bp,490bp and257bp respec-tively from the standard reference GTS40-3-2and they can be used for specific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in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Further,we utilized the content of5%,2%,1%,0.5%and0.1%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as the sample to carry out PCR sensitivity validation,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five primers could reach0.1%.Finally,we selected out RRS2primer was the best primer for specific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in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by using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in comparison with Ct values and the melting curves among five specific Primers.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would provide a scien-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ycytx-24)、国家948项目(2006-G37,2010-S19)、国家基金项目(310 70330)、国家“863”计划项目(2007AA100701)、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7I003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J05050)和福建科技项目备案(F2007AA100701)共同资助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由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对转基因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重点介绍以蛋白质和核酸为目标的检测技术,如EI。ISA、PCR和基因芯片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转基因大豆快速检测方法的选择、改进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蛋白质;核酸 Abstract:Soybean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is a/hot spot0in the area of plant molecular genetics. Transgenic soybea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ower of soybean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s' major producers of soybean. The different points on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and the impact of transgenic products on human health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ransgenic products, the transgenic detec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he advance in detection techniques of transgenic soybean were summarized focusing on the protein and nucleic acid for target detection technology,such as new research on ELISA,PCR and gene chip techn0109y,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were compar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ransgenic soybean fast detection selection,improvement and subsequent research. Key words:transgenosis soybean;detection technology;protein;nucleic acid. 转基因大豆,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外源基因所培育的具有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转基因大豆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而随着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化,其安全性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对转基因成分的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对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以期对转基因大豆快速检测方法的选择、改进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卫生安全论文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卫生安全论文 转基因食品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 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的转基因食品,并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我从来不认为转基因食品问题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这句话可能一些官员和老百姓都不同意,但是我坚持。 世界卫生组织对不安全食品有明确的定义,即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毒有害物质,一个是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两个关键词必须同时并存,才能构成不安全食品的事件。 我们生活的环境(包括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很常见,但有毒有害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对于国家允许使用的农药,我们不是规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等于零,而是规定食品的农药残留允许的最大含量,只要不超过就是合格的。 实际上,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的转基因食品,并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更不要说量的问题。所以说,转基因食品本身并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没有一种食品是百分之百安全的,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

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实质等同” (Principle of subst antial Equiva-lence)。当转基因食品和相同品种的传统食品相比较,如果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即两者之间没有什么显著区别,则可以认为其安全。而当前我国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水稻)与相同品种的传统作物在营养成分、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方面是等同的。它们的不同体现在转基因作物的农业性状,如抗虫水稻可以少用杀虫剂。 当然,在转基因生物育种研究及其产业化进程中,需要独立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价,政府的管理措施也要透明。 其中,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价是独立的专家行为,最基本的前提是科学和公正。专家根据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结果,进行独立评价,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和管理措施是不同的。管理措施(例如,批准一个新的农业转基因作物)需要以科学为基础,但不完全等同于科学,还得考虑科学以外政治、经济、文化、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个农业新品种的诞生都是基因改变的结果,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安全性?因为人们普遍以为,传统的杂交方式是安全的,而人为的基因改变就是不安全的。同样的误解也出现在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上,即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而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就是不安全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 【摘要】 转基因大豆是世界上最早商品化、推广应用速度最快的转基因作物,但其遗传转化仍然是基因工程领域的难点之一,如何建立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转基因大豆的研究重点,同时随着转基因大豆走上人们的餐桌,关于其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本文将从目前研究的各个方向来阐述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现状、转基因大豆的优势、转化技术、安全性评价以及对未来转基因生物的展望。【关键字】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基因漂移

【正文】 一、转基因大豆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商业化速度进展很快,1994年美国Monsanto公司研制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1997年DuPont公司研制的高十八烯酸(油酸)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1998年AgrEvo公司研制的抗草丁膦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2001年,世界种植大豆总面积7 200万公顷,而转基因大豆有3330万公顷占据全球转基因作物的63%,且均为抗除草剂大豆。目前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转基因大豆约占97%)、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约占90%)和巴西(转基因大豆约占25%)等,我国还没有转基因大豆生产。 二、转基因大豆的优势 1、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特性 大豆是植物蛋白、油脂、食品、饲料及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作物。仅排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当前,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的主要品种美国抗除草剂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是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矮牵牛Ti质粒(GaMy)中35s启动子控制EPSPE基因导入到大豆植株,进而培育成的新品种[1]。其含有的4个来源于土壤细菌的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膦酸合成酶(epsps)基因,是草甘膦抗性的主要来源[2]。此基因与大豆酚类、生物碱和芳香族氨基酸等代谢相关。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较好控制草害、大豆产量高、抗虫性较强、护土壤、降低污染、改善环境、防止土壤养分及水土的流失、减少除草剂活性成分及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与繁育,转基因大豆食品使大豆油的产量与品质得到改良、延长食品贮藏时间。 2、转基因大豆的营养价值 金红等对非转基因大豆W28544与美国转基因大豆GTS40-3-2种子中的部分营养指标进行差异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中的粗脂肪、粗蛋白、脂肪酸、黄酮和酚酸的含量都明显高于非转基因大豆。并且,这些物质均具有提高植物对物理环境的适应性,增强植物抵御天敌侵袭及抵抗病害的能力,monsanto公司对培育转基因大豆品种GTS40-3-2进行食品安全评价的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中所有氨基酸的含量与非转基因大品种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内源蛋白过敏源及含量与非转基因大豆之间也不存在差异性,相同品质改良的转基因大豆也取得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论文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摘要:近年来,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其品种和产量成倍增加。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然而比起传统食品转基因食品有一定风险性,这也是一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望而却步的原因。本文着重研究我国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及转基因食品存在哪些安全问题。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发展 自从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正式投放美国市场,这种西红柿耐存储的特性使其货架寿命大大延长。此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开始了迅速发展。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此过程叫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包括①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②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③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二、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状况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研发抗虫棉的国家。目前,中国已育成多种农作物重要转基因品种,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进行了多种作物的大田实验,包括棉花、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烟草、马铃薯、番茄和番木瓜等。其中,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已经批准商业化种植。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成熟,可能会有更多的作物投入商业生产。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 1 . 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成分可能会发生改变。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试验报告说, 与一般大豆相比, 在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 具有防癌功能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 与普通大豆相比, 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 2%~1 4%。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作物引入基因后, 食品的遗传性状被改变,

中国转基因食品现状

中国转基因食品现状 【摘要】转基因技术成熟,使转基因在全球应用范围大幅度提高。本文写了转基因在中国的应用及政府的态度和潜在危害及转利弊,以及对转基因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安全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目前,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大多分布在抗虫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品质基因工程、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控制发育的基因工程等领域。 生物技术成为20世纪末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促使发酵、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为人类解决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疾病防治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可以预期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转基因食品产业将在本世纪得到更规范、更深层的发展,它的进步将推动整个食品业的发展,并对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1.1国际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 自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烟草1983年问世以来,转基因技术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包括抗虫、抗病、抗除草、品质改良等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棉花、大豆、水稻、玉米等。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说,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1.815亿公顷。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前六位为美国(7310万公顷)、巴西(4220万公顷)、

阿根廷(2430万公顷)、印度和加拿大(各1160万公顷)和中国(390万公顷) 。 近十几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但是,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美国是应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在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加拿大、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世界上应用转基因技术比较多的国家还有墨西哥、西班牙和南非等。 1.2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同样很重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国的基因改良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得到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己经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中国农业部已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甜椒、西红柿、土豆;主粮作物有玉米、水稻。今后可能陆续批准的农作物有小麦、甘薯、谷子、花生等。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有大豆油、菜子油、大豆等。 目前,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在水稻、棉花等领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应用于棉花、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转基因技术集中代表了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状况。 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即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是否有不良影响,转基因技术对环境、物种的进化是否有影响等、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建立农业转基因食物评价制度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目前几乎每个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的巨大压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高新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基因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以显著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这个角度看转基因作物存在是必要的我们要对转基因食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但是转基因作物可能本身成为杂草、转基因作物的亲缘野生种成为杂草或超级杂草、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新的病毒疾病、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及生态过程的影响、其他一些不可预计

转基因与食品安全论文

转基因生物安全 课程论文 转基因与食品安全 摘要:转基因食品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其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转基因作物与传统的作物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联系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生物安全评价 转基因指的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而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1] 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区别于两点:首先,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的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定位于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型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可准确预测后代。故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同一物种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让不同的物种进行杂交,不仅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甚至是植物与动物之间都可以进行基因组合,使得我们在进行培养新品种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有以下四种。第一是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为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大的国家。我国主要种植的是转基因棉花,其次还有玉米、大豆、甜菜等。第二是动物性转基因食品,现在已经能够在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还有的是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澳大利亚的人已经在食用这种转基因的猪肉。第三是转基因微生物食品,此类微生物比较容易培养,能

转基因作物利弊

转基因农作物的利与弊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物种,使其品种特性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生转变,即为“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即为“转基因农作物”。以转基因农作物为直接食品或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世界上越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其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比重越大。转基因农作物自1983年诞生以来,对增加粮食产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观察、研究和论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批准引进转基因农作物。我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转基因农作物,都是经过国家论证批准的。止目前,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明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有害性。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下面分述其主要利弊。 转基因农作物的优点: 一、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品质和产量。其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特性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利于保护环境。 二、将豆科植物的固氮特性转移到小麦和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中,能够大幅度降低化肥用量。 三、部分转基因农作物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可以用来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 三、四季常青的转基因牧草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牧场的载畜量并防止草原沙化。 四、耐寒、耐旱的新品种能够使不能耕种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变成牧场甚至良田。 转基因农作物的弊端: 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尽管目前的研究证明其对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长期大规模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确定。 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食物品种和食物结构的长期改变,究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需长期观察和研究。 三、已有研究证明,对于某个物种过敏的人群,由于该物种的基因转移到了另一物种,该过敏人群也可能会对该新物种产生过敏反应。而该过敏人群可能预先并不清楚,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四、医疗上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产生了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变种,使部分抗生素失灵。高抗性物种的大规模推广也可能催生新的有害物种。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有利的方面 1 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1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1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

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 摘要:大豆起源于中国,不仅是人类主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性蛋白来源,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我国粮食安全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与玉米、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相比,大豆绝对产量很低,如按能量转换计算,大豆产量只有玉米的1/3,加上大田除草等工作量大,导致大豆比较效益低,制约大豆生产。育种工作者利用杂交、诱变等手段已培育大量优良新品种,但进步相对较慢,不能满足人类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需求。但大豆生产受病、虫害和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产量很不稳定,虽然常规育种技术在抗性品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物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及与不良性状连锁等因素影响而难以利用, 使常规育种受到了限制,因此,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生物之间的界限来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因而可按照人类预先设计来改造生物,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大豆比其它作物在遗传操作技术的某些方面难度较大,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豆的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80年代以来,已分别建起细胞、组织和原生质体水平的植株再生体系。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外源基因遗传转化方法 1转基因大豆类别 1.1抗虫转基因大豆 农作物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在世界范围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农作物总收获量的13%,每年大约损失数千亿美元大豆生育期间受害虫侵害严重,常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不仅会增强害虫的抗药性,使益虫及其它生态区系遭受破坏,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提高生产成本,破坏生态平衡。常规的育种时限较长,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缩短时限,并且局限性小。抗虫转基因研究涉及到来自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基因。 1.1.1含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的转基因大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