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

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
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

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

摘要:大豆起源于中国,不仅是人类主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性蛋白来源,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我国粮食安全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与玉米、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相比,大豆绝对产量很低,如按能量转换计算,大豆产量只有玉米的1/3,加上大田除草等工作量大,导致大豆比较效益低,制约大豆生产。育种工作者利用杂交、诱变等手段已培育大量优良新品种,但进步相对较慢,不能满足人类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需求。但大豆生产受病、虫害和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产量很不稳定,虽然常规育种技术在抗性品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物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及与不良性状连锁等因素影响而难以利用, 使常规育种受到了限制,因此,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生物之间的界限来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因而可按照人类预先设计来改造生物,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大豆比其它作物在遗传操作技术的某些方面难度较大,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豆的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80年代以来,已分别建起细胞、组织和原生质体水平的植株再生体系。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外源基因遗传转化方法

1转基因大豆类别

1.1抗虫转基因大豆

农作物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在世界范围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农作物总收获量的13%,每年大约损失数千亿美元大豆生育期间受害虫侵害严重,常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不仅会增强害虫的抗药性,使益虫及其它生态区系遭受破坏,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提高生产成本,破坏生态平衡。常规的育种时限较长,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缩短时限,并且局限性小。抗虫转基因研究涉及到来自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基因。

1.1.1含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的转基因大豆

Bt基因是苏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杀虫结晶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ICP)基因的简称,ICP通常以原毒素的形式存在,当昆虫取食ICP后,在昆虫的消化道内,原毒素被活化,转型为毒性多肽分子。活化的ICP与昆虫肠道上皮细胞上面的特异性结合蛋白结合, 结合以后,ICP全部或部分嵌合于细胞膜中,使细胞产生一些孔道,从而导致细胞由于渗透平衡被破坏而破裂。伴随着上述过程,昆虫将停止进食,最终导致死亡。

我国的大豆外源抗虫基因研究起步晚,发展比较慢。1997年,徐香玲等以Ti 质粒为介导,将Pkt54B7C5质粒上的Btk-D内毒素蛋白基因导入东北大豆/黑农370、/黑农390等品种。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从胚轴和子叶节诱导出丛生芽和再生植株[1]。1999年,苏彦辉等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erliner)杀虫晶体蛋白(Bt)基因和葡糖苷酸酶(GUS)基因通过基因枪轰击和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et Townsend) Conn)介导转入大豆(Glycine max(L.) Merr.),诱导大豆转基因植株再生[2]。

1.1.2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转化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天然的抗虫物质。与苏云金杆菌毒蛋白相比,具有抗虫谱广,对人无副作用以及害虫不易产生耐受性等优点。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是由设在尼日利亚的国际热带作物研究所(òTA)从几千份豇豆资源材料中筛选得到的一份抗豆象蝉材料-TAu2027中得到的。它是由约8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产物可抑制昆虫消化道中的消化酶,使昆虫取食后不能演化吸收营养物质而饿死。

1.2抗病转基因大豆

1.2.1CP基因

CP基因是指病毒外壳蛋白(virus coat pro-tein)基因,外源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可使植物细胞获得保护作用,减少发病或延缓发病。大豆在我国北方由于花叶病毒的危害,严重影响产量(可减产10一17%)与质量(褐斑

粒)。大豆的抗花叶病毒是属于马铃薯y 组病毒的一个成员,两者具有同源性。

1993年,徐香玲和刘伟华用的表达载体为PBCY 一401 ,带有NPT五和PvY 一CP基因,用发恨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R1000(pRiA4b)作为受体[3]。

1.2.2几丁质酶

几丁质酶(chitinase)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为单基因编码,具有降解几丁质的作用.由于许多危害植物的病原真菌的细胞壁主要成份之一是几丁质,而植物中还未发现几丁质的底物,所以,几丁质酶在防御病原菌侵害中具有重要作用。病原真菌细胞壁中几丁质的降解,不仅破坏细胞新物质的沉积,致使病原体死亡,而且产生的细胞壁碎片具有诱导物作用,从而刺激寄主植物的抗病反应。

徐香玲等以大豆下胚轴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大豆,并得到了整合的分子证明[4]

1.3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

作物抗除草剂的基因工程是国际上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中的活跃中心之一。阿特拉津(Atrazine)是玉米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对玉米无害,效果良好。1983年国外就有人提出将杂草中的抗阿特拉津基因转移到作物中的设想,国外研究表明, 对阿特拉津的抗性是由叶绿体抗阿特拉津的psbA基因调控的, 该基因编码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究KD蛋白,并参与光合系统I中的电子传递链过程。[5]

在转基因作物中, 大豆一直独占鳌头, 2007年转基因大豆面积为5 860万hm2, 占全球大豆总面积的61. 7%。占所有转基因作物面积的51%, 而在此前的若干年中一直占60%以上, 即所谓的两个60%。。在所有转基因作物中, 抗除草剂的占63%, 为7 200 万hm2,其中抗农达大豆占81%[6]。

1988年,刘伯林等选用夏大豆(Glycine max)新品系作受体植物。在开花后一天内用自制微量注射器将抗性基因DNA溶液注人子房内.DNA从pSB135质粒

中提取, 该质拉含龙葵抗性基因的叶绿体DNA片段。在对叶片徐抹阿特拉津的鉴定中, 未注射抗性基因的后代对八阿特拉津水溶液敏感, 叶片涂药液后很快出现褐色斑点, 然后变黄、枯萎,6一10天后脱落。在注射抗性基因的第一代植株中, 出现了涂药后叶片生长正常的植株, 其叶色及光合作用功能正常, 表现出对阿特拉津的抗性。在温室中对少数子二代植株进行了初步鉴定, 表型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抗性基因可以遗传[7]。1986年,傅骤哗等将抗Atrazine龙葵(SOlanum nigrum )中的psbA 基因用直接注射法导人大豆, 经叶片涂抹Atrazine,荧光诱导动力学变化检测。接着傅骤哗等于1990年设计了田间喷施Atrazine液的试验,以检测抗性植株能否经受住药液的侵袭,试验获得了一定结果[8]。、

20世纪9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推广应用耐除草剂大豆品种的热潮。耐除草剂大豆品种,主要是指耐磺基脲类除草剂( STS) 和耐草甘膦类除草剂。这两类大豆品种,分别由美国杜邦公司和蒙三都公司于1994年和1995年通过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1999 年,艾格福公司还将推出两个耐Liberty的大豆品种。美国培育的耐草甘膦大豆品种已达600多个,可在多种生产条件下种植。耐草甘膦品种的配套除草剂超级草甘膦( Roundup Ultra)是孟三都公司生产的安全有效与快速吸收传输产品,被誉为世界上最可信赖的除草剂[9]。草甘膦( G lyphosate)是孟山都公司研制的一种灭生性除草剂, 商品名为农达( Roundup) , 优点是杀草谱广, 对人畜低毒, 易被土壤吸收, 残效期短, 对环境的污染小。但由于没有选择性, 实际应用受到限制。

1.4高品质转基因大豆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富含蛋白质。有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达50%。大豆种子蛋白主要有7s和11s蛋白组成。

1991年,安永强等将大豆种子7s贮藏蛋白α’亚基基因通过改装Ti质粒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感染转化烟草叶片,并使转化组织再生成完整植株。通过Southern杂交证明,α’亚基基因已插入烟草基因组中。ELISA分析证明,转基因植株种子中α’亚基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非转化植株

[10]。1996年,黑龙江省农科院雷勃均研究员和卢翠华副研究员在其所主持的“导入外源总DNA 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课题研究中, 筛选出的大豆优质高蛋白品系, 命名为D89一9822的“转基咽大豆”新品系[11]。2000年,张燕君等将带有牛酪蛋白基因casein B 的植物表达载体pAS- 2,在大豆自花授粉后,用注射法导入大豆受精子房中[12]。

2.大豆转化方法

2.1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在侵染受伤植物时,可将其质粒上的一段DNA(T-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并在植物体内表达。因而,农杆菌被作为一种天然载体系统被广泛应用到植物基因转化中。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具有以下优点:不需要专门仪器;宿主范围广,包括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少数单子叶植物;插入外源基因的片段较大,可达50kb以上;转化率明显高于其它直接转化方法;外源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的拷贝数较少,多为单拷贝;整合的外源基因变异小,后代的分离规律也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13]。农杆菌对双子叶植物侵染虽然较敏感,但对同属双子叶大豆来说侵染效果一直不理想,虽然近期大豆的组培再生系统有了很大突破,但转化效率仍然很低,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基因型依赖性强,二是农杆菌与受感染大豆外植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过敏反应导致感染部位褐化或坏死,从而影响转化效率[14]。

Facciotti等于1985年克隆了SSU(1,5-二磷酸核酮糖融化酶)、OSU (章鱼碱合成酶)和nptò(新霉素磷酸转移酶)的融合基因,最先用农杆菌对大豆进行侵染转化,所用的外植体是栽培大豆For-rest的子叶、子叶节和节间,得到的抗性愈伤组织经检测后证明有融合基因的诱导表达。1988年Hinchee等首次获得大豆转基因植株所用的就是农杆菌介导法,他们筛选到的对农杆菌敏感的品种Peking,用农杆菌介导法将nptò,gus(B-葡萄糖苷酸酶)和Glyphosate耐性基因转化大豆子叶,得到含有nptò和gus基因的共转化植株和含有nptò和Glyphosate耐性基因共转化植株[15]。

2.2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particle gun)是是由康泰尔大学Kleim等(1987)发明的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该方法是将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裹在金属(钨)微粒上,再用金属微弹加速轰击受体组织,金属微弹到离受体细胞一定距离的金属网屏受阻,而把微粒连同基因载体打入受体组织细胞内,再通过组织培养产生再生植株。该方法的受体不受植物种类、器官等限制,特别用于农杆菌不能感染的单子叶植物,但可靠性较差,转化频率较低。

2.3其他方法

2.3.1花粉管通道法

周光宇(1978,1988)在广泛调查内外远缘杂交工作的基础上,提出DNA片段杂交假设,并设计了外源DNA直接导入受体的花粉管途径导入方法。即利用作物受粉后形

成的花粉管通道使外源DNA导入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的技术。雷勃钧等(1991,1994)先后用该技术将种内、种间,属间外源总DNA成功导入受体大豆植株,并获得一些有价值的遗传变异。该方法简便易行,可以避免农杆菌转化频率低和转化脱菌困难等问题,特别适于植物外植株再生困难或再生频率低的植物[16]。

2.3.2PEG介导基因转化机理

PEG介导基因转化是Davey等(1980)和Krens等(1985)首先建立。PEG法的主要原理是化合物聚乙二醇、多聚L-鸟氨酸(pLO)、磷酸钙及高PH值条件下诱导原生质体摄取外源DNA分子。

2.3.3电击法

利用植物原生质体具有整合和表达外源DNA的能力,使细胞膜透性在电击或聚乙二醇处理下发生变化,出现一些可逆性孔隙,和原生质体膜直接接触的DNA

分子可进入细胞,其中大部分DNA被细胞内酶降解,一小部分DNA整合到核基因组中,并可稳定遗传。质膜上可逆孔隙的大小、数量取决于电场强度、处理时间、溶液性质细胞种类等。

3.转基因大豆发展前景

3.1概况

国际农业生技产业应用服务中心(International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ISAAA)资料显示,1996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70 万hm2,2011年已达到1.6亿hm2,增长94倍,转基因大豆作为主要的转基因作物,占据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7%(7 540万hm2)。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和发源地,在我国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1996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的净出口国。但随着我国植物油市场的开放、人们对富含蛋白质大豆及其产品需求的迅猛增加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2010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5480万吨,同比增长

28.8%。转基因大豆严重冲击着我国的大豆市场。

自1996年我国放开植物油市场以来,国内大豆的进口量迅速增加,200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第一次超过1000万吨,2001年大豆的进口量超过了国内大豆的产量,2010年大豆进口量增加到5480万吨,是国内大豆产量的3.8倍,进口的大豆基本为转基因大豆,国内大豆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17]。

3.2展望

转基因大豆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大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国外已成功将转基因大豆作为推动大豆产业发展的动力。我国转基因大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转基因大豆品种,应借鉴国外先进的转化技术和成功经验,立足现有技术,改进遗传转化体系。我国大豆种植受自然条件等逆境因子制约常造成减产,同时大豆品种适种范围窄,严重影响优良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作物常规育种在提高产量、品质及抗性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但受有益突变效率和生殖隔离等特性制约,利用有限。而利用转基因技术能把外源抗逆基因(转录因子)引入到作物中,可提高作物抗逆性,被动地提高作物产量[18]。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扬利弃弊是最科学的选择, 积极谨慎是最科学的态度。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是农业科学的一场革命, 全世界都高度关注, 为了确保生物安全,已经达成许多共识。我国于2005年签署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目前,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技术体系, 制订了一系列法规、规范和标准, 为转基因大豆环境和食用安全的检测、监测以及大豆产品转基因成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我国已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基因, 逐步优化了大豆遗传转化体系, 获得了一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转基因材料, 建立了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技术体系[19]。

转基因大豆的潜力是无限的,但其潜在的问题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和改进。如在环境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科学家们正努力改变不利影响,如目前科学家尝试利用无标记或非抗生素标记来消除标记基因的影响;尽可能地使用更全面的检测方法观察其安全性;建议采用轮作、多种除草剂共同使用等方法消除或降低生态问题。将来也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或措施来解决各种问题[20]。

参考文献:

[1]徐香玲,高晶,刘伟华,等.Ti质粒介导的B、t、k-d内毒素蛋白基因转化大豆的初步研究[J]1大豆科学,1997,16(1)

[2]苏彦辉;王慧丽;俞梅敏;吕德扬;郭三堆;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9(10)

[3]徐香玲;刘伟华;利用Ri质粒向栽培大豆导入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研究简报[J].大豆科学.1993(03)

[4] 徐香玲,邹联沛,刘伟华等.向大豆导入几丁质酶基因的初步研究[J].大豆科学,1999,18(2)

[5]刘伯林, 岳绍先,胡乃璧.龙葵阿特拉津抗性基因向大豆叶绿体基因组的转移及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J].科学通报.1988(19)

[6] 张井勇;孙寰;王曙明;赵丽梅;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利弊{J}.大豆科学.2009(03)

[7] 中作遗.抗阿特拉津的转基因大豆植株问世[J].作物杂志.1989(01)

[8] 傅骏骅;李连城;苑红丽;岳绍先;朱立煌;抗阿特拉津(Atrazine)转基因大豆植株的田间检测表现[J].作物学报.1993(06)

[9] 王育民;宋鹏飞;美国大面积推广应用耐除草剂的大豆品种[J].大豆通报.1999(04)

[10] 安永强;米景九;谢友菊;陈章良;大豆α′基因在烟草植株中的表达[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1(03)

[11] 大豆分子育种研究获重大突破“转基因大豆”新品系性状优良[J].生物学通报.1996(10)

[12] 张燕君;赵双宜;周同度;粟翼玟;牛酪蛋白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0(03)

[13] 崔欣;陈庆山;杨庆凯;曹越平;大豆转基因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2(04)

[14] 吴颖;王萍;季静;张艳贞;王罡;农杆菌转化法将抗虫基因导入大豆获转基因植株[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04)

[15] Hinchee MAW, Connor-Ward DV, Newell CA,et al. Bio/Tech-

nol, 1988, (6): 915~922.

[16] 朱成松;顾和平;陈新;大豆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大豆通报.2002(06)

[17] 张兵;李丹;论转基因大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06)

[18] 任海祥;南海洋;曹东;刘晓冰;刘宝辉;孔凡江;大豆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07)

[19] 余永亮;梁慧珍;王树峰;练云;位艳丽;王庭峰;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J].大豆科学.2010(01)

[20] 费云燕;赵团结;商业化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现代农林科技.2012(12)

4000字转基因与食品安全论文

转基因与食品安全 关键字: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摘要:转基因食品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其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转基因作物与传统的作物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联系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自从人类学会了种植植物,蓄养动物,我们的先辈们就一直在探讨如何对物种的遗传进行改良,培养了更多优良的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家们在生物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自90年代以来,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也成了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 转基因指的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而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1] 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区别于两点:首先,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的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定位于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型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可准确预测后代。故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同一物种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让不同的物种进行杂交,不仅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甚至是植物与动物之间都可以进行基因组合,使得我们在进行培养新品种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有以下四种。第一是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为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大的国家。我国主要种植的是转基因棉花,其次还有玉米、大豆、甜菜等。第二是动物性转基因食品,现在已经能够在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 对转基因植物食品未知物质风险的主要担忧有:①致病性物质的出现,即转基因生物产品食用后是否会致病;②营养成分的 变化及抗营养因子的出现,如蛋白酶抑制剂、脂肪氧化酶 的产生或含量的变化;③新的过敏原的出现,如大豆中的 致敏性蛋白和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u;④天然有毒物的产生,如茄碱、葫芦素、Ot一番茄素等u2棚1。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有可能会产生毒素、抗营养物质、过敏原以及致癌物质或联合致癌物质。转基因奶牛生产的激素(rbGH)在美国投入商业化使用后,使用者很快发现这类药物导致了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加繁殖率低。由于药物的作用,奶牛新陈代谢加快,导致能耗增加而引起死亡,牛奶的营养价值也降低了。对获准在西班牙和美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和棉花进行针对性研究后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脑膜炎和其它新病种。也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以及导致失调,可能需要30年或更长的时间。转基因治疗性药物、人体组织器官等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尚无法检测证实¨转基因的管理 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农业部负责;卫生部依照《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此外,国务院还建立了由多个有关部门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和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

重大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作为其核心技术的重组DNA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必须加强安全性管理。早在1990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基因工程产品质量控 制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有关生物安全的标准和办法。1993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对基因工程的定义、安全等级及安全性评价的划定、申报及审批程序等作了规定。在这一技术在国际上开始进入商品化的1996年,农业部又相应制定《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具体规定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明确各阶段的审批权限,以及相应的安全性控制措施;对农业生物技术的全过程,从实验研究,到中间试验,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的环境释放,到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的商品化生产实施管理,其适用范围涵盖我国自己研发的工作,也包括国外研制的相应产品在我国境内的各个阶段的试验、研究、应用。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和资助下,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编制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ⅢJ,提出了我国生物安全管理体制、法规建设和能力建设方案。2000年通过的《种子法》,要求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销售转基因植物品种种子的,必须用明显的文字标注,并提示使用时的安全控制措施。这是我国第一次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农业部发布施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

转基因大豆进口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转基因大豆进口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一、目前已经商业化或正在研发阶段的转基因大豆 (一)耐除草剂基因的大豆 孟山都公司的耐草苷膦大豆是在1994年5月19日得到商品批准的。这是最早获准推广的转基因大豆品种(Roundup Ready Soybean,简称 RR大豆)。RR大豆对非选择性除草剂农达(Roundup)有高度耐受性。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多的是RR大豆。Aventis公司耐膦丝菌素大豆是在 1996年7月31日得到商品批准的。种植抗草苷膦大豆可节约劳力、降低成本,在杀灭杂草后可使大豆增产,因此,在劳力昂贵的美国对RR大豆进行了大面积推广。 (二)豆油脂肪酸改变的大豆 杜邦公司的豆油脂肪酸改变大豆是1998年4月30日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目前杜邦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用反义的油酸脱饱和酶基因转入大豆,已培育出了油酸含量达70%以上的大豆品种。此外,在美国低亚麻酸大豆、低棕榈酸大豆、高硬脂酸大豆、高棕榈酸大豆等转基因品种也已培育成功。 在大豆油脂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对人体最为有益的营养成份。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养出了高油酸含量,提高了对人体最佳的营养成份,同时也降低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而且也不存在反式双键的脂肪酸,因此是一种理想的植物油。 (三)转抗虫基因大豆 由于大豆食心虫的危害,抗虫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研究者多采用苏云金芽孢干菌(Bt)伴孢晶体蛋白基因提高大豆抗虫性。目前,在国际上还未见有抗虫转基因大豆被批准商品化的报道。抗虫大豆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从而提高大豆产量,显著提高豆粒品质。 二、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及其在全球转基因作物中的地位 (一)转基因大豆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中占据主要地位 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是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猛增到2001年的526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大豆由50万公顷猛增到3330万公顷,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中占63%,比2000年增加750万公顷,增长29%(见表1)。

转基因论文

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 摘要:转基因技术作为顶尖的科学技术之一,如今渐渐为人们所知,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普遍融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农作物方面。通过对转基因技术的介绍,阐述了该技术的利弊关系,指出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道德理论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很好地利用该技术,使它为人类服务。并且通过举出一些例子来阐明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与未来设想。 关键词:转基因农作物、利弊关系、道德理论、社会价值 一、转基因技术的介绍 1、定义: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枪法、显微注射法、电破法等。 2、应用:分为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如今大都应用于农作物方面。转基因技术应用广泛并有点多多,例如转基因牛——提高抗病能力、改善乳品质、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转基因大豆——提高产量、提高营养,除此之外,在农作物方面的应用还有番茄、玉米、棉花、油菜、辣椒、蔬菜、木瓜、水稻以及一些水果。 3、转基因农作物所需技术 (1)原理: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优质新品种,或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

(2)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道法等。 (3)培养方法:从生物有机体复杂的基因组中,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或者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在体外,将带有目的基因 的DNA片段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并具有选择标记的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带有重组体的细胞扩增,获得大量的细胞繁殖体。从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中,筛选出具有重组DNA分子的细胞克隆。将选出的细胞克隆的目的基因进一步研究分析,并设法使之实现功能蛋白的表达。 二、利弊关系 每个银币都有两面,有好也有坏,转基因技术也不例外。主要是看你如何趋利避害,适当运用并有一个严谨且严格的管理制度。 1、优点:第一,提高产量。传统农作物植入快速生长的基因后,改变了植物的生长特性,不仅缩短了生长周期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第二,提高营养。通过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中植入不同营养基因,来提高营养度,比如在大米中植入了胡萝卜素基因,使大米中含有胡萝卜素,人们通过吃大米也可以补充了胡萝卜素。第三,提高抗逆性。通过基因改良,不仅使传统农作物具备抗虫除草的能力,而且具有耐寒、耐热、抗干旱、耐涝等不同的特性。这应用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是得植物可以在不同的环境生长,从而减少了荒漠化的蔓延。第四,生产药物。通过转基因技术把具有治疗作用的基因转到食物中,人们吃了这种食物就可以治疗疾病。除了以上几个有点,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医疗诊断,基因治疗等等。

转基因大豆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性

题目:《转基因大豆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性》 201230440316 12家具1班莫智辉101号摘要:世界转基因作物发展迅猛, 其中转基因大豆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作物产量方面均占 有较大比例,但其安全性受到人们极大关注。本文将从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转基因方法、转基因大豆种类及其安全性等方面对其做一简单蛛述,并对转基因大豆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展望; 1 转基因大豆概述及现状 转基因大豆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这种大豆被称为转基因大豆。而这种转基因技术终于走出实验室和试验田,进入像玉米、大豆和棉花作物的日常耕作。 转基因大豆的研制是为了配合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除草剂有选择性的和非选择性的,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是目前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破坏植物叶绿体或者质体中的EPSPS(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植物产生更多的EPSPS酶,就能抵抗甘草膦,从而让作物不被草甘膦除草剂杀死。有了这样的转基因大豆,农民就不必像过去那样使用多种除草剂,而可以只需要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就能杀死各种杂草。当前除了大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抗甘草膦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油菜、棉花、玉米等。除了抗草甘膦作物之外,还有抗草丁膦除草剂的作物,不过草丁膦与草甘膦杀灭植物的原理并不相同,而培养这两类作物所转的基因也不同。而当前转基因大豆主要用来提炼大豆油。 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 转基因作物研究与开发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举世瞩目进展。目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中国、巴西和南非。2003年, 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4280万公顷, 比上一年增加10%, 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63%;阿根廷居第二, 占21%;加拿大占6%;巴西和中国各占4%;南非占1%。这六个国家占全球种植总面积的99%。其中转基因大豆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作物产量方面均占有较大比例, 而且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1]。营养学家称21世纪是“大豆的世纪”, 可见转基因大豆在转基因物及未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2 转基因大豆研究概况 大豆高效遗传转化一直是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的难点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转化以后从转化组织的细胞上再生植株比较困难。虽然已经有了再生频率相对较高的再生系统包括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再生系统, 然而, 这些再生系统尚不能与现有的植物转化方法很好地结合, 转化效率依然没有显著提高。

转基因大豆论文转基因食物论文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第29卷,第6期,第1177-1183页 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2010,Vol.29,No.6,1177-1183 技术改进 Upgrated Technology 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 王恒波1,2陈平华1,2郭晋隆1陈如凯1*许莉萍1 1福建农林大学农业部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州,350002;2农业部甘蔗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转基因生物产品检测室,福州, 350002 *通讯作者,phcemail@https://www.360docs.net/doc/e2170610.html, 摘要GTS40-3-2是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为建立GTS40-3-2大豆转化体特异性PCR检测方法,本研究以GTS40-3-2标准品为实验材料,根据已公布转基因大豆GTS40-3-2基因与大豆基因组连接序列信息,利用Primer5.0软件设计了5对品系特异性引物,对每对引物进行了退火温度、特异性及扩增效率的PCR检测,结果显示,5对特异性引物均能够从GTS40-3-2中扩增出大小约279bp、238bp、470bp、490bp和257bp 的预期产物,可用于特异性检测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以转基因大豆GTS40-3-2含量为5%、2%、1%、0.5%和0.1%的标准品进行PCR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5对引物的检测灵敏度均能达到0.1%。通过荧光定量PCR对5对特异性引物的Ct值与溶解曲线比较,最后选择出RRS2引物对为转基因大豆GTS40-3-2品系特异性检测的最适引物。本文结果将为我国未来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检测提供科学合理的实验参考。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GTS40-3-2,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 Specific PCR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for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 Wang Hengbo1,2Chen Pinghua1,2Guo Jinlong1Chen Rukai1*Xu Liping1 1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Genetic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2Quality Supervision,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for Sugarcane and Derived Products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Fuzhou,350002 *Corresponding author,phcemail@https://www.360docs.net/doc/e2170610.html, DOI:10.3969/gab.029.001177 Abstract GTS40-3-2is a glyphosate-tolerant transgenic soybean.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pecific PCR validation method for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in this research,we employed GTS40-3-2standard sample as the ex-periment material,and designed five specific PCR primers based on the junction sequence published between transgenic soybean gene GTS40-3-2and soybean genome by using Primer5.0software to PCR validation the Tm value,specific and the amplification efficiencies from each prim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ducts size of five primers was in accordance with expected one which was279bp,238bp,470bp,490bp and257bp respec-tively from the standard reference GTS40-3-2and they can be used for specific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in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Further,we utilized the content of5%,2%,1%,0.5%and0.1%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as the sample to carry out PCR sensitivity validation,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five primers could reach0.1%.Finally,we selected out RRS2primer was the best primer for specific validation of transformation event in transgenic soybean GTS40-3-2by using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in comparison with Ct values and the melting curves among five specific Primers.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would provide a scien-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ycytx-24)、国家948项目(2006-G37,2010-S19)、国家基金项目(310 70330)、国家“863”计划项目(2007AA100701)、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7I003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J05050)和福建科技项目备案(F2007AA100701)共同资助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由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对转基因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重点介绍以蛋白质和核酸为目标的检测技术,如EI。ISA、PCR和基因芯片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转基因大豆快速检测方法的选择、改进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蛋白质;核酸 Abstract:Soybean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is a/hot spot0in the area of plant molecular genetics. Transgenic soybea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ower of soybean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s' major producers of soybean. The different points on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and the impact of transgenic products on human health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ransgenic products, the transgenic detec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he advance in detection techniques of transgenic soybean were summarized focusing on the protein and nucleic acid for target detection technology,such as new research on ELISA,PCR and gene chip techn0109y,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were compar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ransgenic soybean fast detection selection,improvement and subsequent research. Key words:transgenosis soybean;detection technology;protein;nucleic acid. 转基因大豆,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外源基因所培育的具有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转基因大豆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而随着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化,其安全性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对转基因成分的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对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以期对转基因大豆快速检测方法的选择、改进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 【摘要】 转基因大豆是世界上最早商品化、推广应用速度最快的转基因作物,但其遗传转化仍然是基因工程领域的难点之一,如何建立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转基因大豆的研究重点,同时随着转基因大豆走上人们的餐桌,关于其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本文将从目前研究的各个方向来阐述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现状、转基因大豆的优势、转化技术、安全性评价以及对未来转基因生物的展望。【关键字】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基因漂移

【正文】 一、转基因大豆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商业化速度进展很快,1994年美国Monsanto公司研制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1997年DuPont公司研制的高十八烯酸(油酸)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1998年AgrEvo公司研制的抗草丁膦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2001年,世界种植大豆总面积7 200万公顷,而转基因大豆有3330万公顷占据全球转基因作物的63%,且均为抗除草剂大豆。目前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转基因大豆约占97%)、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约占90%)和巴西(转基因大豆约占25%)等,我国还没有转基因大豆生产。 二、转基因大豆的优势 1、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特性 大豆是植物蛋白、油脂、食品、饲料及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作物。仅排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当前,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的主要品种美国抗除草剂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是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矮牵牛Ti质粒(GaMy)中35s启动子控制EPSPE基因导入到大豆植株,进而培育成的新品种[1]。其含有的4个来源于土壤细菌的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膦酸合成酶(epsps)基因,是草甘膦抗性的主要来源[2]。此基因与大豆酚类、生物碱和芳香族氨基酸等代谢相关。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较好控制草害、大豆产量高、抗虫性较强、护土壤、降低污染、改善环境、防止土壤养分及水土的流失、减少除草剂活性成分及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与繁育,转基因大豆食品使大豆油的产量与品质得到改良、延长食品贮藏时间。 2、转基因大豆的营养价值 金红等对非转基因大豆W28544与美国转基因大豆GTS40-3-2种子中的部分营养指标进行差异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中的粗脂肪、粗蛋白、脂肪酸、黄酮和酚酸的含量都明显高于非转基因大豆。并且,这些物质均具有提高植物对物理环境的适应性,增强植物抵御天敌侵袭及抵抗病害的能力,monsanto公司对培育转基因大豆品种GTS40-3-2进行食品安全评价的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中所有氨基酸的含量与非转基因大品种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内源蛋白过敏源及含量与非转基因大豆之间也不存在差异性,相同品质改良的转基因大豆也取得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论文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摘要:近年来,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其品种和产量成倍增加。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然而比起传统食品转基因食品有一定风险性,这也是一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望而却步的原因。本文着重研究我国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及转基因食品存在哪些安全问题。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发展 自从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正式投放美国市场,这种西红柿耐存储的特性使其货架寿命大大延长。此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开始了迅速发展。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此过程叫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包括①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②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③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二、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状况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研发抗虫棉的国家。目前,中国已育成多种农作物重要转基因品种,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进行了多种作物的大田实验,包括棉花、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烟草、马铃薯、番茄和番木瓜等。其中,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已经批准商业化种植。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成熟,可能会有更多的作物投入商业生产。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 1 . 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成分可能会发生改变。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试验报告说, 与一般大豆相比, 在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 具有防癌功能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 与普通大豆相比, 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 2%~1 4%。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作物引入基因后, 食品的遗传性状被改变,

中国转基因食品现状

中国转基因食品现状 【摘要】转基因技术成熟,使转基因在全球应用范围大幅度提高。本文写了转基因在中国的应用及政府的态度和潜在危害及转利弊,以及对转基因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安全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目前,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大多分布在抗虫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品质基因工程、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控制发育的基因工程等领域。 生物技术成为20世纪末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促使发酵、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为人类解决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疾病防治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可以预期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转基因食品产业将在本世纪得到更规范、更深层的发展,它的进步将推动整个食品业的发展,并对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1.1国际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 自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烟草1983年问世以来,转基因技术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包括抗虫、抗病、抗除草、品质改良等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棉花、大豆、水稻、玉米等。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说,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1.815亿公顷。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前六位为美国(7310万公顷)、巴西(4220万公顷)、

阿根廷(2430万公顷)、印度和加拿大(各1160万公顷)和中国(390万公顷) 。 近十几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但是,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美国是应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在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加拿大、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世界上应用转基因技术比较多的国家还有墨西哥、西班牙和南非等。 1.2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同样很重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国的基因改良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得到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己经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中国农业部已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甜椒、西红柿、土豆;主粮作物有玉米、水稻。今后可能陆续批准的农作物有小麦、甘薯、谷子、花生等。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有大豆油、菜子油、大豆等。 目前,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在水稻、棉花等领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应用于棉花、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转基因技术集中代表了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状况。 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即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是否有不良影响,转基因技术对环境、物种的进化是否有影响等、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建立农业转基因食物评价制度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目前几乎每个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的巨大压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高新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基因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以显著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这个角度看转基因作物存在是必要的我们要对转基因食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但是转基因作物可能本身成为杂草、转基因作物的亲缘野生种成为杂草或超级杂草、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新的病毒疾病、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及生态过程的影响、其他一些不可预计

转基因作物利弊

转基因农作物的利与弊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物种,使其品种特性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生转变,即为“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即为“转基因农作物”。以转基因农作物为直接食品或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世界上越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其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比重越大。转基因农作物自1983年诞生以来,对增加粮食产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观察、研究和论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批准引进转基因农作物。我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转基因农作物,都是经过国家论证批准的。止目前,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明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有害性。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下面分述其主要利弊。 转基因农作物的优点: 一、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品质和产量。其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特性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利于保护环境。 二、将豆科植物的固氮特性转移到小麦和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中,能够大幅度降低化肥用量。 三、部分转基因农作物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可以用来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 三、四季常青的转基因牧草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牧场的载畜量并防止草原沙化。 四、耐寒、耐旱的新品种能够使不能耕种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变成牧场甚至良田。 转基因农作物的弊端: 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尽管目前的研究证明其对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长期大规模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确定。 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食物品种和食物结构的长期改变,究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需长期观察和研究。 三、已有研究证明,对于某个物种过敏的人群,由于该物种的基因转移到了另一物种,该过敏人群也可能会对该新物种产生过敏反应。而该过敏人群可能预先并不清楚,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四、医疗上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产生了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变种,使部分抗生素失灵。高抗性物种的大规模推广也可能催生新的有害物种。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有利的方面 1 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1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1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

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 摘要:大豆起源于中国,不仅是人类主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性蛋白来源,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我国粮食安全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与玉米、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相比,大豆绝对产量很低,如按能量转换计算,大豆产量只有玉米的1/3,加上大田除草等工作量大,导致大豆比较效益低,制约大豆生产。育种工作者利用杂交、诱变等手段已培育大量优良新品种,但进步相对较慢,不能满足人类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需求。但大豆生产受病、虫害和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产量很不稳定,虽然常规育种技术在抗性品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物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及与不良性状连锁等因素影响而难以利用, 使常规育种受到了限制,因此,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生物之间的界限来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因而可按照人类预先设计来改造生物,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大豆比其它作物在遗传操作技术的某些方面难度较大,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豆的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80年代以来,已分别建起细胞、组织和原生质体水平的植株再生体系。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外源基因遗传转化方法 1转基因大豆类别 1.1抗虫转基因大豆 农作物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在世界范围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农作物总收获量的13%,每年大约损失数千亿美元大豆生育期间受害虫侵害严重,常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不仅会增强害虫的抗药性,使益虫及其它生态区系遭受破坏,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提高生产成本,破坏生态平衡。常规的育种时限较长,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缩短时限,并且局限性小。抗虫转基因研究涉及到来自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基因。 1.1.1含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的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大豆加工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活动,确保转基因生物在装卸、运输、储存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封闭式管理,防范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根据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用于农产品加工的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具体指进口转基因大豆及其加工的产品(包括豆油、豆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是指以具有活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为原料生产农业转基因产品的活动。具体指以进口转基因原料,生产豆油、豆粕等活动。 第二章组织保障 第四条成立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管理小组。 为确保进口转基因大豆在原料采购、运输、贮藏、加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安全性,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公司特成立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管理小组(以下简称“安全管理小组”),主要负责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日常监督及

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等工作。 第五条职责分工 (一)组长 1、职责 (1)负责公司进口转基因大豆各环节安全工作的总体策划。 (2)负责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过程中及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相关资源(人力、物力,必要时财力等)的配备工作。 (3)负责转基因生物扩散突发事件的总指挥及突发事件后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 (4)对本公司采购加工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性负整体责任。 2、权限 (1)有权调动公司内一切资源。 (2)有权组织各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进口转基因大豆相关安全工作会议。 (3)有权变更安全管理小组中所有人员及其职责和权限。 (4)有权以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工作进行直接安排。 (5)有权对出现问题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直接处理。 (二)副组长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论文啊)

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 摘要:转基因食品自从出现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近日转基因水稻、玉米等作物获得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颁发的安全证书,这一事件更是加剧了群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疑问又被重新摆上台面。本文对转基因食品的来源、分类以及其安全性做了初步探讨,对于帮助了解转基因食品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此过程叫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根据转基因食品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具有一定的优点的,例如转基因食品可增加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耐贮性;缩短作物开发的时间、摆脱四季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但是,即便转基因食品的优点非常多,其具有的一些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所谓的增产是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许多转基因食品本身就能产生一定量的有毒物质和某些营养因子以抵抗细菌和害虫的入侵。现有转基因食品中的毒素含量并不一定会引起毒反应,当然如若处理不当,某些食品(如木薯)能引起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引发死亡。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目前已有5类17种在售转基因生物被列入转基因标识目录并在市场上销售,这17类转基因生物包括: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卫生部的《转

如何区别普通大豆和转基因大豆

如何区别普通大豆和转基因大豆(图)【转】 时间:2010-08-16 15:02来源:无如一真-百度空间作者:佚名点击:565次 内容提要:为了搞清楚哪一种大豆是真正的转基因大豆,我分别用两种大豆做发芽试验,三天以后,发现普通大豆只有一个没有发芽(一共六个),转基因大豆全部没有发芽(一共五个), 看到了网上一篇文章,介绍了区别普通大豆和转基因大豆的方法,引起了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致,为了搞清楚哪一种大豆是真正的转基因大豆,我分别用两种大豆做发芽试验,三天以后,发现转基因大豆区别方法的主贴介绍是正确的,普通大豆只有一个没有发芽(一共六个),转基因大豆全部没有发芽(一共五个),只不过是个体膨胀而已。 从这个发芽试验过程,人们可以发现,这些转基因大豆是一次性产生的果实,它们的胚芽是不具有生命本质活性的,因此,就没有延续后代的能力。相当于一个人可以正常怀孕,但是每一次都是死胎,这就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到此为止了。那么人类如果大规模的长期食用各种转基因食品,其中危害人类的转基因片断,必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直至改变人类本身的正常基因,抵抗力下降,怪病丛生,或者丧失生育能力都是情理之中的了。 黑龙江地产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区别 黑龙江地产大豆: 成熟的、经过筛选的黑龙江地产大豆,呈圆形、颗粒饱满、色泽明黄,除黑龙江北部部分地区种植的抗腺品种外豆脐呈浅黄色;

进口转基因大豆: 从港口采集到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呈扁圆或椭圆、色泽暗黄,与国产大豆明显区别是豆脐呈黄褐色,俗称“黑脐豆”。 基因食品,就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许多人已经知道,所有生物的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化学信息。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没有一种含有从其它动植物上种植基因的食物,实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培植。同时许多人坚持认为,这种技术培育出来的食物是“不自然的”。 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1983年得以培植出来。又过了十年,第一种市场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国出现,它就是可以延迟成熟的番茄作物。一直到1996年,由这种番茄食品制造的番茄饼,才得以允许在超市出售。

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及其安全性评价

摘要:为探讨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可行性,利用公布的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全球大豆主产国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及中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1996—2004年,美国、阿根廷和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率分别从2%、1.7%和0增至85%、98%和22%。(2)美国和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种植转基因大豆可使杂草管理便利化和高效率。(3)可能存在问题是:提高单产和增加利润存在不确定性;中国是大豆原产地并具有独特的消费结构,而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会对中国大豆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生产转基因大豆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建议:继续禁止在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 关键词:安全;危害;平衡发展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它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真正的商业化是近十年的事。90年代初,市场上第一个转基因食品出现在美国,是一种保鲜番茄,这项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国研究成功的,但英国人没敢将其商业化,美国人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保守的英国人后悔不迭。 此后,转基因食品一发不可收。据统计,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确定的转基因品种已有43种。美国是转基因食品最多的国家,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90%以上的大豆、50%以上的玉米、小麦是转基因的。转基因食品有转基因植物,如:西红柿、土豆、玉米等,还有转基因动物,如:鱼、牛、羊等。虽然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在口感上没有多大差别,但转基因的植物、动物有明显的优势: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改良品质、抗逆境生存等。 面对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人们的认识并非一致,以美国为首的主吃派和欧洲为首的反对派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两大阵营。不久前调查表明,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消费者大多已接受了转基因食品,仅有27%的消费者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在欧洲,大多数人是反对转基因食品的,英国尤为明显。缘由是1998年英国的一位教授的研究表明,幼鼠食用转基因的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是对转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质疑,并在英国及全世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虽然英国皇家学会于1999年5月发表声明:此项研究“充满漏洞”,得出转基因土豆有害生物健康的结论完全不足为凭。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了消费者的怀疑。79%的英国人反对试种基因改良作物,抵制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 那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到底怎么样?是否能吃?从本质上讲,转基因生物和常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