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课堂实录..

“植树问题”课堂实录..
“植树问题”课堂实录..

“植树问题”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双手,他不但可以写字、画画、干活,还隐藏着一些数学知识,下面请大家伸出手来,把手慢慢张开,仔细观察,每两根手指间出现了什么?(空隙),在数学上我们把他叫着(间隔)。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画,看谁观察仔细认真,反应最迅速。

抢答:

师:3根指头,有几个间隔?

生:3根指头,有2个间隔。

师:4根指头,有几个间隔?

生:4根指头,有3个间隔。

师:2根指头,有几个间隔?

生:2根指头,有1个间隔。

2、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事物的排列存在间隔?(站队)、彩旗----

导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导入揭题(板书1:植树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师:我们的校园非常漂亮,可是校长想进一步绿化我们的校园,打算在校园进行植树活动,怎么样有兴趣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校都有那些要求?

1、引例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指名学生读题。

全班读题,要求将关键词读出重音。

师:说说吧!学校都有哪些要求?

解释:每隔5米是指的什么?(间隔)

两端都要栽:能比划比划吗?

小路的一边:只栽一行数

学校需要多少棵数苗,能帮学校算一算吗?

试着写在练习本上:展示结果:

(1)、20÷5=4(棵)

(2)、20÷5=4,4+1=5(棵)

(3)、20÷5=4,4+2=6(棵)

师:同样的要求出现不同答案,学校到底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是4棵、5棵、还是6棵?

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这样吧你们可以小组或同桌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听要求:

你们可以摆一摆、画一画或模拟实验种一种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展示汇报模拟实验的方法,并谁出自己的想法。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棒小棒,并说出怎么想的:每根小棒表示一棵树,20米,每5米在一棵,应该有4个间隔,要栽5棵树。

投影展示画线段图的试验方法。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了刚才猜想,老师也用了三种方法进行了验证。

(1)、示意图展示

动画展示植树过程,得出结论。

(2)、学具操作,亲历亲为:出示课件

(3)、教学画线段图

除了利用“画示意图”和“学具操作”来帮助思考,你还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辅助思考吗?

我们用一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用几个点或短竖线来代表小树苗。这就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线段图,线段图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思考。

问:线段图告诉我们:直接用除法“20÷5=4”能一步到位解答这个关于“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吗?

解答引例

列出算式解答:

20÷5=4(个)-----间隔数

4+1=5(棵)------棵数

答:需要准备5棵树苗。

讨论与交流:通过刚才的模拟植树活动,当“在一条线路的一侧,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生:棵数=间隔数+1

师:通过刚才的例子能说明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吗?棵数=间隔数+1,具有普遍性吗?我们还要继续研究。

探究植树问题的研究报告:

分组研究:

学生拿出探究植树问题的研究报,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完成这个表格。

学生汇报,教师完成表格

引导学生:观察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生:棵数比间隔数多一,或间隔数比棵数少一。

师:这样用数量关系来表达?

生:棵数=间隔数+1

生:间隔数=棵数-1

师:仔细观察,总长度与每米数、间隔数的关系,又该怎样表达?

生:总长=每米长×间隔数

生:间隔数=总长÷每米长

师:掌握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如果不是在20米的小路上栽树,是在更长的200米、1000米,你会计算了吗?

2、教学例1

出示例1的电子教材图片

大字幕显示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100÷5=20

20+1=21

答:一共需要21棵树苗。

思考:

师: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除了“树”,还能

换成别的事物吗?引导学生发现不仅仅是“树”,还可以表示很多别的事物。

学生回答。

师:展示常见的摆花篮、装路灯、挂花灯、摆座椅、设公交车站、电线杆、队列、栏杆、楼层、垛口、垃圾桶、彩旗、防盗网、斑马线……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模块一:点击生活(4张图片),口答

1、一排同学之间有5个间隔,这一排有()个同学。

2、工人叔叔要在路的一边安装路灯,一共安装了10座。从第一座到最后一座一共有()个间隔。

师:同学们听过钟声吗?动画演示敲钟过程,并仔细观察钟声之间有几个间隔?

3、向老师家里时钟,5点敲响5下,每下相隔2秒,敲完5下需要()秒。

师:下面老师要将横向的植树问题,演变成纵向的楼层问题,你会吗?

4、小红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从一楼到三楼要走()个台阶。

模块二: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在一条走廊上每隔3米放一盆花,一共放了6盆(两端都放),这条走廊有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解答过程;教师课件出示正确答案;12÷1=12这一步有些同学有些困惑,要不要写出来?明确这不必须写,这是计算12千米里有多少个间隔。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栽的情况,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植树问题》公开课教学实录

植树问题》公开课教学实录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万小华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特别吗?(特别),呆会儿我希望大家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单独发言的同学能大声一点,好吗?(好)我现在想问一下,在这里上课,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高兴 师:恩,很高兴,还有吗? 生:有点紧张 师:没错,有点紧张,在这里上课有点紧张是再所难免的,但人们说啊消除紧张最好的一个手段做游戏,想不想做? 生一起回答:想 师:我们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敢动不敢言——看动作猜成语。游戏规则:我将请两位同学上来,我悄悄的给他们看一个词,完了以后,他们根据这个词的内容来演,但是不能发言,而我们在坐的同学呢给他们互动,你们来猜,看看我们班的同学配合默契程度怎么样,好不好? 生:好 师:谁愿意上来?(两位上来),好,我现在要悄悄的给他们看,你们做好准备。(看完后)哪位来做主持? 生:我来,这个词是四个字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是数字,下面我来演示一下(两位同学演示) 师:猜出来了吗?谁来说说看,你来找一位同学回答。 生:一刀两断 师:对不对,同意的举手,哦,都举手了,谢谢两位请坐,他们猜对了,就是一刀两断,(板书:一刀两断)你们真聪明,反应很快,配合的默契程度很高, 师:好,现在做准备好了吗?(做好了)能上课了吗?(能)那我们现在上课了?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就从一刀两断开始,现在我们看这个词,数学上借用这个词我们替换一个字(一刀两断,替换一个字“断换段”)一起读一下。 生一起读:一刀两断 师: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用画草图的方式把一刀两断的结果表示出来(师板书——画),谁想上来画一画? (学生上台) 师:我来帮帮你,如果这表示一跟绳子的话,你来使它一刀两断,(学生动手) 师:谢谢,请回 师:请看这个图,很简单,但是却让我们一目了然,请认真观察,刚才那位同学一共剪了几次? 生一起回答:一次 师:哦,一次,(板书:次数,在次数下面写1)剪成几段?(生回答:两段)(老师板书:段数,在段数下面写2)继续,像这样剪两次,几段?(3 段)三次,几段?(4 段)你们报得这么快,我都来不及记录了,让我记一下, (分别在次数下面和段数下面写2—3,3—4)师:还要我继续画下去吗?(不需要)那么你找到了规律了?(找到了)哦,请你们先别告诉我,让我来考考你们好不好?(好)师:我这次啊出大点的数字,如果像这样如果我剪50 次(师在次数下面写上50),能剪成几段? 生一起回答:51 段 师:这么快,好的(师在段数下面写上51),再来,现在我们反过来,像这样剪绳子,我想剪成?…你想剪成几段啊?谁来报一个大点的数?生:1000段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下面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到你哦!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老师,我觉得不用求出来间隔数,只用求棵数就行了。” “不对,老师,我觉得知道总长,应该求出来间隔数,才能求出来棵数。” “老师,我认为薛增硕说的不对,柳文睿说的对,应该先求出来间隔数,只有求出间隔数,才能求出棵树。” …… 这是我在讲授植树问题时,课堂上孩子们激烈的探讨和争论,我觉得数学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我用手指数与手指间隔数以及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这一种类型的例题接受掌握的不错。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这就要求孩子们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然后在探讨这样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出现的不同的想法,我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然后更深

一步的去想,这是为什么。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孩子们的争论通过自己画图获得了圆满的解决,而后面更深一步的举一反三没有再进行思考,有点意犹未尽。另外,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准备。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植树问题”是人教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

“植树问题”课堂实录

“植树问题”课堂实录 同学们好!老师今天不是一个人来的,老师还带了神秘礼物。什么样的同学才能得到礼物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字,看老师这儿(老师伸出手),看到了几”。 生:5. 师:5个什么? 生:5个手指 师:能看到不同的数字吗? 生:还有4. 师:4在哪儿? 生:(对着自己的手指数间隔)1、2、3、4 师:是的,在我们的手指上还有4 个空,这个空在数学上也有名字,我们把它叫做间隔。(师板书:间隔) 师: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有几个间隔? 2、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事物的排列存在间隔?(站队)、彩旗---- 导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间隔有关的非常有趣的植树问题: 导入揭题(板书1:植树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师:说到了植树,老师还真想起件事,前两天啊我们学校想美化下校园就打算在校园里进行植树活动,大家觉得怎么栽美观?是随便栽还是等距离的栽?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校都有那些要求? 1、引例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指名学生读题。(你的普通话真标准,老师应该向你学习。) 师:同学们说说吧!学校都有哪些要求? 解释:每隔5米是指什么?(间隔) 两端都要栽:能比划比划吗? 小路的一边:只栽一行树。 学校需要多少棵数苗,能帮学校算一算吗? 试着写在练习本上:找三名同学演板展示结果: (1)、20÷5=4(棵) (2)、20÷5=4,4+1=5(棵) (3)、20÷5=4,4+2=6(棵) 师:同样的要求出现不同答案,学校到底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是4棵、5棵、还是6棵? 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这样吧你们小组合作去探究下这个问题,听要求: 可以用摆一摆或着画一画等方法去验证。(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展示汇报模拟实验的方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完整版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蓝惠媚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1、如何引导同学通过画一画、算一算,自主探索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以及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应当采取何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分析能力 磨课心得: 起点: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终点: 通过在自主探索、自主选择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数学建模、类比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准备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在不断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数学建模、类比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算一算,探索植树问题的不同情况,通过写一写、比一比,总结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通过练一练、找一找,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自主探索、自主选择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数学建模、类比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模型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自主探索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以及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五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五篇 《植树问题》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 的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头植、 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w我选取的是第一课时两端种植,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两端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 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 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感 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我这节课重点教学两端都 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 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 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欣 赏美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

想方法让学生理解段数+1,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数形结合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设立公交车站等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人教版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实录

《植树问题》教学实录 (公开课)饶河县一小郑子君 大家好我是本周小老师***,首先进行口算抽查,今天抽查智慧小组。 (智慧小组,喊出口号,口算轮做……“智慧小组回答完毕”) 你们小组声音响亮,气势昂扬,回答正确。我给你们小组打*分。口算是计算的根本,计算是数学的本源。希望所有的同学**********。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 学习目标:1学会线段图辅助解决植树问题。 2学会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把课堂交给我们的郑老师。 大家看我的手,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5,5根手指)还有呢?(4,4个空)数学上把这些空叫做间隔。板:间隔间隔的数量叫间隔数。板:间隔数4根手指的间隔数是几?(3)……凡是和间隔,有关的问题我们都把它叫做植树问题。板:植树问题 (指)老师这里有3张彩纸你帮老师夹在黑板上。请问,你用几块磁铁?(4块)这样展示方法透漏了什么数学信息?(3张彩纸,4块磁铁)彩纸和磁铁在数量上有什么规律?(磁铁比彩纸多1个)如果我有5张彩纸还用这种方法应该用几块磁铁?(6块)如果只有3块磁铁要夹住3张彩纸怎么调整?说说你怎么想的?用这种方法5张彩纸需要几块磁铁?(5块)什么规律?(磁铁和彩纸一样多)只给2块磁铁呢?你发现什么规律?(磁铁比彩纸少1个)5张彩纸需要几块磁铁?(4) 刚才的小活动蕴藏了植树问题的基本原理,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问题谁来读一下:(校园里有一条40米长的小路,在一边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能种多少棵?)声音洪亮。 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呀?(总长40米,一边……每隔10米种一棵)每隔10米种一棵中的10米我们把它叫什么?(间隔)先求什么?(多少个间隔,间隔数)怎么求?(40/10=4)把间隔数画全。这道题最终让我们求什么呢?(棵数)你觉得能种几棵呢?(5棵,4棵,3棵。)真是众说纷纭呐,怎么检验呀?(画图)怎么画?(照黑板上画,再画上树)各小组有序画图,看一看能种几棵树? 组长组织语言:咱们先确定有几个间隔?(4个)先画四个间隔。注意四个间隔要一样长。先试一下5(4,3)棵树怎么种? 谁来分享一下你们组种了几棵树? 组长汇报语言:我们组种了5棵树,一个间隔,一棵树,再多种一棵树。(谁比谁多一个?)棵数比间隔数多一个。(我们把你的图收藏起来) 我们组种了4棵树,一个间隔一棵树。(我们把你的图收藏起来) 我们组种了3棵数,4个间隔3棵数。(我们把你的图收藏起来) 我们把刚才3种答案的图都放在大屏幕上了。 (指)质疑:我有点不明白了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3个不一样的答案? 谁来替他解答一下?(这是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幅图是两端都种。板:两端都种第二幅图是只种一端板:只种一端第三幅图是两端都不种。板:两端都不种**同学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吗?)(我明白了,谢谢) 棵数和间隔数之间隐约有某种规律,谁发现了? 两端都种的时候,棵数=间隔数+1板: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的时候,棵数=间隔数板: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的时候,棵数=间隔数-1板:棵数=间隔数-1 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板:猜想如果间隔的长度发生的变化我们的猜想是否依然正确呢?这就需要验证板:验证我们这一竖排3组验证两端都种的情况,我们这一竖排3组验证只种一端的情况,我们这一竖排3组验证两端都不种的情况。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节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开始,我利用植树节节日时间进入给学生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以校长要为学校建设为由,在校园门口植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关注学生的起点,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王老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本题数字有些大,以化繁为简理念来画图表示。画图之后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 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3、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材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都经历过植树活动、上楼梯等“植树问题”的原型,只是对于很好的理解这个数学模型还需很多的练习。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猜想、试验、归纳、推理的过程,探究并掌握最基本的植树规律——“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两端不栽”和“封闭图形植树”等不同情形的“植树问题”打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简化思想和应用价值。 3、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流程: 一、生活引入、认识间隔。 1、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猜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谈话: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做事,而且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想不想一起去看一看?请举起你的左手。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隙?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隙叫做“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隙,也就是有4个间隔。 师: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之间呢?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年级五下册“数学广角”的资料,以前被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状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应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同时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透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引出“间隔数”与“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状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使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颗数=间隔数+1”,并透过公式帮忙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处理得比较好 1、这节课主线明朗清晰,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2、我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 3、植树问题的思维有必须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必须的难度了。所以,我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用算式来表示出植树的棵数,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透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4、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巩固练习之后,我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盼日后调整改善。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期望能透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潜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实录与评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 角”例3:“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尝试探索沿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2.解决沿封闭图形植树的实际问题: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沿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绿色正方形泡沫板每组1块,牙签每组若干根,绳子每组1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线段植树的三种情况.以及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仔细回忆一下:沿一条线段植树,有几种情况?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生1:有三种情况。两端都植,棵数比间隔数多1。

生2:两端都不植,棵数比间隔数少1。 生1: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相等。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在课件上分别演示。 [本环节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线段植树的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方面引入新课:另一方面,本节课在学习沿正方形植树时的多种方法,也和这三种情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故而知新。] 二、探索规律 1.引课。 师:这三种情况都是沿一段路植树,生活中你还见过沿什么植树的情况? 生,:我见过沿圆形的湖植树。 生::还有沿正方形的草坪植树。 生,:沿长方形花坛植树。 师:这些都是沿封闭图形植树,这样植树,棵树和间隔数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2.探索规律。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一下!各个小组利用学具中的绳子和牙签.围一个封闭图形,想办法固定在正方形泡沫板上,数一数牙签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活动。 汇报: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第一篇: 《植树问题》是智慧广场中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本节课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第一种情况,即两端都栽的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本课伊始,我首先出了个谜语:“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能写能做还会画,就是不会开口讲讲话。”随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得出:五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3个手指有2个间隔,2个手指有1个间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是相差1的。接下又通过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加深认识了植树问题中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起。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放低起点,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快乐探究: 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可以怎样栽树苗? 1、把上表补充完整。 2、“两端要栽”的时候,我发现:棵树比间隔数 我能用等式表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棵数=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展示环节,我让展示小组的学生利用展示台给大家展示,学生指着自己画的线段图边讲解边说,让其他同学清楚地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两端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学生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规律总结出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萧县龙城镇中心小学吴森 教学内容分析: 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插彩旗、挂灯笼、锯木头、走楼梯等等。教材共安排了3道例题,通过植树、插彩旗、安装路灯等不同的生活情景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不种、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都展示了出来。本节课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呈现出在一条路上植树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在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及推理中,抽取出不同植树方法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数学模型。然后再运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动手画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新知,发现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渗透数形结合、一一对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从而掌握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摆、动手画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出植树问题中间

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1、谜语导入,直观认识间隔。 (1)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2)学生活动:找手上的数学知识,引出“间隔”。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把手指张开,睁大眼睛仔细看,你发现手上的数学知识了吗? 预设: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手指间的距离就叫手指缝,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间隔。 (3)认识“间隔数”。 问: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观察,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呢?(引出“间隔数”) (4)认识手指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问:5个手指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问: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预设: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2、课件演示,对“间隔”进行再认识。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这些图片(礼堂挂的灯笼、河边的灯柱、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篇)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第一篇:《植树问题》是智慧广场中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本节课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第一种情况,即两端都栽的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本课伊始,我首先出了个谜语: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能写能做还会画,就是不会开口讲讲话。随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得出:五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3个手指有2个间隔,2个手指有1个间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是相差1的。接下。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放低起点,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快乐探究: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

两端要栽,可以怎样栽树苗? 1、把上表补充完整。 2、两端要栽的时候,我发现:棵树比间隔数我能用等式表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棵数=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展示环节,我让展示小组的学生利用展示台给大家展示,学生指着自己画的线段图边讲解边说,让其他同学清楚地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两端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学生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干,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如计算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到终点站所行的距离及爬楼梯问题。求路边的电线杆、排座位、在路两旁安装路灯、插彩旗等等,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得及出示,有的内容讲解比较仓促。练习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

植树问题教学实录

植树问题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字,看老师这儿,老师伸出手,看到了几”。 生:5. 师:5个什么? 生:5个手指。 师:能看到不同的数字吗? 生:还有4. 师:4在哪儿? 生:(对着自己的手指数间隔)1、2、3、4 师:是的,在我们的手指上还有4 个空,这个空在数学上也有名字,我们把它叫做间隔。(师板书:间隔) 师: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有几个间隔? 师: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去探究植树中的有关间隔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 这样的导入直奔主题,简单明了,谈话中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和间隔数之间相差1,使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数和植树棵树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这样导入还附有生活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透着数学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同学们在路上植树的情景 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1)由学生释义解答 列式100÷5+1 100÷5+2 (2)讨论:“哪种方法正确?” (3)出示研究方法: 路长间距间隔数棵树 10米5米 15米5米 20米5米 让学生先画线段图,再填表格。通过观察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得出:“棵树=间隔数+1” 师:有5个间隔,可以栽几棵树?

抢答: 有20个间隔,可以栽几棵树? 有100个间隔,可以栽几棵树? 师:“1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生:9个 出示: 路长间距间隔数棵树 4米10棵 5米21棵 6米31棵引导学生得出:“间隔数=棵树—1”、“路长=间隔数×间距”。 (4)、探讨原题的正确结果,给学生以鼓励。 三、巩固新知,应用深化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线段图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规律。其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存在类似于植树的问题,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会让我们在遇问题时快速做出反应,使之迎刃而解。老师收集了一些例子,来一起看看。 (1)与路灯相关的植树问题练习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植树问题练习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与电线杆相关的植树问题练习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有多远? 四、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部编版数学五上《植树问题(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植树问题(一)》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一)。(教材第10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距和全长,求株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 毛线绳一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激情引入。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 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习。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合作探究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薄,合适四年级学生探究。这节课先是体会间隔现象,发现它的规律;然后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对这类探究性比较强的知识的学习上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会出乎我的意料。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针对学生对间隔排列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则着力于通过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间隔排列,并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探索从而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的规律。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解决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并借助图式分析题意,初步体验到植树问题的多见类型,建立起相应的表象。 2.通过题组练习、图表分析,发现(两端都种)植树问题中棵数与段数间的关系。 3.学生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4.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与解决问题的化归思想,培养学生 借助图示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 1 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教学资源: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灵敏,哎,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 5 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 5 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 2 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 6 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师: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 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 棵树、9 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 棵树,他们之间有7 个间隔数,9 棵树之间有8 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 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 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 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那30 棵呢?( 2 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边板书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 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名称植树问题 执教者李忠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 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 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让学 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 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 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本身的有效引领,也需 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 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 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 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 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 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 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 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 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探究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经 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 化”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 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 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我们来看这幅图(/|/|/|),提问:人数与杠杆数有什么关系? 边板书边说:“一个人后面一根杠杆,一个人后面一根杠杆,一个人后面一根杠杆,人数与杠杆数一一对应,人数=杠杆数”。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提问:他们在抬杠杆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请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左边的杠杆没有抬起来怎样才能把左边的杠杆抬起来 1)增加1人(动画演示) 提问:人数与杠杆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人数=杠杆数+1 提问:你能说说这两幅图的区别吗?

板书:两端有人一端有人 2)首尾相接(动画演示) 提问:人数与杠杆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人数=杠杆数 提问:如果有4人,怎样才能把4根杠杆抬起来5人呢 小结:围成一个封闭图形时,人数=杠杆数 二、探究新知 1、P.117例题1 1)学生读题 审题:每隔5米栽一棵,怎么理解(每段5米)两端要栽,说明什么 提要求:请同学们先独立解题,再由小组讨论解题思路以及理由。 汇报:先算什么? 提示:如果我们一时想不清要不要加1,我们怎么办?我们可以先把数据改成小一点,再画线段图,找出规律再解答。 学生画出线段图后说说规律。 2)对比后揭示课题: 我们来对比一下抬杠杆与植树有什么联系? 树的棵数相当于什么? 两端都有人相当于什么? 间隔数相当于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把研究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称为植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