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图找家乡

看地图找家乡
看地图找家乡

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看地图,找家乡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了解图例和实物的关系;学习看地图的方法,培养读地图的能力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简单的图例、方向;初步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中国行政地图及所在地区省市行政地图,

教学过程:

一、看地图,说家乡

1.导入: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

学生说说家乡的所在地。

2.说说写写你家乡的地址。如我家所在地是四川省,在广元市的利州区,三堆镇,成都是我们的省会。这里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是鱼米之乡等。

3.师:知道了家乡的地址,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在书中的地图上把家乡所在的省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它在祖国的哪个位置。

4.师出示中国行政地图,说说它像什么。复习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的关系,认认“雄鸡”的头、胸、背、尾、脚各是祖国的哪些省份。

学生说说涂色的图形像什么(认认自己所在省的图形特征)。

二、“我找到家乡了”

1.出示家乡(省市)地图。

2.学习图例。

(1)讨论问题:地图上为什么要有图例图例和实物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地图的时候,这些图例可帮我们哪些忙

(2)根据各自家乡的地图特征,添加个别图例,加深印象。

3.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图例,在地图上找找自己的家乡。

4.上台交流,说说我是怎样找到家乡的。

三、“地图告诉我很多”汇报会

1.汇报内容:选择地图、地图差异、看图收获、看图疑问等。2.汇报程序: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推选一名同学上台向全班交流汇报。

介绍地图的比例尺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描绘在平面上的图形。因此,要想知道地图上某一段距离在实地上的长度,就必须知道实地在地图上缩小的倍数。

地图比例尺的定义:地图上某一段长度与实地相应长度之比。

地图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1.文字比例尺:它是直接用文字来说明地图与实地上长度的比例关系,如“1厘米代表10公里”。

2.分数式比例尺:分数式比例尺,其分子为图上距离,分母为实地距离。分子与分母为同一单位且分子为1,如“1:5000”。

3.图解式直线比例尺:地图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比例尺,它可以不必经过数学计算,可直接在地图上量出相应的实地距离。

4.斜分比例尺:斜分比例尺是纵横两种分划的复合比例尺,故又叫复比例尺,又可称为微分尺。

5.纬线比例尺:上述直线比例尺及斜分比例尺主要用于大中比例尺地图,而在小比例尺(1:100万以下)的地图上,由于投影的关系,使之各纬线(或经线)的长度变形不同,所以不能用一种直线比例尺来概括全图。此时应对每一纬线(或经线)画一个直线比例尺,结合起来叫作纬线比例尺。

看地图,找家乡

看地图、找家乡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了解图例和实物的关系;学习看地图的方法,培养读地图的能力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简单的图例、方向;初步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中国行政地图及所在地区省市行政地图, 教学过程 一、看地图,说家乡 1.导入: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 学生说说家乡的所在地 2.师:知道了家乡的地址,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在书中的地图上把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它在祖国的哪个位置。 3.师出示中国行政地图,说说它像什么。复习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的关系,认认“雄鸡”的头、胸、背、尾、脚各是祖国的哪些省份。 学生说说涂色的图形像什么(认认自己所在省的图形特征)。4.说说写写你家乡的地址。如我家所在地是浙江省,在宁波市的鄞州区,杭州是我们的省会。这里是鱼米之乡,盛产雪菜、年糕等。 二、“我找到家乡了” 1.出示家乡(省市)地图。 2.学习图例。 (1)讨论问题:地图上为什么要有图例?图例和实物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地图的时候,这些图例可帮我们哪些忙? (2)根据各自家乡的地图特征,添加个别图例,加深印象。

3.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图例,在地图上找找自己的家乡。 4.上台交流,说说我是怎样找到家乡的。 三、“地图告诉我很多”汇报会 1.汇报内容:选择地图、地图差异、看图收获、看图疑问等。2.汇报程序: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推选一名同学上台向全班交流汇报。 介绍地图的比例尺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描绘在平面上的图形。因此,要想知道地图上某一段距离在实地上的长度,就必须知道实地在地图上缩小的倍数。 地图比例尺的定义:地图上某一段长度与实地相应长度之比。 地图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1.文字比例尺:它是直接用文字来说明地图与实地上长度的比例关系,如“1厘米代表10公里”。 2.分数式比例尺:分数式比例尺,其分子为图上距离,分母为实地距离。分子与分母为同一单位且分子为1,如“1:5000”。 3.图解式直线比例尺:地图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比例尺,它可以不必经过数学计算,可直接在地图上量出相应的实地距离。 4.斜分比例尺:斜分比例尺是纵横两种分划的复合比例尺,故又叫复比例尺,又可称为微分尺。 5.纬线比例尺:上述直线比例尺及斜分比例尺主要用于大中比例尺地图,而在小比例尺(1:100万以下)的地图上,由于投影的关系,使之各纬线(或经线)的长度变形不同,所以不能用一种直线比例尺来概括全图。此时应对每一纬线(或经线)画一个直线比例尺,结合起来叫作纬线比例尺。

在地图上找家乡教学设计

在地图上找家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有很多种类,了解地图的作用。 2.知道人们最常用的地图是政区图和地形图,初步学会阅读政区图和地 形图。 3.知道地图上的颜色和符号代表了不同的地理事物,熟悉几种常用的图 例。 4.了解家乡所在省、市或县的版图的轮廓特点。 重点难点: 1.让学生了解政区图和地形图的区别。 2.知道地图上的颜色和符号代表了不同的地理事物,熟悉几种常用的图 例。 教学过程: 【导入】在地图上找家乡 1、放视频《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2、同学们在刚才的歌曲中都唱到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在地图上找家乡。(出示课题) 【讲授】认识地图 1、出示中国地图:师,看看我们中国地图的轮廓像什么?(像雄鸡) 对, 我们中国地图的轮廓就像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地图的种类 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种,一种是政区图,一种是地形 图。(出示地图)观察它们有什么区别? 2、请大家把书翻开看一下第4页的内容(边读边画) 3、谁能说一说政区图和地形图的划分。 4、指着政区图上让学生说说北方都有哪些省,南方都有哪些省? 【活动】在地图上找自己的家乡 1、我们丹东在什么省大家知道吗? 2、老师就出生在我们辽宁省丹东市,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同学们有没 有跟老师一样的。谁能到前面指一下我们的家乡在哪里? 3、学生分别到前面在地图上指出家乡并说说家乡的地理位置。 【练习】画家乡轮廓并介绍家乡特点 1、学生在地图上画出家乡轮廓图。 2、出示家乡轮廓图并说说像什么?

3、介绍家乡特点。 4、感受家乡的美(图片展示家乡的美景) 【作业】二十年后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会为家乡的建设做些什么?

怎样看地图

怎样看地图 一、地图的种类 市面上出售的地图多种多样,有全国行政区划图,有市区街道图,旅游景点的门票背后还往往有景点分布图。但是在户外运动中,比如登山、越野,你最需要的是等高线地图,它可以告诉你哪里有高山,哪里是悬崖,哪里有水源可以露营等等。你甚至可以想象出旅途中可能经过的各种地貌,在实际登山过程中一一印证。 二、地图的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大多数地图的方向,但这可不是通用原则,如果地图上有方向标,可以通过方向标了解到这些。在实际应用中,你可以把地图转上一定角度,把地图上的目标和实地的目标方向一致,感觉上舒服一些,也能很快确定自己的位置。 三、比例尺 地图不可能和实物一样大小,两者的大小比例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常见的表示有三种:数字式,比如1:100,000;文字式,比如图上1CM(厘米)相当于实地10KM (千米);图解式,比如直线比例尺。到野外活动时,尽量带大比例尺的地图(数字式比例尺中的第二个数越大,比例尺就越小,相反,第二个数越小,比例尺越大)。 四、等高线 顾名思义,等高线就是把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相近的各点连接成线。虽然这是一种假想的线条,但是通过观察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了解到大致的地形: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就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就陡;等高线上方间距小于下方间距的为凹形坡,反之为凸形坡等。等高线通常用褐色印刷,其中包括首曲线(按基本等高距由零点起算的细实线)、计曲线(为计算高程加粗描绘的实线)、间曲线(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补充测绘的长虚线)、助曲线(在任意高度,描绘重要细小变化的短虚线)等。在彩色地形图上,添加了一些颜色来记录海拔的变化,一般海拔越高颜色越深,直到深褐色。图例:是地图上用来标明各种符号意义的注记。对登山者而言,最注意的是陡崖、崩壁、山峰、冰川、河流、湖泊等。 五、找不着北 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指南针。将指南针持平,红色指针就会指向北方。在测试时,

山东人民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看地图找家乡》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看地图找家乡》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一课欢迎到我家乡来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看地图找家乡 一、学习“看地图找家乡” 1.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唱歌吗?老师也喜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叫《我的家在东北》。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 【设计意图:设计歌曲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听了这首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歌词中唱到的家乡在哪里?都有什么?) 你的家乡在哪里?谁来说一说?(指名学生说)。 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家乡。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个概括的认识。】 3. 教师:是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方法也很多。今天,我们要从认识地图开始来认识自己的家乡。 二、认识地图 (出示中国政区图) 1、师:最早的地图在4500多年前就已出现了。地图就像一幅画,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信息。看看,我国的轮廓像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像一只公鸡。让学生指出公鸡的鸡头、鸡身、鸡尾部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形象认识能记住我国的地图。】 2、师:同学们,你可不要小看这幅地图,从中我们能知道许多信息。要想看懂地图,我们首先要了解地图上的语言。瞧,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就是地图特有的语言,这是读懂地图的关键。谁认识它们?能为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用什么方法辨别方向?指名说。 师:让学生面朝北方,我们后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学生回答,师归纳:前北后南,左西右东。但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在地图上我们怎样来辨别方向?学生交流回答。我们把“前”和“后”分别用“上”和“下”来代替。这样,一般情况下,地图上的方向便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方向感,能明白地图上的方向为什么定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师:现在,让我们看一下,黑龙江在我国的北部还是南部?云南省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呢?山东省呢? 学生看图,找出相应的位置,明确方位。 5、我们这幅图没有指示方向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来判断方向。但有些地图会给出专门的指示方向标志,我们就要按照指向标来判断方向。本课教材中,给出了两个指向标。你看得懂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交流回答。 师指导看图,明确含义,事实上,这两个指向标也表达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意思。 6、师:了解了地图上的方向,我们再来认识地图的另一种语言,那就是比例尺。这张地图代表着我们辽阔的祖国,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的距离一样吗?(不一样)是的,地图上描绘的地形样貌是将实际的模样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绘制而成的。这就有了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相当于实地距离的长度。它一般有三种表示方式。指导学生看课本29页。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从地图上看家乡教案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从地图上看家乡》教案 《从地图上看家乡》教案 课题1用心体会家乡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2、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关于四川省一些资料。 2、布置学生收集家乡广东省的一些资料(包括风俗习惯、旅游胜地、名人事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是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每一省市都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但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天府之国”这个好地方呢?它是哪里你们知道吗? (二)阅第10页,议论一下四川省的情况。 (三)全班讨论。 1、四川小朋友是怎样讲述自己的家乡的,她都介绍了哪些方面?(从地形、地貌、特产、风俗习惯作介绍。) 2、现在我们对四川小朋友的家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分四人小组一起再用心体会一下四川这个好地方,看看哪里还需要补充了解的地方,先小组商量讨论,如果还无法理解的再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3、集体探讨:(着重补充介绍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丘陵、盆地? 丘陵是指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者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乐山大佛、都江堰、九寨沟风景区的补充介绍。 吃辣食、川剧变脸的补充介绍。 四川名人介绍。(李白、苏东坡、巴金、郭沫若、邓小平等) 着重介绍我国老一辈领导人邓小平和我国著名的诗人李白。 (邓小平是我国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为唐诗的繁

看地图找家乡教学设计

看地图找家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体现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而人教版教材不但在这几方面允分体现和锻炼了学生的共同合作解 决问题、自主收集材料解决问题和进行课内外的延伸探究的能力, 而且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就本课而言能 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 部分,感受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牛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 对于家乡的了解学生们现在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信息媒体很多,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很多,要想了解自己的家乡,可以通过这些渠道 获取相应的知识.所以,对于我们这一课来说,学生获取厂资料,就 可以很好地完成本课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比例尺、图例。 2.能借助地图了解门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课前指导活动及相关资源、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中国地图。 2.学生课下查阅有关地图和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收集家乡变化的图片。 3.学生准备白纸和彩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师:老师现在给同学们朗诵一首占诗,同学们体会一下古诗所要描写的意境是什么? 师: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从小离开家乡,长大以后0叫到家乡,家乡的乡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已经斑白,儿童见厂他不认识他, 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客人。 生:这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真不错,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从小喝着家乡的水长大,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刘我们都是那 样的亲切。我们的家乡在哪里?让我们从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吧! 活动一:看地图找家乡 (出示中国地图)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吗7 生:中国。 师:很好,这是中国政区图。 师:老师现在对这幅地图有不解的地方想问问大家,有哪个同学能帮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问题就是我想从地图卜知道中国有多大?它们各省的行政中心在哪里?中国的首都又是在哪里?怎样才能在地 图上辨别出方向来呢?

三年级下册品德教案看地图找家乡_鲁人版

看地图找家乡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教学目标: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知识目标:了解识图常识,能辨认简单的图例、方向、比例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能力目标:结合家乡地图,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识图常识,能辨认简单的图例、方向、比例尺。 教学难点:结合家乡地图,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的天气真是多变,前几天还寒气逼人,现在又

《我的家乡在哪里》习题

《我的家乡在哪里》习题 一、填空题。 1.我的家乡在祖国的_______方。 2.与我的家乡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我的家乡在________省,省会是_________,简称是 ___________。 4.我的家乡在地图上的轮廓像__________。 5.看地图时,要先看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才能确定地图上某一点的方位;知道__________,才能计算出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__________,才能读懂地图上表示的内容。 二、选择题。 1.xx的省会是( )。 A.xxB.xxC.xx 2.xx的地形属于( )。 A.山地B.xxC.盆地 3.太行山区储藏着丰富的( )资源,也有很多河流经过这里。 A石油B.煤炭C淡水 4.我生长在黄土高坡,这里能看见厚厚的( )。 A.xxB.积雪C.黄土层 6.我的家乡在东北,这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建有很多现代化的()。 A.大农场B.科技馆C.工厂

7.我们国家除了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外,还有( )和( )两个高原。 A.xxxxB.xxC.xx 三、判断题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贵州省在祖国的东部,省会是贵阳。( ) 2.西部大开发包括对广东省的开发。( ) 3.我国有两个特别行政区,它们都在祖国的南方。( ) 4.xx的省会是xx。( ) 5.重庆在地图上的轮廓像一条热带鱼。( ) 6.xx的简称是“粤”。( ) 7.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 四、筒答题。 1.下面是小红介绍自己家乡的一段文字.聪明的你来判断判断正误: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海南岛,省会是三亚。它是镶嵌在祖国东部的一颗明珠。那里风景美丽,四季分明。冬天常常可以看到雪花飞舞的美丽景象。当然,这里还有一望无际的大海,白白的沙滩。欢迎您来到美丽的海南! 2.你知道你的老家在哪里吗?简单介绍一下你家乡的自然环境吧。 3.列举我国的五种基本地形.并简述其基本特征。 4.请说出我国的平原、主要山脉、主要河流,各列举三个。

小学思想政治_看地图找家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看地图找家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 2.学习区分地图的方向,认识基本图例,掌握一定的利用地图的技能。 3.指导同学能运用地图获取一定的信息,认识路线、找到目的地,提高实际生活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同学能运用地图获取一定的信息,认识路线、找到目的地,提高实际生活能力。 活动准备: 1.同学准备一份家乡交通旅游图、城市平面图或家乡景点导游图。2.教师准备电子书包。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1.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怎么制作平面图,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在地图上确认方向,大家还记得吗? 2.根据儿歌的内容,如果上面是北,其他三个分别是什么方向呢?【贴图】 3.【出示三个图标】

师: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指示方向的图标,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图标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师:对,这是不同点,有相同点吗? 生:相同点上面都指的是北方。 师:不管我们面对的是平面图还是地图,一般情况下,图的上方都默认的是北方。 4.【出示学校周边平面图】同学们再来看,这个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平面图,谁能从上面找到我们的学校?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找一找学校周围的建筑。(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 生:学校的北面是可可小饭桌和10号楼,南面是和平路,西面是中铁十四局,东面是和瑞广场还有二环东路高架桥。 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要想在平面图上找到要找的地方,首先就是确认方向。 5.师:大家再注意看,老师手中的地图发生了变化,它在不断的缩小,你的眼前出现的是什么地图?(世界地图)那我们的家乡在哪儿呢,你能准确找到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看地图找家乡。(揭示课题) 二、看地图找家乡 1.师:谁能从世界地图上找到我们的家乡中国?它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呢? 生上前指出:这就是我们的家乡中国,它在亚洲的东边。

小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教案看地图找家乡教案

《看地图、找家乡》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知道“图例、比例尺、方向”是地图特有的语言,能借助它们读懂地图,找到家乡和老家。 2.了解家乡和老家的特点,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老家的情感。 3.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调查、获取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见目的1、3 教学准备: 1.师设计调查表,鼓励学生自主调查家乡和老家。 2.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地图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方法也很多。今天,我们要从认识地图开始来认识自己的家乡。(出示中国政区图)地图就像一幅画,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信息。瞧,比例尺、图例、方向就是地图特有的语言,是读懂地图的关键。谁认识它们?能为我们介绍介绍吗? 生:比例尺表示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图例表示各种事物的符号,如:▲表示山峰,☆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真不错,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比例尺和图例在地图上有说明(指图),方向是数学老师讲过的。 师:真是一个能干的孩子,懂得把各科知识联系起来用。 二、了解家乡 师:读懂了地图,我们来找一找家乡在祖国的什么位置。通过课前调查,我们知道全班只有几个同学的家乡不是重庆,这几位同学愿意先给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家乡吗? 生:(介绍时先在展示台上标出家乡名称,再具体介绍家乡在祖国的什么位置,有些什么特点。)

师:(上海)多美的地方啊!不愧为中国的东方明珠。 (温州)听了你的介绍,我觉得温州真是个好地方,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一看。 (杭州)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曾经去过杭州,那儿的确很美,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亲身感受一下。 师: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梁老师的家乡也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家乡重庆。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家乡重庆位于祖国的什么位置?它的周围有哪些邻居?邻桌的同学可以相互议一议。 生:重庆位于祖国的西南方向,它的西面是四川,北面是陕西,东面是湖北、湖南,南面是贵州。) 师:关于家乡,你们在调查中还了解了些什么?(出示建议:讨论小组找到的资料,可以相互补充;讨论时声音不要太大;勾出你们认为特别能体现家乡特色的资料,推选一位同学上台介绍。)这是梁老师的建议,有补充吗?那好,开始讨论吧。 师:讨论得很激烈,哪个组愿意来介绍自己的资料。 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资料 ①人口、面积(3000余万,8.2万平方公里) ②风景点(四面山、长江三峡、黑山谷、万盛石林、南北温泉……) ③特产(江津米花糖、红橘,合川桃片,白石驿烤鸭,山城火锅,夜景……) ④称号 (重庆得名是庆贺双重喜庆之意,简称“渝”;山城:城在山上,山在城中;江城:长江、嘉陵江在城市中央交汇;雾都:冬季雾多;火炉:夏季长,温度高──气候;第四个直辖市) ⑤文化、习俗(巴渝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长江三峡文化……) 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名城,红岩精神) 师:刚才好几个同学的介绍都提到了重庆的山多而陡,路也很难走。这些与它的地形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师:(出示教材中的地形图)请仔细读读这张地图,想一想家乡的地形与图中哪个小朋友的家乡更像一些呢? 生:重庆的地形与家在山地、丘陵的小朋友的家乡更像一些。 第二课时

看地图 找家乡

第一课时(看地图找家乡、家乡有多大) 一、认识地图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方法也很多。今天,我们要从认识地图开始来认识自己的家乡。(出示中国政区图)地图就像一幅画,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信息。瞧,比例尺、图例、方向就是地图特有的语言,是读懂地图的关键。谁认识它们?能为我们介绍介绍吗? (学生回答) 如:▲表示山峰,☆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真不错,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回答) 二、了解家乡 我们的家乡在美丽的浙江省温州市,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家乡温州。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家乡温州位于浙江的什么位置?它的周围有哪些邻居? 小组内的同学可以相互议一议。 师:关于家乡,你们在调查中还了解了些什么? (出示建议:讨论小组找到的资料,可以相互补充;讨论时声音不要太大;勾出你们认为特别能体现家乡特色的资料,推选一位同学上台介绍。)这是孔老师的建议,有补充吗?那好,开始讨论吧。 师:讨论得很激烈,哪个组愿意来介绍自己的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资料 ①人口、面积(人口:200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46、1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37、1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0‰。面积:全市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 ②风景点(南北雁荡山、楠溪江、洞头岛、南麂岛、乌岩岭、仙岩……) ③特产(茶山杨梅、泰顺柚子、瓯柑、凤尾鱼、瓯绣、温州石雕、温州牛肉干、温州皮纸、温州矮人松糕、温州馄饨、塘川橄榄……) ④文化、习俗(巴渝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长江三峡文化……) ⑤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名城,红岩精神、浙南红军革命根据地) ⑥名人:数学家——苏步清、谷超豪 师:(出示教材中的地形图)请仔细读读这张地图,想一想家乡的地形与图中哪个小朋友的家乡更像一些呢?

看地图找家乡

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看地图,找家乡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了解图例和实物的关系;学习看地图的方法,培养读地图的能力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简单的图例、方向;初步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中国行政地图及所在地区省市行政地图, 教学过程: 一、看地图,说家乡 1.导入: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 学生说说家乡的所在地。 2.说说写写你家乡的地址。如我家所在地是四川省,在广元市的利州区,三堆镇,成都是我们的省会。这里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是鱼米之乡等。 3.师:知道了家乡的地址,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在书中的地图上把家乡所在的省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它在祖国的哪个位置。 4.师出示中国行政地图,说说它像什么。复习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的关系,认认“雄鸡”的头、胸、背、尾、脚各是祖国的哪些省份。 学生说说涂色的图形像什么(认认自己所在省的图形特征)。

二、“我找到家乡了” 1.出示家乡(省市)地图。 2.学习图例。 (1)讨论问题:地图上为什么要有图例图例和实物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地图的时候,这些图例可帮我们哪些忙 (2)根据各自家乡的地图特征,添加个别图例,加深印象。 3.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图例,在地图上找找自己的家乡。 4.上台交流,说说我是怎样找到家乡的。 三、“地图告诉我很多”汇报会 1.汇报内容:选择地图、地图差异、看图收获、看图疑问等。2.汇报程序: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推选一名同学上台向全班交流汇报。 介绍地图的比例尺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描绘在平面上的图形。因此,要想知道地图上某一段距离在实地上的长度,就必须知道实地在地图上缩小的倍数。 地图比例尺的定义:地图上某一段长度与实地相应长度之比。 地图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1.文字比例尺:它是直接用文字来说明地图与实地上长度的比例关系,如“1厘米代表10公里”。 2.分数式比例尺:分数式比例尺,其分子为图上距离,分母为实地距离。分子与分母为同一单位且分子为1,如“1:5000”。

三年级下册品德教案-看地图找家乡鲁人版

看地图找家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识图常识,能辨认简单的图例、方向、比例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能力目标:结合家乡地图,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识图常识,能辨认简单的图例、方向、比例尺。 教学难点:结合家乡地图,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的天气真是多变,前几天还寒气逼人,现在又暖意融融。在这多变的季节里,我们一定注意适时加减衣物,保证身体健康。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未来的天气呢,对,看天气预报,现在我们就来看一则天气预报。(播放视频)从天气预报中我们看到,气象预报员是用(地图)来告诉我们全国各地的天气的。你会看地图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看地图,顺便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板书课题) 二、认识地图,感受地图 (一)探究地图上的行政区划和方向 师:(出示PPT3)同学们手上拿的和屏幕上显示的就是中国地图。大家仔细看一看,你能看出什么? 引导策略:地图像一只雄鸡;我们的祖国真大呀;地图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颜色呢? 师:其实啊,地图上的颜色是用来区别管理区域的。(出示PPT4)地图上为了区

分不同的省级行政区,所以用不同的颜色来加以区分。(出示PPT5)这张地图显示的更加明显。 记得上一学期我们学习画平面图时,有一个关于图上方向的规定,它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上,关于方向的规定和平面图是一样的,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地图,完成导学案活动二的相关内容。(小组内合作交流) (二)探究地图上的比例尺 在地图上,除了行政区划和方向这些明显的信息外,还有一些“个子”比较小,作用可不小的知识,大家看这张地图(出示PPT7指到比例尺),这里,它是一个数字,它越大,画出的地图就月小;它越小,画出的地图就越大。它的名字叫做比例尺。在数学上叫做比,大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会重点学习它。我们这节课只对她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出示PPT8)大家对照大屏幕完成导学案活动三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三)探究地图上的图例 除了比例尺这个“小个子”外,地图上还有一个作用大的“小个子”。它决定着地图上它所在位置的地理形态。它的名字是“图例”。(出示PPT9),地图上,每个符号都有他特定的意义。大家仔细观察地图上的图例,他们各自代表什么?完成导学案活动四,第一题。(出示PPT10)(小组合作探究) 在图例中,我们知道,黑色的小黑点代表(省级行政中心),省级行政中心我们称作(省会)。这是一张我国的省会分布图,结合自己手中的地图,完成导学案活动四,第二题。(小组合作探究) 地图上的基本知识就是这些。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出示PPT13)一幅完整的地图包括方向,比例尺和图例,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图的三要素。学会了这些知识,看地图,对大家来说,就不是难事了。(集体总结) 三、应用知识,找到家乡 师:我们的家乡在(山东)省,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山东省的地图(出示PPT14)。我们地处什么市?(潍坊),这就是我们潍坊的地图。(出示PPT15),现在大家结合自己手中的地图和老师出示的地图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完成导学案的课堂检测。

《从地图上看家乡》教案2

《从地图上看家乡》教案 课题2走进例外的家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2、拓展学生的眼界,认识例外的家乡,感受祖国的广博。 教学重难点 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教学准备 找一幅本地区的地形图和全国的地形图。 收集有关全国各地的地形风貌和情况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欣赏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 2、探究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页上有一幅地图,是什么地图?它和周围的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解放发言。 (这是一张专门的地图,书上告诉我们,它叫“地形图”。) 那么,什么是地形图呢?请同学进行思考和探究,自己找出答案。 什么是地形? (地形是指地表的形态,包括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大类。) 地形图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地势:地表凹凸起伏的状态。)

地形图通过什么告诉我们? (分层设色的等高线,例外颜色的线代表高度例外的海拔。) 对于地形图有什么用途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解放讨论。 3、小组合作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给每位小组一张本地的地区的地图,并且指定一个地方,请每个小组根据地形图准备以下问题:这个地方的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多少?那里有什么景色? 全班解放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清二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现在大家说一说课本第14-15页的地形图和周围的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解放发言。 (每幅照片表现了线条所指地区的地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2、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广博。 3、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例外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找温度统计的有关资料。 2、学生课前在16、17页中找一幅感兴趣的图片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乡的地图》

活动名称:《家乡的地图》 活动目标: 1.认识中国地图和江西省地图,并能从中国地图上指出江西省的位置。 2.知道江西4—5个主要的市区名称及位置。 3.感受中国地图和江西省及其各地市的地图轮廓像什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中国地图和放大的江西省地图。 2.活动前已经要求幼儿向家长问清楚自己是江西什么地市的人。 3.幼儿用书、练习册。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谈话进入课程主题。 (1)教师:我们这里大部分都是江西的小朋友,你知道自己是江 西哪个地方的人吗? (2)幼儿纷纷回答自己向爸妈了解到的情况。 2、认识江西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提问: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它是哪个国 家的地图?像什么? (2)幼儿回答像一只大公鸡。(不强调固定答案。) (3)教师:有谁知道江西省在什么地方?请上来指指。 (4)几位幼儿依次上来指认江西省所在的位置,最后老师用手指 描画江西省的轮廓。 (5)江西的地图轮廓像什么呢?(教师启发幼儿大胆的想象) (6)幼儿想象回答。(教师鼓励幼儿多想多说,例如:像人的头 像、像云彩、像小狗、像一顶帽子等。幼儿在说像什么的时 候,还要请幼儿说清“从什么方位看,头在哪里,身体、尾 巴在哪里?”) 3、认识江西各地市的地图。 (1)教师出示江西省放大的地图,提问:刚才我们知道了江西是 中国的一个省份,是“鸡妈妈身体上的一个部分”,老师这 里还有一张放大的江西省地图请你们看看。 (2)幼儿观看片刻。 (3)教师:江西省其实还可以划分为许多市县,我们现在所在的 城市叫什么?你能在地图上指出它在什么位置吗? (4)幼儿尝试在地图上找出自己所在地的位置。(之后教师告诉 幼儿正确的答案。) (5)教师引导幼儿知道江西省其他主要的城市。 教师:你们还知道江西省有哪些城市?你去过那里吗?你能 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6)幼儿讲出自己知道的城市,并在地图上指一指。在幼儿之人 后,教师告诉幼儿正确答案,带领幼儿念一念地名,如新余、 南昌、上饶、九江等。请其他幼儿在上来指一指。 (7)请找一个你喜欢的地区,然后说说它的轮廓像什么?(教师 引导幼儿想象这些地区的地图轮廓像什么。) (8)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

《看地图 找家乡》教案1

《看地图找家乡》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了解图例和实物的关系;学习看地图的方法,培养读地图的能力。 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简单的图例、方向;初步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知道“图例、比例尺、方向”是地图特有的语言,能借助它们读懂地图,找到家乡和老家。 2、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调查、获取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中国行政地图及所在地区省市行政地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地图,说家乡 1、导入: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学生说说家乡的所在地。 2、师:知道了家乡的地址,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学生在书中的地图上把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它在祖国的哪个位置。 3、师出示中国行政地图,说说它像什么。复习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的关系,认认“雄鸡”的头、胸、背、尾、脚各是祖国的哪些省份。 学生说说涂色的图形像什么(认认自己所在省的图形特征)。 4、说说写写你家乡的地址。如我家所在地是浙江省,在宁波市的鄞州区,杭州是我们的省会。这里是鱼米之乡,盛产雪菜、年糕等。 二、“我找到家乡了” 1、出示家乡(省市)地图。 2、学习图例。

(1)讨论问题:地图上为什么要有图例?图例和实物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地图的时候,这些图例可帮我们哪些忙? (2)根据各自家乡的地图特征,添加个别图例,加深印象。 3、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图例,在地图上找找自己的家乡。 4、上台交流,说说我是怎样找到家乡的。 第二课时 一、“地图告诉我很多”汇报会。 1、汇报内容:选择地图、地图差异、看图收获、看图疑问等。 2、汇报程序: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推选一名同学上台向全班交流汇报。 二、介绍地图的比例尺。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描绘在平面上的图形。因此,要想知道地图上某一段距离在实地上的长度,就必须知道实地在地图上缩小的倍数。 地图比例尺的定义:地图上某一段长度与实地相应长度之比。

《我的家乡在哪里一一看地图找家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体现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而人教版教材不但在这几方面允分体现和锻炼了学生的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自主收集材料解决问题和进行课内外的延伸探究的能力,而且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就本课而言能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感受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牛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 对于家乡的了解学生们现在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信息媒体很多,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很多,要想了解自己的家乡,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取相应的知识.所以,对于我们这一课来说,学生获取厂资料,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本课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比例尺、图例。 2.能借助地图了解门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课前指导活动及相关资源、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中国地图。 2.学生课下查阅有关地图和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收集家乡变化的图片。

3.学生准备白纸和彩笔。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师:老师现在给同学们朗诵一首占诗,同学们体会一下古诗所要描写的意境是什么? 师: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从小离开家乡,长大以后0叫到家乡,家乡的乡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已经斑白,儿童见厂他不认识他,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客人。 生:这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真不错,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从小喝着家乡的水长大,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刘我们都是那样的亲切。我们的家乡在哪里?让我们从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吧! 活动一:看地图找家乡 (出示中国地图)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吗7 生:中国。 师:很好,这是中国政区图。 师:老师现在对这幅地图有不解的地方想问问大家,有哪个同学能帮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问题就是我想从地图卜知道中国有多大?它们各省的行政中心在哪里?中国的首都又是在哪里?怎样才能在地图上辨别出方向来呢? 生:老师我告诉你从地图上怎么测算大小,这幅地图是l:37。千米的比例,也就是说图上的一厘米等于现实的370千米,这样就能测出大小来了。 师:哦,你真聪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我是在网上查到的。

冀教版品社四上《从地图上看家乡》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社四上《从地图上看家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4或8张白纸,学生人手一份彩笔。 2.检查并保证学生都进行了从高处观察家乡的活动。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用几分钟的时间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扬把握方向正确的学生, 进行上一课的游戏或练习,复习4个副方向。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议论一下教科书上的学生是怎样 描绘自己家乡的,并谈一谈对这些图画的看法。然后教师说明,这节课同学们也要 为自己的家乡进行绘画。 3.小组准备讨论。教师布置任务:“每个同学都从高处观察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每个小组为家乡画一幅画,要求是每幅画表现家乡一个方向上的景色。,’将学生分成4个或者8个小组,指定各组要画的方向。提醒学生,要先讨论一下,看到了什么,然后决定画什么方向,都画哪些内容,进行分工(分别画哪一部分),最后进行绘画。学生讨论和绘画时,教师巡视并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尤其是在分工和方向的正确性方面。 4.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并介绍本小组的绘画作品。 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后反思 1.学生绘画的关键是方向的正确性(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教师首先要确定各个小组所绘画的内容在方向上是正确的。 2.在保证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对于景物的多少与是否完整可有较大的弹性。教师应允许甚至鼓励学生画他们最喜欢、最想画的内容。 3.教师应提醒学生,三年级画学校的周围时是按照自己平时的观察完成的,这次大家是从高处俯瞰的,视野更开阔了,看到的也会更多。

4.学生可能仍然是以学校为中心,或以自己观察时所处的位置为中心。教师不必特别要求,因为家乡范围较大,只要大致把握各个方面既可。 5、为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分组时为8个小组更合适。 6、教师收集学生的图画,留待学习下个主题的内容时使用。 批评建议 1、表扬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小组。 2、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4课时) 课题l、用心体会家乡(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2.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3.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科书分析 参见34—37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就教科书中涉及的的内容做必要的了解和准备。 2.按照教科书中介绍的四川的方式,就本地区的相关内容做适当的准备。 3.为学生准备一些书籍、画报等。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并询问有无同学到过四川,然后按照教科书的介绍:,简单地议论一下的情况。 2.全班讨论。辛蓉是怎样讲述自己的家乡的,她都介绍了哪些方面(主要介绍了四川的地形、地貌,还介绍了一些风俗习惯),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也要进行类似的介绍活动。 3.小组讨论。教师首先询问学生:“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一下自己的老家在哪里,都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按照老家的不同,分成小组,分别像辛蓉那样,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老家,介绍要以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为主。”教师根据学生老家的不同,将学生进行分组,如果老家在本省的学生较多,可以多设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