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哪国的

历史趣闻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哪国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哪国的

导语:秦国的力量一点点强大起来。为了富国强兵,秦昭襄王很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李冰受到了他的重用。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

秦国的力量一点点强大起来。为了富国强兵,秦昭襄王很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李冰受到了他的重用。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在秦国负责兴建过几个大的工程,由此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一天李冰被召进宫中,昭王对他说:“现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可那里并入我们秦国不久,人心不定,不知你会用什么方法去统治?”

李冰说:“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但我相信只要你一心想着老百姓,为他们造福,他们就会支持你。”

昭襄王对李冰的回答很满意。于是就派他到蜀郡去做太守。

李冰到蜀郡后,立即着手了解民情。他看到成都平原广阔无边,土地肥沃,却人烟稀少,非常贫穷。开垦的田地也不多。他很纳闷,就问当地的百姓,一位老人指着贯穿成都平原的岷江告诉他:“就是因为这条害人的河,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年年泛滥,不光庄稼颗粒无收,连村庄都要整个整个的被淹没。大人要晚来几年,恐怕连人也要搬完了。”

李冰恍然大悟。他决心要征服这条河流,为当地的老百姓谋福。

他先对岷江流域进行了全面考察,几次深入高山密林,追踪岷江的源头;不畏长途跋涉,沿江漂流,直达岷江与长江的汇合处,掌握了关于岷江的第一手材料。他发现岷江在发源地一带,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源丰沛,水流湍急;而到了灌县,地势一下变得平坦,水无遮拦,往往冲决堤岸;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

生活常识分享

都江堰故事

都江堰故事 2004年大修都江堰工程 1936年洪水后的都江堰 工人们编织竹笼(1934年)

人们从临时搭建的杩槎上行走(1934年) 1933年叠溪海子溃坝后第四天情景(只剩一个桥墩,人们称为“神仙墩”) 溃坝后民工们在做编竹笼的准备工作(1934年)

丁宝桢雕像 20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它,也在历朝历代中,与洪流做斗争。在斗争中,都江堰变得越来越坚固,庇护着天府儿女。 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讲述走近历史,看看古代的都江堰是如何抗击洪流的。 【元朝】 洪水多次冲毁都江堰吉当普铸1.6万斤铁龟镇水 中国古代的四川官员,都上演过与水斗的故事。 元朝的一次洪水来袭,再次让都江堰很受伤。为了治水,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把都江堰的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对后世治堰产生巨大影响。那次改造都江堰,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用铁16000斤铸成铁龟,立于鱼嘴镇水。 吉当普,蒙古族人。1334年,任四川肃政廉访使。 吉当普到川后,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他调研时了解到,都江堰岁修工程质量差,只有9个月就被洪水冲毁。当时,都江堰渠首岁修工程点多达132处,每年征调民兵劳力数百人,大修时最多达到1万余人。还规定每人服役70天,不服劳役的按日交纳3串代役钱。如此一来,富者困于交钱,穷者困于出力,修堰官吏又多贪污。 为了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吉当普亲自查勘访问,得知岁修的要害达32处。于是,他与时任灌州判官张宏商议,设计砌石结构以改造渠首工程,增加其耐久性以减少岁修劳役负担。为了试验砌石结构的可靠性,张宏还自己出钱在小河上作出了模型试验。 1335年11月,吉当普主持的都江堰历史上著名的特修开工。用了5个月时间,动员石工和铁匠700人,木工250人,普工(包括军工)3900人。开山取石百余万条,用石灰6多斤,桐油3万多斤,铁65000斤,麻5000斤。耗用粮食1000余石,人工和材料费用共计49000串钱。 吉当普大胆改革工程结构,曾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与破坏,或决三洞之水以灌其次,或毁都江之石以坏其成。但吉当普不为所动,坚持完成了施工。完工后,不但灌溉用水源得到了保证,而且设立了几千处水力加工作坊。这次特修后,工程维持了40年,明代几次大修改造,都以吉当普的方案为基本模式。 或许,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所了解的人都还记得,曾流传过都江堰埋有镇水铁龟、铁牛、三神石人等故事。传说中的铁龟确有其事,《都江堰志》记载,这个铁龟正是由吉当普所铸,重达16000斤。该铁龟置于砌石鱼嘴上,以求镇水。但是,因铁龟鱼嘴建筑在砂卵石河床上,基础被急流淘空,终被冲入洪流中不知所终。后来,岁修和大修都江堰期间,出土过不少文物,比如石人,但是铁龟成了一个传说,一个千古之谜。

历史: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1]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2]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3] 都江堰水利工程事件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考察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设兵护堰,开创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后记录在《马可˙波罗游记》中。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以行家的眼光,盛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

李冰父子治理岷江 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著名的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先后废弃,唯都江堰水利工程自竣工至今,经久不衰,惠民两千余载,世所罕有。其主持建造人便是李冰父子。 昔时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并蜀。为将蜀地建成其战略后方,秦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守。李冰守蜀的具体时间,未见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前277—前250年)。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已不可详考,就创筑都江堰的情况,史籍记载也甚为简略。 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直至1999年,山西李氏后裔李保生读到了一本名曰《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及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而三本李氏家谱的总序上称李冰为始祖,并有李冰生平,“余李氏始祖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谥封金山顺泽候,二郎其子也。”家谱原系郊斜村原李氏家庙遗物,造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历经6次续修。1941年以后,家庙理事会解散,主事人李迎宴将家谱等物交给族人保存,直至1996年才再次现世。 于是自称李冰第70代后裔的李保生便给都江堰市政协写了信,从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李冰籍贯为山西运城解州郊斜村人。1999年11月21日,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都江堰市文物局馆员等人组成的都江堰市考察李冰生平专家组,曾到郊斜村对李氏家谱和家庙进行了考察,认为李冰故乡在此的可能性很大。为何李冰后人会出现在运城?李保生解释,他们这一支是李冰的儿子二郎的后裔。秦灭亡时,李二郎举家迁回原籍。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历史学家冯广宏认为,天下李姓原归于甘肃陇西,有一支因为种种原因迁徙到了魏,即现在的山西一带。李冰幼时,秦入侵魏,并占地四百里,李冰从此成了秦人。2008年4月1日,李保生一行5人带着20多米的长卷、三本厚厚的家谱,捧着李二郎的神位来到都江堰,受邀参加放水节。汶川地震后,运城市政府与都江堰市政府签署协议,由运城市为都江堰市捐赠500万元,在当地援建一所小学,这所小学便是以李冰命名的。 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便认为,对于李冰的身份和祖籍在史学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团,现在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山西,一是陕西。由于佐证不够,都无法得到证实。李保生一族家谱,52代之前都没有记载,很难成为直接证据。“历史上还是存在很多家谱的总序里将前代名人列为始祖的现象。”为何家谱只记录了第52代到70代呢?李保生解释:家谱修订之风在清朝才盛行起来,早先一般人家不会修订家谱。 话说李冰到任不久,即带领儿子二郎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

关于李冰的小故事

关于李冰的小故事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李冰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李冰治水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同时他对天文地理也颇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他被派往蜀地,也就是四川当郡守。 古代的四川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天府之国”,每年不是水灾就是旱灾,有“泽国”、“赤盆”的称号。 李冰到了四川之后,便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与地势。他们发现:岷江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特别湍急。可当江水到了都江堰附近时,一下进入平坦的平原,浩大的水势失去了束缚,往往就会冲垮堤岸,泛滥成灾。同时,上游水流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个地方,将河床抬高,这又进一步加重水灾的隐患。 这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事情。几年前,有一次参加关于抗日战争问题的研讨活动,我认识了一位韩国朋友。当他把自己的名片送给我时,

才发现他是韩国《雷锋研究会》的成员(而且还是一位负责人和学习雷锋的积极倡导者)。我又震惊又感动!我真没有想到:雷锋早已跨出国门,成为世界人民学习的榜样了!通过交谈我发现:这位韩国朋友,不仅在抗日战争问题上我们有共同语言,而且对雷锋的崇高精神的理解也有共同的认识。陪同这位韩国朋友的同志向我讲述了这位先生的一个故事,着实让我感动。 通过观察他们还发现,在都江堰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这座山阻碍了江水向东流,特别是到了每年夏秋的洪水季节,就会经常发生四川东边大旱而西边发大水的情况。 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李冰制定出了治理岷江的详细方案。他首先将玉垒山凿开了一个宽二十米的大口子,后人称其为“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就像两堆大石头,因此也叫“离堆”。他还在江中心修建了分水堰,把江水分成了两支,使其中的一支流进宝瓶口里。在修建分水堰的过程中,李冰遇到了不少难题。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李冰先采用了向江中心扔石头的办法来修筑这道堰,但江水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石头刚刚扔进去就被冲走了,根本没有办法留在原地,更不用说修堰了。但他没有放弃,开动脑筋,继续想办法。 李冰想:一块石头重量不够,会被水冲走,能不能把石头的重量增加一些呢?如果要增加重量,只有两个办法,就是增加石头的体积或增加

李冰的镇水神兽和神秘的都江堰

李冰的镇水神兽和神秘的都江堰 时间:2014-02-28 16:11 来源:我爱看历史 李冰的镇水神兽(图) 李冰是秦国蜀郡的太守,也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治水大英雄。 蜀郡的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市)一带,是个大平原。平原周围尽是高山峻岭,岷江就发源在蜀郡西北部终年积雪的岷山上。这岷江一到夏季就泛滥成灾,给灌县及下游的成都平原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克服水患,保证农业丰收,便成为古代川西人民长期希望解决的问题。 李冰担任蜀郡太守以后,在前人治河经验基础上,勘察地形,找出了岷江泛滥的原因,研究出防治洪水的方法。他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劳动,基本上完成了这项当时世界最大、最为成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它包括鱼嘴、金刚堤、飞沙堰、人字堤及宝瓶口等工程,连绵共约3公里。内江经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分成三大支流输入灌溉农田。外江为岷江正流,沿途分成6大支流灌溉农田。都江堰工程总计分支流520多条,分堰2200多道,渠道总长约1165公里;如今灌溉面积已达1000万亩以上。《华阳国志·蜀志》记曰,都江堰工程完成以后,“灌溉三郡,开稻田”;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工程当时共花去铜钱四万万九千多万缗。工程完工后,李冰将工程节余下来的二十万一千八百缗留下来,责成灌县政府用来作为以后维修工程和祭祀为工程而牺牲的功臣人员之用,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另据《水经注·江水》引《风俗通义》载,当时岷江江神每年都要“娶”民间童女二人为妻,闹得当地人心惶惶。李冰为了解除人民痛苦,遂跳入大江中,化做一头白牛与江神恶斗,终于刺死了江神,使岷江两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个故事,与中原地区的西门豹治邺严惩恶巫的故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出人民对治水英雄李冰的爱戴、敬仰与怀念。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灌县人民奉李冰为灌口神。 1974年3月3日,在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图一): 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中) 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右) 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左) 这里的“府君”是对郡守的尊称,建宁(168—172年)是东汉灵帝的年号,“水”即“镇水”。这个石人是李冰被当作镇水之神——灌口神的最早物证。所以张政烺先生在《〈封神演义〉漫谈》里讲:“灌口李冰庙流传已久。二郎神传到灌口,大约在唐代后期,后来居上,庙大位尊,李冰原来的小庙遂处于偏殿配享

都江堰-李冰石像导游词

都江堰—李冰石像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抽到的是都江堰——青城山,我自选的景点是都江堰,重点讲解的是伏龙观,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安全,文明旅游。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 256 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民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道三项工程组成,采取“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科学办法,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了自动分水、自动排沙、自动灌溉,无坝引水的特色。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都江堰的伏龙观,传说是因为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并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而得名,后人为此专门立祠祭祀李冰父子的功劳。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三面悬绝,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使得伏龙观显得特别雄伟庄严。伏龙观的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前殿中树立着东汉李冰圆雕石像,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左侧则是宝瓶口。最高处建有观澜亭,可以看见鱼嘴、岷江激流、西岭雪峰等壮丽的风光。 伏龙观中文物甚多,其中以东汉李冰石像最为出名。朋友们请看,大殿正中的石像就是李冰石像了。李冰石像于 1974 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是一座直立全身的大型圆雕,身高 2.9 米,肩宽 0.9 米,肩至足高 1.9 米,用灰白色砂岩筑成,重约 4 吨。石像的底部有一个方榫(sun)头,残长 18 厘米。石像头上戴冠,面部肌肉丰满,微带笑容,神态自然。身穿长衣,腰间束带,两手袖在胸前,衣袖宽大下垂,双脚前部露出衣外。整个石像造型粗壮稳重,线条简洁有力,这是四川发现最早的一座大型圆雕人像,也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优秀作品。 李冰为蜀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川人民为了怀念他,两千多年来,一直把李冰尊为“川主”,关于李冰的故事也被民间广为流传。 李冰的身世扑朔迷离。公元前 256 年-前 251 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因为无论是他的姓名,还是出生在史籍中的记载都残缺不全,史学家们根据各种典籍也只能推算他是秦昭王时期人。直到1999 年,山西的李氏后裔李保生读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书,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从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

都江堰修建背景大全

都江堰修建背景大全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都江堰修建背景大全,希望你喜欢。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

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都江堰修建简介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平凡。其实

李冰父子的故事

李冰父子的故事 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李冰父子的故事,供大家阅读! 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在民间传说中,神话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广记》有传,范成大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该书又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发掘出一尊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

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李冰人物生平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2] 。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代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 李冰身世关于李冰的籍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直到1999年,山西的李氏后裔李保生读了一

《都江堰》公开课教学设计

《都江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刻领悟作者对都江堰的高度评价,理解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的妙处。 2、品味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发挥想象,力图身临其境。 3.深入文本,感受李冰独特的人格魅力,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4、把握文章脉络,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感受李冰独特的人格魅力,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 三、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写作意图。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四川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里,有这样一座其貌不扬(不起眼?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它修建于2000多年前,没有雄伟的大坝,也没有秀美的景观。在拥有数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华大地上,它着实显得其貌不扬(算不得翘楚)。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都江堰》。余秋雨这个背负行囊的思考者,走近都江堰时,有怎样的所见所感所悟呢?下面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踏上探寻之旅。 二、探究第一部分:都江堰的价值。 问题1:通过预习文章,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屏幕)为什么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余秋雨先生在开篇就语惊四座,他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统摄全文,亦总领了第一部分) 注意:不是……而是……,加了一个“最”字(句式,请大家把“不是……而是”“最”划下来。) 运用的手法:对比。 长城是历来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要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我们都会点头称是,现在余秋雨把都江堰的地位抬高到长城之上,恐怕会有许多人不敢苟同。将“长城”搬出来作为都江堰的配角之举确实足够强悍,可是为什么余秋雨先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齐声朗读第一小节第三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后请学生回答。 思考,填表:第一部分运用对比,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从而表现都江堰比长城激动人心?(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长城都江堰 修建时间秦始皇时比长城早数十年 规模宏大表面不如长城宏大 占据的是辽阔的空间邈远的时间 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至今在输送清流 延伸距离突兀在外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文明状况僵硬的雕塑灵动的生活 心态摆出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 问题2: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多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两大工程作比较,哪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为什么? ——“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一位朴实的乡间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奉献。 所以:社会功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都江堰在文化底蕴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价值上与长城相比本就不占优势,但它是以实用功能见长的灌溉工程。 原因:1、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方面大内容依附于社会功用, 都江堰的社会功用是为民造福,是无私奉献,因此,作者把都江堰比作了什么? ——母亲,而且是乡间的。为什么?( 因为它几千年来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像最具有奉献精神、最无私的母亲。作者给予了都江堰的最高的评价。”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它“稳稳当当造福千年”,虽然是千年以前的工程,但是千年以后仍然濡养着人民,所以说是最伟大的工程。) 注意: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尽管我知道长城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暴政的产物,伴随长城的还有孟姜女哭哭啼啼的故事,长城建成以后,曾经抵御外敌,功不可没。 这一系列鲜明的对比,比得细腻比得敞亮,让我们心服口服,古老而卑处一隅的都江堰开始令我们刮目相看。 三、探究第二部分:都江堰的水势 问题1、对都江堰的这个高度评价是起初就有的吗?——他坦言当初与都江堰的邂逅不过是一场意外。 第一次见都江堰之前作者心情是怎样的?

都江堰故事

都江堰故事

都江堰故事 2004年大修都江堰工程 1936年洪水后的都江堰

工人们编织竹笼(1934年) 人们从临时搭建的杩槎上行走(1934年) 1933年叠溪海子溃坝后第四天情景(只剩一个桥墩,人们称为“神仙墩”) 溃坝后民工们在做编竹笼的准备工作(1934年)

丁宝桢雕像 20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它,也在历朝历代中,与洪流做斗争。在斗争中,都江堰变得越来越坚固,庇护着天府儿女。 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讲述走近历史,看看古代的都江堰是如何抗击洪流的。 【元朝】 洪水多次冲毁都江堰吉当普铸1.6万斤铁龟镇水 中国古代的四川官员,都上演过与水斗的故事。 元朝的一次洪水来袭,再次让都江堰很受伤。为了治水,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把都江堰的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对后世治堰产生巨大影响。那次改造都江堰,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用铁16000斤铸成铁龟,立于鱼嘴镇水。 吉当普,蒙古族人。1334年,任四川肃政廉访使。 吉当普到川后,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他调研时了解到,都江堰岁修工程质量差,只有9个月就被洪水冲毁。当时,都江堰渠首岁修工程点多达132处,每年征调民兵劳力数百人,大修时最多达到1万余人。还规定每人服役70天,不服劳役的按日交纳3串代役钱。如此一来,富者困于交钱,穷者困于出力,修堰官吏又多贪污。 为了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吉当普亲自查勘访问,得知岁修的要害达32处。于是,他与时任灌州判官张宏商议,设计砌石结构以改造渠首工程,增加其耐久性以减少岁修劳役负担。为了试验砌石结构的可靠性,张宏还自己出钱在小河上作出了模型试验。 1335年11月,吉当普主持的都江堰历史上著名的特修开工。用了5个月时间,动员石工和铁匠700人,木工250人,普工(包括军工)3900人。开山取石百余万条,用石灰6多斤,桐油3万多斤,铁65000斤,麻5000斤。耗用粮食1000余石,人工和材料费用共计49000串钱。 吉当普大胆改革工程结构,曾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与破坏,或决三洞之水以灌其次,或毁都江之石以坏其成。但吉当普不为所动,坚持完成了施工。完工后,不但灌溉用水源得到了保证,而且设立了几千处水力加工作坊。这次特修后,工程维持了40年,明代几次大修改造,都以吉当普的方案为基本模式。 或许,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所了解的人都还记得,曾流传过都江堰埋有镇水铁龟、铁牛、三神石人等故事。传说中的铁龟确有其事,《都江堰志》记载,这个铁龟正是由吉当普所铸,重达16000斤。该铁龟置于砌石鱼嘴上,以求镇水。但是,因铁龟鱼嘴建筑在砂卵石河床上,基础被急流淘空,终被冲入洪流中不知所终。后来,岁修和大修都江堰期间,出土过不少文物,比如石人,但是铁龟成了一个传说,

《都江堰》训练案

东平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学案 班级:姓名:编号: 科目:语文课题:都江堰编号: 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批阅时间: 主备人:栗心军审核人:级部审核: 课后巩固案 一、单选题 1、()“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此句意谓 (A)指李冰治水脚踏实地,如田间老农般笃实。 (B)指李冰个性朴实,一心为百姓着想,丝毫不为自己打算。 (C)指李冰藉由治水,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政治管理学。 (D)指李冰的学问具体、朴实,以人为中心,处处为人民的生计着想。 2、()下列「」中的字词,何者做动词使用 (A)他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B)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C)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D)明显出现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3、()下列「」中字词的读音,何者正确 (A)旱「涝」无常:láo (B)深淘滩,低作「堰」:yà (C)「汨」罗江:mì(D)文「韬」武略:táo。 4、()“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B)拟人(C)夸张(D)象征 5、“这位汉代的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李冰的伟大精魂”的内涵( ) (A)浚理、消灾(B)治人的计谋(C)为民造福(D)突出政绩 二、多选题 1、()关于李冰与都江堰的叙述,何者正确 (A)李冰为战国时人,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 (B)在四川任职期间,修建都江堰,造就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C)李冰曾钻研水利工程的书籍,加上与生俱来之天赋,而筑成都江堰。 (D)命儿子作三个石人雕像,镇于江间,测量水位,也借此供后人凭吊。 (E)都江堰二千多年来不仅为四川平原,也为中华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 2、()下列关于余秋雨《都江堰》一文之叙述,何者正确 (A)属游记散文,乃余氏足履川西平原,实地造访古堰的文化考察写作。 (B)能探索地理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借堰写李冰治水之功及政治风范。 (C)以为都江堰福国利民二千余年,其价值凌驾万里长城之上。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都江堰修建背景新人教版选修

“都江堰”修建背景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 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

都江堰的传说

都江堰的传说 1.许多年以前,川西平原闹天旱,旱得多厉害呀!树木枯死了,禾苗焦黄了,水田旱裂了口,堰塘旱现了底,天大都是一轮火红的太阳照着大地。 在靠近小河的村边上,住着一户姓聂的人家,屋头只有一个四十多岁的母亲,大家喊她聂妈妈;一个十四五岁的儿子,名叫聂郎。他们虽说租种着几斗粮的土,但不够吃,聂郎就在外面去打柴、割草来贴补。聂郎很直爽,又能吃苦耐劳,肯帮助别人,又听母亲的话,村子里的小朋友都跟他很合得来。大家称赞聂郎是个好孩子。 有一天,公鸡才叫头遍,聂郎照例把背篼背起出去割草。他朝着赤龙岭走去,边走边想:咋天遇见长生,他说周员外家里,有人送了一匹雪花马,一天能走千里。周员外喜爱得很,要村子里的人割青草去喂。他心在想事,不觉已翻过了赤龙岭。 赤龙岭山脚叫化龙沟,在发春水的时候,鱼虾很多,沟边常常长满绿色的水草。现在却变成了乱石坝。聂郎叹了一口气,正想到别的地方去,忽然看见一团白影于,在土地庙背后一闪,聂郎吃惊地说:“噫,白兔!” 聂郎想到白兔是吃青草的,背起背篼就追,这一趟不晓得跑了好远。白兔跑到卧龙谷的岩下,忽然不见了。那儿却现出了一城青幽幽的嫩草,聂郎好不高兴,取出镰刀,满满割了一背统。 聂郎接连两天,都到那儿去割青草,那草非常奇怪,头天割了,第二天又生长出来。聂郎心想:“我不如把草搬回家去,栽在屋后,也免得天天跑十来里路。”他急忙上前把周围的泥巴刨松,连根拔起。聂郎正想站起身来,忽然看见草根底下有一凼水,水上露出一颗亮晶晶的珠子。聂郎真是欢喜,小心地把它放在怀里,背起青草回去。 这时候,太阳已经落坡,聂妈妈正在屋头煮包谷稀饭。聂郎回来了,聂妈妈用埋怨的口气说;“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聂郎就把搬草的事情讲了,又从怀中摸出珠子。这时候忽然满屋通亮,珠子闪出的光芒照得眼睛都睁不开。聂妈妈赶忙叫他把珠子藏到米坛子里去。聂郎吃了晚饭,就把青草栽在屋后竹林边。 第二天,聂郎很早就爬起来,跑到竹林里一看,“啊嗬!”那窝青草早干死了。他又赶忙进屋着珠子还在不在。他刚揭开坛子的盖盖,便大声喊道:“妈妈,你快来看呵!”原来坛子里装满了米,那珠子仍在米的上面。他们才知道这是一颗宝珠。从此以后,珠子放在米里米涨,放在钱上钱涨。家中有了钱米,再不愁穿愁吃了。邻近几户农民没吃的,聂妈妈就叫聂郎经常给他们送米去。聂郎自己是穷人,只要别人来借,三升两升总是答应下来。这样消息

中国历史故事-李冰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又是如何建成的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又是如何建

中国历史故事-李冰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又是如何建成的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又是如何建成的 作为伟大的世界遗产之一的都江堰,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从2200多年前它就屹立在这里,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都江堰依旧以挺拔昂然的姿态,带走世人惊艳的目光。人们惊叹都江堰的鬼斧神工时,又对他的建造者们顶礼膜拜。 众所周知,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杰作。李冰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当初一个造福百姓的小举动,没想到会一直福泽后世子孙,时至今日人们对都江堰都是赞不绝口,都江堰的建成使四川从灾害多发区,一跃变成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李冰,关于他本人的生平事迹不是特别详细,史书上对他的出生年月和出身地方地没有详细记载。我们知道,他被秦王任命为蜀地的太守,由此开始了李冰的治水之路。 谈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不难猜到,一定是与蜀地经常遭受水旱灾害有直接原因。蜀地使岷江的发源地,每年到了雨季的时候,岷江的水流大,水势很急,而且水流到这里后因为地形复杂,加之泥沙淤积,使得船舶的航行十分困难。也因此造成了西边洪水肆虐,东边旱灾连连。除了这自然的原因外,还与秦国军事需求有关。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纳了大将司马错的策略:“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一举发兵灭掉了蜀国。蜀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蜀地紧靠着楚国,而秦国与楚国交战时,战略物资都是通过蜀地的岷江,作为秦军的军事补给站,蜀地不仅给秦国作战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让秦国有了一个天然的粮仓。公元前272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到了蜀地,秉承着军事战略为第一的思想,再加上当地的实际情况,李冰决定修建都江堰。 李冰上任之后,听取了民众的呼声,并且亲临实地考察,不久就开始着手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开始动工之前,李冰召集了当地比较有治水经验的百姓,一起讨论出修建的方案,在开凿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父子还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战国时期,并没有火药、挖机等设备,只有靠人工挖掘,当遇到一座大山难

都江堰为何历久不衰(李泽铭)

都江堰为何历久不衰 六年级(4)班李泽铭一.研究背景 在第二单元《索桥的故事》里,作者写到李冰父子建造了都江堰,让我对都江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重大损失,处于地震范围内的都江堰却并无大碍。这次写研究报告,我就选择了这个题目,探寻一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历久不衰的原因。 二.研究目的 希望通过查询资料,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并探讨它的结构对它的稳定性有何影响,最后探讨都江堰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启示。 三.研究方法 查询资料,研究结构图 四.研究步骤(改) 五.研究过程 1、都江堰构造图

2、都江堰的结构及稳定性 (对各部分的介绍可以再细致一些) 从构造图中可以看出,整个工程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渠首又由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泄洪排沙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项主体工程以及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物组成。分水鱼嘴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外江而下,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为什么要让江水分流呢?过去岷江多水患,而成都多发旱灾,现在鱼嘴将江水分流,使得西边的外江水量减少,不至于发水。而进入东边内江的水最终沿着两岸大大小小的沟渠流进了农田里,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很多,主要面对的问题是水流的冲击和泥沙的堆积,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都江堰就不能持久地造福百姓。那么李冰父子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呢?还是要从结构上看。先说泥沙,水里带着泥沙,遇到水流平缓处泥沙就会沉积,河床就会垫高以致堵塞河道。就拿通达南北的运河举例,到了清代的时候每年漕运部门都要付一笔清淤的费用用来清除泥沙,不然就漕运不通。而都江堰通过飞沙堰这个结构解决了泥沙的问题,每年发水的季节是水里携带泥沙最多的时候,每当这种时候,内江水流过大,洪水就漫过飞沙堰流进外江,同时在漫过飞沙堰的时候水流会因为遇到阻力而产生漩涡,在离心作用下将泥沙和巨石抛到外江,避免泥沙在内江沉积。另一个问题是水流的冲击,岷江水大,分水鱼嘴采取了独特的设计,李冰父子就地取材,砍伐当地的竹子编成大竹笼,填充鹅卵石,这样石头被编在了一起,有效地抵挡了水流的冲击,直到今天建大坝时也是用这样结构的障碍物堵塞江流的。 正是因为这些结构设计上的巧思使得都江堰相比于同时代的水利工程更加稳定,一直能够屹立到今天。 可以加入两个部分: 1、岁修制度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都江堰历经了多次地震等自然灾害,却仍然历久弥新。 3、都江堰对现代工程的启示 古代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召公劝谏周厉王的故事里也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论述,这说明中国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不能堵只能疏的道理。李冰父子主持建造的都江堰,并不是想要单独地治水患或者旱灾,而是巧妙地引导水流,帮助自然更加合理地分配水资源,这在设计理念上是智慧的。今天人们有了更强大的工具,能够对自然作更多的改造,但是也要记住都江堰的启示:最好的改造永远是引导而不是对抗。 另外一点就是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像都江堰建造时所用的分水竹笼,不但节约了成本,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代水利工程也应该借鉴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