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整饰

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指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关于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个体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其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第一印象,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与他人接触过程中,先获得的印象(第一印象)起较大的作用。第一印象对其后的信息组织、理解与解释起定向作用。一般发生在陌生、不熟悉的人之间。

近因效应:较近(或较后)获得的信息起较大的作用。一般发生在较熟悉、亲密的人之间。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洛钦斯实验(1957)

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外走的时候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走向学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

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就回家了。

上述两段材料作如下不同的组合,然后给四组被试阅读。

A.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前,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后;

B.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前,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后;

C.只呈现热情外向的描述;

D.只呈现冷淡内向的描述。

结果

A组78%认为吉姆外向,友好;

B组18%作外向评价;

C组95%作外向友好评价。

D组3%作外向友好评价。

洛钦斯实验的变式:

在两段文字描述之间插入一段时间间隔,则首因效应消失,出现近因效应。

两段材料之间间隔的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马太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将带着该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方面。最初的印象恰似一个光环罩在该对象的所有方面。俗语“外国的月亮圆”属于光环效应。

此类现象属于无意识地以偏概全,但却以对象的一致性评价结论影响个体的决策与行为。

社会刻板印象

概念:也称社会偏见。指的是社会上对某一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的客观基础:人们因为政治、经济、地理、文化、职业等不同条件而形成不同的群集,同一群集的人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品质。这是相同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

社会刻板印象与职业、年龄、性别、地区、国家、民族等有关。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上海男人等看法。

光环效应一般与首因效应相关,多指积极印象;刻板效应多为长期、固定看法,与文化相关,多指消极印象。

G.吉尔巴特的研究:(被试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

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守旧、保守、爱传统

日本人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

黑人爱音乐、无忧无虑、迷信、懒惰

三、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总体印象的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好的多,印象好;差的多,印象差。

平均模式:根据他人的诸特征的平均值来形成总体印象。

加权平均模式:既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中心品质模式:忽略次要的、意义不大的特征,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是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印象形成实际情况。

积极的中心品质:真诚、热情

消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

四、印象管理

又称印象整饰,指有意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在认知者获得知觉并形成印象时,被认知者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完全可能也确实能够通过对自己的装束、语言、表情以及动作的选择来影响或改变认知者对他的印象,以期符合个体的期待。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印象整饰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印象整饰,以使自己符合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获得社会承认与接纳。

印象整饰的基础

准确的理解:情境、他人、自身、社会的角色期待。

不协调的处理:

印象整饰的策略

按社会常模整饰自己。如女性笑不露齿。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戴面具

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如学生按三好标准要求自己。投人所好:自我暴露、附合、施惠、称赞

社会知觉和认知归因练习题(标准答案)

社会知觉与认知练习题 一.说出下列现象属于社会认知中的什么原理/现象? 1.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习惯于抿着嘴巴 印象整饰 2.一个智慧的教授如果还给人以热情、幽默的印象,那么人们就会提高对他的整体印象。 加权平均模式 3.人们在出席某个重要的晚会时,经常会穿戴高贵、典雅或性感的服饰。 印象整饰/印象控制 4.从事公安、警务工作的人会不自觉地对他人有一种习惯性的警觉。 投射效应/认知对象的职业习惯与认知 5.疑心重重的人,往往也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而对他人缺乏信任。 自我图式与认知/投射效应 6.“他我”意识浓重的日本人会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特别谨慎。为了不破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行为相当谨慎,为的是避免功亏一篑。 印象整饰 7.每个人对他人进行认知判断时通常根据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据此进行推断。 印象形成的中心原则 8.日本是个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9.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效应 10.同样是老师的评分,在教学效果基本相同时,我经常会给教授级别的老师打分比讲师级别的高。 仁慈效应 11.某个名人演讲,即使你心理实在不敢恭维,你也不敢在众人面前评价他的不是。或者,你会尽量思考他的演讲内容包含什么深刻含意。 仁慈效应 12.不管有多大的缺点,选男朋友只认富二代的认知心理是? 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 13.河南出骗子,我们公司不招河南人。刻板印象 14.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太精明,我不喜欢跟湖北人打交道。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15.只要你认为自己行,你就一定行。心理暗示//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 16.以偏概全。晕轮效应 17.相貌影响人们对他/她的其它方面的判断。晕轮效应 18.所谓爱屋及乌,我喜欢她也喜欢她的朋友。晕轮效应 19.上一次他给我留下很坏的印象,以后我不想理他了。近因效应 20.人在进行社会认知时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走捷径,有选择性地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有帮助的信息。 21.吃中国菜,娶日本老婆,住英国的房子,到美国赚钱。刻板印象 22.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

社会知觉概述

第一节社会知觉概述 导课: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吧。一个世界500强的公司经理在回办公室取东西时,发现自己没有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已经下班,经理试图联系未果。于是经理难忍怒火给他的秘书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谴责信。经理在邮件中写到:我曾告诉过你,想东西,做事情时不要想当然,结果晚上你就把我锁在门外了,从现在起,无论是午餐时段还是晚上下班后,你跟你服务的每一名经理都确认无事后才能离开办公室,明白了吗?可想而知啊,这样的一封邮件发出去,秘书会怎么回复呢?后来秘书给经理回复了邮件,她写到:首先,我锁门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如果丢了东西这个责任谁来负?其次,你有钥匙自己没带,就不要说别人的不对。第三,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你无权干涉我的私人时间。第四,我从工作以来,就一直很尽责任,加班也没有怨言,你还用这种语气,请注意一下。 由此可见,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从外界接受各种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知觉过程就是人们依赖自己的经验,对所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中要预见和理解人的行为,认识到员工与管理者的知觉差异与归因是十分重要的。本章将介绍知觉的一般概念机特征,然后对直接影响管理效能的社会知觉以及归因进行探讨与学习,希望对管理者的实践有所启迪,达到提高管理绩效的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有关知觉与社会知觉的知识。{写板书,第三章,第一节}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感觉。感觉—个体对于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PPT感觉分类) ⑴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⑵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1954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

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认知与归因 Social Cognition and Attribution 任课教师:武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章主要内容 ●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意义 ●社会认知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归因与归因的偏差● 归因理论 ● 归因的文化差异 2 认知 ● 认知:信息加工活动● 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 ● 我们所感知到的不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是受到我们对社会环境的解读和主观建构的影响。 34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 ● 社会认知:对社会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情境中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即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个体通过社会知觉来解读关于他人和环境的信息。 组织行为的分析框架 5 情境因素 Contextual factors 制度设计领导行为社会规范 个人特征因素Dispositional factors 个性特征能力行为风格 社会知觉态度与行为组织绩效 组织情境中的社会认知 ●员工对公司中的制度和决策的认识和理解●下属对上司察言观色 ● 领导者如何评价下属的工作绩效●人际冲突的形成 ● 招聘面试中对候选人的判断● ………… 6

7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特点 ●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在两个水平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有意识的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的和自动的。 ●有意识:理性,逻辑严谨的推理,需要付出努力●无意识:直觉,自动加工,启发式(Heuristic )● 无意识的活动往往优先于有意识的活动。为什么? ●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尽管有很大的潜力,但仍然是有限的。●自动化加工提高认知效率。●现实社会情境中的信息不完全。 ●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设法走一些“捷径”。 8 社会知觉的特点 ● 1、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 倾向于将人或事件相互联系 ● 2、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9 社会知觉的特点 ● 如何运用图形背景原则? 10 社会知觉的特点 ● 3、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类别化是一种有效率的认知过程。 ●类别化的后果:刻板印象(Stereotype )。 ● 所谓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一个群体的人形成某种概括性的固定化的印象。 11 社会知觉的特点 ●4、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 自动化思维最核心的特点:运用图式(Schemas ) ● 什么是图式? ●心理模板、脚本 ●信息组织,认知架构● 解释新情况 ●图式是一种类别化的信息加工● 图式导致刻板印象(stereotype ) 12 我们在社会知觉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1)图式填充信息的空白:运用内隐人格理论 ●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人们认为具有某种人格特点的人也同样具有另外一些人格特点。 ●运用内隐人格理论作出判断时往往会产生晕轮效应。●凯利的教授实验 ● 当情境越模糊时,就越多用图式填充空白。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 1.知觉: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投射效应: 5.刻板效应: 6.一致性规律: 7.归因: 8.知觉的特征有选择性、、和。 9.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知觉和知觉。 10.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11.看书时用红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12.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14.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15. 提出归因理论的第一位学者是()。 A.维纳( B.Weiner B.凯利(H.H.Kelly) C.海德(F.Heider) D.加纳 (E.Gagne) 16.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那么会使人产生()。 A.自豪 B.侥幸心理 C.敌意 D.内疚感 17.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问题研究的学者是。 18.归因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因果关系归属、、。 19.海德将行为的基本原因归结为个人倾向归因和。 20.凯利认为行为的原因有三类,分别为行为人、、。 21.凯利认为将行为归结为某类原因,判断的依据或标准有分别性(特殊性)、、。 22.维纳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分别为、、任务难度、机遇。并将这四个因素按三个维度控制点、、进行归类。

23.知觉整体性的基本规律有、、、 。 23.把别人的行为一概归因于内在原因,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原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对不对? 24.个体和组织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自我服务偏见。对不对? 25.错觉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对不对? 26.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7.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28.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大小知觉恒常性 D.距离知觉恒常性 29.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0.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1.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32.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恒常 B.知觉选择 C.知觉理解 D.知觉整体 3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A.反映 B.感觉 C.知觉 D.直觉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课社会知觉与归因 几个基本概念:1、知觉… 2、社会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知觉)对他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的客观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过去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不能解释则产生新的图式。图式是一种网络,是知识经验的网络,是知识经验,图式不是图。 图式的作用: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知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形成与管理 一、几个概念

1、印象: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初次印象:又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A、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对后期信息的组织、理解有定向作用;近因效应:最新(即最后)获得的信息……熟人易近因效应,生人易首因效应 B、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最初的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C、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会具有消极的性质,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社会知觉、印象、信息整合与归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的经验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人脑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其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形成与印像管理 印象形成的效应 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比后来印象影响更大。不熟悉的人 近因效应:最新信息比原先信息影响更大。熟悉的亲密的人 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以偏概全 三、刻板印象:通过经验对某类人或是的固定看法。(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 印象管理(印象整饰、印象控制):个体对自我形象控制,通过一定方法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形成,是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太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 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3、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 控制点理论:(美)罗特——1、外控者:(不符合社会期待)2、内控者:(符合社会期待) 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海德,归因思想创始人);2、折扣原则(凯利);3、协变原则(凯利) 个体归因时需要考虑的三种信息:1、特异性信息 2、共同性信息3、一致性信息 若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外归因;若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内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整饰 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指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关于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个体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其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第一印象,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与他人接触过程中,先获得的印象(第一印象)起较大的作用。第一印象对其后的信息组织、理解与解释起定向作用。一般发生在陌生、不熟悉的人之间。 近因效应:较近(或较后)获得的信息起较大的作用。一般发生在较熟悉、亲密的人之间。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洛钦斯实验(1957) 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外走的时候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走向学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 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就回家了。 上述两段材料作如下不同的组合,然后给四组被试阅读。 A.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前,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后; B.冷淡内向的描述在前,热情外向的描述在后;

第三章 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之三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 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Ross, 1977)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认知和情境意识 ●文化差异 认知和情境意识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 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模糊。 认知和情境意识 ●聚焦观点偏见(the camera perspective bias)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像。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 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过程,他们会认为罪犯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Iassiter & Trvine, 1986)。 文化差异 ●西方式世界观的人,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在这种文化 下,用内部原因解释人的行为更加受社会所赞许。 ●但是东亚文化下的人们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因此,当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用时,他们很难想像到他人的行为还与他们的内在特质相关(Masuda & Kitayama, 2003)。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质而非环境是一种有效率的行为。 ●我们的特性通常会引导我们选择自己的环境。 ●“银行家穿的很保守,可能是这种职业的要求,也可能是保守的人通常会选择这种职 业。”——吉尔伯特和马隆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支持琼斯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解释——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 ——对应偏见(correspondence bias)。 ●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解释。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那些将贫穷和失业归因为个人特质(“他们就是太懒、太没有追求了”)的人通常赞成政 府的立场,并不同情这些人。

第三章 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主要内容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吗 ●案例 ●案例 ●1997年8月的一个夜晚,亨利·保罗驾车从丽兹酒店的后门驶出,随 后驶上沿塞纳河方向的巴黎高速公路。车上的乘客是戴安娜王妃和她的伴侣法耶德以及他们的保镖,汽车越驶越快,进入一条隧道。车子突然失去控制并发生倾斜,进而撞向一根柱子,奔驰车随即被挤压为一堆废铁,除了保镖外,车上所有人都命丧黄泉。随后的几周里,人们无休止地分析和争论着。是什么导致了这次车祸呢? ●2004年2月的某一天,云南某大学马加爵杀害室友4名。究竟是什么 原因? ●案例 ●看到一位神父从妓院里出来,你们会做何判断呢? ●一个基督徒,也许会嘲笑天主教徒的伪善,心中偷 笑着,嘴里发出啧啧声;当一个天主教徒看到这一

切时,也许会自豪的微笑起来,因为他想,神父是去为妓院里的宗教徒举行临终宗教仪式的,天主教徒的弥留之际即便在妓院里也是享有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利的。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如果工人的生产率下降 ——懒惰?还是机器变得不好用了呢? ●一个男生攻击自己同学 ——敌对的个性?还是对无理的嘲弄做出回应? ●当一个销售员说:“那套衣服穿在你身上真得很不错。” ——她真实的感受?抑或销售策略呢?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海德(Heider, 1958)被公认为是归因理论的始创人,他 认为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结为内部原因(例如个人的性格),或者归结为外部原因(例如人们所处的情境)。 ●比如,当老师发现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时,那么他可能想知 道这是由于他本身缺乏动机和能力不足(性格归因),还是由于身体情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情境性归因)。 这名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是睡眠不足(内因)?还

社会知觉和认知归因 答案

社会认知练习题 一.说出下列现象属于社会认知中的什么原理/现象? 1.一个人因为牙齿长得不好看,她笑的时候会习惯于抿着嘴巴 印象整饰 2.一个智慧的教授如果还给人以热情、幽默的印象,那么人们就会提高对他的整体印象。印象形成的平均加权模式 3.人们在出席某个重要的晚会时,经常会穿戴高贵、典雅或性感的服饰。 印象整饰、合社会角色行为 4.从事公安、警务工作的人会不自觉地对他人有一种习惯性的警觉。 投射效应 5.疑心重重的人,往往也会认为别人不怀好意,而对他人缺乏信任。 投射效应 6.“他我”意识浓重的日本人会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特别谨慎。为了不破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行为相当谨慎,为的是避免功亏一篑。 为克服认知者容易出现的印象的平均模式,以及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而进行的综合性印象整饰 7.每个人对他人进行认知判断时通常根据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据此进行推断。 晕轮效应 8.日本是个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 刻板效应、类化原则 9.以己度人。 投射效应 10.同样是老师的评分,在教学效果基本相同时,我经常会给教授级别的老师打分比讲师级别的高。 归因中的折扣原则 11.某个名人演讲,即使你心理实在不敢恭维,你也不敢在众人面前评价他的不是。或者,你会尽量思考他的演讲内容包含什么深刻含意。 仁慈效应 12.不管有多大的缺点,选女朋友只选漂亮的富二代的认知心理是? 印象形成的累加模式 13.河南出骗子,我们公司不招河南人。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14.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太精明,我不喜欢跟湖北人打交道。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15.只要你认为自己行,你就一定行。 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16.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 17.相貌影响人们对他/她的其它方面的判断。 印象的一致性规则、晕轮效应 18.所谓爱屋及乌,我喜欢她也喜欢她的朋友。 印象形成的晕轮效应

组织行为学讲义-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节知觉:信息处理模型 一、信息处理模型 阶段1:选择性注意/理解 人们经常受到周围环境中的物理和社会因素的干扰。由于人们没有心智能力完全理解所有这种信息,因此,会选择性地感知周围环境中的部分信息。在此,是注意力在起作用。注意力(attention)是开始自觉意识到某事或某人的过程。注意力可以集中环境或记忆中的信息。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对那些明显(salient ['seilj?nt])的刺激。当某事从环境中凸现出来时,它就是明显的: ?异常:种族、性别、头发颜色或年龄等方面,一个人与众不同 ?明亮:黄色的衬衫 ?处于反常态:比如有恐高症的人爬陡峭的山峰 ?与社会地位不符:比如一个公司总裁骑摩托车上班 ?与常人不同:在时速100英里的道路上以时速20英里的速度开车 ?极端的积极(声誉卓著的名人)或极端的消极(恶性交通事故的罹难者) ?可视场合占主导地位:坐在首席的位置 一个人的需要和目标经常决定哪种刺激是显眼的。此外,研究还表明,人们往往更多关注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信息,这会导致消极的偏见。 阶段2:编码和简化 观察到的信息不是以本原形式储存在记忆里的。编码是必要的。原始信息被解释或翻译成心智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reprizen'tei??n]),为完成这一过程,知觉者把信息片段分配到认知范畴(cognitive ['k?gnitiv] categories ['k?tig?ri])中。人们将人、事和物的特征与映像中包含的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对这三者做出解释和评价。 映像(schema)代表一个人对特定事件或刺激类型的心智画像或者概括。通过各种认知范畴的标签可使映像具有意义。 人们通过编码来解释和评估周围的环境。有意思的是,这一过程可以导致对同一或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估。第一、人们用不同的映像信息作出解释。最近的研究表明关于什么样的行为构成性骚扰,男人和女人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第二、我们的情绪和感情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及对其他事件的评价。第三、人们倾向于用近期的认知范畴进行编码。第四、个体差异影响编码的过程。例如,与乐观快乐的人相比,悲观或忧郁的人总是把周围事物看得更加消极。因此,当人们对同一情况或事件作出不同评价时,我们不必感到奇怪。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研究确定影响编码过程的因素群。

社会知觉与归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知觉与归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38小题.每题1.0分,共38.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认为,如果特异性信息程度很高,那么该行为主体会把行为做( )。 A 外在归因 B 内在归因 C 平衡归因 D 控制源归因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认为人们的归因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二个因素协变的结果。特异性信息显示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特异性高则说明主体只针对某一刺激主体做出反应,通常会行为归因为环境和刺激客体,即做出外在归因。 第2题 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 )。 A 图式形成 B 印象形成 C 归因 D 记忆的搜索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将“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便不出现”,这属于( )。

A 稳定性信息 B 共同性信息 C 一致性信息 D 特异性信息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罗特控制点理论是关于个体( )的理论观点。 A 需要倾向 B 归因倾向 C 控制倾向 D 思维倾向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第5题 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被罗特称为( )。 A 外控者 B 内控者 C 外向者 D 内向者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