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中常见的化学成分

天然药物中常见的化学成分

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药领域中,人们常常使用天然药物来治疗疾病

和促进健康。这些天然药物往往包含一些常见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

具有各种药理活性和医疗功效。本文将介绍一些天然药物中常见的化

学成分,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一、生物碱

生物碱是一类在天然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多种

生物活性,例如镇痛、抗肿瘤和抗炎等。咖啡因是一种常见的生物碱,存在于咖啡、茶叶和可可中,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另外,罂粟中的

吗啡也是一种生物碱,被广泛用于镇痛和麻醉。

二、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植物中常见的多环多羟基化合物。它们具有

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并保护细胞免受损伤。黄酮

类化合物还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抗癌的作用。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包

括大豆中的大豆黄酮、茶叶中的茶黄素和柑橘类水果中的柚皮素等。

三、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

活性。其中,萜类类化合物的抗菌、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备受瞩目。例如,紫苏中的紫苏醇具有抗炎作用,柠檬中的柠檬烯具有抗菌作用。

萜类化合物还可以用于提取植物精油,用于芳香疗法和香料制作。

四、生物多糖

生物多糖是一类多糖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的细胞壁、组

织和分泌物中。生物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癌和抗氧化活性。例如,银耳中的银耳多糖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产

生和功能。此外,蘑菇中的多糖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常被用作辅助治

疗癌症。

五、鞣酸类化合物

鞣酸类化合物是一类在植物中常见的多羟基苯酸类衍生物。它们具

有收敛、抗菌和抗炎的作用,常被用于治疗口腔疾病和皮肤病。例如,栀子中的栀子鞣酸可以用于治疗牙龈炎和口腔溃疡。另外,丹参中的

丹参酮具有抗炎和抗凝血作用,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六、挥发油

挥发油是一种具有强烈香气和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它们广泛存在

于植物的花朵、叶子和根部中,具有抗菌、镇痛和镇静的作用。薰衣

草和迷迭香中的挥发油常被用于芳香疗法,帮助缓解焦虑和改善睡眠

质量。此外,薄荷中的薄荷脑是一种常见的挥发油,具有舒缓胃肠和

缓解头痛的作用。

总结:

天然药物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生物多糖、鞣酸类化合物和挥发油。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天然药

物各种药理活性和医疗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了解

这些常见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天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领域,为健康护航。

文章至此结束,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增加对天然药物中常见化学成分的了解。天然药物的应用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现代医药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选择合适的天然药物和化学成分进行治疗是一种值得探索和借鉴的方法,但在使用药物时也需要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注意剂量和潜在的副作用。祝大家身体健康!

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

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中药和天然药物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这些药物和草 药从古至今一直被用作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中草药被认为具有 独特的药理特性,这些特性在现代医学中仍不为人所知。因此, 研究中草药和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对于发现新药,了解药物的 作用机制,以及开发基于天然物质的新药物具有巨大的价值。 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中药是指从植物、动物和矿物质中提取的药材,许多中药已被 证明对许多疾病有治疗作用。中药的有效成分很多时候较为复杂,最具代表性的中药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苯酚类二级代谢物、 多糖、糖苷、氨基酸、皂苷、纤维素等。 其中,生物碱是最常见的中药成分之一,有着独特的生物活性。由于其普遍存在于中草药中,生物碱已经成为了新药研究和开发 中的关键领域。黄酮类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活性化合物,其等较为广泛地存在于各种中药中,具有抗疲劳、抗炎、利尿、抗脑血管病等作用。此外,糖苷是一类能够被酶水解的糖和 化合物的结合物,是中草药中一类重要成分,有许多药理活性和 临床应用价值。

习惯与困境 然而,中药的化学成分往往难以提取和分离,许多化学成分仍 未被充分了解和确定其药理作用。中药成分复杂、数量众多,区 分分离比较困难,这一原因使得中药研究较为缓慢。在中药材中,往往同时含有多种复合物,中草药的化学成分结构均较为复杂。 缺少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临床现实意义的分析方法和分离 技术。 由于中药材的多样性和成分复杂性,在分离和鉴定的过程中, 对中药提取技术、分离技术和鉴定方法也有很高的要求。传统的 制药方法和现代化学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中药的提取效率,并为 中药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切入点。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 与中草药类似,天然药物也具有许多独特的药理特性,并且该 类药材的植物成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摄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促进合适的代谢。由于天然药物明确的来源和储存,其多种活性

天然药物化学 (2)

一、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一次代谢产物:是指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 物质。 3.二次代谢产物:指并非在所有的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 作用,如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具有明显生理活性的物质。 4.生物合成:是指生物体内进行的同化反应的总称。生物合成研究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 指天然产物(这里主要指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第二层含义是指利用现代细胞学、遗传学和生理学知识以及各种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而开展的生产某些感兴趣的、特别是有潜在医药价值的化合物的过程。 5.水蒸气蒸馏法:是指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共蒸馏,使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一并 馏出,经冷凝分取挥发性成分的浸提方法。 6.硅胶H、硅胶G、硅胶GF254: 是硅胶的一种型号,硅胶H:不含黏合剂的硅胶; 硅胶G:含黏合剂的硅胶;硅胶GF254:含荧光剂和联合剂的硅胶,置紫外光灯(254nm)下显荧光。 7.RP-2、RP-8、RP-18:常用反相硅胶薄层色谱及柱色谱的填料系将普通硅胶进行化学修 饰,键合上长度不同的烃基(R)形成亲脂性表面而成。根据烃基(—R)长度为乙基(—C2H5)还是辛基(—C8H17)或十八烷基(—C18H37),分别命名为RP-2、RP-8及RP-18。 8.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手段,属 于固液吸附色谱。是在被洗涤干净的玻板上均匀的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待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点线上,凉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 9.纸色谱:是指用纸为载体,在纸上均匀的吸附在液体上,用于固定液不溶的溶剂做流动 相,将试样滴在纸一端,在展开槽中展开,由于各组分在纸上的吸附能力不同,用于定性定量分析的色谱法。 10.柱色谱:又称层析法.是一种以分配平衡为机理的分配方法。当固定相和流动相相对运动 时,反复多次的利用混合物中所含各组分分配平衡性质的差异,最后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11.凝胶滤过法:是利用分子筛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其中所用载体,如葡聚糖凝胶颗粒, 大分子将不能渗入凝胶颗粒内部,故在颗粒间隙移动,并伴随溶剂一起从柱底先流出; 小分子因可渗入并扩散到凝胶颗粒内部,故可通过色谱柱是阻力增大、流速变缓,将较晚流出。即按分子由大到小的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 12.端基碳:单糖成环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该碳原子称为端基碳。 13.α构型、β构型:①在Fischer投影式中,新形成的羟基与距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上 的羟基为同侧者称为α型,异侧者则称为β型。②在Haworth投影中,对于五碳吡喃型糖,其端基碳上的羟基与C4羟基在同侧者则称为α型,在异侧者则称为β型。 14.D构型、L构型:①在在Fischer投影式中距离羰基最远的的那个手性碳原子上的羟基在 右侧的称为D型糖,在左侧的称为L型糖。②在Haworth投影中对于五碳吡喃型糖,C4位羟基在面下的为D型糖,在面上的则为L型糖。 15.吡喃型糖、呋喃型糖:五元氧环的糖称为呋喃糖,六元氧环的糖则称为吡喃型糖。 16.低聚糖、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称为低聚糖。由10 个以上的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的糖称为多糖。 17.Molisch反应:指单糖与浓硫酸和α-萘酚在加热作用下缩合形成蓝色或紫色缩合物的反 应。 18.还原糖、非还原糖: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称为还原糖。如果两个单糖都以半缩醛或半 缩酮上的羟基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的没有还原性的聚糖均为非还原糖。 19.香豆素:是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 20.盐酸—镁粉反应:此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是将试样溶于1.0ml甲醇或 乙醇中,加入少许镁粉振摇,滴加几滴浓盐酸,12分钟内(必要时微热)即可显色。21.二氯氧化锆枸缘酸反应(锆-枸橼酸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5-OH存 在时,均可与2%二氯氧化锆甲醇溶液反应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但两种锆络合物对酸的稳定性不同,故当反应液中再接着加入枸橼酸后,5-羟基黄酮的黄色溶液显著褪色,而3-羟基黄酮溶液仍呈鲜黄色。 22.pH梯度萃取法:是根据黄酮类苷元酚羟基数目及位置的不同其酸性强弱也不同的性质, 可以将混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后,依次用5%NaHCO3、5%Na2CO3、0.2%NaOH及4%NaOH 溶液萃取,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23.黄酮类化合物:现在泛指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或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 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4.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均是由异戊二烯衍变而来,是异戊 二烯的聚合体或衍生物。 25.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的一类化合物。 26.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 蒸气蒸馏。 27.萜类化合物:多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凡由 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28.醋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 Reaction):将样品溶于醋酐中,加浓硫酸-醋酐 (1:20),可产生黄→红→紫→蓝等颜色变化,最后褪色。(三萜化合物的颜色反应)29.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将样品溶于冰醋酸,加浓硫酸-醋酐(1:20),产生红→紫→ 蓝→绿→污绿等颜色变化,最后褪色。(甾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 30.溶血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皂苷能使血液中血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浓度。 31.皂苷:水溶液振摇后产生类似肥皂水溶液样泡沫的苷类化合物。 32.皂苷元:皂苷类化合物中,与糖缩合的非糖部分。 33.强心苷:是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34.达玛烷型:从环氧角鲨烯由全椅式构象形成,其结构特点是8位有角甲基,且为β-构型 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 35.齐墩果烷型:又称β-香树脂烷型,结构中大多含有C3-β-OH,其五个六元环中A/B、B/C、 C/D环均为反式,D/E环多数是顺式排列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36.乌苏烷型:又称α-香树脂烷型,大多是乌苏酸的衍生物,其环中A/B、B/C、C/D环均为 反式,D/E环为顺式排列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37.四环三萜:分子中基本碳骨架为四个元环的,由6个异戊二烯单位联结而成的萜类化合 物。 38.五环三萜:分子中基本碳骨架为五个元环的,由6个异戊二烯单位联结而成的萜类化合 物。 39.螺甾烷醇类甾体皂苷:皂苷元基本骨架属于螺甾烷的衍生物,结构中C25为S构型的甾体 皂苷。 40.异螺甾烷醇类甾体皂苷:皂苷元基本骨架属于螺甾烷的衍生物,结构中C25为R构型的 甾体皂苷。 41.呋甾烷醇类甾体皂苷:皂苷元基本骨架属于螺甾烷的衍生物,结构中F环为开链衍生物 的甾体皂苷。 42.生物碱:是天然产的含氮的、有碱性的有机化合物。 43.萜类及甾体生物碱:统称为伪生物碱。 44.先导化合物: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因其活性不够显著或毒副作用较大无法将其开发成 新药的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化合物。 45.构效关系:是指药物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 46.有效成分:是指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和治疗作用的单体化合物。 47.有效部位:是提取物中的一类或几类化学成分的量达到总提取物的50%以上,而且被认 为是有效成分,该混合物即被认为是有效部位。 48.生物活性导向分离:在活性筛选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化合物的分离提取。 49.生物碱雷氏盐:硫氰酸络合试剂,用于鉴别季铵碱。 三、填空题 1.由醋酸-丙二酸途径形成的化合物类别有①脂肪酸类、②酚类、③蒽醌类。 2.将下列溶剂英文缩写词的中文名称填写出来Et2乙醚,CHCl3氯仿,EtOAc乙酸乙酯, n-BuOH正丁醇,Me2CO丙酮,EtOH乙醇,C6H6苯。 3.由甲戊二羟酸途径形成的化合物类别有①萜类化合物、②甾类化合物。 4.色谱法按其基本原理分为①吸附色谱、②排阻色谱、③分配色谱、④离子交换。 5.葡聚糖凝胶的商品号是按其关联度大小分类,并以吸收量多少表示的,英文字母G代表 凝胶,后面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凝胶的吸水量再乘以10的值,如G-25的吸收量为2.5ml/g。 6.硅胶为极性吸附剂,适用于酸性成分分离。样品:硅胶用量一般为试样量的30~60倍, 其活化温度120℃,时间24h,温度超过500℃丧失吸附力,硅胶含水量达17%不能作吸附剂作用,只能作为分配色谱的支持剂。 7.吸附剂的颗粒越细,表面积越大,分离效果越好,展开速度越慢,柱色谱一般要求吸附 剂粒度为100目,薄层色谱为>250目。 8.硅胶吸附色谱适于分离中性/酸性成分,极性大的化合物Rf小;极性小的化合物Rf大。 9.凝胶过滤法分离物质时,分子由大到小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10.采用萃取法或分配色谱法分离化合物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待分离化合物在两相溶剂中的 分配比不同。 11.聚酰胺吸附原理属于氢键吸附,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分离方法,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 黄酮类化合物。 12.对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结构进行测定,常用的四大波普是指UV、IR、NmR和MS。另外, ORD谱主要用于推断化合物是否对称,X-衍射主要用于测定化合物的绝对构型。 13.常用的粘合剂有CMC-Na和G,前者即羧甲基纤维素钠,常用浓度为1%的水溶液,后者即 硅胶G,常用量是吸附剂量的3倍。 14.天然药物通常包括①动物药、②植物药、③海洋药、④矿物药。 15.TLC展开时,使组分Rf值达到0.2~0.3的溶剂系统可选用为柱色谱分离该相应组分的最 佳溶剂系统。 16.吸附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与吸附剂之前的亲和力大小,其中极性小的先洗脱下来,极 性大的后洗脱下来。 17.用硅胶作吸附剂进行生物碱的TLC时,常有拖尾现象,为克服硅胶的酸性,得到理想效 果,主要用两种方法处理,即碱性展开剂和用适当方法将硅胶处理为中性。 18.常见的极性有机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等,欲从水提取液中萃取极性成分,应 选用正丁醇而不能选用甲醇、乙醇、丙酮,因为其他三种与水混溶不分层。 19.从生物体内提取苷时,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防止苷键裂解。 20.单糖和苷类化合物对molish反应呈阳性反应。 21.可利用糖的糠醛反应呈现的不同颜色区别五碳糖、六碳酮糖、六碳醛糖和糖醛酸等。 22.为了获得原生苷,可采用采集新鲜材料,迅速加热干燥,冷冻保存,用沸水或醇提取, 先用碳酸钙拌再用沸水等方法杀灭植物中的酶或抑制酶的活性。 23.香豆素是一类具有苯骈a-吡喃酮基本母核的化合物,可以看成是顺式邻羟基桂皮酸失水 而成的内酯化合物。 24.苯丙素类成分一般包括香豆素、苯丙酸类、木脂素、木质类、苯丙烯、苯丙醇。 25.香豆素在紫外光下显蓝/紫色荧光,在碱性溶液中,荧光更强。C7位导入羟基后,荧光增 强,羟基醚化后,荧光减弱。 26.测定苯丙酸类化合物紫外光谱时,若向溶液中加入醋酸钠,谱带则向短波方向移动;若 加入乙醇钠,则向长波方向移动。 27.木脂素有多个不对称碳原子,所以大部分具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 28.蒽醌衍生物按母核的结构可分为单蒽核及双蒽核两大类,天然蒽醌以9、10位羰基醌最 为常见,根据其母核上羟基的位置不同,可将羟基蒽醌衍生物分为两类,分布在苯环两 侧的为大黄素型,分布于苯环一侧为茜草素型。 29.常用的蒽醌衍生物乙酰化反应试剂,其乙酰化能力强弱的顺序为:乙酰氯>乙酸酐>乙酸 酯>乙酸。 30.蒽醌衍生物多为黄色到紫红色固体,有一定的熔点,游离蒽醌衍生物具有升华性,一般 升华温度随酸性的增加而升高。 31.蒽醌衍生物能溶于浓H2SO4中,是由于羰基氧原子的存在,使其具有微弱的碱性。 32.大黄中的蒽醌苷用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以70%甲醇洗脱,流出的先后顺序: B>A>D>C。 33.在1H-MNR中萘醌苯环的a质子较β质子化学位移位于低场。 34.黄酮类化合物是指含有C6-C3-C6骨架的一类成分。 35.确定黄酮化合物结构具有5-OH的方法有ZrOCl2/枸橼酸,UV测试加入诊断试剂法,1H-MNR 谱中是否存在化学位移为12.5前后的质子信号。 36.葡聚糖凝胶分离黄酮苷,分离原理是分子筛,当分离黄酮苷元时,则主要是依靠吸附作 用,强度大小取决于游离酚羟基的数目。 37.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二烯衍变而来的。 38.环烯醚萜为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分子都带有环戊烷结构单元键,属环状单萜衍生物。 39.挥发油中所含化学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三类①萜类化合物、②芳香族化合物、③ 脂肪族化合物其中以萜类为多见。 40.提取挥发油的方法有水蒸气蒸留法、吸附法、浸取法,萃取法,所谓香脂是用油脂吸附 法提取的。 41.挥发油应密闭于棕色瓶中低温保存,以避免空气或光线的影响而发生分解变质。 42.硝酸银硅胶柱色谱主要适用于萜类化合物的分离,Rf值大小与双键数目和位置有关,双 键数目越多,Rf值越小。 43.青蒿素来源于植物青蒿,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抗恶性疟疾,提高其水溶性,临床上将 其制成水溶性的青蒿琥珀酸单酯。 44.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认为,在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首先合成活性异戊烯前体物, 即由乙酰辅酶A和乙酰乙酰辅酶A生成甲戊二羟酸单酰辅酶A,后者首先还原成甲戊二羟酸,在衍生成各种萜类化合物。 45.三萜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根据异戊二烯法则,多数三萜被认为是由6个 异戊二烯缩合而成。 46.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常见的苷元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分子结构中多 含羧基,故又称为酸性皂苷,常见的糖有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 47.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生苷。 48.三萜是由角鲨烯经过不同的途径环合而成,角鲨烯是由金合欢醇焦磷酸酯缩合而成。 49.皂苷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作用,多数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泡沫, 加热后不消失,因此皂苷可作为清洁剂或乳化剂。 50.皂苷的水溶液可以和一些金属盐类如铅盐、钡盐、铜盐等产生沉淀,酸性皂苷的水溶液 加入醋酸铅即生成沉淀,中性皂苷的水溶液则需加入碱性醋酸铅才能生成沉淀。 51.如果强心苷的C/D环反式稠合成C14位羟基脱水成脱水苷元,则强心苷作用消失。 52.根据C2位上有无羟基,可将强心苷的糖分为2-羟基糖和2-去氧糖;鼠李糖和D-洋地黄 糖属于2-羟基糖,D-毛地黄毒糖属于2-去氧糖。 53.强心苷对于心脏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主要作用有加强心肌收缩作用,是脉动加速。 54.在粗皂苷乙醇溶液中,过量饱和中性醋酸铅溶液,可使酸性皂苷沉淀,溶液中加入饱和 碱式醋酸铅,中性皂苷又能沉淀析出。 55.根据试剂的作用部分,可将强心苷的显色反应分为三类:作用于甾体母核、作用于不饱 和内酯环、作用于2-去氧糖,liebermann-burchard反应与salkowski反应都作用于甾体母核。 56.按照皂苷被水解后生成皂苷元的化学结构,将皂苷分为三萜皂苷、甾体皂苷两大类,前 者的皂苷元是三萜衍生物,多呈酸性,后者的皂苷元是甾体类化合物,多呈中性。 57.在中草药中提取皂苷可用乙醇或甲醇为溶剂提取,用石油醚等亲脂性溶剂萃取去除脂溶 性杂质,再用亲水性强的正丁醇萃取出总皂苷。 58.皂苷的溶血指数是在一定条件下能使血液中红细胞溶解的最低浓度。 59.生物碱在植物体中往往与有机酸成分结合成盐状态存在。 60.小檗碱呈黄色,而四氢小檗碱则无色,其原因在于共轭体系被破坏。 61.弱碱性生物碱在植物体内是以游离状态存在,在提取时只需用水或烯酸湿润后即可提取。 62.在生物碱的色谱检识中常选用的显色剂是碘化铋钾,他与生物碱斑点作用常显红棕色。 63.Dragendorff’s试剂的组成主要是碘化铋钾。 64.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类:沉淀法、溶剂法、离子交换树脂法。 65.生物碱沉淀反应可应用于:检识或分离。 66.用硅胶做吸附剂进行生物碱的薄层色谱时,为克服硅胶的酸性,得到集中的斑点,有两 种方法:碱性展开剂、用适当方法将硅胶处理为中性。 67.大环内脂化合物是海洋生物中常见的一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结构中含有内酯环。 68.大环内脂化合物根据结构类型不同可分为:简单大环内脂化合物、内酯环含氧环的大环 内酯、多聚内酯、其他大环内脂。 69.内酯环含有氧环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除内酯环外,还可能含有三元氧环、五元氧环、六 元氧环等。 70.酯环上超过一个酯键的大环内脂化合物,称为多聚内酯。 71.聚醚类化合物是海洋生物中的一类毒性成分,如沿海赤潮的毒鱼作用。 72.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的前列腺素类化合物除表现前列腺素样活性外,还表现出一定的 抗肿瘤活性,特别是一些含有卤族元素取代的化合物。 四、问答题 1.溶剂提取法中选择溶剂的依据是什么?水、乙醇、苯各属于什么溶剂,优缺点是什么? 答:溶剂提取法中选择溶剂的依据是相似相容原理。水是典型的强极性溶剂,优点是价 廉易得,使用安全。缺点是提取液粘度大,过滤浓缩困难,提取液易发霉变质,不易保 存;乙醇属于亲水性有机溶剂,优点是乙醇提取液不霉变,粘度小,易过滤,沸点低, 浓缩、回收方便。缺点是易燃;苯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优点是沸点低,易浓缩,选择 性强,容易得纯品。缺点是毒性大,易燃、价贵,不易透入植物组织内,提取时间长, 用量大。 2.乙醇属于什么性质溶剂?适宜于提取哪些成分?其优缺点是什么? 答:乙醇属于亲水性有机溶剂。乙醇对各类化学成分的溶解性都较好,提取成分较全面。 如95%乙醇适于提取生物碱、挥发油、树脂、叶绿素;60%~70%乙醇适宜提取苷类; 30%~50%乙醇可提取蛋白质、多糖类成分。乙醇提取液不霉变,粘度小,易过滤。沸 点低,浓缩、回收方便,但易燃。 3. “水提醇沉淀法”和“醇提水沉淀法”各除去什么杂质?保留哪些成分? 答:水提醇沉淀法是以沉淀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保留脂溶性物质;而醇提水沉淀法是以沉淀除去树脂、叶绿素等水不溶性杂质,保留水溶性物质。 4. 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哪些成分的提取? 答: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于或不溶于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包 括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 结构鉴定、主要类型的生物合成途径等 天然药物:没有经过加工的有药用价值的天然动物、植物、矿物 中药/中草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领域的药物。包含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一次新陈代谢过程:对保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就是不可缺少的过程,且几乎存有于所 有的绿色植物中。 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 物质。二次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的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 要作用的过程。 二次新陈代谢产物:生物碱、萜类、苯丙素类成分。 低聚糖(寡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键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的聚糖称低聚糖。多 聚糖:是由10个以上的单糖基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由一种单糖组成――均多糖由二种以上 单糖组成――杂多糖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由糖和糖的衍生物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 碳原子联接而成的化合物。 萜的含义:萜类化合物为一类由甲戊二羟酸派生而变成,基本碳架多具备2个或2个 以上异戊二烯(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常温液态,有的在冷却时 可能结晶,称为脑。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以中和1g挥发油中游离的羧酸和 酚类所须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去则表示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酯值成分的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 示皂化值: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皂化值=酸值+酯值强心苷:是存在于植物中具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生物碱:通常就是指存有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甲胺、乙胺、 氨基酸、氨基糖、肽类和维生素b除外)

探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

探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 天然药物是指从天然界中提取的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来自于植物、 动物、微生物等。天然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民间传统药物和现代药物研究中。天然药 物中的成分复杂多样,本文将探究其中一些常见的化学成分。 1. 生物碱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碱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微生物中。目前已经发现约有 10000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具有许多生理活性,如镇痛、杀菌、抗癌等。生物碱是一种 天然产物,可以在化学合成中合成,但是天然源的生物碱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安全性和 可靠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中。 2. 多糖 多糖是指由多个单糖分子组成的多聚体化合物,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微生物等自然 来源进行提取。多糖具有调节免疫、降低血糖、保护肝脏等多种生理活性。多糖分子具有 多种化学结构,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是中药和民间传统药物中的 重要成分之一。 3. 苷 苷是一种糖类分子,含有氧原子和核苷酸类似的结构,如腺苷、鸟苷、肌苷等。苷存 在于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具有很多生理作用,如增强记忆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等。苷可以作为天然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或辅助成分应用于现代药物研究中。 4.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苯环结构的化合物,存在于许多植物中,如柑橘、白藜芦醇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癌、抗炎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高 的化学多样性,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用应用选择不同的黄酮类化合物。 5. 生物活性多肽 生物活性多肽是一种由氨基酸组成的短链蛋白质,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中。生 物活性多肽具有生物活性和高度的特异性,可以作为肿瘤治疗、免疫调节、止痛等方面的 药物。 综上所述,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不同的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应用 价值,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和药物设计需求选择不同的化合物。与化学合成药物 相比,天然药物具有来源广泛、成分安全、副作用少等优点,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天然药物化学

生物碱:生物界的含氮有机物。溶血指数:使红细胞完全溶解时的药物最低浓度。挥发油:具芳香气味油状液体总称。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理论方法与 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学科。单体:即化合物,具有一定分子量、分 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化学结构的化学物质。有效成分:具有生物学活性,能 起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 的单体化合物。香豆素: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β清除反应:苷键的β位有吸电子基团能使苷元α位氢活化,在碱液中与苷键消除使苷键裂解。 薄层色谱法:制版,点样,展开,显色。柱色谱:装柱,上样,洗脱。两相萃取原理:利用混合物各成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达到分离方法。破乳:加热敷;乳化层抽滤;长时间放置。结晶:加晶种;摩擦内壁;减少溶剂;盐析;降温及自然挥发。鉴定天然产物步骤:纯度测定;分子式测定;化 合物功能基团和分子骨架的推定;结构式确定。香豆素分类:简单、呋喃、吡喃、其他。木脂素结构分类:简单、单环氧、环、双环氧、联苯型、(环)木 脂内醋等黄酮类分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三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花 色素类、橙酮类、黄烷醇类。黄酮类显色反应还原:盐酸镁锌粉反应、四氢硼 钠还原反应。络合:铅盐、锆盐、镁盐、氯化锶、三氧化铁反应。硼酸显色反应。碱性试剂显色反应。槐米中芦丁提取注意:碱度不宜过高以免破坏黄酮类 母核、酸化时酸性不宜过高以免生成盐降低产率。黄酮类聚酰胺分离原理及规 律原理:“氢键吸附”。吸附强度取决于酚羟基的数目、位置及溶剂与黄酮形 成氢键的能力。规律:1,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2,能形成氢键的酚羟基越多吸附越强3,与形成氢键的位置有关4,受洗脱剂影响等 萜类化合物化学性质:加碱、氧化、脱氢反应。挥发油组成:萜类、芳香族、 脂肪族、含硫氮化合物以及其衍生物。挥发油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油脂吸收、溶剂提取法、压榨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溶剂极性规律:石油醚<四氯 化碳<苯<二氯甲烷<乙醚<乙脂<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7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讲解

中药与天然药物 第一节中药与中药学 一.药物的分类 1. 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1).化学合成药物(西药) 合成药:阿司匹林,奥美拉唑 半合成药:蒿甲醚,头孢氨苄 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 直接提取:麻黄素,紫杉醇 (2).生物制品:干扰素,球蛋白 (3).天然药物:各种银杏制剂,人参皂苷制剂 (4).草药(民间使用的药物):黄花蒿(青蒿) 2.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1).中药: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2).草药:黄芩茎叶(清热解毒) 3. 民族药: 藏药,蒙药 二、中药的起源及资源 《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公元前 770~220年,《山海经》载药139种;公元前 221~公元265《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公元659年《唐本草》收药844种;宋代,《证类本草》收药1445种;1596年,明代《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1765年,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药物2913种;1977年编成《中药大辞典》收药5767种;《新华本草纲要》6000种;《中国中药资源》载录12727种. 三、中药学的研究范围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1.中药的药性 药物的性味和功能称药性。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 2.中药的四气(四性)

中医将病分为热性病和寒性病,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作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如,石膏、黄连、栀子等治疗热性病具有寒凉性质、附子、干姜等治疗寒性病,具有温热性质。 寒性、凉性中药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温性、热性中药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寒凉药物属阴,温热药物属阳。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如果不了解药性,治疗热性病用热药,治疗寒性病用寒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 3.中药的五味 辛、甘、酸、苦、咸称中药的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味是表示中药作用的标志。 辛:发散、行气、行血。如麻黄、桂枝治风寒表证,木香、红花行气行血 甘:补益、和中。如人参、黄芪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调和脾胃、调和药性 酸:收敛、固涩。如五味子、山茱萸敛汗涩精,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燥湿、泻降。如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泻下 咸:软坚、泻下。如海藻、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中药的气和味要综合应用,气味相同作用类似,气味不同则作用不同,气同味异或味同气异,则作用也不相同。 如麻黄薄荷同为辛味药,辛能发散,具发汗解表作用。麻黄性温,用于风寒表证.薄荷性凉,用于风热表证。 4.中药的升降沉浮 根据药物的作用趋向又将药物分为升降沉浮。升是升提,降是下降,浮有上行发散之意,沉有下行泻利之意。 升浮的中药(属阳)具有发汗,升阳,散寒,催吐等作用。用于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降的疾病的治疗。如黄芪,升麻能治疗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气虚下陷疾病;麻黄,桂枝能治疗风寒表证。 沉降的中药(属阴)具有降逆,清热,泻下收敛等作用。用于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的疾病。如石决明,牡蛎能治疗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大黄,芒硝能治疗肠燥便秘等疾病。 药性的升降沉浮与药物的气味及质地轻重有一定关系。味属辛甘,气属温热,大多升浮;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大多沉降。花,叶等质轻药物大多升浮;种籽和矿物等质重中药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总论 (1)单体 具有一定分子量的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结构式确定的化合物。 (2)有效成分 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或其代谢和转化产物。 (3)无效成分 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 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 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6)一次代谢产物 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7)二次代谢产物 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糖和苷 (1)苷 苷是由糖及其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新生成的化学键即为苷键。 (2)苷化位移 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C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3)原生苷 在植物体内原存在的苷; (4)次生苷 原生苷水解掉一个以上单糖的苷。 (5)单糖 糖的基本单位,为多羟基的醛(polyhydroxylaldehyde)或多羟基酮(polyhydroxyketone)化合物。 第三章苯丙素类 (1)苯丙素类 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2)香豆素 香豆素(香豆精)是具有苯骈-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1)

1.按从低到高的极性顺序依次排列常用的有机溶剂 石油醚,苯,无水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亲脂性:大————小,亲水性:小————大) 2.什么是超临界流体?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有何优缺点。 超临界流体: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状态时,形成一种既非液体也非气体的特殊相态。 优点:①可在低温下提取,热敏性成分尤其适用②缺无溶剂残留、能耗低、安全性高、无污③兼有萃取和分离的作用④产品纯度高,萃取速度快。 缺点:①对极性大或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成分萃取较难,需加入与溶质亲和力较强的夹带剂以提高溶解度,或需在很高的压力下进行②所用设备属高压设备,投资较大,运行成本高,给工业化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限制。 3.植物资源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提取方法: 溶剂提取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浸渍法:是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的条件下浸泡一定时间,浸出有效成分的方法渗漉法:是将药材粗粉置渗漉装置中,连续添加溶剂使渗过药粉,自下而上流动,浸出有效成分的一种动态浸提方法。 煎煮法:是将药材加水加热煮沸,滤过去渣后取煎煮夜的一种传统提取方法 回流法:使用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乙醇、氯仿等加热提取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时,为减少溶剂的挥发损失,保持溶剂与药材持久的接触,通过加热浸出液,使溶剂受热蒸发,经冷凝后变为液体流回浸出器,如此反复至浸出完全的一种热提取方法。 连续回流法:是在回流提取的基础上改进的,能用少量溶剂进行连续循环回流提取,充分将有效成分浸出完全的方法。 超声提取法: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浸提有效成分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破坏植物药材的细胞,使溶剂易于渗入细胞内,同时超声波的强烈震动能传递巨大能量给浸提的药材和溶剂,使它们做高速运动,加强了胞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和溶解,加速有效成分的浸出,极大地提高提取效率。 水蒸气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和与水互不相容的液体成分共存时,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整个体系的总蒸汽压等于两组份之和,当总蒸汽压等于外界大汽压时,混合物开始沸腾并被蒸馏出来。水蒸气蒸馏装置由水蒸气发生器、蒸馏瓶、冷凝管和接收器四部分组成。 升华法:是利用某些固体物质具有在低于其熔点的温度下受热后,不经熔融就直接转化为蒸汽,遇冷后又凝固为原来的固体物质,使之从天然药物中提出的方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利用某物质在超临界区域所形成的流体,对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萃取分离,集提取与分离与一体的新型技术。常用作超临界流体的物质有二氧化碳、氧化亚氮、乙烷、乙烯、甲苯等其中最常用于天然产物提取的是二氧化碳,因其具有无毒、不易燃易爆、安全价廉、有较低的临界压力(Pc=7.37Mpa)和临界温度(Tc=31.4℃)/对大部分物质不反应、可循环使用等优点。 4. 简述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的程序及采用的方法。 未知天然药物化学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 初步推断化合物的类型→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确定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或基本骨架→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推断并确定分子的立体结构(构型构象) 采用的方法: 确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质谱法、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 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中的一门 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天然药物的化学 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物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 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鉴定等。 此外,还将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 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2、糖类:亦称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光合作 用的初生产物,同时也是绝大多数天然 产物生物合成的初始原件。 3、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 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与另一非 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 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4、生物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程度的药性实 验和生物活性实现,证明对机体具有一 种功能的生理成分。 5、有效成分:具备生理活性且具有临床疗 效的成分。 6、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 成的直链成支链聚糖。 7、糠醛形成反应:单糖在浓酸(4~10mol/ L)加热作用下,脱去三分子水,生成 具有呋喃环结构的糖醛衍生物。 8、糖及苷的羟基反应包括醚化,酯化,缩 醛(缩酮)化以及与硼酸的络合反应等。 9、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 —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移位 值均发生了变化,这种改变称为苷化移 位。 10、苯丙素类:天然成分中一类苯环与 三个直链碳连在一起的单元构成的化合 物。 11、苯丙烷骨架的两个结构通过其中 β、β′或8、8′―碳相连而形成的一 类天然产物。 12、醌类化合物: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和环二酮结构或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13、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14、萜类化合物: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化合物统称。15、倍半萜:指骨架由三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十五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16、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总称。 17、三萜:由6个异戊二烯(30个碳)缩合而成的,有时称之为酸性皂苷。 18、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以植物为主),含N的有机物,同时具有复杂的环状结构,N原子在环内确切含义,含氧化态N原子,存在于生物体中二环状化合物。 二;简答题: 1、常见的用于生物合成的基本单位:C2单 位(醋酸单位):如脂肪酸,酚类,苯醌 等;c5单位(异戊烯单位);C6单位:如 香豆素,木脂体等苯丙素类化合物;氨 基酸单位:如生物碱类化合物;复合单 位:由以上单位复合构成。 2、天然化合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1)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 径):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2)栓皮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苯丙素类, 香豆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黄酮类化 合物。(3)甲戊二羟酸途径(MV A途径):萜类、甾类(4)氨基酸途径:天然产物 中的生物碱类成分(5)复合途径:大麻 二苯酸,查耳酮、二氢黄酮。 3、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溶剂提取法:①原理——“相似者相容”原理②常见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腈﹤水﹤吡啶﹤乙酸(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3)升华法:中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华的性质,能利用升华的方法直接从中药中提取出来。 4、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生物合成途径

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检识方法

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检识方法 l、挥发油和油脂 (1)油斑试验:将试液滴于滤纸上,能自然挥发或加热后挥发者可能为挥发油。 如果出现持久性的透明斑点,可能为油脂。 (2)香草醛浓HCI试验,将试液滴于滤纸上,喷洒试剂如显紫、兰、黄、红色可能含挥发油。(对某些酚类、萜类、甾体等皆可显色) (3)丙烯醛试验:将试液3滴和倍量无水硫酸钠固体置于试管中,直火加热,甘油和甘油脂类能生成有刺激臭味的丙烯醛。(可用斐林试剂检查) 2、蒽醌类 (4)碱液试验(Borntragers 反应):取试液lml加1%NaoH溶液lml,即呈红一红紫色,亦有呈兰色者,表示可能有羟基蒽醌。 (5)醋酸镁试验:取试液0.5ml,加人试剂2—3滴,若有羟基蒽醌类,则会出现橙、兰、紫色等。颜色随羟基数目、位置而定。 3、香豆素 (6)荧光试验:羟基香豆素类的极稀水溶液发生兰色荧光,加氨后呈黄色荧光。 (7)异羟肟酸铁反应:取1N盐酸羟胺甲醇液0.5m1,置于小试管中,加试液数滴,加2N 氢氧化钾甲醇液使溶液呈碱性,在水浴上煮沸2分钟,冷却后滴加5%HCI使溶液呈酸性,加1%FeCL3溶液l—2滴,若出现紫红色,表现有香豆素或其它酯类,内酯化合物。(8)取试品的乙醇液2m1,加1%NaOH液1m1,于沸水浴上加热10分钟(若有沉淀过滤除去),于澄明液中加2%HCI液酸化后,溶液变混浊,为内酯、香豆素类反应。 [注]可同时取醇浸液2m1,不加试剂对照观察。 4、黄酮类 (9)盐酸镁粉反应:试品的乙醇溶液,加人浓盐酸5滴及少量镁粉,在沸水浴上加热l—2分钟,如呈现红色,表明含有游离黄酮类化合物,如不加镁粉只加浓盐酸即显红色者,可能为花青素。 [注]多数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显橙色——紫红,黄酮甙及黄酮醇甙反应不明显,查耳酮、橙酮及儿茶素类无反应。 (10)铝盐络合反应:取试样甲醇液0.5m1,滴加1%AICI3甲醇溶液,呈深黄色,放置后出现黄色荧光者为3,5一位游离羧基或邻二羟基黄酮类。 (11)氨熏试验:将滴有试液的滤纸,加上一滴氨水,立即置紫外灯下观察,有极明显的黄色荧光斑点。 5、糖、低聚糖和甙类 (12)Molish反应:取供试液1m1加10%α一萘酚1—2滴,振摇,倾斜试管,沿管壁加人浓硫酸1m1界面出现紫红色环,表示含糖甙类。

天然药物化学

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一次代谢产物(primary metabolites):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 3.二次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称为二次代谢产物 4.糖(saccharides):亦称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生产物,也是绝大多数天然产物生产合成的初始原料 5.苷类(glycosides):也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称为苷元或糖苷配基)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5.低聚糖类(oligosaccharide):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 6.多聚糖(polysaccharide):由十个以上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的糖7.苷化位移(glycosidation shift,GS)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为苷化位移。 8.苯丙素类(phenylpropanoids):苯环与三个直链碳连在一起为单元(C6-C3)构成的化合物。 9.香豆素类(coumarins):指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他们都具有苯骈a-吡喃酮母核的基本骨架。10.木脂素类(lignans):具有苯丙烷骨架的两个结构通过其中B,B'或8,8'-碳相连而成的一类天然产物。11.醌类化合物:是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醌式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化合物。 12.黄酮类(flavonoids)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 13.萜类(terpenoids):是分子骨架以异戊二烯单元(C5单元)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化合物 14.环烯醚萜:是单萜衍生物,包括取代环戊烷环烯醚萜和环戊烷开裂的裂环环烯醚萜两种基本骨架 15.单萜由两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十个碳原子,倍半萜由三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 16.三萜: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是由6个异戊二烯缩合而成。 17.甾体化合物(steroids):以环戊烷骈多氢菲为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 18.甾体皂苷: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寡糖苷 19.生物碱(alkaloid):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非初级代谢产物的一类化合物。 第一章 2.天然药物的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为主,种类繁多。 3.一次代谢过程: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 5.二次代谢过程:以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又不起重要作用。 7.生物合成的基本结构单元:C1单元、C2单元、C5单元、C6C3单元、C6C2N单元、C4N单元、C5N单元。8.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途径、甲戍二羟酸途径和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莽草酸途径、氨基酸途径、复合途径。 9.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 10.天然药物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常采用的方法:(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如常见的结晶及重结晶等操作(2)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3)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常可通过加入酸或碱以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离解型),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4)酸性或碱性化合物还可通过加入某种 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 等沉淀析出 第二章 3.糖的分类:单糖类(五碳醛糖、六 碳醛糖、六碳酮糖、甲基五碳醛糖、 支碳链糖、氨基糖、去氧糖、糖醛酸、 糖醇、环醇);低聚糖类;多聚糖类 (植物多糖、动物多糖) 4.苷的分类:(1)根据苷在生物体内 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苷分为原 生苷和次生苷,从原生苷中脱掉一个 以上单糖的苷称次生苷或次级苷(2) 根据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分为 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3)根据 苷元上与糖连接位置的数目分为单 糖链苷、双糖链苷(4)根据苷元化 学结构的类型分为黄酮苷、蒽醌苷、 苯丙素苷、生物碱苷、三萜苷(5) 根据苷的某些特殊性质或生物活性 分为皂苷、强心苷(6)根据苷键原 子分为氧苷、氮苷、硫苷、碳苷等, 其中氧苷最多 7.费林反应(Fehling reaction): 以铜离子作氧化剂生成的砖红色的 氧化亚铜 8.Molisch反应:常用于糖类和苷的 检测,试剂是浓硫酸和α-萘酚 9.苷键裂解的类型:酸催化水解、乙 酰解反应、碱催化水解和β-消除反 应、酶催化水解反应过碘酸裂解反 应、糖醛酸苷的选择性水解反应 10.苷键酸催化水解的条件:苷键为 缩醛(酮)结构,对酸不稳定,对碱 较稳定,易被酸催化水解 11.酸催化水解的原理:苷键原子先 被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形成糖基正 离子或半椅式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再 与水结合形成糖,并释放催化剂质子 13.糖的提取分离:一提取,单糖低 聚糖苷类化合物常用水或稀醇醇作 为提取溶剂,回收溶剂后依次用不同 极性有机溶剂萃取,在三氯甲烷乙醚 中为苷元,乙酸乙酯中为单糖苷,正 丁醇中为低聚糖苷。多糖提取溶剂常 用冷水热水,冷或热的氢氧化钠或氢 氧化钾醋酸或苯酚等。通常先用甲醇 或1:1的乙醇乙醚混合液脱脂,然后 用水加热提取2-3次每次4-6h,最后 用0.5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提取俩 次,将多糖分为水溶和碱溶俩部分。 脱蛋白方法:①sevag法②酶解法③ 三氟三氯乙烷法④三氯乙酸法。分离: 一季铵盐沉淀法可与酸性糖形成不 溶性沉淀,常用于酸性多糖分离。二 分级沉淀或分级溶解法,适用于分离 各种溶解度相差较大的多糖。三离子 交换色谱四纤维素柱色谱,常用洗脱 剂是水和不同浓度乙醇的水溶液。五 凝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六制备性 区域电泳 第三章 4.苯丙素的提取:植物中的苯丙酸 类及其衍生物大多具有一定的水溶 性,而常常与其他一些酚酸、鞣质黄 酮苷等混在一起,分离有一定困难, 一般要经大孔树脂、聚酰胺、硅胶、 葡萄糖凝胶以及反相色谱多次分离 才能纯化。利用苯丙素结构中酚羟基 性质,有多种试剂可用在薄层色谱方 法中通过颜色反应进行鉴别,常用的 有:1,1%~2%FeCl3甲醇溶液;2, Pauly试剂:重氮化的磺酸胺;3, Gepfner试剂:1%亚硝酸钠溶液与相 同体积10%的乙酸混合,喷雾后,在 空气中干燥,再用0.5mol/L的氢氧 化钠溶液处理;4,Millon试剂。 5.苯丙素的特征物质:丹参素、丹 酚酸 6.香豆素的结构类型:简单香豆素 类,呋喃香豆素类,吡喃香豆素类, 其他香豆素类。 7.香豆素的理化性质:1,性状:有完 好结晶,常为淡黄色或无色,并具有 香味。小分子的具有挥发性,还能升 华。而一旦形成苷后,多数无香味,也 不挥发性和升华性。2,溶解性:部分 溶于热水,但难溶或不溶于冷水;易 溶于苯、乙醚、三氯甲烷、乙醇和甲 醇等有机溶剂。3,内酯的性质:遇稀 碱溶液可开环,酸化后又立即合环; 在碱性条件下,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内 酯坏打开,与盐酸羟胺缩合生成异羟 肟酸,在酸性条件下再与Fe3+络合呈 红色。4,显色反应:具有酚羟基取代 的香豆素类一化合物可以与三氯化 铁等多种酚类试剂产生颜色反应; 8.香豆素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和碱溶酸沉法; 分离 方法:经典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9.经典柱色谱一般采用硅胶或者酸 性及中生氧化铝作为固定相,常用石 油醚-乙酸乙酯、石油醚-丙酮、三氯 甲烷-丙酮、三氯甲烷-甲醇为流动 相。 10.分离极性小的香豆素类,一般用 正相高效液相色谱;而对于极性大的 香豆素类,一般用反相高效液相色 谱。 11.木脂素类的主要结构类型:木脂 素类(赫耳酮)、新木脂素类(风藤 酮)、降木脂素类(蒙蒿素)、杂类木 脂素 12.木脂素的理化性质:1.木脂素化 合物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粉末;2.多为 脂溶性分子,能溶于有机溶剂;3.少 数糖结合的木脂素有一定水溶性;4. 大都具有光学活性;5.无荧光,不易 升华,不稳定。 13.木脂素易溶于低极性有机溶剂, 但低极性有机溶剂难透入植物细胞, 宜先用乙醇、丙酮等亲水性溶剂提取, 得浸膏再以三氯甲烷、乙醚等分次抽 提。 14.吸附色谱是分离木脂素的主要手 段。 15.对于在甲醇中溶解性好的木脂素 成分也可以用羟丙基葡聚糖凝胶 (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对于木 脂素类结构相近的难以分离类似物, 反相填料RP-18等也可以用于木脂素 的分离。 第四章 2.琨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其代表 物质:①苯醌类——信筒子琨、辅酶 Q10(皆为对苯琨);②萘醌类——胡 桃琨、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③菲 醌类——丹参琨(丹参琨Ⅱ是邻菲 琨,丹参新琨是对菲琨)④蒽醌类: 大黄素型、茜草素型。 3.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①升华 性及挥发性:游离的醌类化合物大多 数具有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萘醌 还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汽蒸出。② 溶解性:游离醌类苷元易溶于乙 醇、、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基本不溶于水。和糖成苷后,极性显 著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中,在热 水也可溶解。但在冷水中难溶。③酸 碱性:醌类化合物由于在结构中多 具酚羟基,表现出一定酸性。酚羟基 数目增多则酸性增强。酸性强弱顺 序:含-COOH>含二个以上β-OH>含一 个β-OH>含二个以上α-OH>含一个 α-OH。相应的在碱性溶液中的溶解 顺序:5% NaHCO3 ,5% Na2CO3 , 1%NaOH , 5%NaOH。 4.颜色反应及其用途:①无色亚甲 蓝显色实验~~苯琨类及萘琨类的 专用显色剂。可与恩琨类区别②碱性 条件下的显色反应:羟基醌类在碱 性溶液中会引起颜色改变,羟基蒽醌 类化合物遇碱液显红∽紫色的反应 称为Borntrager′s反应——用于鉴 别羟基恩琨类化合物;③.Feigl反应: 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能 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 紫色化合物④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 反应(Kesting-Craven法):苯醌及 萘醌类化合物当其醌环上有未被取 代的位置时,可在氨碱性条件下与一 些含有活性次甲基试剂的醇溶液反 应,生成蓝绿色或蓝紫色⑤与金属离 子的反应:在蒽醌类化合物中,如果 有a-酚羟基或邻位二酚羟基结构时, 可与Pb2+、Mg2+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 物。 5.醌类的提取与分离:①醌类的提 取方法:(1)有机溶剂提取法:由于 游离醌类化合物极性较小,故苷元多 用氯仿、苯等有机溶剂进行提取。(2) 碱提取-酸沉淀法:用于提取带有酚 羟基的醌类化合物。(3)水蒸气蒸馏 法:适用于分子量较小的游离苯醌及 萘醌化合物具有挥发性。②分离方 法:(1)游离羟基蒽醌的分离:pH梯 度萃取法,详见P167表(2)蒽醌苷 类与蒽醌苷元的分离:极性差别较 大,故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如苷类不溶于三氯甲烷而苷元溶于 三氯甲烷,可据此进行分离 第五章 2.黄酮类分类: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 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 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 将主要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黄酮 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异黄酮 类、鱼藤酮类、紫檀素类、二氢黄酮 醇类、花色素类、查耳酮类、二氢查 耳酮类等 3.理化性质a性状:(1)游离的各种 苷元母核中,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其余无光学 活性。苷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的分 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2)7-位及4’-位引入—OH或—OCH ?等助色基团,因促进电子位移、重 排,使化合物颜色加深(3)花色素 酸性显红色,碱性显蓝色,中性显紫 色b溶解性:(1)一般游离苷元难容 或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及稀碱水 溶液(2)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 平面性强的分子,难溶于水(3)二 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非平面性分 子,溶解性稍大(4)花色苷元(花 青素)以离子形式存在,水溶度较大。 4.酸性:以黄酮为例,其酚羟基酸性 强弱顺序依次为:7,4′-二OH>7- 或4′-OH>一般酚OH>5-OH>3-OH (会 比较酸性强弱) 5.碱性:γ吡南环上的1ˉ氧原子, 因有未公用的电子对,故表现微弱的 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硫酸等生成 羊盐,但不稳定,加水可分解。其溶 于浓硫酸中生成的羊盐。 6.显色反应(一)还原显色反应(1). 盐酸-镁(锌)粉反应:黄酮、黄酮醇、 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累类显橙红 色至紫红色,查耳酮、橙酮、儿茶素 类无该显色反应,花青素及橙酮、查 耳酮在单纯浓盐酸酸性下也会发生 色变,需预先做空白对照试验(2) 四氢硼钠(钾)反应---NaBH4对二氢 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 原剂。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红色 至紫红色。其他黄酮类均不显色,可 与之区别(二)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 反应(铝、铅盐、锆、镁盐)(1). 铝盐:常用试剂1%三氯化铝或亚硝酸 铝溶液生成络合物多为黄色,λ max=415nm,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2).铅盐:生成黄色至红色沉淀。 黄酮类化合物与铅盐生成沉淀的色 泽,因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而异,邻 二酚羟基或兼有3-OH、4-酮基或 5-OH、4-酮基一般酚羟基---碱性醋 酸铅(3).锆盐:有游离的3-OH或 5-OH存在时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向 反应液中继续加入枸橼酸后5-OH黄 酮的黄色溶液显著褪色,3-OH黄酮溶 液仍呈鲜黄色(锆-枸橼酸反应)(4). 镁盐: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显天 蓝色荧光。黄酮、黄酮醇、异黄酮类 显黄色~橙黄~褐色(5)氯化锶 (SrCl2):具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 类化合物生成绿色至棕色乃至黑色 沉淀(6).三氯化铁反应:酚类显色 剂。一般仅在含有氢键缔合的酚羟基 时,才呈现明显反应。(三)硼酸显色 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在有机酸或无 机酸存在时,可与硼酸反应,程亮黄 色,在草酸存在下显黄色并具有绿色 荧光,在枸橼酸丙酮条件下只显黄色 (四)碱性试剂显色反应:1.二氢黄酮 类在碱液中开环,转变成查耳酮,显 橙色-黄色.2.黄酮醇类先呈黄色,通 空气变棕色.3.邻二酚羟基或3,4`- 二羟基取代在碱液中不稳定,易被氧 化由黄色→深红色→绿棕色沉淀. 7.为什么可以用碱提取酸沉淀法:黄 酮苷类虽有一定的极性,可溶于水, 但却难溶于酸性水,易溶于碱性水。 故可以用碱水提取,再将碱水提取液 调成酸性,黄铜苷类既可沉淀析出。 注意事项:碱性不宜过强,以免强碱 下,尤其加热时破坏黄酮母核;酸化 时,酸性不宜过强,以免形成yang 盐而重新溶解,降低产品收率。 8.梯度ph萃取法(看201页课本图): 适合酸性强弱不同的黄铜甘元的分 离。根据黄铜类甘元酚羟基数目以及 位置的不同其酸碱强弱也不同的的 性质,可以将混合物溶于有机溶剂 后,依次用5%NaHco3、5%Na2CO3、 0.2%NaoH及4%NaoH溶液萃取,来达 到分离的目的。大致为:7,4'ˉOH(溶 于NaHco3中)大于7或4'ˉoH(溶 于na2co3)大于一般ˉoH(溶于不同 浓度的naoh中)大于5ˉoH(溶于不 同浓度的naoh中)。 第六章 4.萜类理化性质:性状:单萜和倍 半萜多为具有香气的油状液体,可挥 发;二帖和二倍半贴多为结晶性固 体。溶解度:萜类化合物亲脂性强, 难溶于水。具有内酯结构的萜类化合 物能在热碱液中开环成盐而溶于水 酸化后又自水中析出。化学性质:看 255页:(一)加成反应:含有双键 和醛、酮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可与 某些试剂发生加成反应,其产物往往 是结晶性的。这不但可供识别萜类化 合物分子中不饱和键的存在和不饱 和的程度,还可借助加成产物完好的 晶型,用于萜类的分离与纯化。 1. 双键加成反应(1) 与卤化氢加成反 应:柠檬烯与氯化氢在冰醋酸中进行 加成反应,反应完毕加入冰水即析出 柠檬烯二氢氯化物的结晶固体。(2) 与溴加成反应:萜类成分的双键在 冰醋酸或乙醚与乙醇的混合溶液中 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在冰冷却下,滤 取析出的结晶性加成物。(3) 与亚硝 酰氯(Tilden试剂)反应:先将不饱和 的萜类化合物加入亚硝酸异戊酯中, 冷却下加入浓盐酸,混合振摇,然后 加入少量乙醇或冰醋酸即有结晶加 成物析出。生成的氯化亚硝基衍生物 多呈蓝色~绿色,可用于不饱和萜类 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生成的氯化亚硝 基衍生物还可进一步与伯胺或仲胺 (常用六氢吡啶)缩合生成亚硝基胺 类。后者具有一定的结晶形状和一定 的物理常数,在鉴定萜类成分上颇有 价值。(4) 顺丁烯二酸酐 (Diels-Alder)加成反应:带有共 轭双键的萜类化合物能与顺丁烯二 酸酐产生Diels-Alder加成反应,生 成结晶形加成产物,可借以证明共轭 双键的存在。2. 羰基加成反应(1) 与亚硫酸氢钠加成:含羰基的萜类化 合物可与亚硫酸氢钠发生加成反应, 生成结晶形加成物,加酸或加碱又可 使其分解。此性质可用于分离。含双 键和羰基的萜类化合物若反应时间 过长或温度过高,可使双键发生加 成,并形成不可逆的双键加成物。 (2) 与硝基苯肼加成:含羰基的萜 类化合物可与对硝基苯肼或2, 4-二 硝基苯肼在磷酸中发生加成反应,生 成对硝基苯肼或2, 4-二硝基苯肼的 加成物。(3) 与吉拉德试剂加成:吉 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有季铵 基团的酰肼,常用的Girard T和 Girard P(二) 氧化反应 不同的氧化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 将萜类成分中各种基团氧化,生成各 种不同的氧化产物。常用的氧化剂有 臭氧、铬酐(三氧化铬)、四醋酸铅、 高锰酸钾和二氧化硒等, 其中以臭 氧的应用最为广泛。臭氧氧化萜类化 合物中的烯烃反应,可用来测定分子 中双键的位置。(三) 脱氢反应:环 萜的碳架经脱氢转变为芳香烃类衍 生物。脱氢反应通常在惰性气体的保 护下,用铂黑或钯做催化剂,将萜类 成分与硫或硒共热(200~300oC)而实 现脱氢。有时可能导致环的裂解或环 合。四) 分子重排反应:在萜类化合 物中,特别是双环萜在发生加成、消 除或亲核性取代反应时,常常发生碳 架的改变,产生重排。目前工业上由 α-蒎烯合成樟脑的过程,就是应用 萜类化合物的重排反应,再氧化制 得。 5.萜类的提取方法 (一) 溶剂提取法 (1)环烯醚萜多以单糖苷的形式存 在,苷元的分子较小,且多具有羟基, 所以亲水较强,多用甲醇或乙醇为溶 剂进行提取。(2)非苷形式:一般用 有机溶剂提取,或甲醇或乙醇提取 后,再用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 (3)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容易发生 结构的重排,二萜类易聚合而树脂 化,引起结构的变化,尽可能避免酸、 碱的处理。含苷类成分防水解,酶解。 (二) 碱提取酸沉淀法 加碱液开环成盐溶于水→酸化后又 闭环→原内酯化合物↓注意可能 引起构型的改变, 应加以注意。 (三) 吸附法 1. 活性碳吸附法:苷 类的水提取液用活性碳吸附,水洗、 不同浓度的稀醇依次洗脱(桃叶珊瑚 苷)。2.大孔树脂吸附法:如甜叶菊 苷的提取与分离 6.挥发油性质 (1)挥发油怎样保存,为什么(不稳 定性):应贮存于棕色瓶中,装满、 密塞并在阴凉处低温保存。原因: 挥发油对光线、空气及温度较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