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第三讲作业

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第三讲作业
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第三讲作业

专题八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第三讲作业

1、举例说明正强化物的个体差异性?

答:正强化物的个体差异

对正强化物的选择有着年龄、性别和个体的差异。例如,对于儿童来说,通常最有效的社会性强化物包括:社会奖励、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表扬、“干得好!”、“很好!”等。但家长或老师轻轻地拍孩子的头作为强化物可能对低年龄、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有效,而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自主倾向,学生就不会特别愿意别人拍他的头了。性别差异也显而易见,女孩子很小就对芭比娃娃、贴纸、化妆、过家家等玩具或游戏感兴趣,而男孩子则更喜欢玩具汽车、玩具飞机、恐龙模型、枪支玩具等。不同个体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对于糖果、甜食,有人很喜欢而有的人则不太喜欢;对于辣的食物,有的人当作美食,有的人则避而远之;同样,对于肉食的喜爱,也是有差异的。此外还会有一些个体出现异食的情况,即对不能食用的、对人体也无益处的物质当作食物吞食。

2、分析为什么在应用消退法时,被矫正者的行为会变得更加严重?

答:当人们看到儿童的行为变得更加严重时,往往很担忧,并且担心对其带来更多的伤害,因而往往采取退让的做法。在应用消退时,应当谨记“行为在变好之前会变得更坏”的规律。其原因是之前个体的哭闹或提出不合理要求时,都能得到强化(甚至是间歇强化),导致这些行为被增强,即使偶尔没有得到强化物,也会被理解为是需要等待(符合间歇强化的原理),因此这些问题行为就会持续,甚至变得更严重以重新得到强化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坚持消退的应用,当行为持续一定程度,就会发展到转折点,从而开始变好,一旦变好,该行为的发生率会急剧下降。因此,做好行为观察、记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数据和绘制的图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行为发展的趋势,从而增强应用行为矫正策略的信心。

3、分析正强化、惩罚、负强化之间的关系。

答:一、正强化

1、概念

正强化就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当个体表现某个行为时,立即得到令其满意的结果,则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趋于上升。简而言之,正强化就是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2、正强化的要素

正强化中有四个要素:

(1)情境,任何行为都是在特定的情境刺激作用下出现的,情境发生改变则行为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特别重视环境刺激的作用,绝不能脱离开特定的情境来谈论纯粹的行为和强化物;

(2)行为,与应答性条件反射原理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行为都是由个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被动地与本能行为联结而形成行为,行为可以是好的,也可能是不良的,行为可能会带来愉快的刺激结果,也可能带来部愉快的刺激,这都取决于个体在特定刺激下会如

何表现自己的行为;

(3)即时后果,即时后果是指在行为之后立即出现的刺激物,如果该刺激物可以令行为者感到愉快,则即时后果就是强化物,如果是不愉快的,则即时后果就是惩罚物,强化物并不一定都是性质好的刺激物,只要是能令人愉快、能满足人某种需求的刺激物、且是在某个行为之后立即出现的,则这个行为就是即时后果,即时后果对行为起着反馈的作用;

(4)长期影响,个体在特定刺激情境下表现某个行为后,如果得到了强化的反馈结果,则这个行为倾向于更多地发生,因此正强化的长期影响就是今后类似的情境下,被强化的行为会更多地出现。

正强化可以用来增加行为,强化实际上是奖赏的同义语,但应注意的是只要符合正强化的形成规律,行为就可以被增强,但是不管是刺激情境,还是个体的行为表现,乃至令行为者愉快的即时后果,都有可能是有害或不良的,因而正强化也可以促进问题行为,反过来,许多问题行为的背后推动力量正是强化原理的作用。

二、惩罚

1、厌恶刺激

厌恶刺激是指人们所不喜欢或不需要的并令人不愉快的刺激。

2、惩罚

惩罚是指在某种情境下个体表现某行为后,立即得到厌恶刺激或正强化物被撤除,以后在类似情境下行为倾向于减少。

惩罚类型

1、类型

应当注意的是惩罚≠体罚,惩罚有很多种形式,相对于社会管理层面,学校中的惩罚类型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任意对学生进行惩罚,但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则有助于促进学生行为改善。具体来说,惩罚的类型有给予脸色、谴责、警告、叱责、罚劳役、付出代价、体罚等。

2、体罚

(1)概念

体罚是指随着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即使施予一种厌恶刺激(或惩罚物),使其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的目的。

滥用惩罚带来很多弊端,但有的教师则将体罚转嫁给了家长,如重庆大渡口区钢城实验

学校老师对考试时做错题的学生进行惩戒:让学生将试卷带回家,由家长按照错误次数打手板,并在试卷上签字确认。

(2)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体罚现象的特点

近年来在学校中体罚现象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第一,发生频率高,从幼儿园到中学,各个阶段都曾出现过体罚学生的事件。第二,体罚方式多,许多老师的体罚行为五花八门,扇耳光、踢腿、拳击头面部、罚吹冷风、罚钻桌子、罚跑圈、罚捶打墙壁、罚喝尿、用针扎、用胶带封嘴、用剪刀剪手指、用火钳夹鼻、棍棒殴打等,完全背离了教育者的道德准则。第三,体罚造成身心伤害严重,有不少的学生因体罚而导致自我封闭、严重的出现了反应性精神障碍、有的对上学产生恐惧、有的造成耳膜穿孔、门牙被打落、最严重的还有学生被殴打致死。第四,体罚者不反省,许多教师平时习惯用轻微的体罚来管教学生,当学生与教师发生激烈对抗时,或自己的情绪失控时,往往会导致体罚升级,结果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对此往往老师们还是找理由给自己辩解,例如认为现在的学生难以管理,认为自己也是为了学生好,还有的同行教师对本校教师体罚导致事故表示同情,或者对教师的管教方法提出可以探讨等模糊不清的理解。第五,体罚与惩罚不分,认为变相体罚不算体罚,还有的则因为禁止体罚的规定而不知道如何管教学生,实际上体现了教师们对体罚与惩罚之间的界限认识不清。

3、谴责

谴责是指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强烈的否定性的言语刺激、身体刺激或警告语句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出现。包括瞪眼、皱眉等。

谴责、批评不当、或者嘲笑、讥讽他人,无意中也会施行惩罚作用,或者产生条件惩罚物。对此,北京朝阳区推出的《教师忌语四十条》,提醒教师多鼓励表扬学生,少用、禁用嘲笑、讥讽、责骂、体罚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三、负强化

一、基本概念

1、负负得正的原理

厌恶刺激令人不愉快,而当撤除厌恶刺激时,则可满足人的安全和舒适需要,从而摆脱厌恶感,达到与给予应强化物同样的令人愉快的效果。这就相当于数学中的负负得正的原理,取消某个刺激的过程(负)加上厌恶刺激是不愉快的(负),其效果就相当于促进良好行为的作用(正)。

2、负强化

负强化是指当个体正在承受厌恶刺激时,一旦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良好行为,便立即撤除其正在承受的厌恶刺激,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次数就会增加。

所谓的戴罪立功即是负强化的典型实例。

二、负强化与惩罚、正强化的比较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可以将刺激物分为正强化物和厌恶刺激两类,实施行为矫正的策略有施加与取消两种,这样,可以组合出不同的行为矫正策略。根据下表,可以看出负强化与正强化的过程是不一样的,负强化可以看作是惩罚的后续工作,当个体出现问题行为,被加以惩罚时,就处于厌恶刺激的作用下,个体想拜托厌恶刺激的影响,就必须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来,这样就可以导致厌恶刺激的取消,实际上达到了与正强化类似的效果。因此负强化的结果是使个体形成某种行为,但其实现过程不是通过正强化物令人愉快而实现的,而是通过去除不愉快的厌恶刺激来实现强化效果的。从这个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正强化、惩罚和负强化之间的不同。

4、分析渐隐与塑造的区别。

答:1、塑造的概念

塑造指通过强化一系列不断接近的行为,最终建立新行为的方法,又称为“连续接近法”。

塑造是个体学会一个全新行为的过程。通常对于一个简单的动作,正强化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对于一个个体还没掌握的行为动作,就不能消极地等待其正确行为出现再强化,而是首先对与目标行为较为接近的一个起始行为进行强化,尽管这个起始行为距离目标行为还很遥远,但两者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且个体在现阶段还只能表现出这个行为,当这个行为得到巩固后,再对个体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他表现出另一个更接近目标的行为来,才能得到强化,依次类推,经过许许多多个接近性的行为,最终达到目标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塑造的起点与终点行为是最重要的行为,如果选取了错误的起点行为,就会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而如果目标不明确,最终也无法获取正确的行为。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塑造的每个环节中,正强化都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获取最终行为后,还会得到更大的强化物,这样才能确保行为不断前进。

例如婴儿学会说话,最初喊出的一般都是“妈妈”,这实际上也是成人塑造的结果。抚养婴儿的成人不断给婴儿以言语刺激,婴儿也在努力模仿,但最初他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偶然地,他无意中发出“m”的音,父母听了后会理解为是在喊“妈妈”,于是非常高兴,对孩子又是亲吻,又是夸奖,尽管婴儿不理解夸奖的含义,但从表情上感受到父母很高兴,从而得到正强化,于是他更努力地发这个音。但是这个音毕竟与“mama”还是差得比较远,父母就不断将正确的发音示范给婴儿,不久婴儿又含含糊糊地发出了“maa”的声音,而不再发单独的“m”音,还是和之前一样,父母先是很高兴地给予强化,之后又示范正确的发音,婴儿也在努力学习这个音。经过多次尝试错误,婴儿从不会发“mama”的音到能正确无误地发出这个音节,期间不断地得到家长给予的强化。并且由这一个单词,又扩展到了其他词汇。所以婴儿学习语言是塑造的结果。

幼儿学走路也是类似的情况。一般而言婴儿要到一岁左右才能独立行走,在她学会独立行走之前,能够偶尔有很短的瞬间可以独自站立,但如果没有支撑物很快就会跌倒。在家长的鼓励下(如在一步之外呼唤孩子),她向前迈出一步,在即将跌倒时被扶住。这样就开始了走一步的历程,以后可以走出两步、三步……,最后达到完全独立、安全的行走。

1、渐隐的概念

渐隐是逐渐地改变控制某一反应的刺激,最后使部分改变的刺激或全新的刺激仍可引起原来相同的反应。

渐隐实际上是一种帮助有多到少的过程,如在教儿童练习书法时,教师先用手握住学生的手,用力帮助他准确地用毛笔书写,待到熟练后,教师减轻所用的力量来帮助学生书写,然后再过渡到只用手指轻轻触在学生手背,再往后就只需要用手指指点而不需要接触儿童的手,最后只需口头要求学生书写即可。而学生在独立练大字时,由描红、到仿写,也是渐隐的方法。再如,要教儿童学习骑自行车,由于骑自行车需要骑车人保持身体平衡,初学者很难掌握,因此需要家长在后面扶着车子防止跌倒,在骑行的过程中,家长偶尔放开扶着车的手,做好保护动作,再往后只是跟在车后防范而已,这样,儿童就学会了独自骑车。

2、渐隐的原则

(1)选择正确的目标刺激

渐隐的最终目标是要求个体对一个全新的刺激做出不变的反应,而这个刺激就是目标。

(2)选择适当的起始刺激

起始刺激是指能够诱发特定行为的刺进情境,并且起始刺激与目标刺激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度,但目前还不能直接过渡到目标刺激条件下,先从能够作出正确反应的起始刺激开始,逐渐过渡到最终的目标刺激情境下,行为保持不变。

(3)选择适当强化物

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下,当个体作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及时予以强化,因此选择正确的正强化物十分必要,以维持该行为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来。

(4)确定好渐隐步骤

从起始刺激开始向目标刺激过渡的过程中,也要将刺激设计为渐进的序列,并使相邻的两个刺激较为接近,这样才能顺利地从一种刺激情境转移到另一种刺激情境下。

(5)按正确步调前进

在实施渐隐策略的过程中,应该按照正确步调前进,既不要过快的前进到下一个刺激情境,也不应停留在一种刺激情境下。应采取小步子原则,根据个体行为水平,来设计步调的大小和变换刺激情境的时机。

5、简述惩罚的副作用。

答:惩罚的副作用

1、强烈的惩罚可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

强烈的惩罚会使惩罚者和被惩罚者都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对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

2、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

惩罚的实施者、实施惩罚的环境等因素往往被纳入到惩罚的刺激情境中去,被惩罚者有可能产生对环境中一些中性刺激的厌恶,如学生逃学、不爱上某一门课等。

3、惩罚容易使儿童模仿

在实施体罚的过程中,被体罚者和旁观体罚的其他人,都有可能从中模仿到体罚,他们倾向于将体罚看作是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就导致儿童模仿。

4、惩罚容易导致使用者上瘾

惩罚的一般规律是立竿见影、见效快,但实际上维持效果不佳,通常被惩罚的行为经常会再次出现,这导致惩罚步步升级。而管理者往往只看到惩罚的即时效果,因而倾向于更多地选择惩罚方法,这就使部分教师习惯于使用惩罚,包括体罚措施。

5、惩罚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

从行为矫正的目标上看,形成良好行为与矫正问题行为同等重要,但惩罚则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能帮助个体建立新行为。因此惩罚总体上是消极的管理方法,在使用时应谨慎。

6、请以校车中的事故为例分析将校车作为隔离场所的弊端?

答:隔离的误用事例很多,如有的家长曾经把孩子关在浴室等黑房子里,造成儿童极度的恐惧,并对此记忆深刻。有的幼儿园老师在生气时顺手把小孩子关在壁橱里,结果导致伤害事件。有个幼儿长期被限制活动在围栏里,结果导致他产生讨厌围栏的心理。如果把卧室当作隔离之处,结果有的中学生被家长批评后被要求回自己房间反省,结果很快他倒头在床上睡着了。有个笑话说某个学生上课中途回家了,邻居问他怎么这么早访学,他说:“我把同桌踢了一脚,老师就让我回家了。”在此例中,该学生是为了逃避上课故意捣乱,而老师的隔离却成了强化物。近年来,各地幼儿园校车经常发生各种事故,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个别案例中,有新上岗的跟车教师,因为学生在车上吵闹,而威胁到站时不准下车,结果到了幼儿园忘了清点人数,等人们到下午发现孩子时,已经因车内酷热而死亡。这些都是盲目隔离导致的。

7、制订一个代币制方案,分别列出对良好行为的代币奖励表、逆向强化物兑换表。

答:鲁迅的奖章

鲁迅在矿路学堂时曾获得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矿路学堂每次考试,都是有奖章的。国文每周考一次。其它课程每月考一次。

每次考试的优胜者,发给三等银质奖章一枚。

而每四枚三等的银质奖章,可换一枚二等的银质奖章;

几个二等的银质奖章,可换一枚头等的银质奖章;

几个头等的银质奖章,才可换一枚金质奖章。

鲁迅得了金质奖章以后,把金质奖章拿去卖了。卖得的钱拿去买书。他在南京城南的旧书铺,花了五百文买了本赫胥黎的《天演论》。读了这本书,他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进化论,对以后的思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条件强化物是指一个刺激本身不是原始强化物,通过和一个强化刺激相联系才获得强化力量的,这个刺激就称为条件强化物。代币是指任何可以积累起来交换其它原级强化物的次级强化物。运用代币作为正强化物的行为矫正程序叫做代币制。逆向强化物是指存在于代币背后,支持代币的强化物。

在现实生活中,代币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例如商家为了吸引顾客,退出的会员制、积分制,都是采用积分的方式来作为奖励的,到一定时间或积累一定的积分,可以兑换为相应的奖品,这样就吸引了部分顾客持续在该商场购物。在家庭中,为了鼓励小孩子学做家务,家长采取代币制,对孩子完成的家务劳动给予代币奖励,到一定量后换取他所希望得到奖励。此外,在学校里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或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或提高道德水平等,采取不同的荣誉制度,对每个具体的好人好事先以小红花或印章或小红旗作为奖励,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得到更高一级的奖励,依次类推,直到获取最高级别的奖励,如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

代币制有很多优点,如:

(1)代币的发放不受条件的限制,强化及时。

(2)代币可避免由原级强化物所引起的饱厌现象。

(3)代币可以使行为者用确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4)代币不因发放者的情绪等因素而变化。

(5)代币可以用来惩罚不良行为。

(6)代币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师的行为。

(7)代币本身可作为教学工具和学生自我管理的工具。

代币制可以给行为者两次强化的机会,一次是得到代币,第二次是用代币兑换所需要的奖励物。但是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导致问题。例如以彩票为兑换凭证,可是不小心把彩票弄

丟了,就无法兑现奖励;在正强化中提到过的有的儿童说自己喜欢挨打,实际上背后有强化物的支撑,也是代币的一种隐蔽形式;而如果以现实中流通的钞票为代币使用,则会误导儿童形成乱花零钱的行为习惯;在学校中使用代币法对去群体学生进行训练时,如果发生代币丢失、以赌博换取或骗取方式从其他学生手中换取代币,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行为,反而会诱导学生更多的问题行为。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 成稿

怎样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这种行为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利他行为,另一种叫偿还行为。与之相对应的是反社会行为,如谩骂争斗攻击性行为战争等。 亲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能促进人际关系协调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行为具有两个特点:利他性和社交性。 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及人口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当今孩子的请社会行为的培养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从下面几点对请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上我们就可以初见端倪: 1.环境 环境主要可以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不管是哪一种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和过去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环境更急功近利,为达目的可以用尽一切手段,可以自私自利。学校环境,由于每个孩子的问题,组成的大环境也不是十分友好,例如欺负、叫外号、孤立等;而且目前学校对于升学状况抓的更为紧张,反而对影响学生发展更为重要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十分忽视。所以这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对于家庭环境,则是需要家长的关心与教导,而不是过早地让孩子学会竞争、冷漠。 2.认知

由于以上教育的原因,孩子对于事物的认知会产生很大的误差,而且他会觉得自己没有错误。这一点的改变也很重要。要让青 少年孩子认识到亲社会行为的“爱”的一面。 3.个性心理特征 这与其早期受到的教育以及所带的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除以上三种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例如,生物因素(激素、基因)、榜样、道德行为标准等。 针对以上的一些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培养建议。 1.环境方面 优化学校环境。这里所说的学校环境主要是指文化心理环境。许多事实表明,学生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学校环境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一个学习竞争气氛过于浓厚的学校,容易使学生形成自私、嫉妒心强、冷漠的性格;一个民主、开放、自主、宽松的学校环境,其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创造意识必然增强。 优化家庭环境。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和深远。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 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师 生关系、同伴关系所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榜样,必须时 时注意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包括仪表、举止、待 人接物的态度等。家长要从孩子的早期教育抓起,并且与孩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产生及其控制对策(张志宇)

论小学生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侵犯行为在小学生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侵犯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侵犯行为是由意图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4。侵犯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关于校园暴力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有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包括言语、身体的攻击、破坏财物等。有15%-25%的小学生在别人不小心踩你一脚时给予报复性的打和骂,有10%-15%的小学生以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表现出不少小学生具有侵犯行为。这些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不太好,老师们在对他们的反复劝说和教育的失败后伤透脑筋,逐渐失去希望,同学们也因为他们残暴的行为而对他们避而远之。 小学生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理论研究和影响因素 有关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研究学说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本能说、习性说、挫折——攻击说、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模式理论等。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和洛伦茨的习性说都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不同的是精神分析认为儿童攻击源于儿童的破坏本能,而习性说认为攻击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2.多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是人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后来勒温和马利克的实验也证明了挫折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同时生活实践也证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在受到挫折后产生并加剧的。由此可见,挫折的确是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班杜拉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强化习得的,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学习包括观察学习和大众媒介等。另外,攻击性既可习得也可通过新的学习改变或消除。这种理论为我们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提供了心理实验依据,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4.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认为,攻击是攻击者对社会信息的错误理解而引起的。在译码阶段,儿童就把一般信息误解为挑衅性的信息,从而产生攻击行为,据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儿童错误的认知来矫治攻击行为。 根据以上的几种理论的研究,影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个体性因素(包括道德水平发展、自控能力,社交水平、个人经验等)。 学生侵犯行为形成的原因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作业

阿迪达斯 营销案例分析 课程名称:消费者行为学 班级:市场营销 组别:第二组 成员及学号: 日期:2014.05.25

目录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1 三、公司简介------------------------------------2 四、发展历程------------------------------------2 五、品牌重建工作--------------------------------3 六、产业竞争性分析------------------------------4 七、竞争对手分析--------------------------------5 八、产品策略分析--------------------------------7 九、市场调查与消费者行为分析 -------------------8 十、计划拟定-----------------------------------10 十一、对于阿迪达斯的建议-----------------------12

一、研究背景 阿迪达斯在业内已经有很大的市场了,深受消费者的喜欢。但是现在中国的市场上不仅仅有阿迪达斯,还有耐克、彪马、锐步、茵宝、卡帕……同时还有中国的运动品牌,比如:李宁、安踏、361、特步、鸿星尔克、匹克、德尔惠……阿迪达斯要想在中国拥有更广阔的市场,还需更加的努力,这不仅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想要抓住这个机遇,更有力的迎接挑战,就研究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阿迪达斯作为高端运动品牌,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给阿迪达斯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的同时,这个巨大的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所以有必要做好关于阿迪达斯市场的研究分析。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 通过研究人们对于阿迪达斯的消费习惯,了解大家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阿迪达斯在人群中受欢迎的程度,找出阿迪达斯优于其他品牌的地方,进而取得更多的盈利、占据更大的市场。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阿迪达斯在大学生中的基本状况以及相关问题,查阅各种阿迪达斯的相关资料和在其他人群中的销售市场,去专卖店实地考察咨询工作人员专业问题,查阅阿迪达斯官网。运用优劣对比分析法,通过优势和劣势的比较,指出阿迪达斯的不足和优势。

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青少年道德与价值观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1.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 ?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削弱;二是获得社会经验,在同伴间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关系,意识到彼此间的平等地立。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 (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道德推理的发展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指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要求调查对象依据故事中的情节,在下述两者中进行选择:一是遵守规则、法律和尊重权威人物;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采取某些与这些规则和命令相冲突的行动。 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4~10岁),习俗水平(10~13岁)和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每个水平又包含有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 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首先,存在着两种取向的道德观:一种是公正取向的道德观,另一种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其次,道德取向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 吉利根确定了关怀道德发展的阶段: 阶段1:自我生存定向阶段,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 阶段2:自我牺牲阶段,出现了对他人的责任感。 阶段3:非暴力道德阶段,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来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责任之间的冲突。(一)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 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道德概念的理解、评价能力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1、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一般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是在感性道德表象的基础上,经过道德知识学习,理解道德规范实质的基础上形成的。 2、道德评价是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目标-途径”理论是()提出的。 A.菲德勒B .豪斯C .布莱克D .莫顿 2. 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B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 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C、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3. —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不灵活, 情绪受抑制,行为的内倾向明显,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 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B第一印象效应 C晕轮效应D定型效应5、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 A冷漠B理解C思维D意向 6. 管理者能直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下属人员的人数或者部门数,称 为:()。 A.管理幅度; B.管理层次; C.管理能力; D.权力距离。

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 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B .奖励不够及时 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 .员工太挑剔 8. 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 A.遵从行为 B.服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响应行为 9. 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 A人对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B、人对某种目标的重要性的评 C、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D、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 10. 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赢得了你的尊重,在一些事情上你会服从他的 判断,说明他具有()。 A强制权力B、奖赏权力C、法定权力D、专家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不选、错选得0 分,少选得1分,每小题2分,共2 0分) 1、人的价值观体系来源有() A遗传B、民族文化C、家庭教育D、社会舆论E 、大众传播 2、权力的来源有() A、职位权 B、专长权 C、分权 D、模范权 E、集权 3、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作风分为()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初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身体的变化,精力和体力异常旺盛,很多外显性的问题也在这一时期凸显了出来。攻击性行为是目前青少年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攻击性的发展状况既影响具有攻击性的青少年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被攻击方的人格的发展,有现象表明,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分类不同,而且引起攻击的原因也不同,本文主要从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生攻击性行为;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帮助恢复;矫治 所谓攻击性行为是专门指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在此,攻击性行为不是为了报复,也不是为了财富,仅仅是满足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攻击性行为的特征为经常打架骂人,无缘无故欺侮他人,比如逆反与反抗行为。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洛伦兹),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中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人的整个生活经历。 1 家庭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对性格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因素种要有: 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成员的职业, 家庭气氛, 家中孩子的数量, 孩子在家中的作用与地位, 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等。如果父母处境不顺, 困难, 表情苦闷,言语忧抑, 容易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特征,甚至玩世不恭,消极悲观,要么就比别的孩子要早熟,坚强。父母的教养方式很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是采取宽容,理解, 民主,保护, 非干涉性, 合理的态度的话,儿童就容易形成领导风格,活泼好交际,态度友好,积极,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如果父母对孩子干涉,专制, 溺爱,支配,压迫,独裁等就会使儿童产生抑郁,任性,适应力差,胆怯,执拗,情绪不安定等性格特征。在教养态度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关系中,应注意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影响会使父母产生新的行为方式,从而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家庭家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许多学者经广泛地研究得出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计分规则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 非常不像我 比较 不像我 一般 比较 像我 非常 像我 1.有人在场时,我会竭尽全力帮助别人。 1 2 3 4 5 2.当我能安慰一个情绪不好的人时,我感觉非常好。 1 2 3 4 5 3.当别人请我帮忙时,我很少拒绝。 1 2 3 4 5 4.有入围观的情况下,我更愿意帮助别人。 1 2 3 4 5 5.我倾向下帮助那些真正遇到麻烦急需帮助的人。 1 2 3 4 5 6.在很多公众场合中我更愿意帮助别人。 1 2 3 4 5 7.当别人请我帮忙时,我会毫不犹豫的帮助他们。 1 2 3 4 5 8.我更愿意住匿名的情况下捐款。 1 2 3 4 5 9.我倾向于帮助那些严重受伤或患病的人。 1 2 3 4 5 10.我捐钱捐物不是为了能从中有所获益。 1 2 3 4 5 11.别人求我帮助时,我会很快放下手头的事去帮助他。 1 2 3 4 5 12.我倾向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留名。 1 2 3 4 5 13.我倾向于帮助别人,尤其是当对方情绪波动的时候。 1 2 3 4 5 14.在有人看着的情况下,我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人。 1 2 3 4 5 15.当别人处于饥寒交迫时,我会很白然为他们提供帮助。 1 2 3 4 5 16.大多数情况下,我帮助别人不留名。 1 2 3 4 5 17.我投身志愿服务付出时间精力,不是为了获得更多同报 1 2 3 4 5 18.我在他人情绪激动的情境中更有可能去尽力帮助他们。 1 2 3 4 5 19.当别人要求我帮助他们时,我从不拖延 1 2 3 4 5 20.我认为在当事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予帮助是最好的。 1 2 3 4 5 21.在让人情绪激动的情境下..我更想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 人。 1 2 3 4 5 22.我常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做些捐助,因为这样让我感觉 很好。 1 2 3 4 5 23.我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将来他们相应的同报我。 1 2 3 4 5 24.当别人提出要我帮忙时,我会尽我所能的帮助他们。 1 2 3 4 5 25.我经常帮助别人,即使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 1 2 3 4 5 26.当别人心情很不好的时候,我常常帮助他们。 1 2 3 4 5 计分方式: 该量表无反向计分题,得分越高代表亲社会行为倾向越强。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行为矫正方案

行为矫正方案 案例介绍: 陈澜是一个11岁男孩, 四年级, 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 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 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陈澜的这种表现, 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 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 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 系过分活动症。 针对网上这个案例,我尝试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他的上课随意插嘴行为。 设计方案: 1、确定目标行为: 减少陈澜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 保证课堂正常教学。 2、测定基准线: 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一节课4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 选择不同科目、不同节次的课, 共观察一周,从而计算陈澜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 3、选择强化物: 通过与陈澜家长的交流以及与陈澜本人的沟通,选择一样陈澜感兴趣的东西(在此设定为墙上的五角星)作为强化物。 4、过程与方法: 课后找陈澜亲切谈话, 帮助他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不利于维持课堂良好的教学氛围,会打断其他同学的思路,从而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自我控制法),并向他提出老师愿意协助他改变的设计方案,预计分为四个阶段,在协商交流中获得陈澜的同意,然后订立口头契约。与此同时,采用消退法,与各科老师商定,在陈澜上课插嘴时,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但要记录其插嘴次数。 第一阶段(2周): 减少上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课插嘴次数比原本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少1次, 可盖1个笑脸章;少2次, 可盖2个笑脸章, 以此类推,;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原本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1次, 则划去一个笑脸, 以此类推。规定集满5个笑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

第二阶段(4周): 统计第一阶段陈澜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要求保持住第一阶段的平均水平,即可盖1个笑脸章,在此基础上少1次,盖2个笑脸章;少2次, 盖3个,以此类推;而超过平均水平一次,则划去2个笑脸章。集满5个笑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 第三阶段(4周): 上课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平均水平, 即可盖1个笑脸章, 在此基础上少1次,盖2个笑脸章;少2次, 盖3个,以此类推;而超过平均水平一次,则划去2个笑脸章。集满5个笑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如做到一天不插嘴,给予他帮助老师批作业、管理眼保健操或课间操纪律的机会。 第四阶段为追踪期, 取消强化物: 改用“有时提醒,有时鼓励”的方式,并在全班面前表扬陈澜的进步,从而增强陈澜上课不插嘴的自我控制和管理,改掉上课插嘴的坏习惯。

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姓名:小R 性别:男年龄:16岁身体状况:体格健壮家庭状况:父母离异 二、典型事件: 小R脾气暴躁,常为小事与同学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性格倾向属于偏激型,但他冷静清醒后,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后悔不该如此粗鲁。且多次逃学,最远的地方逃到过中朝边界的丹东,还与社会上不良人员有染。 做事情我行我素,自诩老子天下第一,不服班干部管理。一次班长因班纪律问题与之发生矛盾,被他打得鼻青脸肿。 平时还好出歪点子,唆使他人干坏事,如班级一次同学生日晚会,当主持人将所有蜡烛点燃后,他叫另一同学突然把电闸关掉,趁教室一片漆黑之际,将溶化的蜡烛洒向周围同学身上,闹得同学不开心。 一次他主动策划同学逃离学校,逃跑的同学逃到苏州,七天后被苏州铁路警署拘留。当老师将其领回时,小R说是其他同学为他出的主意,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他们的诱惑下才去见见世面。 上课故意扰乱纪律,与老师顶撞,辱骂老师,使得教学经常无法正常进行。 三、原因分析 通过与其父亲交谈,向原中学班主任了解,知道小R过去并非这样,小学五年级之前曾一直是班级优秀生,他的变坏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 1、家庭的变故和教育方式失当 小R年幼时,父母关系良好,虽说双方文化程度不高,但大家都十分疼爱这个独生子。母亲曾下过乡,属回城知青,由于社会变革,母亲所在单位效益日渐不好终被裁员下岗,父亲则赶浪潮先行下海经商做生意。母亲下岗后承包了一个舞厅,由于接触的人多了,思想意识逐渐异化,父亲忙于生意场上奔波,俩人关系日渐疏远,双方感情不断恶化,整天争吵不休,导致最后分道扬镳。其时,小R正逢小学毕业,不安宁的家庭自然给他心灵以沉重打击。虽然他被法院判给父亲,但他有一股很强的恋母情结,周末常去母亲处居住。 由于孩子学习成绩很差,父亲甚为恼火,棍棒相加,体罚替代教育,终无济无事,更助长了他的逆反心理、厌学情绪。 2、学校教育不当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作业

欢迎阅读 201x ——201x 学年第二学期 消 费 者 11) 自由联想法:给被调查者分别出示写有“旅行社、去哪儿、季节……”等有关旅游消费愿望、动机、偏好的一些词语卡片,让被调查者自由联想,任意地说出所想到的词语,调查者做好记录。

2)控制联想法: i.给被调查者出示一些写有“山水风景、红色旅游、都市购物……”等不同类 旅行社 ______ ______ ______ 酒店 ______ ______ ______ 美食 ______ ______ ______ 出游方式 ______ ______ ______ 出游目的地 ______ ______ ______

出游动机 ______ ______ ______ 出游方式 ______ ______ ______ 旅游购物 ______ ______ ______ 2.造句测验法 给被试者一些不完整的句子,让被试者迅速补充成完整的句子,通过被测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你喜欢_____季出游。 14)您_____喜欢旅游,一年中平均出游_____次,省内_____次,省外_____次, 出境_____次。 15)您最理想的单次旅游消费花费在_____与_____之间。 作业二:

分别用“李克特量表法”和“语义差别量表法”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线路、商品、餐饮、住宿、交通)的游客满意度或服务质量进行态度测量设计(即设计完整的调查表格) 1. 李克特量表法 该量表是一种在瑟斯通量表的基础上更为简便的态度测量表。该表使用陈述性 A. 指导语量值。。 B. 指导语:(类同上)

行为矫正案例

大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我不想整天唉声叹气 一案例介绍: 主诉:M是某师范学院一名大二学生。M总是喜欢哀声叹气,每天叹气次数特别多,感觉做什么事前都想叹气,因此做事特别没劲,自己也意识到叹气太多了对自己的影响,想改又改不掉,很苦恼! 个人陈述:高中时学习成绩一般,一般考试结束后成绩总不会特别满意,很无奈,我只好叹气了,可是有一次考的特别差,我就接连不断的叹气,感觉叹气叹完了能轻松不少,好像叹气能够减少压力,我是这么觉得的。后来每当考试前我也想叹气,因为想到考完肯定又不理想我就叹气。妈妈说“总叹气总叹气,叹的我都烦!”,叫我改,不过我总是改不了。我也咨询过老师,老师说是我压力太大了,让我放轻松点,不要太大压力,可是没什么效果,高中时期怎么可能没压力呢。后来也就这么不了了之,放任自流了。上了大学后我以为会好一点,谁知道现在反而更加严重,以至于现在每次做什么事前我都要叹气,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想叹气,每天都在不停的叹气。感觉自己很没劲,特别难受,做什么事都不开心,整天都在不停的叹气中。自己曾经也试图控制过,就是叫自己不许唉声叹气,但是特别难受,而且坚持不了俩天就不行了。 二矫正目标: 此次矫正行为持续时间暂定位2个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M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和M一起制定矫正计划,由M的室友W进行监督并提醒M。此阶段的目标是使M得问题行为明显减少但多少不限。第二阶

段查看M的计划实行情况,将M叹气的次数降低到每天30次以内并针对矫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第三阶段是将M的问题行为降低至每天10次以内,甚至没有。第四次是追踪,并适时进行支持性厌恶治疗,以维持不良强化物的最低厌恶值,并最终确定没有必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三问题功能评估 1、行为描述:总是在遇到一点点难题或者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叹气,每天次数不定,一般都会有五十多次,甚至更多。叹气完了以后的确可以舒缓一下压力,但是却再也提不起做事的信心。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2、引入厌恶刺激:用橡皮圈自弹手腕至疼痛,每当当事人无故唉声叹气时就自己拉动橡皮圈直到自己疼痛。 3、选择奖惩物:M喜欢喝奶茶,因此,如果每周咨询结束达到目标时就奖励一杯奶茶。M还喜欢上网,因此,在其中若M出现放弃则惩罚其一周不得上网,若没有达到要求则由W监督一晚上不得上网。 四方案设计 1、时间安排:鉴于对象为学生,所以将时间定在周日下午。平时将由同宿舍的好友进行监督和提醒。 2、使用方法和技术:此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感觉性负强化不断加强导致恶化的,由于唉声叹气是由负强化建立起来的行为一般很难消退,需要结合别的方法。因此,采用厌恶疗法。另外含有强化原理,奖励与惩罚原理等。 五详细矫正过程 1、首先,和M讨论叹气会带来的利弊。叹气可以减少她的压力,但是也让她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对待问题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更加对自己没有信心。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概述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自然科学中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有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之后,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如爱因斯坦先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E=MC)之后,才有可能将核能运用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制造出核电站和核武器。 那么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母与子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子。人格理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上游理论,而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则是根据具体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先有其母,才有其子。因此,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牢固地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透彻地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利敝得失,并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际、灵活地运用之,必须得牢固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因为只有掌握了具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所依据的人格理论,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并可能设计出新的、适用于特定的对象的方法,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在考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派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曾见诸文献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有上百个之多,如基于生物学的一些派别;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还有同属于精神分析范畴的阿德勒学派、容格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自我心理学学派(哈特曼)、对象关系学派(克莱因、范尔贝因、威尼考特、雅各布森、马勒)、自身心理学理论(科赫特);此外,还有原始宣泄疗法、先验医学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折衷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让广大的教师和家长汲取经验和教训,正确的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并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心尽力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一、前言 小学生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培养不到位,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造成的,当然也与家庭教育方法粗暴分不开。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很容易造成学生自身不良的发展,如学习不刻苦、上课精力不集中、好斗等;还容易造成班级秩序的混乱,引起躁动,特别不利于班级良好的班风的形成,还可能影响到在社会上的声誉;有时还可能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交往和联系等等。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师需要关心、耐心、爱心,积极和家庭联系,达成共识,使用适当的方法,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调整其心理因素,让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正常发展。为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 周刚,男孩,1996年10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现在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时稍微调皮,但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主要目标。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爱插嘴,言语带有取乐性质,脑筋灵活,但是就是喜欢捉弄同学,表现出脾气暴躁,好打架。尤其是四年级的时候,下课后,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它男孩搞恶作剧,一会儿又挥拳欺侮小同学,有时还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挺怕他的,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周刚的原班主任一提起周刚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让他安静一天、半天。据周刚自己说,爷爷和爸爸脾气都很急躁,易怒,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绪。据同学反映,周刚爸爸很凶,如果不听话,首先是“屁股伺候”。与其父交谈,其父显得力不从心,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了,打也打,骂也骂,可就是……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五年级一学年的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刚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消费者行为学作业

产品定价策划方案 ——以宝洁公司日化产品为例 课程:《消费者行为学》 学期:2013-2014-1 姓名:李珂玭 学号:201220020310

目录 一、产品定价方法 1、成本导向定价法 (2) 2、竞争导向定价法 (3) 3、顾客导向定价法 (4) 二、定价策略 1、撇脂定价策略 (6) 2、渗透定价策略 (6) 3、满意定价策略 (6) 三、宝洁公司日化产品定价策略分析 1、宝洁公司简介 (7) 2、宝洁市场环境分析 (7) 3、定价目标 (8) 4、定价方法——宝洁洗发水系列产品分析 (8) 5、定价策略——宝洁洗发水系列产品分析 (10) 四、总结 (12)

一、产品定价方法 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价格改革的深化,企业已成为价格的决策主体。企业只有正确运用定价方法,研究定价技巧,制定价格策略,才能实现公平竞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对产品价格进行计算的具体方法。定价方法主要包括成本导向、竞争导向和顾客导向等三种类型。 1、成本导向定价法 以产品单位成本为基本依据,再加上预期利润来确定价格的成本导向定价法,是中外企业最常用、最基本的定价方法。成本导向定价法又衍生出了总成本加成定价法、目标收益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盈亏平衡定价法等几种具体的定价方法。(1)总成本加成定价法。在这种定价方法下,把所有为生产某种产品而发生的耗费均计入成本的范围,计算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合理分摊相应的固定成本,再按一定的目标利润率来决定价格。 (2)目标收益定价法。目标收益定价法又称投资收益率定价法,是根据企业的投资总额、预期销量和投资回收期等因素来确定价格。采用目标收益定价法与成本加成定价法相类似,目标收益定价法很少考虑到市场竞争和需求的实际情况,只是从保证生产者的利益出发制定价格。

期末复习组织行为学客观题

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心)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提出著名的X-Y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 )。 A.梅奥 B. 马斯洛 C. 麦格雷戈 D. 威廉.大内 2.组织是指由一些功能相关的群体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的特征有(ABD )。 A.明确的目的 B.精细的结构 C.严格的纪律 D.人员 3判断组织行为学诞生的三条标准是(ACD )。 A.西方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B.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已经成熟 C.管理理论初具雏形 D. 4.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古典科学管理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C )。 A.马斯洛 B.泰勒 C.法约尔 D.麦格雷戈 5.人际关系学说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CD )。 A.梅奥 B.威廉.大内 C.马斯洛 D.麦格雷戈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ABCD )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心理,以达到提高组织的工作质量和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的目的。 A.描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7.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面临的机遇表现为(ABCD )。 A.获取持续的增长 B.降低经营风险 C.实现规模经济D全区范围内寻求最佳配置 8.信息技术带来的组织的新优势有(ABC )。 A.新的竞争手段 B.便捷与节约 C.虚拟的办公环境 D.员工压力增大 9.组织可以从员工多元化中获得益处有(ABCD )。 A.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最好的人才B强化市场营销 C.促进创新 D.促进问题解决,增加组织弹性 10.管理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主要涉及(ABCD )等方面。 A.社会责任 B.工作场所暴力 C.性骚扰 D.职业道德规范,员工的权利 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 一、选择题 1.( C )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显露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教授( B )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被认为是分析个性最经典的问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