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与科技

浅谈音乐与科技

讨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讨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音乐与文化既相互促进发展,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形成的观念和思想,它代表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反映出这个群体在一定时期的生活状态。音乐通过美的熏陶来影响和感染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它是连接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桥梁,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续的最佳途径。 一、融合传统音乐与文化,体现人文精神 中国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阶层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四个流派,其中文人音乐最能代表中国的人文精神实质。在古代文化的代表琴、棋、书、画当中,琴被放在首位。因为琴最能表现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古雅的琴音既能表现出人们追求超凡脱俗的圣雅意境,又不乏天人合一的哲思。比如古琴曲《渔樵问答》表现出了飘逸洒脱的文人格调。上下句的呼应又使渔樵问答情趣剧增。《渔樵问答》在主音调的变化发展中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在第7 段加入的滚拂技法使乐曲走向 了高潮,生动地刻画了隐士豪放和潇洒的情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中国古诗词基于声调语言,在昂扬顿挫、平仄韵律中进一步生成起伏有致的节律美。词调音乐与词曲结合的音乐创新,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环节。如《玉梅令》《疏影》等古典词调音乐,从形态上已经非常成熟,代表着中国古代词曲和古典音乐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中国的文化影响着古代文人的各种文化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人文化。文人音乐在中国古文化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还以深厚的底蕴及流动的形式渗透到了其他文化与艺术之中。比如,书法艺术中讲究运笔节奏;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推移展现出时间流动的韵味,绘画技法中飞白与泼墨的使用与文人音乐中所展现出来的跌宕和留白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建筑艺术中曲桥、飞檐的设计也能找到音乐线条的踪影。这些都是文人精神的体现。 二、结合民族文化与音乐,推动社会发展 音乐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它能在特定环境和特定区域内起到唤起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音乐可以把人的精神力量变为无穷的物质力量。民族音乐可以把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呈现出来,它能印证这个地区或民族的人类文明发展痕迹,也能使人在音乐的引导下走向美好的明天。比如江南的丝竹、河北的笙管、西安的古乐等,这些乐器都有古老的传世乐谱,也有代代相传的乐人传承。

迪士尼音乐赏析

迪士尼城堡 课题:迪士尼音乐欣赏 执教者:X X 执教年级:三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迪士尼是著名的动画制作工厂,现在虽然不止是专有动画行业,还涉及很多不同的产业,但依旧是以迪士尼的动画最为出名。 教学目标: 一、通过介绍不同动画的音乐,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了解,激起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二、能够轻轻的哼唱介绍的经典曲目的主旋律部分。 三、能够正确的了解这些歌曲属于那些动画。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动画配乐的经典作。 教学用具: 一、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律动暖身。 教师:现在同学们,我们站起来,跟着老师的音乐动起来! 二、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看过什么动画片,谁可以举手告诉老师?

教师:你们知道迪士尼吗?迪士尼的动画片你们看过哪一些呢? 今天,同学们就一起跟着老师,进入迪士尼的动画城堡。 三、音乐欣赏。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的城堡,面前有三扇门,让我们来看看你们分别住着谁? 1.《小美人鱼》。 教师:(播放主题曲:Under the sea Pop翻唱版)。 教师:听了这首歌曲,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老师,这首歌曲是什么动画片的主题曲啊? 教师:回答的很好,说明这位同学看动画的时候有注意这些经典的动画配乐,很好,我们给他鼓掌一下。 这首歌曲就是《小美人鱼》的主题曲,Under the sea,我们刚才听得是流行翻唱的版本,现在我们来听听原版的。 教师:同学们,这首歌曲带给你们怎么样的感觉?(节奏很欢快,节奏点很强,来给人愉悦的感觉) 2.《狮子王》。 教师:我们来一起推开第二扇门,让我们来看看这门里住的是哪位朋友? 教师:(播放主题曲:今夜爱无限)这首歌曲很抒情,有点难度哦,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哪部动画的主题曲? 教师:很好,这首歌曲就是迪士尼经典动画《狮子王》的主题曲之一,今夜爱无限,让我们再仔细的听一听这首歌曲。 教师:这部片还有一首很有趣的曲子,你们看,丁满和嘭嘭唱着歌来了。(播放插曲:哈库呐玛塔塔) 3.《阿拉丁》。 教师:见过了小美人鱼,狮子王,同学们是不是更期待第三扇门里住着谁呢?(播放主题曲:美丽新世界) 教师:这首歌曲可是传唱度很高的歌曲,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主人公是谁呢? 教师:这位同学讲的太好了,他的知识面很广,跟老师一起给他鼓掌。 这首歌曲的主人公就是《阿拉丁》,美丽新世界是很多人都翻唱过的迪士尼经典曲目之一,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部动画的音乐片段。 4.《艾尔文和花栗鼠》。

音乐研究论文

音乐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课题由来: 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享受到了它给我们带来的便利。MP3、MP4、手机等产品的问世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音乐已由几千年前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就像古时候的哲学家说的那样“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科技在丰富我们青少年的精神领域时也相应带来了一些令家长老师头疼的问题,比如上晚修或写作业是听MP3、MP4。就此,我们小组决定对此进行探讨研究,究竟背景音乐对学习效率会有什么影响? 一、题目陈述 所谓背景音乐简称BGM (Background Music) , 它的作用是掩盖公共场所的环境噪音, 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具体地讲有渲染感情, 烘托主题; 引起联想, 提高效率; 维系注意, 消除惰性; 张弛结合, 以静促动的作用。背景音乐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是指在以音乐作为学习时的背景的情况下, 音乐性质的不同、背景音乐强弱的不同等因素, 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相同条件下, 不同背景音乐对中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中选取高一学生作为被试, 通过采取3 种不同的背景音乐(轻音乐、摇滚音乐、流行歌曲) 及音量的控制来研究中学生完成作业时背景音乐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二、问题及假设 本研究通过采取3 种不同的背景音乐(轻音乐、摇滚音乐、流行歌曲) 及音量的控制来验证如下假设: ①不同的背景音乐影响学习效率。②背景音乐的音量对学习效率的影响③不同的作业难度水平下的背景音乐的差异不显著。之所以选择上述3 种背景音乐和2 种不同的作业难度水平, 理由如下: 在3 种背景音乐中, 轻音乐、摇滚音乐的结果可反映出音乐节奏舒缓与强烈对中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流行歌曲的选择是为了探讨歌词的有无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学习效率是否会由于背景音乐的不同而不同是本研究欲验证的假设之一。选取2 种不同的作业难度水平来研究其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因为研究者欲探讨2 种不同的作业难度水平是否会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从而使研究更全面、深入。 三、研究方法 (一) 实验类型 本实验系3 因素实验设计, 共有3 (3 种背景音乐) ×2 (2 种作业难度水平) ×3 (3 个年龄阶段) 个处理水平的结合。 实验报告一:关于音量控制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选择音乐:Freedom dive(歌手:xi)(音量档为1~10) 习题来源:《高中数学教材全解与精练高一上》期中测试卷A、B 实验一:习题:期中测试卷A .音量:3. 时间:16分21秒. 正确率:96%

浅谈音乐的发展

浅谈音乐的发展 【摘要】音乐到哪里去?这应该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了,音乐从诞生至今的发展我个人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发声器材的革新,其二是音乐运用方面的发展。发声器材的革新体现在各种乐器的出现上;音乐运用方面的发展比较广泛,体现在作曲技法,载体应用,作用效果上等等。二者的发展大多是一个推动了另一个的发展。这是音乐的去向吗?本文从人类对音乐的联觉反应和声音对下丘脑的刺激两方面构想一种音乐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音乐发展;联觉反应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这是人类终极的问题。那推及至音乐,是否音乐的终极问题也是如此呢?音乐从哪里来?音乐存在的意义?音乐到哪里去?音乐的起源,众说纷纭,人类总喜欢在各个领域当中找寻一个起源。这也是人类所以为万物之灵的根本。但是种种猜测都是根据某一个方向而来的,也许所有猜测的集合就是音乐的起源吧。音乐存在的意义,用黑格尔的话可以做个分析“存在即合理”。这个理,对于人类来说,我觉得应该是让世界更美好,让人类更好的感知世界。音乐到哪里去?这应该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了,音乐从诞生至今的发展我个人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发声器材的革新,其二是音乐运用方面的发展。发声器材的革新体现在各种乐器的出现上;音乐运用方面的发展比较广泛,体现在作曲技法,载体应用,作用效果上等等。二者的发展大多是一个推动了另一个的发展。这是音乐的去向吗?似乎这是从音乐诞生起我们就踏上的道路,我们只是在不断充实它,它就是发展的唯一方向吗?我想到了老子说过的话“大音希声”。大音希声,至音无声,是否只是理论状态呢?无声,能否被听到呢?我觉得,可以。大音希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接触过,就是梦。我们每个人在梦中听到过声音吧,但是这里似乎不该说成是听到,听到的也不该形容成声音,那是种很复杂模糊不好形容的一个集合,所以就说成梦吧。而作为音乐创作者在进行作曲时,头脑中想象到的音响效果,就更是这种大音希声的具体表现了。这样看来,是否音乐的去向可以朝这方面发展呢?我们可否用声音,让人产生梦的状态,体会到这种大音希声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下音乐如何作用于人类的大脑的。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例如,看到花的颜色,闻到花的香味都是感觉。感觉是客观的,感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没有客观事物也就没有感觉,作为感觉对象的客观事物既可以是周围环境中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人本身。感觉是一切较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认知活动都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材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对环境的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的,但是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来看,感觉也具有主观色彩。人与人之间有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对象的感觉是不同,感觉会受到个体的经验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声音本身能作用于听觉,但是对于其他的感觉是通过联觉的心理现象产生作用的。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摘自《普通心理学》王雁主编)关于对音乐的直接感觉,生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生理作用,

浅谈音乐文化传播和音乐评论

浅谈音乐文化传播和音乐评论 音乐可以说是由节奏、旋律或者是和声的人声或者是乐器等配合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古代有《礼记·乐记》,其中说道: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就是对音乐最初的解释,是人们用有组织的乐音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人类的社会音乐起源于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产生语言之前,就已经学会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体现感情和意思。伴随着人类劳动的一步步发展,渐渐形成了统一的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和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就是最初的音乐模型。音乐体系的逐步发展与形成、壮大,离不开音乐文化传播,尤以音乐评论为重,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音乐文化和传播的重要性 1. 作为一种声音符号,音乐反映了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音乐不是空洞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当中暗含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音乐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也可以借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音乐反映了社会的审美功能,也可以体现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音乐可以看作是以生动有趣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感悟生活的艺术,表现了人们崇高的审美标准、审美兴趣和审美理想。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相互交换生活感悟和感受别人的情感。音乐给了人们美的体验,同时它也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标准,洗涤人们的灵魂,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兴趣,培育高尚的理想。音乐属于社会行为,它可以表现社会生活,又会对社会产生深重的影响。 2. 音乐文化传播能够使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取得关于社会、自然、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音乐文化传播是实现社会音乐功能健全的基本要素。音乐文化传播是唯一能够保存和流传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的技术手段。正是有了音乐文化传播,音乐才可以一直传承下来,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并作为人们继承艺术、改革创新的依据。 3. 音乐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期刊之家QQ2742238827人们通过音乐艺术中的声音和歌词,产生自己的想象并感同身受,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产生审美满足和心情上的愉悦。音乐文化的艺术美体现在声音、形式、感情等方面,它的美感强度和深度都深深的影响着音乐艺术品的传播和流传。 4. 音乐文化传播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应从小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人们通过对音__乐作品的欣赏中取得有利的教育和启迪,从而更进一步使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好的音乐作品能够反映作者想要传达的人生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很多方面的内

音乐与文化关系

题目: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学院:_机械学院_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制101 学号:_1008030401___学生姓名:柏海七 2013年12月13日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一、概念的陷阱 “文化”一词,不知从何时起在当代中国重新悄然而兴,它不仅成为人文社 科领域频繁使用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成了社会各行各业津津乐道的一个时尚话语。时下,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论说着“文化”,好像没有人甘愿因为不谈“文化” 而被划到“没文化”的行列中去。于是,“文化”这个词语就变成了一个深刻得近乎高雅、流行得近乎时髦、泛滥得近乎廉价的概念。尽管大家都在谈论“文化”,但互相之间对“文化”的所指可能完全没有共同之处:有人用这个词指的是精神文明(所谓“民族文化”);有人用这个词指的是受教育水平(所谓“文化程度”);有人用这个词指的可能是一种美味佳肴(所谓“美食文化”);有些领域(如考古学)用“文化”一词指称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文明阶段(如“仰韶文化”);有些 时候人们只是用“文化”来指代文学艺术(如“文化人”、“文化界”、“文化事业”,还有主管文艺团体的“文化部”);有些情况下人们会把无法纳入政治、经济范畴的剩余社会事物(如教育、文艺、体育、卫生等)统统用“文化”一词来包揽(如将“政治、经济、文化”并提)。结果,“文化”就变成了一个意义无定却又包罗万象的模糊概念,有人把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概念称之为“大文化”。但是,如果让这个所谓的“大文化”什么都是的话,最终它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二、“音乐-文化”关系 不仅人类创造的文化在总体上与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在文化的各个不同表现门类(如语言、习俗、法律、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之中,其文化机制和表现形式之间(或按符号学的解释,在符号体系和意义体 系之间)也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当我们把音乐也作为一个独立门类的文化的 表现形式看待时,音乐(形式)及其文化(机制)同样也是处于一种相互包含的关系之中。因此,音乐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只有在互相联系的辩证过程中,才能对它们各自进行较为完整的界说。 实际上,人们在提及音乐和文化这两个关联概念时,也总是把它们并提,合称为“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是一个在音乐学文论中出现最为普遍的关联性复合概念,但对于什么是“音乐文化”,对于这一概念的具体所指是什么,似乎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过认真的、成文的界定。尽管各人对于“音乐文化”的具体所指可能都会有自己不成文的心理认定,但是,对于存在着如此复杂关系的这一对概念,只有模糊的心理认定是不够的,如果不对它进行学术性的、定义性的解释,它仍然将会是一对因所指不明、意义多解而容易造成理论混乱的模糊概念。 为了澄清这一关联性概念的模糊性,我们可以先从基本的字面意义的分析人手,来解释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才能接近“音乐文化”的正确含意,才能清楚音乐 与文化的复杂关系。 在“音乐文化”这一复合概念的字面结构关系中,“文化”是主词,“音乐”是用来界定“文化”范围的修饰词,因此,“音乐文化”按中文的完整表述形式 应该是“音乐的文化”。但是,音乐的“文化”指的又是什么事物或现象呢?一般来说,既然是音乐的文化,那么这种被音乐限定的“文化”所指称的事象(事物和现象)应该只有这样的三种答案:A.音乐事象;B.非音乐事象;C.音乐事象和非音 乐事象。究竟哪种答案更为合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剖析加以甄别。 A.音乐文化=音乐事象?

音乐与科技论文1

乐中有画,画中含音 ——音乐与绘画的关系 摘要: 音乐是时间艺术,诉诸于听觉,而绘画是空间艺术,诉诸于视觉。音乐与 绘画常常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音与绘画在许多属性上存在相通之处。 关键词: 色彩与调子节奏与线条情感表达 印象主义表现主义 音乐和绘画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音乐是时间艺术,音乐以声音为物 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而绘画 是空间艺术,用形体、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然而同属于艺术范畴,在很多方面音乐和绘画是有相通之处的。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 一、音乐中的“色彩”,绘画中的“调子” 音乐与绘画常常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色彩原是绘画的基本属性,也常移植到音乐领域中;像音乐借用绘画名词“色彩”一样,绘画也借用音乐的名词“调子”来形容色彩的性质。主要的色调称为“基调”。曾经有音乐家这样说过:“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色彩原是绘画的基本属性,却常移植到音乐领域中。如音乐术语“和声色彩”、“调性色彩”等等。印象派作曲家对十九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和形式提出挑战,认为色彩效果应该在音乐作品中突出起作用,在和声方面利用音的结合和复杂的和弦的连接,创造出不断闪烁的强烈色彩,就像印象派绘画的纯色并列一样。 法国浪漫画派大师德拉克罗瓦在日记中写道:“色彩就是眼睛的音乐,它们像音符一样组合着许多音乐可能无法达到的感觉。”法国波德莱尔认为:“在色彩中有和声、旋律和对位。”像音乐借用绘画的名词“色彩”一样,绘画也借用音乐的名词“调子”来形容色彩的性质,主要的色调称为“基调”。各种不同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红、橙、黄是暖色调,相当于音乐中的大调式,给人温暖、热烈的感觉;而绿、青、紫是冷色调,相当于音乐中的小调式,给人寒冷、宁静的感觉。

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文化和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 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 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 理念、风俗,及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活动。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 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 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那么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为精神文化。在阶级社 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与人的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下面我来简述一下,武汉著名的吉庆街,吉庆街地处武汉闹市区,中山大道和大智路的交汇处,位于武汉市著名的中华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附近。吉庆街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吉庆街成为夜市大排档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整顿、被规范的“不合法”状态中。汉口的码头文化在吉庆街发扬光大;吉庆街的菜肴各种菜系之精髓,周围的食客,有的是官高权重的要员,有的是斯文儒雅的公司白领,还有偶尔光临的明星名人。在武汉,没有哪条170米长的街道夜市,能像吉庆街一样,历经多次整顿取缔,却仍“顽强”生存下来;没有哪条如此短的街道,能使得天南海北的游人食客纷至沓 来,争睹它的风采;也没有哪条如此短的街道,能引 起如此大的争议,从2001年10月开始,各部门着 手对吉庆街大排档市场进行。 成立了各个职能部门联合整治吉庆街夜市场管理小组,对市场的进行了统一要求,摆放统一规范。直至2004年6月,经武汉市城管局批准,吉庆街成为武汉市首家获得审批的占道夜市。这段路是全国惟一的可以占道经营的场所。 为了将名街的汉味特色进一步传承,增强名街品牌效应的辐射作用,进一步丰富其特色名街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迎合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饮食和文化消费的需求,江岸区委、区政府决定打造沿江商务区,首选吉庆街进行改建。吉庆街以武汉本地特色菜肴小吃和民间艺人席间即兴演出为特色,外地人来吉庆街不只为了吃,多数是冲着汉味十足的“民间艺术”而来。 不是任何街头艺人都有资格在吉庆街进行卖艺活动,表演的艺人必须事先办理一定的手续,取 得演出证,挂在胸前。 演出证相当于是营业执照。有些艺人们别具一格,在“艺牌”上又附加一个“身份牌”,上面还有本人的肖像漫画。吉庆街白天不做生意,到晚上,吉庆街就开始鲜活和喧嚣起来,从店内到店外,各种菜食一律摆在敞开排列的货架上,顾 客随意选择、 自由搭配,艺人街头助兴,每家生意都显得很红火。可分为:美食生活区、民俗创意区、文化馆藏区、商务办公区。各块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之间交通联系便利,自东南向西北,产业板块布局由喧闹渐次走向宁静,由夜间经营渐次过渡到日间经营,衔接自然。 在吉庆街的音乐表演活动中,使用的乐器种类 浅谈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徐佳莹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表演艺术系,河南 济源454650) 摘要:文化和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 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音乐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 奏或听,都内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关键词:音乐;文化;生活;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 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215-02 215--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姓名李莹莹 (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指导教师:葛丹(讲师) 摘要:中国的乐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歌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风”正是“中国风”,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红遍了大江南北;也正是“中国风”,让中国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流行音乐。中国流行音乐来源于中国民族音乐,而中国民族音乐又依附于流行音乐的时代性而存在。因而,中国流行音乐必须在汲取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形式进行适当的改变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才能使中国的音乐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在世界乐坛中大放异彩。所以,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才是我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发展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流行;民族;音乐;融合;发展; Tal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popular music Name: Ying-ying- Li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Music Education,Jilin Siping 136000) Directive Teacher:Dan-Ge(lecture) Abstract:In 1990, a large amount of popular songs that hav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ccurred, which is called“Chinese style”. It is the“Chinese style”that makes the expansive and deep Chinese culture become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Also, it is the “Chinese style”that combines Chinese popular music with Chinese national and folk music together and forms Chinese popular music with the character of Chinese culture . Chinese popular music comes from Chinese national and folk music, and Chinese national and folk music exists by clinging to the epoch feature of Chinese popular music. Therefore, Chinese popular music must adapt the content for meeting the demands of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contents of Chinese national and folk

音乐与文化

音乐与文化 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自其产生以来就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文化,它能反映一个地域或民族的古代文明、文化特征和风土人情,此外,音乐还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潮流与精神。 谈到音乐和文化,就不能不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国民族音乐与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植根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同时,民族音乐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 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于声”。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也就是说音乐不但是由人们对大千世界感悟而产生,而且还能反过来调整情绪、调和人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安邦治世的功能,《吕氏春秋·适音》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礼记·乐记》曰:“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主要依赖于“礼乐”制度。儒家便是“礼乐”制的倡导者。“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里,乐是指宫廷雅乐,它的实质功能是对“礼”的辅佐,把最具震撼人心的音乐形式与礼法结合在一起,其渗透力和凝聚力是强大的。 是的,自古以来,都是“诗、词、歌、赋”并称的,中国诗词,在声调音韵抑扬顿挫之中形成音乐的旋律之美,凸显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尽力展示着音乐的无

尽风采。而中国的书法、绘画、舞蹈、戏剧更是与音乐结合为一体,我们也只有了解了中国民族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然而,正像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当今的社会,我们也正面对着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碰撞。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地趋向于无国界化的时代,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许多领域都受到侵袭,同时文化侵袭也是一种必然,亦如音乐,然而,中国人自古就坚持“百家争鸣”,从不忌讳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虽然对于民族音乐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李西安说:“历经百年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里及表,由浅而深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失落自我中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 当世界发展的潮流不可避免地向着政治格局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长期受到禁锢的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与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多元文化和思想矛盾冲突就很快凸现出来了。首先进入中国大陆并产生巨大影响是邓丽君、刘文正、陈美龄等一批港台歌星。当样板戏和语录歌已经让中国人民麻木而不能真正带给人快感、人们的思想不再那么禁锢的时候,邓丽君等人的歌像一股清泉荡涤着人们干涸的心田。对于来自外界的种种音乐思潮的冲击和五花八门的音乐形式诱惑,人们还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就被其所征服并无条件地接受,“靡靡之音”的说法显得那么绵软无力。但当人们发现音乐还可以有这样的风格,还可以这样直截了当地抒发感情的时候,我国的流行音乐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进入发展的轨道。毫无疑问,它的发展是坎坷的,要让人们完完全全地接受如此新潮的一种文化形式注定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走过了艰难的一个适应期、磨合期之后,我们的流行音乐也逐步形成了属于它自己的风格,一种承载着中国现代文化的风格。

动画音乐赏析

动画音乐赏析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艺术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是像美术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即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 动画片作为视听综合艺术,以独特的假定和象征手法来表现人的生活、表现人的情感、表现人对于生活的思考与向往;而音乐则赋予动画片以生命与灵动、生动与情趣、意境与 神韵、情感与意蕴。 音乐作为动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经为人们所公认。音乐就其基本属性来说,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兼具抽象性、抒情性和描绘功能,其本身既可以营造特定的音乐情境,同时又可以引起人们的审美联想;而当它与特定的画面有机结合时,这种功能便可以从视听两方面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在动画片这种视听综合艺术中,音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功能。动画和电影电视一样,都是一种视听艺术,是二者的结合。动画音乐是动画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部成功的动画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精美的画面是商业动画片最明显的标志 但仅仅依靠画面是不可能成就一部优秀的动画片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成功元素

就是动画音乐,特别是它的主题曲和插曲往往会成为一郏动画片精神气质的最佳体现。 音乐在动画影片中的魅力我们已经感受甚多。动画片中的音乐首先是为影片服务的,主题音乐是阐述影片中心思想的最直接体现。在优秀的动画片中,音乐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片头曲、片尾曲及主题歌令人印象深刻、易于传唱;与动画剧情的起伏、画面的转移和场景的过渡相配合,以达到加深刻画人物、强化剧情张力等扩展画面表现力的目的。好多影片放映过很久,其中的音乐、歌曲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作品。像迪斯尼的经典动画片《狮子王》 可能很多人已经记不住它的具体情节了,但它的主题曲《生生不息》却传唱至今,甚至很多人是在歌曲的引领下回忆起影片的情节的。这就是动画片音乐的魅力。它不仅为动画片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听觉元素 更成为了动画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是动画片整体风格塑造的主要元素,音乐参与情节推动,成为动画片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动画片音乐的独特之处。就音效方面来讲,动画片没有真人电影那种同期声配合,所以在音效方面就比一般电影要求得苛刻。音乐可以用听觉形象替代直观形象以达到交代事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目的,剧中角色的各种行为举止,都要配以音乐来表现,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甚至比人声更加完美。音乐是描绘场景、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影视片中的音乐是描绘场景、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主要用来渲染画面

关于音乐与人生的论文

当人们的感情不能用歌唱表达的时刻,又借用种种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演奏手法等,超脱了人声的限制,并且运用独奏、合奏、协奏等等形式,这就是一切器乐曲产生的原由。以上实例说明,生活中需要有音乐来陪伴,而音乐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品,以及人们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说:“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它既可以自娱,也可以娱人,更可以通过音乐音响的信息,来传达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古今中外无不如此。特别是人类越进化、越发展,音乐的复杂性、细致性、多样性越是明显,并且大部分音乐以超越了国家民族、人种的界限,以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特性,来进行相互间的感情交流,特别是器乐曲更是如此。因“喜、怒、哀、乐、忧、思、苦”这些感情属性,只要是人类,都会有相同的感知,至于其深度如何,那倒要视具体作品来定了。即使是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其音调虽有所同异,而感情、气质的属性,仍然是相同的。 再从目前社会上人材的培养来看,音乐尚有促进人们智力发展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音乐来锻炼人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的发展,五官四肢灵敏协调反应迅速、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的增强,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使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功能。对音乐欣赏来说,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智力作用,而且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自然而然的获得。因为听音乐时,大脑不会是空白的,必有种种多变的活动形象会泛映在脑海里。有时还会随着音乐,使人宛临其境,随音乐的音响,在内心里有种种喜怒哀乐的感情细流泛上心来。这种艺术的感情语言是非常微妙,它不可能只用文字及语言所能形容的。它可以从一星半点的标题启示下,进行丰富的生活联想,并循着标题启示,有着更扩大、更延伸的再造想象因素来“自圆其说”。这种从一点而至多点,从一线而至多线的想象,也即是音乐欣赏时的创造性思维了。并且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在一起的,是多路思维、立体思维、美感思维相交叉在一起的。也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当聆听一曲、十曲、百曲……之后,人们的想象力的锻炼增强了,思维方式活跃了,思维反应灵敏了。这样,不是使人聪明起来了么?正如当代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一样:“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中外许多著名的学者,在平时大多都是音乐爱好者,或是兼有音乐家的才华,在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他们在科学上、学术上的成就,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作用。如天王星发现者是美国威廉·赫歇尔,他常常在巴黎圣母院举行音乐会;如法国思想家卢梭,还编写了符号谱及音乐辞典,他说:“我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更如爱因斯坦还是小提琴演奏家,巴尔扎克、高尔基他们都是音乐爱好者。 再从音乐对人们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也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有所影响。虽然,不能完全象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正所谓“乐者,德之华也”。“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等,但多听高尚的音乐,确实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多听铿锵雄壮的声音,也会使人们意志坚强起来,情绪高昂起来。因为它是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当然,黄色的、低级情调的、庸俗的音乐,也同样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人意志衰退、情趣低落,甚至陷入想入非非的魔阵之中。 对于世界各国的音乐,应该了解,以开阔视野,增进知识。特别是欧州文艺复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洋音乐,不论在题材上,创作方法上、形式上、体裁上的丰富性和严密性上都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在技法理论的建设上也确实具有相当科学性和系统化。应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来看待。对此,绝不可轻视。例如:歌曲《重归苏莲托》、《魔王》、《鳟鱼》、《跳蚤之歌》、《北国之春》、《伏尔加船夫曲》;独奏重奏曲:贝多芬(小调悲壮《钢琴奏鸣曲》)、(小调《月光》钢琴奏鸣曲);舒伯特《圆舞曲》、尚邦《波兰舞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管弦乐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圣桑《动物狂欢节》、普罗柯菲耶夫《彼得和狼》,交响乐:贝多芬《英雄》、《命运》、《田园》、海顿《D大调第104》、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歌剧、午剧:莫扎特《费加多的婚礼》、威尔第《茶花业》、比才《卡门》、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这些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音乐华章。曾经激励感动过多少代人呵!每位音乐爱好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每次的聆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正是这些优秀作品极赋生命力和感染力,成为不朽之作的原因所在。 但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有更深的感情和广泛的了解。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长期耕耘在这块土地上,各自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因此,我国必须在平时多多接触一些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并且从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开始,让其在幼年时代就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这就是具体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感情上更能够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深厚。近百年来经过许多音乐家的努力,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因此,在欣赏音乐时,应中西兼听,既不能把外国的东西认为好,也不能把外国的东西都视为不适宜给中国人听的,崇洋媚外主义及国粹主义均是片面的。但对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更加重视些,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的人民音乐生活中,通俗性音乐总是大量地存在着。古代称“时尚小曲”或“时尚小令”,今日称“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例如:《十五的月亮》、《太阳岛上》、《军港之夜》、《蒙古人》、《烛光里的妈妈》、《奉献》、《五星红旗》、《雾里看花》、《涛声依旧》、《榕树下》以及各种流行乐队组合“零音乐队”、“舞人制造”、“阿里郎组合”、“羽泉”、“黑鸭子乐队”、“黑豹”。更有分风糜世界的现代音乐流光异彩,理查德的现代钢琴音乐,黑人歌手,里奇、杰克逊,疯狂歌手,麦当娜、布兰妮……等等。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倍加厚爱的音乐人。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短小精焊,轻松愉快,它给人以娱乐、消遣,对人们精神上的调剂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但它也有两大类:一类是通俗的,一类是庸俗的。缺少艺术修养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人们是一时殊难分辨,庸俗音乐的炮制者也利用此来牟取利益。我们只有加强音乐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下才能逐步到达。它的方法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用健康的代替庸俗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给人们以美以娱乐、以愉快。人们是为了

浅析音乐与大脑的关系

浅析音乐与大脑的关系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艺术一直在发展,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有,音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浪漫、更加和谐,本文以大脑与音乐的关系为出发点,介绍了大脑是如何识别音乐,大脑对音乐的选择,从音乐对人类的好处阐述了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脑;音乐;识别判断;音乐脑 一、大脑对音乐的识别 人类具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它对音乐情有独钟。 据研究表明,人类的音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性条件决定的,这正如同人类与动物不相同的语言能力一样,取决于进化、遗传所决定的大脑特定神经基础。人的智力来源于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左脑管理着人身体的右半部分,右脑管理着人身体的左半部分。左脑为语言脑、理性脑,主管语言、阅读、计算和逻辑思维;右脑为音乐脑、感性脑,也称创造脑,主管音乐、想象、绘画、舞蹈等形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左脑发达的人能将右脑贮存和记忆的大量信息逻辑化;而右脑发达的人则能将大量信息贮存在脑内,并能使其直观化。只有使人的左右两个脑半球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智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那些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的人的认识是不科学的。 二、大脑对音乐的选择 (一)大脑对信息选择判断原理 当大脑遇到新信息时,会首先判断其有无价值,具体说来,信息从五官进入大脑后,就经由视床传送到大脑的边缘系统——膝状体。最初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的部位就是膝状体。与此同时,信息被送到进行周密的“认知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因此,大脑决定对什么样的信息构筑神经线路进行学习控制时,膝状体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膝状体处进行的工作被称为“情动信息处理”。在这里要对输入的信息加以判断,看看这些信息对自己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然后,当作出该信息对自己“有价值”的判断时,膝状体就会向大脑皮质释放出使其功能活化的物质。 (二)大脑对音乐的选择判断 人们对某一知识充满好奇,内心喜欢学,在学习时感到快乐,就会毫不费力地掌握学习内容,这完全归功于大脑中那种活性物质能使处理学习的神经线路,此时这一知识是音乐的话,人们就会认为音乐具有价值,就会努力记住学习的内容。对于大脑来说,所谓有价值的音乐,就是能使大脑活化的信息或者事物。反过来,不能使大脑活化的音乐就被大脑过滤掉。大脑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往往此时的学习起来会倍感轻松,而对于那些价值不明确、枯燥无味的音乐则为难吃力,这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人类之所以对音乐技能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大脑认为这种知识是无价值的,表现在心理活动上就是没有学习兴趣。当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实际学习情况无法在感情上达到统一时,就无法使大脑活化,无法使大脑判断其为有价值的信息。 三、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 第一,对于学生来说,要创造丰富而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学习音乐。应该创设利于学生激发音乐学习兴趣的环境,有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浅谈中国音乐的发展

浅谈中国音乐的发展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突飞猛进,中国音乐事业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新的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音乐有了更多需要和要求;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客观趋势,世纪音乐也有了更多地交流和融合。中国音乐在新的时代将是怎样的姿态? 关键词:中国音乐发展思考新音乐传统音乐 历史悠久的中国孕育了特有的中国音乐,经历了五千年的中国音乐有过辉煌,也曾没落。带着百年的探索、挣扎,带着曾有的余辉,带着困惑进入了21世纪。中国音乐将以怎样的姿态展现新的世纪? 中国音乐是“新音乐”和“传统音乐”并存 任何新事物的生成及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因素,文学、美术如此,音乐亦然如此。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个民族特定传统的文化审美、风俗习惯、民族语言、 人文精神等。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本土固有的音乐——“传统音乐”已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民族振兴的要求。经过一系列痛苦的思考、激烈的批判和冷静的分析,一种在“五四”文化运动影响下所形成的“新”的音乐文化思潮,使人们不得不

把目光投向西方,引进了以多声音乐和简谱、五线谱记谱法为代表的作曲与理论的技术体系;引进了以交响乐为代表的器乐表演形式与器乐演奏技术体系;引进了以歌剧为代表的声乐表演与技术理论体系;引进了以钢琴和小提琴为代表的西方乐器体系与音乐价值评估体系。人们把从西方引进的音乐称为“新音乐”。也正是自那时起,“中国音乐”成了一个两种不同音乐体制的集合概念。 “传统音乐”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不能满足民族振兴的要求,但音乐毕竟不是仅仅为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而存在的。所以,当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运动趋缓的时候,传统音乐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最适合其生存的本土文化土壤里复兴发展起来,以致20世纪上半叶,以戏曲为代表的声乐表演形式和以丝竹乐为代表的器乐演奏形式曾达 到了空前的程度,直到20世纪的下半叶,传统音乐才逐渐退出了社会主流音乐的位置,而成为“民间音乐”。 “新音乐”是19世纪末为适应社会变革和民族振兴的需要而引进的西方音乐,但新音乐又不等同于西方音乐,新音乐之“新”是相对传统音乐而言的全新的音乐形式,然而如同引进其它艺术、宗教、哲学一样,引入中国的西方音乐也要运用于中国音乐实践,也有一个被改造、被接受、被认同的过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碰撞、融合、排异、认同,新音乐终于成为一种以西方音乐为躯体,以中国音乐传统为灵魂的新的中国音乐艺术形式,并且在20世纪的下半叶成为我国的社会主流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