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凯恩斯主义

危机中的凯恩斯主义
危机中的凯恩斯主义

摘要:2008年,太平洋彼岸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整个世界的金融海啸,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重创。两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经济依然被那场经济危机笼罩着,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呢?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及其新自由主义经济金融理论是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制度基础和混乱之源,新自由主义既是危机发生核扩散的原因,又是阻挡危机救助的障碍。关键词:金融危机,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

两年前,太平洋彼岸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整个世界的金融海啸,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重创。那次金融危机覆盖面广,致使全球的经济蒙上了一层暗纱,直至两年后的今天,全球的经济依旧笼罩在那场经济危机的阴影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倡导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还是提倡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这需要我们用理论来重新揭开这层面纱。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主义本已名誉扫地,但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英国首相撒切尔和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崇而重新翻身,成为经济界的正统。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及其所伴生的自由市场至上主义,不过是披着经济哲学外衣的个人贪欲。在1987年的股市崩盘、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期间,美联储一直盲目相信市场的正确性,坚持通过大幅降息的方法增加市场流动性,这一方法屡试不爽,直到本次次贷危机爆发。事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自由市场主义是不正确的。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为救市、刺激经济采取了大量措施。舆论普遍认为,国家应对经济承担根本性责任,包括挽救私有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对实体经济提供直接刺激,以及建立国内乃至全球监管机制等三方面。社会民主党人不仅要从凯恩斯学派中汲取养分,也要结合国际形势的现状做出创新。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了凯恩斯主义。

曾经一个所谓的经济学家张维迎说要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当然他的出发点是为新自由主义辩护。他说:“危机出现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干预政策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这说明什么呢?这只能说明这位所谓的经济学家捏造出来的危机的原因不能被世界资产阶级认同而已,更不要说被马克思主义者认同了。经济学与真实世界之间最强有力的纽带是政治,而政治总是要权衡多方势力的利益的。因此,要评论一种经济学理论对实践政策的影响,或者说实践中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是某种学术思想的体现,这是一项非常棘手的问题。虽然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不会改变,但具体的管理体制却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在错综复杂的管理体制中,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总是那么显眼。而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凯恩斯主义更加备受关注,新自由主义真的不行了吗?

早在1929—1933年间就爆发过一次经济危机,那次经济危机成就了凯恩斯主义,同时也给新自由主义一次重创。其实那次经济危机首先催生的不是凯恩斯主义,而是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的直接后果是什么?是把财富大量的摧毁,需要重建,这种情况下,不采用凯恩斯主义而依然是自由资本主义政策能不能重建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时间上要花更多,这个各个**为什么就选择了凯恩斯主义呢。因为再笨的资本家也能感受到这个危机是由什么导致的,当然马克思也告诉了他们,但是马克思是要他们的命,凯恩斯也多少告诉了他们怎么回事,他们选择了凯恩斯主义。这样凯恩斯主义就登上经济舞台。曾经的经济危机把凯恩斯主义送上了前线,但这次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也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凯恩斯主义也受到了质疑。

在西方社会历史和现实中的“自由市场制度”从来就不曾是纯粹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没有哪个**会让自由市场放任自流,市场要受到大量的治理制度和**政策的影响。即使是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美国,也历来就不曾放弃过对自由市场的管制,差异仅仅在于,根据经济实际运行的时代要求,不同时代的**管制的范围和干预的程度是不同的。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西方国家拯救经济的政策,主流媒体通常以“经济自由主义的终结”、

“经济自由化的终结”、“凯恩斯主义的回归”或“复兴”之类的语言来描述和评论之。这类描述和评论既存在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简单化误解的成分,也有对凯恩斯主义误读的成分。因为这类评论把**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同于凯恩斯主义,把凯恩斯主义视为“自由市场”的反对者,根本没有考虑到凯恩斯主义本身的发展;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凯恩斯主义式政策对金融危机的爆发所应负的责任。与此同时,在这类评论中,还把凯恩斯主义者所主张的暂时国有化措施等同于“社会主义化”,进而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论,误读为“姓资”与“姓社”之间的思想争论。凯恩斯主义是基于“凯恩斯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的统称,它本身就存在各种形态。凯恩斯《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1926)和《通论》(1936)奠定了这种思想传统的基础。这种传统的核心思想在于:(1)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基本诊断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2)要修补制度的这些缺陷,**就必须终结“自由放任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这类行动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运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的均衡;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降低财富和收入的严重不均等程度,以扩大有效需求。由这种思想所引发的“凯恩斯革命”,诞生出“正统凯恩斯主义”。它以IS-LM模型来作为凯恩斯理论的规范表达方式,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统治着西方宏观经济学,并且对工业化社会在这一时期的政策有着巨大的良好影响,以至于有不少学者把“二战”后1950—1973年期间发达国家所享有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凯恩斯主义稳定化政策的直接结果。就经济学说会影响到实际政策的意义上来说,究竟哪一种理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负责呢?这要从影响近二十多年美国经济政策的思想。

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十多年中,美国经济的运行是相当稳定的。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这种稳定状态,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良好的经济政策”,具体地说,就是宏观上的格林斯潘主义和微观上的里根主义。但是,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学家对此次危机的思想根源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相互推脱责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民主党执政时期的美国**干预市场运行,让本来买不起房的穷人也纷纷“有其房”,是导致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危机再次证明“**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这次危机标志着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里根主义”彻底破产,克鲁格曼教授在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天,还就救市问题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嘲讽布什**的“两个凡是”——“市场总是对的,**总是错的”;斯蒂格里茨更是发表“新自由主义的终结”的文章。要对这种互相指责的状态作出实事求是的解析,就必须分析支配近二十多年来美国政策的经济思想基础。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政策已经转换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并用的政策形态。在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在宏观政策方面,许多经济学家曾经把美国经济的相对稳定归功于格林斯潘这位从1987—2006年期间的美联储主席,正是他关于利率和货币供给的决策,使美国经济保持在合适的轨道上,避免了深度的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失控。在这一点上,美联储尽到了职责,也符合凯恩斯主义如何熨平经济波动的政策思想。长期以来,为刺激经济增长,美国历届**一直推行扩张性的财政赤字政策,大量发行国债。尤其是2000年之后,布什**一直采用各种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为配合扩张性的财政赤字政策,美联储也不断降低利息,导致美国长期利率始终处于低水平。确切地说,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裂,美国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为刺激总需求,美联储由加息周期转为减息周期。加上为抵消“9·11”恐怖袭击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到2003年6月,已经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下调至1%,之后一直保持到2004年6月。这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格林斯潘主义①的这种长期低利率政策虽然使美国得以避免陷入经济衰退的风险,但同时也造成各种投机性泡沫的形成: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和信贷消费泡沫。因此,至少从表面上看,在经济泡沫的培育过程之中,格林斯潘

一直使用有意含混不清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这种做法使得其理论立场也不甚清晰——人们笼统地用“新货币主义”来指称这种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混合体。其实,这正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本质。如果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那么,新凯恩斯主义怎么脱得了干系呢?同样地,如果说“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那么,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脱不了干系。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权掀起“新自由主义”政策潮流,形成“里根主义”。这种“里根主义”的核心思想其实也就是新古典主义政策思想的核心,即“小**”和“经济自由化”。“小**”要求减少**财政支出,具体地说,是想尽量削减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其理由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是无效率的,并没有让低收入人群受益,而且,社会福利会导致个人丧失积极的生活态度。“经济自由化”思想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应当尽量取消对市场行为的约束。在美国的实践中,这类政策集中表现为所谓的“放松管制”。自那之后,长期以来,美国过于相信自由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在推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格林斯潘崇尚自由经济、完全信任华尔街、强烈支持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成功地说服国会废除了大萧条时代的法律(这些法律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以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1999年美国颁布新银行法,进一步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经营模式的“分业管理”被打破,“混业经营”大流行,形成了“裁定型金融运作模式”,即利用市场定价的扭曲,通过“低买高卖”,套取高额利益,展开“资金游戏”。2005年5月,面对质疑衍生品泛滥、要求美联储介入次贷监管的舆论,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认为,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监管更为有效,坚决反对**加强金融监管。2008年10月23日,格林斯潘在国会就金融危机作证时,不得不承认当初“假设那些自利的银行等机构,有意愿也有能力保护其投资者、银行的资产以及银行的生存”而反对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做法存在“部分错误”,承认缺乏监管的自由市场存在缺陷。在这种意义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自然对危机负有理论和思想上的责任。凯恩斯革命本来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在这种意义上,凯恩斯主义带有危机经济学或克鲁格曼所说的“萧条经济学”的性质。因此,这些国家的救市政策符合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是不足为奇的。

另外在新凯恩斯主义者看来,所有这些做法是理所当然的。例如,著名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认为,“我们要以不惜一切代价扭转形势的精神来应对当前的危机,如果我们做得还不够,那就加大力度,改变方法,直到信贷开始流动,实体经济开始恢复”。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一样,这次危机也遇到了“流动性陷阱”:①利率几乎降至零,经济仍然低迷不振。之所以会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体系的财务状态不佳。其结果,必然导致有效需求的崩溃。虽然当前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但新凯恩斯主义的标准治疗方案是相同的,那就是扩大**开支和充实银行实力。中央银行虽然可以利用降低利率的方法治疗通常的衰退,但面对“流动性陷阱”,却必需改变货币政策的处方:制造温和的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预期会降低人们存钱的意愿,从而将一个经济体拉出流动性陷阱”。因此,对于应对这场危机,克鲁格曼提出的具体方案是: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是金融救助以避免金融瘫痪,而要实现这一点方法就是注入更多的资金,注入资金的系统应该包括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系统。如果注入资金效果不显著,可以对金融体系实施全面的暂时国有化。其次,即使信贷市场复苏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威胁仍然存在,必须采取“素来高效的老药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措施”。最后,在经济呈现出恢复之势,则必须转向预防性的措施,改革金融体系,以防止危机再次爆发。值得注意的是,克鲁格曼所提出的金融体系国有化只是暂时性措施,“一旦形势转危为安,就必须立即对金融体系实施再私有化”。这也表现了克鲁格曼与凯恩斯传统的一致观点——**干预仍然是建立在自由市场制度之上的调整。

即使是如此,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忧心忡忡,甚至提出质询。例如,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加里·贝克尔和凯文·墨菲就反对美国**的巨额救市方案,担心“这种刺激经济的权宜之计有可能让政治议程取代商业判断”,甚至于让保守论乘机抬头。他们认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方式存在三个基本缺陷:对问题过于宽泛的诊断、有关市场失败能够通过**的解决方案轻松克服的错误看法,以及未能关注当前各项行动的长期代价。他们认为,“**的各种反应已展示出这样一种危险,即意在帮助的干预行为,可能反而会加剧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不可能让包括新凯恩斯主义者在内的经济学家放弃对自由市场的信任。但是,它一方面会使凯恩斯主义者更谨慎地审视自由市场制度本身存在的内在缺陷,另一方面也会使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干预行为的怀疑程度降低。因此,此次金融危机给凯恩斯主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强化其学术地位,并加快这两种“主义”走向“新的综合”。

我个人认为,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要真正的认清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弄清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含义,不能盲目的依赖,一遇到经济危机就认为是新自由主义惹的祸,一遇到经济下滑就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由于“抗药性”,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需要的财政投入会越来越大,经济就会陷入完全瘫痪状态。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曾经保持了战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长时间的经济繁荣,也曾经给经济危机带来希望,然而最终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和自我保护,出现了通胀和失业交替上升的滞涨现象,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副作用。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他使得经济学回归到市场调节,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曾允诺给人民带来稳定与幸福,给经济带来效率和繁荣,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发展。但是事实:新自由主义经济金融理论,不仅给实体经济带来了贫富分化、消费不足、生产停滞,而且在虚拟经济上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动荡不安。从经济实践来看,新自由主义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并且一次比一次有更大的杀伤力。

其实所谓新自由主义本来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只是市场调节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的问题。但是却越来越被一些带有有色眼镜的人一味的关注。在当前的社会,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新自由主义,也不能完全拿来凯恩斯主义,必须考虑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只有这样,我们的全球经济才不会一次又一次受到金融危机的摧残。金融危机爆发两年后的我们依旧需要探讨凯恩斯主义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为我们的经济依然处于灰暗。

参考文献:

[1]任丁秋.萧条命运:关于凯恩斯主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2]琼·罗宾逊.美英经济学家评凯恩斯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

[3]丁冰.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4]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扬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

[5]陈才兴.新自由主义在拉美的发展变化及其前景[J].经济学动态,1999,(3).

[6]傅殷才.新保守主义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28.

[7]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胡代光.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西马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看法[1]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看法马克思和凯恩斯是站在同一条线上,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归宿,两人的看法可以说是根本异趣,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和凯恩斯主义学者进行长期激烈的正面交锋。在学术界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既对凯恩斯主义有批判、融合,也有辩护。 一、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斯威齐、多布、曼德尔鲍姆、波洛克和科里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 1、斯威齐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斯威齐认为凯恩斯是新古典理论培育的一个“囚徒”。首先,凯恩斯从来没有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一个整合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技术和文化的总体。因此,凯恩斯认为阶级斗争不过是“令人讨厌的混乱”而忽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的作用,把国家只看作是一个在紧要关头突然出现以扭转局面的角色。其次,他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增加失业的影响,他把这看成是经济机制中可以矫正的缺陷,而不是保证资本家控制劳动力市场的手段。最后,凯恩斯甚至比他的一些新古典理论派的同行们更少关注垄断的力量,丝毫没有论及垄断在宏观经济中的意义。 2、多布对凯恩斯进行了更加系统、更为深刻的批判。 多布坚持认为,凯恩斯的经济方法过于宏观,因而导致他忽视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必要的均衡,并进而忽视了计划的必要性。凯恩斯同情生产资本家,反对借贷资本家,他也不同情工人,他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描述成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从而使他看不到政府经济政策的政治局限。多布断言,资本主义制度下充分就业是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多布在晚期著作中,对凯恩斯态度有所缓和,但他对凯恩斯的本质上还属于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仍进行严厉的批判。他还认为,凯恩斯建立在投资边际效率思想上的利润分析是整个《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庸俗的观点”。 3、法兰克福学派的曼德尔鲍姆、波洛克对凯恩斯的批判更为激烈。他们认为,凯恩斯对流动偏好的强调是错误的,因为货币的错位是症状而不是原因。凯恩斯夸大了利息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同时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利润率进而对投资的影响。《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没有谈及不同部门投资比例失调所造成的影响。曼德尔鲍姆和波洛克断言:“凯恩斯的修正程度超过了古典教条,但他没有指出更光明的前途,而是指向了更黯淡的未来。” 4、科里就对凯恩斯的理论作了激烈的抨击。 科里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这两个问题:利润率下降和消费不足理论。科里认为,首先,投资取决于利润率的变动,而不是像凯恩斯所说的那样取决于利息率,凯恩斯对萧条时期货币的解释混淆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凯恩斯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平稳过渡到一个既是资本主义而又不是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秩序”的手段,而科里指出,实际上利润率下降只表明经济衰退,而且是激烈的阶级斗争、社会暴乱和战争的前兆。其次,凯恩斯夸大了投资的重要性而轻视了消费。最后,科里从方法论上对凯恩斯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批判:凯恩斯的理论强调了交换这一次要因素,而没有强调生产这一首要因素,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断对此作过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融合(斯特雷奇、亨利.史密斯、亚历山大、多马) 凯恩斯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政策主张,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不足,同时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繁荣,这都给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在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沟通”留下了空间。 琼·罗宾逊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凯恩斯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领军人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博学和聪明才智挽救了西方各国的经济,在当今经济学界他享有着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分别找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即:亚当·斯密将市场调节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凯恩斯的政府有限调控是“一直看得见的手”。 在凯恩斯之前,世界经济领域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天下,亚当·斯密被奉为西方经济学之鼻祖,其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几代经济人,在1929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国都坚信市场是万能的,所以在本国经济建设上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其国内市场的自由,笃信政府只有在不干涉的条件下,本国的经济才会取得发展的教条。但是经济自由化和市场不干预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西方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一些人对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质疑。1933年罗斯福接任了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的几天后他就立即宣布实行“新政”;随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来规范市场规则,整顿美国经济;其“新政”之新,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进行最大限度的干预,所以罗斯福是一反常理的,他违背了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但是不久以后新政就发挥了其威力,美国经济终于缓缓复苏,其经济政策也因此备受吹捧。然而在经济学界罗斯福新政却拉开了凯恩斯革命的序曲。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在经济界迅速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被历史称作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理论更是席卷全球,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这场凯恩斯旋风也一发而不可收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此时的中国刚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国家一贫如洗,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国家须要面临第二次“革命”,但是中国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答:评价: 一、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1、震撼世界的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的严重的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24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暴跌成为这次危机的起火点,之后迅速波及到美国全部产业界,最终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到处商品充斥,生产萧条,商店关门,生产力大量闲置和毁灭,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千百万失业者挣扎在饥寒交迫中。 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正深深地陷在经济大危机中。当时美国经济学界和政治的一些人就开始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和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治理危机,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 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1933年3月,在经济危机中,佛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他深受当时美国社会上要求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影响,一进白宫就要求美国国会授以“紧急全权”,并宣布实行“新政”。所谓“新政”实质上是一系列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对外经济的政策的总称,其中心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和干预国民经济的运行,对付经济危机。“新政”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颁布各种紧急法令,以稳定金融、稳定物价、调节生产、保障利润。进而实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成为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实践先导。 二、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凯恩斯主张的是用调节总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他的理论是说国家有空闲的生产能力,是总需求的不足导致这些空闲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于是需要刺激需求,由政府来扩大财政支出,即课本上所说的政府购买,这样短期内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在与总供给曲线交于新的均衡点处时物价上涨了,物价上涨是扩大总需求带来的结果,而不是说要用通胀来刺激经济;你可以参见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物价上涨。也可以这样理解,政府购买扩大,则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多,则物价上涨。 三、凯恩斯货币政策主张的特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使得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引起投资需求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支出,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对凯恩斯理论的评价:1、成功方面: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刺激增长的扩张性政策,而且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政府干预,采取种种措施增加全社会的货币总支出、扩大有效需求,其中以扩大政府开支为中心内容的膨胀性财政政策为主,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膨胀性货币政策为辅,再配之以管制工资,无价的收入政策和改善结构性失业的劳工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扩张的外贸政策等。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特别是在缓解经济危机、减少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过显著疗效。在战后近四分之一世纪里,西方各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三倍,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周期也较为缓和,失业率大为下降。以凯恩斯主义的典型试验基地的美国为例,1942年开始执行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经济政策,当年的政府开支比上年增长了一倍,而失业率则从上年的9.9%降到4.7%。此后30年间,美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一、关于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其经济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而由此理论基础所建立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要很好的理解凯恩斯的理论,我们可以联系凯恩斯对经济的一些分析。 首先凯恩斯认为市场处于非充分就业的状态。然后他提出了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的减少导致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仅决定了就业水平,还决定了收入水平。 首先来看关于有效需求概念的含义:有效需求概念,是凯恩斯就业和收入决定理论的逻辑起点,即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也换言之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但不仅如此,它还必须是能保证全体雇主获得最大利润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随后他提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引起经济增长。 总的想来,他的理论作为时代发展的果实,有其意义和作用。其能从众多经济学派脱颖而出擢升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也是因为它指出了西方社会向国家干预型私人企业制度发展的趋势,而该趋势又深为统治阶级所赏识。 可以说,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最主要症状:由分配欠公平引起的总消费不足,由私人投资的盲目性投机性引起的总投资不足。这两种不足合成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以致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所已经达到的生产潜力。 但渐渐的我们从现实中看见了凯恩斯主义的危害和不足。 我们应当承认凯恩斯主义在经济衰败时是具有强大作用的,但这是对于短期而言。长期看来是不利的,它会带给我们新的问题,其中最明显一点在于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关系 1.产生背景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15-17世纪)的经济思想,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阶段和商业资本家崛起并向产业资本家过渡时期的社会需求。其产生背景是市场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发达、社会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期间,经济活动自发表现为三个阶级:重视商业资本的获得,即货币至上;重视商业利润,即对资本的注意转为对商业产业的重视;最后重视利润来源,即重视制造业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最具说服力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它产生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之后,而面对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古典理论却束手无策,因为其认为市场会自动调节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并且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价格水平具有很大的弹性使得市场在长期总是出清的。使得凯恩斯认识到古典理论关于市场作用的缺陷,而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认为这种办法“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而伴随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可以看出,重商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产生时市场发展的程度差别很大。重商主义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程度不高,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则正是由于认识到市场不能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即从重商主义到凯恩斯主义之间还经历了反对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阶段,此时不仅国内的市场得到了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也初步形成。 2.核心内容 重商主义理论主要有三点:一是视货币为唯一财富形式的财富观;二是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即外贸和掠夺;三是倾国家之力干预外贸,控制市场活动。重商主义者认为若一国家缺少金银矿藏,就只能通过外贸顺差、出超甚至掠夺,才能让金银不断流入本国。重商主义者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主张国家各有干预经济生活,如垄断对外贸易,衽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和保护性关税,并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进行殖民扩张等。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货

货币、新古典、新凯恩斯主义.

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争论 1.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货币主义的出现旨在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及理论进行批判。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使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利率。由于长期执行财政政策, 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息刺激投资, 使得西方国家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努力中, 忽视了货币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 [2],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在政策上, 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 主张使用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政策:单一的政策规则。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如下: (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 反之, 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 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 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主义试图在使货币数量理论在复杂假设的情况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货币理论相似的观点:一方面, 从长期的观点讲, 货币数量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而非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另一方面, 货币主义也承认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17供给学派的理论是针对凯恩斯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的需求方面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 只有采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才能医治美国经济中的疾病。 18 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仍然是在传统研究范式内进行的, 这就不同于前面介绍的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因此在效果上不如前者。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 p 、 y 条件下 ,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 p 、 y 稳定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 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 马建彬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所得数量。(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最终影响的是就业而非实际工资,因而实际工资有粘性。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受厂商支付的工资的影响,为了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厂商通常会把

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和借鉴意义

西方文明史与中国恰好相反,在经历了同样灿烂的希腊和先秦文明后,中国步入了汉唐盛世,到达了文明的巅峰;西方却因教权与王权的你争我夺而陷入了黑暗和停滞。不过风水轮流转,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西方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迅速超越了固步自封的中华文明,开始引领世界直至今日。在这期间,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的突飞猛进居功至伟。其中一个叫凯恩斯的英国人堪称此文明的鼻祖,在总结前辈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历史的新经济理论,该理论及其延伸对今天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确有独到之处,也揭示了一定的经济规律。这一后来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他的追随者为了进一步使其完善,提出了“经济波动和增长理论”,寻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 不过,凯恩斯主义,甚至凯恩斯本人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评论是美国学者罗斯帕德曾说过的,他认为凯恩斯是一个极端自我中心主义者,以英国统治精英自居。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在读期间曾加入过一个叫做“使徒会”的秘密组织。这个类似大学社团性质的组织已历经百年,在欧美大学十分普遍。其中的会员终身保持联系,构成了西方社会统治阶层最坚不可摧的利益集团。他们每周六在一处秘密会所聚会。讨论范围从哲学,美学到政治,商业。在这个圈子里,除了凯恩斯这样的学者精英,还有罗斯柴尔德男爵这样的达官显贵。在这种环境下,悟性极高的凯恩斯立刻嗅到了社会上层目前的困境,推出了让他一夜成名的债务货币和通货膨胀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后来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础。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文章中曾赞同过他的观点: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保户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赤字财政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阻止了这一险恶的过程,所以不难理解有人对金本位的恶意诽谤。 正如上文所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动机值得怀疑。首先他将黄金贬低为“野蛮的遗迹”与他刚出道提出的通货膨胀论自相矛盾。他鼓吹的抛弃金本位的廉价货币政策虽然带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但从客观上为政治家“借钱,花钱,印钱”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政策的推行将为政客和金融大鳄沆瀣一气,利用通货膨胀剥夺人民财产铺平道路。另一方面是理论本身的缺陷,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其后的延伸补充都试图掩盖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矛盾。而凯恩斯的支持者又支持政府在宏观上干预经济,压制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身处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从客观上为凯恩斯提供了有利的研究环境,而工商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又反过来增加了对经济学理论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立刻引起极大反响的原因。这样的良性循环是西方经济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一时间经济理论如雨后春笋。现实社会又提供了大量经验检验的机会,加上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传统土壤,西方在现代依靠其资本优势脱颖而出领先世界绝非偶然。所以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的同时,注意其优越性并借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试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试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主义的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看,无论是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从不同角度对发展问题做出了非常深入细致的探讨,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议,其理论结论和政策含义都有所不同。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之初,已经出现主张国家干预与主张自由放任两大思潮之间的分歧与论战。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二者孰是孰非是经济理论长期争论的焦点,也是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和运行选择的难题。 一、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8世纪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也是经济学“自由主义”传统的开创者。亚当·斯密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系统地论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自由经济”这一定义,强调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自由地配置资源,政府不要去干预。他推崇自由市场,认为自由市场下形成的竞争关系,市场调节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是社会财富增加的唯一途径。以“看不见的手”为标志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使人类第一次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本质和商品交换的原因有了比较清醒的认知。他认为人人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着自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最大的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他认为人类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主张经济体制的建构应以保障个人的生存及发展为原则,私人有权拥有及支配自己的财富,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反对贸易壁垒,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主张经济自由,每个人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亚当·斯密重点研究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即研究促进或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亚当·斯密指出一个国家国民财富即生产的商品总量的源泉在于劳动,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劳动分工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二是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配置。亚当·斯密认为,应该把资本配置到最有利的部门,最能促进产出增加的资本配置也就是最能促进资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 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

浅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经济研究

(一)名义刚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有一些因素会阻碍名义价格或工资的自由调整,这就是名义刚性,也就意味着经济单位无法按照货币供给数量的变化或名义需求的变化进行自由调节。名义刚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经纪人无法做到完全理性,而是一种接近理性的次优行为;二是市场的不完全和信息的不对称。 1、劳动力市场的名义工资刚性 劳动力市场的名义工资刚性主要有两个理论,分别是长期劳动合同论和交错调整工资论。长期劳动合同论认为,劳方为避免劳动市场上的风险想与资方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同样资方为减少成本,也同意签订长期合同,这就使得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很难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交错调整工资论认为,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劳资双方调整工资合同是交替进行的,而不是同步的,合同的签订时间与到期时间是错开的,因此工资不能同时调整只能交替调整。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工资合同交错调整的情况下,那些需要调整名义工资的厂家和工人会根据别的行业的调整状况做出判断,这样就使得货币政策的作用时间对实际变量的影响超出合同期限。另一方面,名义总需求一旦发生变化,由于劳动合同的交替调整,阻碍了工资水平的迅速调整,使得在冲击面前,与现有的合同同时重新调整相比,名义工资具有了更大的刚性。 2、产品市场的名义价格刚性 产品市场的名义工资刚性主要的理论有:菜单成本论、长期价格合同和交错调整价格论。菜单成本论指出,厂商调整价格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都非常小,因此厂商在调价时必须考虑菜单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当菜单成本大于调价后的利润变动量时,厂商就会保持价格不变。长期价格合同和交错调整价格论指出,在产品市场,交易双方为了减少多次讨价还价的成本,经常会签订长期价格合同,只有当受到强大的名义需求冲击时,才能进行价格调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一个价格合同固定一段时间的价格,而对于全社会来说,由于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价格合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价格,当一些合同因到期而调高价格的时候,由于还有一些合同还没到期而保持原价格,这样到期的合同的价格也受到了没到期合同价格的影响而固定下来。 (二)实际刚性理论 实际刚性指实际价格和实际工资无法进行充分调整。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们对劳工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实际工资刚性提出了不少的理论,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劳工市场的实际工资刚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劳工市场的实际工资刚性的主要理论有:隐性合同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和内部人——外部人理论。隐性合同理论指出,由于隐形合同的存在会导致实际工资刚性,经济中出现失业,而实际工资刚性是厂商和工人共同的偏好。效率工资理论指出,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实际的工资,所以,当实际工资变化时,劳动生产率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企业向工人支付高于供求均衡的工资是有利的。内部人——外部人理论认为,由于有转换成本的存在和内部人自私的心态,使得厂商总是会将实际工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导致实际的工资刚性。 2、产品市场的实际价格刚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产品市场的实际价格刚性的主要理论有:交易市场的外部交易理论、市场信息不完全理论、消费者对调价的不对称反映理论、寡头论断与进入障碍理论。外部交易理论认为,交易市场的外部性使得交易成本呈现经济周期变化,也就是说经济高涨时,市场规模越大,交易成本就越小;而经济衰退时,市场规模越小,交易成本就越大,这样就促进边际成本逆周期变化更加严重。消费者对调价的不对称反映理论认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对厂商调价的反应是不对称的,如果厂商调高价格时,消费者就会去搜寻其他的替代产品;如果厂商调低价格时,消费者就不会出去搜寻了,所以厂商为了使消费者不去搜寻只能稳定价格,尽量减少频繁调整价格,这样就产生了实际价格刚性。寡头论断与进入障碍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对产品的价格拥有一定的控制力,他们可以通过运用价格手段来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样,产品价格就具有一定的粘性。市场信息不完全理论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厂商调价比较慎重,不会轻易改变产品的价格,这样也必然导致实际价格刚性。 (三)信贷配给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金融理论,该理论坚持了原来非市场出清的假说,指出了非出清信贷市场的无效性。信贷配给理论认为,在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同时起着作用,仅仅考虑利率机制过于单一化和简单化,实际的信贷市场是处于无效的均衡状态,只有政府才能调整信贷市场的失灵。 四、对新凯恩斯经济学的评价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到今天出现的时间比较短,理论还不够成熟,但是它的一些结论确实比较接近经济的实际情况,因此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在此也进行一些简单的评价。首先,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微观基础,这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的进步。其次,他们的理论体系在细节上有待完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在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拼凑起来,并且有些观点相互矛盾。最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缺乏大量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多为理论方面的介绍,缺乏实际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胡代光.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5]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张华明)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货币视角下的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 析 院(系、部)名称:财经学院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x x x 学生学号:x x x 指导教师:x x x

2013 年 5 月 12 日 学术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人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在货币理论中,有两大派别,便是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长期以来两派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然而这却丰富了货币理论宝库,同时也使得政府的经济决策有了更多的理论支点。凯恩斯注重货币流动性故而他的货币理论又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把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三类:一是交易动机,二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创建了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不赞同货币需求“动机”说,提出持久收入理论。他认为,货币不仅包括现金,还包括银行存款等等,并对凯恩斯主义提出深刻的质疑。为了更好的研究,笔者在文章开头简略的介绍了传统的货币理论,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的比较分析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最后,现实中美国的经济数据对两派的理论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货币理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弗德里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