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诚然,他们有共识,但更多地是分歧和对立,其中,尤以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意义。其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货币政策作用的目标理解不同,凯恩斯主义强调利息率对货币调节的传递作用,认为利息率应成为政策的直接目标;货币主义则否认利息率在货币

政策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控制货币量是“第一要务”%#&。第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看法不同,凯恩斯主义相信通过“需求管理”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工具),可以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仅仅是辅助性的、第二位的;

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供应量是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因此“唯有货币最重要”%!&,

并反对财政政策被“反复地滥用”。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对传统货币数量说的“革命”

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01)

,他抛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两分法”,创立了以流动偏好为特色的货币需求理论。

传统货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就是说,货币仅仅是经济运行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领域中的

就业、产出、投资等。货币数量变动唯一影响的是物价水平。这就是古典学派的货币流与实物流截然分开的“两分法”,其前提基础一是假设人们对未来有完全的预期,一是不考虑时间变化的静态分析方法。与古典学派不同,凯恩斯把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作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假设,再加入时间因素的动态分析,从而使货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推演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说。

流动偏好(23453637)89+:+9+*;+)

,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基于货币具有百分之百的流动性(变现能力),从而喜好以货币形式保留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流动偏好根源于人的三种(两类)行为动机。第一类是交易动机(便于应付日常交易支出)和预防动机(便于应付意外性支出,如医疗费用、事故赔偿等),这类货币需求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小并与之同方向变动,如果用

<=>表示这类需求,用?表示收入水平,就有<=>@:())

。至此,它与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并无区别。但凯恩斯又提出了基于投机动机(AB+;5CD73E*

的投机需求,从而与传统理论分道扬镳。在传统数量论中,货币仅仅被看作交换的媒介,非交易需求的货币贮藏是不合理的行为。因为与其他值贮藏的形式(如持有债券、收藏古董等)相比,贮藏货币并不能生息。凯恩斯指出,投机需求是起因于人对未来的不完全预期,由于不能准确估价债券的市场价格,为避免损失和投机获利,人们将选择持有货币。举例说,一张年息G 元的债券在利率为GH 时,其市价为#""元,而利率上升到1H 时,其市价将下降为$-I -元。所以,若预期利率从GH 上升到1H 时,与其持有债券(净损失@#"".$-I -J G @##I K 元),不如将货币闲置在手中更有利;反之,当预期利率将

要下降时,将抛出货币持有债券。简言之,投机需求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用<=A 表示投机需求,9表示利率,就有<=A @L (9)

。在这里,我们看出货币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已不再仅仅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而且是一种资产,从而,流动偏好说其实是一种资产选择理论。

根据流动偏好说,又由于凯恩斯强调“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中的“常态”,所以,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一定会引起物价上升(或通货膨胀),至少不会引起物价同比例上升。也就是说,增加的货币量会经由一定的渠道分解为<=>和<=A 两部分,<=>的增加直接导致总需求增加,<=A 的增加在投机需求作用下使利息率下降,

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阻止经济衰退,增加总产量和提高就业水平。据此,凯恩斯把传统的“两分法”改造成了总产量货币论,从而掀起了货币理论的一场“革命”。

二、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对凯恩斯货币革命的“反革命”

货币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芝加哥大学教授

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表述》,创立了现代货币数量说,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函数式左边是人们要求持有的货币量。但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需求是实际货币需求,它是名义货币量<与物价水平8之

摘要:凯恩斯主义曾经并且至今都可称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主流”,而货币主义则在六七十年代大行

其道并成为美英等国的“官方经济学”,但这两大学派的货币政策存在很大分歧。探讨这种政策分歧的成因无疑在

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双方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差别,然后尝试从理论基础的差异

引伸出货币政策的分歧,最后,简谈几点引发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货币;政策;流动;偏好;投机;需求;持久;收入

中图分类号:M"/#I -0$M"/#I -G-文献标识码:V 文章编号:#""0."G00P !""#U "$.""G#."-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

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诚陈建华P 江阴市委党校,江苏江阴!#00-#U

比。函数式的右边是决定货币实际需求的因素,它们包括:!总财富水平(%)。由于总财富无法从统计中得到,改用收入%来代表。但弗里德曼指的收入不是现期收入,而是持久性水平,即一个人在长期内对过去、现在和今后预期的收入取平均数;"人力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各种金融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它与货币需求成反比;&除以上以外的非收入综合变量(’),如人们对政治、经济形势及政府政策的预期,社会风尚、技术及制度等多种因素。

在弗里德曼看来,决定货币需求的大部分因素都有长期的稳定性,故货币需求在长期趋于稳定。根据弗里德曼对美国#$,-—#.,#年的经济统计,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而货币需求的利息率弹性仅有"/#0。所以,他强调了持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又因为持久性收入在长期稳定增长,故货币需求也稳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1(1+234567)在长期也就缓慢地下降。在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中,货币流通速度1被看作一个常数,所以货币数量引起物价同比变动。凯恩斯依据投机需求推断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极不稳定的量,这被称为货币理论的“革命”;而货币主义则证明货币流通速度虽不是常数,但它与相关变量有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此,传统货币数量说关于物价随货币量同比变动的理论就基本上依然有效,这种向传统回归的姿态可形象地称为“凯恩斯‘货币革命’的‘反革命’”。

三、从理论差异到政策分歧

对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公式与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方程89:;(7,’),它们主要区别有:第一,凯恩斯公式中的利息率被三个不同的收益率’(、’*和’+所代替;第二,两个公式所用的收入概念不同,凯恩斯所用的是现期收入,而弗里德曼用的是持久性收入,从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更稳定;第三,资产形式的假定不同,凯恩斯把债券视为货币的唯一资产替代形式,非常强调利息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现代货币数量论则把“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所有的财富形式都视为货币资产的替代形式,它们的预期报酬率也对货币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第四,在弗里德曼的公式中,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影响货币需求。正是由于上述的理论差异,货币主义推论出与凯恩斯主义完全不同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中,由于假定资产的形式只有债券和货币两种,因而货币需求和利率弹性较大,均衡利息率由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据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表述为:在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增加货币量,这时人们发现手中的现金余额大于其意愿的持有量,于是用多余货币去购买债券,引起债券价格上升和利率下降,而利率下降会刺激消费与投资,并在乘数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倍增,最终实现经济扩张和充分就业。反之,在通胀时期则“逆风向行事”,通过紧缩银根降低利率,使经济“降温”,缓解通胀。总之,货币政策应当以利息率为导向器和直接目标。

货币主义则认为影响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不是利息率而是货币量。货币机制的前提在于财富(或资产)的形式除货币、债券外,还有股票、住宅、珠宝、耐用消费品等,这样,人们保有财富时就不仅仅在货币或债券中选择。在这一假设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不是影响利息率而是改变各种形式资产的相对价格。在货币供给增加后,各种资产的名义价格上升,从而在短期直接刺激生产,使国民收入增加。但是,在长期则是会提高利息率。这是因为,短期内支出增加将势必导致物价上升和货币需求增加,从而出现利息率上升的趋势;另外,上升的物价使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从而加速利率上升,其升幅往往超过最初的利率水平。所以,“货币政策无法限定利息率”<=>“利息率是一个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指示器”<0>。

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言,凯恩斯主义者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流动性陷阱”。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息率已被降得很低时,微薄的利息收入不能抵偿债券的风险,而持币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普遍感到持有债券不如持有货币,于是货币市场陷入追求高度灵活性的“陷阱”。也就是说,货币供给超过一定量之后的任何增长都会被货币需求所“吸收”,利息率将不再下降,货币政策百分之百失效。这时,财政政策才是有效的。但是,根据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公式,货币流通速度是比较稳定的,并不随货币供给量变化而变化;对短期的经济变动而言,货币量是影响经济变量的主要因素,正因如此,货币政策要“谨慎行事”,“要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主要源泉”<,>。另外,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指出自然失业是市场的“硬核”,是无法消除的。因此,凯恩斯主义以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经济政策注定要失败,扩张性的政策只能是增加货币量,引起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而应该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即“根据经济增长地需要,按一固定比例稳定地增加”<->,这就是著名的“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根据美国近百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产出年均增长?@,劳动力年均增长#—!@,因此,货币量应按每年=—0@的固定比例增加,这样,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就能实现自然失业下的充分就业,同时,“只要关好了货币水龙头,就可以控制住经济脸盆中流溢满地的通货膨胀”<$>。

四、几点启示

重新回顾和分析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货币需求理论及其政策主张上的争议,对我们的研究和宏观金融改革有很多启示意义:

#、要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了深入理解不同学派的理论体系。任何的经济理论和政策都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凯恩斯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时正是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不断尖锐,#.!.—#.??年发生了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这就要求政府对经济生活直接干预。美国罗斯福总统“新政”,德国法西斯的“军事管制”等等,都从事实上进行了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正是企图从理论上阐明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林特所说的:“对‘凯恩斯革命’的广泛赞扬中往往忽略了这一事实:凯恩斯仅仅是为许多国家实际上所实行的对付大规模失业的政策提供了理论解释而已”<.>。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广泛采用。进入七十年代,这些国家先后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这一事实宣判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货币主义则因为对“通货膨胀”这个凯恩斯主义理论最无能为力的问题提出了解释与对策而倍受人们青睐。正如经济学家亨利?沃利克曾说过的:“如果说凯恩斯主义是萧条的产儿,货币主义则是通货膨胀的产儿”<#">。另外,凯恩斯假定资产只有货币与债券两种形式,

以及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小,等,也都与他们所处的

时代特征有关。因此,分析和借鉴他们的观点时,既不要顶礼膜拜、盲

目照搬,也不能苛责前人简单否定。

!、要从经济哲学的高度剖析各流派在理论与政策上的分歧。从凯

恩斯的《通论》发表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就一直存在着“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的论争。应该说,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和信

奉经济自由的货币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并没有本质区别,二者论及的经

济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进行市场预期,都按市场规则行事,但其

结论却大相径庭。究其根源,还是二者在经济哲学上有着巨大差别。凯

恩斯主义认为现实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型的,价格和工资不是完全可

变的,而是存在“价格粘性”和“工资刚性”,这样,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

限制,经济中无法避免“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为此,政府应当“见机

行事”,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解决失业问题。而货币主义则

认为市场总是可以“出清”(即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价格和工资在长

期是可变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

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而政府不应干预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正如弗里德曼所说的“应该把政府活动限制在它应有的范围内,使它

成为我们的仆人而不是主人”%##&。由此看来,对市场机制是否完全信奉

是双方在经济哲学上的对立,这导致双方在理论与政策上的重大分歧。但是,二者的对立仍然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发生的,只是对市场

推崇程度有差别,所以,二者的对立又是不完全的。

’、要结合我国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分析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发达的市场经济必定是一种货币经济。自从我国的经济运行纳入

市场经济轨道以来,商品货币化程度日益加深,金融改革逐步深化,货

币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目前的问题是,政策传导机制的主

要环节与目标究竟是什么。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外乎两个:一是

利率,二是货币供给量。关于利率,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化的程度不够,它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调节作用仍有限。具体地说,中央银行用它

来调节专业银行的信用规模是乏力的;面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

巨大货币需求,利率弹性也较低。同时,利率的形成过程依然有行政干

预的影响,市场化程度较差。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企业

经营机制的转换,在货币政策中,利率的作用无疑是会不断加大。关于

货币供给量,它对经济生活的作用都十分直接,其变动会立即在经济

中产生反应。我国也常通过调节其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或扩大货币

供给,“启动”疲软的经济;或紧缩货币供给,抑制经济过热。至于利用

间接工具调节货币供给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目前主要依靠信贷规模

来调控。另外,货币量变动的效应也值得我们注意。比如,想通过扩大

货币投放以启动经济,但经济却可能畸形发展——

—造成大量滞销产品。或者,紧缩货币以紧缩市场并恢复供求平衡,但真实效应是紧缩了

正常的市场供给,使供求失衡更加严重。从总体上说,根本原因是体制

改革尚待深化和市场机制有待完善。就货币政策机制本身来说,直接的、行政性的调节,不论是紧缩还是扩张,都可能在长期对经济系统自

身的正常运行造成冲击或破坏。就此而言,货币主义的“简单规则”的

货币政策是颇有启示意义的。

参考文献:

%#&%(&%#"&约翰逊)凯恩斯的革命与对抗革命的货币主义者)

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一(+,(-.

%!&%$&胡代光)米尔顿?弗里德曼和他的货币主义%/&)#’—

#+)

%’&蒋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一#(!0)

%+&%1&%0&%-&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作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

文选%*&),#—##(—#!1—#’")责任编辑刘凤刚!!!!!!!!!!!!!!!!!!!!!!!!!!!!!!!!!!!!!!!!!!!!!!!!!!!!!!!!!!!!!!!!!!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变化的粗浅剖析,来比较各个历史时期的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得失成败,探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于历史的作用和现实的借鉴。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起源与创立春秋末期,世卿世袭的宗法政治制度日趋瓦解,以礼制为特征的政治统治摇摇欲坠,根据新兴的地主阶级的要求,各诸侯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公元前1’0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首开了将反映地主阶级意志的含有治官内容的成文法公诸于世的先河,各国随之效行,无一例外地制定了详密而严厉的惩官条文,使监察代表国家和法制威严的特性更为鲜明。

进入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官僚取代了旧的分封制,确立起“中央—地方”一体化的新政体,百官群僚无不受命于国君的臣属关系随之形成,直接向君主负责的官吏增多,因此,严肃官纪的问题较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官僚政体亦为监察机构的自成体系提供了组织条件。

先秦法家诸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完成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催产工作。最先从理论上论及有必要建立监察制度的是管仲。在《管子》一书中,他多次提到设置专职监察官的问题。随后,商鞅和韩非则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建立独立的监察体系对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的重要作用。商鞅认为,单靠官吏之间的互相监督是不行的,只有建立职务相联而利益相异的钳制关系,才是具有相互保证、相互制约的理想制度。韩非则认为,“人治”不足以监察百官,只有运用“法治”方能达到目的。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即立百官之职,行郡县之制,从而标志着以皇权为中心,以层级节制的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为了监督百官,振刷纲纪,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秦始皇设置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关。设立御史大夫寺做衙署,统领御史中丞、侍御史或柱下御史,即由中央派御史常住各郡。御史大夫,其职责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纠察百官,也弹劾丞相。御史大夫和丞相既相互协作,共理国政,又相司相察,相互制约。这套御史监察机关,既起纠察百官,举劾违失的监督作用,又起制约中央各机关以维护皇帝专权的作用。从此,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河。

发展与变化两汉基本承袭秦制,中央的监察官仍为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但地方监察官吏改称刺史。汉虽基本沿袭秦制,但在监察制度上有新的发展。第一,监察职责开始专职化。在中央,御史台专司监察之事,专门的监察机构得以建立。第二,汉武帝时,设十三州刺史代表中央专司监察地方之职。第三,汉武帝时还实行多元监察制,除原有监察系统外,又设司隶校尉,且直属天子,不仅负责监察京师及所属郡县的官吏,且皇太子、丞相以下无所不纠,其权柄直逼三公。此外,还设有执行特别使命的绣衣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 * 郭 涛 宋德勇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Nelson -Siegel 参数模型连续估计了中国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实证了远期利率对未来即期利率的预测能力,分析了央行货币政策措施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和实施效果,研究了利率期限结构与未来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利率期限结构能够为研究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 货币政策 * 郭涛、宋德勇,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430074,电子信箱:cnhbgt@s https://www.360docs.net/doc/b38157453.html, 。文章的初稿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徐寒飞博士的评议和修改建议,匿名审稿人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在论文的修改中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王少平教授的指导,作者一并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1 参阅Bank of England(1993)和Svens son(1996)。 一、引 言 利率期限结构是无风险利率和期限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个关系能够表达为零息票国债的收益率曲线,它在经济及金融分析的理论和实证中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受到货币政策制定者和金融经济学家的强烈关注。在利率市场化经济中,央行基于其通货膨胀和产出目标,根据当前的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以其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泰勒规则作为参考调整短期利率,进而引导中长期利率而影响总需求,以实现其经济目标;根据预期理论,市场参与者依据其对未来短期利率变化路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预期判断较长期利率,因而市场所形成的利率期限结构,反映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态势,体现出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和对未来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的看法。因此,央行可以利用利率期限结构观察其货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了解市场参与者对经济变量的预期,判断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变化趋势,优化下一步的货币政策措施。由于货币政策具有较长的外在时滞,而利率期限结构所提供的未来利率变化、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信息为央行采取前瞻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参考,从而可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有大量的实证文献支持,利率期限结构为研究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信息:Fama and Bliss(1987)、Hardouvelis (1998)的研究表明利率期限结构对未来短期利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Mishkin(1990a,1990b),Fama(1990)的研究证实,利率期限结构可用于分析未来通货膨胀大小;Stock and Waston(1989)发现,收益率曲线变平坦是经济衰退即将到来的强烈信号;Haubrich and Dombrosky (1996)发现利率差是对接下来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的极好预测指标。正是由于利率期限结构作为金融分析的基础,包含了大量有用的信息,近年来在各国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包括英格兰银行、美联储在内的许多国家央行已将利率期限结构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信息来源和 评估货币政策效果的工具。1 1997年起,美联储将利率期限结构纳入其编制的先行经济景气指数,并定期公布长短期利差的变动。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利率期限结构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纪世宏(2003)、陈晖和谢赤(2006)、徐小华和何佳(2007)等人作了定性分析。 这篇论文的目的是,研究我国利率期限结构是否可为货币政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当前我国经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货币政策理论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的立足点一样,把一个系统的互相联系的方面变成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于是在实践中首先会看出这样的表现: 要么是货币政策由于宽松,造成大量的投资增加,同时伴随着大量投机增加,这样市场呈现出危机前的一片虚假的繁荣。 其次是这个虚假的繁荣由于这些宽松货币造成的无序投资以及投机的增加,使得经济的结构性(这里的结构性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模糊的结构性是不一样的,这里的社会经济结构完全是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即《资本论》的分析,尤其是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再生产章节的理论为依据)失去平衡,经济波动不可避免,经济危机也从潜在逐渐变成现实。 这时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会使得货币政策继续引向两个方向,一个是全然不顾这种无序投资所造成的经济失衡,妄想用继续增加货币投放量,从而靠这种继续增加的货币投放来促进投资的增加,以避免经济的衰退。但这不过是用后来的投资来为以前的投资所造成的浪费进行买单,而且,矛盾不单不能解除,反而会使这种不断增加的货币投放量暂时把前一期的混乱所造成的大量浪费暂时捂住。但这是捂不住的。如果这种形而上学的货币政策不管现实经济本身,只知道在一种错误的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虚假的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的进行货币扩张政策,那么,这样的失衡的基础会积累得更厚实,那么,危机或者由危机所造成的衰退时间会更长。

或者货币政策会走向反面,还在由前期货币投放过多造成的投资的无序增加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投资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过热”,即这种虚假繁荣的难以为继已经从各个局部表现了出来。同样以那些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在选择货币政策的时候,可能会倾向于保守,而且这种保守还会再现许多争吵。但是保守的政策只不过是同样的形而上学的匆忙选择。因为前期的大量无序投资,加剧了无序竞争,同样也加剧了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时候,一些企业由于无序竞争所产生的生产经营困难才刚刚显示出来;是宏观的货币紧缩政策随之而来,这就造成大片的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需要真正的货币宽松的时候,却突然断了资金的门路。这样,倒闭就不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而是大范围的普遍的现象了. 上面的货币政策和现实经济就这样在形而上学的因果循环里经常混乱,这种混乱除了深刻的社会经济的内部矛盾,还会由于能够实施货币政策的机构和政府的随意性或者错误的判断而加速和深化。 在这样的理论和由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必然会产生上述的恶性循环。但是虚假的毕竟是虚假的,事实本身会用自己的身体说话,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于是,在这样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之外,还有现实的强迫,所以,货币政策微调论也出台了,针对微小企业的货币政策也出台了。这些措施终于是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偏执中被迫听取了事实本身的要求,被迫对事实做出了让步。 但是又何必提出一个什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为自己辩护呢?我们看到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也不行,那么,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就一定能够起到效果吗?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精)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 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当前,我国所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或许也意味着整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正式开始逐步退出。 实行上述政策的原因: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劳动者长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就业者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教育上的支出,也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经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的物价还是呈增长趋势,此时可以说是经济过冷,国家财政盈余。人们不愿意花钱消费,都选择了储蓄。所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加快经济的恢复。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 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2、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

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保证各方面的税率没有太大的波动,人民投资不会有较大的变动,有利于国家的财政预算和结算,有利于国家收支平衡。 总结: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相同点:凯氏与弗氏都作了以下的假设: 1)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奇一的市场利率来 表达,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2)无论在时段上还是在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公众的投资发 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便越少。 3)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 不同点: 凯氏:1)短期分析-价格不变。凯氏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上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 能力被迫闲置的问题。 2)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氏: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侧重于解决通货膨胀、“滞胀”问题。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货币需求理论模型: 凯氏:1)凯氏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 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取决于人们的收入 水平,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正相关猪场;货币的投机需求,强调的是货 币的贮藏手段功能,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市场利率负相关。综上所述: 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2)“流动性陷阱”假说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胆的假设,当利率已降至某 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货币需求量 的增加一利率无关,此时的货币政策失效,能适用的是财政政策。 3)凯恩斯模型与“马歇尔的k” 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简单化-写成线形形式Md=aY-bi,联立 Md=kPY,得k=a-bi/Y.通过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算出来的货 币需求量,依然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不过此时的k不同 于“马歇尔的k”,而是一个变量,一个函数。 弗氏: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 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 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 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 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 (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 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 马建彬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所得数量。(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

货币政策理论

一、简述题 1、简述货币制度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由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主要包括四个要素:①规定货币币材②确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2、简述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理论。 3、简述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4、简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5、简述费雪方程式。 1911年费雪提出了货币需求方程。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实物总产出,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M表示货币总量。费雪方程式:MV=PT费雪方程式表示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积与名义收入相等。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费雪方程式只是一个恒等关系而已,它并没有说明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名义收入的等量同向变动,或者货币存量增加后,货币流动速度会自然地下降,从而使名义收入保持不变。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习惯、制度、技术等因素决定的。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变迁极其缓慢,所以在短期内可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因此,当货币存量发生变化后,名义收入就会同向等比例地发生变动,即:当货币存量增加一倍时,名义收入也会增加一倍;当货币存量减少一半时,名义收入也会减少一半。这个方程式的一个结论是: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6、简述剑桥方程式。 7、简述维克赛尔的累积循环理论 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由瑞典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提出。他认为,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从而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是指从银行的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率的关系来说明物价的上升或下降的累积过程和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这一理论,威克塞尔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主张。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而且开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威克塞尔所描述的累积过程不是关于产量和就业的累积过程,而是价格水平的累积过程。这是因为,他是在充分就业假定下进行分析的。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的要点是: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其价格水平将上涨,而且是累积性地上涨;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价格水平将下降,并且是累积性地下降。假定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这就会导致增加投资、增加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从而要素价格和收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短文

【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货币政策的效果决定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深度、金融制度安排与变迁乃至经济制度安排与变迁。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选择都有其特殊性,这势必对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处于金融深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而需要从多方面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一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3.2%以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2)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3)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4)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障碍。(5)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 综上所述,央行货币政策主张、实际操作与现实经济互动效应的实效性,不仅受到政策体系外部相关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政策自身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传导效果。因此,在确定今后央行货币政策主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在充分考虑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同时,必须坚持货币政策自身高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次,要通过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通过疏通和提高传导机制的实效性,强化金融货币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现实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2)中央银行要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预测研究。(3)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4)要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 产生的大背景不同 a)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侧重于解决 那个时代的当务之急———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在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滞胀” 的经济大前提下产生的。 , 前提假设不同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以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 达,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就成了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Md与 i之间成负相关系。 2) 无论在时点还时时段上,货币和实物资产时替代品,于是,在收入一定时,公 众的投资发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就越少。 3) 生产要素在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投资函数与利润 率无关。 4) 短期分析,价格不变。这主要与当时的现实紧密联系,当时的大萧条是在买方

市场条件下发生的。凯恩斯的分析说明,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机是有效需求,经济萧条的魁首也是有效需求。在有效需求刚刚松动时,若哪个厂商先提高价格, 他就会被市场淘汰。 5) 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M1 是现金与可开列支票的活期存款之和)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 (1)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 (2)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 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 , 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差异: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析开始开始的,他将货币 1 需求的动机分为四类: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 两种动机使然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后两种动机使然的 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在实现经济软着陆之后,中国开始出现需求不足的矛盾。 在此背景之下,尽管中央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中央银行 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渐趋松。 从 1996 年 5 月到 1999 年 6 月,人民银行曾经 7 次下调利率,1 年期 存款利率从 1996 年 4 月的 1098 下降到 1999 年的 225, 同期 1 年期贷款利 率从 1206 下降到 585。 同时,国务院决定从 1999 年 11 月 1 日开始,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征 收个人所得税,这对于存款者来说,相当于第八次降息,按照利息税税率 20 计算,居民从 1 年期存款中获得的利率就只有 18。 一、我们的利率政策究竟能走多远 真正意义上的第八次降息出现在 2002 年 2 月 1 年期存款利率从 225 降为 198, 1 年期贷款利率从 585 降为 531, 准备金存款利率从 207 下调到 189,20 天、3 个月、6 个月和 1 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从 324 下调到 27、 从 351 下调到 297、从 369 下调到 315、从 378 下调到 324。 由此,我们可以把始于 1996 年 5 月以来的货币政策视为降息周期。 第八次降息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做出的。 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此次降息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物价

连续数月下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在于减轻企业借贷的利息支出,降 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而促进生产经营发展。 同时,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小于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存贷款利率差异缩 小,以鼓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但是,中央银行的第八次降息政策对分流储蓄,刺激投资的作用仍然 有限。 中央银行从 2002 年 2 月 21 日开始下调存贷款利率及其利差以后,3 月份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增长率下降到只有 142,而贷款同比增长率则上升 为 135,同比增长率差突然从 2 月份的 44 下降到 3 月份的 07。 然而自此之后,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很快回升,在大约 4 的 水平波动, 而不是维持在一个大大低于 2002 年 2 月同比增长率差的水平。 这充分显示,第八次利率下调已经很难促使商业银行资金更多地实现 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事实上,始于 1996 年 5 月的降息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宏观经济对 利率下降的反应迟缓而微弱。 可以断言,如果我国利率在现有水平之上继续降息,结果迟早会出现 流动性陷阱。 因此,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利率的空间非常有限,利率政策实际已经基 本走到尽头。 图1 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中心。 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们不能不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很松。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凯恩斯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经济学者,我在高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他的观点,虽然并没有仔细的拜读过他的作品,但是通过网络的只言片语和在宏观经济学课本及高中知识,对他的宏观经济学观点还是得出了少量的要点。 凯恩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提出者,他打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经济学宏观类门派的创始人,新自由派几乎没法在低位上撼动他。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在经济萧条时期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在当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危机时期,失业人口骤增,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急转直下,物价居高不下,当时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对市场失去了控制,凯恩斯认为,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控住经济确保足够水平有效需求,他的干预政策有一个大特点:以稳定经济为目的,强调在经济萧条时期,用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膨胀时期,用紧缩性政策。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把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主张成为“逆经济风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之后,凯恩斯主义缺点也逐渐暴露,西方国家出现了很严重的滞涨问题,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也遭到了质疑。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工资和价格是具有刚性的,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平衡。但是实际情况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未必经常相等。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收入决定。依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但它比较稳定。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而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流动性陷阱,因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8157453.html,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作者:罗莹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20期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传导到居民和企业,从而引起实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变量的变化,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使得在经济体内的各种经济变量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分别以不同的经济条件为出发点,形成了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主要分为“货币观”和“信用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以及信贷渠道:银行信贷渠道、资产负债渠道。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 第一,传统的利率传导渠道。利率渠道是凯恩斯学派中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凯恩斯提出在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执行货币政策的部门难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进而对投资起不到刺激的作用,所以他认为,可以通过变动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支出。1937年,J ohn Richard Hicks 和Alvin Hansen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IS- LM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详细阐述了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货币供应量M增加,会导致利率R下降,进而减少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使得人们对耐用品和住房的购买需求增加,促进投资I的增加,带动收入Y的增加: M ↑→ R ↑ → I ↑→Y ↑ 传统的利率渠道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重新调整,引起债券利率的变动,从而使得投资和支出也发生变动。它建立在以下假定的基础上的:第一,只存在货币和债券这两种金融资产,债券对货币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所以一旦货币供应量产生变动,就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进行重新组合以及调整,随之使得债券和货币的利率产生变化,影响投资水平。第二,对于企业来说,以贷款方式进行融资和以债券形式进行融资,两种融资行为是无差异的,并且可以完全替代。第三,政策会使得短期利率产生变化,并且通过长期利率的变化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投资和支出。许多学者都认同在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利率传导渠道仍然未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为此人们研究了其他的传导机制作为其补充或者替代选择。 第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货币主义学派驳斥凯恩斯主义强调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除了债券外,股票和外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股票是最主要的传导渠道,它通过投资的托宾q理论以及消费的财富效应两种途径来完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