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化学(考纲)方程式整理

上海中考化学(考纲)方程式整理
上海中考化学(考纲)方程式整理

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上海九年级化学全部知识点(史上最全),推荐文档

初三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该物质由何种微粒构成,就由何种微粒保持其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例如:氯气是由氯气分子构成的,则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氯气分子(Cl 2)。 金属镁是由镁原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金属镁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镁原子(Mg ) 2、①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 ② 由同种微粒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③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 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箭头”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牛奶不是哦!】 ①加水 ②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 ②降温 ③蒸发溶剂

(完整版)2018上海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推荐文档

上海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 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 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完整版)上海版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docx

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上海版)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Mg+O 2 点燃 2MgO 现象:剧烈燃烧 .耀眼白光 .生成白色固体 .放热 .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 点燃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2 Fe O 4 3 3、铝在空气中燃烧: 4Al+3O 2 点燃 2Al 2 O 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 +O 点燃 22 2H O 2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5O 点燃 2 2P O 5 2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O 2 点燃 SO 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O 2 点燃 2 现象:剧烈燃烧、白光、放热、使石灰水变浑浊 CO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C+O2 点燃 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CO 2 高温 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2CO+O 2 点燃 2CO 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 CO 2+H 2O H 2CO 3 12、生石灰溶于水: CaO+H 2O Ca(OH) 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 CuSO 4+5H 2O CuSO 4·5H 2O 点燃 2NaCl 14、钠在氯气中燃烧: 2Na+Cl 2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 MnO 2 2H 2O+O 2 ↑ 2H 2O 2 16、 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 K2MnO4+MnO2+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 2 O 通电 2H 2↑ +O 2↑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 H CO 3 H2O+CO ↑ 2 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 : CaCO 3 高温 CaO+CO 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Fe+CuSO 4 FeSO 4+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 : Zn+H SO 4 ZnSO 4 +H ↑ 2 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 Mg+2HCl MgCl +H ↑ 2 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 H 2+CuO Cu+H 2O

中考化学重难点:酸碱盐知识点总结与分析

中考化学难点:酸碱盐知识点总结(一)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盐 + 氢气 ( 3)碱性氧化物 + 酸→盐 + 水 ( 4)碱 + 酸→盐 + 水 ( 5)盐 + 酸→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 2)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 3)酸+碱 → 盐+水 (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 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 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 Cu(OH)2 ΔCuO +H2O 2Fe(OH)3 ΔFe2O3+3H2O ② 常见沉淀:AgCl ↓ BaSO4↓ Cu(OH)2↓ F e(OH)3↓ Mg(OH)2↓ BaCO3↓ CaCO3↓ ③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 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 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四、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五、中和反应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应用: (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 2)处理工厂的废水 ( 3)用于医药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 1) ( 2)pH 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pH 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 pH 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 3)酸雨:正常雨水的 pH 约为 5.6(因为溶有 CO2) pH<5.6 的雨水为酸雨 中考化学难点:酸碱盐知识点总结(二) 酸碱盐性质之酸的通性 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的PH<7 (3)跟(H)前的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 酸+ 金属==盐+ 氢气 例:2HCl+Fe=FeCl2+H2↑ (4)跟碱性氧化物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 碱性(金属)氧化物—→盐+水 例:3H2SO4+Fe2O3=Fe2(SO4)3+3H2O (5)跟某些盐反应 酸+碳酸盐==盐+水

中考人教版中考化学重点、难点、考点集锦

中考人教版中考化学重点、难点、考点集锦 一.常见沉淀的颜色 白色沉淀: CaCO3 BaCO3 AgCl BaSO4 Mg(OH)2….Al(OH)3 红褐色沉淀-----Fe(OH)3蓝色沉淀--------Cu(OH)2 二. 常见固态物质的颜色: ①红色固体:Cu(紫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一般不考虑) ②黄色固体:S ③白色固体:KClO3 KCl CaO P2O5 NaCl Na2CO3………….. ④黑色固体:C、CuO、MnO2、Fe3O4铁粉(均不溶于水) ⑤紫黑色固体:KMnO4 三、常见的金属、常见的金属氧化物、常见的气体、 Fe、Cu、Zn……、 CuO、Fe2O3、CaO---------- O2、H2、N2、CO2、CO、CH4四. 常见有色溶液的颜色: ①含有铜离子(Cu2+)的溶液为: 蓝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 ②含有铁离子(Fe3+)的溶液为:黄色如:FeCl3 溶液、Fe2(SO4)3溶液 ③含有亚铁离子(Fe2+)的溶液为: 浅绿色如: FeCl2 、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 五. 要熟记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主要成分 1、【俗名】 CaO 学名:氧化钙俗名:生石灰 Ca(OH)2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 NaCl 氯化钠食盐 NaOH 氢氧化钠、火碱、烧碱、苛性钠 Na2CO3碳酸钠纯碱、苏打、碱面(家中的) NaHCO3碳酸氢钠、小苏打 C2H5OH 乙醇酒精 CO2 二氧化碳、干冰(CO2固体) 2、【主要成分】: CaCO3碳酸钙。大理石、石灰石、水垢、蛋壳、贝壳、珍珠、钟乳石的主要成分 CH4甲烷 (天然气、沼气、瓦斯气的主要成分) Fe2O3氧化铁(三氧化二铁)铁锈的主要成分,赤铁矿石的主要成分。 HCl 氯化氢气体(盐酸中的溶质) (钢、生铁的主要成份是铁) 六.化学之最: 1、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金刚石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气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5.、最轻的气体:氢气 6.、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7、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8、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水 9、最清洁的燃料是:氢气 【金属之最】: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元素

上海中考化学提个醒(尖子生知识点全面梳理)

中考提个醒——100问 1.分子的定义是什么?原子的定义是什么?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2.元素的定义是什么?元素与原子的区别是什么?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讲总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总类,又讲个数。 3.如何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以H2O2为例)? 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 4.元素的存在形态分哪两种?分析(水、空气)中的氧元素存在形态?水电解 这个变化过程中氧元素存在形态变化了怎样的变化? 元素的存在形态分游离态和化合态。水中氧元素存在形态为化合态、空气中氧元素存在形态既有化合态,又有游离态。水电解过程中氧元素存在形态从化合态转为游离态。 5.地壳和人体中含量前三位元素分别是什么?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又分别是什 么? 地壳中含量前三位元素是氧、硅、铝。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含量前三位元素是氧、碳、氢,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6.空气中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其次是什么?最多的元素是什么? 空气中最多的物质是氮气,其次是氧气;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7.人体中最多的物质是什么?最多的元素是什么? 人体中最多的物质是水;最多的元素是氧 8.什么是同素异形现象?同素异形体的定义是什么?碳的同素异形体有哪 些?氧的同素异形体有哪些? 同种元素形成的几种单质,这种现象叫同素异形现象;这几种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碳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碳60;氧的同素异形体有氧气和臭氧。 9.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的变化 是属于什么变化?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石墨变成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10.记住21种元素和五个原子团名称和符号了吗?以及他们常见的化合价? 会根 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或由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特别是碳和铁的可变化合价。

【新编】上海市各区2020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试题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018年上海闵行区一模节选】25.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现溶液仍为无色。为了证明她们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④为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取氢氧化钠溶液50g,用10%的稀盐酸进行测定,当加入稀盐酸为36.5g时恰好完全反应。 I. 稀盐酸中含HCl的物质的量是(18) mol; II. 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9)。(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答案】(19)设: NaOH为x mol NaOH+HCl →NaCl+ H2O 1 1 x 0.1 1/x = 1/0.1 x=0.1mol 0.1×40/50 ×100%=8% 答:略 【2018年上海普陀区一模节选】51.实验室提供以下常用仪器,供完成氧气制取时选用(不可重复选用) ③如果集气瓶中收集了0.64g氧气,计算该氧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10) 若用足量的铁丝在瓶中燃烧,理论上至少需要多少物质的量的铁丝?(通过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11) 【答案】(10)0.64/32=0.02mol (11)设需要Xmol铁丝 3Fe + 2O2 Fe3O4 3 2 X 0.02 3/X=2/0.02 X=0.03mol 答:需要铁丝0.03mol。 【2018年上海崇明区一模节选】49.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Ⅱ)反应结束后,生成了0.2mol二氧化碳,求稀盐酸中参与反应的HCl的质量。 (10)(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答案】(10)解:设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为xmol CaCO3 +2 HCl → CaCl2 + H2O + CO2↑ 2 1 x 0.2mol 2/x = 1/0.2 x = 0.4 mol HCl的质量为:0.4mol×36.5g/mol=14.6g

中考化学必考常考知识点和重要题型盘点

中考化学必考、常考知识点和重要题型盘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属于中考必考考点之一,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判断一些常见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例如: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 C、矿石粉碎 D、汽油挥发 2、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气化后跑到空气中去 B、白糖熔化制造食品 C、蜡烛点燃时先熔化后燃烧 D、布匹先剪裁后缝制衣服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夜幕降临,珠江两岸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 B.“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 C. 青铜受热融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D. 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溜水 4、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用疏通淤泥的办法整治广州市的河涌 B.用稀盐酸使生锈的铁制品恢复光亮 C.海水经过蒸馏成为可以饮用的蒸馏水 D.用95%的酒精配制75%的医用消毒酒精精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中考的常考考点之一,既有可能以选择题方式呈现,也有可能在第二卷的大题中出现。 例如: 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①甲烷用作燃料②氢气用于填充探 空气球③氧气用于气焊④干冰用作制冷剂⑤焦炭用于炼铁工业。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2、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洗涤剂常用来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有乳化功能 C、铁制栏杆表面常涂“银粉漆”(铝粉)防生锈,是由于铝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 D、C、CO、H2常用来冶炼金属,是因为它们都具有还原性 3、下列对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其对应用途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B、石墨在工业上常用来作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 C、医院抢救危重病人,常常要输入氧气,这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 D、水厂进行水的净化时,一般都要用到活性炭,这是因为活性炭能杀菌消毒 4、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节选) (1)指出金属铝的一个性质及其对应的用途 性质,对应用途。 。。。。。。。 (2) CO2有广泛的用途。工业上可用CO2生产小苏打:一定条件下,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 通入氨气(NH3)和CO2,即可析出碳酸氢钠固体,此时溶液变浑浊;过滤,滤液中含有氯化铵。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提示:方程式配平后,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是体现学科思想方法的基本内容,是近几年中考重点考查对象。通常在选择题中可能出现两个这方面内容的试题,也可能会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例如: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 B、粗盐 C、纯水 D、糖水 2、根据组成元素的类别,对下列氧化物分类,其中一种与另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别,它是 () A、MnO2 B、CuO C、P2O5 D、Fe3O4 3、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A.C60B.碳酸钠C.石灰水D.稀盐酸

最新人教版中考化学重点、难点、考点集锦

人教版中考化学重点、难点、考点集锦 一.常见沉淀的颜色 白色沉淀: CaCO3 BaCO3 AgCl BaSO4 Mg(OH)2….Al(OH)3 红褐色沉淀-----Fe(OH)3蓝色沉淀--------Cu(OH)2 二. 常见固态物质的颜色: ①红色固体:Cu(紫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一般不考虑) ②黄色固体:S ③白色固体:KClO3 KCl CaO P2O5 NaCl Na2CO3………….. ④黑色固体:C、CuO、MnO2、Fe3O4铁粉(均不溶于水) ⑤紫黑色固体:KMnO4 三、常见的金属、常见的金属氧化物、常见的气体、 Fe、Cu、Zn……、 CuO、Fe2O3、CaO---------- O2、H2、N2、CO2、CO、CH4 四. 常见有色溶液的颜色: ①含有铜离子(Cu2+)的溶液为: 蓝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 ②含有铁离子(Fe3+)的溶液为:黄色如:FeCl3 溶液、Fe2(SO4)3溶液 ③含有亚铁离子(Fe2+)的溶液为: 浅绿色如: FeCl2 、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 五. 要熟记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主要成分 1、【俗名】 CaO 学名:氧化钙俗名:生石灰 Ca(OH)2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 NaCl 氯化钠食盐 NaOH 氢氧化钠、火碱、烧碱、苛性钠 Na2CO3碳酸钠纯碱、苏打、碱面(家中的) NaHCO3碳酸氢钠、小苏打 C2H5OH 乙醇酒精 CO2 二氧化碳、干冰(CO2固体) 2、【主要成分】: CaCO3碳酸钙。大理石、石灰石、水垢、蛋壳、贝壳、珍珠、钟乳石的主要成分 CH4甲烷 (天然气、沼气、瓦斯气的主要成分) Fe2O3氧化铁(三氧化二铁)铁锈的主要成分,赤铁矿石的主要成分。 HCl 氯化氢气体(盐酸中的溶质) (钢、生铁的主要成份是铁) 六.化学之最: 1、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金刚石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气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5.、最轻的气体:氢气 6.、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7、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8、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水 9、最清洁的燃料是:氢气 【金属之最】: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元素 ②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元素 ③.导电性最好的金属:银④.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⑤.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⑥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七、常见的有毒的物质: CO、CuSO4、NaNO2(工业用盐---亚硝酸钠)、Hg、甲醛(福尔马林)、甲醇(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黄曲霉毒素(食物发霉产生)、聚氯乙烯 八.常见物质的性质:

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30 页 中考化学重点难点考点练习及经典易错题汇总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在270℃时分解:2NaHCO 3△Na 2CO 3 + H 2O+ CO 2↑。现取NaHCO 316.8g ,在敞口容器中加热到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减少的质量为()。 A .4.4g B .6.2g C .8.8g D .10.6g 2.X 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一层多一个电子,Y 元素原子的第三层比第二层少一个电子,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 .XY 3 B .X 3Y C .X 2Y 3 D .X 2Y 3.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于今年5月27日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用R 表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2N 2O 4 === 3N 2+4H 2O+2CO 2。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是 A .C 2H 8N 2 B .N 2H 4 C .CH 4 D .C 6H 7N 4.在太空舱里,为了保持舱内的CO 2气体含量相对稳定,常用NiFe 2O 4作催化剂,

将宇航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 NiFe2O4中铁为+3价,则Ni的化合价为()A.+1 B.+2 C.+3 D.+4 5.今年5月28日央视《每周质量日报》报道,市场销售的一批劣质奶瓶,其酚含量严重超标;酚有毒,少量食入也会产生积蓄,慢慢中毒。苯酚是酚类中的一种,苯酚的化学式 的是() 为C6H6O,下列关于苯酚的说法不正确 ...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苯酚属于有机物 C.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6:1 D.每个分子由6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6.下列化学符号正确的是:() A.1个—氧化碳分子:Co B.2个碳酸根离子:2CO32- C.3个亚铁离子:3Fe3+D.4个氢原子:2H2 7.达菲是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药物,合成达菲的重要中间体为莽草酸(化学式 C7H10O5)。下列有关莽草酸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莽草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B.莽草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C.莽草酸由三种元素组成D.莽草酸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7∶10∶5 8.(2011?广东佛山)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三效催化净化器”,可将尾气转化为无毒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O2 +N2。该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 催化剂 化的元素有() A.只有C B.只有N C.C和O D.C和N 9.含有稀土元素的萤石,经日光照射后可持续发光数十小时,民间称之为“夜明珠”。萤石的主要成分氟化钙(CaF2)中氟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1 D.-2 第 2 页共 30 页

专题 08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2021中考化学一模分类汇编(上海专用)(解析版)

专题08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1.(2021宝山区一模)铜器表面的铜绿受热易分解,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 2(OH)2CO 3 ? 2X+H 2O+CO 2↑, 则 X 的化学式为 A .CuO B .Cu 2O C .Cu(OH)2 D .Cu 【答案】A 【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合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反应前有2个铜原子,反应后也应有2个铜原子,包含在2X 中,反应前有5个氧原子,反应后也应有5个氧原子,其中有两个包含在2X 中,反应前后氢原子都是2个,碳原子都是1个,X 的化学式是CuO ; 答案:A 。 2.(2021宝山区一模)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2Fe+3O 2 点燃 Fe 2O 3 B .2Fe+O 2 点燃 2FeO C .3Fe+2O 2 点燃 Fe 3O 4 D .Fe+O 2 点燃 Fe 3O 4 【答案】C 【解析】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343Fe 2O Fe O +点燃 ; 答案:C 。 3.(2021崇明区一模)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2 C CO 2CO 高温 + B .4242CuSO 2NaOH=Na SO Cu(OH)++↓ C .22H CuO Cu+H O ? + D .23 22H CO H O+CO ? ↑ 【答案】A 【解析】A 、2 C CO 2CO 高温 +,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一种,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A 正确; B 、4242CuSO 2NaOH=Na SO Cu(OH)++↓,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 错误; C 、22H CuO Cu+H O ? +,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属于置换反应,故C 错误;

上海中考化学重难点【最新】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中考占15分)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特别的物理变化有:工业制氧,干冰升华,矿石粉碎 ★特别的化学变化有:物质变质,物质燃烧,指示剂变色 【题型】选择题,给现象判断物理/化学 2、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挥发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体现出的性质:稳定性,能使指示剂变色,可燃性等 【题型】选择题,给现象判断物理/化学 3、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多变一)、分解(一变多)、置换(一单换一单)、复分解 【题型】给反应判断属于什么类型(选择、填空) 4、物质的分类:★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酸(具有通性是因为都含有氢元素)、碱、盐 ★常见混合物:空气、自然界中的水、溶液、煤、石油、天然气 5、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⑴特点: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如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②分子处于不断运动状态,如闻到花香,气味 ③分子间有间隙,如a L酒精和a 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a L 6、元素、化合价、化学式 (1)元素: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 Fe Ca Na(养闺女,贴该拿);人体中前四位的元素的含量:O C H N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N (2)化合价: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变化,化合价一定会改变。 (3)元素符号表示意义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有些还可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金属和稀有气体) (4)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有:①表示某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想一想哪些不符合)③表示该物质由何种元素组成④表示一个某某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5)活用: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②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由几个某原子构成(即原子的个数比) (6)以水为例(注意对应关系):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③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④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题型】1.化合价:给化学式判断化合价(选择) 2.化学式:书写(填空题)、化学式的理解(选择题),俗名(选择题) 7、同素异形体:O2/O3、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碳-60(C60) 8、催化剂: 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三个不变:元素种类、原子个数不变、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个可能变:分子数目。 10、溶液/浊液:溶液均一、稳定;溶液是混合物【题型】1.溶液的组成(填空)

上海中考化学方程式汇总复习

上海中考化学方程式汇总复习Part1上海中考化学方程式汇总 ??→ H ?5H O?? ??→Ca(OH)

Part2 那些年,中考真题中要求书写的化学方程式 (部分题干已省略,不包括选择题、配平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部分的考查。)

(3)实验室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参考答案:(1)2C+2CuO 2Cu+CO 高温揪井? (2)22322NaOH+CO Na CO +H O → (3) 2MnO 32Δ2KClO 2KCl+3O ???→↑ 【2015年】 (1)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I.上述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2222H O 2H O 通电揪井? ? (2)2MnO 22222H O 2H O+O ???→↑

【2016年】 (1)写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3)②写出步骤I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步骤Ⅳ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1)HCl+NaOH→NaCl+H2O (2)Ca(OH)2+CO2→CaCO3↓+H2O Fe+CuSO4→FeSO4+Cu (3) H2+CuO??→Cu+H2O (4) Part3 真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出现过的化学方程式

最新初三化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形象记忆

初三化学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形象记忆 1. 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及主要物理性质

2. 几种常见药品的存放

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 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解题技巧和说明 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溶液、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二) 解实验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 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2.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2018年上海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2018 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2018?上海)氦是太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其元素符号为<) A .H B .H e C. N D. Cl 考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点: 专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题: 分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 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 由两个字母表示析: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解解:氦元素的元素符号为 He . 答:故选 B. 点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一大二小”)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评: 2. <2018?上海)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用油B.白醋C.白糖D.食盐 考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点: 专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题: 分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 析: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解解: A 、食用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 答:故选项正确. B、白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 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 误.故选 A. 点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 评:关键. 3. <2018?上海)属于有机物的是<) A .C60 B .CO C. H 2CO3D. C2H6O 考点:专题:分析:解答: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物质的分类. 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进行分析判断.解: A 、 C60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 、CO 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选项 错误. C、H 2CO3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选项错误. D、C2H6O 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与无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评:盐、碳酸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属于无机物)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解析中考常见题型知识点

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解析中考常见题 型知识点 主备人 李敏参与教师李敏张雅玲 课型复习课汇课地点备课室汇课时间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常见的中考题型以及会探讨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在从扩充题型中分析出来。(二)过程与方法:利用生活中常用的知识点吸引学生的兴趣更能加深理解,并运用构建的知识框架,能熟练他们 之间的反应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的信心,重拾起对化学探究的渴望。 重难点重点: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难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师: 一、常见的选择题型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 的性质 5、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7、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8、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0、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1、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2、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3、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4、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15、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16、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17、(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18、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二、填空题 19、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0、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21、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2、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3、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4、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 、CO、SO2、H2S、NO等物质 25、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贵州省2020年中考化学 重点知识点分类总结复习

重点知识点总结 1. 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及主要物理性质

2. 几种常见药品的存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H2O)。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 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解题技巧和说明 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溶液、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二) 解实验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2.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