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凝固技术国内外发展及其应用

快速凝固技术国内外发展及其应用
快速凝固技术国内外发展及其应用

快速凝固技术国内外发展及其应用

1.快速凝固技术国内外发展

随着对金属凝固技术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种控制凝固组织的方法,其中快速凝固已成为一种具有挖掘金属材料潜在性能与发展前景的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了凝固过程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

快速凝固的概念和技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Duwez等人的研究,他们发现某些共晶合金在平衡条件下本应生成双相混合物,但当液态合金以足够快的冷却速度凝固合金液滴被气体喷向冷却板时,则可能生成过饱和固溶体、非平衡晶体,更进一步生成非晶体。上述结果稍后被许多研究结果所证实,而且由此发现一些材料具有超常的性能,如电磁、电热、强度和塑性等方面的性能,出现了用于电工、电子等方面的非晶材料。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用快速凝固技术处理的晶态材料,80年代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各种常规金属材料的快速凝固制备上,90年代大块非晶合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快速凝固技术是目前冶金工艺和金属材料专业的重要领域,也是研究开发新材料手段。

快速凝固一般指以大于

5

10

6

10

K/s的冷却速率进行液相凝固成固相,是一种非平衡的

凝固过程,通常生成亚稳相(非晶、准晶、微晶和纳米晶),使粉末和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和用途。由于凝固过程的快冷、起始形核过冷度大,生长速率高,使固液界面偏离平衡,因而呈现出一系列与常规合金不同的组织和结构特征。加快冷却速度和凝固速率所起的组织及结构特征可以近似地用图1来表示。从上图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材料的组织及结构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可以肯定地说,它也将带来性能上的显著变化[1]。

快速凝固技术得到的合金具有超细的晶粒度,无偏析或少偏析的微晶组织,形成新的亚稳相和高的点缺陷密度等与常规合金不同的组织和结构特征。实现快速凝固的三种途径包括:动力学急冷法;热力学深过冷法;快速定向凝固法。由于凝固过程的快冷,起始形核过冷度大,生长速率高,使固液界面偏离平衡,因而呈现出一系列与常规合金不同的组织和结构特征。

1.1快速凝固技术的主要方法

(1)动力学急冷快速凝固技术

动力学急冷快速凝固技术简称熔体急冷技术,其原理可以概括为:设法减小同一时刻凝固的熔体体积与其散热表面积之比,并设法减小熔体与热传导性能很好的冷却介质的界面热

阻以及主要通过传导的方式散热。通过提高铸型的导热能力,增大热流的导出速率可以使凝固界面快速推进,从而实现快速凝固。

在应用熔体急冷凝固技术的各种方法时,熔体的传热过程是:固液界面前沿熔体的温度大于零,而已凝固的固相一侧的温度梯度小于零,因而过热熔体的热能和熔化潜热只能通过固相向环境释放,这时热流方向与固/液界面移动的方向相反,因而这类快速凝固过程的进行以及相应的凝固冷速、凝固速率和过冷度等都是由系统向环境的传热速度和熔体体积等因素控制的。目前,主要的快速凝固技术(包括离心雾化法在内)都是通过薄层液态金属与高导热系数的冷衬底之间的紧密相贴来实现极快的导热传热。影响温度场及冷却速度的主要因素就是金属/衬底界面的状况及金属试样的厚度。

根据熔体分离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雾化技术、模冷技术和表面熔化及沉淀技术三大类。①模冷技术。主要包括:枪法,双活塞法,熔体旋转法,平面流铸造法,电子束急冷淬火法,熔体提取法和急冷模法。②雾化技术。具体分为:流体雾化法,离心雾化法和机械雾化法。③表面熔化与沉积技术。主要有离子体喷涂沉积法和激光表面重熔法两种。(2)热力学深过冷快速凝固

热力学深过冷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净化手段避免或消除金属或合金液中的异质晶核的形核作用,增加临界形核功,抑制均质形核作用,使得液态金属或合金获得在常规凝固条件下难以达到的过冷度。深过冷快速凝固是指在尽可能消除异质晶核的前提下,使液态金属保持在液相线以下数百度,而后突然形核并获得快速凝固组织的一种工艺方法。对于深过冷熔体,其凝固过程不受外部散热条件所控制,生长速度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激冷凝固过程中的晶体生长速度。熔体深过冷的获得,理论上不受液态金属体积限制。因此,深过冷是实现三维大体积液态热力学深过冷获得技术实验方法分类。①大体积液态金属的深过冷,主要有熔融玻璃净化法,循环过热法和熔融玻璃净化法+循环过热法。②微小金属液滴的深过冷,包括乳化-热分析法,落管法和无容器电磁悬浮熔炼法。③其它形状金属液态的深过冷--熔体急冷法,可分为:气枪法,雾化沉积法,熔体旋转法,锤砧法,单辊法。

(3)快速定向凝固法

定向凝固法是指在凝固过程中应用技术手段,在液-固界面处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凝固,最终得到定向组织、甚至单晶。定向凝固是在高温合金的研制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该技术最初用来消除结晶过程中生成的横向晶界,因为晶界处原子排列不规则,杂质较多,扩散较快。晶界在高温受力条件下是较薄弱的地方,消除横向晶界,可以提高其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定向凝固技术的最主要应用是生产具有均匀柱状晶组织的铸件,特别是在航空领域生产高温合金的发动机叶片,与普通铸造方法获得的铸件相比,它使叶片的高温强度、抗蠕变和持久性能、热疲劳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对于磁性材料,应用定向凝固技术,可使柱状晶排列方向与磁化方向一致,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磁性能。定向凝固技术也是制备单晶的有效方法。定向凝固技术还广泛用于自生复合材料的生产制造,用定向凝固方法得到的自生复合材料消除了其它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增强相与基体间界面的影响,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大大提高。定向凝固技术作为功能晶体的生长和材料强化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纵观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不断地提高温度梯度、生长速度和冷却速度,以得到优质的定向凝固组织。根据成分过冷理论,温度梯度无疑是其中的关键。提高固液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在理论上有以下途径:①缩短液体最高温度处到冷却剂位置的距离;②增加冷却强度和降低冷却介质的温度;③提高液态金属的最高温度。目前新兴的凝固技术如冷坩埚定向凝固技术、软接触陶瓷壳定向凝固技术、双频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等,这些无坩埚熔炼、无铸型、无污染的定向凝固成形技术会成为未来发展的焦点,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日渐成熟。

2快速凝固技术在金属材料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2.1快速凝固新型合金材料

(1)快速凝固镁合金的研究

镁合金是所有结构金属中最轻的一种,具有比重小,比强度、比刚度高,耐冲击等一系列优点,在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镁合金的加工成形性能及耐蚀性能较差,大大限制了其发展。目前,国内在高性能镁合金的管、棒、板、型材及一些结构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而传统的铸造冶金方法又难以满足材料的性能要求。因此,研究新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技术是发展高性能型材和结构件的必然之路。快速凝固镁合金将成为未来变形镁合金的主要制备工艺。70年代初,快速凝固实验表明,镁基合金具有明显的非晶形成能力,非晶态镁合金主要是通过快速凝固合金熔体制备,非晶态镁合金的力学性能优异,是潜在的结构材料。除力学性能外,非晶态镁合金的抗腐蚀性和储氢性能优良,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材料。

(2)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的研究

研究表明,以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替代Ti 合金在飞机和导弹上应用,可以明显地减轻飞行器质量,降低成本,以飞机发动机为例,实现以铝代钛,可以减轻质量15%~25%,降低成本30%~50%,提高运载量15%~20%,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为了能在150~350℃温度范围内用低密度、低价格的铝合金代替钛合金,过去的20年内,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受到广泛重视。近十几年来,科研工作者们对耐热铝合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Al-Fe-V-Si 系耐热铝合金具有良好的室温和高温强度、塑性、热稳定性和断裂韧性以及耐腐蚀性能,近20年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快速凝固Al-Fe-V-Si 系耐热铝合金首先是由美国Allied-Signal 铝业公司的金属及陶瓷材料研究所采用其专利技术--平面流铸造法研究开发的。目前该合金已成为研制最为成熟的高性能耐热铝合金,对它的研究也成为耐热铝合金开发研究的热点。利用传统的快速凝固/粉末冶金(RS/PM)工艺制备的Al-Fe-V-Si 系耐热铝合金,在组织上获得了单一的、弥散分布的球状耐热相12Al 3),(V Fe Si ,该相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研究表明即使在480℃下保温100 h ,仍未发现明显的粗化现象,从而保证材料在室温和高温条件下均有较高的强度。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该系列的耐热铝合金已在航空航天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开始应用喷射成型技术制备Al-Fe-V-Si 系耐热铝合金,以期达到提高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作为结构件材料的铝合金的工作温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Al-Fe-V-Si 系合金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Fe 、V 、Si 含量,控制强化相体积分数,获得不同性能的组合。因此,对Al-Fe-V-Si 系耐热铝合金的研究制备和开发应用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2.2快速凝固非平衡态新型金属材料的研究

(1)快速凝固非晶态合金

非晶态合金也称为金属玻璃,它是一种亚稳态的结构,具有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特征,它兼有金属和玻璃的特性,具有非常优异的材料性能。非晶态合金是通过急冷手段使合金液快速凝固的方法制备的,与晶体材料相比,非晶态合金的硬度、强度、韧性和耐磨性都具有明显的优势。非晶态合金的无序结构使它不仅具有高强度,还具有高的塑性和冲击韧性。由于没有晶粒和晶界,非晶态耐蚀合金不仅在一般情况下不发生局部腐蚀,而且还能抑制在特殊条件下诱发的点蚀与缝隙腐蚀的发展。非晶态合金的表面能高,可连续改变成分,具有明显的催化性能。非晶态合金还具有好的磁学和光学性能,而且可节能,少污染,是一种绿色的环保材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非晶态合金的应用领域将会不断扩大。

(2)快速凝固准晶态合金

准晶是准周期晶体的简称,它在结构上完全不同于传统固体中非晶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结构和晶体的长程周期平移性,准周期性和非晶体对称性是准晶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准晶材料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能:高的硬度、高弹性模量、低热膨胀系数、低热导率、低电导率、秉征脆性、热障性能、抗磁性、储氢性能、不粘性以及吸收太阳能等。由于准晶材料具有较高的脆性,限制了其作为结构材料的应用,目前准晶材料的应用主要是作为表面改性材料或是作为增强相弥散分布于结构材料中。应用快速凝固技术是形成准晶的主要途径,此外采用不同的净化手段获得热力学深过冷熔体控制凝固是制备大块准晶材料的一种潜在技术。准晶材料的研究发现为金属材料研究特别是快速凝固合金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有很大潜力的领域。

(3)快速凝固微晶合金材料

微晶材料是利用快速凝固技术在传统合金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新型材料,一般是指晶粒为1~100μm的材料。近年来,采用快速凝固工艺制备的微晶材料的发展十分迅速。快速凝固微晶合金材料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因为该种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外,还可以做成大块的微晶合金构件,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例如新近开发的Al-Li合金在低温下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当温度降低到零度时,其强度、塑性和断裂韧性还会有所提高,这就扩大了Al-Li合金的应用领域,如用于制造航天飞机液态储氢燃料、低温杜瓦瓶、框架材料、低温储能环等。目前,微晶合金材料已经完成了实验室研究开始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而且有些快速凝固微晶材料已经可以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4)快速凝固金属纳米结构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显微结构中的物相具有纳米尺度的材料,它包括3个层次,即纳米微粒、纳米固体和纳米组装体系。由于纳米材料超细晶粒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使大量的原子处于晶粒之间的界面上,因此与常规的晶体材料以及非晶态材料相比,它在性能方面表现出一系列本质性的优势。纳米材料的晶粒细小而均匀,晶粒表面清洁,有利于力学性能的提高,所以它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和良好的塑韧性。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它还具有优异的磁性能。目前,对一维尺寸纳米材料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三维尺寸的纳米材料还处于探索阶段。纳米材料的推广应用关键在于块体纳米材料的制备,而热力学深过冷凝固技术可以实现合金在缓慢冷却条件下发生的快速凝固,目前它已发展成为制备不同类型块体纳米材料的一条有效途径。金属纳米结构材料不仅能够作为优良的功能材料,而且有可能成为一些特定用途的结构材料或者是结构功能两用材料。

参考文献

[1]王倩,李青春,常国威快速凝固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23(5):40-44

[2]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课程论文 题目:遥感技术发展前沿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中国·武汉 二○一二年十二月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遥感技术的最新技术和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遥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1概述 广义上的遥感是指与物体不产生接触的情况下获取物体的有关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测量是遥感领域中研究得最早的技术学科.现代意义上的遥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和人类社会对环境、资源危机意识的增强,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发展的带动下,遥感技术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2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2.1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 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并努力创新,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在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应用系统、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2.2 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不同地点、不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模块化和组件化、WEB GIS。WEB GIS的目的是解决分布式G玛之间的联网,实现系统资源的共享。分布式皤是当前的大趋势,主要原因是地学的数据量大,结构复杂,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只能是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地点的分布式GIS才是最佳方案。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案

1.2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一、教材分析 本节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影响,是整册书的导言或概括性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内容的延续和加深。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感受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从而引发在自己身边的变化或影响,同时通过寻本溯源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激发对信息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向往。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已经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但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而去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因此,课堂设计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b.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过程与方法: a.初步掌握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信息的来源的方法,尝试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 b.调查、研究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c.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a.掌握什么是信息技术; b.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 a.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 b.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c.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划分。 五、教学方法 体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示例法 六、教学环境 硬件:局域网机房,教师机一台,学生机81台,投影仪

凝固技术的发展与未来

凝固技术的发展与未来 料105 周俊峰109024404 摘要:凝固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物理现象。物质凡由液态到固态的转变一般都经历凝固过程,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介绍几种新型的凝固技术,展望新型凝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凝固、定向凝固、快速凝固、半固态凝固 凝固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物理现象。物质凡由液态到固态的转变一般都经历凝固过程,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从雪花凝结到火山熔岩固化,从铸锭的制造到工农业用铸件及历史文物中各类艺术铸品的生产,以及超细晶、非晶、微晶材料的快速凝固,半导体及各种功能晶体从液相的生长,均属凝固过程。可以说几乎一切金属制品在其生产流程中都要经历一次或多次的凝固过程。 快速凝固 快速凝固技术的原理:快速凝固指的是在比常规工艺过程中快得多的冷却速度下,金属或合金以极快的速度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要求金属与合金凝固时具有极大的过冷度。 快速凝固的特点:1、凝固速度快,从而可以使金属在液态中的溶解度得到扩大,这样是其材料的密度有所改变,材料各部位的组织更加的紧密,改变金属中各元素的所含比例,从而可以改变该材料的性质,使其达到某种用途的需求。2、由于凝固的速度比一般铸造的快,这样得到的凝固结晶会更加的细小,晶粒的分布更加的均匀,一定程度减少了杂质的混入,提高材料的质量,由于晶粒组织的优化,该材料的力学,化学性质会得到提高,从而使其得到更广的运用。3、由于快速凝固给材料带来的溶解度的扩大,更加精细的晶粒的析出,从而赋予了材料的高强度,高韧度,以及高耐腐蚀性。这是快速凝固技术能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的硬道理。4、除了金属的快速凝固,还有一种快速凝固非晶态合金。其特点和上类似,可以使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硬度。又因为其实处于非晶态,它在具有高强度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韧性。同时,因为非晶态这种特殊形态,可以使材料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这是传统铸造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快速凝固的方法及利用: 急冷凝固技术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标题: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2、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激发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结合视频节目,通过问题研讨,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分析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技术的积极、消极两方面影响 教学思路: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比较杂,要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面面俱到的全部掌握很难做到,因此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本节课最需要注意和最难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材这个特点和学生特点,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再由IT单词含义引入新课,教师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对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这四种技术则给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课后自学,有效节省时间;信息技术的五个发展阶段作为记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记下就达到了目的,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让学生大胆设想,勇敢回答;对于比较重要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影响,则通过学生回答、辩论赛等多种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最后采用知识点评价和自我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教学课时:1 学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通过抢答的方式概括信息具有的基本特征:传递性 | 共享性 | 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 价值相对性 | 时效性 | 真伪性 | 其他特性 (2)练习讲评 请几个同学举例,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阅读课本实例,结合课前预习,讨论文中的内容,填写表格,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1)IT的英文全称是什么?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哪四方面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 2、小组讨论 (1)阅读课本材料,经小组讨论,填写下表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产生了哪些信息技术 主要特点 1 2

2020最新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9章 第27讲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课后达标检测 鲁教版

第27讲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时间:40分钟分值:76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6分) (2018·广西三市联考)光伏大棚农业是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光伏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下表为光伏大棚与普通大棚相关数据比较表。读表完成1~2题。 大棚类型光伏大棚普通大棚 每年种植蔬菜次数3~4次1~2次 大棚使用寿命25年左右每年更换一次塑料膜 建造成本850 元/m2100 元/m2 1. A.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长B.农产品的售价更低 C.对环境的污染更少D.目前在我国分布更广 2.对于我国某地正在建设的光伏大棚,利用遥感技术不能监测的是( ) A.光伏大棚之间的距离B.光伏大棚的面积 C.光伏大棚的施工进度D.光伏大棚的高度 解析:第1题,与普通大棚农业相比,光伏大棚农业每年种植蔬菜的次数更多,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短;由于光伏大棚的造价高于普通大棚,目前推广的难度较大,且生产成本的增加会造成农产品的售价高于普通大棚生产的产品;光伏大棚不需要每年更换塑料膜,故造成的环境污染更少。第2题,光伏大棚的位置、光伏大棚之间的距离、光伏大棚的面积等都可以通过判读遥感影像来获得;通过对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可获得光伏大棚的施工进度;但光伏大棚的高度信息无法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得。 答案:1.C 2.D (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精准农业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根据地理环境和实际需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农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图为信息技术支持精准农业的示意图。读图回答3~4 题。 3.下列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全球定位系统可用于信息获取和实时准确定位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

复习:完成下列填空题:(提问、回答) 一、关于多媒体的数字化: 1、录制一段时长1分钟、双声道、16位量化位数、44.1kHz采样频率的不压缩的音频数据是: A、10.1MB B、80.8MB C、17.2KB D、344.5KB 2、根据下图所示,有一个声音文件“第4讲附件录音.wav ”,每秒(ps)播放176kb(这里的k 仍旧表示千的意思,kb=1000b),那么播放23.40秒,需要多少存储空间(KB)? 176kb*23.40; 3、一幅1024×768像素的黑白(位图)图象理论上需多少存储空间? A、1.5MB B、120KB C、96KB D、1.2MB (1) 4、一幅1024×768像素、256色的(位图)图象理论上需多少存储空间? (提示:28=256,) 二、分析下面的数制题: 1、十六进制数4FH转换成二进制数是 (A)(1001111)2 (B)(1011011)2 (C)(1010111)2 (D)(1011110)2 2、、若要分别表示一年的月份,用二进制数来表示则最少需要 【A】 1位【B】 2位【C】 3位【D】 4位 3、十进制数121转换成二进制数是______。 A、1111001 B、111001 C、1001111 D、100111 基本方法1:121反复除2求余数; 方法2:倒过来,把4个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看哪一个是121? 方法3:倒过来,把4个二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为: 79H 39H 4FH 27H 十六进制数的幂展开计算结果就是十进制数:79H=7*161+9*160=121 方法4:7个1=(1111111)2=127,111=110 =6,127-6=121 三、其它概念: 1、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 存储容量最小单位是“位”(b it),存一个:0或1 存储容量基本单位是字节B:1B=8b it ( B:Byte, 字节;存放一个字符,如:数字、字母、符号。) (2个字节存放一个汉字)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 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1]。 1 遥感的概念 1.1 广义的遥感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既“遥远的感知”。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化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因而,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1.2 狭义的遥感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特别是空间遥感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和遥控技术。如卫星遥感,必须有对卫星运行参数的遥测和卫星工作状态的控制等[2]。 2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2.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

地理信息技术与其应用

高二地理文科学案: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标】 1.遥感(RS )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知识体系】 1.概 念: 对遥远的地 物进行感知的技 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2.工作原理 探测地表物体反射的电磁波和其发射的电磁波,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1.概念:具有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能够实时 测量“四度”:经度、纬度、高度、速度 2.特点: 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3.组成 (1)空间部分: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每颗GPS 卫星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 (3)用户设备部分:即GPS 信号接收机。

知识点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是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的区别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为RS提供空间位置坐标数据;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是GIS的重要数据源一直;GI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和空间分析 .............等。 3.GIS工作程序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应用主要功能举例说明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 所需的各种信息 ①提供旅游景点的分布与详情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及各自特色 ③城市道路与建筑物的空间分布 城市规划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①查询和统计,并用三维影像显示城市; ②把城市地下管网的帆布输入系统中,进行有效管理 城市道路管理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 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可以提供 多类型的查询 ①查询空间信息:某个加油站、立交桥的坐标位置; ②查询时间信息:某辆车某一时间处于什么位置及其 某时间某地的车流量等。 ③发布交通信息:及时把交通拥挤情况、车流量、交 通事故、交通环境情况发给驾驶员 城市抗灾减灾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 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并辅 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回恢复工作 为提高火灾防救工作的针对性,可以建立各防火区的火 灾信息系统 城市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测 与模拟 对城市多种信息如大气、水、土地、噪声等进行管理和 处理 知识点四:数字地球 概念: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基础。 【训练】 (2010重庆)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如下图中将某区域划分为九个方格,数字“1”、“2”、“3”分别表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则可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下图, 表1回答1题。 1.若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该区域海拔(米)如表1所示,则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B.长江下游C.东北平原D.黄河下游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1它集中了航天、航空、电子、计算机、现代光学以及生物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成为一种先进而有效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区域开发综合评价分析手段。遥感科技被公认是一种大容量的信息获取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已显示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日益受到重视。根据联合国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400多个组织从事遥感活动。美国每年利用陆地卫星所得的效益为14亿美元,利用气象卫星资料避免各种损失为20亿美元,并预测政府在今后每年可以从商业化遥感活动中获取税收14亿美元。2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紫外谱段逐渐向 X射线和γ射线扩展。从单一的电磁波扩展到声波、引力波、地震波等多种波的综合。3 我国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10多颗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获得了全色像片和红外彩色图像,并建立了卫星遥感地面站和卫星气 1百度百科遥感技术 2《中国科技论坛》1986年第5月 3中国测绘网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象中心,开发了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获取的红外云图上,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机上观看到气象形势。4此外,作为我国卫星遥感平台代表的北斗卫星已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 二.数据与方法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 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53S 4中国测绘网遥感平台 5国土资源遥感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案

第二周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目的: 1、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体会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认识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4、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以及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5、引导学生遵守网络上的道德规范以及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与方法。 6、教育学生养成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病毒的几个特征。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教学难点: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1、通信技术的应用 2、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 3、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 科学处理 数据处理 实时控制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教学 办公自动化 人工智能

多媒体应用 网络应用 二、精讲: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生过病,人为什么么会生病,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感染了病毒。不但人体会感染病毒,电脑也会感染病毒。计算机病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各类媒体对计算机病毒的报道越来越多。同学们一定听说过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很多危害,下面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听说过的病毒以及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一些什么危害。 (请同学交流) 二.新授: (一)信息安全 1、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其实啊,电脑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就像“写字板”“画图”一样,不过“写字板”“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做事情,而电脑病毒只会给我们的电脑搞破坏。 刚刚同学们讲了很多病毒以及它们的危害,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电脑病毒的特征: (1) 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依附在别的程序上,这样就不易被察觉和发现.当病毒事先设定的条件得到满足时,计算机病毒便发作,对计算机系统发起攻击。 (2)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都有很强的自我复制能力,这也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它可以随着带有病毒的软盘、光盘、电子邮件等,通过交替使用和网络,迅速传染到别的计算机系统。 (3)破坏性 刚才也有同学讲了很多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删除数据、修改文件、抢占存储空间。计算机病毒甚至可以使一个大型计算机中心的正常工作中断,或使一个计算机网络处于瘫痪状态,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危害到国家经济和安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20年中期到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电话、电报、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因特网等汇成了现代技术发展的核心与主流,他们的本质都是人类信息器官的延伸,都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可分为: 1、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功能相当于人脑的思维功能, 是信息技术群的核心。从公元前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到17 世纪初欧洲人发明的计算尺,在漫长的岁月里,信息处理主要是靠人脑的筹算并辅之以简单的计算工具。这种人工信息处理方式虽然十分简便,但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2、现代信息表述技术 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随之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信息表述技术。计算机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工具, 其指令与被处理的数据都是采用二进制数字系统。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数,因此处理的所有数、字母、符号等均要用二进制编码表示。3、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是社会的“大脑”,那么通信技术就是现代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这里提到的通信技术应当广义地理解为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现代信息存贮技术 可以预见, 在本世纪中叶之前, 现代信息技术仍将保持它在全球高技术中的先导地位, 在向着它的顶峰攀登的同时, 持续不断地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科学技术领域, 包括生物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进程, 同时, 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 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正处于人类科学技术的更大变革的前夜, 信息化核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不仅值得科学家们高度关注, 更值得所有人类高度重视。如今,西方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领先中国,并且差距还比较大,国外信息化发展有着许多亮点,如电子信息材料整体稳步向前, 环保节能材料领域发展令人瞩目……展望未来,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1)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2)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3)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过去生产一台模拟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模拟电路每一个单独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设计单独调测。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4)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拥有同样的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手段。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 摘要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仍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其未来的发展情况非常值得期待。为此,本文主要论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发展的方向,希望能够为该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应用 目前阶段,人们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已经非常高,小到普通百姓日常的网络应用,达到国家层面的信息统计和分析,都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给世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为了让这项技术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应用,笔者以自身高中生的视角,阐述计算机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情况,希望可以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帮助。 1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强大,其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仍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仍在不断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计算机信息技术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需要提升自身的各项性能,例如提升自身的安全性能、数据传输性能等,保障用户的信息不被泄露,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安全操作水平,避免病毒入侵,要通过防火墙和系统建设提升病毒防御能力,还要降低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的难度,要使得其运行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此外,计算机信息技术还需要提升网络结构设计能力,要提升网络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到合理划分,相关设计人员需要让计算机信息技术形成不同的结构层次,要形成相应的规范,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性能,笔者通过学习得知,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因此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降低。同时,在优化处理器系统环节,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提升系统的运行能力,提高其运行的效率。 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许多环节中都有应用,其为各个环节都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作用,笔者认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较为明显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多的帮

最新地理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专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专题地理信息技术 的应用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分类汇编 专题1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1年高考北京卷)图7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图7 10.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答案】C 【解析】以地理信息技术图为情景,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城市交通和城市功能分区。第 10题,遥感技术只能显示瞬时交通状况、全球定位系统只能做到对事故地点的准确定位,二者属于数据的采集系统,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事故次数的统计也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范畴了,故选C。

11.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地区 A.甲地是城市忠信商务区所在地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答案】D 【解析】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致呈环状分布,可初步推断,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为城市的主要环线交通快速通道和主要放射状快速通道、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线,非市中心,也非中心商务区,排除A;乙地为市中心,地价昂贵,不适宜建大型停车场,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东、西较密集,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东部较密集,说明车流量大,商业较发达,商业网点密度应该东部大于西部。 (2011年高考山东卷)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完成1-2题。 1.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 陆以勤(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 本专题从七个方面介绍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第一个是微电子与光电子,第二个是现代通信技术,第三个是遥感技术,第四是智能技术,第五是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第六是消费类电子技术,第七是信息安全技术。 一、微电子与光电子 在讲这个之前,我想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在同一个领域都取得诺贝尔奖的一个科学家,能不能说出来?不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只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奖;也不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在化学和物理,不是同一个领域,她拿了两次诺贝尔奖。这个科学家叫巴丁,他是晶体管的发明人,因为他和肖克莱、布拉顿三个人一起发明了晶体管,1946年他们开展了这个研究,1947年观察到了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1972年因为他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发明了超导,所以第二次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他曾经开玩笑说他每次都得了三分之一,得了两次才拿到三分之二,他还必须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再合作一次,再拿一次,才能拿到整个诺贝尔奖。 我们言归正传,微电子学是什么?它是电子学的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的技术,包括我们刚才说的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的工艺和测试等。在信息社会,我们要求高集成度、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那如何研究出这种器件就是微电子学研究的内容。我们以一个它的发展线路来看一下,我刚才谈到巴丁和另外两个科学家,一个是肖克莱,他提出了著名的PN结理论,另外一个科学家叫布拉顿,他们三个于1946年1月在贝尔实验室成立了半导体研究小组,经过差不多两年,他们观察到了具有放大作用的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晶体管是分离电路,还不能满足我们体积小、低功耗的要求,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集成电路。从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已经有50年了,1952年英国科学家G.W.A. Dummer第一次提出了集成电路的设想,1958年以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科学家基尔比(Clair Kilby)为首的研究小组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集成电路发展了五十年,它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我们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摩尔(Gordon Moore)是Intel公司的创始人,他提出这个定律的时候是1965年,那时候他还不是在Intel,而是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做实验室主任,他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写了一篇报告,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摩尔定律说的是芯片上的晶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两年,就是24个月翻一番,到现在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 我们前面说的是微电子技术,下面我们就再说一下光电子技术,为什么把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放在一起谈?光电看起来好像不相干,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他们是有密

信息技术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工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很多新兴技术不断的产生。比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等。其中我们生活工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就是信息化技术。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信息技术的简称就是IT它是由它的英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而成,信息技术并不是单一的某一项技术它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切切实实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超越了前所未有的时空距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存业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模式和生存方式,许多城市居民几乎可以说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信息通信技术的生活会 是什么样子。你比如说人们在城镇里乘坐的公交车所用的公交卡,家里面看的数字电视,电话手机等一系列通讯工具,网络,媒体,办公,超市,图书管理等等都需要用到信息技术。如今,通信工具已真正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主体。 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应用同样的在我们工作中 在各个企业中也是运用广泛,我们对于电子商务这个词汇应该不陌生。现在基本上各行各业都在发展电子商务。那么开展电子商务肯定会离不开电脑,网络等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我们都知道,企业间的沟

通其实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各类单位也离不开沟通。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云集的城市当中,信息沟通的变迁也让人惊叹。网上办公、网上交易、网上查询等一系列的互联网应用,使电话、宽带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电子商务活动手段。还有更高级一点的,我们经常在电视里面看到的一种会议模式那就是视频会议,视频会议系统的开通,为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节约了不菲的差旅费,而且提升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各级政府能通过这一手段迅速作出反应、部署。 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真的是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我们生活中离不开,企业中离不开,政府中也离不开。或许我们以前没有在意,其实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在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就以我们手中的手机作为一个例子,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运用,我们的手机已经从早期的语音专家延伸到短信、彩铃、音乐下载、手机报、搜索引擎、游戏、手机定位、手机支付等多元化应用,从耳、嘴和眼等人类器官功能的单一发挥,演变为多器官多功能发挥的同时进行。短信、飞信聊天、炒股、买彩票……新技术为移动办公和休闲娱乐提供了不少便利。 总之,我们的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离不开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我们将会更加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便利。 旅管08-1班毕庆龙

高考地理总复习知识点导学(附答案):第36讲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高考总复习地理信息技术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复习建议 理解遥感(RS)的概念、组成与分类,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重点的应用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组成、功能、特点,举例说明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程序、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和作用 知识清单 一、遥感 1.概念:是人们在________(如飞机、高空气球)或________(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________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________的感知,简称________。 2.主要环节:目标物→________→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3.特点:______高,质量高,_______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4.应用:包括________调查、环境监测、________防御监测等领域。 二、全球定位系统 1.概念:利用_______,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______、定位的系统,简称_______。 2.组成 空间部分——________;地面控制部分——________;用户设备部分——________。 3.特点: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________、速度和_______,并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________、全天候、_______和实时性的特点。 4.应用:包括区域地理环境研究、GPS ________导航等。 三、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________的计算机系统,简称________。 2.工作流程:信息源→________→数据库→________→表达。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45讲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必修3)

第45讲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1.概念 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2.系统组成 3.应用 (1)最初用于军事。 (2)目前拓展到交通、邮电、地矿、建筑,以及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等部门和行业。 (3)其他用途:还可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从而帮助预报地震;与GIS 、RS 结合,为资源调查、工程管理、精细农业服务。 1.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2.关联图示法理解“3S”技术的相互关系

“3S”技术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三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①②表示遥感技术提供影像信息功能,③④表示地理信息系统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⑤⑥表示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 方法技巧“点”与“面”、“想”与“看”区别“3S”技术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 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RS、GI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 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1.(2014·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 ) 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

遥感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趋 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我国遥感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趋势 【摘要】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尽管各国在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在关注和重视科技进步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是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兴衰的国际格局。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遥感技术,了解其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遥感技术现状趋势商业化 众所周知,近十年来全球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表明,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现在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这项技术,寄希望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给国家经济建设的飞跃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可靠的战略决策依据。这种希望给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这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

遥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目前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介绍了遥感技 术在农业、海洋、资源、环境、军事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应用现 状并结合遥感技术在各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结合河口海岸的研究方向,解析 了遥感技术在河口海岸研究方面的应用,并对遥感技术在未来研究中的发展趋 势预测分析。 关键词:遥感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 中韩秀梅 , 张建民等人对遥感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现状做了分析【1】,蒋兴伟 , 宋清涛等对遥感在海洋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2】,陆灯盛 , 游先祥等人对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3】,张文若 , 康高峰 , 王永等人以煤炭资源为例分析了遥感技术在资源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4】,罗红霞 , 阚应波等人通过高光谱影像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像进行研究【5】,卫亚星 , 王莉雯 , 刘闯 . 等人研究了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方面的应用【6】,张万增等对遥感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探讨【7】。通过前人的研究发现,遥感技术在农业病虫害的 防治、资源的勘探、环境污染的防治、军事防御等方面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和 成熟。文章总结了遥感技术在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各研究领域的应用,并 对遥感技术在未来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遥感的概念及分类 1.1 遥感的概念 遥感( RS) , 这是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 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 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 1.2 遥感的分类 目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遥感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大体上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2)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分为可见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类型。 (3)按研究对象分类可分为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 4)按应用空间尺度 分类可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2遥感技术的应用 2.1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2.1.1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 农业资源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草场、农田等农业资源的调 查以及结束后的评价,提供农业资源的准确数值和分布图件。农业部遥感应用 中心于 2000 年设立草地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该项目是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