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

证例

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

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

实中夹虚高热伤津

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

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

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

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要点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盛格拒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要点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阴阳失调总结

阴阳证型

阳偏胜实热

阴偏胜实寒

阳偏衰虚寒(阳虚)

阴偏衰虚热(阴虚)

阴阳互损阴阳两虚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亡阳亡阳

亡阴亡阴

细目三气的失常

要点一气虚

要点二气滞

要点三气逆

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要点四气陷

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

要点五气闭气脱

气闭,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

气脱,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

细目四血的失常

要点一血虚

要点二血行失常

1.血瘀

2.出血

要点三血热

细目五气与血关系失调

要点一气滞血瘀

要点二气虚血瘀

要点三气不摄血

要点四气随血脱

要点五气血两虚

细目六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一津液不足

要点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津液的输布障碍

2.津液的排泄障碍

细目七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要点一水停气阻

要点二气随津脱

要点三津枯血燥

要点四津亏血瘀

细目八内生“五邪”

要点一风气内动

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等五种类型。

要点二寒从中生

要点三湿浊内生

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要点四津伤化燥

要点五火热内生

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功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细目九疾病传变

要点一疾病传变的概念

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相互影响传递和变化。

要点二病位传变

1.表里出入

2.外感病传变

包括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

包括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

要点三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

寒热的转化,主要由于“从化”。所谓“从化”,是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病因,以及病程或治疗失当等发生性质的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的体质一致的病理变化。

2.虚实转化

虚实,决定于邪正盛衰。

要点四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是主要因素。此外,还有体质、地区方域和气候以及生活状况等。

例题:

1.“大实有羸状”是指()

A.正气虚极

B.真实假虚

C.真虚假实

D.阳热亢盛

E.阴虚阳盛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2.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无力驱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是()

A.正胜邪退

B.邪胜正衰

C.邪正相持

D.正虚邪恋

E.邪去正虚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无力驱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是正虚邪恋。

3.以阴阳失调来阐述阴阳两虚证,其病机是()

A.阴阳离决

B.阴阳偏盛

C.阴阳偏衰

D.阴阳格拒

E.阴阳互损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4.阴盛格阳是指下列哪种病理状态()

A.真虚假实

B.真寒假热

C.真实假虚

D.真热假寒

E.虚实夹杂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阴盛格拒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5.肝风内动的产生原因不包括()

A.肝阳化风

B.热极生风

C.阴虚风动

D.血虚生风

E.血瘀生风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风气内动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等五种类型。

6.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等的病理状态()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脱

E.气闭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气闭,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

A.邪气亢盛

B.正气不足

C.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

D.阳偏衰

E.阴偏胜

7.实证的病机()

8.虚寒证的病机()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阳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A.真寒假热

B.上寒下热

C.真实假虚

D.因实致虚

E.里虚寒证

9.属转化关系的是()

10.属错杂关系的是()

『正确答案』D,B

『答案解析』因实致虚属转化关系;上寒下热属错杂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 证例 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 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

实中夹虚高热伤津 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 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 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 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要点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盛格拒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要点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阴阳失调总结 阴阳证型 阳偏胜实热

中医基础理论易错点归纳第六章病机

1、【单选】A.由实转虚 B.虚实夹杂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 E.因虚致实 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出现的病机是:D.真实假虚 2、★【单选】A.脏腑机能虚损,水液内停 B.脏腑气血失调,功能障碍 C.脏腑阴阳失调,功能失常 D.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真虚假实中假象出现的机理是:D.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3、【多选】A.精血津液不足 B.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C.阳气相对亢盛 D.阳热偏盛而伤阴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B、C 4、【多选】A.过用汗法或汗出过多 B.邪盛正衰,正不敌邪 C.虚阳外越 D.寒湿之邪伤阳 形成亡阳病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是:A、B、C 5、【多选】A.三焦水道不利 B.肺失宣散和肃降 C.肝失疏泄 D.脾运化功能障碍 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A、B、C、D 6、【单选】A.体内气机的逆乱 B.体内阴血的不足 C.体内阳气之变动 D.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E.体内筋脉失常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C.体内阳气之变动 7、【单选】A.气机之逆乱 B.阴血之不足 C.阳气之变动 D.筋脉之失养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是:C.阳气之变动 8、★【选择】A.肝阳化风 B.热极生风 C.阴虚风动 D.血虚生风 症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其病机是:C.阴虚风动 症见肢麻不仁、甚则手足拘挛不伸,其病机是:D.血虚生风 9、★【多选】A.腰膝酸软,耳鸣 B.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 C.眩晕目涩,视物模糊 D.筋挛肉瞤 肝血不足可致:B、C、D (按:阴虚动风常见于热病后期耗伤肝肾真阴,阴精严重亏损,神志昏迷,虚风内动,手足蠕动,它是极虚的证候,抽搐轻微、徐缓无力,最严重者也就轻微抽动,和实风内动那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急迫有力的证候截然不同。血虚生风则常见于内伤杂病,久病失血,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肢体麻木不仁,筋脉拘挛,肌肉瞤动,手足颤动。前者是极虚,压根动不起来,后者乃不足,还有足够的力量去挛急、瞤动,或颤动,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10、【多选】A.寒邪直中三阴 B.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 C.恣食生冷,伤及中阳 D.阳不化阴,水湿痰浊壅盛“寒从中生”是指:B、D 10、【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冲脉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的经脉是:D.足阳明胃经 11、【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冲脉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说何经“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D.足阳明胃经 12、【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所载“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为何经之别的病变:D.足阳明胃经 13、【多选】A.消谷善饥 B.肿首头重 C.溺色黄 D.足不能行 《灵枢.经脉》记载,经气“有余于胃”的临床表现是:A.消谷善饥、C.溺色黄 14、【选择】A.太阳之脉终绝 C.少阳之脉终绝 B.少阴之脉终绝 D.厥阴之脉终绝 面黑齿长而垢,上下不通的病机是:B.少阴之脉终绝 中热隘干,善溺心烦,舌卷卵缩的病机是:D.厥阴之脉终绝 15、【选择】A.太阳之脉终绝 B.太阴之脉终绝 C.少阳之脉终绝 D.少阴之脉终绝 耳聋百节皆纵的病机是:C.少阳之脉终绝 腹胀闭不得息,善噫的病机是:B.太阴之脉终绝 16、【多选】A.脏腑功能太过 B.脏腑功能不及 C.脏腑阴阳失调 D.脏腑气血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部分习题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习题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1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邪气盛则实”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2.“精气夺则虚”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3.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属于 (分数:2.00) A.邪气盛则实 B.精气夺则虚 C.至虚有盛候 D.大实有赢状√ 解析:解析: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所致。 4.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既可以见到面黄气虚等虚证,又可以见到呕吐腹泻等水湿留滞的实证,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似实 解析:解析: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5.邪热炽盛灼津导致气阴两伤,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解析:解析: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6.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属于 (分数:2.00)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正胜邪退 D.正胜邪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机 一、A1 1、阳偏盛的病理状态是 A、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 B、阴液不足,阳气失制而偏盛 C、阳气亢盛,耗伤机体的阴液 D、阴寒之邪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E、以上均非 2、阳偏衰常见于 A、肝、心、肾 B、脾、心、肾 C、肺、心、肾 D、肝、脾、肾 E、脾、肺、肝 3、阴损及阳是指 A、阴虚不能制约阳气 B、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C、阴虚阳无以化生,阳亦亏虚 D、阴盛伤阳,阳气受损 E、以上均非 4、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

A、阳盛则阴病 B、阴盛则寒 C、阳虚则寒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5、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热者寒之 6、阴盛格阳属于 A、阳偏衰 B、阴偏衰 C、阳损及阴 D、真热假寒 E、真寒假热 7、“大实有羸状”的证候性质是 A、真实假虚证 B、实中夹虚证 C、由实转虚证 D、真虚假实证

E、虚实错杂证 8、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 A、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 B、阴精阳气的盛衰 C、气血的盛衰 D、正邪的盛衰 E、阴阳的盛衰 9、“实”的主要病机是 A、邪气亢盛 B、正气旺盛 C、气血瘀滞 D、水液蓄积 E、痰浊壅滞 10、下列哪项为虚证的临床表现 A、二便不通 B、五心烦热 C、精神亢奋 D、烦躁不宁 E、疼痛剧烈 11、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邪正盛衰变化是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邪盛正衰 D、邪去正虚 E、正盛邪退 12、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A、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B、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C、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D、生血不足或外伤失血 E、血虚津亏,失润化燥 13、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为 A、心、肺、胃 B、肝、脾、肾 C、肝、肾、大肠 D、脾、胃、大肠 E、肺、胃、大肠 14、下列哪项不是阴虚风动的临床表现 A、筋脉拘挛 B、手足蠕动 C、低热起伏 D、脉细如丝 E、神昏谵语 15、导致湿浊内生的病因是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 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要点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盛格拒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要点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阴阳失调总结 细目三气的失常 要点一气虚 要点二气滞 要点三气逆 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要点四气陷 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 要点五气闭气脱 气闭,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 气脱,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 细目四血的失常 要点一血虚 要点二血行失常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别归属于心、肺、脾、肝、肾之疾患,风、寒、湿、热、火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须指出:《内经》之论述病机,内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病机十九条”,它与邪正和阴阳之盛衰,气血和脏腑之虚实,以及某些病证(如疼痛、痿、痹、厥、痈疽等)的病机,均有详尽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学说均非常重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素问》及《灵枢》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热病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进退变化;在《内经》脏腑、经络虚实的基础上,对不少病证的病机进行了阐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172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证候作了阐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机;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邪气”致病的病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阐释了“阳有余而阴不足”和“湿热相火”等病机。 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是肌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的正常代谢,不仅仅是维持着津液在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的协调平衡,而且也是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 病机习题集

第七、八章发病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1.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属()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2.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3.外感湿邪致病,其发病多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4.肝病胁痛、黄疸,若久治不愈,渐成“癥积”者,应属于()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5.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其发病多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6.血随气逆的病机是因为() A.气能行血B.气能摄血C.气能生血D.血能载气E.血能化气 7.津伤化燥病机多见于()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内湿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9.内寒病理的形成,除肾外,密切相关的脏还有() A.心B.肺C.脾D.肝E.肾 10.与风气内动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11.血不足病变多见于() A.心肺B.心脾C.心肾D.心肝E.肝肾 12.与气不足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脾肾B.肝脾肺C.心肺肾D.脾肾肺E.肺肝肾 13.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14.气逆病变多见于() 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 15.急、重病后期,邪已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恢复的转归称为()A.正胜邪退B.邪胜正复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邪去正虚16.“卒发”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 A.中毒B.暴怒C.新感外邪D.思虑过度E.外伤 17.下列哪种因素致病多为徐发() A.疠气致病B.六淫致病C.思虑过度D.暴怒E.大悲 18.阴阳互损病机多与哪一脏虚损有关() A.心B.肺C.脾D.肝E.肾 19.下列动风病变中,属虚实错杂性质的是() A.热极生风B.阴虚风动C.血虚生风D.血燥生风E.肝阳化风 20.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病机之气血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病机之气血失调 气失调:气的病变,包括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气的运行失常,以及气的生理功能减退等,具体表现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气闭、气脱等几个方面。 气虚是指元气不足,全身或某些脏腑机能衰退的病理变化。气虚主要表现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退,以及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等方面,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也可因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所致。气虚多见于慢性疾患、老年患者、营养缺乏、疾病恢复期以及体质衰弱等病变。其临床表现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脉细软无力等症为重要特点。各脏腑气虚的特点,多与其生理功能有关,如肺气虚的特点是“主气”的功能衰退;心气虚的特点是“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衰退;脾胃气虚的特点是“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的功能衰退以及中气下陷等;肾气虚的特点是“藏精”、“生髓”和“气化”、“封藏”以及“纳气”等功能的衰退等。因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肺气虚直接影响元气的生成,故临床上所谓气虚证,多是指脾气虚和肺气虚以及脾肺气虚。气虚和阳虚,虽然都是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和抗病能力的减弱,但气虚则是指单纯的机能减退,而阳虚则是在气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阳气虚少,所以气虚属于阳虚的范畴,气虚可发展为阳虚,但气虚则不一定阳虚。其区别在于:气虚是虚而无寒象,而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由于气与血、津液的关

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及血和津液,从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如气虚可导致血虚、血瘀和出血,也可引起津液的代谢障碍,如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形成痰饮、水肿等。 升降失常:升降失常包括气陷、气脱、气滞、气逆和气闭等。气陷为气虚病机之一,是以气的升举无力,应升反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气陷多因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脾宜升则健,脾气虚,易导致气陷,常称“中气下陷”。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全赖于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运动。所以,在气虚而升举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就会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还可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气脱是指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体内气血津液严重损耗,以致脏腑生理功能极度衰退,真气外泄而陷于脱绝危亡之境。气脱有虚脱、暴脱之分:精气逐渐消耗,引起脏腑功能极度衰竭者,为虚脱;精气骤然消耗殆尽;引起阴竭阳亡者,为暴脱。如心气虚脱则心神浮越,脉微细欲绝;肝气虚脱则目视昏蒙,四肢微搐;脾气虚脱则肌肉大脱,泻利不止;肺气虚脱则呼吸息高,鼾声如雷;肾气虚脱则诸液滑遗,呼气困难。阴气暴脱则肤皱眶陷,烦躁昏谵;阳气暴脱则冷汗如珠,四肢厥逆等。气滞是指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变化。气滞主要是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以及外伤侵袭、用力努伤、跌仆闪挫等因素,使气机阻滞而不畅,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或障碍所致,以闷胀、疼痛为其临床特点。由于人体气机升降多与肝主疏泄、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